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山老頑童1

    其實屈原自己已經囬答了這個l問題。他不願隨i波逐流。非要與當時的歷史潮流相抗爭。這便註定了他將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個人的文化修養再高,品德再好,如果不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非要逆流而動必將被歷史潮流所吞沒。屈原也不能例外。

  • 2 # 小司馬說

    今天是2018年6月18日,陰曆五月初五,端午佳節。謹以此文紀念中國古代偉大先賢——屈原。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丹陽人(今天湖北省秭歸縣),中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偉大的政治家。

    屈原早年一直忠於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後楚懷王死楚襄王繼位,楚襄王聽信讒言將屈原流放。最終屈原懷著一顆滿腔愛國心自投汨羅江而死。

    ——評價:

    一 、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詩人、文學家

    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其著名代表作有:《離騷》、《九章》、《九歌》、《天問》,其中離騷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其中《離騷》中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屈原一生愛國的完美詮釋。

    二 、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者

    屈原早年侍奉楚懷王,且深得懷王信任,懷王封其為三閭大夫。屈原負責對內改革政治,參與法律制定,舉賢任能;對外主張楚齊聯合共同抗秦。在楚懷王及屈原等人的努力下,楚國國力逐步增強。屈原為人剛直不阿,性格耿直,易得罪人。最終屈原遭到同僚的排擠與誹謗,不斷有人向懷王進信讒言,導致楚懷王心思動搖,最終楚懷王漸漸疏遠了他。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簽訂黃棘之盟,因為屈原明白,秦國乃反覆無常之國。同其結盟必受其害。加之秦國賄賂一部分楚國大臣,導致這些大臣紛紛上書支援同秦國結盟。最終沒有主見的楚懷王在一幫奸臣的慫恿下投入了秦國的懷抱。如此一來,始終反對秦楚結盟的屈原更不受楚懷王待見。最終屈原被懷王逐出都城,流落到湖北。流放其間的屈原並沒有因此消沉,反而繼續了他的文學創作事業。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率領大軍揮師南下,攻破楚國都城—郢都。聽聞此事的屈原懷著無限的悲憤與絕望跳入汨羅江殉國。(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支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結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一生始終圍繞著愛國這條主線,終其一生,完美詮釋了儒家所倡導的忠君愛國思想。也提現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只可惜生不逢時,未遇明君,導致他一生鬱郁不得志。最終自殺。

    屈原的一生是悲壯而又偉大的,但他的愛國思想永存世間,永遠激勵著後世炎黃子孫。

  • 3 # 蔡員外1979

    1屈原是公共知識分子

    2屈原愛楚國

    3屈原不愛楚王

    4屈原不相信楚國夢

    5屈原只知抱怨和批判,卻沒有建設性意見

    6屈原有太多抱負,卻沒有實現抱負的能力

    7屈原是當時體制的既得利益者,是貴族

    8屈原有改革的想法,卻沒有改革的魄力

    9屈原不懂團結一切可團結力量來實現改革

    10屈原自詡精英,世人皆濁我獨清~

    ————————————

    史稱,屈原是因為舊貴族勢力的守舊和頑固,受到了排濟和打壓才導致變法沒有成功,打破利益比拯救靈魂還難,利益沒打破,楚國夢也沒有得以實現。他的靈魂倒是透過那最後一跳得以昇華和飛躍,並由後來的好事者添油加醋,成了愛國主義的典範。

    這個說法顯然太想當然,甚至把大多數改革家失敗的原因套用在了屈原身上。在他前面的一位牛人吳起可以說是因為這個原因,人是專業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從魏國跑到楚國,受到了當時的楚國領導人楚悼王的追捧和信任,就像是中國足球隊迎來了一流的國際教練一樣,放手讓吳起去搞。變法僅一年後,國足就成了巴西隊,吳起的改革方針就八個字:打壓貴族,整肅軍隊!什麼打破利益比拯救靈魂還難?沒有老虎也沒有蒼蠅,沒有貴族也沒有賤民,誰擋在改革的道路上,誰就是罪犯,甚至於說一下就革去了很多諸如國務院精貼,體制內養老金,家族壟斷企業等等,既得利益者們敢怒不敢言。因為楚悼王放手讓吳起去變革,誰逼逼,誰就滾蛋,流放甚至以反對中央的名義砍頭。眼看楚國復興之路才剛剛開始,楚悼王卻突然離世,

    吳起深知自己的命運走到了盡頭,但他在生命最後卻還是給了楚國貴族以致命一擊!

