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的 中國支援世界多極化,反對單極化
冷戰結束以後,世界格局的總體特徵是向多極化發展。但隨著科索沃戰爭的爆發,這一發展的具體程序出現了某些新變化,學術界因此產生了一些不同看法。
【一】判斷世界格局的依據是什麼
[1]在決定世界格局變化的諸多因素中,科技和經濟實力日益成為決定性因素。
決定世界格局變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與意識形態等,這些因素在綜合運動過程中形成的種種力量對比就構成了不同的世界格局。不同的歷史時期,各種因素在決定世界格局變化中所處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樣。一般來說,戰爭和冷戰時期,軍事、政治因素起主導作用,而和平時期,經濟、科技因素往往起決定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兩極格局的形成,主要是在冷戰的背景下兩種社會政治制度的對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等政治、軍事因素造成的。儘管如此,科技和經濟實力的作用還是不斷增強,並動搖兩極格局的根基。70年代以來,以資訊科技為主要標誌的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直接影響到各國綜合國力的升降,導致日本、西歐的崛起,美國實力的相對下降,蘇聯的衰落,從而推動世界格局的演變。80年代特別是80年代中期以後,兩極格局實際上已經鬆動,開始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冷戰結束後,歐洲、日本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作用力,從發展趨勢來看,不是減弱,而是增強。這樣,世界格局必然朝多極化、而不是單極化方向發展。
[2]經濟全球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促進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全球範圍內對外直接投資、資本流動的速度和規模、跨國企業購併和重組都出現前所未有的勢頭。跨國公司和超國家的經濟力量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不斷增強,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力。迅速發展的經濟全球化趨勢,使世界經濟連為一體,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都失去了絕對自主控制本國國民經濟的能力。經濟全球化也使各大國之間力量對比出現相對均衡化趨勢,美國的“超級”地位面臨日益嚴峻的壓力和挑戰。不言而喻,經濟全球化程序正朝著削弱、而不是增強霸權和單極格局的方向發展,客觀上促進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的程序中,地區經濟一體化也在加速發展。地區合作日益加強,各種區域性、洲際性的合作組織空前活躍。隨著歐元的啟動,歐洲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北美、亞太地區經濟合作升溫。亞歐會議、亞太經合組織等區域性合作機制日趨完善,東盟等次區域性組織也很活躍。地區經濟一體化導致世界經濟格局的多元化,從而推動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
[3]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各國國際地位和作用發生變化,從而使多數國家把推動世界格局多極化作為本國的主要國際戰略之一。
日本是當今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科技經濟強國,冷戰結束後最明顯的變化是謀求政治大國地位,並朝國際化方向發展。為此,它極力爭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作為第一步已於1996年爭取到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它不斷增加軍費開支,力求在亞太地區發揮更大作用。它一方面把維繫與美國關係、加強日美安全合作放在對外戰略的頭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則在經濟、政治與外交方面與美國明爭暗鬥,表現出相當大的獨立性。德國統一後,隨著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高,其參與地區與國際事務的意識隨之增強。德、法等西歐國家積極在歐洲一體化、北約東擴、歐洲與俄羅斯的關係、波黑和科索沃危機等事務中發揮獨特作用,公開反對美國單獨主導和干預歐洲事務。日本、西歐各國都不贊成建立美國主導下的單極格局,主張美、日、歐共同主宰西方乃至全球事務。俄羅斯經濟實力下降,但手中仍握有核戰略武器的王牌。為了重振大國雄風,更是堅持反對美國單獨稱霸,主張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在不少重大問題上敢於同美國分庭抗禮。中國曆來反對霸權主義,主張建立多極世界格局和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的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總之,由於客觀實力和國際地位的決定,除了極個別國家,大多數國家主觀戰略都是主張並努力推進世界格局的多極化。
[4]世界各種力量出現新的分化組合,目前仍處於繼續調整之中。
