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對於如何與孩子進行家庭活動或者說我覺得有一下幾點應該著重提一下:
(一)家長要更新教育觀念:
正確的教育觀,是每個家長具有全面而長遠的素質教育意識,特別注意孩子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很多家庭充分認識到品德和能力的培養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一旦當它與孩子的學業發生矛盾時,這個重心又發生了位移。
調查表明,每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儘快成才,但是這種成才觀念經常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許多家長看來,人才就是掌握高深學問的專家學者,從而忽視了在各行各業中數以億計的有道德、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
許多家庭對孩子的智力投資,還是忽視精神軟體方面。一些家長捨得給孩子買鋼琴和電腦,但卻不願花錢學習教育的方法和思想,以加強對孩子的素質教育。因為,家長必須先懂得教育孩子的基本原理,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質,才能教育好孩子。
如:要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目前呈上升趨勢的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原因,許多是家長採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致使孩子失去對家庭的信任感,流落社會,造成失足。因此,家長應透過學習,參加培訓,瞭解少年兒童心理發育特點和教育規律,與孩子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家庭關係,努力與孩子一起成長。
(二)家長尤其是母親要不斷充電:
週末、假日,街頭經常能看到望子成龍的父母們不辭勞苦地伴送孩子去參加各種輔導班,使孩子們能夠從校園之外多渠道獲取知識,助他們一臂之力。但是,有的家長整天督促孩子唸書答題,自己卻不讀書不看報;有的家長一邊要求孩子努力學習,不斷進步,自己卻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沒有想到自己也需要進修、充電。事實上,家長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不僅要在為人處事方面給予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學無止境的漫長道路上照樣有為孩子傳道、授業、解惑的義務,而且這種教育遠比課堂教育來得重要。
家長自身不斷加壓充電是十分必要的。作為家長,學習的過程是再社會化的過程,是自我充實、完善的過程,是溝通、影響、感染孩子的過程。作為孩子,在家長的學習推動下,更加倍於自身的學習。母親對家庭、對子女的影響尤為重要,但作為母親在認識上往往只關注孩子的成長,忽視母親自身的需要和發展,把孩子作為生活的全部或生命的延續,從而造成自身的發展和興趣愛好受到制約,情感體驗遭忽視,視野變狹窄。調查情況表明,在家庭中經常管教孩子的是孩子的母親,且,孩子在家裡與母親的關係較為親
(三)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許多家長利用雙休日為孩子請家教、報補習班,讓孩子在這兩天內大補特補功課,使孩子比平時更忙、更累。專家建議,每週為學習差的孩子補上兩小時的功課,使其對薄弱的學科不致掉隊是有必要的,但大部分時間還是要讓孩子自行安排。如果家長自覺不自覺地將孩子禁錮於文化學習的小天地裡,在一定程度上就抑制了孩子的全面發展。
家長應是兒童的第一任心理輔導老師,要密切關注孩子心理的任何細微變化,從孩子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教育才真正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否則只會事倍功半。
密,孩子樂意接受母親的教育,因此,母親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1.孩子的學習生活環境。
我曾教過這樣兩個孩子:
這兩個孩子是好朋友,他們住在同一幢樓內,每天都一起上下學。但這兩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卻截然不同,其中一個孩子聰明伶俐,上課時總能與我進行積極的互動;但另一個孩子卻總是渾渾噩噩,一付睡不醒的樣子。也正因如此,不論是在智商方面,還是在學習成績方面,第一個孩子總會比第二個孩子要強得多。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透過家訪我才知道,第一個孩子的父母很和睦,他們正在努力地營造更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生活環境;然而第二個孩子的父母卻矛盾重重,因為一點小事,他們常常就大打出手。
由這兩個孩子的成長環境及其在學校的表現,我總結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成長環境對孩子智力的發展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而很多國家的教育學家能過做試驗也證明了這一結論。美國的教育學家表示,充滿噪音的環境可以使孩子的發展出現障礙;法國教育學家們把這一理論具體到數字上,他們透過實驗得出,噪音在55分貝時,孩子的理解錯誤率為4.3%,而噪聲在60分貝以上時,孩子的理解錯誤率則上升到15%。
另外,還有教育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如果父母關係緊張,整日爭吵不休,孩子享受不到父愛和母愛,在這種環境中,孩子體內的生長激素就會減少,從而會促使孩子身材矮小、智商低下。
所以由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和睦的家庭環境是孩子智力正常發展的先決條件。當然,家庭的和睦是最重要的,但家庭的溫馨程度對孩子智力的發展也會有一定的影響。例如,孩子房間裡的顏色也會對他們的智力有所影響。
對於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淡藍色、黃綠色以及橙黃色能他們精神振奮,注意力集中;而黑色、褐色、白色卻可以損害智力,降低智商。所以,家長可以在孩子的臥室或書房懸掛一些淡藍色背景的掛畫或條幅,這不但有利於孩子的學習,而且對提高孩子的智商也有一定的幫助。
2.家長的教育方式。
孩子入學之後,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都轉身了學習方面。於是,我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教育場景:
孩子下學回家後,家長馬上對孩子說:“快去做作業!”
