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武暢通
-
2 # 明月照邊關
首先劉備之前進兵益州,幫助劉璋成功擊退了張魯,當時劉備進兵益州之時,與百姓秋毫無犯,軍紀嚴明,他的所作所為給益州百姓留下了好印象,但是劉璋反而過河拆橋幹掉了劉備的軍事龐統,這讓劉備佔了一點道義上的優勢。
其次,劉璋此人沒有什麼能耐,在益州朝堂沒有太多真心支持者,劉備進入益州以後,也沒殺害劉璋,反而把他分封到南郡公安,這一點也贏得了益州百姓的好感。
其三,益州本有一些早就向跟著劉備乾的一幫人,比如法正,張松,李嚴 鄭度,吳懿等人,這些人都是劉璋的文臣武將,他們都降了 益州的百姓更沒有多大意見了,據說當時劉備進川時 益州百姓都焚香禮拜, 可見益州百姓對劉皇叔的美名還是很有好感的。
-
3 # 歷史書寫於平凡人
劉璋,東漢末年的益州牧,屬於子承父位。諸葛亮說劉璋闇弱,其實劉璋這個人還真不是闇弱,只是過於仁慈和懦弱一點,其是還是有一定的民心和臣子的支援的。要不然在戰亂年代,益州還能保持國富民強呢。
當劉備和劉璋開戰之後,張任等將軍拼死抵抗,說明他的臣子對他還是非常忠心的,而且劉備入蜀第一年主要都是為了收買民心,由此可見,劉璋還是有一定的民眾基礎的。
劉璋對百姓很好,所以百姓也會愛戴他。當戰亂的時候,自己的屬下提出要遷民的時候,劉璋說,只知道打仗是為了百姓,哪有讓百姓遷居的。劉璋最後投降的時候也都還有一戰之力的,但是他說,三年以來,不論是將士還是百姓皆因我所累,百姓疾苦太久,想讓百姓過好太平日子。由此可見,劉璋本人很是愛護百姓,所以自然也是有民心的。
劉璋其實更願意做一個治理太平盛世的臣子,不願意去做逐鹿天下的諸侯。所以呢,歷史的發展都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民心可決勝負,但是絕對不是第一要素。
-
4 # 陽光保險馬世忠
跟劉璋闇弱有很大關係。亂世之中誰都想出人頭地。例如劉表就是明顯的例子。劉表立足保有荊襄而觀望天下大勢,荊襄士族就認為他沒有進取心,所以他在世重用的官員都心儀曹操,不得志的官員都心儀劉備,為啥,這二人都有爭競天下之心。而劉表沒有。劉璋也是一樣。之所以出張松這樣的買主之徒,也是因為他進取心不足,因而劉備進取西川,西川士人望風而降,就是因為跟著劉備還能割據一方,跟著劉璋遲早變成階下囚。
-
5 # 風吹下的洛夜
在古代,一個統治者想要長久獲得長久統治,除了獲得百姓擁護外,更主要是獲得士族的支援。
劉璋的益州,是他父親劉焉打下來的。劉焉也是一個擁有野心之人,和之後入住益州的劉備一樣,都想效仿漢高祖劉邦,以益州和漢中為根據地,進而進取中原,重新恢復大漢天下。
但是劉焉入住益州後,重用東州集團,嚴厲打壓益州本地豪強,益州士族迫於劉焉壓力,一直不敢反抗。
劉焉去世後,益州集團趁劉璋新立,內部不穩之時,取得了對益州的領導權。而劉璋也更願意同益州士族親近,而疏遠了東州集團。
但劉璋忽略了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東州集團雖然屬於流亡於益州的人士建立,但在劉焉執政時期,就開始滲透到益州政權的各個階層,並牢牢掌握著益州兵馬。而益州士族,屬於本土豪強,他們對於向外擴張,並沒有任何強烈的願望,益州集團追求的只是“天下太平”,保住自己的利益即可。比如譙周,就屬於益州士族的代表人物,兩次勸自己的主子投降。先勸劉璋投降,後勸劉禪投降。
劉備入川,就是在東州集團作為內應的情況下,進而取得益州的。比如法正,孟達,張松,李嚴等人就屬於東州集團。