歐洲各國加快一體化程序,經濟上進一步加強合作,積極推進統一貨幣體系和統一市場。政治軍事方面的合作及一體化趨勢也在加強。1999年11月,英、法、德、意等國就歐洲新的防禦體系達成協議,以自主解決歐洲的防務問題。東歐各國積極向西歐靠攏,爭取加入歐盟。歐盟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正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為了在同美國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更有利的地位,歐洲加強了同亞洲的聯絡。已經召開了兩屆的亞歐首腦會議,在促進亞歐合作的同時,更含有排斥美國、同美國競爭的戰略意圖。俄羅斯調整了外交戰略,一方面它在北約東擴、波黑和科索沃戰爭等一系列問題上同美國進行了程度不同的鬥爭;另一方面,它加強了同亞太國家的合作,特別是同中國建立了“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一些獨聯體國家在經歷了大分化後由於經濟、地緣政治上的需要又重新走向合作,俄白甚至建立了國家聯盟。東盟的國際地位逐步提高,在解決地區衝突,促進東亞、東南亞經濟合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999年11月,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成功舉行了第三次非正式會晤,充分顯示了東盟與東亞國家對話與合作機制的強大生命力。此外,廣大發展中國家經過調整、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壯大,成為反對霸權主義的重要力量。以上這些分化組合和調整,無疑起到了遏制單極格局的形成、促進多極化趨勢發展的積極作用。
[5]當今世界具有明顯的多樣性特徵。
從根本政治制度來看,既有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也有半資本主義半封建國家;以經濟發展程度劃分,既有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還有新興工業國家;從宗教、信仰、語言、文化的角度講,各國也存在不少差異。這種多樣性和差異性,是決定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重要基礎。與此同時,隨著冷戰時期兩大政治陣營對抗的結束,國家利益成為各國對外戰略的重要因素,全球範圍內利益多元化趨勢明顯增強,這也影響世界格局的走向。
【二】當今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是單極化還是多極化
科索沃戰爭後,世界格局是否發生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是單極化還是多極化?這些問題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和熱烈的討論。多數學者認為,如果說世界格局發展有什麼變化的話,僅僅是在多極化發展趨勢之下,各種戰略力量的對比出現了局部的、暫時的變化。但在一些具體問題上,還存在不同看法和疑問。
[1]單極化趨勢是否“壓倒”多極化趨勢。
在科索沃戰爭後,美國霸權主義和構建單極世界的圖謀急劇膨脹,勢頭強勁。因此,有些學者認為,世界格局和國際體制的“總特徵”是“單極化超越多極化”,“單極至上”,“單極已開始壓倒多極化”,而“多極化結構已被耗散”,已“受到阻斷”。其主要理由是:美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等方面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高居其他所有大國之上。冷戰結束後,美國經濟出現了長期、持續、快速的增長勢頭,而其他西方大國經濟呈現低增長或負增長的不利局面,這使美國在新一輪綜合國力競爭中處於更加有利地位。同時美國還控制著北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軍事政治集團,試圖將其凌駕於聯合國之上。也有人說,既然美國是冷戰後唯一的超級大國,那麼現在就是單極世界。
然而,儘管美國拋開聯合國安理會,不顧中、俄等國的反對,發動了對南聯盟的戰爭並取得“勝利”,儘管目前美國經濟在西方大國中經濟增長率較高,仍是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儘管美國在一意孤行地謀求建立以其為霸主的單極世界,但事實是世界格局的單極化並未超越多極化的主導趨勢。
(1)從經濟發展的總趨勢來看,美國與西方大國及其他重要力量的差距不是在擴大而是在繼續縮小。
戰後,美國工業及國民生產總值曾超過資本主義國家的總和,幾乎佔世界的一半,現在只佔27%左右,預計到2020年將降至10%-15%。由於美國在資訊科技革命和產業結構、金融體系調整等方面先行一步,經濟增長速度略快於日本、西歐。但隨著後者調整的完成,它們之間的差距無疑會縮小。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和國內泡沫經濟影響而一度疲軟的日元,1999年12月又重新堅挺,直逼100日元兌換1美元的高匯率。此外,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南韓、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特區渡過難關,東亞經濟迅速復甦,使美國的經濟地位相對下降。
(2)軍事上,美國面臨嚴峻挑戰,難以唯我獨尊。
俄羅斯的戰略核力量及其他先進武器足以構成對美國的致命威脅。它要重振大國雄風、至少遏制住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下滑的勢頭,同美國分庭抗禮,目前只有依靠軍事、特別是核戰略力量。因此,它在科索沃戰爭後及時調整戰略,不惜一切代價大力發展核武器及其他先進裝備,竭盡全力維持對美國戰略武器的均勢地位。對此,美國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不然它為什麼要斥巨資發展國家導彈系統和戰區導彈系統呢?
(3)美國即使“擁有”北約也不可能高居其他國際和地區組織之上。
一是,在歐洲事務上,美國長期進行多方干預,但迄今尚不能排斥歐洲聯盟及其他泛歐性組織。歐盟同美國經濟上的激烈競爭長期存在,科索沃戰爭後,歐盟設立外交與安全事務代表,英、法、德等國主張建立獨立於北約之外的歐洲防務系統,顯示了歐盟擺脫美國控制的政治決心。二是,在全球事務上,聯合國及其安理會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許多全球問題的磋商和解決都離不開聯合國。即使是美國要出面去解決這些問題,也儘可能爭取安理會的批准或授權。美國之所以能在科索沃戰爭中拋開聯合國為所欲為,是由當時地緣政治、大國戰略、民族矛盾、冷戰思維等錯綜複雜的原因造成的。我們不能由此推而廣之地認定美國就已高居聯合國之上、甚至將其排斥在外單獨解決全球範圍內的問題。至於像東盟這樣的地區組織,美國更是鞭長莫及。
