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炒米視角
-
2 # 季我努學社
(李文忠像)
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江蘇盱眙人,是朱元璋的外甥,生於社會動盪的元朝末年,少年時代與父親李貞在戰亂中顛沛流離,幾經輾轉在滁陽見到了朱元璋,朱元璋十分欣慰,“撫以為子,令從己姓”,故李文忠又名朱文忠。自此,李文忠開始跟隨朱元璋起兵,一生戎馬生涯,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是明帝國的締造者之一。
在朝外,李文忠平定江南,擊潰張士誠的軍隊,明朝建立後,又一度隨常遇春征討北元,穩定了明朝的邊疆形勢,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基礎。在朝內,李文忠也留下了冒死直諫的事蹟,可見其不僅對軍事攻伐十分擅長,而且對朝政有著獨到的見解,是朱元璋身邊的股肱之臣,明朝初年兼具文韜武略的人才。《明史》對李文忠的評價是“器量沉宏”“頗好學問”。
(李文忠像)
李文忠對朱元璋的諫言,早在朱元璋入繼大統時就已經出現。《明史》記載:“太祖定應天,以軍興不給,增民田租。”正是在李文忠的勸諫之下,朱元璋考慮到民生的恢復,才下令降低田租。《明史》雖然沒有記錄李文忠是如何對朱元璋進行勸諫的,但從最終的效果上看,朱元璋能夠在李文忠的勸諫下收回成命,二人的血緣關係很可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朱元璋像)
李文忠解甲歸田後不久,胡惟庸於洪武十三年(1380)被處死,牽連朝野上下數萬人,再加上朱元璋曾有過征討日本的想法,使得李文忠對當時的朝堂政局深感不安。李文忠便開始針對這兩件事對朱元璋進行勸諫,希望皇帝能夠“少誅戮”,慎重考慮征伐日本之事,同時還“言宦者過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義。”李文忠的直言勸諫本身是以鞏固國本為出發點的,並無壞處。但朱元璋則對此感到十分惱怒,稱其“忤旨”,但最後鑑於李文忠與自己的血脈聯絡,便只是譴責幾句,而沒有傷害其性命。從此處似乎可以隱約察覺,在元末戰亂之中,朱元璋的親人們相繼亡故,李文忠作為朱元璋的外甥,讓朱元璋格外珍惜這份親情。因此面對李文忠的直言勸諫,朱元璋也不會因此而殺掉李文忠,而李文忠似乎也與朱元璋形成了默契,養成了直言敢諫的品格,為朱元璋的統治起到了巨大的輔助作用。
參考文獻
1.(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傳第十四《李文忠傳》。
2.[美]牟復禮、[英]崔瑞德編:《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
3 # 鄧海春
明朝建立後,太祖朱元璋將開國功臣中得到善終的二十一人配享太廟,後世稱之為“明朝功臣廟”,其中,排名第一、第二的是明朝開國兩大最傑出將領,徐達和常遇春。在他們之後,緊接著的便是李文忠。說起李文忠,他的知名度遠遠不如徐、常二人,那麼,他又憑藉什麼得以排名第三呢,明朝開國將領李文忠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
據《明史》記載:“曹國長公主,太原主母妹,嫁李貞。”曹國長公主,指的是朱元璋的姐姐,而她嫁給的李貞,就是李文忠的父親。這樣論起來,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朱元璋小時候,李文忠家比較富裕,於是常常接濟他,他也感激於心。
元至正十二年(1352),李文忠之父李貞聽說小叔子朱元璋在起義軍領袖郭子興手下發展得很好,便帶著李文忠前去投奔,“父貞攜之轉側亂軍中,瀕死者數矣。逾二年乃謁太祖於滁陽。”經過了兩年的顛沛流離,李貞父子終於找到了朱元璋。
當時,李文忠的母親已經去世,於是“太祖見保兒,喜甚,撫以為子,令從己姓。”因此,我們也可以把李文忠叫做朱文忠。對於這個外甥,朱元璋非常疼愛,給予他充分的機會磨練自己,李文忠也沒有辜負舅舅,他“年十九,以舍人將親軍,從援池州,破天完軍,驍勇冠諸將。”
後來,李文忠的軍事天賦愈發顯現,“張士誠寇嚴州,御之東門,使別將出小北門,間道襲其後,夾擊大破之。士誠遣將據三溪,復擊敗之,斬陸元帥,焚其壘。”對於勢力強大的義軍頭目張士誠,李文忠採用巧計,兩次擊敗之。