劉備取得益州後,面臨三方面勢力,自己的家底荊州集團,劉焉留下的東州集團,以及益州本地集團。
劉備非常懂得權利的分配,除了諸葛亮等嫡系部隊外,還重用東州集團的法正,李嚴,吳懿等人,同時娶了吳懿在家守寡的妹妹,徹底將東州集團收到自己麾下。
面對益州當地士族, 並未採取劉焉的打壓手段,而是好言慰藉,所有益州官員並未裁撤,均允以留用,並讓黃權負責益州的水師。
劉備透過自己的權謀手段,使三方勢力從中均獲得利益,從而確保了自己對益州的穩固統治。
-
6 # 木槿c
首先我們來看看劉璋。劉璋跟小小漢中的神棍張魯死磕多年,居然還是張魯掌握主動權。要知道益州富庶,人才濟濟,兵強馬壯,糧草充足,是三國少有的幾塊可以支撐霸業的地盤,可以說在實力上劉璋應該佔盡了優勢,卻落得這麼個被動局面。也只怪劉璋老爹劉焉死的早,留下個爛攤子,內部派系林立,有能力的人得不到重用。劉璋又在益州生性軟弱、多疑少決,益州人士依附於他是因為覺得劉璋好欺負,豪強地主在這裡能得到更多實惠。
比如隆中對裡就有說到,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蓄,智慧之士思得明君。說的就是劉璋都作為讓他手下有識之士早就不滿了。而那些豪強地主出於一個純粹為了利益而依附於他,對於他地盤被搶又有多少人會為他感到不平呢?同樣的道理,一位懦弱無能,混吃等死,還時不時向敵對勢力讓渡利益保平安的主君,普通百姓又有多少人願意支援他呢。
《漢末英雄記》中有記載:璋性寬柔,無威略,東州人侵暴舊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闕,益州頗怨。
再來看一下劉備。劉備當時的名聲是非常的好,救孔融於危難,助陶謙於絕境;守劉表之北門,聯孫權於赤壁。同時劉備的形象也是個樂於助人,不畏強暴、還是漢氏宗親。同時劉備還有諸葛亮這種人才在身邊。要知道益州百姓對於諸葛亮的治理政策可是支援的不得了。
三國志就有評價說在諸葛亮政策的治理下,益州百姓是雖勞不怨,雖死不忿。
益州百姓對諸葛亮的喜愛達到了在諸葛亮去世後,百姓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
益州百姓如此愛戴諸葛亮,和劉璋的統治做一下對比,百姓們當然更支援劉備了。
-
7 # 散落君
劉備為了籠絡巴蜀人民,可是花了大代價的,而不是輕輕鬆鬆贏得了巴蜀人民的支援。
你看劉備的皇后是誰?不是大家熟悉的甘夫人(劉禪的親媽),也不是糜夫人(糜竺的妹妹,糜竺可是支援了劉備最困難的時候,支援了幾千萬),更不是孫尚香,而是吳氏。吳氏是誰?一個寡婦,他是劉焉之子劉瑁的妻子。劉備認識吳氏不到一個月,就立吳氏為正妻,後立為皇后。為什麼?不就是為了拉攏巴蜀大族,讓他們站在自己這一邊。再來看劉備奪取益州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張飛攻打巴郡,巴郡太守嚴顏誓死不降。劉備在雒城圍了一年,龐統都被打死了。劉璋決定投降的時候,“群下莫不流涕”,為什麼流涕,就代表著惋惜,代表著他們對劉璋的擁護。再如黃權,面對劉備的威脅也是堅持不投降,要劉璋投降,他才投降。這說明了什麼?說明劉璋很得人心。為什麼劉備能夠取得勝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劉璋很仁慈。仁德之君這個稱號,劉璋可以說當之無愧,他比劉備仁慈多了。當時就劉璋手裡有精兵三萬人,糧食可以吃一年,手下人都非常義憤,準備跟劉備大幹一場。劉璋覺得再打打殺殺,受到傷害的還是益州百姓,自己作為益州之主,卻讓百姓受苦,太不應該了,所以就選擇把益州讓給了劉備(這是上古聖賢古公亶父的做法)。不然,要是劉璋跟劉備硬剛,鹿死誰手還真不一定。總之,劉璋這個人太老實,不懂得宣傳自己,如果他有劉備一半能吹能宣傳,仁德之君的稱號非他莫屬。
