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莫止戈

    這種說法是比較片面的,一個國家無論是哪個民族執政都不可能只重發展武功,否則這個國家一定不可能長久。

    首先,蒙古和清朝都是少數民族進行統治的,這一點上是毋庸置疑的,蒙古國的統治者大多數是蒙古族,而清朝的統治者是滿族,它們之間有許多的共同點:

    1.它們都是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

    2.它們生產力落後,靠遊牧、打獵為生。

    3.它們受到的文化教育較少,沒有漢族的禮樂傳統。

    4.不受儒家文化影響,尤其表現在婚嫁上(爹死了除了自己親媽,剩下的哪個媽都能娶,叔叔娶侄女,表哥娶表妹的更是多如牛毛)。

    5.善於作戰,號稱馬背上得來的天下。

    其次,元代和清代起家也確實是靠武而不是靠文,他們比起漢人更善於作戰,畢竟常年以此為生,也確實中國因為這些少數民族的執政,文明基本上會倒退幾百年。舉個例子來說,本來其實在中國宋代資本主義萌芽就已經形成了,因為宋代的發展在當時其實已經非常先進,就差一點兒中國就能成為世界上首個資本主義國家,在宋代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是全世界總和的10倍,這無一不訴說著我們是那個時代最為先進的國家,而元朝取代了宋朝,使得當時的文明至少倒退了200多年,元代建國以後,別說是創新了,學習以前宋代的先進文化和生產力就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加上官員文化的落後,那麼後果自不必說。

    第三,但絕不能說這兩個朝代只重武功而不重文治,元代自鐵木耳開始就開始了科舉制度,從新啟用了許多漢臣,學習漢民族的制度、生產和文化。清代也是一樣,從皇太極開始清代的皇帝就注重學習漢人的文化,皇帝更是要學習漢語,學習四書五經,有許多的漢臣同樣得到重用。在歷史上我們漢族金戈鐵馬可能打不過馬背上的少數民族,可是詩詞歌賦我們才是祖宗,無論他們在戰爭中怎樣的驍勇善戰,可是到頭來還是得學習漢族的文化,用禮樂來治理天下。

    綜上所述,元代和清代只重武顯然是片面的。

  • 2 # 烏蘭大俠

    蒙元和滿清同樣是夷族入主中原,並且都實現了基本意義上的大一統,但是存續時間卻有很大差別,蒙元傳了五世十一帝而亡,不足百年,而滿清卻傳了十二帝,接近300年,這與夷族統治者對文治武功的態度有一定歷史關聯。

    首先是武功,蒙元源於千年馳騁蒙古草原的蒙古族,驍勇善戰,攻城略地,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大版圖,據說一度打到多瑙河畔,直至今日,尚有諸多歐洲人聲稱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後代,而奪取天下入主中原後的蒙古統治者對於漢族充滿恐懼,生怕漢族以武犯禁重整山河,因此嚴謹漢人習武、持有兵器,如有犯禁殺無赦。在蒙元短暫的百年曆史中,只有內部對漢族的殘酷鎮壓,而並沒有大規模的對外征戰和殺伐,武功不若滿清,或許蒙古騎兵累了,遠離了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戰鬥意志也隨風飄散,不知所蹤。

    此武功,乃國之武力殺伐,而非殺人技的武功。突發奇想,咱們探討下中原武林,即便在蒙古統治者的打壓下,中原武功依然蓬勃發展,甚至登峰造極,達到巔峰!從金庸的武俠小說裡可以得到印證,前有南宋末年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後有元末明初的張無忌照耀古今,震爍江湖,張三丰開宗立派,武學氣象萬千!

    滿清的武功還是不錯,對內有平三藩,對外有兩次平定準格爾叛亂,收復伊利,還有土爾扈特部的東歸壯舉,但是到了晚晴,武功實在落魄,暖風、鴉片燻得八旗兵東倒西歪,大清就這麼大廈將傾,稀裡糊塗地完了。

    再說文治,蒙元對於文治不是打壓,而是乾脆不懂,所以文學在元朝的發展更像是隨心所欲,自由發展,但是也充分證明了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於是,在歷史長河裡繼唐詩、宋詞之後,出現了元曲,更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樣的名篇!壯哉,中華文化,就像野草一樣,燒不盡、吹又生!

