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榮耀歷史

    如果以作戰能力排名,女真人絕對是前三的種族,女真不過萬,過萬不可敵!

    清軍入關時,整個八旗一共12萬人,其中滿八旗7萬左右,其餘的是蒙八旗和漢八旗,大明的上百萬軍隊以及李自成的四十多萬農民軍,最後都無法抵擋八旗兵的鐵騎,丟掉了老祖宗的錦繡河山,足見八旗軍的戰力之彪悍。

    1、八旗的由來

    女真人是狩獵民族,以打獵為生。打獵的過程中需要多人協作,而且需要有統一指揮,這個指揮者在滿語中被稱為牛錄額真,他所指揮的單位被稱為牛錄,後來牛錄也成了女真人在抵禦外族入侵過程中作戰的基本單位。

    在統一女真部落的過程中,努爾哈赤的軍隊越來越龐大,為了方便管理,增強作戰能力,他對女真軍對進行了改編。

    他規定300人為一個牛錄,5個牛錄為一個甲喇,5個甲喇為一個固山,固山在漢語裡面的意思就是“旗幟”,所以一個旗的標準編制是25個牛錄,一共是7500人。

    八旗一開始只有四旗,分別是黃、白、紅、藍4旗,經過十多年的壯大,女真軍隊擴大到五六萬人,於是努爾哈赤又增加了四旗,分別是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合稱八旗。

    除了女真軍隊外,還有蒙古部落以及漢人投靠女真,努爾哈赤也把他們整編入旗,到皇太極時期形成標準的蒙八旗、漢八旗。

    2、己巳之變

    問題中八旗被響馬吊打的故事發生在崇禎二年的己巳之變。

    這一年十月,皇太極率八旗從瀋陽出發,躲過防守嚴密的關寧錦防線(山海關—寧遠—錦州),繞道蒙古,從防守薄弱的龍井關和大安口突入長城,直逼北京。

    袁崇煥等人率軍回防,具體經過參考下圖:

    最終的戰況是皇太極的八旗軍隊在北京周邊燒殺搶掠,明軍只能龜縮城內防守,根本不敢出城與清軍野戰。但是由於明軍回防及時,皇太極也沒辦法攻克北京,7個月後退軍。

    己巳之變還有一個重要的後果就是朝臣們認為袁崇煥回防不力,任由清軍燒殺搶掠,養寇自重,再加上之前他有和清軍私自講和的嫌疑,於是袁崇煥被多疑的崇禎下獄,最後千刀萬剮而死。

    3、挑戰八旗的馬賊

    因為明軍都不敢出城,所以皇太極就任由軍隊四散開了到處劫掠。

    有一支600人左右的八旗小分隊正在通州附近為非作歹,突然遠處來了一小隊人馬。八旗兵以為是明軍,便列隊迎戰。

    當看到對面只有12個人時,八旗兵更加不屑一顧,主動衝鋒上前。

    按照以往經驗,看到八旗兵衝鋒,明軍就應該轉身逃跑,但是這一次他們竟然毫不退縮,還舉起弓箭迎戰。

    首發命中!一個八旗兵應聲落馬,再來幾箭,又是幾人落馬。八旗兵這才重視起來,不再衝鋒,而是和這12個人對射,奈何這12個人箭術精湛,八旗兵不斷落馬,最後竟然將這一隊八旗兵打跑了,具體殺了多少人,無確切記載,有人說殺了400多人,可能性不太大。但是和龜縮城內不敢迎敵的明軍相比,這12個人已經是大無畏的英雄。

    那麼這12個人到底是什麼身份呢?原來他們是響馬賊,為首的叫商敬石,看到女真人如此殘殺百姓,便打算投軍殺敵,半路遇到八旗小分隊,才小試牛刀。

    皇太極退軍後,這12個人受到了明朝政府的表彰,並且被徵用入伍。

    可惜的是,雖然這12個人勇猛異常,但是對於整個大明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根本無法阻擋八旗的鐵騎,明朝的覆滅已經不可挽回。