孩子正在投入地搭積木,家長皺著眉頭對孩子說:“別再玩這些小孩子玩的遊戲了,快去做作業!”
……
我們都知道,一二年級的孩子正處於愛玩的年齡,如果家長總是強迫著他們去學習,即使他們真的服從了家長的權威,做到了書桌前,他們的心思也不會在學習上。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還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學習真的是一件無聊而又辛苦的事情。在這種狀態下,孩子的智力不但得不到開發,而且很容易就會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
教育這些一二年級的孩子,家長必須懂得他們的需求,這樣才能引導他們去主動學習,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使他們的智力得到開發。
開家長會時,我常常會給那些一二年級孩子的家長提出這樣的建議:
(1)孩子放學回家後,先別急於問孩子的學習情況,可以先讓孩子講一講那些發生在學校裡的有意思的事情。這不僅可以緩解孩子在學校學習的壓力,而且還可以使孩子的情緒處於興奮或愉悅的狀態。科學研究表明,當孩子的情緒處於興奮和愉悅狀態時,不管是學習還是玩,這都將有利於他們智力的發展。
(2)孩子回家之後,家長不要急於強迫孩子去學習,可以這樣問孩子:“你是想先玩一會兒,還是想先學習?”我們都知道,這些一二年級的孩子正處於愛玩的年齡,所以在一般情況下,他們都會選擇先玩一會兒。
其實,讓孩子先玩後學習是一種科學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它滿足了孩子愛玩的天性;另一方面它還有利於孩子自制力的發展。我們都知道,這些一二年級孩子的自制力是很差的,如果家長不提醒他們,他們很有可能就會不停地玩而忘掉學習。所以,家長讓孩子先玩後學習,這既是在滿足他們的天性,又是在巧妙地提醒他們不要忘記學習。
3.家長所掌握的家教知識。
因為教師這一職業的緣故,我總是不可避免地要與學生的家長接觸。在與家長們接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有一種很明確的感受:家長所掌握的家教知識,對孩子的智力發展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在與家長接觸的過程中,我在心中常常會把家長們分為兩類:一類是走在孩子成長腳步前面的家長;另一類總是懼怕孩子成長的家長。
所謂走在孩子成長腳步前面的家長,常常是指那些注重學習的家長。孩子每進入一個新的成長階段,例如出生、進入幼兒園、進入小學,他們都會透過各種渠道來獲得家教知識,瞭解這一階段孩子的心理,以及在這一階段孩子有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這樣,他們就能對孩子的成長做到心中有數,從而能夠從容地面對孩子的成長了。說實話,我從內心裡敬佩這些家長,因為從對孩子的成長負責的角度來講,他們才算是最稱職的家長。
所謂總是懼怕孩子成長的家長,常常是指那些跟不上孩子成長腳步的那些家長。這些家長不是提前去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而是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他們才去焦急地應對孩子的成長。所以,他們常常抱怨孩子所出現的問題,他們懼怕孩子的成長。因為他們不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所以他們常常錯過孩子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是一位稱職的家長,都希望把孩子智力的潛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出來。那麼,對於一二年級孩子來說,家長應該掌握哪些知識,才能成為走在孩子成長腳步前面的家長,才能把孩子智力的潛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出來呢?
具體來講,家長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教孩子正確使用筷子。孩子入學之後,大多數家長都會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但卻極少注意孩子如何握筷子,殊不知,這二者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絡。
很多心理學家都表示,孩子能否正確使用筷子,對其智力發展有直接的影響。因為心靈與手巧是互動的,經常活動手指能夠促進智力的發展。另外,兩根筷子配合著夾東西,也可以促進孩子思維與動作的協調,以及訓練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雖然一二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但在他們之中仍然存在一部分孩子吃飯時依賴勺子,或者不會正確地使用筷子等問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孩子智力的發展,家長一定要教孩子學會正確地使用筷子和方法及知識。
(2)左右腦的開發。
一本生物學著作中這樣形象地描述左右腦的功能:
人類的大腦就是一個司令部,裡面同時有兩個司令員,左腦司令員操控語言和邏輯,是記憶腦;右腦司令員掌握音樂、影象、閱讀等,是創作腦。
其實,一個人左右腦的開發程度,往往就代表著這個人的智力發展水平。所以,在生活中家長要有意識地開發孩子的左右腦。例如,改變孩子的床在房間的位置,或者讓孩子不斷改變睡覺的姿勢,這樣可以使孩子大腦的左右半球都得到鍛鍊,從而使他們的左右腦均衡發展。
(3)不要有意糾正“左撇子”。
快到上學的年齡,孩子開始握筆學習寫字。但當家長髮現孩子使用左手握筆時,都會嚴厲地指出孩子的錯誤:“用右手寫字!用左手寫字是‘左撇子’!”
