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廣銀

    我覺得俾斯麥對德國的貢獻功不可沒。

    華人大多知道俾斯麥這個名字,但其實並不清楚他做過什麼事情。很多軍迷能說出納粹德國造的"俾斯麥號"戰列艦的很多細節,但是對這個人卻瞭解甚少。因此,大部分人對他的印象來自於帶有偏見的宣傳。

    俾斯麥的名字叫奧托·馮·俾斯麥,瞭解德國的人知道中間這個"馮"字代表他祖上是容克貴族。關於容克大家理解成有領地,要打仗的騎士即可,而這在德意志地區更多地代表榮譽,而不是小地主的財富。

    在歷史上,德意志地區有上百個公侯國,它們之間經常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打仗。其中地盤最大的是奧地利,你把它理解為中國戰國時的楚國就可以了,而最能打仗的是來自今天波蘭境內東普魯士地區的普魯士人,你把它想成是秦國就可以了。

    普魯士有多麼能打仗呢?在德國統一前的300年裡,它打了無數次戰爭,只輸了兩場,還都是輸給拿破崙。但是,天天打來打去,也沒打出個所以然來,因此即使在拿破崙戰爭之後,特別是在贏得了滑鐵盧戰役以後,德意志地區還是四分五裂,落後得不得了。

    縱觀德意志地區這三百年的歷史,可以講是做事情毫無目的性,雖然出了很多大思想家、藝術家和文學家,比如黑格爾、貝多芬和歌德,但是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很低,而且一直是被他國利用的物件。比如英、法爭奪世界殖民地打了七年戰爭時拉攏利用他們,美國打獨立戰爭時也利用他們,最後英國取得了很多殖民地,美國獨立了,法國強大了,德意志地區什麼也沒有得到。

    究其原因,就是統治者們太糊塗。雖然德意志地區出了一大堆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但是知識精英階層和統治者是完全分割開的,那裡的統治者都是一些崇尚強權的軍事貴族,也就是容克們。一般來講,如果統治者淨做那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老百姓是要造反的。德意志地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從來不爆發革命,也就是說老百姓的忍耐力特別強。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以至於恩格斯在《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花了很長的篇幅專門講這件事。德國從封建時代,到今天民主社會主義時代,都是靠自上而下的改良。相比之下,它旁邊的法國就喜歡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也正是因為老百姓忍耐力強,統治者們才敢有事無事就打仗。

    當然,天天打仗總不是個事兒,德意志地區必須走出這個怪圈,在拿破崙戰爭之後,這個機會來了。從大的契機講,拿破崙給德意志地區的人,特別是城市裡的商人階層,帶來了平等的思想,並且促進了工商業資本家對權利的要求,從具體的契機講,就和出了俾斯麥這樣的政治家有關。

    俾斯麥的父親是個小地主,過去參過軍,當過低階的軍官,他退役後終日無事,只與友人打獵。他35歲時娶了17歲的妻子,即俾斯麥的母親門肯小姐。俾斯麥的母親與其父親的出生和家庭背景完全不同,自小生活在城市資產階級的家庭,因而有著比較開放、先進的思想,而不像他的父親那樣保守、守舊。俾斯麥的父親希望他能成為出色的軍人,為國盡忠,並且給家族贏得榮譽。但是其母則希望他成為政治家,因為門肯不喜歡打打殺殺的事情。

    俾斯麥6歲時,父母就將他送到柏林。由於同學們都是來自大城市的資產階級家庭,因此都看不起他這樣一個沒落容克的後代。俾斯麥幼年時承受了極大的痛苦與壓力。等他進入中學後,依然受到同學排擠,不過俾斯麥試圖透過努力讀書來讓別人看得起他,在中學他學會了英語、法語、俄語、波蘭語和義大利語,這為他日後的外交官生涯打下了基礎。

    俾斯麥中學畢業後,進入了有名的哥廷根大學,在那裡他還是遭人看不起。這時他年紀已經大了,開始保護自己,天天腰帶佩劍,牽著一隻大狼狗,和同學決鬥過27次。在俾斯麥的整個求學過程中,他一直是被當作一個鄉下人被城裡人看不起,而兩次戀愛也因為沒錢結婚而失敗了。從大學畢業後,俾斯麥在各種行業混了幾年之後,開始從政。在從政最初的十多年間,他一直是作為外交家,周旋於德意志各國,然後又先後出使俄國和法國,這段經歷讓他對使用外交手段解決問題非常嫻熟。

