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彪738
-
2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自然也不是一天衰亡的:羅馬的偉大時代隨著公元180年馬可·奧勒留的去世而結束——這位羅馬皇帝一改之前選賢的養子繼承製為依據血緣的親子繼承製,問題在於個人的威望、人品和才幹是無法遺傳的,拋棄選賢的原則而依據血緣選擇繼承人給羅馬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馬可·奧勒留之子康茂德無視自己作為帝國首腦的職責,沉迷於賽車和角鬥賽。公元193年康茂德遇刺身亡,而他之後的羅馬皇帝中也不乏不稱職者。羅馬帝國首任元首奧古斯都為保護首都安全而創立的禁衛軍開始干預朝政、架空皇帝——幾乎每一代皇帝上臺都必須依靠禁衛軍的支援,上臺後必須極力搜刮民脂民膏以賞賜禁衛軍,如果賞賜不能令禁衛軍滿意的話就有可能釀成軍事政變,以致於從公元235年至284年這段時期有過近24個皇帝,可只有一個是自然死亡。
除了朝政的混亂外,羅馬文明的發展遇到了天花板——事實上任何文明的發展都有自己的天花板,當文明發展到天花板時就必須透過改革進入一個跨越式的新時代,也就是說建立一種嶄新的文明。中華文明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是透過變法創新建立了一種嶄新的文明體系,而羅馬文明儘管一度繁榮昌盛,但這一文明始終建立在奴隸制的基礎之上。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羅馬文明終於遭遇了天花板——一個透過不斷壓榨奴隸,勞動來獲益的社會自然會傾向於不斷壓榨人力資源成本,而不是透過技術和體制創新來開闢新的利潤空間。在羅馬文明的早期階段可以透過不斷開疆拓土,不斷獲得新的奴隸作為勞動力,因此羅馬的生產力一直在不斷髮展。問題是隨著羅馬疆域的擴大,相應的治理成本也會增加,然而羅馬的領土擴張卻無法一直持續下去——以那個年代的生產力和交通條件根本無法支撐一個帝國無限制地向全球擴張,所以當羅馬擴張到一定階段後就遭遇了安息帕提亞帝國,恰恰正是這一帝國的存在阻止了羅馬進一步向東方擴張。事實上就算羅馬能成功征服安息帕提亞帝國,在東面還有貴霜帝國和漢帝國,所以羅馬是不可能無限擴張下去的。歷史正是如此:當羅馬征服了整個環地中海地區後其擴張勢頭就停息下來了,與對外擴張同時停止的是羅馬國家的發展,從此羅馬文明進入了停滯狀態。
中央朝政的混亂和文明天花板的問題也影響到了曾令羅馬引以為豪的羅馬軍團,尤其是邊境的守備防禦被大為削弱:公元226年薩珊波斯帝國興起,取代安息帕提亞帝國成為羅馬東部最強大的外患;多瑙河北的哥特人於公元251年將御駕親征的羅馬皇帝戴克尤斯擊斃並南下攻佔小亞細亞和愛琴海地區;法蘭克人在公元256年越過羅馬邊境,進入高盧、西班牙等地;阿爾曼人甚至深入義大利中部,直接威脅到帝國首都羅馬城的安全。和外患相伴隨的是此起彼伏的奴隸和農民起義:公元206~207年義大利爆發起義;公元238年北非發生暴動;公元263年羅馬造幣工人暴動;公元274年埃及爆發起義。
在整個三世紀羅馬出現了農村枯竭、城市衰落、內戰連綿、帝國政府全面癱瘓的混亂現象,這被後世史學界稱之為三世紀危機。直到公元284年戴克裡先被手下士兵擁戴”黃袍加身“才暫時終結了羅馬帝國的混亂局面。戴克裡先可以說是歷代羅馬皇帝中權勢最為顯赫者——在此之前羅馬皇帝的正式稱號其實是羅馬元首,元首儘管類似於皇帝,但畢竟無皇帝之名,而至少從形式上看:羅馬元首依然要受制於元老院。事實上戴克裡先才是第一位真正稱帝的羅馬統治者,從此羅馬的統治者不再經由任何選舉程式產生。他從東方的波斯引入了跪拜禮儀,從此大臣們面見皇帝必須匍匐在地並親吻皇帝腳邊的泥土。然而就是這位權勢最為顯赫的羅馬統治者,卻擁有歷代羅馬統治者中最卑微的出身——他是一名奴隸的兒子,只因曾進入羅馬軍團並立有軍功才一步步得以升遷高位。