其實,心理學家表示,家長不應該硬性糾正孩子使用左手的習慣。因為大多數 “左撇子”都是天生,這是孩子維持肢體協調性的一種需要。如果家長刻意讓孩子變成“右撇子”,這很容易破壞孩子肢體的協調性,從而使孩子陷入認知混淆狀態。心理學家還表示,對於那些性格較為敏感的孩子來說,家長的這種強行糾正很可能就會轉化為孩子的心理壓力,從而引發孩子的口吃問題。
所以,孩子習慣於使用哪隻手,家長一定要順其自然,這樣才更有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才更有利於他們智力的開發。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在一二年級,家長還可以透過以下幾種方法來開發孩子的智力:
方法一:引導孩子“玩”出名堂——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大多數的孩子天生愛玩,由於剛剛從幼兒園的環境走過,所以大多數一二年級的孩子都沒有辦法從“玩”的狀態,完全到渡到“學習”的狀態中來。所以,在很多時候,這些孩子常常會表現得很“貪玩”。但家長們先不要抱怨,“玩”也是有一定學問的,如果家長引導孩子注重“玩”的技巧,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的智力就能得到提升。
我曾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俄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塞德茲小時候,父親曾拿回一些舊的眼鏡片給他玩,裡面有近視鏡片和老花鏡片。小塞德茲玩得不矣樂乎,因為他對新奇的事物一和都很感興趣。
小塞德茲拿著這些鏡片,放在眼前看來看去,不一會兒,他就感覺暈乎乎的。他又開始嘗試把鏡片放在離眼睛遠一點的地方觀察,結果發現透過這些鏡片,物體的形狀發生了改變。後來,他又嘗試將兩個鏡片疊在一起觀察,當他一手拿著近視鏡片,一手拿著老花鏡片,一前一後地放在眼睛前面觀察時,他突然發現遠處教堂大樓上面的尖塔竟“出現”在他的眼前!
這一發現讓小塞德茲驚奇不已,他大叫起來:“爸爸,快來看哪,教堂上的尖塔!尖塔!”
就這樣,小賽德茲在爸爸的引導和幫助下,開始逐步瞭解望遠鏡的原理,並親自動手製作了一架簡易望遠鏡。
讀完這個故事,我們能說小塞德茲天生就聰明嗎?能說他天生就智商高嗎?
當然不能。後來小塞德茲的智商之所以會比一般人的智商高,這完全要歸功於他的父親對他的教育。就連塞德茲博士本人也這樣認為,他曾多次在自己的作品裡告訴所有的父母:在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在遊戲中學習。
是的,對於這些年齡尚小的孩子來說,玩就是學習,玩也能“玩”出名堂。就像上述事例中的小塞德茲,如果不是在遊戲之中,如果爸爸僅僅是乾巴巴地給他講望遠鏡的原理,小塞德茲很可能對這些知識根本就提不起興趣,更不可能自己製作出簡易望遠鏡。所以,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是小塞德茲在玩耍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好奇心,以及父親正確的引導,才促使他有了這一重大發現。也正是因為他具備在“玩中學習”的能力,所以他的智商才會比平常人高。
其實,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常常能夠接觸到那些聰明而且愛玩的孩子,他們能夠自己製作簡易噴水手槍;他們常常會想到很多“妙招”來耍老師、欺負同學……但他們在學習方面卻常常表現得無能為力。用家長們的話說就是,這些孩子聰明是很聰明,但就是不把聰明用在正道了。
那麼,家長如何才能讓孩子把聰明用在正道了,或者說,家長應該如何才能讓孩子們“玩”出名堂?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保持強烈的好奇心。
在與孩子們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那些表現得非常聰明的孩子大多都具有很強的好奇心。例如,一個二年級的孩子曾這樣給我講述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去散步,回來時已經有些晚上,路上的行人也漸漸稀少了。雖然爸爸在我身邊,但我還是有些害怕。忽然,我發現自己的身邊有很多個影子,是不是有人跟蹤我們,我猛地回過頭去,發現後面沒有人,四周也沒有人。我很納悶,每個人只有一個影子,但這些多出來的影子是從哪來的呢?