    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趁機發動兵變攻打吳起。貴族們用箭射傷吳起,吳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屍的地方,將箭插在楚悼王的屍體上,大喊:“群臣叛亂,謀害我王。”貴族們在射殺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楚國的法律規定傷害國王的屍體屬於重罪,將被誅滅三族。楚肅王繼位後,命令尹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受牽連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既得利益者們受到了沉重打擊,而楚肅王卻由此加強了王權,遺憾的是他與貴族們還是在政治上形成了妥協,吳起的變法也就以失敗告終。

    而五十年多後,根紅苗正的王室貴族屈原出任楚國的司徒,並效法吳起主持變革,口號喊了一大堆,要革貴族的命云云,變法三年,然並卵……

    楚懷王也因此對屈原失去了信心,你還是寫你的微博去吧,治理國家,你真不行!

    屈原以司徒身份主政三年,在改革方案上可以說是照搬吳起,但一個他本人能力有限,沒有強有力的手段來打破利益,再一個,他沒有向懷王推薦過強有力的人才,正所謂將熊熊一窩,個人不是政治人才,偏偏又處理不好人際關係,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就是貴族出身,地位決定立場,幾千年後的“建豐同志”對國家也是一片赤誠,卻在面對四大家族的利益時,可能就能領會到屈原當時的心情和想法了。

  • 4 # 唐詩宋詞古詩詞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華人,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

    1.屈原是一個聰明的人

    他能洞悉楚國的危機:世襲帶來的衰落、秦國的虎視眈眈;並能提出一套看起來完美的方案。

    2.屈原是一個剛直的人

    他只知道改革需要楚懷王的支援,但忽略了楚懷王也身在體制中,改革需要士大夫、兵士的支援。改革遇到阻力後,屈原不是去幫楚懷王排除阻力,而是一味把問題歸咎於楚懷王的支援力度不夠。

    3.被遺棄

    被楚懷王遺棄後,屈原寫了《離騷》和《天問》。楚懷王本想放他一條生路,這樣一來,他被楚懷王遺棄就順理成章了。

    屈原開闢楚辭的先河,在文化匱乏的先秦是難能可貴的。他的一生是忠於楚國的一生,也是忠於人民的一生,他不光代表著一個名字,還代表著一層更深刻的意義——愛國!

  • 5 # 閃不開

    評價歷史人物應該把他放在同時期的歷史環境裡去看,屈原愛國沒錯,愛的是他們的楚國,他以愛國為旗發的各種牢騷都成經典牢騷遺傳萬世了。但他真真是空有嘴上愛國,實質上對楚國(分封封地意義上的“國”),甚至對將來統一的中國(實質意義上的國)從制度上意識上可以說啥也沒推動倒是弄得朝野都是怨氣。而同時期的衛鞅毅然離開母“國”去到秦國,全力推動變法,從徹底上展現了新法對社會改造、推動社會進步提高社會綜合實力的強大效果,為秦國統一中國貢獻根本性的功勳。這麼比較一下,屈原也就是個酸文人而已,在歷史長河裡可以說不足一提,國家應該頌揚的應該是衛鞅這樣的古人

  • 6 # 手機使用者23255590438

    屈原生活在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間,處於戰國後期,詩人見證了故國逐漸被秦國蠶食,而不堪回首!一個新興的大國正在孕育,屈原的愛國情懷,不能挽救沒落的楚國,卻用楚辭留下了燦爛的楚文化,也影響了後世文學甚至文化、歷史,屈原用自己的文學成就,給中國文化添加了濃厚的楚文化色彩!

  • 7 # 一往文學

    屈原一生有很多社會角色。

    屈原是一個政治家

    他當過三閭大夫(據《史記》《漢書記載》):掌王族三姓,為宗廟序譜,“勵士”辦國學,掌管祭祀。

    他當過左徒。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說:“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他認為屈原任左徒是在楚懷王朝。其職掌是:對內“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對外“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屈原還是一個思想家

    “美政”是屈原政治思想的核心。《離騷》: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居!