[二]單極是否就是“一超+X強”。
有的學者認為,“單極世界也可能是由一超伴X強共同建立的”。有的學者則斷言:“單極已經收攏了多極化中的若干‘極’(如德國、法國和英國)”,“日本也被收攏於單極之內”,“擁有19個成員國的北約是單級的有效載體”。其主要理由是:歐洲、日本與美國的“經濟利益、安全利益、以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有著廣泛的、根本的一致性”,不是抗衡美國的力量。這種看法顯然欠妥。
(1)從本質上看,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存在根本的利益衝突和非一致性。
資本的本性就是增殖和擴張,由此導致了資本之間的激烈競爭和利益對抗。競爭和對抗,不僅表現在國內,也表現在國際上。國家作為政治代理人無疑為這種競爭和對抗服務。從而使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成為國際社會基本矛盾之一。這種矛盾的激化導致它們之間無數次戰爭,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戰後,它們之間儘管無戰事,當前經濟全球化又密切了它們之間的聯絡,但這並不是意味著,資本性質的改變以及它們之間矛盾和利益的消失。列寧在批判考茨基的“將以實行國際聯合的金融資本共同剝削世界來代替各國金融資本的相互鬥爭”、“超帝國主義論”時,指出“考茨基掩蓋帝國主義的最深刻的矛盾,就必然會美化帝國主義”。(《列寧選集》,3版,第2卷,678、68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我們分析當前國際形勢時,應當重溫列寧這一論述。
(2)從現實發展趨勢上看,美國與西歐、日本的關係,並非在“收攏”。
經濟全球化密切了它們之間的聯絡,但也加劇了它們的競爭。美、日、歐在經濟上的激烈競爭以及由此而導致的摩擦、糾紛、對抗,有目共睹。1999年12月,世貿組織西雅圖會議無果而終,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它們之間矛盾的尖銳性。我們在分析國際問題時,當然應看到兩種政治制度和多種意識形態的對抗性,以及美、日、歐內在的一致性,但也不應當忘記: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國家現實利益成為影響國際關係發展的主導因素。美國為了控制歐洲,強調新大西洋主義和北約的作用,但西歐大國卻主張歐洲自主防務,並加緊組建“歐盟快速反應部隊”。日本早在戰後就與美國結成軍事同盟,而最近美日安保體制擴大化,既反映了美日聯合加強亞太防務的意圖,但更表現出冷戰後日本急於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獨立發揮軍事作用的動機。在日本的對外戰略中,美日安保體制擴大化是其最終擺脫美國束縛、稱霸東亞的跳板。
(3)從西方大國和重要力量的戰略來看,都沒有提出“一超伴X強”共同組建單極世界的主張。
美國政府制訂的“新世紀的美國安全戰略”,以及美國的政界要人、戰略家們的言論,都非常明確地指出,美國的戰略目標就是要領導整個世界,建立美國領導下的世界新秩序,把21世紀建成為“美國世紀”,歐洲、日本均在其領導之列,它決無與之共同組建單極世界的打算。法國公開主張世界格局的多極化。德、英、日以及歐盟不僅沒有同美國相伴共同組成一極的表示,相反都反對建立由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一超伴X強”共同建立單極世界,恐怕是缺乏現實依據的主觀意斷。
[3]多極化是否就是大國力量均衡化。
當前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並存。各國力量發展不平衡的同時,也出現均衡化的傾向。例如美國實力與西方大國及中國的差距正在縮小,有的學者據此得出多極化等於大國力量均衡化的結論。但均衡總是相對的,而不均衡則是絕對的。影響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各種力量亦有差別,有強和次強之分。作為多極化趨勢中一極的,既有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也有實力次於美國的日本、德國,還有地區大國,以及國家集團和國際組織。目前多數學者主張用“一超多強”來概括多極化趨勢中各大力量的基本狀況。“一超”指美國,這一點十分明確,也沒有爭議。“多強”的說法不一樣,一些人認為,應包括日、德、英、法、俄、中等國;另一些人把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合起來當作一極;還有人認為,美、歐、日、俄、中五大力量支撐新格局的雛型。
這些說法各有其道理,但值得指出的是,在不同領域,各大力量發揮的作用也不一樣。在軍事方面,首推美國,其次是俄羅斯,其他各國還不能在全球範圍發揮巨大作用、產生重大影響;在經濟和科學技術領域,美、日、歐影響力最大,俄、中以及單獨某個西歐國家,還不能對全球經濟事務產生決定性影響;在政治領域,美、英、法、俄、中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作用比較顯著。
[4]多極化是否就是無極化。
有的學者認為,“極”的根本問題是霸權,是由若干國家主導世界,“兩極”、“多極”是對過去歷史的總結,今後的世界將向“非極化”、“無極化”方向發展。這一看法至少存在兩個問題:
(1)簡單地把“極”等同於霸權。
兩極格局下,“極”的確同美、蘇的霸權聯絡在一起的。“極”的作用,對外表現為兩大集團、兩大陣營強烈的爭奪性和對抗性;對集團、陣營內部表現為控制性和支配性。無論對內還是對外,“極”的作用都集中體現為奪取和維護美蘇的經濟霸權、政治霸權、軍事霸權和思想文化霸權。從兩極轉向多極,不僅是數量的增減,而且“極”的內涵上也發生變化。多極化中的“極”,主要指對其他國家、本地區乃至全球產生重大影響、發揮協調作用的重要力量,而不是多個霸權國家。美國謀取的單極世界中的“極”,就是要稱霸世界,它同兩極格局中的“極”,本質上沒有太大變化,只不過具體做法有所改變,實際控制力、支配力下降。而我們主張的多極化,反映了當今世界格局發展的客觀趨勢,其實質是反對霸權主義。