    1862年,俾斯麥擔任了普魯士首相,並且很快在下議院發表了"鐵血演說",從此他就得到了"鐵血首相"這個標籤。

    在俾斯麥就任首相後,他和國王威廉以及軍事家毛奇就開始了德國的統一程序。俾斯麥先要解決的是北邊的丹麥,因為丹麥經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務。俾斯麥打仗的目的很明確,一是拿回丹麥在1863年波蘭革命中乘機拿走的一塊有爭議的土地,二是透過戰爭觀察當時普魯士的同盟軍奧地利的實力,為隨後要進行的普奧戰爭做好準備。為了確保歐洲的列強不會干涉,俾斯麥做了一系列的外交準備。首先,丹麥接管了普魯士和丹麥邊境有爭議的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地,給了俾斯麥開戰的理由,英、法、俄三國也不好說什麼;然後和奧地利結盟共同攻打丹麥,答應戰後將荷爾斯泰因劃歸奧地利,這樣對普魯士存有戒心的奧地利也不反對。

    戰爭倒沒有什麼懸念,普魯士打贏了,然後大家在1864年簽訂了《維也納和約》。合約規定丹麥放棄兩地,第二年普、奧兩國達成《加斯坦因專約》,將石勒蘇益格劃歸普魯士統治,荷爾斯泰因則歸屬奧地利。由於荷爾斯泰因在德國的北邊,和奧地利中間隔著一個普魯士,因此這塊土地其實奧地利很難管理,而且日後也成了普奧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俾斯麥統一德國的第二步是要將德意志地區最大的奧地利趕出德意志。奧地利雖然也是德語國家,但是因為地處南方,宗教和文化都和北方的各公侯國不同,很難被統一進未來的德國,它希望維持現狀,這就和要統一德意志地區的普魯士有了矛盾。俾斯麥的想法是,既然你不願意加入,就把你趕出去。這就是接下來俾斯麥要打普奧戰爭很清晰的目的。

    為了保證歐洲列強不干涉,俾斯麥首先答允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然後他去和法皇拿破崙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讓給法國,以此確保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同時他利用當時英國奉行的光榮孤立的政策,確保英國的中立。最後,他與和奧地利有矛盾的義大利簽訂攻守同盟條約,規定如果普魯士和奧地利開戰,義大利也要與奧宣戰,並且只有在奧地利向義大利歸還威尼斯的情況下,方可與奧講和。

    後來,奧皇因為不滿意《加斯坦因專約》的條款,要求用普魯士最富庶的工業區西里西亞交換荷爾斯泰因,因此俾斯麥以此為藉口,指責奧地利毀約,對奧地利開戰。義大利也依據攻守同盟條約,同時對奧宣戰。

    普魯士在戰爭中征服德意志北部地區的各個親奧小邦,然後在決戰中打敗奧地利。獲勝的德國將軍們指望著一鼓作氣拿下維也納,但是俾斯麥制止了這種行為。將軍們對此很不理解,俾斯麥指指旁邊的法國講,人家在看著呢,意思是不要給列強幹涉的口實,畢竟目的只是將奧地利逐出德意志聯邦,而不是消滅它。於是在俾斯麥的主導下,普魯士不僅和奧地利講和,而且條件極為寬容,以便於今後保持對奧地利的良好關係。

    普奧戰爭結束後,妨礙德國統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後控制著南德諸邦的法國了。因此,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逼使法皇拿破崙三世對普宣戰,而普魯士則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對法國作出進攻,並且打敗法國。

    在獲勝後,如何處置法國,俾斯麥和普魯士從皇帝威廉到下面的官員都發生了分歧。俾斯麥認為戰爭勝利了,德國完成了統一,目的達到了就可以了。而民族情緒被喚起的德華人一定要拿回在200多年前三十年戰爭時期被割讓走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就是我們中學課文《最後的一課》中講的那兩個地方),這就和法國結了仇。俾斯麥認為,奪走法國這兩塊土地,看似賺了便宜,將來卻麻煩不斷。因此,後世歷史學家認為他是開始狂熱的德華人中唯一清醒的人。