我和爸爸安全到家了,這時我再觀察,發現我確實只有一個影子,我更迷惑了。躺在床上,我一直睡不著,於是我只得起來查閱我的寶貝書——《十萬個為什麼》。
終於,在這本寶貝書中,我找到了答案。原來,當人走在路燈下時,因為多個路燈是從不同角度照在人身上,所以人才會產生多個影子。與此同時,我還了解了一些光的反射和折射原因。心中的疑問解答了,這個我可以安安穩穩地睡個好覺了。
很多一二年級的家長常這樣問我:“為什麼同在一個班級,有些孩子知識面很寬廣,而有些卻只懂得課堂知識呢?”每當這時,我都會告訴這些家長們,那是孩子的好奇不同。就拿上述事例中的情況來說,也許大多數的孩子不會發現自己在路燈下去出現多個影子;也許有些孩子也發現了,雖然他們不懂其中的道理,但這並沒有引起他們的好奇心;也許有些孩子也好奇了,但沒有搞清楚這下問題之前,他們就已經把這個問題忘掉了……總之,我們可以這樣說,是因為這些孩子沒有好奇心,或者好奇心不強,才促使他們失掉了很開闊知識面的好機會。
所以,要想讓孩子擁有廣博的知識,要想激發孩子智力的潛能,家長首先應該讓孩子保持強烈的好奇心。
曾聽一位同事這樣說過,當孩子遇到不懂的問題,或看到不明白的現象時,如果他們出現“心裡癢癢”的感覺,這說明他們具備了強烈的好奇心。就像上述事例中的孩子,當心中的疑問得到解答時,他會吃不香飯、睡不著覺,這就說明他的好奇心很強烈。所以,對於家長來說,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其實就是培養孩子“心裡癢癢”的那種感覺。
具體來講,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1.耐心傾聽孩子的問題。
雖然一二年級的孩子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知識,但在很多時候,他們仍然會產生很多疑問,例如,為什麼人不能像動物那樣吃草;眼淚是怎樣產生的;人的身體裡是否有一個血袋……
面對孩子這些有些幼稚的問題,很多家長常常會表現得不耐煩,或者隨便給出一個答案來應付孩子。我們知道,一二年級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萌芽了,他們有了一定的自尊心,家長這種不耐煩的態度常常會使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所以,即使下次再遇到不懂的或者好奇的事情,他們也不願意再向父母提問。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絕大多數孩子的好奇心都是被家長尋種不耐煩的態度所扼殺的。
所以,不管所問的問題多麼幼稚,也不管當時家長正在忙些什麼,家長都應該用耐心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提問。
2.留給孩子思考的時間。
生活中,還存在這樣一類家長,他們對孩子的提問總是表現得很熱情,總是迫不及待地回答孩子的提問。但需要家長們注意的是,孩子好奇心的成長需要思考的空間。如果家長動不動就把答案仍給孩子,這隻會使孩子的思想變得懶惰,從而使好奇心一點點減弱。
3.多演示,少說教。
一個二年級的孩子剛剛學了有關“風”的一些知識,但他好像覺得還是很難把握那些風力和風向。當他把自己的這一感覺告訴爸爸時,爸爸沒有給他講那些有關風的原理,而是帶他一起去放風箏。
在放風箏的過程中,爸爸還是沒有給孩子講那些大道理,而是不斷地再告訴孩子如何才能把風箏放得又高又穩。沒想到,回到家後,孩子卻這樣對爸爸說:“爸爸,我今天真實地感覺到了風,我知道如何利用風力和風向來放風箏了。”
一二年級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家長直接給孩子講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原理或規律,他們很有可能不能很好地理解這些原理和規律。而且即使他們當時理解了,由於這些原理和規律在生活中不太常用,他們會很快忘記這些原理和規律。所以,家長這種單純地講述大道理的做法,其實就對孩子好奇心的一種無形打擊。
但上述案例中那位家長的做法就很科學,他沒有給孩子講述那些不易理解的原理,而是透過放風箏做實驗的方式,讓孩子去接觸真實的風,並在這種玩的過程中,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和發現有關風的一些知識。其實,家長給孩子講解如何放好風箏的過程,其實就是用通俗和孩子感興趣的方式,讓孩子去了解有關風力和風向的一些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孩子所掌握的知識是牢固的,而且由於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就能巧妙地掌握知識,所以,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孩子的探索慾望和好奇心。
方法二:引導孩子科學用腦——開發孩子的左右腦
孩子的智力開發從某種角度上來講,就是對孩子左右腦的一種開發。
人們常常習慣於用孩子的學習成績來衡量他們的智力水平。的確,學習成績也是孩子智力水平的一個很重要表現。但作為老師,我不得不提醒家長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的孩子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卻一直沒能湧現出諾貝爾獎獲得者呢?或者這樣說,為什麼那些諾貝爾獎獲得者多是外華人呢?
很多教育學家都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是學校的教育方式讓中國的孩子僅僅使用一半的大腦來思考。例如,中國的學校教育一直在這樣提倡:
老師一個人講,孩子們只許聽,不許說;
只注重孩子記住了多少知識,而不注重孩子能力的培養;
其實,這種教育模式是在扼殺孩子們的右腦。面對在中國的學校教育中走出的孩子,很多教育學家對其下了這樣一個結論:孩子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右腦越閒置!雖然這一觀點有些偏激,但它卻一眼見血地指出了中國學校教育所存在的問題。
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這兩個半球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進行思考的,左腦最大的特徵在於具有語言中樞,掌管說話、作文、邏輯、判斷等;右腦掌管影象、感覺,具有藝術鑑賞力、想像力、創造力等。
然而,中國的教育卻僅僅停留在對孩子左腦的開發上,它只重視孩子在聽課時是否表現得乖巧、只重視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識、只注重孩子成績的好壞,卻從來不考慮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創新意識等。
現在,中國的教育界已經意識到了我們這種教育模式所存在的問題,教育界也正在採取各種措施進行改革,但這種大規模的改革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所以,在很多情況下,培養孩子科學用腦的任務又落在了家長的肩上。
那麼,何謂“科學用腦”呢?
