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多
首頁
資訊
體育
娛樂
汽車
投資
財經
軍事
科技
數碼
科學
遊戲
歷史
健康
政治
影視
旅遊
育兒
美食
時尚
房產
農業
社會
文化
教育
技術
美文
情感
故事
家居
職場
自然
闢謠
心理
攝影
漫畫
生活
其它
Club
Tips
熱門話題
搜尋
註冊
登入
首頁
>
Club
>
2021-04-24 10:53
八國聯軍侵華是在哪一年呢?
10
回覆列表
1 # 王旗19820920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大清帝國的武裝侵略戰爭。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藉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大清帝國之實。侵華軍隊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蕩。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其中著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繼英法聯軍之後再遭劫掠,終成廢墟。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在後來也承認,‘’所有大清帝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名 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地 點中國北部(京津冀地區)時 間1900年5月28日–1901年9月7日參戰方八國聯軍 VS 清政府、義和團結 果八國聯軍勝利,簽訂《辛丑條約》參戰方兵力聯軍:50255人,50艘軍艦參戰方兵力清軍:8萬人 義和團:10萬-30萬人傷亡情況聯軍:陣亡約2500人 清軍:陣亡約2000人 義和團:約萬餘人主要指揮官聯軍:西摩爾,瓦德西、清軍:載漪,榮祿戰爭導火索德國公使克林德被刺殺目錄1 背景▪ 帝后嫌隙▪ 義和團運動▪ 西方列國交涉2 侵華過程▪ 戰爭前驟▪ 清政府“宣戰”▪ 議和與談判▪ 俄軍入侵東北▪ 聯軍暴行3 辛丑條約4 影響▪ 給中國影響▪ 給東北亞影響▪ 給各國影響5 評價背景編輯被八國聯軍燒燬的北京城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清朝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大清帝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強便開始對大清帝國這塊肥肉垂涎三尺。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大清帝國的熱潮。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華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鬥爭日益高漲。與此同時隨著戰爭賠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負,終於引起了義和團運動,清政府內憂外患,無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強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圖吞霸大清帝國。帝后嫌隙1898年,光緒帝任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戊戌變法,因與守舊派對立而失敗。慈禧鎮壓維新運動,軟禁光緒帝於中南海瀛臺。各國同情維新派,協助康有為、梁啟超逃離中國,而慈禧欲廢黜光緒帝,但因遭各國反對而不敢付諸行動,令她懷恨在心。加上列強企圖瓜分大清帝國,紛紛租借港灣和劃分勢力範圍也增長了慈禧的仇外情緒。義和團運動義和團,原名“義和拳”,為山東省學習武術的團民組織,為山東巡撫毓賢利用來抗衡教會,威嚇教民脫離教會之用。後由外國所迫,派袁世凱到山東取締,團民逃到北京城外涿州各地。當時,慈禧信任閉塞愚昧的守舊大臣,竟聽信毓賢之言,相信團民能“刀槍不入”、“槍炮不傷”,慫恿慈禧藉助義和團排外。慈禧太后派軍機大臣剛毅往涿州視察,但剛毅竟向慈禧奏稱“天降義和團,以滅洋人”。因此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進入北京城內勤皇。隨著義和團運動在直隸和京津地區的迅猛發展,團民則沿途徒,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攻進天津租界。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但未獲迴應。 [1] 西方列國交涉1900年1月27日,英、法、美、德、意等國聯合照會清政府,再次要求取締義和團。1900年2月1日,山東高密群眾圍攻德國鐵路公司,相持數日,並破毀鐵路,至14日,德軍揚言要以武力鎮壓。1900年3月13日,帝國主義列強在渤海舉行海軍示威,顯示要用武力干涉大清帝國。1900年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會清政府,限兩月剿除義和團,否則將派水陸各軍馳入直、魯兩省,代為剿平。1900年4月,義和團剛在北京近郊發展起來,俄羅斯帝國公使就提出鎮壓。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各國公使也奉本國政府密令,聯合照會清朝政府“剿除義和團”,並將艦隊聚集大沽口進行威脅。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清軍士兵參加義和團,以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為首的排外勢力在清政府內佔據上風。侵華過程編輯戰爭前驟列強調兵1900年5月,各國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無法控制形勢,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採取嚴厲的鎮壓措施”,便策劃直接出兵平亂。5月20日,公使團會議,提出調兵來北京。