    德國統一後,俾斯麥仍需面對眾多國內外問題。對內,他一方面打壓天主教與左派勞工,另一方面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來攏絡工人階級,使得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勞工立法的國家。對外方面,俾斯麥一直避免樹立外敵,他自稱"誠實經紀人"來協調歐洲大國的紛爭,其表現和姿態與人們印象中的"鐵血宰相"的風格完全相反。在接下來的十幾年裡,俾斯麥和歐洲各國簽訂了很多友好條約,確保德國有一個長期和平的時期,能夠休養生息發展經濟。正是靠這樣韜光養晦的國策,德國得以悄悄地超越英國,成為了歐洲最強國。

    1888年,老德皇威廉一世逝世,經過了其子幾個月的過渡期,其孫威廉二世繼位,時年僅29歲。這位年少氣盛的新皇帝覺得73歲的俾斯麥"暮氣沉沉",毫無進取心。於是一年後俾斯麥退休回家,結束30年執政。

    1896年,73歲的李鴻章在訪德時專門拜會了81歲高齡的俾斯麥。大清國當時唯一不糊塗的老人,和德國唯一不瘋狂的老人相談甚歡,這也是在情理之中。幾年後,這位歐洲的宰相悄然離世。此後不久,德國走向了俾斯麥生前一直努力控制並防止的軍國主義,最終的結果大家都很清楚。縱觀俾斯麥成功的一生,最值得每一個人學習的地方有三個:1. 但凡做一件事,都要有很強的目的性,不要逞一時之快,很多人努力做事,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做。2. 政治家不做無用功,俾斯麥的一生對德國長期來講,沒有好處的事情都不去做,特別是動武這種事情。當普魯士不得不動武時,他也儘量不去做畫蛇添足的事情。3. 人也好,國家也好,撕破臉這種事儘量少做。俾斯麥一生都是在和列強周旋,基本在德國的軍力已經是歐洲最強大時,也是力爭透過外交達到目的。透過合作,達到目的,這是商人的思維方式。一定要戰勝對方,這是野蠻人的思維方式。之前一些讀者問什麼算是國際化人才,像俾斯麥這樣懂得進退是一個國際化人才的必備素質。

  • 2 # 搖椅小琦

    普魯士是真的崛起,長期曲折地崛起,奧地利本來就是大國,長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駐地。它甚至是不斷在衰退的。

    普魯士最早甚至不是德意志日爾曼的領土,地理上更接近波蘭,16世紀後才同化入德意志,之前更接近由一支軍隊擁有的國家,條頓騎士團駐紮在此地,後來世俗化,又與勃蘭登堡公國合併,獲得德意志邦國的身份,人家是選帝侯,但在歐洲的地位還是比奧地利的哈布斯堡要低一點,但普魯士有個優勢,就是它遠離羅馬,它對宗教沒有那麼熱衷和狂熱,是一個相對開明的態度,歷代國王對軍隊都極重視,有位國王甚至與士兵同吃同住,此外國王非常好學重視教育,比如腓特烈二世從伏爾泰那裡接受了啟蒙主義思想,改進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勵宗教信仰自由,並扶植科學和藝術的發展。

  • 3 # 歷史調的雞尾酒

    一、德意志的分裂:多如牛毛的德意志諸邦

    回望德國的歷史就可以看到,似乎只有早期的一段時間裡,德意志是處在統一的狀態下的,但是到後來就變得混亂不堪,分裂局面一直持續到普魯士統一了德意志。早期的德意志是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在查理曼大帝死後,他的三個孫子在843年簽訂了《凡爾登和約》,將王國一分為三,其中的東法蘭克王國就是後來德意志的雛形。

    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也由此開始。125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二世死後,帝國開始分裂,在“空位時代”,德意志諸侯們各佔據自己的地盤,形成了大小不一的零零散散的許多邦國。

    在宗教改革時,德意志境內有七大選侯、十幾個大諸侯、兩百多個小諸侯和上千個獨立的其實領地,其實德意志的國土面積並不多,可見德意志的分裂是多麼嚴重。在經歷了三十年戰爭後,德意志損失了一半的人口,經濟和基礎設施崩潰,這導致了分裂局面更加嚴重。

    二、強大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長期稱霸德意志

    奧地利不能說崛起,因為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長期掌握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地位,是德意志境內最有實力的國家。1278年,德意志已經分裂,而哈布斯堡家族已經入主奧地利,直到一戰結束,奧地利都處在哈布斯堡王室的統治之下。

    1437年,奧地利人阿爾布雷希特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哈布斯堡家族開始入主神聖羅馬帝國,一直把持著帝位,其實力是德意志諸侯中最強的,這一點毋庸置疑,直到普魯士崛起之前,沒有哪個諸侯國敢和奧地利對著幹。