    他強調“選賢任能”。《離騷》: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關注“民生”是屈原“美政”理想的歸宿。《離騷》:長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還曾在楚國變法,《史記·屈原列傳》:“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原不與。

    屈原還是一個哲學家

    他追問宇宙的起源。《天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他對傳統天道觀(天命論)提出懷疑、批判。《天問》“受壽永多,夫何久長”

    最後,屈原是一個文學家

    聶石樵根據《屈原列傳》敘屈原“嫻於辭令”推論:“屈原應該就是以文學寫成的‘辭’文學來待奉君王,得到懷王的賞識,併成為懷王的文學待臣的。”並認為,屈原最早任文學侍臣,再由文學侍臣升任左徒。

    這個文學家也是後人所封,在屈原那個年代沒有文學的概念,因此屈原也不會把自己看做一個文學家。但我們在評價屈原的一生時,會認為他是一個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

  • 8 # 浩然文史

    說起屈原,大家都知道這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至今仍有《天問》、《離騷》等名作傳世。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屈原實際上還是戰國時期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曾經主持過楚國後期重要的變法——草憲變法。這事兒還得從六國合縱攻秦開始說起。

    一、六國合縱——草憲變法的時代背景

    自從楚國大將昭陽大敗魏國之後,楚國在列國中的聲威有了很大的提升,楚國也因此成為當時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當時主張合縱的戰國策士公孫衍,在完成合縱聯盟之後,推舉楚懷王為約縱長,只是函谷關一戰,約縱諸國各懷鬼胎打起小算盤,對秦國的戰爭都並無真心實意,採取不戰而退的策略,這不僅使約縱各國計程車氣受挫,且進一步增長了秦國的囂張氣焰。

    這時齊國孟嘗君為合縱之事,再一次周遊各國,他先是來到楚國。楚懷王接見了孟嘗君,並且為維護自己約縱長的位置,許諾送給孟嘗君一張象床,這時屈原站出來說,希望由他親自為孟嘗君送去,楚懷王答應了。退朝之後,屈原回到家中,對楚懷王許諾送給孟嘗君象床的事感到不滿,他之所以答應自己親自為孟嘗君送去,其實是為阻止此事。因為依據當時的國際形勢,六國合縱是抵抗強秦的唯一辦法,屈原希望孟嘗君的五國之行,能夠切實有利於加強合縱聯盟。如果孟嘗君接受了楚懷王如此貴重的禮物,那麼他再去其他四國,各國也必然會效仿懷王拿出名貴的禮物相送,這樣就使孟嘗君鞏固合縱聯盟之行變了味道,必然不會樹立起權威,對於合縱聯盟會非常不利。

    為了能取消送象床這件事,屈原找到了孟嘗君的隨從公孫戍,見到公孫戍後,屈原說:“我是楚國左徒,是負責為孟嘗君送象床的。象床價值萬金,如若損傷哪怕是一點點,就算賣妻當子也賠不起啊,所以我真的不希望去送象床。閣下如果能在孟嘗君那裡說說話,以取消送象床,我願將家中寶劍贈予閣下。”公孫戍回答說:“這個好辦!”

    公孫戍於是去見孟嘗君,一見面便說:“先生您真的想接受楚王相贈的象床?”孟嘗君說:“當然。”公孫戍說:“臣以為,先生最好還是不要接受。”孟嘗君說:“為什麼?”公孫戍說:“五國之所以相信先生,把相印給你,是聽說先生在齊國能接濟貧窮,親和百姓,有大義在身。這次,五國國君把聯絡各國合縱之事交給先生,看重的正是先生的仁義與廉潔。現在你剛到楚國就要接受楚王這麼貴重的禮物,那麼你讓接下來的其他各國怎麼招待你?怎麼想你呢?所以臣戍以為,先生還是不要接受象床為好。”孟嘗君說:“那好吧。”

    公孫戍走後,就去見屈原了,屈原連聲稱謝,並贈予公孫戍一把寶劍。第二天屈原進宮面見懷王,向他詳細分析了當前的國際局勢,說到合縱盟約的重要性,但又不可以完全依賴合縱之盟,因為各國的心難於真正做到統一。楚懷王認同屈原的看法,大約就是在函谷關一戰之後,他似乎也看清了那個時代的國際局勢,每一個國家都爭相自保,聯合並不能夠真正改變國家命運,只有自己強大才是國家生存的根本所在。況且楚國此時也真的需要一場變革來掃除不利的局面。於是楚懷王決定任用屈原進行變法革新,以圖改變楚國發展不利的現狀,當時年僅26歲的屈原堅定地接受了楚懷王的任命。