其實,“科學用腦”就是指,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讓孩子的左右兩腦同時都得到鍛練和發展。使孩子的語言能力、邏輯能力、判斷能力,以及想像力、創造力等都得到發展。
多年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對於如何與孩子進行家庭活動或者說我覺得有一下幾點應該著重提一下:
(一)家長要更新教育觀念:
正確的教育觀,是每個家長具有全面而長遠的素質教育意識,特別注意孩子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很多家庭充分認識到品德和能力的培養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一旦當它與孩子的學業發生矛盾時,這個重心又發生了位移。
調查表明,每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儘快成才,但是這種成才觀念經常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許多家長看來,人才就是掌握高深學問的專家學者,從而忽視了在各行各業中數以億計的有道德、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
許多家庭對孩子的智力投資,還是忽視精神軟體方面。一些家長捨得給孩子買鋼琴和電腦,但卻不願花錢學習教育的方法和思想,以加強對孩子的素質教育。因為,家長必須先懂得教育孩子的基本原理,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質,才能教育好孩子。
如:要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目前呈上升趨勢的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原因,許多是家長採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致使孩子失去對家庭的信任感,流落社會,造成失足。因此,家長應透過學習,參加培訓,瞭解少年兒童心理發育特點和教育規律,與孩子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家庭關係,努力與孩子一起成長。
(二)家長尤其是母親要不斷充電:
週末、假日,街頭經常能看到望子成龍的父母們不辭勞苦地伴送孩子去參加各種輔導班,使孩子們能夠從校園之外多渠道獲取知識,助他們一臂之力。但是,有的家長整天督促孩子唸書答題,自己卻不讀書不看報;有的家長一邊要求孩子努力學習,不斷進步,自己卻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沒有想到自己也需要進修、充電。事實上,家長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不僅要在為人處事方面給予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學無止境的漫長道路上照樣有為孩子傳道、授業、解惑的義務,而且這種教育遠比課堂教育來得重要。
家長自身不斷加壓充電是十分必要的。作為家長,學習的過程是再社會化的過程,是自我充實、完善的過程,是溝通、影響、感染孩子的過程。作為孩子,在家長的學習推動下,更加倍於自身的學習。母親對家庭、對子女的影響尤為重要,但作為母親在認識上往往只關注孩子的成長,忽視母親自身的需要和發展,把孩子作為生活的全部或生命的延續,從而造成自身的發展和興趣愛好受到制約,情感體驗遭忽視,視野變狹窄。調查情況表明,在家庭中經常管教孩子的是孩子的母親,且,孩子在家裡與母親的關係較為親
(三)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許多家長利用雙休日為孩子請家教、報補習班,讓孩子在這兩天內大補特補功課,使孩子比平時更忙、更累。專家建議,每週為學習差的孩子補上兩小時的功課,使其對薄弱的學科不致掉隊是有必要的,但大部分時間還是要讓孩子自行安排。如果家長自覺不自覺地將孩子禁錮於文化學習的小天地裡,在一定程度上就抑制了孩子的全面發展。
家長應是兒童的第一任心理輔導老師,要密切關注孩子心理的任何細微變化,從孩子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教育才真正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否則只會事倍功半。
密,孩子樂意接受母親的教育,因此,母親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1.孩子的學習生活環境。
我曾教過這樣兩個孩子:
這兩個孩子是好朋友,他們住在同一幢樓內,每天都一起上下學。但這兩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卻截然不同,其中一個孩子聰明伶俐,上課時總能與我進行積極的互動;但另一個孩子卻總是渾渾噩噩,一付睡不醒的樣子。也正因如此,不論是在智商方面,還是在學習成績方面,第一個孩子總會比第二個孩子要強得多。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透過家訪我才知道,第一個孩子的父母很和睦,他們正在努力地營造更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生活環境;然而第二個孩子的父母卻矛盾重重,因為一點小事,他們常常就大打出手。
由這兩個孩子的成長環境及其在學校的表現,我總結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成長環境對孩子智力的發展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而很多國家的教育學家能過做試驗也證明了這一結論。美國的教育學家表示,充滿噪音的環境可以使孩子的發展出現障礙;法國教育學家們把這一理論具體到數字上,他們透過實驗得出,噪音在55分貝時,孩子的理解錯誤率為4.3%,而噪聲在60分貝以上時,孩子的理解錯誤率則上升到15%。
另外,還有教育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如果父母關係緊張,整日爭吵不休,孩子享受不到父愛和母愛,在這種環境中,孩子體內的生長激素就會減少,從而會促使孩子身材矮小、智商低下。
所以由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和睦的家庭環境是孩子智力正常發展的先決條件。當然,家庭的和睦是最重要的,但家庭的溫馨程度對孩子智力的發展也會有一定的影響。例如,孩子房間裡的顏色也會對他們的智力有所影響。
對於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淡藍色、黃綠色以及橙黃色能他們精神振奮,注意力集中;而黑色、褐色、白色卻可以損害智力,降低智商。所以,家長可以在孩子的臥室或書房懸掛一些淡藍色背景的掛畫或條幅,這不但有利於孩子的學習,而且對提高孩子的智商也有一定的幫助。
2.家長的教育方式。
孩子入學之後,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都轉身了學習方面。於是,我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教育場景:
孩子下學回家後,家長馬上對孩子說:“快去做作業!”