5月28日,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八國在各國駐華公使會議上正式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調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1900年5月30日至6月2日,八國的海軍陸戰隊400多人,陸續由天津乘火車開到北京,進駐東交民巷。1900年5月31日,北京東交民巷外國使館要求加強保護。英、美、法、俄、日、意六國從天津派水兵及陸戰隊349人登岸,乘火車於當晚抵北京。隨後,各國繼續向中國增兵,各國聯軍在北京使館區設立路障軍艦24艘集結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聯軍達2000餘人。1900年6月3日,德、奧派兵83人抵京。聯軍進犯1900年6月6日前後,八國聯合徵華計劃相繼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進攻中國的戰爭爆發。1900年6月10日,北京使館對外通訊斷絕。各國駐天津領事及海軍將領召開會議後,決定組成聯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於次日乘火車前往北京。北京東交民巷各使館築起防禦工事,由英國全權公使竇納樂負責指揮抵抗。使館區內被圍者約3000人,當中2000人為尋求保護之華人,外國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兒童76人。保護使館的包括409名外國水兵及陸戰隊員,配備三支機關槍及四門小火炮。使館內有足夠水井及糧食。英使館內更有小馬150匹可供食用。1900年6月11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八國聯軍2000多人強佔火車由天津駛往北京。帝國主義的徵華戰爭,激起義和團堅決抵抗。1900年6月12日,義和團與清軍董福祥、聶士成部聯合作戰,切斷侵略軍與天津的聯絡。1900年6月14日至18日聯軍被義和團群眾包圍在廊坊、落岱、楊村一帶,面對用近代槍炮武裝的聯軍,義和團奮勇殺敵,視死如歸,以血肉之軀與敵人拼搏,表現出極大的勇氣和愛國熱情,打死打傷敵軍300餘名,西摩爾潰不成軍,被迫沿北運河退回天津,義和團粉碎了八國聯軍進犯北京的計劃。 [2] 大沽口之役1900年6月中旬,侵華帝國主義海軍在沙俄海軍將領指揮下,聯合進攻大沽口炮臺,遭到守軍堅決抵抗,清軍共擊傷擊沉敵艦6艘,斃傷敵軍200餘名。正當戰事激烈時,守將羅榮光中彈犧牲,清軍失去指揮,大沽炮臺失守。同日,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後,發出解散義和團民的上諭。但一天後慈禧接到手下守舊派大臣偽造八國出兵實際是要求她退位讓光緒復位的情報後,憤怒之下讓守舊派統領義和團。戰爭導火索1900年6月後,日本使館書記生在前往永定門接應西摩爾聯軍時被清兵當作間諜處死,德駐華公使克林德在東單牌樓被守軍擊斃。(實際是本人代表各國去清廷總理府衙門要求保護使館區的情況下途中被清軍神機營軍官恩海伏擊殺死,導致戰爭真正意義上爆發)21日,清政府向各國“宣戰”。並且在北京貼出賞文懸賞殺洋人。清政府“宣戰”大沽口失陷後,俄、英、德、美援軍數千人,闖入天津海河西岸紫竹林租界,對天津城及其外圍發動猛攻,義和團奮起投入天津保衛戰。董福祥率義和團一部進攻老龍頭火車站,斃傷俄軍500餘名(一說112人),數度佔領車站。張德成率義和團及清軍一部圍攻紫竹林,以“火牛陣”踏平雷區,衝入租界。聶士成部清軍堅守城南海光寺一帶。油畫: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城1900年7月,八里臺一戰,聶士成身中7彈,腹破腸流仍堅持戰鬥,直至血竭而亡。14日,聯軍付出傷亡900餘人(一說882人)的代價,併發射毒氣炮後,攻陷天津。但實際上守將聶士成一直與義和團有矛盾,認為義和團是拳匪,認為他們只會禍國殃民,導致義和團在聶士成死守天津時偷襲其後方。1900年8月中旬,聯軍2萬餘人由天津進犯北京。8月中從天津進至北京的部隊其實只有七國(當中兩國只為象徵式的掌旗兵)約一萬六千人。分別為:日軍八千人,俄軍四千八百人,英軍(主要由印度人組成,還包括香港及威海衛華人)三千人,美軍二千一百人,法軍八百人(主要由越南人組成),奧軍五十人,意軍五十三人。次日,進抵北倉,受到清軍馬玉昆、呂本元等部及李來中所部義和團頑強阻擊,再次施放毒氣,才攻佔北倉。但聯軍付出死傷635人(一說400餘人。其中日軍近300人)的代價,毒氣炮(“列低炮”)也被擊毀。 [3-4] 1900年8月13日,聯軍進至北京城下,進攻東便門、朝陽門、東直門。英軍率先由廣渠門破城竄入。1900年8月14日,北京失陷。1900年8月15日晨,西太后和光緒皇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帝倉惶出逃。聯軍入城後,解除了義和團對東交民巷和西什庫教堂的圍攻,義和團被迫退出北京,轉往外地堅持抗擊侵略者。慈禧太后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鴻章為與列強議和全權代表,釋出徹底剷除義和團的命令。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派兵四處攻城略地,擴大征伐。9月,俄軍在攻佔秦皇島、山海關同時,集中龐大兵力,分五路對東北地區實行軍事佔領。10月中旬,德軍統帥瓦德西率兵3萬來華,攻佔保定、張家口等地。但法、德聯軍在侵犯井陘、娘子關一帶時,受到清軍劉光才部的頑強阻擊,付出重大傷亡後敗退。議和與談判1900年12月22日,英、俄、德、美、法、日、意、奧以及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等十一國公使聯合向奕劻、李鴻章遞交《議和大綱》十二條。清政府於27日同意接受。1901年1月15日,奕劻、李鴻章在《議和大綱》十二條上正式簽字畫押。1901年2月21日,清政府接受了列強要求處死的十二人名單,即載漪、載瀾、載勳、英年、趙舒翹、毓賢、啟秀、徐承煜、徐桐、剛毅、李秉衡、董福祥等;到4月,列強要求嚴懲的地方官員,共達142人之多。1901年5月11日,奕劻、李鴻章照會列強公使,接受四億五千萬兩賠款總額的要求。5月23日,德皇威廉二世電召瓦德西回國,並轉告各國政府取消他所擔任的聯軍總司令職務。5月26日,清政府照準各國賠償四百五十兆兩,四釐息。1901年8月8日,八國聯軍從北京撤退完畢。1901年9月7日,總理外務部事務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八國聯軍進入紫禁城.和文華殿大學士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代表清廷與帝國主義簽訂了《辛丑條約》十二款及其十九個附件。。條約規定:中國賠銀4億5千萬兩;北京使館區及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交由外國駐軍;禁止華人民組織反帝組織等。