戴克裡先接受的是三世紀危機後遺留的爛攤子,他為應對此起彼伏的起義和外患而將羅馬軍隊擴充了一倍,達到40多萬人。這支軍隊也成為戴克裡先加強中央集權的後盾支柱,維繫中央集權的另一後盾支柱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大力宣揚君權神授理念以培養臣民們的忠君意識。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戴克裡先在帝國朝廷中樞排擠元老院和貴族勢力,強化君主中央集權;但在地方治理模式上卻採取了較為另類的四帝共治模式:公元286年戴克裡先任命其心腹大將馬克西米安為奧古斯都(正皇帝),兩人成為共治者。293年又任命君士坦提烏斯和加列裡烏斯兩位年輕軍官為凱撒(副皇帝)。他本人駐守尼科米底亞(今土耳其伊茲密特),統治色雷斯、亞洲諸省、埃及和昔蘭尼加;馬克西米安的駐地為米蘭,統治義大利、阿非利加(今突尼西亞)等地;加列裡烏斯駐西爾米烏姆(在多瑙河支流薩瓦河上),統治色雷斯以外的巴爾幹各省;君士坦提烏斯駐特里爾,統治高盧、不列顛和西班牙。
那麼戴克裡先為什麼會建立這樣一套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比較另類的治理模式呢?其實戴克裡先這麼做相當程度上是不得已而為之——羅馬帝國的疆域在那個年代實在過於廣袤,以致於邊疆和中亞遙遠的地緣距離嚴重削弱了中央對邊疆的控制力度——當中央的政令下達到地方時往往早已失去了時效性。對瞬息萬變的軍事行動而言這就表現得更為突出,因此授予地方軍事長官一定的軍事自主權其實是為了提升羅馬軍團應對外敵的效率。然而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四帝共治模式在解決軍事指揮效率的同時也使地方軍事長官的自主權相應增加,從而為日後羅馬帝國的分裂接替埋下了隱患。公元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於米蘭去世,他將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分給長子阿卡迪烏斯,西部分給幼子霍諾里烏斯。
昔日威名赫赫的羅馬帝國這時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內部軍事混亂、皇權衰落;外部日耳曼人的襲擊使整個帝國到了崩潰的邊緣——公元260年皇帝瓦萊裡安當了波斯人的俘虜,被折磨得體無完膚,慘不忍睹。271年皇帝奧勒利安不得不放棄達西亞(今羅馬尼亞),並用城牆將帝國各城市圍起來,從來都是以進攻為榮、以修築城牆為恥的羅馬人開始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機。
就在羅馬帝國危機四伏之際一個從東方而來的黃種人部族突然出現在歐洲並迅速成長為歐洲最強盛的國家。在日耳曼人眼中他們是令人恐懼的兩腳野獸。在羅馬人眼中他們是披著人皮的魔鬼。當4世紀的寒流從北冰洋呼嘯而來時他們開始了偉大的征途:先是輕鬆地摧毀了中華帝國,接著漫不經心地讓羅馬陷入呻吟和痛苦。整個世界都在他們面前瑟瑟發抖。然而數十年之後他們卻又突然消逝在歷史長河裡,不再被記起。他們是誰?他們從哪裡來?