    奧地利的實力不僅在德意志境內無人匹敵,甚至和其他大國的實力有得一拼,14和15世紀時,奧地利不斷向外擴張領土,並佔領了匈牙利。1683年,奧地利在維也納之戰中擊敗了強大的奧斯曼帝國的軍隊,阻止了奧斯曼帝國繼續向歐洲擴張,鞏固了奧地利在中歐的霸權,並且透過戰爭獲得了匈牙利全境的土地。這樣的實力沒有哪個德意志諸侯國可以做到,可以說,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就等於神聖羅馬帝國。

    三、普魯士的崛起:鐵與血統一德意志,奧地利衰落

    和奧地利相比,普魯士更適合用“崛起”來形容,與長期保持著強大統治地位的奧地利不同,普魯士是一個在“一瞬間”就發展起來的國家。普魯士王國在18世紀才建立,他的前身是勃蘭登堡,而他的統治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霍亨索倫家族。

    霍亨索倫家族原來是一個小家族,勢力很小,直到15世紀時,家族內一名叫腓特烈的將軍在戰場上救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所以皇帝賞賜給霍亨索倫家族一大片土地,這片土地就是勃蘭登堡。後來勃蘭登堡侯爵還成為七大選侯之一,地位青雲直上。

    勃蘭登堡選侯後來透過繼承控制了東普魯士,再透過一場“北方戰爭”將西普魯士從波蘭手中奪回,普魯士和勃蘭登堡就連在了一起,歸霍亨索倫家族統治。1701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向勃蘭登堡選侯求助,皇帝賜予他“普魯士國王”的頭銜,於是,普魯士王國就誕生了。

    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即位後,將大批資金花費在軍隊上,打造了一個強大的普魯士和不可小覷的8.5萬人的軍隊,普魯士開始強大起來。不久後,普魯士出現了一個傳奇人物——腓特烈大帝,他將普魯士帶向了新的巔峰,在七年戰爭中,普魯士這個名字震撼了歐洲,在他的統治下,普魯士成為了歐洲一流強國,成為了唯一一個能和奧地利對抗的德意志諸侯國。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俾斯麥登上了政治舞臺,這位以“鐵與血”著稱的普魯士首相透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了德意志。普魯士先是在普丹戰爭中擊敗了丹麥,接著擊潰了奧地利,確立了普魯士在德意志的霸權,最後透過普法戰爭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宣告了德意志分裂局面的結束。

  • 4 # 史海泛讀

    歷史背景公元1648年,伴隨著《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在歐洲持續長達三十年之久的“三十年戰爭”最終宣告結束。整個德意志地區經過長達三十年之久的歐洲洲內戰爭的蹂躪已經顯得千瘡百孔,經濟凋敝。但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費迪南二世所發動的這場戰爭並沒有真正消滅德意志土地上的新教諸侯。費迪南二世死後,其繼任者費迪南三世與新教諸侯所簽署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也並沒有昭示帝國的重新統一,恰恰相反,帝國的各路諸侯反倒在戰爭中大大擴張了自己的實力,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威進一步遭到了削弱。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可能沒有想到,一個更加可怕的競爭對手即將出現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向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發起了挑戰。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

    德意志普魯士地區背景1226年,馬佐維亞公國首領康拉德公爵領地遭到了古普魯士人的襲擊,對此情況完全無能為力的他邀請十字軍三大騎士團之一的條頓騎士團來幫他解決古普魯士人,從此開始了條頓騎士團對普魯士地區長達200年的征服運動,最終同化了古普魯士士人,並讓他們皈依了基督教。1466年,條頓騎士團在十三年戰爭中失敗,割讓西普魯士,臣服於波蘭國王,普魯士地區成為波蘭王國的屬地。1618年,普魯士公爵死後無子,其長女之夫勃蘭登堡選帝侯約翰·西吉斯蒙德繼承了普魯士,建立了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1701年,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普魯士王國正式建立。

    ▲普魯士王國的開國國王——腓特烈一世

    德意志的“秦國”——普魯士王國因何崛起?

