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神秘人

    第一點,公元211年羅馬帝國皇帝卡拉卡拉亂髮羅馬公民權,導致羅馬財政崩潰,國家沒錢啦,就是分裂的開始!羅馬帝國有個顯赫的特徵就是公民權,公民權說白了就是現在你去北京買房,買車,讀書什麼的都不用什麼入戶手續,直接搭車去就行了。而卡拉卡拉皇帝說要為了人民好,就給所有羅馬統治下的民眾發放羅馬公民權,這是好事啊,只是卻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就是羅馬的財政開始崩潰了。羅馬的財政收入,一個是有公民權的人交稅,另一個就是各個地方和省份向中央交稅。公民權的稅收分為遺產稅和奴隸解放稅,按照規定,遺產交給留給親人是不用交稅,給別人才要交稅。奴隸解放稅就是家裡有個奴隸,你想還奴隸自由身就要交稅。說白了就是你遺產交給親人,不放走奴隸就不用交稅了嘛,其實羅馬就是想有公民權的人多做善事交稅,交這個稅有個好處就是可以做羅馬的官員,因此以前有公民權的人都是貴族官員,土豪鄉紳有錢人,他們不缺錢,交完稅做官多好啊,這樣做就鞏固了羅馬統治階層啊!現在所有的人都有公民權,就意味著大家不用交稅了,以前各個地方和省份交的稅就不算數了,大家都不用交稅了,至於做善事可以有做官,誰不在乎,保證自己的財富才是最重要的。這個結果就導致羅馬財政大部分的錢收不到,國家沒錢了還怎麼治理國家啊,你想再收回公民權就太晚了,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了。亂髮公民權導致羅馬各個地方不用交稅,把錢省下來發展自己的勢力,從此羅馬帝國內部分裂,各個勢力爭鬥不斷,此後羅馬帝國還分裂成了東西羅馬兩個帝國,羅馬皇帝經常被軍隊幹掉,因為軍隊是吃錢大戶啊,羅馬沒錢了,軍隊還不動亂嘛,就拿皇帝出氣嘛!亂髮公民權是羅馬衰落的開始。

    第二點,就是後期的羅馬帝國著重培養的基督教發展壯大,神權壓過了皇權,導致羅馬帝國的權威不復存在了!羅馬帝國後期出現了一個皇帝叫君士坦丁皇帝,他看到內亂不斷的羅馬,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思想控制,就像中國的儒家思想治理中國一樣。大家都吃齋唸佛唸經,誰還有心思動亂嘛!精神安靜了,國家就穩定了,思想決定行動嘛!所以君士坦丁大帝就大力培養耶穌的基督教,讓每個羅馬人都信上帝。只是沒想到請神容易送神難啊,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剛開始還是收到成果的,大家都信上帝,思想穩定嘛,只是基督教有個規定,只要你信上帝,你的一切都要交給上帝,你的身體心靈都是屬於上帝的,基督教讓你幹什麼就幹什麼。後來基督教發展越來越大,甚至達到了神權壓過了皇權,教皇可以隨便指責羅馬皇帝,羅馬皇帝做錯了事,教皇要你道歉認錯,皇帝也服輸認錯。羅馬皇帝都沒有權威了,和普通人一樣,誰還服你,讓你統治啊,都對羅馬帝國沒有認同感,反正有上帝就夠了,因此羅馬帝國基督教的興起讓羅馬帝國失去了權威,統治就不穩定,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時候,誰都不願意去救,羅馬帝國不重要,有上帝就夠了!

    第三點,就是羅馬帝國一直保持著奴隸制度,而奴隸制度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阻礙了帝國的經濟發展,奴隸的反抗讓羅馬大大消耗自己的精力,走向滅亡就是必然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斯巴達克斯起義,就是因為羅馬殘酷的奴隸制度,讓受壓迫的奴隸奮起反抗。在羅馬帝國的後期,奴隸的反抗運動連綿不絕,羅馬帝國就在鎮壓奴隸起義中一步步消耗自己的精力,曾經強大的羅馬帝國不復存在,成了搖搖欲墜的破樓了,只剩下最後一擊。而這最後一擊就是日耳曼人給的,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的攻擊下,抵擋不住最終滅亡啦!這就宣示了曾經的羅馬帝國煙消雲散了!