《辛丑條約》保住了清政府權位,加強了帝國主義對華人民的統治,清政府由此成為帝國主義的傀儡。俄軍入侵東北義和團運動發生後,列強各國都乘機對中國出兵,進行大肆掠奪。訊息傳到俄羅斯,沙皇政府認為是侵略中國的大好機會,除積極參加八國聯軍之外,1900年7月16日,製造了海蘭泡慘案,居住在海蘭泡的數千名華人幾乎全部被俄軍慘殺,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21日,俄羅斯侵略軍又先後將江東六十四屯居民萬餘人趕至黑龍江邊槍殺或用斧頭砍死,剩下的被趕入黑龍江淹死,只有極少人泅水得生。8月28日,俄羅斯軍隊佔領齊齊哈爾,黑龍江將軍壽山自殺殉國;9月22日,佔領吉林,28日,佔領遼陽;10月1日,進入盛京(瀋陽)。俄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無惡不作。1900年11月,俄羅斯脅迫奉天將軍增祺簽訂《奉天交地暫且章程》,企圖把軍事佔領合法化,企圖把俄羅斯獨佔東三省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因遭中外反對而作廢。俄軍利用軍事佔領的機會,大肆掠奪中國東北的金礦、煤礦和森林資源。 [5] 聯軍暴行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德軍、俄軍、法軍有濫殺、強姦、搶劫、燒燬等時局圖非人道暴行。在北京,以樊國樑為首的教士們發出“佈告”容許天主教徒在8月教堂解圍後八天之內搶奪生活必需品,規定搶奪不滿50銀兩的,不用上繳;超過50銀兩的,應負責償還,或交教堂處理。法國媒體曾刊登回國士兵的陳述:“從北堂我們開向皇宮,修士們跟著我們去……他們慫恿我們屠殺、搶劫……我們行搶都是替教士乾的。我們奉命在城中為所欲為三天,愛殺就殺,愛拿就拿,實際搶了八天。教士們做我們的嚮導。我們進一家就隨便拿東西,我們把店掌櫃抓了當僕役,教士們把搶來的東西,讓他們揹著運到北堂去了……”。根據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撰文的揭露,僅在河北任丘縣一處,美國基督傳教士梅子明以“用人頭抵人頭”為口號就殺害了中國無辜農民680人。辛丑條約編輯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清政府在民眾的壓力下,表面上向列強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各國“宣戰”,暗地裡卻破壞義和團運動,向侵略軍妥協投降。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後,清政府8月7日任命慶親王奕劻為全權大臣,李鴻章為協辦大臣正式向外國列強求和。1900年12月,列強各國(除出兵八國外,另外又加上三個國家——比利時王國、荷蘭王國、西班牙帝國)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後又訂立詳細條款,於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簽字。《辛丑條約》共有12條正文和19個附件,主要內容是:清政府向各國共賠款4.5億兩,以關稅、鹽稅和常關稅作擔保,分39年還清,年息4釐,本息共9.8億兩;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華人在界內居住;拆除大沽炮臺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臺;在天津周圍20裡內不得駐紮中國軍隊,列強可以在北京駐紮防守使館的衛隊,並在京榆鐵路沿線包括山海關在內的12個要地駐紮軍隊;至少兩年內禁止中國進口軍火和製造軍火的材料;永遠禁止華人成立或參加"與諸國仇敵"組織,違者處死;各省官吏必須保護外華人的安全,否則即行革職,永不敘用;懲辦贊助過義和團運動的"首禍諸臣",在外華人"遇害被虐"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試五年"。對德、日“謝罪”。清政府分派親王、大臣赴德、日兩國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之處建立石牌坊。中國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並指定皇族親貴擔任外務大臣。 [6] 《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完全成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變成了“洋人的朝廷”。影響編輯給中國影響政治方面。付出龐大的賠款,並喪失多項國家主權。華北大亂之際,東南各省督撫自行宣佈中立,從此清中央政府權威低落,漢族權臣抬頭,從客觀角度上來說,八國聯軍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後來美國向清政府減少了約1千萬兩白銀的賠款。退款主要用於中國向美國派遣公費留學生,清華大學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的。美國的兩次退款,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也涉足於戰勝國的地位,因此停止對戰敗的德、奧賠款支付;各國都表示願與中國“友好”,以便用和平的辦法維護和擴張其在華利益。所以都緊步美國的後塵,其中英、日、荷三國將庚款餘額修改償付辦法。這一方面間接促進了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程序,另一方面加強了列強對中國的控制。另外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部分的庚款餘額,蘇俄亦在1920年宣佈放棄 。《辛丑條約》的簽訂,不僅給華人民帶來了沉重負擔,還損害了國家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經濟方面。八國聯軍軍事行動,以清政府與總共十一個國家簽訂《辛丑條約》為終。八國聯軍封鎖街道,逐戶進行搶劫其中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分三十九年付清(這樣鉅額的賠款是緊接著《馬關條約》向日本賠款白銀兩億兩之後,可謂雪上加霜。中國這時戰爭不斷,內憂外患,早已國庫空虛,國民總產值低落,要付清4.5億的戰爭賠款只有分期償還,並且還向有關各國銀行借債還貸用以支付賠款),被稱為庚子賠款。