    二、草憲變法

    那個時期的戰國社會早已是禮崩樂壞,各諸侯國之間毫無道義、信用可言,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利害關係,而且兼併戰爭激烈。這個特殊的時代要求當時每一個國家都要講究生產效率,要將國家的財富儘可能地用於軍事軍備建設,而不是被龐大的不勞而獲的舊貴族消耗。不得不說,楚國當時的社會制度確實存在很嚴重的問題,若不進行改革,很難順應那個時代的發展要求,很難自我保全。

    屈原非常明白這些,他知道唯有變法,改變現狀才能使楚國圖生存。但他同樣也明白變法革新勢必要消弱舊貴族們的利益,而這樣做當然就會危及到他自身的安危甚至是生命。往昔楚悼王時的吳起,在變法過程中,打擊舊貴族特權,在失掉楚悼王這個靠山後,被舊貴族亂箭射死;在秦國變法的商鞅,因變法觸怒舊貴族,死後仍舊被五馬分屍。這些離自己並不遙遠的鮮活個例,如同振聾發聵的警鐘,不斷衝擊著屈原的心靈防線,但屈原依舊接受了楚懷王交給自己的任務,實施變法革新,因為這樣做正與他的理想相一致。

    今天由於史料的匱乏,對於屈原起草的法令,以及具體的變革措施,已經不可以詳知,但是從他的詩歌作品《九章》中,我們還是可以隱約看到當時變法的影子。屈原在詩篇《惜往日》中說: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時。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娭。”

    明確講述自己是受楚懷王之任命而進行變法革新的,在具體的措施中他注重吸收採納楚國先祖優秀的治國方法,重視人民,重視對賢臣才士的任用,任人唯賢,不任人唯親,堅定實施依法治國。健全楚國的法律,使各種制度都能有明確的法律保障。從“國富強而法立,屬貞臣而日娭”的結果來看,屈原的這次變法革新,應該取得了一定效果,楚國的很多事務都交給了屈原等忠貞的大臣處理,楚懷王自己則變得很輕鬆。由此可以肯定以民為本,任人唯賢,依法治國,應該是屈原變革的核心內容。

    具體來說,在戰國時代那種動亂的環境中,只有打擊舊貴族勢力,集中君王的權力,實施有效的官僚制度,任用有才幹、有賢能的人,集中國家的財力、物力積極向外擴張,才是國家發展的正確方向。但是還有一個需要屈原考慮的問題就是權力都集中到楚懷王的手中以後,他會不會濫用權力,胡作非為呢。歷史上獨掌大權而胡作非為的君主不在少數,有的甚至斷送了國家的命運,如夏桀、商紂、周幽王等等。為了避免集權後君王的胡作非為可能給國家帶來危害,屈原實施了兩種辦法來解決,第一種是用法律來限制,君王要和普通百姓一樣要遵紀守法,第二種是“君無為而臣有為”,就是把日常政務交給忠誠的大臣來管理,君王儘可能少的參與政治管理。就是屈原自己所說的“屬貞臣而日娭”。

    楚懷王自己也被納到入法律的約束範圍內,雖然他感覺有些不舒服,但為了楚國的強大與發展,卻也並沒有提出什麼異議。變法實施後,顯著的效果倒也令他很欣慰,楚國的國力有了進一步的增強,加上又和齊國聯盟,西方的秦國雖然十分強大,但不敢輕易侵伐楚國,楚懷王因為有屈原管理著國家事務,一段時間內,過得也非常的悠閒,時常還可以去雲夢澤打獵。

    但利益受到變法損害的舊貴族們個個對屈原心懷仇恨,他們等待著時機破害屈原。這也為後來屈原去國埋下了伏筆。

  • 9 # 我是冰娉

    屈原是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

    根據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的記載,他有很高的才能,“明於治亂,嫻於辭令”。開始頗得楚懷王信任,“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候。”

    正當屈原希望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實現理想時,卻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讒害,懷王聽信讒言,疏遠了屈原 ,不久,又把他流放到漢北。

    頃襄王時,屈原再次被讒害,被流放到沅、湘一帶。二十一年,秦軍攻破楚都,屈原不忍見到祖國的破滅,自己理想的破滅,投汨羅江而亡。

    屈原在思想和藝術兩個方面都有偉大的貢獻。

    他的愛國主義精神,追求理想的精神和不妥協的鬥爭精神,對後世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他也是中國第一個浪漫主義詩人,對後人的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