孩子正在投入地搭積木,家長皺著眉頭對孩子說:“別再玩這些小孩子玩的遊戲了,快去做作業!”
……
我們都知道,一二年級的孩子正處於愛玩的年齡,如果家長總是強迫著他們去學習,即使他們真的服從了家長的權威,做到了書桌前,他們的心思也不會在學習上。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還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學習真的是一件無聊而又辛苦的事情。在這種狀態下,孩子的智力不但得不到開發,而且很容易就會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
教育這些一二年級的孩子,家長必須懂得他們的需求,這樣才能引導他們去主動學習,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使他們的智力得到開發。
開家長會時,我常常會給那些一二年級孩子的家長提出這樣的建議:
(1)孩子放學回家後,先別急於問孩子的學習情況,可以先讓孩子講一講那些發生在學校裡的有意思的事情。這不僅可以緩解孩子在學校學習的壓力,而且還可以使孩子的情緒處於興奮或愉悅的狀態。科學研究表明,當孩子的情緒處於興奮和愉悅狀態時,不管是學習還是玩,這都將有利於他們智力的發展。
(2)孩子回家之後,家長不要急於強迫孩子去學習,可以這樣問孩子:“你是想先玩一會兒,還是想先學習?”我們都知道,這些一二年級的孩子正處於愛玩的年齡,所以在一般情況下,他們都會選擇先玩一會兒。
其實,讓孩子先玩後學習是一種科學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它滿足了孩子愛玩的天性;另一方面它還有利於孩子自制力的發展。我們都知道,這些一二年級孩子的自制力是很差的,如果家長不提醒他們,他們很有可能就會不停地玩而忘掉學習。所以,家長讓孩子先玩後學習,這既是在滿足他們的天性,又是在巧妙地提醒他們不要忘記學習。
3.家長所掌握的家教知識。
因為教師這一職業的緣故,我總是不可避免地要與學生的家長接觸。在與家長們接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有一種很明確的感受:家長所掌握的家教知識,對孩子的智力發展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在與家長接觸的過程中,我在心中常常會把家長們分為兩類:一類是走在孩子成長腳步前面的家長;另一類總是懼怕孩子成長的家長。
所謂走在孩子成長腳步前面的家長,常常是指那些注重學習的家長。孩子每進入一個新的成長階段,例如出生、進入幼兒園、進入小學,他們都會透過各種渠道來獲得家教知識,瞭解這一階段孩子的心理,以及在這一階段孩子有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這樣,他們就能對孩子的成長做到心中有數,從而能夠從容地面對孩子的成長了。說實話,我從內心裡敬佩這些家長,因為從對孩子的成長負責的角度來講,他們才算是最稱職的家長。
所謂總是懼怕孩子成長的家長,常常是指那些跟不上孩子成長腳步的那些家長。這些家長不是提前去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而是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他們才去焦急地應對孩子的成長。所以,他們常常抱怨孩子所出現的問題,他們懼怕孩子的成長。因為他們不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所以他們常常錯過孩子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是一位稱職的家長,都希望把孩子智力的潛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出來。那麼,對於一二年級孩子來說,家長應該掌握哪些知識,才能成為走在孩子成長腳步前面的家長,才能把孩子智力的潛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出來呢?
具體來講,家長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教孩子正確使用筷子。孩子入學之後,大多數家長都會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但卻極少注意孩子如何握筷子,殊不知,這二者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絡。
很多心理學家都表示,孩子能否正確使用筷子,對其智力發展有直接的影響。因為心靈與手巧是互動的,經常活動手指能夠促進智力的發展。另外,兩根筷子配合著夾東西,也可以促進孩子思維與動作的協調,以及訓練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雖然一二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但在他們之中仍然存在一部分孩子吃飯時依賴勺子,或者不會正確地使用筷子等問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孩子智力的發展,家長一定要教孩子學會正確地使用筷子和方法及知識。
(2)左右腦的開發。
一本生物學著作中這樣形象地描述左右腦的功能:
人類的大腦就是一個司令部,裡面同時有兩個司令員,左腦司令員操控語言和邏輯,是記憶腦;右腦司令員掌握音樂、影象、閱讀等,是創作腦。
其實,一個人左右腦的開發程度,往往就代表著這個人的智力發展水平。所以,在生活中家長要有意識地開發孩子的左右腦。例如,改變孩子的床在房間的位置,或者讓孩子不斷改變睡覺的姿勢,這樣可以使孩子大腦的左右半球都得到鍛鍊,從而使他們的左右腦均衡發展。
(3)不要有意糾正“左撇子”。
快到上學的年齡,孩子開始握筆學習寫字。但當家長髮現孩子使用左手握筆時,都會嚴厲地指出孩子的錯誤:“用右手寫字!用左手寫字是‘左撇子’!”