傳說這支部族是被東方的漢帝國擊敗的北匈奴後裔。如果此說屬實,那麼失意於東方的匈奴人卻在西方取得了補償,這倒是和羅馬的建國曆史有幾分相似:傳說羅馬人的祖先是特洛伊人,他們與西邊的希臘人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戰爭,不幸為希臘人的詭計所敗,特洛伊城陷落,特洛伊國王普里阿摩斯死去。普里阿摩斯的子孫和親戚,為躲避希臘人的追殺,跟隨伊尼阿斯漂洋過海,逃到了荒涼的亞平寧半島,定居在那裡。後來伊尼阿斯的子孫被稱為羅馬人。
我們姑且不去探討歐洲匈人究竟是不是匈奴後裔,也不去管羅馬人的祖先到底是不是特洛伊人。我們所能確定無疑的是:當匈人剛一踏上歐洲的土地就滅掉了頓河東岸的阿蘭國。375年匈人向黑海沿岸的東哥特人發起進攻,受到匈人威脅的東哥特向西逃到西哥特人的地盤並和西哥特人組成聯軍。東、西哥特聯軍在德涅斯特河(流經今天的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擺下軍陣,準備迎擊匈奴,而匈奴人則趁夜晚偷偷從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後抄襲哥特人的軍陣背後。被匈人擊敗的哥特人渡過多瑙河定居於羅馬帝國北部。除了哥特人之外其他的日耳曼、斯拉夫蠻族紛紛在匈人的戰略壓力下逃到羅馬帝國境內躲避。
公元400年的秋天匈人在喀爾巴阡山以東休整了25年之後開始了新的西征。這次他們的目標不再是日耳曼蠻族,而是羅馬帝國,不過他們和羅馬的第一次接觸還是彬彬有禮、一團和氣的:這一年有一個叫蓋尼亞的東羅馬將官在謀反失敗之後逃過多瑙河下游,一頭扎進匈人的地盤。匈人將這名叛將的首級送到君士坦丁堡,獻給了東羅馬皇帝。公元405年匈人襲擊了哥特人,哥特人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羅馬帝國的腹心——義大利。結果在一個叫法哀蘇里的地方遭遇西羅馬軍隊的襲擊以及背後匈人的追殺,最終全軍覆沒。
434年匈人首領盧加單于去世,他的兩個侄兒阿提拉和佈列達共同繼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領土。兩位單于即位不久便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要求東羅馬皇帝交出匈人的叛逆,還要年貢翻番,由350磅黃金上漲到700磅黃金,東羅馬皇帝受武力脅迫,只得答應。445年佈列達單于神秘遇刺,阿提拉成為了匈人帝國唯一的單于。阿提拉獨掌大權後馬上就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在北歐和東歐盎格魯撒克遜人為躲避匈人而逃亡英倫三島,許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被迫臣服於匈人。
在鞏固了東方和北方後阿提拉大單于在447年大舉進犯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軍隊接連戰敗,匈人的騎兵一直深入到達達尼爾海峽和希臘的溫泉關,嚴重威脅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東羅馬帝國皇帝被迫求和,雙方在448年簽定和約,東羅馬除了馬上向匈奴支付賠款6000鎊黃金,年貢也由700磅黃金漲到2100磅黃金。至此阿提拉的帝國東起裡海,西至萊茵河,北到北海,南到黑海,將今天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德意志、波蘭、匈牙利等地盡數收入囊中。然而阿提拉並不滿足於此——他將進一步擴張的目光鎖定在了西羅馬帝國。
450年阿提拉派使者來到羅馬,要求娶西羅馬皇帝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為妻,並要求西羅馬帝國拿一半的國土作為嫁妝。西羅馬方面自然無法接受如此苛刻的要求,於是雙方隨即爆發了戰爭:阿提拉集結了匈人騎兵以及臣服於他的斯拉夫、日耳曼各部族的軍隊50萬渡過萊茵河,向西羅馬統治下的高盧地區(今法國)發動進攻。高盧的城市就如同草原上獵物一樣被匈人一個接一個地摧毀,最終阿提拉的大軍兵臨奧爾良城下。在這裡阿提拉遇到了自己的剋星埃提烏斯。