  • 2 # 丨好好先生

    八旗制度,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古代制度,八旗制度發展到滿清入關以後,便逐步發展出漢軍旗,滿軍旗以及蒙軍旗,其中,漢軍旗因為其主要構成者早年都或多或少擔任過滿洲貴族的僕役,因此整體等級較低。

    八旗制度的敗壞,有其一系列原因,其中,八旗子弟不需要勞動,即可定期獲得相當數目的生活費是八旗制度敗壞的根本原因,從整個社會層面而言,在有一定物質保障的前提下,小富即安往往是更多人的選擇。

    事實上在乾隆初年,八旗子弟戰鬥力低下,生活嬌生慣養的情況就已經比較嚴重了,乾隆帝深感情況危險,曾經下令整治,但是效果不好,後來乾隆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又主張削減旗人規模,讓戰鬥力或者工作能力不足的旗人“出旗自謀生路”,本來精兵簡政的思路沒有問題,但是由於裁撤併沒有一套明文規定的甄別標準,導致漢軍旗首先被大量裁撤,其次是家族內已經沒有做官近親屬的旗人,乾隆時期的裁撤,一方面導致文化水平相對高的漢軍旗人被大量裁撤,令旗人集團的人才儲備遭到一定打擊,另外一方面導致八旗集團的整體貴族化進一步加劇,也就導致八旗子弟更加沉迷享樂。

    八旗子弟在清代難以解決,其根本原因有兩個,1.八旗問題不是一個在清代可以公開討論的話題,對於清政府而言,若漢官討論八旗制度的弊病,容易導致其遭到滿洲官員的集中圍攻,並使用“滿漢之辨”作為絕佳的理由進行攻訐,因此對於清政府而言,絕大多數情況下,八旗的問題是不能進行公開討論的。

    2.八旗問題事實上只有清帝一個人有決策權,滿洲親貴中,也有一批如恭親王一般都有識之士意識到八旗制度耗費巨資卻百無一用。但是這些有識之士其實也不太敢討論八旗治理的問題,因為八旗名義上是清政府對中國進行管治的基本盤,八旗子弟雖然能力不足,水平不高,但是由於各種親屬關係,八旗子弟擁有更好的同清政府高層的進言渠道,因此,即便有擁有一定見地的滿洲親貴認為應該整頓八旗子弟,也會立刻導致其他滿洲貴族組織相當大的反對聲浪,被指責“動搖國本”。這些人或多或少和皇帝還有一定血緣關係,提出的反對意見具有不低的影響力。因此對於這種基本盤的問題,即使是滿洲親貴有心改革,也未必有膽量公開提出。

    因此,八旗制度及其問題,事實上只有清帝一個人有提出,判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許可權,而近代中國本身清政府就內外交困,清帝或者說慈禧就更加不會去觸碰這個可能瓦解清政府基本盤的話題了。

  • 3 # 沒事瞎摻合
    個人認為,自古以來都是驕兵必敗,人都要居高思危,團結一心。一根筷子輕而易舉就能被折斷,十根筷子加在一起想要折斷就沒那麼容易了。清軍八旗軍鐵騎悍勇善戰,令人聞風喪膽

    清軍八旗鐵騎每一個士兵都精通騎術,箭技,憑藉兇猛無畏的勇氣、再加上靈活多變的戰術,明朝軍隊縷縷成為他們的手下敗將。就連當年打敗明朝軍隊的李自成軍隊,也是八旗軍的手下敗將,以至於後來李自成見到清軍都落慌而逃。

    就是這樣一支悍勇善戰的軍隊,在崇禎二年,被明朝一夥響馬賊以人數12:600,傷亡0:400實力吊打。

    不可思議吧?我也覺得不可思議,只有電視劇才可能出現的劇情卻在現實中上演。清軍八旗鐵騎幾乎屢戰屢勝,以至於輕敵

    崇禎二年,清軍在北京、天津一帶四處燒殺掠奪。明軍的猛將趙率教和滿桂都被八旗兵殺死,八旗軍所到之處,所向披靡,北京附近一帶城池,如香河、昌平、良鄉等地,八旗軍未到便逃之夭夭。