    李白的蔑視權貴、反抗現實的精神,以及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就是屈原浪漫主義的繼承與發現。

    他的作品,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共有二十五篇,未列具體篇目。

    王逸的《楚辭章句》中,定《離騷》、《九歌》(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遠遊》、《卜居》、《漁父》這二十五篇。

    現代學者一般認為後三篇不是屈原所寫,還有人懷疑,《九章》中的《惜往日》、《悲回風》也不是屈原寫的,但證據並不充分。

    屈原在學習民歌的基礎上,所創造的新詩體——楚辭,開闢了詩歌創作的新天地,也標誌著中國詩歌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 10 # 牆頭草說

    小時候吃粽子,隱隱約約地聽大人說過,粽子的起源和一個名叫屈原,後來投江而死的人有關。

    恕我讀書晚,第一次讀屈原的文章是在高中,語文課本里有《離騷》的選段,當時讀起來只覺的很多“兮”,還有好些生僻字。但讀熟了之後,“兮”來“兮”去,心中竟有一種莫名的傷感。

    那時,聽語文老師說,屈原的楚辭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聽老師這麼講,我又心生敬仰,一個人以一己之力開創了一個文學風格,該多有才華呢?但這麼有才華的人寫出來的東西為什麼讓人讀起來傷感呢?直到我讀了《屈原賈生列傳》。

    原來,屈原曾經那麼春風得意,他出身高貴,“楚之同姓也”,和楚王同出一源;他博學多才,“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知識廣博,長於記憶,明曉國家治亂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他深受楚王信任,“為楚懷王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是楚國內政外交的一個主要負責人。

    原來,屈原也曾遭小人暗中陷害。與屈原同朝為官的上官大夫嫉妒屈原的才能,他想改動一下楚王讓屈原制定的法令草稿,或許想以此向楚王獻媚,好讓楚懷王也知道自己也同樣有才。但屈原堅持原則,沒有答應上官大夫的無理要求。上官大夫因此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上官大夫造謠說,屈原認為除了自己,沒有誰有能力起草法令。這話說得非常險惡,因為它的言外之意是說就連楚懷王也比不上屈原了。

    如果楚懷王心胸寬廣,明辨是非,應該就不會去計較上官大夫說的話了。或者,至少也去調查一下,然後再決定怎樣做。但,楚懷王並沒有,聽了上官大夫的讒言之後,“王怒而疏屈平”,馬上疏遠了屈原。僅僅因為一句讒言,楚懷王就疏遠了屈原,忘記了之前曾經是多麼信任並重用屈原了。君主的昏庸是造成屈原人生悲劇的主因。

    原來,屈原曾經受過如此大的內心糾結。屈原被楚懷王疏遠之後,一直在等待機會重新被楚王任用。雖然“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遭受了重大挫折,但屈原的忠君愛國的情懷是沒有變的,他把這種情懷寫進了《離騷》裡。讀《離騷》,我們能體會到屈原的高潔品質,以及心繫家國,至死不渝的堅定精神。

    終於,屈原等來了機會。在楚懷王被張儀欺騙,與齊國斷絕外交關係,又兵敗漢中之後,是屈原為楚國出使齊國,力圖修復兩國的關係,是屈原力主殺掉張儀。但,楚懷王卻聽信了靳尚、鄭袖之言。這無疑給屈原的心頭又澆了一盆涼水,但屈原依然忠於楚國。

    原來,屈原為了高潔的品質,寧願去死。由於一系列的戰略失誤,楚懷王客死於秦。楚頃襄王即位後,子蘭和上官大夫蠱惑頃襄王流放屈原。屈原被流放之後,內心極其糾結。至此,他知道,自己的“存君興國”的理想是不會實現了。眼睜睜地看著楚國江河日下,世道渾濁,自己卻無能為力,這個世界再也不值得留戀了,於是,屈原決定以死明志,“於是懷石。自投汨羅以死”。

    屈原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更是一個有品格的人。在戰國亂世,“良禽擇木而棲”的現象並不少見,以屈原的才能,到哪個諸侯國不能施展一番拳腳?是內心的忠貞不允許屈原這樣做,屈原知道,在個人之上,還有國家,他願意把畢生的熱血都付給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鷹割草機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