埃提烏斯是羅馬人與汪達爾人的混血,他於公元418年作為羅馬方面的質子來到了匈人的王庭,與此同時當時的匈人王庭也向羅馬方面派出了質子——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後來的匈人單于阿提拉。埃提烏斯在作為人質生活期間近距離接觸觀察了匈人的一切情況——他不僅熟知匈人的內部情況,而且和匈人內部的實權派人物打得火熱。盧加單于執政時期埃提烏斯曾兩次借得匈奴軍,用以平定西羅馬的內亂。後來阿提拉在位時埃提烏斯又三借匈奴軍,用以征討西哥特人、勃艮底人等蠻族。
朋友間的爭鬥往往沒有勝利可言,他們彼此熟悉,常常在對方進行下一步的行動之前就預先做好準備,每一次的較量都是真正的較量,幾無意外可言。而埃提烏斯和阿提拉這對昔日的密友,各自麾下的軍隊都是由當世最強大計程車兵組成:羅馬人和匈人。與此同時雙方也都各自拉攏了部分日耳曼蠻族。此次會戰雙方損失慘重:西哥特王提奧多里克一世戰死,結果是匈人被趕到萊茵河以東。但阿提拉並沒有因此接受教訓,而是於次年領兵避開高盧,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攻入義大利北部。也許是對阿提拉入侵的恐怖記憶猶新,歐洲人給他送上了“上帝之鞭”的稱號。匈人攻佔了重鎮阿奎萊亞,揮師直搗帝國的首都羅馬城。西羅馬皇帝萬分驚恐,只得派羅馬教皇利奧一世與匈人議和。恰在此時匈人軍中突發瘟疫,而東羅馬帝國的援軍也快到達羅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應議和,但在撤軍前仍揚言:如果西羅馬皇帝不把他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給自己送過來,他還會來攻打西羅馬。就這樣羅馬人眼睜睜地看著匈人滿載著搶奪來的財物揚長而去,只留下義大利北部的一片廢墟。
就在阿提拉撤軍不久他就神秘死亡,而他的對手埃提烏斯也在羅馬內部的政治鬥爭中被充滿猜忌的皇帝殺死。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大單于之位,打起了內戰,454年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人,迫使其退到南俄羅斯草原。461年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妄圖重建匈人帝國,發動了對多瑙河流域的東哥特人戰爭,遭到失敗。468年他又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結果自己戰死沙場,從此匈人逐漸沉寂了下去,直至被歷史徹底遺忘。匈人帝國崩潰不久的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被蠻族出身的僱傭軍首領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帝國滅亡,隨即在其廢墟之上誕生了一系列日耳曼國家,歐洲歷史由此進入中世紀。
-
3 # 桃花石雜談
羅馬帝國那麼強大,為什麼會被蠻族攻滅?確實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曾經無比強盛的羅馬帝國,為什麼在公元4世紀開始的民族大遷徙浪潮中,面對蠻族和匈人的入侵,好像突然完全喪失了抵抗力呢?但其實這種現象的原因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衰落始於何時?
其實羅馬帝國在公元4世紀面對蠻族與匈人時所表現出的孱弱是因為這時的羅馬帝國早已衰落多時。而其真正衰落的根源卻是發生於100多年前,而那時的羅馬,經歷了大約50年的極度動盪,之後雖然一度中興,但其國力卻早已無法和其頂峰時相比了。
而這一切的禍根則緣起於公元235年。在這一年,羅馬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正在帝國的東部率領軍隊與羅馬帝國的傳統對手波斯帝國作戰。但此時帝國的西境卻突然也出現了戰禍,一些日耳曼蠻族部落趁羅馬軍隊主力與波斯作戰,無暇西顧之機,大舉侵入羅馬帝國。
(羅馬進入50年亂世前的最後一位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
而塞維魯則因此時和波斯激戰正酣,不想在帝國西境分散實力,因此沒有對這些侵入羅馬境內的日耳曼蠻族進行軍事懲罰,而是用賜予其部分財富(也可以說是賄賂其酋長)的方式平息了這次日耳曼入侵。不過這樣做雖然暫時化解了帝國西部的麻煩,卻使塞維魯在羅馬軍隊中的威信盡失。很多高階將領認為對於敢於入侵羅馬的蠻族,必需給予嚴厲懲罰,所以將用錢收買蠻族部落視為奇恥大辱,因此認為塞維魯已經沒資格再當羅馬皇帝了。