後來,張士誠不甘失敗,又派手下大將李伯升率兵二十萬攻打新城,李文忠受命前去支援。“詰朝會戰,文忠集諸將仰天誓曰:‘國家之事在此一舉,文忠不敢愛死以後三軍。’文忠橫槊引鐵騎數十,乘高馳下。大軍乘之,城中兵亦鼓譟出,敵遂大潰。”憑藉慷慨激昂的發言、勇猛無前的鬥志,李文忠再度大破張士誠軍。
李文忠不但作戰勇猛,還很有原則,“文忠帥亮祖等攻餘杭。守將謝五,諭之降,許以不死。五出降。諸將請僇之,文忠不可。”他許諾餘杭守將投降不殺,敵將投降後,將領們勸李文忠殺掉他以絕後患,但李文忠信守承諾,沒有答應。
此外,他曾“營於麗譙,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斬以徇,城中帖然。”在麗譙駐紮時,他禁止士兵擅自進入百姓的住所,一個士兵因為去百姓家中借鍋,便被斬首,以正軍威。
明朝建立後,李文忠跟隨常遇春北征北元,常遇春死後,他接替成為主將。史書評價他道:“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測其際,臨陣踔厲風發,遇大敵益壯。頗好學問,通曉經義,為詩歌雄駿可觀。”
洪武十七年(1384),李文忠病逝,因為懷疑是醫生診治不力,悲痛的朱元璋將醫生及其妻兒盡數斬首,可見朱元璋對他的重視。總的來說,李文忠是個非常優秀的將領,他作戰勇猛、統軍有方,此外,他還文武雙全、常常直言進諫。把他排在功臣廟第三位,可謂實至名歸。
-
4 # 溫讀
明朝的開國將領又很多,而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李文忠這位少年英雄。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因為其十二歲的時候,自己的母親就已經去世了,所以他後來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投奔了自己的舅舅朱元璋,朱元璋看其如此的可憐,也會是為了讓其有一份家的溫暖,便將李文忠的姓改成了朱,之後便一直被稱為朱文忠。
其實朱元璋之所以對自己的這個外甥如此的看中、如此的上心,除了因為自己的親人外,這還離不開李文忠父親李貞早年對朱家所做的一切。李貞在和朱家結為親家後,對朱家可以說是很照顧的嗎,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時候,不僅給他們送去補給,還有時接濟點錢財,也算是盡善盡仁了,正因為李貞的如此舉動,使得朱元璋對其充滿了感激。而李貞是在後來聽到舅舅投奔郭子興成為了將領後找來的,朱元璋在經歷過炮火的打擊後,對待這份來之不易的親情便更加的珍惜,所以其對待自己的外甥是格外的好。
在說完了李家和朱家的關係後,我們再來談一談這個被稱為明朝第三功臣的李文忠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
苦命的人李文忠的一家人,世世代代的都是一個偉人豪爽,帶人真誠的平頭老百姓,不僅一家人相親相愛,對待鄰里更是友好至極,可是因為元朝末年的旱災和瘟疫,導致了其一家人死的死傷的傷,李文忠的母親正是在再這樣的情況下去世,而那時的李文忠不過是十二歲。就放在我們今天來說,十二歲本應該是一個享受童年美好,享受家庭快樂的年紀,而在那個時候的小小的李文忠便知道了,人是會死的,人也是會殺人的。
好學的人古代封建的時候,孩童學習的年齡一般是偏低的,李文忠是在投奔到舅舅那的時候才接觸到教育,那個時候也有十二三歲了,就當時來說其已經過了啟蒙的年齡,可是在後來朱元璋的細心教育下,在範祖幹、胡翰的悉心照顧下,李文忠逐漸成為了一個有用的人。據說,李文忠因為識字較晚,所以按常理來說學習進度是應該很慢的,可李文忠在學習老師們教授的課時,彷彿如神童般一學就會,並能夠從中推理出一定的道理。可是他們那裡知道,李文忠並非智商超群,也並非神人,而是其很是勤奮好學。往往老師在教過他一定的課程後,為了能夠記住這些,其在課後進行反覆的複習,正因如此,李文忠的成長才會很快。
一個善於用兵的人李文忠是少年參軍,其參軍的年齡是19歲,可就是年紀輕輕的他,卻在第一次參加戰鬥中樹立了奇功,一舉攻下了四個縣。在後來其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他又幫助自己的舅舅從元軍的手中奪回了建德,年僅二十歲的他便因為赫赫戰功升為了親軍都指揮,並在後來朱元璋奪得天下的各個戰役中均發揮了不小的價值,特別是後來其平定江南的舉措,更是被當時的人們所讚譽為“少年英才”。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李文忠是一個少年時候受苦,青年時候建功的俊傑,雖然童年的遭遇很是不幸,但是在後來還是依靠著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一番大的事業,也是依靠著自己的努力逐漸擺脫了舅舅朱元璋的光環,將自己從一個“官二代”徹徹底底的成長為了一個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實力派,一個被稱為大明王朝,開國第三功臣的中流砥柱。