  • 2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羅馬帝國在全盛時期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將地中海變成了帝國的內海。

    然而羅馬的偉大時代隨著公元180年馬可·奧勒留的去世而結束——這位羅馬皇帝一改之前選賢的養子繼承製為依據血緣的親子繼承製,問題在於個人的威望、人品和才幹是無法遺傳的,拋棄選賢的原則而依據血緣選擇繼承人給羅馬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馬可·奧勒留之子康茂德無視自己作為帝國首腦的職責,沉迷於賽車和角鬥賽。公元193年康茂德遇刺身亡,而他之後的羅馬皇帝中也不乏不稱職者。羅馬帝國首任元首奧古斯都為保護首都安全而創立的禁衛軍開始干預朝政、架空皇帝——幾乎每一代皇帝上臺都必須依靠禁衛軍的支援,上臺後必須極力搜刮民脂民膏以賞賜禁衛軍,如果賞賜不能令禁衛軍滿意的話就有可能釀成軍事政變,以致於從公元235年至284年這段時期有過近24個皇帝,可只有一個是自然死亡。

    除了朝政的混亂外,羅馬文明的發展遇到了天花板——事實上任何文明的發展都有自己的天花板,當文明發展到天花板時就必須透過改革進入一個跨越式的新時代,也就是說建立一種嶄新的文明。中華文明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是透過變法創新建立了一種嶄新的文明體系,而羅馬文明儘管一度繁榮昌盛,但這一文明始終建立在奴隸制的基礎之上。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羅馬文明終於遭遇了天花板——一個透過不斷壓榨奴隸,勞動來獲益的社會自然會傾向於不斷壓榨人力資源成本,而不是透過技術和體制創新來開闢新的利潤空間。在羅馬文明的早期階段可以透過不斷開疆拓土,不斷獲得新的奴隸作為勞動力,因此羅馬的生產力一直在不斷髮展。問題是隨著羅馬疆域的擴大,相應的治理成本也會增加,然而羅馬的領土擴張卻無法一直持續下去——以那個年代的生產力和交通條件根本無法支撐一個帝國無限制地向全球擴張,所以當羅馬擴張到一定階段後就遭遇了安息帕提亞帝國,恰恰正是這一帝國的存在阻止了羅馬進一步向東方擴張。事實上就算羅馬能成功征服安息帕提亞帝國,在東面還有貴霜帝國和漢帝國,所以羅馬是不可能無限擴張下去的。歷史正是如此:當羅馬征服了整個環地中海地區後其擴張勢頭就停息下來了,與對外擴張同時停止的是羅馬國家的發展,從此羅馬文明進入了停滯狀態。

    中央朝政的混亂和文明天花板的問題也影響到了曾令羅馬引以為豪的羅馬軍團,尤其是邊境的守備防禦被大為削弱:公元226年薩珊波斯帝國興起,取代安息帕提亞帝國成為羅馬東部最強大的外患;多瑙河北的哥特人於公元251年將御駕親征的羅馬皇帝戴克尤斯擊斃並南下攻佔小亞細亞和愛琴海地區;法蘭克人在公元256年越過羅馬邊境,進入高盧、西班牙等地;阿爾曼人甚至深入義大利中部,直接威脅到帝國首都羅馬城的安全。和外患相伴隨的是此起彼伏的奴隸和農民起義:公元206~207年義大利爆發起義;公元238年北非發生暴動;公元263年羅馬造幣工人暴動;公元274年埃及爆發起義。

    在整個三世紀羅馬出現了農村枯竭、城市衰落、內戰連綿、帝國政府全面癱瘓的混亂現象,這被後世史學界稱之為三世紀危機。直到公元284年戴克裡先被手下士兵擁戴”黃袍加身“才暫時終結了羅馬帝國的混亂局面。戴克裡先可以說是歷代羅馬皇帝中權勢最為顯赫者——在此之前羅馬皇帝的正式稱號其實是羅馬元首,元首儘管類似於皇帝,但畢竟無皇帝之名,而至少從形式上看:羅馬元首依然要受制於元老院。事實上戴克裡先才是第一位真正稱帝的羅馬統治者,從此羅馬的統治者不再經由任何選舉程式產生。他從東方的波斯引入了跪拜禮儀,從此大臣們面見皇帝必須匍匐在地並親吻皇帝腳邊的泥土。然而就是這位權勢最為顯赫的羅馬統治者,卻擁有歷代羅馬統治者中最卑微的出身——他是一名奴隸的兒子,只因曾進入羅馬軍團並立有軍功才一步步得以升遷高位。