    滿清對於文治是有突出歷史貢獻的,比如《康熙字典》、《四庫全書》堪稱文化集大成者!

    最有意思的是清朝乾隆皇帝,一生寫作四萬餘首詩,雖然傳世寥寥,但在數量上可堪匹敵《全唐詩》,有清一代,清朝歷代皇帝的文學功底都很強,應該說滿族人在文化融合方面是非常積極的態度,當然,不能因為皇帝的文學愛好而文過飾非,清朝的文字獄是非常冷酷的,“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冤案更是啼笑皆非。如果鐵齒銅牙紀曉嵐裡的野史是真的,那要感謝老佛爺開恩,才有《石頭記》,也就是《紅樓夢》的解禁和傳世。在整個清朝,文學還是相對蓬勃的,有紀曉嵐、袁枚、姚鼐等文學家和流派。

    所以,單論文治,滿清強於蒙元;單論武功,滿清也是略勝一籌。總得來說,純文治的朝代,如宋朝,積貧羸弱,純武功的朝代,如秦朝、蒙元都是滄海一黍!只有漢武帝、唐太宗這樣的文治武功並舉的朝代,才能相對繁榮,其實也不過是為下一代繼承者續命而已,長治久安的環境需要文治、仁治,但如有強敵來犯,雖遠必誅!因此,感恩的心,我們生活在一個強大的國度,因為,不論你身在何地,你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中國!

  • 3 # 餘學潤forever

    蒙元與滿清都是北方遊牧民族,都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蒙古自不必說,一路西征到歐洲,建立了蒙古帝國,武功盛極一時。滿清雖沒有蒙古之盛,乾隆中期之前卻也是稱雄東亞,首屈一指。這兩個王朝打下的疆土分列一二。可見武功盛極一時。

    再說文治,蒙古和滿清都來自北方,遠離中原,未學聖人之言,不讀四書五經,不諳中華文化。兩者入主中原之後,雖都有將漢人視為低人一等之舉,但滿清漢化勝於蒙古,學習中原漢家優秀文化,以保長治久安。以至於當今會說滿語的滿族人寥寥無幾。後期列強入侵則是不思進取,國門緊閉,不諳變通之法。但文治上滿清還是要強於蒙古的。

  • 4 # 王小坤k24

    蒙古跟滿清都是外族入主中原,兩個朝代都不是重武輕文,蒙古是蒙古貴族主政,不學習中原文化,然後被趕出中國。清朝學習漢族文化,自入關兩三代便跟漢族王朝差不多。

    中國重文輕武自宋以來便深入統治者內心,知識分子透過科舉進入統治階層,這些人壟斷知識,鞏固統治。

    清末,幾十萬清軍一潰再潰,國軍也是。中國的尚武精神現代才有所改觀。

  • 5 # 關東俠客

    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封建王朝。蒙古人和滿族人原先只重武功,在戰場上取得絕對勝利,都建立了疆域空前廣闊的國家。元朝地盤廣闊,境內含概了幾種文明,不太重視中原先進的文化,難逃"胡運不過百年"的魔咒,國祚只有97年。清朝則全面接受中原先進文化,享國276年。

    元朝建立後,實行等級制,把國民分成四個等級,蒙古人為一等人,色目人為二等人,金統治區的各族人為漢人,南宋時國民為南人。元朝用色目人為丞相搜刮錢財,各地蒙古高官不通漢語,管理一踏糊塗。後來,也實行了科舉制,接受部分漢族先進文化,但蒙古人骨子裡是排斥的,竭盡全力防止蒙古人漢化。元末起義爆發後,朱元璋振臂一呼:"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便把蒙古人趕回草原放牧去了。