    明朝軍隊如此不堪一擊,還未亮劍就先投降。於此,八旗軍也不把明朝軍隊放在眼裡,而把目標轉移到糧食和財物上了。於是,大隊人馬便你走你的Sunny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四散開來,到各處搶掠糧食和財物。

    八旗軍有一隊人馬600人來到通州城外,突然見到12個人騎著駿馬,飛馳而至。清兵怕了嗎?怕,那是笑話,按照以往的經驗,像明軍軍隊即便人再多,也是一擊即潰,更何況現在只有十多個散兵,簡直是不堪一擊。

    清兵的頭兒勝券在握,親自持矛衝鋒陷陣。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12個勇士不僅毫不退縮,反而一箭貫穿清兵頭兒左眼,清兵頭兒當場中箭身亡。這時候清兵們面面相覷,頗為詫異。但詫異歸詫異,應戰也是必不可少,清兵們馳馬圍攻而上,但12名勇士毫無退縮之意。

    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再次發生了,12個勇士又是放箭射中兩名清兵,兩名清兵當即落馬而死。這下不得了了,這12個勇士箭法又準又狠,這是清兵始料未及的啊。這時候剩下的清兵不敢輕舉妄動了,既然刀使不上勁,那就棄刀用箭吧。清兵中也有射箭的能手。於是拿出箭來與12外勇士對射。然而,更加令人不可思議的事又再次發生,12名勇士竟然以手接箭,沒有一人被射中,而清兵這邊卻頻頻中箭身亡。這下可把清兵震撼了。清兵見局勢對他們不利,便發號施令,準備落荒而逃。12名勇士見清兵欲逃跑,奮力追射,殺得清兵連連身亡落馬,直到弓箭用盡,才作罷。

    被射死的清兵多達400人,而12名勇士居然安然無恙。

    這12名勇士到底是何方神聖?是明軍官兵嗎?還是武林高手?哦 ,不, 原來他們只是一夥響馬賊。他們聽說清軍圍攻北京城,到處燒殺掠奪,殘害百姓,感到憤怒無比,於是便有了這驚濤駭俗的一戰。

    在通州一支600人的清兵軍隊被12個響馬賊打得一敗塗地,清兵在通州也算顏面掃地,便舍通州轉攻昌黎縣了。

    昌黎縣明軍自然是知道清兵在與12名響馬賊的對戰中慘敗的事情的。在這種士氣的鼓舞之下,明軍緊閉城門,堅守抗敵。清兵攻陷昌黎縣城門時,許多清兵企圖爬上城牆,明軍拿出火藥在城牆上點燃扔向清兵,清兵被炸得死傷無數。清兵無奈之下也只能不甘心地撤離而去。

    如果,清兵能時時提高警惕,不要輕敵,或許與12名勇士之戰未必會慘敗。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輕視人,你要知道,你能贏並不是因為別人弱,而是你比別人強。驕兵必敗,就像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但還是要居高思危,一旦有外敵侵入,我們有足夠的能力能沉著應戰。

  • 4 # 歷史中簡堂言史君

    清朝史事言史堂來回答;

    堂堂清軍八旗鐵騎,被明朝響馬吊打了,很奇怪嘛?

    後金的八旗也好,還是後來的大清八旗也好,雖然憑藉武力統一了整個中國,但他並不是無敵的。還是有過一些敗仗的,至於後來順利入關以後,已經沒有比八旗軍隊更有組織,更沒有比多爾袞他們才能更出眾的將領組織反抗了,才有八旗所向披靡的錯覺。

    八旗軍隊是人不是神,袁崇煥寧遠大捷;