    戴克裡先接受的是三世紀危機後遺留的爛攤子,他為應對此起彼伏的起義和外患而將羅馬軍隊擴充了一倍,達到40多萬人。這支軍隊也成為戴克裡先加強中央集權的後盾支柱,維繫中央集權的另一後盾支柱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大力宣揚君權神授理念以培養臣民們的忠君意識。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戴克裡先在帝國朝廷中樞排擠元老院和貴族勢力,強化君主中央集權;但在地方治理模式上卻採取了較為另類的四帝共治模式:公元286年戴克裡先任命其心腹大將馬克西米安為奧古斯都(正皇帝),兩人成為共治者。293年又任命君士坦提烏斯和加列裡烏斯兩位年輕軍官為凱撒(副皇帝)。他本人駐守尼科米底亞(今土耳其伊茲密特),統治色雷斯、亞洲諸省、埃及和昔蘭尼加;馬克西米安的駐地為米蘭,統治義大利、阿非利加(今突尼西亞)等地;加列裡烏斯駐西爾米烏姆(在多瑙河支流薩瓦河上),統治色雷斯以外的巴爾幹各省;君士坦提烏斯駐特里爾,統治高盧、不列顛和西班牙。

    那麼戴克裡先為什麼會建立這樣一套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比較另類的治理模式呢?其實戴克裡先這麼做相當程度上是不得已而為之——羅馬帝國的疆域在那個年代實在過於廣袤,以致於邊疆和中亞遙遠的地緣距離嚴重削弱了中央對邊疆的控制力度——當中央的政令下達到地方時往往早已失去了時效性。對瞬息萬變的軍事行動而言這就表現得更為突出,因此授予地方軍事長官一定的軍事自主權其實是為了提升羅馬軍團應對外敵的效率。然而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四帝共治模式在解決軍事指揮效率的同時也使地方軍事長官的自主權相應增加,從而為日後羅馬帝國的分裂接替埋下了隱患。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實行永久分治。

    就在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大帝國的二十年前一支從亞洲遷徙來的匈人部族向黑海沿岸的東哥特人發起進攻,受到匈人威脅的東哥特向西逃到西哥特人的地盤並和西哥特人組成聯軍。東、西哥特聯軍在德涅斯特河(流經今天的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擺下軍陣,準備迎擊匈奴,而匈奴人則趁夜晚偷偷從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後抄襲哥特人的軍陣背後。被匈人擊敗的哥特人渡過多瑙河定居於羅馬帝國北部。除了哥特人之外其他的日耳曼、斯拉夫蠻族紛紛在匈人的戰略壓力下逃到羅馬帝國境內躲避。在這一時期斯拉夫人開始分化為東、西、南三大分支:東斯拉夫人逐漸演變為今天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西斯拉夫人演變為波蘭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南部斯拉夫人則演變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等等。至於日耳曼人很快和羅馬帝國爆發了衝突:公元378年西哥特人在亞得里亞堡大敗羅馬軍隊並將率兵親征的羅馬皇帝瓦倫斯殺死。公元410年西哥特首領阿拉里克率眾攻破了號稱永不陷落的羅馬城。

    當斯拉夫、日耳曼等蠻族被匈人驅使進入羅馬的同時匈人以今天的匈牙利平原為基地逐漸形成了一個帝國:434年盧加單于去世,他的兩個侄兒阿提拉和佈列達共同繼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領土。兩位單于即位不久,便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要求東羅馬皇帝交出匈人的叛逆,還要年貢翻番,由350磅黃金上漲到700磅黃金,東羅馬皇帝受武力脅迫,只得答應。445年佈列達單于神秘遇刺,阿提拉成為了匈人帝國唯一的單于。阿提拉獨掌大權後馬上就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在北歐和東歐,盎格魯撒克遜人為躲避匈人而逃亡英倫三島,許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被迫臣服於匈人。