    清朝入關後則全面繼承明朝各項制度,重用明朝官員,大部分官復原職。文化上全面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實行科舉制。皇族子弟,年滿五歲的每天早晨四五點便起床進入學堂學習漢文精典。為了不忘武功,十四五歲便學習騎馬射箭,因此,清初幾個皇帝文治武功都非常高。

    正是因為滿族人與漢文化的全面接軌,滿族人的生活習慣,甚至語言己於漢人百姓沒有差別,也消磨了他們英勇善戰的鬥志。清朝的漢化政策,使滿清與中華融為一體,享國祚276年。

  • 6 # 乾中

    元朝不重文治,清朝極重“文治”。

    元朝文治之不振:

    “本朝以神武定天下”——元代是一個十分迷信武力的時代,即使是滅宋之後,它對外國的征伐也依舊在繼續,其中包括一徵日本、一徵爪哇,兩徵越南,一徵緬甸等等,這與一般的中原王朝相比,可謂極為獨特。

    不過相較於武力來說,蒙古的文治就乏善可陳了。在元朝,全國被分為四等人,分別為蒙古人、色目人(西域各族)、漢人(原金朝所轄地區之人)和南人(原南宋所轄地區之人),每一等人都有不同的法律和政治地位。每個路府州縣都設有最高監臨官(也就是一把手)“達魯花赤”,只能由蒙古人擔任,同知由回回人擔任,而漢人只能擔任總管。蒙古人普遍文化水平較低,而回回人則只會以斂財為事,這就導致了元代吏治的極端敗壞。

    《廿二史札記》對這種極端的“重蒙輕漢”現象有詳細的描寫:

    元世祖定製……官有常職,位有常員,其長皆以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貳焉,故一代之制未有漢人南人為正官者……終元之世,非蒙古而為丞相者止此三人,哈散尚系回回人,其漢人止史天澤、賀惟一耳,丞相之下有平章政事,有左右丞,有參知政事,則漢人亦得為之,然中葉後漢人為之者亦少。

    據柳詒徵《中國文化史》所言,《元典章》“彙集案牘,俚俗無文”,元代“經國之法,亦鮮可稱”。

    此外,元代皇室更迭頻繁,內亂不止,單從1320-1332年的12年間,就有六位皇帝相繼登基,其中天順帝阿速吉八在位27天, 元寧宗懿璘質班在位52天,元明宗和世瓎在位184天。

    不僅如此,據《廿二史札記》記載,元代皇帝竟然“多不習漢文”,單就這點而言,蒙古的文治連遼、金統治者都不如。正是因為這種“文治”的缺乏,蒙古人對全中國的統治時間才如此之短暫。(不超過100年)

    清代極重“文治”:

    清代和元代最大的不同,在於元代統治者是一個馬背上的武夫,雖然粗鄙殘暴,但卻豪爽無心機,沒有足夠的知識水平去理解漢地的文化抑或改變之,這就導致了元代雖然社會混亂、吏治腐敗,但中原文化卻未受到太大的摧殘。清代則不同,清朝統治者幾乎每一個人都是精明而冷酷的政治家,他們懂得中原文化的核心,知道如何改變它,讓它變得有利於滿洲八旗的統治。這種利用和改變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清代統治者十分注重儒學,他們個個都聲稱自己要以儒家聖君為“榜樣”,甚至大開“博學鴻詞”科來優禮士人。但與此同時,他們卻對發展到明代的儒學思想做出了根本的“改造”:

    在儒家傳統觀念中,“忠”往往不是無條件的。孔子云“忠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以禮待臣在前,以忠事君在後,前者是後者的條件。而從程朱開始,士大夫“為帝王師”的概念開始興起,程頤朱熹都有以嚴厲態度規諫君王的事蹟,到了明代,這種“規諫君王”的思想被髮展到了頂峰,明代萬曆年間的臣子甚至以罵皇帝為榮。到了康乾時候,在皇帝的有意引導下,程朱理學規諫君主的一面卻被閹割,“忠”絕對化了。

    2、清代大興科舉,大建書院和學校,但卻根本改變了學校的性質和士子的行為模式:

    中國儒家自古就有講學的傳統,在明末時候,講學盛行,書院遍及天下,生員中盛行結社議政之風。清代初年,清代對學校頒發了一個“臥碑”,其中有規定:“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生員不許糾黨多人,立盟結社”,從而斷絕了生員結社議政的可能性。在清代,書院數量比明代多,但全部都服務於科場,再也沒有從前那種議論朝政、探討哲學之盛況了。對此,柳詒徵有評論:

    吾國無民治,自清始;清之摧挫民治,自士始。今日束身自好之士,漠視地方利病無一謀公益之事者,其風皆臥碑養成。

    3、清代修《四庫全書》廣羅典籍,但與此同時,卻進行空前規模的文字獄與搜繳禁書的活動:

    據記載,順、康、雍、乾四朝文字獄有160-170起,其中康熙朝約10起,雍正朝25起,乾隆朝則多達135起。乾隆朝在編纂四庫全書的同時進行了大量的毀書,其中文字獄案就有48起。

    我們都知道清代編纂了《四庫全書》,但編纂《四庫全書》時蒐羅群書,“稽古右文”的過程,同時也是大規模“搜繳禁書”的過程。正如乾隆重臣李侍堯所說:

    從前臣等止就書籍之是否堪被採擇,行司照常辦理,竟未計及明末稗官私載,或有違礙字句,潛匿流傳,即可乘此查繳,以遏邪言,實屬愚昧。

    在查繳禁書的過程中,乾隆皇帝要求地方官派人“逐戶曉諭”,動員儘可能多的人進行搜繳,這些人包括教官、紳士、委員、沒有官職的下層人士、藏書家、鹽商、書商等等,可以說是十分徹底了。

    因此,相比元代而言,清代實際上是一個特別注重“文治”的時代,這也使得清朝能夠持續近300年之久。但清代注重“文治”的結果,卻不是文化的發展,而是思想的窒息和文化的衰退。總而言之,無論元代還是清代,統治者優先考慮的都是自己民族統治集團的利益,他們無論興武、還是興文,都是以此為根本出發點的,這就決定了他們無論興什麼,都不會有好的結果。

  • 7 # 鄧海春

    朝代更迭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正如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開篇寫的那句著名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歷史的演進,往往是伴隨著一個朝代的毀滅,和另一個朝代的興起的。儘管中華民族的主體是漢族,但在數千年曆史上,中原大地上也存在過不少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權,如元朝、清朝。

    蒙古人屬於遊牧民族,滿人最初屬於漁獵民族,他們靠著鐵騎進入中原,建立政權。也正是因此,他們雖然戰鬥力強悍,但往往會給人留下一個野蠻和落後的印象,比起漢人,他們的文化水平要低上不少。於是,有人說,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和滿人建立的清朝重武功不重文治,那麼,這句話對嗎?

    筆者認為,這句話只對了一半,我們要將問題拆分開,分別看看元朝和清朝各自是否重視武功而不重視文治。首先看元朝,北方的蒙古帝國崛起,並將金國、南宋陸續消滅後,就在其疆域基礎上建立了元朝。因為是遊牧民族出身,蒙古人即使建立了穩定政權,卻不知道如何治理,他們對漢文化並不喜愛,也沒想著去接受。

    當時,原本金國、南宋的漢人知識分子大多得不到重用,這直接體現在了科舉考試上。科舉是中國封建社會重要的人才選拔方式,但元朝統治者卻並不拿它當回事兒,於是,整個元朝,近百年才僅僅辦了十六次科舉考試,選拔出了一千餘不受朝廷待見和重用的“進士”。相比之下,兩宋的三百餘年中,共產生了兩萬多名進士。

    總之,儘管元朝時的曲藝、小說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那大部分是民間自發的,而由於統治者的漠不關心,元朝的文治總體來說十分落後。

    另一方面,因為是馬背上的民族,靠征伐發家,蒙古人對武力十分崇尚,所以儘管大體已經在中原安頓了下來,但元朝統治者依然先後發動了徵日、徵緬、徵越等戰爭,這體現了他們天性中的喜愛征伐。然而,這樣的粗野好鬥最後也導致了元朝貴族們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依然堅持內鬥,讓朱元璋、張士誠等人趁機壯大,顛覆了政權。