    人心始定。明日,大軍進攻,戴楯穴城,矢石不能退。崇煥令閩卒羅立發西洋巨炮,傷城外軍。明日,再攻,覆被卻,圍遂解。

    袁崇煥率領一萬餘兵力與來犯的努爾哈赤交戰於寧遠城。當時的明軍可謂是士氣低下,孤城無援,而來犯的後金大軍氣勢洶洶,兵多將廣。

    袁崇煥先是向部下表明要與後金大軍決一死戰的決心,隨後下令把城外的糧食全部運送到覺華島,又燒燬了城外的民房和草料,堅決不給後金留任何東西。又派出參將祖大壽率兵到寧遠的西北,作後援以牽制後金的軍隊。一切該做的準備做完以後,袁崇煥就是親自率領軍隊駐守城內,四門緊閉,組織百姓巡邏,運輸火藥,這是明擺了就等著和後金決一死戰。

    當努爾哈赤下令攻城的一刻,他也沒想到名不經傳的袁崇煥會給有難萬不可敵的女真人留下如此深刻的教訓,更是搭上了自己性命。

    滿清八旗神話是可以被一而再再而三打破的,只是沒有有抵抗力的軍隊與之抗衡。

    響馬吊打八旗始末

      大清裨將引六百騎往嶼山,至河西忽十二騎突至,欲擒之,十二騎善射,裨將三人,皆中目而死。諸軍悉前,應弦而倒,殪者甚眾。大兵悉去刀發矢,十二人俱以手接,無一傷者。兵退,十二人追射,死者三百餘人,矢盡乃止。蓋十二人乃響馬賊,商敬石為首。聞大兵入,約其黨欲建功,至此忽遇耳,遂至通州鎮守。營報功,守將申兵部,兵部悉隸之於麾下。時,大兵大隊將至河西、天津等處,聞通州十二騎殺兵四百乃不往。《明季北略·商敬石善射》

    公元1629年,入侵中原的八旗軍隊,一路所向披靡,那是見神殺神遇佛殺佛,無人可擋。往往八旗軍隊還沒殺到,明軍都紛紛逃跑撤離了。

    本就捷報連連的八旗從上到下,那是愈發的驕橫,愈發的覺得自己不可一世,便把大隊人馬四散開來,到各處的城中肆意的搶掠糧食和錢物。

    其中有一大概600人上下的八旗隊伍,他們來到通州城外進行搶劫,所到之處,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樣,有什麼拿什麼,隨意至極。

    驕橫的代價

    這時這夥響馬出現了,人數為12人。大概是裝逼過了頭,遇見的明軍不戰而潰給了八旗極大的自信。清兵以為是被打散的明軍騎兵,便要上去廝殺。 按照以往的作戰經驗,明軍即使人多,也基本是一擊即潰,何況前來的不過區區12騎而已,這些人還不夠大隊人馬塞牙縫的。自持的一清軍頭目手持長矛第一個衝上去了,只聽到嗖的一箭,這個頭目從馬上應聲而倒。

    另外的清軍兩清軍頭目雖然詫異,但是隻是認為對方運氣好,於是他們也毫無畏懼的衝上來應戰。誰知今天就邪了門了,這12騎箭法精湛,又是同樣的手法,兩人眼中中箭,落馬而死。

    眼看這12騎膽氣之壯,箭法之準,殺人手段之狠,皆是清兵前所未見的。此時的他們才開始重視起來,簇擁而上。但這12騎也不逃跑,也不怕清兵人多,應手發箭,又射死許多清兵。

    0此400的戰損比,八旗潰不成軍

    清兵之中也有射箭的好手,便遠遠的與這12騎對射起來。 12騎藝高人膽大,見清兵箭來並不慌張,竟然以手接箭,無一人被射中。 這手絕活一露,頓時把清兵嚇住了。他們本來是搶掠的,哪曾想遇到這種武藝高強的硬茬子。此時的他們已無心戀戰,發一聲喊,便潰逃而去。 12騎打到這個份上,已經很讓人歎服了,但他們並不滿足。 現在眼見清兵逃跑,便奮不顧身地尾追而去,一路上連連追射清兵,殺的清兵紛紛落馬,直到箭矢全部射完才罷休。計點射殺落馬的清兵,竟然有400人之多。