-
8 # zdwhly
其實劉璋比劉備得人心 當手下勸劉璋在成都糧草充沛的情況下抵坑時 劉璋想到的是我不能讓百姓再受苦了 劉備許諾攻下成都隨便搶 後來入城後還是趙雲勸阻 還有劉備印鈔票 印鈔是掠奪老百姓財富的一種手段 一頂十一頂百是劉備發明的
-
9 # 上策視覺
一,劉彰治下的益州,雖是“沃野千里,民殷國富”,但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派系鬥爭非常嚴重。
劉彰雖然非常軟弱無能,但他的父親劉焉是個很牛的狠角色,劉焉出任益州州牧是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的。他本身是荊州江夏人,入蜀之前就知道益州的地方豪強勢力非常強大,如果自己單槍匹馬上任,最後怎麼死都不知道。於是他不但物色了一批能幹的謀士隨他一起入蜀赴任,而且還把益州以東的南陽、三輔等地(今陝南和豫西、鄂西一帶)因戰亂的流亡人口數萬戶(幾十萬人)安置入川,並且這些人口中選擇賢良和招募士兵,組成了一支強悍的“東州兵”(意為益州以東的州來的兵),這支軍隊很有效地彈壓住了益州當地豪強的武裝力量。益州在這種均勢下實現了穩定。而東州勢力也因深受劉焉的信任而不斷強大,形成了以許靖為首,吳懿、法正、李嚴、孟達為骨幹力量的寵大政治勢力,並且以劉焉的嫡系自居,對益州本地老百姓驕橫跋扈,並經常侵佔本地豪強的利益。
二,劉彰闇弱無能,東州派衰落圖變。但劉焉死後,繼位的劉彰非常昏庸,長期被壓制的益州派開始反彈,和東州派鬥得你死我活。所以在劉備入川之前,益州的內部矛盾就非常嚴重了。
但當然,對於劉彰這種純粹無為而治的領導,肯定不是一點民心都沒有,而是在東州派和益州派兩股政治勢力的鬥爭下,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民生,老百姓對政府更多的是失望和怨言。
三,劉備名揚天下,又善於俘獲民心而劉備在當時乃是天下人的道德標杆,玄德之名,天下皆知。於是,得不到劉彰庇護的東州派在逐漸與益州本地派鬥爭中慚落下風的情況下,就背叛劉彰暗通劉備。後來劉備入川時正是因為有東州派做內應,才進展那麼順利。
劉備入川后,將自帶力量荊州派,聯合了東州派,重新對益州本地豪強形成了有效壓制,加上劉備和諸葛亮都是手段高超的治世能人,所以很快把這三股勢力都統合在一起了,穩定了民心。
-
10 # 人者仁義也
巴蜀人民其實在當時佔據不了多大的意見,能夠在政治上有發言權的是士族,豪強這些人。漢代計程車族,豪強多是以家族為單位的龐大支系,其中包括家族養的佃農,門客,打手等人。所謂在當時贏得“民心”,就是要得到這些人的擁護。而在劉璋的益州當時主要是兩股勢力在鬥爭。
第一股勢力是東州士,他們屬於劉焉,劉璋父子統治時期的中堅力量,是他們維護著劉氏父子在益州的統治權。東州士是史學家的說法,在史書《英雄記》的記載:
先是,南陽、三輔人流入益州數萬家,收以為兵,名曰東州兵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初天下大亂,黃巾之亂,董卓和關東聯軍的戰爭,導致大量的人民流離失所,當時南陽郡,長安所在的三輔地區有大量的人成為流民逃到了當時的益州,流民有數萬戶之多,這些人被劉焉整頓,收編成軍隊,也就是著名的東州兵,這些人的稱號叫做“東州士”,因為益州在西面,這些人從東面流入,所以稱作東州來的人。