    在鞏固了東方和北方後阿提拉大單于在447年大舉進犯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軍隊接連戰敗,匈人的騎兵一直深入到達達尼爾海峽和希臘的溫泉關,嚴重威脅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東羅馬帝國皇帝被迫求和,雙方在448年簽定和約,東羅馬除了馬上向匈奴支付賠款6000鎊黃金,年貢也由700磅黃金漲到2100磅黃金。至此阿提拉的帝國東起裡海,西至萊茵河,北到北海,南到黑海,將今天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德意志、波蘭、匈牙利等地盡數收入囊中。然而阿提拉並不滿足於此——他將進一步擴張的目光鎖定在了西羅馬帝國。

    450年阿提拉派使者來到羅馬,要求娶西羅馬皇帝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為妻,並要求西羅馬帝國拿一半的國土作為嫁妝。西羅馬方面自然無法接受如此苛刻的要求,於是雙方隨即爆發了戰爭:阿提拉集結了匈人騎兵以及臣服於他的斯拉夫、日耳曼各部族的軍隊50萬渡過萊茵河,向西羅馬統治下的高盧地區(今法國)發動進攻。高盧的城市就如同草原上獵物一樣被匈人一個接一個地摧毀,最終阿提拉的大軍兵臨奧爾良城下。在這裡阿提拉遇到了自己的剋星埃提烏斯。

    埃提烏斯是羅馬人與汪達爾人的混血,他於公元418年作為羅馬方面的質子來到了匈人的王庭,與此同時當時的匈人王庭也向羅馬方面派出了質子——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後來的匈人單于阿提拉。埃提烏斯在作為人質生活期間近距離接觸觀察了匈人的一切情況——他不僅熟知匈人的內部情況,而且和匈人內部的實權派人物打得火熱。他曾不止一次藉助匈人的力量打壓其他滿足以及自己在羅馬的政敵,由此加強了自己的權勢。據說他和阿提拉之間有過君子協定:只要埃提烏斯還在世,阿提拉就不進攻西羅馬。事實上阿提拉早期擴張的目標是日耳曼蠻族和東羅馬帝國,確實同西羅馬保持了相對長時間的和平狀態。不過隨著阿提拉的野心的日益膨脹,他到底還是打算對西羅馬下手了。埃提烏斯則聯合西哥特人、勃艮第人、法蘭克人和阿蘭人等盟軍約4萬人禦敵於奧爾良。

    此次會戰雙方損失慘重:西哥特王提奧多里克一世戰死,結果是匈人被趕到萊茵河以東。但阿提拉並沒有因此接受教訓,而是於次年領兵避開高盧,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攻入義大利北部。也許是對阿提拉入侵的恐怖記憶猶新,歐洲人給他送上了“上帝之鞭”的稱號。匈人攻佔了重鎮阿奎萊亞,揮師直搗帝國的首都羅馬城。西羅馬皇帝萬分驚恐,只得派羅馬教皇利奧一世與匈人議和。恰在此時匈人軍中突發瘟疫,而東羅馬帝國的援軍也快到達羅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應議和,但在撤軍前仍揚言:如果西羅馬皇帝不把他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給自己送過來,他還會來攻打西羅馬。就這樣羅馬人眼睜睜地看著匈人滿載著搶奪來的財物揚長而去,只留下義大利北部的一片廢墟。