(2)不符合當今世界格局發展變化的實際情況。
一超多強也好,五大力量也好,都是客觀存在的,它們在國際事務中將不可避免地要繼續發揮巨大作用。這種地位與作用本身就是“極”,不能說世界將向“非極化”、“無極化”方向發展。
【三】新的世界格局是否形成
有的學者認為,以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格局已經形成。有的學者認為,世界大格局下有小格局,多極化趨勢本身也是一種格局。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這個問題。
[1]世界格局多極化是一個發展程序和大趨勢。
1999年11月,江澤民同志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當前“世界多極化的趨勢在繼續發展”。繼續發展的意思就是尚未定型,還沒有最後形成。原因在於:
(1)推動多極化發展的各種力量對比處在不斷髮展變化之中。
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穩步上升。歐洲一體化程序加速發展,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日本經歷了金融危機之後,經濟正在逐步復甦,謀求政治大國步伐還會加快。南韓、新加坡等新興工業國家經濟得以恢復,開始步入新的發展期。發展中國家力量不斷增強。而美國實力則相對下降。同時,大國關係也處在繼續調整之中。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俄對美及西方的態度日趨強硬。中美關係在曲折與鬥爭中有所改善。
(2)多極化的機制尚未形成。
兩極格局之所以長期維持下來,原因之一是有穩定而強有力的機制保障。同樣,多極化格局的最終形成,也需要有穩定的機制來保障。而目前多極化的機制還在探索之中。從長遠來講,只有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特別是常任理事國),才能在這方面發揮很好的作用,但它一直受到美國的挑戰與衝擊。而其他現存的國際組織和國際協調機構更難以擔此重任。到底多極化格局的機制應當怎樣建立,它如何構成,是完善和利用現有機制,還是建立新的,都有待於進一步探索。
[2]多格化格局的最終形成將是一個充滿複雜鬥爭的長期過程。
(1)鬥爭是複雜而艱鉅的。
美國是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妄圖建立它領導下的單極世界。它的這一既定戰略是不會改變的,除非強大制約力量形成,它不得不接受既成事實。儘管實力相對下降,但它目前的絕對實力和對全球經濟影響力,還是其他國家和力量所無法相比的。它在軍事上和國際戰略方面也佔據明顯優勢。唯一能向它提出挑戰的俄羅斯,由於面臨經濟和內政方面的問題,還不能從根本上制約它。此外,冷戰思維、政治及意識形態對立、民族分裂、宗教糾紛等因素也對多極化趨勢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干擾和衝擊。這些無疑都增加了爭取多極化鬥爭的複雜性和艱鉅性。
(2)鬥爭是長期而曲折的。
各種力量對比的改變,多極制約力量的形成,多極化格局保障機制的建立,並能真正遏制美國的霸權主義和構建單極世界的戰略,這都需要較長的時間,決不會一蹴而就。大趨勢是朝多極化方向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發展會一帆風順。多極化趨勢有時會受阻、受壓、受衝擊,不是任何時候都加速發展,甚至可能會暫時停止和倒退,但大趨勢不會改變。
[3]世界格局的多極化這一歷史方向不可逆轉。
(1)從單極化與多極化鬥爭的實質來看。
在多極化發展的程序中,始終充滿單極化與多極化的鬥爭。這一斗爭的實質是霸權與反霸權。霸權越來越不得人心,遭到包括西方大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的反對。霸權的控制、支配力,以及其他力量對這種控制力、支配力的認可和接受程度不斷減弱,而反霸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反霸力量逐步發展壯大。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是反霸鬥爭的主力軍。
(2)從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的合理性來看。
由一個大國主宰各國的命運、決定全球事務的單極格局,以及建立在這一格局基礎上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顯然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它無疑意味著,為了一國利益可以犧牲多數國家利益,一國可以任意干預別國內政、侵犯別國主權,一國可以把自己的政治制度、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強加於人,一國可以為所欲為,多數國家則喪失了自由生存與發展的權利。而由各國共同決定自己命運,共商全球大事的多極化格局,以及建立在這一格局基礎上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顯然是公正、合理的。它意味著,各國平等、獨立、自主、自尊,彼此尊重主權,也尊重世界的多樣性、利益的多元性、各國發展水平和程序的差異性,尊重各國選擇自己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各國都有權透過公平協商參與解決地區和國際事務。正義戰勝邪惡,公正、合理戰勝不公正、不合理,這既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必然規律,也是千古不朽的真理。
(3)從科技與經濟發展趨勢和各種力量對比來看。
科技與經濟發展的總趨勢是,美國經濟實力相對下降,而其他力量,特別是社會主義中國、新興工業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實力相對上升,這必然導致單極化趨勢削弱、多極化趨勢增強。同時,科技與經濟狀況日益成為各國戰略發展和世界格局變化的首要因素。美國經濟實力下降,妄圖憑藉軍事和國際戰略優勢謀取霸權的舊做法,必然會越來越不靈驗。
但願能幫到你,希望採納......
