首頁>Club>
從軍事技術上來說,有什麼劣勢?
10
回覆列表
  • 1 # 小文章大視野

    明朝軍隊,其實同滿清比起來,不論是從兵種配置,軍備設施,以及後勤供給方面,都遠遠勝過滿清,也就是說,單從軍事這方面來說,明朝並不處於劣勢,相反,在軍事技術上,明朝甚至遠遠優於滿清。

    後金位置及疆域

    明朝的軍事制度十分完備,各兵種配合戰法精湛,宋元時期開始採用的火器,到明朝已經成為一種正式的軍備,並大規模裝備給軍隊。而後金,也就是之後的滿清,則是由遊牧部落發展而來,雖然有較多的騎兵,騎射能力也十分出色,其所謂的八旗精銳,戰鬥能力也不弱,但一來相比較明朝軍隊數量較少,二來軍備普遍是冷兵器。大家就可以想象一下,騎兵拿著長矛大刀衝鋒,而對面則以火器還擊,這其中的優劣是十分明顯的。

    那麼,既然如此,為何明朝沒有徹底消滅滿清,反而最終還是讓滿清入關,主宰中原呢?

    後金騎兵

    其一,明朝在1592年-1598年進行的援朝抗日戰爭極大雖然獲得勝利,但極大的損耗了明朝自身的力量。而且,1586年努爾哈赤才正式接管女真部族,這一場援朝戰爭,使得努爾哈赤獲得極大的喘息機會,在整頓好內部事務後,努爾哈赤開始吞併周圍的大小部族,並迫使蒙古西部的大部分部落臣服於自己,實力得到大大地增強。此消彼長,為之後的崇禎一朝留下隱患。

    明軍三眼火銃

    其二,明朝陷入兩面作戰的困境,抽不出足夠的兵力來開展滅金(滿清)大戰。明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不斷,明朝將大部分精力集中於國內,力圖先安定國內,待動亂平息之後,再騰出手來對付滿清,所以平遼地區的明朝部隊數量上相比較滿清而言比較薄弱,進行的也是被動的防守任務。

    其三,明朝政局不清,朝野混亂,軍隊指揮系統存在極大的不合理性。崇禎之前,宦官當政,崇禎一朝,忠良盡散。先殺毛文龍,後殺袁崇煥,致使軍隊沒有較為傑出的統帥。而且,明朝處處提防軍隊作亂,往往派文臣干擾軍務,牽制武將,造成軍隊指揮系統混亂、低效,明軍戰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

    (全文完)

  • 2 # 李渝泉1

    這個說法不對。明朝的軍隊不是打不過滿清,而是受到了其他方面的因素的制約。第一是受內戰的牽制,明軍大部分時候都在全力對付內戰,對滿清這邊大部分處於防禦狀態。第二是受到大明皇帝錯誤決策的影響。事實上,滿清軍隊也有幾次敗於明軍袁崇煥手下,但是,由於崇禎的錯誤決策,殺掉袁崇煥,自毀長城,又在先攘外還是先安內問題上搖擺不定,首鼠兩端,最後導致在內外夾攻下上吊自殺。第三,從武器裝備上來說,雙方差別不大,但論戰鬥力,滿清軍隊比明軍要強點,人心比大明軍的團結。滿清軍隊能戰勝大明軍隊的主要因素。

  • 3 # 象眼觀天下

    記得是清末誰說的吧,軍隊要想打勝仗,首先要滿足三個條件:足兵、足糧、足餉。大概的意思就是要打勝仗的話,軍隊必須有充足的後勤保障,糧食、軍餉、武器、訓練都必須充足。當然除此之外,還有獎懲機制、指揮體制等等。——這裡面幾乎不講軍事技術因素。

    如果換做明朝早期洪武或者永樂時期的軍隊的話,哪怕軍事技術差一點,也不擔心滿清軍隊。即便明朝中期的軍隊,也不是太擔心滿清軍隊。

    明朝後期的軍隊,如果也能獲得充足而良好的資源、訓練和指揮的話,我認為對滿清軍隊也不是太大問題。但是明朝末期的後勤資源陷入混亂,朝廷拼了命地加收“遼餉“,但是這些錢絕大部分都沒有用到加強前線士兵戰鬥力身上。前線官兵被欠餉一年以上已經成為常態。邊軍因為欠餉而譁變、逃散、出賣武器馬匹鎧甲以維生等等並不少見。大批的軍餉落入官員、軍閥、太監等人的私囊——很難想象這樣的邊軍還有戰鬥力。