於是,部分羅馬軍隊發動兵變,將塞維魯殺死,立了一個軍團的將領馬克西米努斯·色雷克斯為新皇帝。但羅馬軍團的這一激奮之舉,卻拉開了羅馬50年大內亂的序幕。因為軍人政變不被羅馬元老院所接受,所以不久之後,羅馬元老院就支援北非地區展開了叛亂,羅馬內亂的序幕也就此拉開,各路軍閥相繼自立,彼此攻伐不止,甚至各自立各自的皇帝。在最嚴重的公元238年,羅馬帝國甚至出現了6個皇帝同時存在的情況,最後這些皇帝又先後被殺。而這個時期其實跟中國的三國以及後來西晉的八王之亂時期非常像,各路軍閥的混戰,一方面使人口大量減少,國力嚴重削弱,另一方面不同軍閥又會經常向周邊蠻族借兵,幫助其進行內戰,無形中也讓蠻族勢力得到了壯大。
羅馬的三國時期而量變的累積最終會變成質變,對於羅馬帝國來說,這個質變就發生在了公元260年。在這一年,羅馬皇帝瓦勒良在與薩珊波斯作戰時被俘,而就在當年,羅馬的高盧、不列顛和西班牙行省又宣佈獨立,建立了高盧帝國。7年之後,帝國東部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行省也宣佈獨立,建立了帕米拉帝國。羅馬也進入了三國時期。
(羅馬的“三分天下”:西邊的高盧帝國、中間的羅馬本部和東邊的帕米拉帝國)
而羅馬帝國的中央政府雖然還統治了帝國核心區域,但軍閥混戰卻仍然持續,軍人自立為帝的情況仍然層出不窮,同時周邊蠻族也仍然一波接一波地不斷侵入,羅馬帝國一度也走到了徹底崩潰的邊緣。不過在公元270年,同樣是軍閥出身的奧勒良登基稱帝。而他雖然也出身軍閥,其軍政能力卻顯著強過其他軍閥。在他當上皇帝之後,先後數次擊敗日耳曼蠻族,並滅亡了高盧帝國和帕米拉帝國,使羅馬重歸一統。
(重新統一了羅馬的奧勒良)
但奧勒良剛剛把羅馬重新統一,就在公元275年遇刺身亡。之後羅馬又迎來了一波各路軍閥爭相自立為帝的時期,混亂一直持續到了公元284年。而從公元235年到公元284年這短短50年間,羅馬帝國先後有26人曾經稱帝,當時的混亂程度也可想而知了。在公元284年,同樣出身于軍閥的戴克裡先登上帝位併成功穩定了羅馬的局面,羅馬的這50年亂世才告一段落。
不過羅馬亂世雖然暫告一個段落,但其國力已經遭受了沉重打擊,幾十年間羅馬帝國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同時之前作為帝國經濟支柱的國內貿易網路幾乎完全崩潰,而這又造成了帝國內部地方主義的盛行,帝國的統一基礎受到嚴重動搖。所以戴克裡先執政時期雖然終結了帝國的亂世,但卻不得不採取四帝共治的方式對帝國進行治理,而這本身就是帝國不同區域之間經濟聯絡趨於減少的表現。
(終結了羅馬亂世的戴克裡先)
同時,這50年的亂世也為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在軍閥混戰的亂世中,許多平民無所依靠,只能求助於教會。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境內迅速成為勢力很大的重要宗教,並在20多年後憑藉幫助君士坦丁登上羅馬皇帝的寶座成功合法化,並漸漸成為羅馬帝國的統治力量。而在基督教的體系裡,神權是不可能長期居於皇權之下的,所以基督教對於4世紀下半葉出現的蠻族入侵其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最終羅馬帝國被蠻族滅亡,但蠻族卻信仰了基督教,而羅馬滅亡之後,基督教就成了最大的贏家,羅馬教會成了歐洲事實上的統治者。
所以內亂、分裂和宗教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使羅馬在公元3世紀後就已經走向了衰落,在4世紀蠻族瘋狂入侵的時代沒有抵抗力也就非常正常了。 -