支援的 中國支援世界多極化,反對單極化
冷戰結束以後,世界格局的總體特徵是向多極化發展。但隨著科索沃戰爭的爆發,這一發展的具體程序出現了某些新變化,學術界因此產生了一些不同看法。
【一】判斷世界格局的依據是什麼
[1]在決定世界格局變化的諸多因素中,科技和經濟實力日益成為決定性因素。
決定世界格局變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與意識形態等,這些因素在綜合運動過程中形成的種種力量對比就構成了不同的世界格局。不同的歷史時期,各種因素在決定世界格局變化中所處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樣。一般來說,戰爭和冷戰時期,軍事、政治因素起主導作用,而和平時期,經濟、科技因素往往起決定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兩極格局的形成,主要是在冷戰的背景下兩種社會政治制度的對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等政治、軍事因素造成的。儘管如此,科技和經濟實力的作用還是不斷增強,並動搖兩極格局的根基。70年代以來,以資訊科技為主要標誌的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直接影響到各國綜合國力的升降,導致日本、西歐的崛起,美國實力的相對下降,蘇聯的衰落,從而推動世界格局的演變。80年代特別是80年代中期以後,兩極格局實際上已經鬆動,開始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冷戰結束後,歐洲、日本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作用力,從發展趨勢來看,不是減弱,而是增強。這樣,世界格局必然朝多極化、而不是單極化方向發展。
[2]經濟全球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促進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全球範圍內對外直接投資、資本流動的速度和規模、跨國企業購併和重組都出現前所未有的勢頭。跨國公司和超國家的經濟力量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不斷增強,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力。迅速發展的經濟全球化趨勢,使世界經濟連為一體,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都失去了絕對自主控制本國國民經濟的能力。經濟全球化也使各大國之間力量對比出現相對均衡化趨勢,美國的“超級”地位面臨日益嚴峻的壓力和挑戰。不言而喻,經濟全球化程序正朝著削弱、而不是增強霸權和單極格局的方向發展,客觀上促進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的程序中,地區經濟一體化也在加速發展。地區合作日益加強,各種區域性、洲際性的合作組織空前活躍。隨著歐元的啟動,歐洲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北美、亞太地區經濟合作升溫。亞歐會議、亞太經合組織等區域性合作機制日趨完善,東盟等次區域性組織也很活躍。地區經濟一體化導致世界經濟格局的多元化,從而推動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
[3]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各國國際地位和作用發生變化,從而使多數國家把推動世界格局多極化作為本國的主要國際戰略之一。
日本是當今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科技經濟強國,冷戰結束後最明顯的變化是謀求政治大國地位,並朝國際化方向發展。為此,它極力爭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作為第一步已於1996年爭取到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它不斷增加軍費開支,力求在亞太地區發揮更大作用。它一方面把維繫與美國關係、加強日美安全合作放在對外戰略的頭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則在經濟、政治與外交方面與美國明爭暗鬥,表現出相當大的獨立性。德國統一後,隨著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高,其參與地區與國際事務的意識隨之增強。德、法等西歐國家積極在歐洲一體化、北約東擴、歐洲與俄羅斯的關係、波黑和科索沃危機等事務中發揮獨特作用,公開反對美國單獨主導和干預歐洲事務。日本、西歐各國都不贊成建立美國主導下的單極格局,主張美、日、歐共同主宰西方乃至全球事務。俄羅斯經濟實力下降,但手中仍握有核戰略武器的王牌。為了重振大國雄風,更是堅持反對美國單獨稱霸,主張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在不少重大問題上敢於同美國分庭抗禮。中國曆來反對霸權主義,主張建立多極世界格局和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的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總之,由於客觀實力和國際地位的決定,除了極個別國家,大多數國家主觀戰略都是主張並努力推進世界格局的多極化。
[4]世界各種力量出現新的分化組合,目前仍處於繼續調整之中。