  • 4 #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明朝軍隊算是一種近代化程度較高的軍隊,而清軍在招降到明軍的炮兵部隊之前,不過是一支純冷兵器軍隊。

    因此,若論軍事技術,明軍要遠勝清軍。

    明軍自嘉靖時代開始,就透過與西方人的戰爭,獲得了西方人的火器技術。在認識到自身火器的落後之後,明朝當局急起直追,開始仿製和改進西方火器,改良自身的火器水平。

    明朝中後期的常勝之軍-戚家軍正式這麼一支火器化程度極高的近代化軍隊。

    戚繼光率部移鎮北境,開始透過火器進一步打造戚家軍。當時,戚家軍的車營火器比為 43.60%,馬營火器比為 42.57%,步營火器比為 48.02%,輜重營火器比為 58.70%,其中以輜重營火器比最高。

    戚繼光薊州練兵編組的部隊,火器數量及比例是同一時期全世界各部隊中最高的。同一時期的歐洲正流行西班牙大方陣,單一規模方陣配付的火器比為22.38%(不含炮兵)。而當時日本戰國大名,即便是織田信長的部隊,火器比也不過三成。

    不僅比例高,戚家軍的火器質量和運用也相當先進。虎蹲炮、鳥銃、佛郎機炮等都成為當時戚家軍等標配。

    但戚家軍的火器只是比例高而已,還不算是最厲害的。因為明軍的京營還配備更為厲害的重炮。而其他邊軍也多半配備火器,比如著名的三眼銃就是其中之一。

    明軍的的火器運用到明末時期,已經相當嫻熟和靈活。

    然而,正是這麼一支整整領先清軍一代的軍隊,居然還是被八旗吊打了。這並不矛盾,因為腐敗,因為沒錢啊!

    明末的財政危機已經相當嚴重,崇禎年間,遼東軍餉的缺口不下百萬兩,多個邊鎮因為缺餉而釀出兵變。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僅明軍士氣低下,連正常的武器補給都保證不了。

    此外,明末還陷於東林黨和閹黨的鬥爭之中。這兩派都不是什麼好鳥,結果導致邊關的熊廷弼、袁崇煥等將帥在抗金形勢大好之際被撤。

    加上明軍當中有敗類,比如孔有德。1631年,孔有德率部相皇太極投降,讓清軍獲得了強大的火炮部隊。孔有德的部隊受過葡萄牙人的訓練,善用火器,本可成為抗金的尖刀。不料孔有德卻叛變了,而且之後又掉轉炮口攻破登萊城。此役,清軍又擄獲士兵7000人 、餉銀10 萬兩及300餘門先進火炮,此後在山東各次戰役中,他們又擄獲多門紅夷大炮。

    這樣一來,清軍的軍事技術在後期已經趕上明軍了……

  • 5 # 最NB的90後

    謝謝邀請。明朝的軍隊為什麼打不過滿清的軍隊,這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按道理說明朝的火器裝備率不算低,後期也引進了西方火器,但是實際上除非是極少數依仗高牆火炮的守城戰,無論是人數還是裝備都佔優勢的明軍對陣清軍,幾乎無一例外是呈現被吊打的局面。而且比較詭異的是,明朝軍隊經常出現被畏辮子兵如虎,被清軍嚇跑乃至投降的情景,比如說薩爾滸之戰中李如柏部直接被嚇跑,渾河之戰中袁應泰部畏戰不前,入關之後左夢庚帥江北四鎮幾十萬大軍向阿濟格投降等等。不勝列舉。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凡事要對比雙方。

    觀明朝,主要有三點:

    一、衛所制度的腐敗墮落。大明開國後,朱元璋在明朝將全國建立起衛所制度,並沿襲了元代的匠籍制度,將人戶分為軍籍和民籍、匠籍。軍戶要世代出兵,每一戶固定要出人來衛所參軍,供養都需要自給自足,國家不提供資助,所以平時有一半時間操練,一半時間農作。這樣本身就是個大問題,連全年操練的職業兵,如果沒有經歷實戰的話,戰鬥力尚且要下滑,何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衛所兵?後期的衛所兵幾乎就是農戶,見敵則潰。而且衛所兵常年得不到足夠的供養物資,軍備也日益廢弛,最難過的還是軍官們會勒索“月錢”、孝敬等來讓你免除差役,不堪其苦的衛所兵經常出現兵員逃跑的現象。比如一衛的軍隊一般是5600人,一所的軍隊一般在1100人左右,可是到了明朝中期開始,江南衛所因為逃兵的問題,常常兵力不足一半。為了應付檢查,明朝各總兵會派人到逃亡軍戶的家中拉壯丁來補充人數,這樣更加劇了軍隊的水分,因為這些兵員是剛剛硬被充數的,士氣之低可想而知。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軍官們的腐化更加嚴重,因為衛指揮使以下的軍官職務,都是世襲的,他們在永樂之後無需考試即可擔任父親之位,往往並不努力、恣意妄為,所以這些老爺們在作戰時一籌莫展。

    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800多人流竄至浙江慈溪,進攻龍山所。明軍一萬多人前去迎戰。明軍總兵力是倭寇的十幾倍,按照常理,可以全殲倭寇。但是熟悉明軍戰鬥力的倭寇卻毫不在乎,不但沒有逃跑,反而分成三路,由三個頭目分別率領,主動進攻明軍。滑稽的一幕出現了,明軍各部迅速崩潰,四散奔逃。身為參將的戚繼光怎麼也無法讓部下不逃跑,於是自己跳上一塊大石頭,連射三箭,把三名敵軍頭目都射死了。正在逃跑的明軍見狀,就又跑回來匯合。倭寇士氣見狀便退走了。從此戚繼光再也不敢相信衛所兵,而是決定親自募兵,也就是日後的“戚家軍”。但是戚家軍和邊軍終究不是多數,如果被殲滅殆盡則難以恢復。

    (明太祖朱元璋的衛所制度,想要龐大軍隊自養而不取百姓一釐,過於理想主義)

    二、明朝吃空餉、裝備差。空有龐大的人數,裝備差又有何用,難道以木棍對刀劍?因為嘉靖尤其是萬曆皇帝這對祖孫的怠政,到了萬曆後期,全國官員缺額接近一半,全國政府呈現癱瘓狀態。這段時間,裝備的養護、配給、後勤已經完全脫節。比如薩爾滸大戰前,調撥給瀋陽明軍的裝備中,竟然還有正德年間的頭盔和手銃;出兵前,祭旗殺牛,三刀而牛不死,最後氣的楊鎬臉色發青,命身後侍從用尚方寶劍才一劍斬下了牛頭....薩爾滸之戰中,身為總兵的杜松的頭盔在激戰中,由於生鏽而被一箭貫穿。戚繼光就曾在《練兵實紀》中吐槽:“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觀,內裡鐵葉,一片數個眼,鏽爛惟存鐵形,還是好的,其空落如篩子一般,敵射可透,刀砍可破,是盔甲也不如他。”這都是本應該避免的事情,可事實上明朝已然如同一棵枯樹,看似龐然大物,實際上已然行將就木。薩爾滸之戰大敗後,舉國震驚,萬曆皇帝回顧二十年前的援朝戰爭,對比如今的慘敗,不禁愕然痛心。

    三、明軍的火器尚不是時代的主軸。當時火器尚處於較原始的階段,無論是射程、精度還是安全程度都很差,騎射、刀劍長矛依然是戰爭的主體,西方直到古斯塔夫二世軍改的時候,火器才徹底大放異彩,之前的西班牙大方陣長槍陣仍依仗冷兵器。而明軍就比較糟糕了,比如關寧軍依然使用三眼銃這種原始的火門槍,後期才較大範圍的配備裝備鳥槍等先進的武器。但是明軍糟糕的仿製和偷工減料,製造的火器大都有粗製濫造之嫌。

    反觀後金-清朝,則呈現不一樣的三點:

    一、八旗制度的確立,生猛的女真人從野獸變成了戰爭機器。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出身漁獵民族的女真一直在跟大自然、異族乃至同族進行搏鬥,可謂生猛。但是空有一身蠻力,也不過野獸而已,比如明孝宗時期就曾經圍剿建州女真,大獲全勝。直到八旗制度的確立,女真人被武裝並且嚴格編制了起來,全民皆兵,最重要的還是八旗制度能夠吸納其他部族的力量,比如收編蒙古人為蒙古八旗,收編漢人為漢軍八旗,女真從此擺脫了相互攻殺的原始階段,同進同退。跟一般人想的不一樣,八旗軍戰鬥力的保持比衛所軍長久的多,比如徵準噶爾、徵大小金川、平定張格爾等,都是以八旗為主力。即使到鴉片戰爭時期,依然有海齡率領八旗軍在鎮江抗英殊死作戰、僧格林沁率軍血戰八里橋等,雖然戰鬥力已經不堪,但是血性猶在。

    (清軍征戰圖)

    二、後金吸收西洋火器,也開始了自己的火器製造,而且後來者居上。1621年(天命5年)後金攻打瀋陽還沒有可攻城的火器,同年攻打遼陽就用了炮(繳獲的明炮),1622(天命7年)後金就已經開始自制火炮了,但是這僅限於對虎蹲炮等傳統火器,對紅衣大炮這一效能優越的大炮還並不瞭解。在1626年寧遠之戰中,紅衣大炮發揮了極大威力,給清軍帶來深刻印象。當時清朝對火炮裝備有了具體規定:管四千人的漢官准備大炮十門,長炮八十門,管三千人的準備大炮八門,長炮五十四門;管二千人的準備大炮五門,長炮四十門。後金政權所管轄下的工匠的賞罰獎懲制,都是有多方史料明確記載的,為了提高其效率和積極性。為了保證質量,規定很簡單造出質量好的,賞銀,差的,不但不賞,還打板子。如果是匠人質量出問題,就是殺。這在戰時保證了質量。遼東巡撫黎玉田就曾痛陳:“以物力言,酋鑄百炮而有餘,我鑄十炮而無力...奴之勢力往昔不當我中國一大縣,每臨陣猶勢相均力相敵也,迄於今而鑄炮造藥十倍於我之神器也。”一個是偷工減料,一個拼命製造,一前一後反差自然巨大。其中漢軍旗王天相與金世祥的制.造方案被採用,尤其是正黃旗漢軍王天相發明的工藝,成功的把以前用於製作小銅器的失蠟法轉用於紅衣大炮的製造,並且透過對火炮不同位置的退火處理,製出的火炮是鋼炮,比當時的銅炮鐵炮優越的多,在1631年(天聰5年)正月初八用其工藝所製出的第1門紅衣大炮問世,被命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至此,後金鑄炮技術已經全面超越明朝。到了1639年,清軍僅紅衣大炮已經自鑄60門,在松錦之戰時發揮了壓倒性的火力。

    (清代“大將軍炮”)

    三、皇太極之後,清朝開始採用政治籠絡+軍事進攻的方式,成功起到拉一片打一片的優勢。努爾哈赤在關外的屠殺終究不可持久,皇太極上任後轉而採取優撫和寬慰措施,對前來投奔的蒙古、漢人將領皆委以重任,而且傾心吸收漢族乃至西方先進經驗。這是個很重要的轉變,如果說努爾哈赤的八旗是個冷血的恐怖組織,縱使入關也難以持久,那麼到了皇太極的時候,後金才開始像一個真正的帝國。

    前後的差距,實際上勝負已經劃分。明朝或許可以憑藉龐大的體量維持一段時間,但是日久必然難以吃定。在明清交戰近20年後,到了崇禎年間,因為日益龐大的軍事開支而徵收的遼餉、繳餉、練餉的“三餉”,壓垮了百姓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流民。從此,大明王朝已經是行將就木。