    (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農業改革

    早期的的普魯士王國並非一個富裕強大的國家,這點與中國歷史上戰國時期的秦國非常類似。普魯士王國地處德意志北部,地處德意志的偏遠地區,一直以來並沒有受到神聖羅馬帝國太多重視和關注。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一開始也並沒有將其列為主要威脅。普魯士王國初立,周邊強國林立,隨時都可能遭遇亡國的危機,為此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前幾代普魯士國王的重點工作。而要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需要不菲的財力支援,所以幾代普魯士國王都狠抓經濟建設提升國力。在國有土地上實行租佃制。1715年8月13日,腓特烈·威廉一世頒佈敕令,宣佈普魯士王室的土地為不可分割和轉讓的國有土地,由國家設定官吏進行管理,增強了王室對土地的處分權,透過將集中管理的土地出租給無地農民和大莊園主耕種,增加了國家在農業領域的稅收,增強了國力。農業經營方式的改變。1725年,漢斯·蘭特晁在普魯士的阿施貝爾格建立了一座新型的莊園,莊園將土地出租給農民,按出租的土地面積繳納租金,農民不負擔其他徭役和勞動。這大大減輕或了農民的負擔,使農民可以更加專注的在土地經營上,提升土地經營的效益,同時也提升了農民的納稅能力。

    普魯士王國第二代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

    (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行重商主義

    與中國先秦時期秦國的“重農抑商”政策不同,普魯士國王非常重視商業的發展。腓特烈·威廉一世曾經明確規定不準在工廠手工業中進行徵兵,目的就是為了讓那些技術工人在工廠裡生產更多的優質手工業品,最後出口到國外賺取“外匯”,而不是讓他們在戰爭中充當“炮灰”,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與此同時普魯士王國還實施關稅保護的制度,禁止他國手工業產品輸入普魯士,以保證國內手工業的發展。手工業工廠的發展刺激了普魯士經濟的發展,為國家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源。頒佈新稅法。為了解決普魯士境內各地關卡林立,稅費混亂的問題。普魯士政府在1818年5月26日頒佈了新的國內稅法,新稅法廢除了普魯士境內所有的關卡和關稅,各地稅率統一,並制定了各種產品的進出口稅率,大大提升了境內商品的流通,促進了境內商業的發展和對外的貿易發展。普魯士國內的統一市場開始形成,國家的實力大大增強。

    ▲普魯士王國第三代國王——腓特烈二世

    (三)洗刷恥辱的軍事改革

    1806年8月6日拿破崙將徒有形式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送入了墳墓。同年10月14日,普法兩軍在耶拿和奧爾施泰特兩地發生會戰,普軍慘敗,被迫與法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提爾西特和約》,普魯士喪失大量的國土,償付鉅額的賠款,軍事上的失敗凸顯了普魯士軍事制度上的缺陷。此等奇恥大辱促使普魯士開始了軍事改革。1807年7月25日,普魯士軍事改革派在腓特烈·威廉三世的支援下進行軍事改革,以法軍為改革榜樣。改革主要從軍事指揮機構、兵役制度和軍事訓練制度幾個方面進行。最終普魯士的軍事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一舉奠定了普魯士王國今後百年的興旺基礎。

    ▲普魯士王國第五代國王——主持普魯士軍事改革的腓特烈·威廉三世

    (四)招賢納士,吸收大批移民

    1685年頒佈的《波茨坦敕令》,普魯士吸引了至少20000名被法國驅逐出境的胡格諾派新教徒定居,這些胡格諾派新教徒為普魯士帶來了技術、資本和人才,大大促進了普魯士經濟文化的發展,使得普魯士地區一下子從德意志的偏遠地區的窮國變成了經濟最發達的強國,最後統一德意志全境,這點與秦孝公改革秦國制度向中原地區招賢納士頗有幾分相似之處。普魯士為了更好地發展經濟又接納了猶太人,猶太人的到來為普魯士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從工廠的開辦到武器的製造、再到資本的運作都有猶太人的身影,猶太人為普魯士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普魯士王國第七代國王,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帝——威廉一世

    結語

    馬克思說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普魯士王國之所以能在諸侯林立的德意志崛起,從德意志的一個邊陲小國發展成為一個軍事強國,與普魯士幾代國王注重經濟發展,重視改革有著密切的聯絡,在改革上突破創新,為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如中國戰國時期的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最終統一中國一樣。普魯士王國“奮七世之餘烈”,最終在普魯士建國後的第七位國王,德意志的“始皇帝”威廉一世時期,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運籌帷幄之下,徹底統一除奧地利外的德意志所有諸侯,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理學考研教材和教輔如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