歐洲各國加快一體化程序,經濟上進一步加強合作,積極推進統一貨幣體系和統一市場。政治軍事方面的合作及一體化趨勢也在加強。1999年11月,英、法、德、意等國就歐洲新的防禦體系達成協議,以自主解決歐洲的防務問題。東歐各國積極向西歐靠攏,爭取加入歐盟。歐盟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正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為了在同美國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更有利的地位,歐洲加強了同亞洲的聯絡。已經召開了兩屆的亞歐首腦會議,在促進亞歐合作的同時,更含有排斥美國、同美國競爭的戰略意圖。俄羅斯調整了外交戰略,一方面它在北約東擴、波黑和科索沃戰爭等一系列問題上同美國進行了程度不同的鬥爭;另一方面,它加強了同亞太國家的合作,特別是同中國建立了“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一些獨聯體國家在經歷了大分化後由於經濟、地緣政治上的需要又重新走向合作,俄白甚至建立了國家聯盟。東盟的國際地位逐步提高,在解決地區衝突,促進東亞、東南亞經濟合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999年11月,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成功舉行了第三次非正式會晤,充分顯示了東盟與東亞國家對話與合作機制的強大生命力。此外,廣大發展中國家經過調整、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壯大,成為反對霸權主義的重要力量。以上這些分化組合和調整,無疑起到了遏制單極格局的形成、促進多極化趨勢發展的積極作用。
[5]當今世界具有明顯的多樣性特徵。
從根本政治制度來看,既有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也有半資本主義半封建國家;以經濟發展程度劃分,既有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還有新興工業國家;從宗教、信仰、語言、文化的角度講,各國也存在不少差異。這種多樣性和差異性,是決定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重要基礎。與此同時,隨著冷戰時期兩大政治陣營對抗的結束,國家利益成為各國對外戰略的重要因素,全球範圍內利益多元化趨勢明顯增強,這也影響世界格局的走向。
【二】當今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是單極化還是多極化
科索沃戰爭後,世界格局是否發生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是單極化還是多極化?這些問題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和熱烈的討論。多數學者認為,如果說世界格局發展有什麼變化的話,僅僅是在多極化發展趨勢之下,各種戰略力量的對比出現了局部的、暫時的變化。但在一些具體問題上,還存在不同看法和疑問。
[1]單極化趨勢是否“壓倒”多極化趨勢。
在科索沃戰爭後,美國霸權主義和構建單極世界的圖謀急劇膨脹,勢頭強勁。因此,有些學者認為,世界格局和國際體制的“總特徵”是“單極化超越多極化”,“單極至上”,“單極已開始壓倒多極化”,而“多極化結構已被耗散”,已“受到阻斷”。其主要理由是:美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等方面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高居其他所有大國之上。冷戰結束後,美國經濟出現了長期、持續、快速的增長勢頭,而其他西方大國經濟呈現低增長或負增長的不利局面,這使美國在新一輪綜合國力競爭中處於更加有利地位。同時美國還控制著北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軍事政治集團,試圖將其凌駕於聯合國之上。也有人說,既然美國是冷戰後唯一的超級大國,那麼現在就是單極世界。
然而,儘管美國拋開聯合國安理會,不顧中、俄等國的反對,發動了對南聯盟的戰爭並取得“勝利”,儘管目前美國經濟在西方大國中經濟增長率較高,仍是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儘管美國在一意孤行地謀求建立以其為霸主的單極世界,但事實是世界格局的單極化並未超越多極化的主導趨勢。
(1)從經濟發展的總趨勢來看,美國與西方大國及其他重要力量的差距不是在擴大而是在繼續縮小。
戰後,美國工業及國民生產總值曾超過資本主義國家的總和,幾乎佔世界的一半,現在只佔27%左右,預計到2020年將降至10%-15%。由於美國在資訊科技革命和產業結構、金融體系調整等方面先行一步,經濟增長速度略快於日本、西歐。但隨著後者調整的完成,它們之間的差距無疑會縮小。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和國內泡沫經濟影響而一度疲軟的日元,1999年12月又重新堅挺,直逼100日元兌換1美元的高匯率。此外,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南韓、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特區渡過難關,東亞經濟迅速復甦,使美國的經濟地位相對下降。
(2)軍事上,美國面臨嚴峻挑戰,難以唯我獨尊。
俄羅斯的戰略核力量及其他先進武器足以構成對美國的致命威脅。它要重振大國雄風、至少遏制住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下滑的勢頭,同美國分庭抗禮,目前只有依靠軍事、特別是核戰略力量。因此,它在科索沃戰爭後及時調整戰略,不惜一切代價大力發展核武器及其他先進裝備,竭盡全力維持對美國戰略武器的均勢地位。對此,美國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不然它為什麼要斥巨資發展國家導彈系統和戰區導彈系統呢?
(3)美國即使“擁有”北約也不可能高居其他國際和地區組織之上。
一是,在歐洲事務上,美國長期進行多方干預,但迄今尚不能排斥歐洲聯盟及其他泛歐性組織。歐盟同美國經濟上的激烈競爭長期存在,科索沃戰爭後,歐盟設立外交與安全事務代表,英、法、德等國主張建立獨立於北約之外的歐洲防務系統,顯示了歐盟擺脫美國控制的政治決心。二是,在全球事務上,聯合國及其安理會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許多全球問題的磋商和解決都離不開聯合國。即使是美國要出面去解決這些問題,也儘可能爭取安理會的批准或授權。美國之所以能在科索沃戰爭中拋開聯合國為所欲為,是由當時地緣政治、大國戰略、民族矛盾、冷戰思維等錯綜複雜的原因造成的。我們不能由此推而廣之地認定美國就已高居聯合國之上、甚至將其排斥在外單獨解決全球範圍內的問題。至於像東盟這樣的地區組織,美國更是鞭長莫及。