  • 6 # 文創聯廣州

    明朝軍隊在軍事技術上,並沒有劣勢。相反,明朝軍隊在軍事技術上還領先滿清軍隊一代。

    明軍其實是一支近代化程度很高的軍隊!當時明朝軍隊的火器化程度很高,在火器的生產和運用等領域,都領先於清朝。

    自嘉靖以來,明朝在與西方等對外戰爭中,就已經認識到自身火器技術的不足。嘉靖元年(1521年),明軍在廣東新會西草灣之戰中,從繳獲的兩艘葡萄牙艦船中得到西洋火繩槍。1548年,又在繳捕侵擾中國沿海雙嶼的倭寇時,繳獲了日本的火繩槍(鐵炮)。

    於是,明王朝的兵仗局,很重視仿製火繩槍,製成了鳥銃。及至明末,明軍已經配備相當比例的鳥銃,並且熟練掌握了生產和使用火器的方法。此外,明軍的重火器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也都相當的可觀。明朝借鑑了西方人的鑄造工藝,仿製出佛郎機炮、紅衣大炮等重火器,運用於野戰和攻防。除了這些,明軍還配備曲射火器虎蹲炮、特色的三眼銃等火器。

    不難看出,明軍使用的火器種類多、數量也大。與滿清這種純冷兵器軍隊相比,明軍本來是具有裝備上的優勢。

    但是,戰爭是政治的延伸,體制的失敗才是明軍最終輸給滿清八旗的根本原因。

    八旗鐵騎的野戰能力是很強悍的,在火器尚不能完全佔到主導的古代,八旗兵還是能憑藉戰術和戰鬥意志來取勝。但明軍雖然野戰敵不過八旗,固城而守還是可以的。無奈明朝當局腐敗,東林黨和閹黨之間又鬥爭不斷。在遼東局勢不穩的情況下,昏招頻頻,最終給了八旗軍可乘之機,致使遼東一敗再敗,關外之地盡失。

    除了政治原因,還有經濟問題。當時,明朝的財政危機已經相當嚴重,加上關內十年九災,數百萬受災百姓成為流民。天災+人禍,致使關內烽煙四起。明朝開始陷入雙線作戰的尷尬處境,而又進一步導致財政赤字的進一步惡化。及至崇禎年間,遼餉每年都拖欠,而且這個洞還越來越大,最終拖垮了整個明朝。

  • 7 # 歷史大學堂

    在我們的印象裡,冷兵器的軍隊是打不過熱兵器軍隊的,清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晚清落後的裝備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被虐得體無完膚,喪權辱國。其實清朝曾經也有輝煌的一面,那就是依靠冷兵器打敗了裝備熱兵器的宗主國軍隊,明王朝的軍隊,成功入主中原。裝備熱兵器的明朝軍隊怎麼會輸給只靠弓箭、大刀的後金?

    明軍的失敗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明軍引以為傲的火器部隊曾一度在萬曆北韓戰爭中把十幾萬的日軍送到大海里餵魚,短短几十年,明軍由原來的刀俎變成了砧板上的魚肉。這個轉變與明朝內部落後的生產體制有關,明朝末年黨爭不斷、政治腐敗,加劇了體制的腐敗。

    圖1 明代的槍劍 和 萬勝佛郎機

    明軍內部擁有大量的火器不假,但這些火器的質量卻非常差,電影《大明劫》裡面有一個場景,孫傳庭考核火器的使用情況,結果很多銃都發射不出去,且精度也是偏得離譜。明軍火器質量差在戚繼光時期就存在了,在他自己的《練兵實紀》有記錄到明軍的火器彈藥和槍的口徑不匹配,即使彈丸放得進去,點火裝置又不好用,效率極低。在戚繼光時期的明軍的火器就存在如此嚴重的質量問題,到崇禎時期更是雪上加霜。

    明軍的科技水平低嗎?答案是否定的,在嘉靖年間,廣東、四川、遼東等地區都有兵工廠,生產規模化,新式武器也不斷開發,現代戰爭的水雷、機關槍等武器在明朝都有雛形。但生產體制的落後徹底禁錮了明朝的開發能力,尤其是在張居正死後,萬曆親政,軍工生產一落千丈。明軍生產體制部門多,相互制約,比如火力強大的魯密銃、鷹揚銃炮,各部門為了獲得更多的財政撥款,從中獲取一些利益,各部門彼此爭吵,相互打擊、壓制,結果這兩款武器都不了了之。工匠們因為沒有驗收部門,得過且過,質量怎麼可能好,如果像秦軍那樣在兵器上刻上工匠的名字,相信明軍的火器必然會是上盛的。