為了從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辛丑條約》規定,以海關稅及鹽稅作為償還賠款之用,但這兩項稅收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一項財政收入。控制海關就基本上能夠左右中國財政。賠款共分39年才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白銀,翻一倍多,也使得中國在後來的幾十年中的經濟跌入低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翻不了身,經濟實力極度落後。《辛丑條約》的賠款數額比較特別,列強要求賠款4億5千萬兩,當時華人口4億5千萬,用意就是要每個華人都要向他們交1兩白銀的“罰金”;發生過反帝鬥爭的城鎮,又被要求一律停止科考五年。鉅額賠款使中國社會經濟更加凋敝,人民生活更加貧困。中國因而徹底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文化方面。 聯軍佔領北京後,對北京皇城、衙門、官府大肆搶掠,因而造成大量中國珍貴文物、大量的文史資料典籍(其中包括著名的《永樂大典》)和文化遺產(包括故宮、頤和園、西山以及圓明園)的失竊、破壞,損失無法估計!其中僅嵩祝寺一處,丟失鍍金銅佛3000餘尊,錦繡製品1400件,銅器4300件。就連紫禁城太和殿前存水的銅缸上面的鍍金,也被侵略軍刺刀颳去,至今刮痕斑斑,這也是聯軍劫掠北京的鐵證。《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1403—1408)210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共22870卷。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以遭破壞,後來收藏在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裡,1900年被八國聯軍大肆損毀丟棄,甚至將《永樂大典》書冊用於修建工事之用;《四庫全書》是清乾隆年間36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收集了3461種古籍,共79309卷,全書共7套,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時毀壞一套,1900年又被八國聯軍毀冊數萬。翰林院內收藏了許多珍貴圖書、孤本、宋版書籍、文史資料和珍貴書畫,八國聯軍把藏書搶掠糟蹋一空。直到現在,倫敦、巴黎的博物館裡還有《永樂大典》等許多當年被搶掠去的圖書和文史典籍。生活方面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天津、北京,當時是中國近代史上首次全城禁止隨地大小便。這種全城禁止,純以武力威懾為後盾。時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華人赫德,曾見到“另一華人士為了宣揚他們清潔的信條,射殺任何在公眾場所便溺的人。 [7] 給東北亞影響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激烈爭奪和瓜分中國,造成中國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這種危機感促成了人們的覺醒,救亡圖存成了當時最緊迫的要求。戰爭也引起了列強在華勢力的變化,在戰爭中,俄國出兵侵佔中國東北全境,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日俄兩國為爭奪中國東北及北韓利益上矛盾的激化升級,這也為日後的日俄戰爭埋下了伏筆。對遠東局勢來說,1900年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爭奪,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明顯地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既相互勾結又相互爭鬥的本質。給各國影響1900年,亞非拉各殖民地政府響應英國召喚,協同八國聯軍北伐中國。在此期間,澳洲聯邦宣告成立。因此,中國之戰不僅是澳洲殖民軍的首次亞洲之戰,更是澳洲聯邦的首次海外軍事行動。八國聯軍侵華1899年,義和團運動在中國風起雲湧,迅速佔據各國媒體的主要版面。但對於澳洲大陸的六個英屬殖民地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即將水到渠成的聯邦成立。經過多年的政治角力後,1900年3月,澳洲各殖民地代表齊聚倫敦,進行聯邦成立前的最後磋商,聯邦憲法草案隨即於7月份提交英國議會稽核。此時,北京形勢迅速惡化,作為列強中的帶頭的老牌帝國,英國此時面臨兩難選擇。遠東局勢糜爛如此,為維護英國利益和權威,其勢不能不出兵,但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此時卻無兵可調。因為英軍的主力部隊被牽制在南非,正在那裡與荷蘭人鏖戰,史稱“布林戰爭”。布林戰爭也牽扯了澳洲人,澳洲各殖民地向南非投放了兩千五百人的常規部隊和三千五百人的民兵。作為英國最為成熟的殖民地之一,印度軍隊也已被大英帝國調往世界各地,以填補英軍主力開赴南非後留下的防衛空虛。此時東亞告急,英國只能轉向其它殖民地(或類殖民地)挖掘軍事潛力,連剛剛組建不久的威海衛“華勇營”,也被徵召前往京津地區參戰,與香港軍團、新加坡軍團及若干印度軍團一道,組成英軍主力,參與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和北京的戰鬥。 [8] 評價編輯清政府向來都不關心國家和人民,只顧自己享樂,卻不關心百姓總理衙門改組的外務部的死活,清朝的軍隊大都軟弱無能,貪生怕死。在武器上,跨入20世紀的清軍早已在此方面實現了近代化,甚至部分軍隊的武器優於聯軍。楊村戰役之後,西方各報紙來自前線的訊息已被封鎖,因為遭到聶士成率領的聶軍抵抗之頑強,甚至有記者認為“這場戰爭已經無法取得勝利”。俄國記者揚切韋茨基在其《八國聯軍目擊記》中描述天津戰役時寫到:“整整五個小時聯軍都被華人的炮火壓在泥裡動彈不得”。所以武器的落後並非為失敗的真正原因。清朝的所有軍費大都被慈禧用來幹其他的事情,而並非發展軍事。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守將大都逃跑,慈禧也向西安逃去,致使守城官兵大都未開一槍,棄城而不顧,致使北京城淪陷
發表回復
相關內容
八國聯軍侵華和日本侵華目的有什麼不同?
八國聯軍侵華前後,清廷的時局是怎樣的?
八國聯軍侵華是哪一年?為何逃亡的慈禧會把珍妃溺死?
八國聯軍侵華,御林軍不堪一擊,慈禧是如何逃出昇天的?
八國聯軍侵華的八個國家中,哪個國家派的軍隊最多?你怎麼看?