劉焉本人是江夏郡竟陵縣人,不是益州本地人,在漢靈帝時期被任命為益州牧,當時的益州正值黃巾軍第二波起義,黃巾軍首領馬相、趙祗攻破成都殺死益州刺史郤儉,又攻破蜀郡和犍為郡,劉焉停留在荊州,不敢進入益州。最後是益州蜀郡豪強,益州從事賈龍帶著家兵和益州原來的部隊平定了這次叛亂。最後劉焉被賈龍迎接進入棉竹,但是劉焉和益州本地豪強關係很不好,他為了立威,殺了本土豪強王鹹、李權等十餘人。這激起了益州豪強的憤怒,隨即賈龍聯合同樣是益州蜀郡人的犍為太守任岐反抗劉焉,劉焉依靠東州兵打敗了賈龍,任岐的叛亂。賈龍,任岐被殺。
到了劉焉之子劉璋的時候,劉璋同樣依靠東州士,比如龐羲,龐羲這個人身份同樣比較好,第一龐羲當年救了劉璋留在長安的兒子,第二龐羲出生洛陽所在的河南尹地區,也是東州士。所以劉璋很依靠龐羲。此外東州士作為流民來到益州,不可避免的要損害益州豪強的利益,作為外來人,東州士需要土地,佃農,財富。這些東西肯定是要和本地豪強爭奪的,這也使得本地豪強十分不滿,於是在劉璋當政的時候,再度爆發叛亂。
益州本土豪強趙韙連線益州大姓再度舉起反抗劉璋的大旗,當時益州的幾個主要大郡蜀郡、廣漢郡、犍為郡紛紛響應趙韙。劉璋被迫躲入成都城防守,這個時候東州士站了出來,他們這群人害怕趙韙打敗劉璋之後秋後算賬,於是拼命作戰,大敗趙韙的軍隊,最後在江州攻打趙韙,趙韙被部將龐樂、李異所殺。劉璋才得以穩固益州的統治。
我們在這裡也能夠看到劉焉,劉璋父子統治期間,他們作為外來者統治益州依靠的是外來的流民東州士,他們給予東州士特權和政治上的優勢,這使得東州士和益州本地豪強發生了極大的矛盾,這個矛盾促使了兩次大規模的叛亂,這個矛盾就是劉璋滅亡的根本原因。劉備進入益州得到了法正和張松的支援,張松是益州本土士族,法正屬於東州士裡面的不得志的人,兩人都希望得到新主來重新使得益州的權利洗牌。張松擔任益州別駕,張松的哥哥張肅是廣漢郡太守,可見張氏在益州確實是益州大姓之戶。但是張松對於劉璋不滿,暗中勾連外人,第一個曹操,第二個是劉備,而與張松關係十分好的是法正也是一個不得志的人物,法正是長安所在三輔地區的人,天下大亂之後,法正跟隨流民來到益州,但是不受劉璋重用,常常鬱郁不得志,兩人最後選擇劉備作為作為自己可以效忠的物件。
其實劉備進入益州後,和劉璋反目攻打,大批的人投降劉備,其中東州士有佔據了大多數:
兗州出生的吳懿,跟隨劉焉入益州,劉備和劉璋反目投降劉備。
南陽郡人李嚴,屬於東州士,也是不得志者,帶兵投降劉備。
江夏郡人費觀,費禕的族父,帶兵投降劉備。
反而是益州本土豪強站在了劉璋的一邊,比如張任,鄭度要求劉璋堅守,並且張任最後戰死。劉璋滅亡後,劉備進入益州,劉備大力提拔東州士和益州本地人,比如益州人黃權,比如東州士法正。但是大批荊州士人進入政權的上層,得到利益都是荊州士和跟隨劉備的老部下。這在荊州還在劉備手中的時候,這還沒有發生矛盾,但是劉備失去荊州,去世之後,矛盾開始激化,最後演化為譙周這種鼓吹蜀漢滅亡的序曲。最終使得蜀漢滅亡。
總體而言,劉備進入益州得到了東州士和益州一部分豪強的幫助,但是也有很多豪強反對劉備,劉備在佔據益州之後提拔了很多東州士和益州本土豪強,劉備雖然提拔了大批荊州士人組成政權的上層,但是由於荊州當時還在劉備手中,益州和荊州的矛盾並沒有激化,在諸葛亮去世之後,益州本土人呢比如譙周就開始鼓吹蜀漢滅亡,最後促使了劉備政權的最終傾覆。
回覆列表
當劉備大軍圍困成都的時候,整個成都官民一心,都要和劉備決一死戰。而劉璋認為自己父子統治益州二十多年,沒給百姓帶來多少實惠,再加上蜀中已經打了三年的仗,於心不忍,於是決定投降。