[二]單極是否就是“一超+X強”。
有的學者認為,“單極世界也可能是由一超伴X強共同建立的”。有的學者則斷言:“單極已經收攏了多極化中的若干‘極’(如德國、法國和英國)”,“日本也被收攏於單極之內”,“擁有19個成員國的北約是單級的有效載體”。其主要理由是:歐洲、日本與美國的“經濟利益、安全利益、以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有著廣泛的、根本的一致性”,不是抗衡美國的力量。這種看法顯然欠妥。
(1)從本質上看,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存在根本的利益衝突和非一致性。
資本的本性就是增殖和擴張,由此導致了資本之間的激烈競爭和利益對抗。競爭和對抗,不僅表現在國內,也表現在國際上。國家作為政治代理人無疑為這種競爭和對抗服務。從而使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成為國際社會基本矛盾之一。這種矛盾的激化導致它們之間無數次戰爭,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戰後,它們之間儘管無戰事,當前經濟全球化又密切了它們之間的聯絡,但這並不是意味著,資本性質的改變以及它們之間矛盾和利益的消失。列寧在批判考茨基的“將以實行國際聯合的金融資本共同剝削世界來代替各國金融資本的相互鬥爭”、“超帝國主義論”時,指出“考茨基掩蓋帝國主義的最深刻的矛盾,就必然會美化帝國主義”。(《列寧選集》,3版,第2卷,678、68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我們分析當前國際形勢時,應當重溫列寧這一論述。
(2)從現實發展趨勢上看,美國與西歐、日本的關係,並非在“收攏”。
經濟全球化密切了它們之間的聯絡,但也加劇了它們的競爭。美、日、歐在經濟上的激烈競爭以及由此而導致的摩擦、糾紛、對抗,有目共睹。1999年12月,世貿組織西雅圖會議無果而終,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它們之間矛盾的尖銳性。我們在分析國際問題時,當然應看到兩種政治制度和多種意識形態的對抗性,以及美、日、歐內在的一致性,但也不應當忘記: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國家現實利益成為影響國際關係發展的主導因素。美國為了控制歐洲,強調新大西洋主義和北約的作用,但西歐大國卻主張歐洲自主防務,並加緊組建“歐盟快速反應部隊”。日本早在戰後就與美國結成軍事同盟,而最近美日安保體制擴大化,既反映了美日聯合加強亞太防務的意圖,但更表現出冷戰後日本急於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獨立發揮軍事作用的動機。在日本的對外戰略中,美日安保體制擴大化是其最終擺脫美國束縛、稱霸東亞的跳板。
(3)從西方大國和重要力量的戰略來看,都沒有提出“一超伴X強”共同組建單極世界的主張。
美國政府制訂的“新世紀的美國安全戰略”,以及美國的政界要人、戰略家們的言論,都非常明確地指出,美國的戰略目標就是要領導整個世界,建立美國領導下的世界新秩序,把21世紀建成為“美國世紀”,歐洲、日本均在其領導之列,它決無與之共同組建單極世界的打算。法國公開主張世界格局的多極化。德、英、日以及歐盟不僅沒有同美國相伴共同組成一極的表示,相反都反對建立由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一超伴X強”共同建立單極世界,恐怕是缺乏現實依據的主觀意斷。
[3]多極化是否就是大國力量均衡化。
當前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並存。各國力量發展不平衡的同時,也出現均衡化的傾向。例如美國實力與西方大國及中國的差距正在縮小,有的學者據此得出多極化等於大國力量均衡化的結論。但均衡總是相對的,而不均衡則是絕對的。影響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各種力量亦有差別,有強和次強之分。作為多極化趨勢中一極的,既有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也有實力次於美國的日本、德國,還有地區大國,以及國家集團和國際組織。目前多數學者主張用“一超多強”來概括多極化趨勢中各大力量的基本狀況。“一超”指美國,這一點十分明確,也沒有爭議。“多強”的說法不一樣,一些人認為,應包括日、德、英、法、俄、中等國;另一些人把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合起來當作一極;還有人認為,美、歐、日、俄、中五大力量支撐新格局的雛型。
這些說法各有其道理,但值得指出的是,在不同領域,各大力量發揮的作用也不一樣。在軍事方面,首推美國,其次是俄羅斯,其他各國還不能在全球範圍發揮巨大作用、產生重大影響;在經濟和科學技術領域,美、日、歐影響力最大,俄、中以及單獨某個西歐國家,還不能對全球經濟事務產生決定性影響;在政治領域,美、英、法、俄、中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作用比較顯著。
[4]多極化是否就是無極化。
有的學者認為,“極”的根本問題是霸權,是由若干國家主導世界,“兩極”、“多極”是對過去歷史的總結,今後的世界將向“非極化”、“無極化”方向發展。這一看法至少存在兩個問題:
(1)簡單地把“極”等同於霸權。
兩極格局下,“極”的確同美、蘇的霸權聯絡在一起的。“極”的作用,對外表現為兩大集團、兩大陣營強烈的爭奪性和對抗性;對集團、陣營內部表現為控制性和支配性。無論對內還是對外,“極”的作用都集中體現為奪取和維護美蘇的經濟霸權、政治霸權、軍事霸權和思想文化霸權。從兩極轉向多極,不僅是數量的增減,而且“極”的內涵上也發生變化。多極化中的“極”,主要指對其他國家、本地區乃至全球產生重大影響、發揮協調作用的重要力量,而不是多個霸權國家。美國謀取的單極世界中的“極”,就是要稱霸世界,它同兩極格局中的“極”,本質上沒有太大變化,只不過具體做法有所改變,實際控制力、支配力下降。而我們主張的多極化,反映了當今世界格局發展的客觀趨勢,其實質是反對霸權主義。
(2)不符合當今世界格局發展變化的實際情況。