    就在阿提拉撤軍不久他就神秘死亡,而他的對手埃提烏斯也在羅馬內部的政治鬥爭中被充滿猜忌的皇帝殺死。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大單于之位,打起了內戰,454年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人,迫使其退到南俄羅斯草原。461年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妄圖重建匈人帝國,發動了對多瑙河流域的東哥特人戰爭,遭到失敗。468年他又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結果自己戰死沙場,從此匈人逐漸沉寂了下去,直至被歷史徹底遺忘。匈人帝國崩潰不久的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被蠻族出身的僱傭軍首領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帝國滅亡,隨即在其廢墟之上誕生了一系列日耳曼國家:西哥特人在高盧西南部和西班牙地區建立了西哥特王國;汪達爾人渡海到達北非;東哥特人佔據了義大利半島和西西里島;法蘭克人更是曾一度建立地跨今天的德、法、意等國的帝國,此後從這一帝國解體而來的德、法、意三國都是當今歐洲的大國;盎格魯撒克遜人渡海到達不列顛島,成為今天英華人的直系祖先。至此歐洲由羅馬帝國的統一盛世轉變為小邦林立的中世紀,事實上當今很多歐洲國家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拜占庭帝國仍延續了千年之久,然而東羅馬僅僅只在查士丁尼大帝時代曇花一現的復興,此後就連續不斷遭受阿拉伯人、拉丁人、塞爾柱人的進攻,儘管東羅馬頑強地堅守了上千年之久,但在一次次的打擊中國土日益縮小,最終只剩都城君士坦丁堡一座孤城,最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克了君士坦丁堡,至此羅馬帝國徹底成為歷史。

  • 3 # 沉思的托克維爾

    羅馬帝國覆滅的原因相當的複雜,直到今日,史學界依然未就此達成一致,總的來說,羅馬帝國的覆滅與其頻繁的內戰、軍事政變以及經濟崩潰有關,至於蠻族入侵、公民沉溺享樂以及鉛中毒這些,不過是附著在前兩個主因上的次要原因。未能處理好軍隊和政權的關係,以至於軍隊做大,內戰不斷,終於耗盡了羅馬的國力,使其走向滅亡。

    一、軍人亂政,內戰頻繁使羅馬國力大損

    羅馬共和國時期,並不存在軍人亂政的問題,那時的羅馬實行義務兵制,由公民自備武裝參加戰鬥,戰鬥結束後則回鄉務農,這是一種兵農一體,基於國家榮譽而制定的軍事制度。由於此時羅馬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脫產軍人,所以軍人亂政也就無從談起。

    但是到了共和國後期,由於戰爭越來越頻繁,使得很多軍人長期無法回家,進而紛紛破產,共和國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大貴族的奴隸莊園不斷擠壓小農的生存空間,使得羅馬的大批公民成為了無產者,此時,能夠自備裝備的富裕農民已經不復存在,要想維持羅馬軍隊的實力,就必須進行改革。當時的羅馬將領馬略進而實行了募兵制,募兵制不要求兵源擁有財產,凡是強壯健康的公民都可當兵,而裝備則由國家統一購買、統一配發。

    馬略的改革取消了兵源的財產限制,並且將羅馬的裝備制式化,軍隊職業化,大幅增加了戰鬥力,新的羅馬軍隊很快便擊敗了日耳曼人,之後的凱撒、奧古斯都以及他們的繼任者,都繼承了募兵制,致力於建設一支專業的軍隊。羅馬帝國的鼎盛,就是得益於這種讓軍隊高度專業的募兵制。但是凡事都有利弊,雖然募兵制讓羅馬軍隊戰無不勝,卻也產生了一批脫離生產的軍人和軍閥,這些人依靠戰功積累聲望,並日漸影響朝政。

    共和國末期的蘇拉、凱撒就是典型的軍事獨裁者,他們不再依靠選舉,而是依靠軍事政變奪取政權,羅馬由此成了一個軍事獨裁國家。羅馬帝國建立後,軍事內亂一直充斥著帝國的歷史,僅僅100年間,羅馬就發生了數次全國性的軍事內亂,幾乎沒有一個王朝能穩定傳過三代。到了公元2世紀,羅馬依靠選賢任能的養子繼承製維持了近100年的和平,這種制度透過將在軍隊元老院都有聲望的權貴定為繼承者,使得皇帝通常也是軍中頗有威望的將領,從而避免了內亂。