而後來鄧艾偷渡陰平時只有2000兵馬,跟隨滾落懸崖峭壁,鄧艾攻破綿竹後,馬不停蹄直接攻打成都,結果成都明明兵馬眾多,糧草充足,完全可以支撐到蜀漢大將軍姜維回救成都,而蜀漢大臣以譙周為首紛紛勸劉禪投降!說到這裡,就有很多網友會說了,上述舉動,說明劉璋比劉備更得蜀漢人民的心。畢竟在劉璋政權快要完蛋的時候,成都的軍民沒有想著各奔東西自謀出路,而是自發地決意和敵人決一死戰,如果劉璋對他們不好,他們會這樣嗎?相反,劉禪居然會在成都兵強馬壯,糧草充足的情況下被蜀漢大臣夾持投降,難道這樣不能夠說明,其實劉璋比劉備的政權更得人心嗎?事實上真的如此嗎?小編來說說我的見解。
首先在劉備攻打成都的時候,當地百姓是毅然決然地挺劉璋的。在劉璋被劉備趕走以後,由於劉備能夠不計出身地任用人才,因此在當時還是很能收復人心的。
但是從劉備入蜀直到他去世,整個益州一直是處於長期戰爭狀態的,先是打東川又去打夷陵,基本就沒消停過。打仗是要錢要人的,錢就不用多說了,肯定是益州百姓出;人的話,也許剛入川的時候還不用徵調當地人去當兵,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兵逐漸凋零,那就沒辦法,只能讓益州的子弟們也走上戰場了。
相反劉焉、劉璋父子統治益州的時候,雖然沒能力開疆拓土,但卻也不折騰。這二十多年的益州,基本沒有遭受過戰火的洗禮。在那個戰火紛飛生靈塗炭的時代,不折騰就是最好的治理,不讓百姓花錢流血就是最好的治理。
而劉備嘛,儘管在剛剛接手益州的時候確實獲得了一些好評,但是百姓也許會短時間內被他的人格魅力和治理能力所折服,卻不能長時間地以一種積極的態度來面對自己被不斷的徵收戰爭稅、自己的兒子被迫還要去上戰場,並且最後還死在了千里之外的猇亭!此時此刻,這些已經被折騰的家破人亡的百姓,還會謳歌劉備而擯棄劉璋嗎?恐怕只會更加懷念那個雖然看起來不是特別有本事,卻實實在在讓他們過上好日子的劉璋吧!
再來看看益州官僚對於劉璋、劉備是什麼看法的。一些想建功立業的人比如法正、張松是非常討厭劉璋的,不然也不能先賣主求“榮”再忠心耿耿。還有一些人比如黃權、張任還是忠於劉璋的。
當然劉備很快就讓益州本土人士俯首貼耳,他恩威並用,還藉助諸葛亮立法,蜀中很快就平靜了。
但是過於公正的立法,讓本土士族很是難受,蜀漢政權對本土士族的壓制在三國裡面最強,這也是為什麼劉禪投降算是眾望所歸的原因之一。本土士族的利益下降,會導致他們換著法子去盤剝百姓,百姓能好的了嗎?
劉璋雖然弱到連張魯都打不過,但是百姓的壓力小,劉璋也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不理會天下的紛爭,這才是“天府之國”的原因。蜀漢政權9人養個士兵,七戶養個官吏,就為了“興復漢室”,蜀漢百姓的首要目的不是什麼興復漢室,而是活下去,後期蜀漢更是面有菜色,豈能是民心所向?這個階段的蜀中百姓回憶起劉禪皇帝的爹,會不會滿腹怨氣呢?
雖然劉禪統治了蜀漢足足四十年,看起來蜀漢後期的百姓積弱積貧很大程度是諸葛亮、姜維北伐,劉禪昏庸無能造成的。但是不要忘記,諸葛亮七出岐山,九伐中原,姜維十一次北伐中原,劉禪軟弱無能很大程度,是因為劉備不聽取群臣勸阻,一意孤行東征東吳,最後大敗造成的,劉備很有必要負上連帶責任。即使劉璋看起來闇弱無能,但是劉璋在位期間並沒有主動挑起戰爭,蜀中百姓雖然貧窮,但是能過著和平的生活,小編認為他們會可能更喜歡劉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