八國聯軍侵華時,日本最後加入,為何出兵數竟佔三分之二?
八國聯軍侵華,要是清朝有諸葛亮坐鎮,能不能打贏?
八國聯軍侵華是否有益於清朝?
八國聯軍侵華,7國要求瓜分清朝,美國為何“堅決”不同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朋友懷孕了馬上結婚了,所有的開銷都由我承擔,合理嗎?
熱門排行
星途瑤光兩驅優享版後視鏡電加熱怎麼用?
華為mate60pro超級微距能看到蟎蟲嗎?
原神如何快速拿到凱亞皮膚?
carxstreet亞洲為什麼進不去?
用珍珠粉和牛奶做面膜?
拼好飯沒人拼會怎麼樣?
中醫臨床全科醫學學什麼?
溫控面板不亮?
剪輯中如何讓多張照片切換絲滑?
繁殖小太陽鸚鵡需要什麼手續?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大清帝國的武裝侵略戰爭。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藉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大清帝國之實。侵華軍隊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蕩。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其中著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繼英法聯軍之後再遭劫掠,終成廢墟。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在後來也承認,‘’所有大清帝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名 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地 點中國北部(京津冀地區)時 間1900年5月28日–1901年9月7日參戰方八國聯軍 VS 清政府、義和團結 果八國聯軍勝利,簽訂《辛丑條約》參戰方兵力聯軍:50255人,50艘軍艦參戰方兵力清軍:8萬人 義和團:10萬-30萬人傷亡情況聯軍:陣亡約2500人 清軍:陣亡約2000人 義和團:約萬餘人主要指揮官聯軍:西摩爾,瓦德西、清軍:載漪,榮祿戰爭導火索德國公使克林德被刺殺目錄1 背景▪ 帝后嫌隙▪ 義和團運動▪ 西方列國交涉2 侵華過程▪ 戰爭前驟▪ 清政府“宣戰”▪ 議和與談判▪ 俄軍入侵東北▪ 聯軍暴行3 辛丑條約4 影響▪ 給中國影響▪ 給東北亞影響▪ 給各國影響5 評價背景編輯被八國聯軍燒燬的北京城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清朝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大清帝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強便開始對大清帝國這塊肥肉垂涎三尺。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大清帝國的熱潮。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華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鬥爭日益高漲。與此同時隨著戰爭賠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負,終於引起了義和團運動,清政府內憂外患,無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強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圖吞霸大清帝國。帝后嫌隙1898年,光緒帝任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戊戌變法,因與守舊派對立而失敗。慈禧鎮壓維新運動,軟禁光緒帝於中南海瀛臺。各國同情維新派,協助康有為、梁啟超逃離中國,而慈禧欲廢黜光緒帝,但因遭各國反對而不敢付諸行動,令她懷恨在心。加上列強企圖瓜分大清帝國,紛紛租借港灣和劃分勢力範圍也增長了慈禧的仇外情緒。義和團運動義和團,原名“義和拳”,為山東省學習武術的團民組織,為山東巡撫毓賢利用來抗衡教會,威嚇教民脫離教會之用。後由外國所迫,派袁世凱到山東取締,團民逃到北京城外涿州各地。當時,慈禧信任閉塞愚昧的守舊大臣,竟聽信毓賢之言,相信團民能“刀槍不入”、“槍炮不傷”,慫恿慈禧藉助義和團排外。慈禧太后派軍機大臣剛毅往涿州視察,但剛毅竟向慈禧奏稱“天降義和團,以滅洋人”。因此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進入北京城內勤皇。隨著義和團運動在直隸和京津地區的迅猛發展,團民則沿途徒,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攻進天津租界。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但未獲迴應。 [1] 西方列國交涉1900年1月27日,英、法、美、德、意等國聯合照會清政府,再次要求取締義和團。1900年2月1日,山東高密群眾圍攻德國鐵路公司,相持數日,並破毀鐵路,至14日,德軍揚言要以武力鎮壓。1900年3月13日,帝國主義列強在渤海舉行海軍示威,顯示要用武力干涉大清帝國。1900年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會清政府,限兩月剿除義和團,否則將派水陸各軍馳入直、魯兩省,代為剿平。1900年4月,義和團剛在北京近郊發展起來,俄羅斯帝國公使就提出鎮壓。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各國公使也奉本國政府密令,聯合照會清朝政府“剿除義和團”,並將艦隊聚集大沽口進行威脅。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清軍士兵參加義和團,以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為首的排外勢力在清政府內佔據上風。侵華過程編輯戰爭前驟列強調兵1900年5月,各國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無法控制形勢,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採取嚴厲的鎮壓措施”,便策劃直接出兵平亂。5月20日,公使團會議,提出調兵來北京。