    但是五位賢帝中的最後一位馬可奧勒留卻打破了這一原則,將皇位給了自己的兒子康茂德,康茂德在軍中毫無根基,又施政無方,從而被推翻。從這時起,羅馬就陷入了近300年的軍事內亂中,在羅馬中後期,幾乎每十年就會有一場軍事內亂,密集時比如3世紀危機,甚至有28位皇帝死於軍事政變。就像賽維魯皇帝對他的兒子說的:誰都可以不管,唯有軍隊不行。足見軍隊在羅馬後期的勢力。羅馬人在內亂中殺死的自己人遠多於蠻族殺死的羅馬人,頻繁的內戰耗盡了羅馬的國力,徹底摧毀了帝國的基石。

    二、蠻族入侵與軍隊的蠻族化

    羅馬3世紀以來,由於氣候變冷,北方的蠻族開始入侵羅馬邊境,此後的200多年,蠻族一直沒有停止向南遷徙,並且規模一次比一次大。

    剛開始,羅馬軍隊還可以擊敗蠻族,守衛邊疆,但是到了公元4世紀,由於一個世紀以來的頻繁戰亂、經濟崩潰和人口銳減,羅馬軍隊已經無力應對蠻族入侵,而頻繁的軍事內亂也讓羅馬皇帝對羅馬人失去了基本的信任,後期的皇帝們,如君士坦丁大帝,紛紛任命日耳曼蠻族作為自己的貼身衛隊,日耳曼人雖然野蠻,但是他們更加忠於皇帝,只要皇帝付足薪水,他們就會毫不猶豫的為皇帝而戰。

    這種任命蠻族的趨勢越來越成為主流,隨著與羅馬社會的接觸增多,很多日耳曼人都被羅馬化了,他們為自己的羅馬身份而自豪,並願意為羅馬而戰。羅馬後期,尤其是1西羅馬,幾乎完全依靠這些歸附的蠻族進行維持。比如西羅馬的兩位大將:斯提里科和埃提烏斯,他們都被稱為最後的羅馬人,但實際上,兩人都有一半日耳曼血統,兩人的日耳曼身份往往使得他們可以招募蠻族部落為帝國而戰。

    現在很多人將蠻族入侵作為羅馬主要的滅亡原因,但實際上,大部分入侵羅馬的蠻族仰慕羅馬文化,並願意為羅馬而戰,他們中的大多數不僅不願意摧毀羅馬,反而願意去維持他。西羅馬的覆滅,更多是源於其統治的失敗和經濟的徹底崩潰,公元476年的奧多亞可僅僅是不願意在扮演羅馬人,維持這個形同虛設的帝國罷了。

    至於匈人,直到公元4世紀末才進入歐洲,而此時歐洲的蠻族入侵已經持續了接近200年,因此,匈人並不是導致蠻族入侵的主因,實際上,匈人自己也是氣候變冷被迫南遷的。

    三、經濟崩潰、瘟疫橫行與西羅馬的崩潰

    頻繁的軍事內亂和蠻族入侵使得羅馬很多省份生靈塗炭,這在西羅馬尤其如此,東羅馬可以依靠君士坦丁堡天險抵擋大部分蠻族,而西羅馬卻近乎無險可守。

    到了公元4世紀末,西羅馬已經是經濟凋敝,人口銳減,由於基本的治安都無法保障,橫跨整個帝國的貿易網路近乎絕跡,依賴貿易的城市也迅速衰落。在農村地區,很多農民不斷逃到大貴族的莊園,尋求庇護,他們通過出賣自己部分的人身自由換取大貴族的保護,中世紀初見端倪的農奴制已經顯現。

    雖然很多人習慣將476年定為歐洲歷史的分水嶺,但實際上,遠在這之前,西羅馬已經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羅馬的繁榮離不開貿易和城市經濟,這些支柱早已在西羅馬滅亡的100多年前銷聲匿跡。

    頻繁的戰亂導致經濟凋敝,經濟凋敝導致政府財政困難,無力支付軍餉,無力支付軍餉,軍隊就不斷叛亂,形成了一個死迴圈。這種情況下,西羅馬的滅亡已是一種必然,此時的西羅馬,與中國的兩晉南北朝極為相像,都是一個飽經戰亂和民族仇殺、經濟凋敝、瘟疫橫行的黑暗時代。

    唯一的區別也許只是,隋朝重新統一了天下,而東羅馬再也沒有收復西羅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探索宇宙的奧秘取得什麼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