-
5 # 歲月是一條河流
在明朝的開國六公爵之中,曹國公李文忠位列第三,排位僅次於南韓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而在位於雞籠山的明朝功臣廟中,岐陽武靖王李文忠在二十一位功臣中也是名列第三,位居中山武寧王徐達、開平忠武王常遇春之後。由此可見,李文忠在明朝的建立和明初平定天下的程序中功勳卓著。李文忠不但是明朝的一位名將,據《劍橋中國明代史》記載,李文忠是朱元璋至親中唯一有學識之人,因此他也是朱元璋的一位重要謀士。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他的母親是朱元璋的二姐朱佛女。朱佛女嫁與丈夫李貞後,生下一子李文忠。但在1351年時,年僅36歲的朱佛女就病逝了。此時李文忠年僅12歲。
這時的朱元璋已是郭子興隊伍的一名將領了。在兵荒馬亂的年月裡,李貞也家財散盡,無奈與兒子從家鄉盱眙長途跋涉,來到了滁州投奔了朱元璋。
朱元璋早年家貧,幸得二姐朱佛女一家接濟,所以朱元璋對失去母親的李文忠非常厚愛,並且讓李文忠改姓朱,收養其為養子。
朱元璋非常重視對李文忠的教育,特意延聘著名學士胡翰、範祖乾教授李文忠學業。李文忠生性聰慧,也不負朱元璋的苦心,品行和學識都很優秀。
李文忠不但在學業上通經曉義,在軍事上也很有天賦。19歲時,他就初露鋒芒,率部在池州大敗趙普勝。而後乘勝拿下青陽等四縣。20歲時,李文忠已升至親軍總指揮,駐守建德,成為朱元璋軍中一位獨擋一面的高階將領。此後,李文忠又在嚴州出奇制勝,痛擊張士誠,立下大功,升遷為同僉行樞密院事,成為一名正四品的大員。
李文忠既有勇,又有智,可謂智勇雙全。1362年,張士誠集中十萬兵力撲向諸全。當時守城的將軍是謝再興,這個謝再興就是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老丈人,也是徐達的老丈人。他請求李文忠緊急馳援,李文忠於是遣同僉胡德濟馳援謝再興,仍擋不住張士誠部。而這時李文忠再無援兵可派。兵不厭詐,李文忠情中生智,四處揚言徐右丞等大將將即刻支援諸全。張士誠聞言信以為真,心生懼意。於是連夜率部撤退。此時,胡德濟、謝再興趁敵混亂之際發動襲擊,反敗為勝,守住了諸全。
此後,李文忠在義烏、新城、杭州等地多次與張士誠部作戰,均取得勝利。在餘杭一戰中,李文忠勸降了餘杭守將謝五。謝五是謝再興的弟弟,謝再興因對朱元璋心懷不滿,早已和弟弟投奔張士誠。李文忠性情寬厚,力排眾議,沒有將謝五及謝再興的兒子斬殺。杭州守將潘元明受此感召,也開城投降,李文忠一舉佔領杭州。其部下軍紀嚴明,秋毫不犯。李文忠因佔據杭州,俘獲降兵、接收糧草,戰果豐碩,因此升至浙江行省平章事,加封榮祿大夫。
朱元璋稱帝后,李文忠仍然征戰沙場。1369年,他作為常遇春的副手征討北元,逼得元順帝出走應昌。隊伍南歸時,常遇春在柳河川暴卒,李文忠臨危受命,代理常遇春職務,並指揮隊伍在馬邑一帶,大敗北元殘兵,活捉平章劉帖木和敵將脫列伯,殲敵萬餘人。
此後,李文忠與徐達再次北征,元昭宗北逃,其嫡長子及後宮、皇室和文武官員被李文忠擒獲。李文忠因此晉封曹國公,授左都督,進入權力中心。
李文忠在任職左都督後,多次對朱元璋擅殺功臣的作法提出批評,並且對朱元璋理政時重用宦官表示不滿。對李文忠的勸諫,朱元璋一開始並未氣腦,可也沒有采納。可李文忠基於對國家的忠心,仍然苦心勸諫,這可惹惱了朱元璋。朱元璋一氣之下,將李文忠拿下。幸虧馬皇后及時出手搭救,李文忠這才倖免於難。
1383年,李文忠出任國子監祭酒。也是在這一年,李文忠身染重疾。在次年的三月,46歲的李文忠去世,死後配享太廟。
李文忠一生馳騁沙場,征討張士誠、追擊北元,為明王朝立下卓越功勳。他性情寬厚,器量沉穩,為國家命運不惜冒死勸諫皇帝,最終也因此失勢。有學識而又忠誠,李文忠的名字是對其一生的精準概括。值的一提的是李文忠這樣一位忠勇的名將,他的長子李景隆卻絲毫不似其父當年。李景隆承襲了父親的曹國公爵位,卻靖難之役中,一敗塗地,連負朱棣,葬送了朱允炆的大好局面。在朱棣軍逼近南京城時,他又開城投降,投入朱棣的懷抱,深負朱允炆厚恩。真是虎父犬子啊!