5月28日,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八國在各國駐華公使會議上正式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調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1900年5月30日至6月2日,八國的海軍陸戰隊400多人,陸續由天津乘火車開到北京,進駐東交民巷。1900年5月31日,北京東交民巷外國使館要求加強保護。英、美、法、俄、日、意六國從天津派水兵及陸戰隊349人登岸,乘火車於當晚抵北京。隨後,各國繼續向中國增兵,各國聯軍在北京使館區設立路障軍艦24艘集結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聯軍達2000餘人。1900年6月3日,德、奧派兵83人抵京。聯軍進犯1900年6月6日前後,八國聯合徵華計劃相繼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進攻中國的戰爭爆發。1900年6月10日,北京使館對外通訊斷絕。各國駐天津領事及海軍將領召開會議後,決定組成聯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於次日乘火車前往北京。北京東交民巷各使館築起防禦工事,由英國全權公使竇納樂負責指揮抵抗。使館區內被圍者約3000人,當中2000人為尋求保護之華人,外國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兒童76人。保護使館的包括409名外國水兵及陸戰隊員,配備三支機關槍及四門小火炮。使館內有足夠水井及糧食。英使館內更有小馬150匹可供食用。1900年6月11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八國聯軍2000多人強佔火車由天津駛往北京。帝國主義的徵華戰爭,激起義和團堅決抵抗。1900年6月12日,義和團與清軍董福祥、聶士成部聯合作戰,切斷侵略軍與天津的聯絡。1900年6月14日至18日聯軍被義和團群眾包圍在廊坊、落岱、楊村一帶,面對用近代槍炮武裝的聯軍,義和團奮勇殺敵,視死如歸,以血肉之軀與敵人拼搏,表現出極大的勇氣和愛國熱情,打死打傷敵軍300餘名,西摩爾潰不成軍,被迫沿北運河退回天津,義和團粉碎了八國聯軍進犯北京的計劃。 [2] 大沽口之役1900年6月中旬,侵華帝國主義海軍在沙俄海軍將領指揮下,聯合進攻大沽口炮臺,遭到守軍堅決抵抗,清軍共擊傷擊沉敵艦6艘,斃傷敵軍200餘名。正當戰事激烈時,守將羅榮光中彈犧牲,清軍失去指揮,大沽炮臺失守。同日,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後,發出解散義和團民的上諭。但一天後慈禧接到手下守舊派大臣偽造八國出兵實際是要求她退位讓光緒復位的情報後,憤怒之下讓守舊派統領義和團。戰爭導火索1900年6月後,日本使館書記生在前往永定門接應西摩爾聯軍時被清兵當作間諜處死,德駐華公使克林德在東單牌樓被守軍擊斃。(實際是本人代表各國去清廷總理府衙門要求保護使館區的情況下途中被清軍神機營軍官恩海伏擊殺死,導致戰爭真正意義上爆發)21日,清政府向各國“宣戰”。並且在北京貼出賞文懸賞殺洋人。清政府“宣戰”大沽口失陷後,俄、英、德、美援軍數千人,闖入天津海河西岸紫竹林租界,對天津城及其外圍發動猛攻,義和團奮起投入天津保衛戰。董福祥率義和團一部進攻老龍頭火車站,斃傷俄軍500餘名(一說112人),數度佔領車站。張德成率義和團及清軍一部圍攻紫竹林,以“火牛陣”踏平雷區,衝入租界。聶士成部清軍堅守城南海光寺一帶。油畫: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城1900年7月,八里臺一戰,聶士成身中7彈,腹破腸流仍堅持戰鬥,直至血竭而亡。14日,聯軍付出傷亡900餘人(一說882人)的代價,併發射毒氣炮後,攻陷天津。但實際上守將聶士成一直與義和團有矛盾,認為義和團是拳匪,認為他們只會禍國殃民,導致義和團在聶士成死守天津時偷襲其後方。1900年8月中旬,聯軍2萬餘人由天津進犯北京。8月中從天津進至北京的部隊其實只有七國(當中兩國只為象徵式的掌旗兵)約一萬六千人。分別為:日軍八千人,俄軍四千八百人,英軍(主要由印度人組成,還包括香港及威海衛華人)三千人,美軍二千一百人,法軍八百人(主要由越南人組成),奧軍五十人,意軍五十三人。次日,進抵北倉,受到清軍馬玉昆、呂本元等部及李來中所部義和團頑強阻擊,再次施放毒氣,才攻佔北倉。但聯軍付出死傷635人(一說400餘人。其中日軍近300人)的代價,毒氣炮(“列低炮”)也被擊毀。 [3-4] 1900年8月13日,聯軍進至北京城下,進攻東便門、朝陽門、東直門。英軍率先由廣渠門破城竄入。1900年8月14日,北京失陷。1900年8月15日晨,西太后和光緒皇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帝倉惶出逃。聯軍入城後,解除了義和團對東交民巷和西什庫教堂的圍攻,義和團被迫退出北京,轉往外地堅持抗擊侵略者。慈禧太后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鴻章為與列強議和全權代表,釋出徹底剷除義和團的命令。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派兵四處攻城略地,擴大征伐。9月,俄軍在攻佔秦皇島、山海關同時,集中龐大兵力,分五路對東北地區實行軍事佔領。10月中旬,德軍統帥瓦德西率兵3萬來華,攻佔保定、張家口等地。但法、德聯軍在侵犯井陘、娘子關一帶時,受到清軍劉光才部的頑強阻擊,付出重大傷亡後敗退。議和與談判1900年12月22日,英、俄、德、美、法、日、意、奧以及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等十一國公使聯合向奕劻、李鴻章遞交《議和大綱》十二條。清政府於27日同意接受。1901年1月15日,奕劻、李鴻章在《議和大綱》十二條上正式簽字畫押。1901年2月21日,清政府接受了列強要求處死的十二人名單,即載漪、載瀾、載勳、英年、趙舒翹、毓賢、啟秀、徐承煜、徐桐、剛毅、李秉衡、董福祥等;到4月,列強要求嚴懲的地方官員,共達142人之多。1901年5月11日,奕劻、李鴻章照會列強公使,接受四億五千萬兩賠款總額的要求。5月23日,德皇威廉二世電召瓦德西回國,並轉告各國政府取消他所擔任的聯軍總司令職務。5月26日,清政府照準各國賠償四百五十兆兩,四釐息。1901年8月8日,八國聯軍從北京撤退完畢。1901年9月7日,總理外務部事務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八國聯軍進入紫禁城.和文華殿大學士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代表清廷與帝國主義簽訂了《辛丑條約》十二款及其十九個附件。。