其實,心理學家表示,家長不應該硬性糾正孩子使用左手的習慣。因為大多數 “左撇子”都是天生,這是孩子維持肢體協調性的一種需要。如果家長刻意讓孩子變成“右撇子”,這很容易破壞孩子肢體的協調性,從而使孩子陷入認知混淆狀態。心理學家還表示,對於那些性格較為敏感的孩子來說,家長的這種強行糾正很可能就會轉化為孩子的心理壓力,從而引發孩子的口吃問題。
所以,孩子習慣於使用哪隻手,家長一定要順其自然,這樣才更有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才更有利於他們智力的開發。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在一二年級,家長還可以透過以下幾種方法來開發孩子的智力:
方法一:引導孩子“玩”出名堂——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大多數的孩子天生愛玩,由於剛剛從幼兒園的環境走過,所以大多數一二年級的孩子都沒有辦法從“玩”的狀態,完全到渡到“學習”的狀態中來。所以,在很多時候,這些孩子常常會表現得很“貪玩”。但家長們先不要抱怨,“玩”也是有一定學問的,如果家長引導孩子注重“玩”的技巧,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的智力就能得到提升。
我曾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俄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塞德茲小時候,父親曾拿回一些舊的眼鏡片給他玩,裡面有近視鏡片和老花鏡片。小塞德茲玩得不矣樂乎,因為他對新奇的事物一和都很感興趣。
小塞德茲拿著這些鏡片,放在眼前看來看去,不一會兒,他就感覺暈乎乎的。他又開始嘗試把鏡片放在離眼睛遠一點的地方觀察,結果發現透過這些鏡片,物體的形狀發生了改變。後來,他又嘗試將兩個鏡片疊在一起觀察,當他一手拿著近視鏡片,一手拿著老花鏡片,一前一後地放在眼睛前面觀察時,他突然發現遠處教堂大樓上面的尖塔竟“出現”在他的眼前!
這一發現讓小塞德茲驚奇不已,他大叫起來:“爸爸,快來看哪,教堂上的尖塔!尖塔!”
就這樣,小賽德茲在爸爸的引導和幫助下,開始逐步瞭解望遠鏡的原理,並親自動手製作了一架簡易望遠鏡。
讀完這個故事,我們能說小塞德茲天生就聰明嗎?能說他天生就智商高嗎?
當然不能。後來小塞德茲的智商之所以會比一般人的智商高,這完全要歸功於他的父親對他的教育。就連塞德茲博士本人也這樣認為,他曾多次在自己的作品裡告訴所有的父母:在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在遊戲中學習。
是的,對於這些年齡尚小的孩子來說,玩就是學習,玩也能“玩”出名堂。就像上述事例中的小塞德茲,如果不是在遊戲之中,如果爸爸僅僅是乾巴巴地給他講望遠鏡的原理,小塞德茲很可能對這些知識根本就提不起興趣,更不可能自己製作出簡易望遠鏡。所以,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是小塞德茲在玩耍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好奇心,以及父親正確的引導,才促使他有了這一重大發現。也正是因為他具備在“玩中學習”的能力,所以他的智商才會比平常人高。
其實,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常常能夠接觸到那些聰明而且愛玩的孩子,他們能夠自己製作簡易噴水手槍;他們常常會想到很多“妙招”來耍老師、欺負同學……但他們在學習方面卻常常表現得無能為力。用家長們的話說就是,這些孩子聰明是很聰明,但就是不把聰明用在正道了。
那麼,家長如何才能讓孩子把聰明用在正道了,或者說,家長應該如何才能讓孩子們“玩”出名堂?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保持強烈的好奇心。
在與孩子們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那些表現得非常聰明的孩子大多都具有很強的好奇心。例如,一個二年級的孩子曾這樣給我講述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去散步,回來時已經有些晚上,路上的行人也漸漸稀少了。雖然爸爸在我身邊,但我還是有些害怕。忽然,我發現自己的身邊有很多個影子,是不是有人跟蹤我們,我猛地回過頭去,發現後面沒有人,四周也沒有人。我很納悶,每個人只有一個影子,但這些多出來的影子是從哪來的呢?
