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阿宣姑娘

    01 積累運用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論語(lún) 不亦說乎(yuè) 人不知而不慍(yùn)

    三省吾身(xǐng)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一簞食(dān) 曲肱而枕之(ɡōnɡ) 博學而篤志(dǔ)

    2.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1)不亦說乎(同“悅”,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進行自我檢查)

    (3)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誠信)

    (4)溫故而知新(新的理解和體會)

    (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疑惑)

    (6)逝者如斯夫(往、離去)(這,指河水)

    (7)曲肱而枕之(胳膊)

    (8)博學而篤志(堅定)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運用不正確的一項是(C)

    A.又要編雜誌,又要跑發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樂乎。

    B.王明的幾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老師指出他基礎不牢固,教導他學習應該常溫故知新。

    C.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裡很難過,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詳為考慮,而後與部下商議,擇善而從。

    (解析:C項“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用在此處語境不符。)

    4.選出加點的“之”字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D)

    A.擇其善者而從之 B.學而時習之

    C.下車引之 D.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解析:A、B、C三項均為代詞;D項是動詞,到。)

    5.填空。

    (1)《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體裁)著作。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朝代)魯華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者。

    (2)學習與思考缺一不可,否則會誤入歧途,所以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當別人不理解自己時,我們應該不惱怒,保持應有的風範,正如《〈論語〉十二章》中所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聯想到《〈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的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在學習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6.在學完課文《〈論語〉十二章》後,老師為了使同學們端正學習態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專門組織了一次以“交流學習體會”為主題的座談會。請你參與進來。

    (1)作為主持人,你應該有一段精彩的開場白。現在就請你展示出來吧!

    示例:同學們,《論語》流傳2500多年,影響了世代華人,它的經典語句,每一個華人都耳熟能詳。閱讀《論語》,可以讓我們少一份稚嫩,多一份堅強。今天我們舉辦“交流學習體會”的主題座談會,希望大家談談自己對《論語》的認識和閱讀體會,讓更多的人受益。請大家敞開心扉,交流起來吧。

    (2)班上的張長林同學非常聰明,但就是平時學習不認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談會上,請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並用已學過的《論語》中的語錄勸勉他勤奮學習。

    示例:長林,你有聰明的頭腦,大家都羨慕你出眾的天賦,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你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學習中,你的成績一定會有大幅度的提高。

    02 課內精讀

    閱讀全文,完成練習。

    7.給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節奏。(限劃兩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8.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別人不瞭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很有才德的人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習學過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可以憑藉(這一點)做老師了。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沒有收穫,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疑惑。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孔子在河邊上感嘆說:“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

    9.摘出出自《〈論語〉十二章》中現在常用的成語。

    不亦樂乎;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逝者如斯;擇善而從;簞食瓢飲。

    10.下列句子按內容分類正確的一項是(C)

    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⑥學而時習之

    11.讀了本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示例:替別人辦事要盡心竭力;與朋友交往要誠實;老師傳授的知識要複習。

    03 拓展閱讀

    子曰:“由①,誨女②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附參考譯文:

    孔子說:“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幾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子貢問道:“為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諡號‘文’。”

    1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憑藉)

    (2)是以謂之“文”也(因此)

    13.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D)

    A.知之為知之 人不知而不慍

    B.不知為不知 可以為師矣

    C.學而不思則罔 溫故而知新

    D.敏而好學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解析:A.知道/瞭解;B.是/做;C.但是,錶轉折/就,表承接;D.喜愛,愛好。)

    14.翻譯下列句子。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2)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能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

    15.這三則語錄哪一則是論述學習態度的?哪一則是論述學習方法的?它們分別表明了孔子怎樣的教育思想?

    第一則和第三則是論述學習態度的,第二則是論述學習方法的。第一則中,孔子認為要以老老實實的態度去對待知識,不可不懂裝懂;第三則中孔子認為學習要虛心請教。這兩句是很好的治學格言。第二則中,孔子認為教育學生時要適時開導啟發,特別強調要舉一反三,即善於類推,觸類旁通。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學方法。

    16.孔子從哪兩個方面解釋了子貢提出的問題?這樣解釋的目的是什麼?

    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學,二是虛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奮好學,虛心求教。

    國學講壇

    源於《論語》的成語

    1.【舉一反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譯文】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2.【樂在其中】:“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述而》)

    【譯文】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有樂趣。

    3.【循循善誘】【欲罷不能】:“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子罕》)

    【譯文】老師善於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們的知識,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們的行為,使我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4.【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憲問》)

    【譯文】不怨恨天,不責備人,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徹瞭解很高的道理。

  • 2 # 新時代的我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於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5、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6、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7、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8、子曰:“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0、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1、子曰:“君子不器。”

    12、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1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6、哀公聞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17、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車兒),小車無(yue4),其何以行之哉?”

    18、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9、子曰:“朝聞道,夕夕死可矣。”

    20、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1、子曰:“事父母幾諫,諫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22、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23、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2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25、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26、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27、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28、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29、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30、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木虧)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31、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謂之‘文’也。”

    32、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3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4、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5、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6、子曰:“不憤不咎,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7、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38、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3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0、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1、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4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43、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44、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45、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46、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48、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9、子曰:“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0、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5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52、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5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54、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55、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56、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57、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58、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59、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6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61、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62、子曰∶“有教無類。”

    63、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64、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65、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66、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 3 # 首倉

    初一學生有十則《論語》中的話需背誦。

    1.子曰:"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 4 # 粗樹

    應該把小學開始的課文裡的論語之內容全部爛熟於心,把人們口頭常用的理解清楚意思,再有餘力之時,概覽一下論文全文即可。僅為個人之見!零九年高考語文任選一題中出現了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的填空題,應是課本中沒有出現過的

  • 5 # 數學嚴老師

    論語經典誦讀50 句

    《學而篇》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同“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

    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不信乎?傳不習乎?”

    3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同“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

    力,則以學文。”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為政篇》

    5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同“惘”),思而不學則殆。”

    7 子曰:“由,誨女(同“汝”) 知之乎!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

    《八佾篇》

    8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里仁篇》

    9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同“智”)?”

    11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12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3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4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1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公冶長篇》

    16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

    謂之文也。”

    《雍也篇》

    17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8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9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述而篇》

    20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21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22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3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4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25 子曰:“君

    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泰伯篇》

    26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子罕篇》

    2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28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29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30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31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顏淵篇》

    32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33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子路篇》

    34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35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

    大事不成。”

    36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憲問篇》

    37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38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衛靈公篇》

    39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

    者,友其士之仁者。”

    40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1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42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43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44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45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46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47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48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49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50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參加總決賽小分隊已與北侖主力匯合,有何評論?請預測最後14人參賽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