4 # 尚武菌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蠻族”一詞源於古希臘語,原意是指“不說希臘語的人”。在羅馬帝國時代,此詞成為羅馬對周邊落後民族,包括生活在多瑙河、萊茵河邊境以外的日耳曼族以及一些東方民族的蔑稱。然而,輝煌一時的羅馬西部帝國後來正是滅於這些“蠻族”之手,這是為什麼呢?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是內、外兩種因素共同作用之結果。 首先,從帝國內部的情況看。羅馬在擴張期間將大量的戰俘和所佔領地區的居民變為奴隸,或將之在奴隸市場上販賣,或強迫他們從事農業、商業和手工業勞動。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軍隊規模的擴大,軍費的增加,以及奴隸資源不能得到及時補充,使奴隸階級和其他下層民眾受到更加嚴苛的剝削,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又導致新的起義。這種惡性迴圈,極大地動搖了羅馬帝國的統治根基。 其次,帝國的外部環境本潛藏危機,至後期危機爆發。羅馬主要是透過戰爭和對外擴張發展起來的。自羅馬帝國建立以來,與“蠻族”的戰爭就一直綿延不斷。帝國強盛時期,憑藉著精良的裝備及羅馬軍隊勇武頑強的戰鬥作風,令日耳曼人、高盧人、汪達爾人、哥特人、色雷斯人等先後臣服其下;但隨著帝國內部矛盾的加劇,強悍的蠻族”開始反攻。公元251年,哥特人在塞爾維亞擊敗羅馬人,從此達西亞行省從羅馬版圖上永遠消失;
公元260年,羅馬皇帝瓦列裡安(253-260年在位)在與波斯人作戰時失敗被俘,成為波斯王室的隨從;公元410年,哥特人越過阿爾卑斯山兵臨羅馬城;公元439年,汪達爾人攻陷羅馬在北非的首府迦太基,並以該地為首府建立汪達爾王國;公元455年,汪達爾人再次打敗羅馬軍隊,並劫掠羅馬城。最終,在公元476年9月,日耳曼僱傭軍統帥奧多亞克廢黜了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西羅馬帝國滅亡。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西羅馬帝國的天亡還有其他多種原因:公元4至5世紀時、降水量不足,羅馬各行省的生態環境每況愈下,耕地逐漸沙漠化,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惡化,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農民稅收負擔日漸加重;連年戰爭和沉重的賦稅造成社會動盪民眾生活水平下降,民心渙散,羅馬優良的道德傳統受到損傷,人們較前變得冷漠,缺少鬥志和理想……這些都加速了西羅馬帝國的衰敗,令其最終走向覆滅。
-
5 # 國家人文歷史
其實對於當初如此強大的羅馬帝國如何衰亡的原因,學界眾說紛紜:“自然衰敗說”、“自殺論”、“資源短缺說”、“經濟政策原因說”、蠻族入侵、自然災害等等。應該明確的是,羅馬衰亡肯定是眾多原因綜合在一起的結果,不可能單單歸咎於一個原因。其中在羅馬衰亡的原因中,小編想談談精神的墮落這一點。
首先,當時羅馬帝國公職人員腐化,官員腐敗嚴重,利用職權謀取利益,收錢才辦事成為社會的風氣,“法官只有收受賄賂才會秉公執法”,還以卑鄙的方式來壓榨普通民眾,拉克坦提烏斯曾不無誇張地說:“依靠徵收稅金生活的人要比繳納稅金的人多得多。” 公職人員很理所當然、無所愧疚地壓榨人民,完全喪失了那種公正辦公的精神,正常的政治活動不能按照合理的規則進行,導致政府執行力下降,職能不能有效發揮作用,國家管理出現嚴重問題,嚴重激化階級矛盾。
其次,民眾的冷漠以及人性的喪失也是一個問題。據描述,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地愛自己的祖國,對羅馬的依戀之情也不復存在了。帝國的凝聚力喪失了,就很容易被摧毀瓜分。當時的羅馬人不僅僅從野獸和野獸的血腥的競技中得到快樂,他們還喜歡看人和人(角鬥士)、人和獸的競技。人們在常年的節日活動和競技活動的影響下,價值觀念已經發生了變化,變得麻木不仁,變得血腥殘忍,逐漸喪失了人性。
還有藝術、文學的衰落。在滅亡前的帝國時期,石雕刻不再是門藝術,而是工業。文學方面,優秀的詩人、散文家少之又少,傳記作家的作品中許多頌辭全篇都是歌功頌德,空洞無物。4~6世紀的傳記作家,既缺乏思想,又缺少文采,“他們資質平庸,想象力貧乏,可以說是3世紀理性衰微和文化鄙俗的絕佳象徵”,民眾精神境界層次降低。
由於羅馬帝國後期公職人員的腐化,普通民眾對國家的冷漠,民眾道德、人性的喪失,支撐帝國的精神脊樑倒了,精神上的墮落讓整個國家政治黑暗、混亂,沒有凝聚力,正常生產生活受到阻礙,人民喪失戰鬥力。
-
6 # 鬼影問道化真身
羅馬帝國靠掠奪發跡後,羅馬人驕奢淫逸,又想去掠奪又不願自己去打仗,於是採用僱傭軍制度大量僱傭日耳曼人。最終導致政權被日耳曼人掌控而滅國!有個傳說,說羅馬的男人被日耳曼人殺絕了,只留下了年輕女人,今天講拉丁語的地區的居民實際上是日耳曼軍人和羅馬女人的混種後代!