    圖2 佛郎機

    明軍的落後還體現在人的身上,李如松死後,遼東的軍備也日益廢弛,這才讓努爾哈赤有了可乘之機。明軍雖然人數眾多,又是實行衛所制度,軍事訓練鬆懈,以當時明軍的裝備水平,最好的野戰方式是結陣而戰,兩翼由騎兵保護。

    戚繼光早期建立起了一種車陣,這種車陣以“佛郎機”炮為主體,火箭、銃、騎兵為輔的陣型,“佛郎機”是一種後填裝炮,射速快,每分鐘可以發射5-9次,這套陣型曾打得後蒙和日本毫無還手之力。但這套陣型需要較好的訓練水平和兵種的協調,特別是火器兵的訓練,但明朝後期的明軍的訓練水平可以說是雞肋,軍隊缺編,訓練水平糟糕到一些火器兵連佇列和發射號令都不懂,基層指戰員戰鬥經驗缺乏,連將帥對陣法也是一臉懵逼,再強大的武器、戰術、陣型沒有訓練保障也只是擺設。

    圖3 薩爾滸戰役

    薩爾滸戰役開始時,明軍中的五千火器兵竟然連槍都沒摸過,臨時加班加點操練,戰役開始時無論是杜松還是馬林都沒有按照戚繼光的戰法要求去作戰,當時的明軍卻是一輪齊射之後,用騎兵和後金騎兵對沖,明朝那些騎兵那是後金騎兵的對手,結果就是潰散被殲。

    後金軍的套路都是主動進攻,明軍防守,清除明軍的兩翼騎兵後,再切斷明軍的補給,明軍糧草不足,被逼放棄營盤出來野戰才被殲。如果明軍固守,不主動進攻,保護好後勤,後金軍是拿明軍沒辦法的。將火器部隊和騎兵分開來使用,沒有發揮出車陣的威力,在機關槍沒出來之前,單靠射速慢的槍很難抵抗大規模的騎兵衝鋒,再加上精度差,50米開外完全憑運氣,連同時期的西方火繩槍都需要靠排槍和近距離來提高射擊精度,這種排隊槍斃的陣型也需要極高士兵素質才能完成。

    圖4 明代的 迅雷炮

    明軍“缺錢”,明朝末年的稅收陷入了一種怪圈,就是朝廷拼命的加稅,但朝廷卻看不到錢,甚至欠稅,一些省份竟然三年未繳稅。錢都進了那些地主富商的口袋,土地兼併導致大量農民破產,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手上,而明朝計程車紳優待政策,這些人不交稅或少交稅,導致了明朝中央財政的危機,也加劇內部混亂狀況。缺錢是導致明軍缺編、缺訓、裝備差的主因。

    反觀後金這邊,努爾哈赤一開始的確靠弓箭、大刀吃過明軍火器的虧,但努爾哈赤是個厲害的角色,造反之初就開始研究明軍的火器,並僱傭漢人工匠提供技術,用大量貂皮換取火藥這些資源。到遼瀋大戰時,已經能很熟練使用火器,到了後期,後金軍的火器裝備水平與明軍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遼陽大戰,明軍用大炮猛轟,八旗軍居然能與明軍對轟,且火力還比明軍強,明軍的殺手鐧部隊-----火器部隊,只有七人生還,可見八旗的火力之猛。八旗也不是那種原始的騎兵衝鋒模式,遇到攻城戰,步兵下馬作戰。

    圖5 後期經清朝改良的 紅夷大炮

    明軍後期引進的紅夷大炮也為八旗做了嫁衣,紅夷大炮是一種守城或攻城兵器,笨重、射速慢,明軍卻用來野戰,被後金掠奪過來的漢人工匠王天相製造出,並批次生產,迅速投入到大淩河戰役,對明軍殺傷極大。

    明軍最大的失敗是在人的身上,戰爭的決定因素還是人,明軍有眾多火器,如果兵員訓練有素,火器加上其它兵種配合,即使火器次一點,薩爾滸之前也許就沒有後金的事了。

    文:飛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有靜脈曲張的人多嗎?平時都是如何緩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