一超多強也好,五大力量也好,都是客觀存在的,它們在國際事務中將不可避免地要繼續發揮巨大作用。這種地位與作用本身就是“極”,不能說世界將向“非極化”、“無極化”方向發展。
【三】新的世界格局是否形成
有的學者認為,以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格局已經形成。有的學者認為,世界大格局下有小格局,多極化趨勢本身也是一種格局。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這個問題。
[1]世界格局多極化是一個發展程序和大趨勢。
1999年11月,江澤民同志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當前“世界多極化的趨勢在繼續發展”。繼續發展的意思就是尚未定型,還沒有最後形成。原因在於:
(1)推動多極化發展的各種力量對比處在不斷髮展變化之中。
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穩步上升。歐洲一體化程序加速發展,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日本經歷了金融危機之後,經濟正在逐步復甦,謀求政治大國步伐還會加快。南韓、新加坡等新興工業國家經濟得以恢復,開始步入新的發展期。發展中國家力量不斷增強。而美國實力則相對下降。同時,大國關係也處在繼續調整之中。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俄對美及西方的態度日趨強硬。中美關係在曲折與鬥爭中有所改善。
(2)多極化的機制尚未形成。
兩極格局之所以長期維持下來,原因之一是有穩定而強有力的機制保障。同樣,多極化格局的最終形成,也需要有穩定的機制來保障。而目前多極化的機制還在探索之中。從長遠來講,只有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特別是常任理事國),才能在這方面發揮很好的作用,但它一直受到美國的挑戰與衝擊。而其他現存的國際組織和國際協調機構更難以擔此重任。到底多極化格局的機制應當怎樣建立,它如何構成,是完善和利用現有機制,還是建立新的,都有待於進一步探索。
[2]多格化格局的最終形成將是一個充滿複雜鬥爭的長期過程。
(1)鬥爭是複雜而艱鉅的。
美國是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妄圖建立它領導下的單極世界。它的這一既定戰略是不會改變的,除非強大制約力量形成,它不得不接受既成事實。儘管實力相對下降,但它目前的絕對實力和對全球經濟影響力,還是其他國家和力量所無法相比的。它在軍事上和國際戰略方面也佔據明顯優勢。唯一能向它提出挑戰的俄羅斯,由於面臨經濟和內政方面的問題,還不能從根本上制約它。此外,冷戰思維、政治及意識形態對立、民族分裂、宗教糾紛等因素也對多極化趨勢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干擾和衝擊。這些無疑都增加了爭取多極化鬥爭的複雜性和艱鉅性。
(2)鬥爭是長期而曲折的。
各種力量對比的改變,多極制約力量的形成,多極化格局保障機制的建立,並能真正遏制美國的霸權主義和構建單極世界的戰略,這都需要較長的時間,決不會一蹴而就。大趨勢是朝多極化方向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發展會一帆風順。多極化趨勢有時會受阻、受壓、受衝擊,不是任何時候都加速發展,甚至可能會暫時停止和倒退,但大趨勢不會改變。
[3]世界格局的多極化這一歷史方向不可逆轉。
(1)從單極化與多極化鬥爭的實質來看。
在多極化發展的程序中,始終充滿單極化與多極化的鬥爭。這一斗爭的實質是霸權與反霸權。霸權越來越不得人心,遭到包括西方大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的反對。霸權的控制、支配力,以及其他力量對這種控制力、支配力的認可和接受程度不斷減弱,而反霸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反霸力量逐步發展壯大。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是反霸鬥爭的主力軍。
(2)從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的合理性來看。
由一個大國主宰各國的命運、決定全球事務的單極格局,以及建立在這一格局基礎上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顯然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它無疑意味著,為了一國利益可以犧牲多數國家利益,一國可以任意干預別國內政、侵犯別國主權,一國可以把自己的政治制度、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強加於人,一國可以為所欲為,多數國家則喪失了自由生存與發展的權利。而由各國共同決定自己命運,共商全球大事的多極化格局,以及建立在這一格局基礎上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顯然是公正、合理的。它意味著,各國平等、獨立、自主、自尊,彼此尊重主權,也尊重世界的多樣性、利益的多元性、各國發展水平和程序的差異性,尊重各國選擇自己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各國都有權透過公平協商參與解決地區和國際事務。正義戰勝邪惡,公正、合理戰勝不公正、不合理,這既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必然規律,也是千古不朽的真理。
(3)從科技與經濟發展趨勢和各種力量對比來看。
科技與經濟發展的總趨勢是,美國經濟實力相對下降,而其他力量,特別是社會主義中國、新興工業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實力相對上升,這必然導致單極化趨勢削弱、多極化趨勢增強。同時,科技與經濟狀況日益成為各國戰略發展和世界格局變化的首要因素。美國經濟實力下降,妄圖憑藉軍事和國際戰略優勢謀取霸權的舊做法,必然會越來越不靈驗。
但願能幫到你,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