我和爸爸安全到家了,這時我再觀察,發現我確實只有一個影子,我更迷惑了。躺在床上,我一直睡不著,於是我只得起來查閱我的寶貝書——《十萬個為什麼》。
終於,在這本寶貝書中,我找到了答案。原來,當人走在路燈下時,因為多個路燈是從不同角度照在人身上,所以人才會產生多個影子。與此同時,我還了解了一些光的反射和折射原因。心中的疑問解答了,這個我可以安安穩穩地睡個好覺了。
很多一二年級的家長常這樣問我:“為什麼同在一個班級,有些孩子知識面很寬廣,而有些卻只懂得課堂知識呢?”每當這時,我都會告訴這些家長們,那是孩子的好奇不同。就拿上述事例中的情況來說,也許大多數的孩子不會發現自己在路燈下去出現多個影子;也許有些孩子也發現了,雖然他們不懂其中的道理,但這並沒有引起他們的好奇心;也許有些孩子也好奇了,但沒有搞清楚這下問題之前,他們就已經把這個問題忘掉了……總之,我們可以這樣說,是因為這些孩子沒有好奇心,或者好奇心不強,才促使他們失掉了很開闊知識面的好機會。
所以,要想讓孩子擁有廣博的知識,要想激發孩子智力的潛能,家長首先應該讓孩子保持強烈的好奇心。
曾聽一位同事這樣說過,當孩子遇到不懂的問題,或看到不明白的現象時,如果他們出現“心裡癢癢”的感覺,這說明他們具備了強烈的好奇心。就像上述事例中的孩子,當心中的疑問得到解答時,他會吃不香飯、睡不著覺,這就說明他的好奇心很強烈。所以,對於家長來說,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其實就是培養孩子“心裡癢癢”的那種感覺。
具體來講,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1.耐心傾聽孩子的問題。
雖然一二年級的孩子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知識,但在很多時候,他們仍然會產生很多疑問,例如,為什麼人不能像動物那樣吃草;眼淚是怎樣產生的;人的身體裡是否有一個血袋……
面對孩子這些有些幼稚的問題,很多家長常常會表現得不耐煩,或者隨便給出一個答案來應付孩子。我們知道,一二年級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萌芽了,他們有了一定的自尊心,家長這種不耐煩的態度常常會使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所以,即使下次再遇到不懂的或者好奇的事情,他們也不願意再向父母提問。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絕大多數孩子的好奇心都是被家長尋種不耐煩的態度所扼殺的。
所以,不管所問的問題多麼幼稚,也不管當時家長正在忙些什麼,家長都應該用耐心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提問。
2.留給孩子思考的時間。
生活中,還存在這樣一類家長,他們對孩子的提問總是表現得很熱情,總是迫不及待地回答孩子的提問。但需要家長們注意的是,孩子好奇心的成長需要思考的空間。如果家長動不動就把答案仍給孩子,這隻會使孩子的思想變得懶惰,從而使好奇心一點點減弱。
3.多演示,少說教。
一個二年級的孩子剛剛學了有關“風”的一些知識,但他好像覺得還是很難把握那些風力和風向。當他把自己的這一感覺告訴爸爸時,爸爸沒有給他講那些有關風的原理,而是帶他一起去放風箏。
在放風箏的過程中,爸爸還是沒有給孩子講那些大道理,而是不斷地再告訴孩子如何才能把風箏放得又高又穩。沒想到,回到家後,孩子卻這樣對爸爸說:“爸爸,我今天真實地感覺到了風,我知道如何利用風力和風向來放風箏了。”
一二年級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家長直接給孩子講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原理或規律,他們很有可能不能很好地理解這些原理和規律。而且即使他們當時理解了,由於這些原理和規律在生活中不太常用,他們會很快忘記這些原理和規律。所以,家長這種單純地講述大道理的做法,其實就對孩子好奇心的一種無形打擊。
但上述案例中那位家長的做法就很科學,他沒有給孩子講述那些不易理解的原理,而是透過放風箏做實驗的方式,讓孩子去接觸真實的風,並在這種玩的過程中,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和發現有關風的一些知識。其實,家長給孩子講解如何放好風箏的過程,其實就是用通俗和孩子感興趣的方式,讓孩子去了解有關風力和風向的一些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孩子所掌握的知識是牢固的,而且由於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就能巧妙地掌握知識,所以,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孩子的探索慾望和好奇心。
方法二:引導孩子科學用腦——開發孩子的左右腦
孩子的智力開發從某種角度上來講,就是對孩子左右腦的一種開發。
人們常常習慣於用孩子的學習成績來衡量他們的智力水平。的確,學習成績也是孩子智力水平的一個很重要表現。但作為老師,我不得不提醒家長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的孩子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卻一直沒能湧現出諾貝爾獎獲得者呢?或者這樣說,為什麼那些諾貝爾獎獲得者多是外華人呢?
很多教育學家都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是學校的教育方式讓中國的孩子僅僅使用一半的大腦來思考。例如,中國的學校教育一直在這樣提倡:
老師一個人講,孩子們只許聽,不許說;
只注重孩子記住了多少知識,而不注重孩子能力的培養;
……
其實,這種教育模式是在扼殺孩子們的右腦。面對在中國的學校教育中走出的孩子,很多教育學家對其下了這樣一個結論:孩子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右腦越閒置!雖然這一觀點有些偏激,但它卻一眼見血地指出了中國學校教育所存在的問題。
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這兩個半球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進行思考的,左腦最大的特徵在於具有語言中樞,掌管說話、作文、邏輯、判斷等;右腦掌管影象、感覺,具有藝術鑑賞力、想像力、創造力等。
然而,中國的教育卻僅僅停留在對孩子左腦的開發上,它只重視孩子在聽課時是否表現得乖巧、只重視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識、只注重孩子成績的好壞,卻從來不考慮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創新意識等。
現在,中國的教育界已經意識到了我們這種教育模式所存在的問題,教育界也正在採取各種措施進行改革,但這種大規模的改革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所以,在很多情況下,培養孩子科學用腦的任務又落在了家長的肩上。
那麼,何謂“科學用腦”呢?
其實,“科學用腦”就是指,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讓孩子的左右兩腦同時都得到鍛練和發展。使孩子的語言能力、邏輯能力、判斷能力,以及想像力、創造力等都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