    此12人就是一商敬石為手的一群響馬。

  • 5 # 老衲侃春秋

    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

    公元1615年,隊伍又進一步擴大,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至此,八旗之制確立完成。

    滿洲實行八旗制度,青壯年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大的靈活性,並且保持了強大的戰鬥力。

    由於遊牧民族生來擅長騎射,而明朝大部分是步兵。當騎兵對陣步兵的時候,就像是一場屠殺。騎兵靠著高機動性,和衝擊力,在一瞬間就能將步兵陣衝擊成四五塊。

    後來終於想出一個以步制騎的陣法。就是將步兵綁在一起,來抵抗騎兵的衝擊力,但是事實證明,這種打法更是蠢到了家。

    每次一交戰,最後的結果就是打也打不過,跑也跑不了,就像是被捆住的一群羊,任人宰割。

    明朝步兵在滿清騎兵面前不可一擊,那麼朝廷的騎兵隊伍戰鬥力怎麼樣呢?

    和步兵一樣,也不行。首先,明朝的騎兵隊伍,所用的戰馬質量本身就不行,騎手騎術也欠佳,再加上戰役指揮、軍兵種配合都不行,所以一對陣也是被打得丟盔卸甲,狼狽不堪。

    當年的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就曾羨慕的稱讚道:“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八旗鐵騎這麼厲害,真的就不可戰勝嗎?

    其實也並非如此,主要看他們遇到的是什麼樣對手了。

    《明季北略·商敬石善射》中就記載了這麼一次戰鬥,不可一世的八旗鐵騎被一小撮明朝的響馬所吊打。

    響馬一詞原出於山東,說山東的土匪在馬脖子上掛滿鈴鐺,馬跑起來,鈴鐺很響,故稱土匪為響馬。但後來所指範圍擴大了,山東、河南、河北等地也這麼叫法。

    明朝為了保證軍隊的用馬,實行的“馬政”是以民間養馬的形式來滿足軍隊要求。供馬的形式有三種:種馬、表馬、寄養馬。

    實施範圍在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民間養官馬,馬戶不僅要保證馬的健壯,而且還要完成繁殖任務,如有缺少,則要如數賠償。

    養馬也是個技術活,中原的農民不擅長。所以朝廷實施的馬政,使得農民深受其害。致使許多養馬戶破家,由安分守己的農民轉為劫掠為生的“響馬”。

    當時就有“江南之患糧為最,河北之患馬為最”的說法。(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

    公元1510年,直隸霸州(今河北霸縣)文安縣人劉六、劉七、楊虎等人起義,一呼百應,聚流民、響馬、屯軍數千人,屢敗官軍,被朝廷呼作“響馬盜”,此匪患朝廷歷經三年才予以剿滅。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原一帶,響馬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公元1629年,皇太極率軍繞過山海關,從喜峰口侵入塞內,侵入的清軍剛一交戰,明朝猛將趙率教和滿桂都被八旗兵殺死。

    來到北京附近一帶的城池,如昌平、良鄉,灤州、香河、固安、張灣等,八旗兵人還未到,明朝的官兵便聞風而逃了。

    一看明軍這麼不堪一擊,八旗兵越發的驕橫了,便把大隊人馬四散開來,到各處的城中肆意的搶掠糧食和錢物。

    其中有一隊人馬,大概600人左右,他們來到通州城外進行搶劫,所到之處,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樣,有什麼拿什麼,隨意至極。