條約規定:中國賠銀4億5千萬兩;北京使館區及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交由外國駐軍;禁止華人民組織反帝組織等。《辛丑條約》保住了清政府權位,加強了帝國主義對華人民的統治,清政府由此成為帝國主義的傀儡。俄軍入侵東北義和團運動發生後,列強各國都乘機對中國出兵,進行大肆掠奪。訊息傳到俄羅斯,沙皇政府認為是侵略中國的大好機會,除積極參加八國聯軍之外,1900年7月16日,製造了海蘭泡慘案,居住在海蘭泡的數千名華人幾乎全部被俄軍慘殺,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21日,俄羅斯侵略軍又先後將江東六十四屯居民萬餘人趕至黑龍江邊槍殺或用斧頭砍死,剩下的被趕入黑龍江淹死,只有極少人泅水得生。8月28日,俄羅斯軍隊佔領齊齊哈爾,黑龍江將軍壽山自殺殉國;9月22日,佔領吉林,28日,佔領遼陽;10月1日,進入盛京(瀋陽)。俄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無惡不作。1900年11月,俄羅斯脅迫奉天將軍增祺簽訂《奉天交地暫且章程》,企圖把軍事佔領合法化,企圖把俄羅斯獨佔東三省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因遭中外反對而作廢。俄軍利用軍事佔領的機會,大肆掠奪中國東北的金礦、煤礦和森林資源。 [5] 聯軍暴行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德軍、俄軍、法軍有濫殺、強姦、搶劫、燒燬等時局圖非人道暴行。在北京,以樊國樑為首的教士們發出“佈告”容許天主教徒在8月教堂解圍後八天之內搶奪生活必需品,規定搶奪不滿50銀兩的,不用上繳;超過50銀兩的,應負責償還,或交教堂處理。法國媒體曾刊登回國士兵的陳述:“從北堂我們開向皇宮,修士們跟著我們去……他們慫恿我們屠殺、搶劫……我們行搶都是替教士乾的。我們奉命在城中為所欲為三天,愛殺就殺,愛拿就拿,實際搶了八天。教士們做我們的嚮導。我們進一家就隨便拿東西,我們把店掌櫃抓了當僕役,教士們把搶來的東西,讓他們揹著運到北堂去了……”。根據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撰文的揭露,僅在河北任丘縣一處,美國基督傳教士梅子明以“用人頭抵人頭”為口號就殺害了中國無辜農民680人。辛丑條約編輯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清政府在民眾的壓力下,表面上向列強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各國“宣戰”,暗地裡卻破壞義和團運動,向侵略軍妥協投降。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後,清政府8月7日任命慶親王奕劻為全權大臣,李鴻章為協辦大臣正式向外國列強求和。1900年12月,列強各國(除出兵八國外,另外又加上三個國家——比利時王國、荷蘭王國、西班牙帝國)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後又訂立詳細條款,於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簽字。《辛丑條約》共有12條正文和19個附件,主要內容是:清政府向各國共賠款4.5億兩,以關稅、鹽稅和常關稅作擔保,分39年還清,年息4釐,本息共9.8億兩;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華人在界內居住;拆除大沽炮臺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臺;在天津周圍20裡內不得駐紮中國軍隊,列強可以在北京駐紮防守使館的衛隊,並在京榆鐵路沿線包括山海關在內的12個要地駐紮軍隊;至少兩年內禁止中國進口軍火和製造軍火的材料;永遠禁止華人成立或參加"與諸國仇敵"組織,違者處死;各省官吏必須保護外華人的安全,否則即行革職,永不敘用;懲辦贊助過義和團運動的"首禍諸臣",在外華人"遇害被虐"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試五年"。對德、日“謝罪”。清政府分派親王、大臣赴德、日兩國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之處建立石牌坊。中國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並指定皇族親貴擔任外務大臣。 [6] 《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完全成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變成了“洋人的朝廷”。影響編輯給中國影響政治方面。付出龐大的賠款,並喪失多項國家主權。華北大亂之際,東南各省督撫自行宣佈中立,從此清中央政府權威低落,漢族權臣抬頭,從客觀角度上來說,八國聯軍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後來美國向清政府減少了約1千萬兩白銀的賠款。退款主要用於中國向美國派遣公費留學生,清華大學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的。美國的兩次退款,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也涉足於戰勝國的地位,因此停止對戰敗的德、奧賠款支付;各國都表示願與中國“友好”,以便用和平的辦法維護和擴張其在華利益。所以都緊步美國的後塵,其中英、日、荷三國將庚款餘額修改償付辦法。這一方面間接促進了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程序,另一方面加強了列強對中國的控制。另外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部分的庚款餘額,蘇俄亦在1920年宣佈放棄 。《辛丑條約》的簽訂,不僅給華人民帶來了沉重負擔,還損害了國家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經濟方面。八國聯軍軍事行動,以清政府與總共十一個國家簽訂《辛丑條約》為終。八國聯軍封鎖街道,逐戶進行搶劫其中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分三十九年付清(這樣鉅額的賠款是緊接著《馬關條約》向日本賠款白銀兩億兩之後,可謂雪上加霜。中國這時戰爭不斷,內憂外患,早已國庫空虛,國民總產值低落,要付清4.5億的戰爭賠款只有分期償還,並且還向有關各國銀行借債還貸用以支付賠款),被稱為庚子賠款。