回覆列表
李文忠不僅僅是一代名將,他還是一個極具才幹的行政謀臣。他是朱元璋的的外甥兼養子,朱元璋對其及其信任,同時也是阻擋朱元璋內心惡魔的第三道屏障。
一,李文忠對於朱元璋的意義。李文忠的母親朱佛女是朱元璋的二姐,也是唯一給予幼年朱元璋溫暖的女人。朱佛女心地善良,對朱元璋影響深遠。朱佛女嫁給從盱眙搬來濠州的小地主李貞後,不忘孃家,對朱元璋格外疼愛,各種接濟,甚至還資助他念了私塾。
但是至正10年(1350年),濠州大旱,緊接著瘟疫四起。家鄉父老十不存一,朱佛女病死,時值亂兵入境,李貞帶著12歲的李文忠避難淮東。
至正12年(1352年),李貞和李文忠得知朱元璋在滁州郭子興部,於是歷經一個多月的討飯生涯,前去投奔朱元璋。
這一個月讓李文忠快速成長,因為他們在這條路上幾次差點丟了性命。一路不是土匪就是亂兵,為了保命,鍛煉出了他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能力和從不放棄的膽氣。這對後來的李文忠至關重要。
因為對朱佛女感恩的緣故,朱元璋對李文忠猶如親生,不但手把手教習弓馬騎射,還給他請了老師教他文化,如範祖乾、胡翰。一門心思把李文忠培養成才。彼時朱元璋光棍一條,把自己的外甥真心是當做兒子來養的。
二,李文忠初出茅廬,首戰告捷,一戰成名的”池州大戰”。而李文忠也的確對得起朱元璋對他的栽培。至正17年(1357年),著名的池州大戰中,19歲的李文忠第一次震撼了所有人,他以舍人的身份,帶領朱元璋的親兵,對陣陳友諒麾下悍將鄒普勝。結果一戰成名,大敗鄒普勝,攻下青陽、石埭、太平、旌德四縣。
三,拯救朱元璋於危難,不可能的任務之”新城大戰”。至正25年(1365年),朱元璋與陳友諒決鬥的關鍵時刻,實力處於下風的朱元璋到處都在賭。張士誠蠢蠢欲動,打算抄朱元璋後方。浙江新城,李文忠僅有萬餘人馬,卻帶頭反衝鋒,一戰將張士誠的二十萬兵馬打得丟盔棄甲。這可是張士誠的王牌部隊啊!此戰,李文忠於絕境中求生存,戳破了張士誠的陰謀。避免了陳友諒和張士誠聯手,兩線夾擊朱元璋。
多句嘴,不得不說朱元璋命得有多好,一個朱文正,一個李文忠,都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終才讓朱元璋有機會完成更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四,李文忠即便有功,而仍然低調,不驕不躁,美德更是感人肺腑。雖然李文忠在短短几年內,成為了朱元璋武將陣營的新星,成了當紅炸子雞。但是他的資歷比起徐達、常遇春等人,仍然屬於二線預備役。
但是就在這樣的預備役職業生涯中,他仍然光輝奪目。他治軍嚴謹不輸徐達;儒將風範,幾乎成為朱元璋軍隊代言人;招降納叛,幾乎到了只需要遞名片就可以解決的狀態。
但最最重要的他有一顆悲憫的心,這個在戰場上早就被人忘記了。可是一直到近代,福建仍然有不少廟堂供奉著李文忠的牌位,仍在訴說著,當年李文忠南征的路上,以軍糧救民,命令士兵收養孤兒,”沿途活命無數”。
五,李文忠在戰爭中最輝煌的時刻——“洪武3年北伐”。洪武3年(1370年),李文忠接替死去的常遇春統領大軍,作為徐達的左副將軍,征討北元大漠。朱元璋給李文忠的任務是“北進元帝國首都應昌,挑戰元昭宗。”其實讓一個副將軍這麼重的任務,是朱元璋多信任李文忠的實力麼?其實不是,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李文忠其實是個掩護,牽掣一下東路的元軍,真正的戰略意圖是徐達西線。
然而讓朱元璋瞠目結舌的是,李文忠有一次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打出野狐嶺、攻克興、端掉查干淖爾的元帝的行宮、強攻駱駝山、趕走沙布丁、逼降元上都。