-
7 # ghhffg1
羅馬帝國從奧古斯都建國曆經了200年的盛世。接下來的時間裡則昏招不斷,第一步普發公民權,即把帝國所有自由民全部變成公民,這麼做的下場是國家的經濟大量縮水,羅馬公民要交的稅要比自由民少的多,作為對國家的厚待他們勇敢戰鬥,羅馬軍團分輔助兵和軍團重步兵,只有羅馬公民才能當重步兵,自由民只能當輕騎兵,弓箭手.輕步兵,自由民為了成為羅馬公民最好的方法就是成為輔助兵,服役25年後成為羅馬公民,而這條法律不僅打消了自由民參軍的熱情,也傷害了原來老公民的感情,導致軍團戰鬥力下降。(羅馬軍團再也沒出現過用方形盾牌計程車兵)第二步剝奪元老院軍權,在第一條法律頒佈十幾年後,發生了蠻族大規模入侵事件,當時的羅馬皇帝忙的焦頭爛額,而元老院那時沒有出現可以領兵獨擋一面的元老,為此皇帝心裡不舒服,居然頒佈了凡是元老院議員不得過問軍事的法令,元老議員徹底淪為文官階級,上一條法令打消了羅馬老公民和自由民的積極性,這一條法令直接打消了元老們的積極性,羅馬帝國拉丁語意思直譯過來是公民和元老院,而這兩條法令直接把支撐帝國的兩根柱子毀去。最後一步,信仰基督,生活在三 .四世紀的羅馬人經常遭受蠻族入侵,對生活充滿了彷徨,這時基督徒說這都是上帝的旨意,再加上君士坦丁之後幾位皇帝的大力支援,整個羅馬帝國都被基督化,讓羅馬人失去了尚武精神。給大家講個小故事,五世紀時,哥特王帶部落四十萬人南下義大利,西羅馬帝國的元帥徵兵,結果那些羅馬人毫不猶豫的把自己的手指給砍了,拒絕參軍,理直氣壯的對他說,我是基督徒不能做傷害別人的事。元帥說那些蠻族人就要南下到義大利了,大家難道不害怕嗎?有一個基督大主教居然說:“哥特人摧毀的只是人間的家園,無法對人們在天堂的家園做什麼”。元帥無奈最後特赦了3萬奴隸做軍隊。
-
8 # 滄海一聲呵呵笑
羅馬存在如果算上最後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攻滅,延續近1300多年,是歐洲,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地跨三洲,存續時間最長的帝國,所以,我們常說,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而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的倒下,卻不是蠻族入侵導致的國滅所能簡單概括的,她的頹然倒下,正應了一句話,堅固的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
1.羅馬逐漸失去了外部張力和內部凝聚力是主要原因。
首先,軍事力量開始依賴外族。羅馬自屋大維稱帝起,逐漸成為了一個帝國,在成為帝國的同時喪失了很多共和時期的優勢,帝國逐漸從攻勢轉為守勢,瓦盧斯在黑森林丟了萊茵方向的三個軍團後,帝國甚至只能從不列顛尼亞抽調軍團來加強防務,從哈德良長城和日耳曼尼亞的建立都可以看出,帝國開始從外擴轉為內治,張力變化了。
等到了四帝共治之後,內戰頻仍,國力民力軍力都消耗巨大,再加上羅馬承平時期,大量羅馬公民逐漸殖民於廣闊帝國領地,難以像之前那樣可以方便徵召入伍,同時,大量原先為羅馬外族人取得了公民權,羅馬人不再生於羅馬,這實際上改變了羅馬自共和國以來的內部向心力,以至於後期禁衛軍為了自身利益,頻繁廢立皇帝,甚至把異族推上皇帝寶座。
2.文化宗教的不利影響。帝國後來在文化上變得東學西漸,隨著與薩珊波斯等東方文明的較量,羅馬卻慢慢學習了很多東方的宮廷文化,皇帝越來越脫離元老院和人民,等級化越來越森嚴。學術上形成了官方拉丁,學術希臘的用語習慣,藝術上失去創新,只能啃老本。
基督教自康斯坦丁之後成為國教,實際也助推了羅馬社會的蛻變,從教廷之爭,經院的出世主義,即造成了統治階層的動盪,又減少了稅源,同時還挑戰了皇權,以至於還出現了針對異端的鎮壓。
3.外部蠻族入侵成為最後一根稻草。日耳曼人本身也是外族,但被韃靼人迫使入侵到帝國境內,兵源空虛的羅馬內外交困,用了類似以夷制夷的收編政策,用日耳曼人打哥特人,卻沒想到本來準備養來看家的二哈是狼的後代,反倒把家給拆了一個乾淨!
總的來說,羅馬帝國的倒下是綜合原因導致的,不是哪一個單方面的結果,駱駝的背不是哪一根稻草壓斷的,壓斷的卻總是最後一根稻草!