為了從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辛丑條約》規定,以海關稅及鹽稅作為償還賠款之用,但這兩項稅收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一項財政收入。控制海關就基本上能夠左右中國財政。賠款共分39年才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白銀,翻一倍多,也使得中國在後來的幾十年中的經濟跌入低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翻不了身,經濟實力極度落後。《辛丑條約》的賠款數額比較特別,列強要求賠款4億5千萬兩,當時華人口4億5千萬,用意就是要每個華人都要向他們交1兩白銀的“罰金”;發生過反帝鬥爭的城鎮,又被要求一律停止科考五年。鉅額賠款使中國社會經濟更加凋敝,人民生活更加貧困。中國因而徹底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文化方面。 聯軍佔領北京後,對北京皇城、衙門、官府大肆搶掠,因而造成大量中國珍貴文物、大量的文史資料典籍(其中包括著名的《永樂大典》)和文化遺產(包括故宮、頤和園、西山以及圓明園)的失竊、破壞,損失無法估計!其中僅嵩祝寺一處,丟失鍍金銅佛3000餘尊,錦繡製品1400件,銅器4300件。就連紫禁城太和殿前存水的銅缸上面的鍍金,也被侵略軍刺刀颳去,至今刮痕斑斑,這也是聯軍劫掠北京的鐵證。《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1403—1408)210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共22870卷。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以遭破壞,後來收藏在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裡,1900年被八國聯軍大肆損毀丟棄,甚至將《永樂大典》書冊用於修建工事之用;《四庫全書》是清乾隆年間36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收集了3461種古籍,共79309卷,全書共7套,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時毀壞一套,1900年又被八國聯軍毀冊數萬。翰林院內收藏了許多珍貴圖書、孤本、宋版書籍、文史資料和珍貴書畫,八國聯軍把藏書搶掠糟蹋一空。直到現在,倫敦、巴黎的博物館裡還有《永樂大典》等許多當年被搶掠去的圖書和文史典籍。生活方面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天津、北京,當時是中國近代史上首次全城禁止隨地大小便。這種全城禁止,純以武力威懾為後盾。時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華人赫德,曾見到“另一華人士為了宣揚他們清潔的信條,射殺任何在公眾場所便溺的人。 [7] 給東北亞影響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激烈爭奪和瓜分中國,造成中國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這種危機感促成了人們的覺醒,救亡圖存成了當時最緊迫的要求。戰爭也引起了列強在華勢力的變化,在戰爭中,俄國出兵侵佔中國東北全境,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日俄兩國為爭奪中國東北及北韓利益上矛盾的激化升級,這也為日後的日俄戰爭埋下了伏筆。對遠東局勢來說,1900年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爭奪,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明顯地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既相互勾結又相互爭鬥的本質。給各國影響1900年,亞非拉各殖民地政府響應英國召喚,協同八國聯軍北伐中國。在此期間,澳洲聯邦宣告成立。因此,中國之戰不僅是澳洲殖民軍的首次亞洲之戰,更是澳洲聯邦的首次海外軍事行動。八國聯軍侵華1899年,義和團運動在中國風起雲湧,迅速佔據各國媒體的主要版面。但對於澳洲大陸的六個英屬殖民地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即將水到渠成的聯邦成立。經過多年的政治角力後,1900年3月,澳洲各殖民地代表齊聚倫敦,進行聯邦成立前的最後磋商,聯邦憲法草案隨即於7月份提交英國議會稽核。此時,北京形勢迅速惡化,作為列強中的帶頭的老牌帝國,英國此時面臨兩難選擇。遠東局勢糜爛如此,為維護英國利益和權威,其勢不能不出兵,但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此時卻無兵可調。因為英軍的主力部隊被牽制在南非,正在那裡與荷蘭人鏖戰,史稱“布林戰爭”。布林戰爭也牽扯了澳洲人,澳洲各殖民地向南非投放了兩千五百人的常規部隊和三千五百人的民兵。作為英國最為成熟的殖民地之一,印度軍隊也已被大英帝國調往世界各地,以填補英軍主力開赴南非後留下的防衛空虛。此時東亞告急,英國只能轉向其它殖民地(或類殖民地)挖掘軍事潛力,連剛剛組建不久的威海衛“華勇營”,也被徵召前往京津地區參戰,與香港軍團、新加坡軍團及若干印度軍團一道,組成英軍主力,參與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和北京的戰鬥。 [8] 評價編輯清政府向來都不關心國家和人民,只顧自己享樂,卻不關心百姓總理衙門改組的外務部的死活,清朝的軍隊大都軟弱無能,貪生怕死。在武器上,跨入20世紀的清軍早已在此方面實現了近代化,甚至部分軍隊的武器優於聯軍。楊村戰役之後,西方各報紙來自前線的訊息已被封鎖,因為遭到聶士成率領的聶軍抵抗之頑強,甚至有記者認為“這場戰爭已經無法取得勝利”。俄國記者揚切韋茨基在其《八國聯軍目擊記》中描述天津戰役時寫到:“整整五個小時聯軍都被華人的炮火壓在泥裡動彈不得”。所以武器的落後並非為失敗的真正原因。清朝的所有軍費大都被慈禧用來幹其他的事情,而並非發展軍事。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守將大都逃跑,慈禧也向西安逃去,致使守城官兵大都未開一槍,棄城而不顧,致使北京城淪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