    突然前方飛馳來12騎,轉瞬間就到了跟前。清兵以為是被打散的明軍騎兵,便要上去廝殺。

    按照以往的作戰經驗,明軍即使人多,也基本是一擊即潰,何況前來的不過區區12騎而已,這些人還不夠大隊人馬塞牙縫的。

    所以一個清兵頭目自恃穩操勝券,便親自持矛衝上前去。

    有句俗話,人不能太裝逼了,裝打發了是要付出代價的。看到敵軍前來,12騎不僅毫不退縮,反而一箭射中清兵頭目的左眼,頭目當場從馬上栽了下來。

    一看同夥還沒交戰就“掛了”,另外兩個頭目很詫異,認為同夥運氣不好而已。所以他們毫無畏懼的衝上來應戰。

    誰知今天就邪了門了,這12騎箭法精湛,又是同樣的手法,兩人眼中中箭,落馬而死。

    眼看這12騎膽氣之壯,箭法之準,殺人手段之狠,皆是清兵前所未見的。此時的他們才開始重視起來,簇擁而上。

    但這12騎也不逃跑,也不怕清兵人多,應手發箭,又射死許多清兵。

    清兵之中也有射箭的好手,便遠遠的與這12騎對射起來。

    12騎藝高人膽大,見清兵箭來並不慌張,竟然以手接箭,無一人被射中。

    這手絕活一露,頓時把清兵嚇住了。他們本來是搶掠的,哪曾想遇到這種武藝高強的硬茬子。此時的他們已無心戀戰,發一聲喊,便潰逃而去。

    12騎打到這個份上,已經很讓人歎服了,但他們並不滿足。

    現在眼見清兵逃跑,便奮不顧身地尾追而去,一路上連連追射清兵,殺的清兵紛紛落馬,直到箭矢全部射完才罷休。計點射殺落馬的清兵,竟然有400人之多。

    這夥人騎射這麼厲害,他們到底是誰,難不成是朝廷的大內高手?

    其實他們和朝廷沒有任何關係,就是一夥響馬賊,為首的叫作商敬石。

    他們聽說清軍圍攻北京,就拋開了和朝廷的恩怨,要舉行保家衛國的義舉,相約要到軍中殺賊立功。

    正在奔赴北京的路上,沒見到朝廷的官兵呢,卻遇到了搶劫的清兵,才有了這麼一場遭遇戰。

    他們這個“投名狀”簡直就是大大的極品了。

    八旗兵向來值得誇耀的,就是騎射了。這次一個小遭遇戰居然被打的這麼慘,迅速引起巨大的震動。

    受此一擊,他們也不敢大意了, 於是不甘心地撤圍而去。

    清軍撤出關外後,明朝對商敬石這12騎,以戰功進行了熱烈的表彰,並把他們招入軍中。

    補遺:《明季北略》是一部記述明朝北方地區史實的史書。作者是民間史學家計六奇,字用賓,號天節子,又號九峰居士。

    《明季北略》主要記述明朝中後期的這一段歷史,史料價值很高。所以寫商敬石激戰清八旗的事情,應該是真實發生的史實。但這一仗在清人所修《明史》上,隻字未提。

    是什麼原因呢?史料價值不高?

    恐怕這個原因不充分。

    竊以為是清朝修史的人認為八旗這麼大的傷亡比例,寫在史書上有損於清八旗的名聲,所以特意給忽略了。

    也可能寫史的人本身就不敢往上寫。所以官方正史上沒有這個記載。

    但正史不錄入不代表就不存在。嚴謹的史學著作總歸是能得到流傳和後人的認可的。

    1944年農曆甲申年,史學大家郭沫若在重慶著述《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即大量參考計六奇的《明季北略》與《明季南略》二書。

    有人可能覺得此戰不可思議,是否有意在誇大響馬的戰鬥力?

    我們還可以再找出正史中記載的一個例子作為旁證。

    《 明史紀事本末 》記載,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 僅有五十三人的倭寇從浙江沿海登陸後,連續攻掠多個州縣,最後直逼到南京城下。

    當時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幾十個倭寇追著幾千幾萬的明軍在屁股後面打,最後朝廷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們剿滅。

    連東海的倭寇都能創造這樣的奇蹟,中國的響馬取得這樣驕人的戰績,大家也就應該不以為奇了。

    參考資料:

    《明季北略》明·計六奇

    《明史》 清·張廷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化、文明和人文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