拿下元上都之後,精彩的一幕終於發生了。李文忠收拾包袱,盤點繳獲。大張旗鼓班師回朝。但實際上李文忠用了十天時間強行軍,突然出現在了應昌,結果攻下應昌,俘獲元太子買的立八剌及后妃、諸王公、將相官屬數百人。元昭宗北逃,李文忠派精銳窮追至北慶州而返。經過興州和紅羅山,摟草打兔子,擒獲江文清、楊思祖等,降伏5萬4千餘人。
此戰解決了洪武3年以來,朱元璋心裡的一塊大石頭。李文忠得勝回朝後,終於被列為開國功臣,封為曹國公。
六、李文忠打仗的特點。後來人們才發現這個表面有種書生文弱的李文忠打仗,兼有徐達和常遇春的特點,靜若處子,動若脫兔。他擅長在敵人立足未穩時,直接精準攻擊敵人的薄弱環節。其眼光之毒辣,動作之迅捷,讓人歎為觀止。而同時知道讓敵人痛不欲生。
七,李文忠軍事輝煌的落幕之戰。他的另一個優點最終救了他——”永不放棄”。洪武5年(1372年)這次朱元璋打算畢其功於一役,組織了50萬精銳,兵分三路深入漠北。李文忠仍然以左副將軍身份,統兵五萬出東路。這一戰,明帝國的璀璨將星徐達栽在了王保保手裡,在和林中了埋伏,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逃出來。
而李文忠輕敵冒進,在土剌河也中了埋伏。儘管李文忠採用了李雲龍的正面突圍的方法,一直衝殺到和林欲與徐達匯合,然而解決了徐達軍隊的元軍正好來個合兵一處,集中力量攻打李文忠。此戰令人嘆息,打得明軍不敢輕言進軍大漠。
李文忠傷亡慘重,身處絕境。連自己的戰馬都被敵人射殺,部隊攜帶的乾糧也幾乎耗盡。在生死關頭,李文忠出奇地冷靜,於是毅然擺開陣勢迎敵,敵不敢近。於是李文忠趁機金蟬脫殼。而元軍竟然傻不愣登地守了三天,最後才發現李文忠早跑了。如果面對絕境的那一刻,李文忠放棄了,那他的故事到此就結束了。
大明帝國對北元的輝煌在李文忠這代人身上,這算是個分水嶺了。然而,後面繼續這個輝煌的,要等藍玉出頭了。不過這是後話了。
而李文忠後來在北方戍邊,之後又立了不少戰功,但幾乎沒有再深入過漠北了。不過他在北方戍邊,和他的四表弟關係匪淺,這後來甚至影響到了他兒子在關鍵時刻的最終抉擇。
八,善良耿直的李文忠,因言獲罪,悽然謝幕。回到南京的李文忠,在朝內更是仕途順利,位高權重。然而他父親的樸素品質一直深深影響著他,那就是善良和耿直。
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內心的惡魔總是往外跑,而朱元璋面對各種建議能最終聽進去的,只有3個人,一個是他的親生兒子朱標,一個是他老婆馬皇后,還有一個就是敢於朝堂直言的李文忠。
然而隨著李善長的事情以後,朱元璋再也聽不進別人的話了,特別是李文忠這樣喜歡“硬頂”的人。最終因為朱元璋誅殺開國功臣過甚,李文忠諫言:“一旦邊疆有警,誰來為國效力疆場?文忠死不足惜,願陛下念及江山黎民!”
朱元璋暴怒,把李文忠當場拿下,判了個斬監候。結果若不是馬皇后那句“陛下一家親人十幾口,都已亡故,只留下文忠。”怕是李文忠的故事到此又要結束了。
九,明帝國包括朱元璋在內,給予李文忠的評價。然而李文忠其實政治生命到此也真的留結束了,他被免去一切官職,賦閒在家。李文忠心情抑鬱,閉門不出。洪武17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朱元璋追悔不已,追封其為岐陽王,諡號“武靖”,配享太廟,位列凌煙閣第三名,賜葬鐘山。其子李景隆繼承曹國公爵位。除了爵位,李景隆在文治武功以及性格、學識上,皆未繼承李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