-
9 # 浪漫粗人
西羅馬被滅這事吧其實怪漢武帝,誰讓他開啟攻伐匈奴人的先河呢?從此漢朝軍隊不斷攻擊匈奴,最後北匈奴終於抗不住開始西遷,他們西來就造成更多的遊牧民族遷移,這其中就有日爾曼人,日爾曼人就進入了羅馬人的地盤,於是……總之西羅馬沒抗住就滅亡了
-
10 # 渭水徐公
先給結論:羅馬並非一日建成,也並非於一日間毀滅。
我曾經在荔枝微課專欄“羅馬與蠻族的戰爭史”中詳細講解過這些內容,在此介紹一部分觀點:
羅馬帝國前期的強盛靠的是軍隊保證。供養大量的軍隊,靠的是龐大的人口數量。羅馬的重步兵是當之無愧的主力,而這些重步兵,往往都是一些社會地位不低的人才能擔任。在他們的背後,還有很多奴隸的供養。
也就是說,在羅馬軍隊的背後,有著數倍于軍隊的人口供養著龐大的軍隊。當羅馬帝國不斷擴張時,自然就需要軍隊的駐守和維護,也就需要更多的人口。而更多的人口,則需要更多的糧食。
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總是不把糧食當回事,其實我們捱餓的歷史,才過去幾十年而已。羅馬早期征服的迦太基、不列顛等行省,都被當做羅馬的糧食供應站。後期汪達爾人將迦太基控制後,西羅馬帝國很快便陷入饑荒,這個帝國對糧食的依賴可見一斑。
這就造就了羅馬帝國陷入了一個怪圈:糧食不足——奪取新的土地——對外擴張——戰爭——需要更多的軍隊——需要更多的人口——糧食不足
因此,羅馬帝國其實和希特勒的納粹帝國非常相似,只有不斷對外征服才能讓帝國生存下去。只要內部出現一些變亂,就會導致國家全盤崩盤。
那麼,變故又包括哪些呢?
其實就是羅馬的長城,通常被叫做羅馬牆。這個比我們的長城晚了幾百年,但它的效果確實不錯,也確實終止了和蠻族的戰爭。最後,羅馬和蠻族甚至開啟了邊境貿易,共同享受了三個世紀的和平。
在昔日的羅馬,富貴子弟以能上戰場為榮,因為這個國家是以征服謀生的國家。可在那三百年的和平歲月裡,還會有人以上戰場為榮麼?當然不會。貴族們早就把守衛國家的任務交給了蠻族僱傭兵。後來哥特人倒戈後,直接攻破了東羅馬帝國的首都,便是最好的明證。
而且東方還有驍勇善戰的匈奴人,地中海對岸有剛剛崛起的汪達爾人。日益腐朽的羅馬怎麼可能扛得住他們的侵擾?在這樣的情況下,羅馬自然會滅亡的。
-
11 # 我是常箐
羅馬帝國的強大源於羅馬的強大,因為軍隊的來源僅羅馬城居民,完全由職業軍人組成,所以早期羅馬無論軍隊還是政府官員都極度團結,內耗甚少。隨著羅馬的快速擴張,僅靠羅馬城市民軍隊來源匱乏,官員也嚴重不足,只能吸收其他地方的人增加人力,進而形成地方割據勢力,最後導致東西羅馬的分裂。而且隨著大量被征服各族人民加入到羅馬軍隊,羅馬的經濟科技和戰鬥技術也逐步為各族所掌握,這讓羅馬內部形成很多的不安定因素,嚴重分薄羅馬的軍隊影響力。隨著羅馬分裂,東西羅馬各自的被大幅度削弱,自然為外族入侵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然後羅馬必然地逐步衰敗瓦解。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太嚴謹,西漢時期漢朝對匈奴由守轉攻,後期又出現頹勢;東漢時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北匈奴遠遁,一說是匈牙利人的祖先,南匈奴內附,與此同時大量北方少數民族也南遷【可能是氣候原因】,經歷三國亂世,到西晉八王之亂後五胡趁勢而起,匈奴人316年滅亡西晉。
羅馬的問題也出在內耗上,四帝共治導致一把手二把手互相爭權,繼而東西分裂內耗過多,給北方的日耳曼人,高盧人,哥特人可趁之機,476年西羅馬滅亡,但直到1453年,東羅馬才最終滅亡。
東漢220年就滅亡了,不過漢民族延續到了現在,不知道這筆賬從哪兒開始算。
說起來漢朝也只是西漢武帝,以及東漢明帝時對匈奴處於明顯強勢地位。而在兩漢交替,黃巾四起自己弱勢時,匈奴不乏蠢蠢欲動的舉措。只能說漢唐以強而亡國,亡於地方割據而沒有撐到內外交困時期,否則可能也會步羅馬與宋明的後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