    和蒙古人相比,滿人更願意學習漢人的文化制度。先是,在東北活動的滿人積極起用漢人,從他們那裡學習治國理政等學問。入關後,滿人又進一步漢化,貴族們既學滿語,又學漢語,從小便學習四書五經,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而正是靠著這樣的措施,清朝才能在中原牢固紮根。

    清朝的皇帝們,都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刻薰陶,其中,乾隆皇帝十分喜愛作詩,而其十四子永瑆更是練就了一手妙筆丹青。不過,要說清朝時文治的最大成就,還得說是《康熙字典》《四庫全書》等大部頭著作,它們標誌著清人對文治的重視,也體現了當時學術水平的最高峰。

    不過,也正因為清朝統治者們深知文治對統治民眾的重要性,他們在修訂《四庫全書》時,將許多不利於統治的史料直接銷燬。此外,也是因為過於重視文字的影響力,清朝的文字獄達到頂峰。在滿清統治者眼中,文治便是禁錮社會思想,從而更好地剝削人民的好工具,為此,所有危害統治的內容都該被剪除,而利於統治的則要大力宣揚。

    而說到武功,和元朝相比,清朝時的戰爭雖然也不少,但已經從元朝時的頻繁對外用兵轉為了主要是對內維護統治。所以,要說蒙古更加重視武功,那沒什麼爭議,但就滿清來說,他們對於文化的喜愛和鑽研,對文治影響和力量的看重,甚至到了偏執的地步,所以,滿清重視文治,可以說並不亞於天性中對武功的追求。

  • 8 # 紫禁公子

    這句說法不能完全算對!咱們來分析一下兩個朝代的治理方式就明白了。這兩個朝代都是由北方遊牧民族統治的朝代,因為生活的環境不同,這些民族的人們都喜歡騎馬射箭,追求力量,尊重勇士。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只看重武而輕了文。元朝是比較重武一些,尤其是鐵木真領導的時候,其軍隊力量強大,鐵騎都已經踏到了歐洲。那個時候他們重武也是能夠理解,畢竟是在打天下的階段,武功強,才能夠拿下天下。

    鐵木真過世後,忽必烈開始統領大軍,他帶著部隊進入中原,滅了南宋,成為了天下新主。但他們拿下天下以後卻安於享受,文、武兩方面都忽略了,一個個就壓榨百姓,過著錦衣玉食的好生活。最終,這些酒肉弄垮了他們的身體,他們本來就頭腦簡單,能夠拿下天下靠的就是武力,現在武力沒了,又算計不過中原人。那自然就給了聰明的中原人可乘之機,滅掉了元朝。

    元朝過後,清朝是滿族人統治的朝代,滿族人也是在馬背上長大的人,他們自然也重騎射技術,看中武技的發展。可他們更聰明一點,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知道必須要學習知識,看重文治天下,這樣才能天下太平。咱們回看清朝的眾多皇帝,凡是能力出色,受到萬人敬仰的皇帝,都重視了文治,重用漢臣,以文治天下,而不是以武壓天下。

    而且這些皇帝們不僅任用文臣,還會學習漢族文化,豐富自己的學識,努力掌握治理天下的方式。所以清朝存在的時間比起元朝來說要翻了一倍,這就是因為清朝皇帝們明白了治理天下的關鍵,知道中原人和他們遊牧民族可不同。中原人更喜歡以禮待人,更喜歡依照規矩辦事,有法可依,而不像遊牧民族們以武力來震懾天下。

    瞭解這一點以後,清朝皇帝們治理天下都不再是隨心所欲,而是有了一層束縛,明白要以理服人,以德治天下。而對於周邊不服的草原民族,清朝又是以強硬的姿態震懾他們。所以清朝應該算是文武兼備的一個朝代,一邊重視文字的影響力,一邊又不斷加緊訓練,提升軍隊力量,信任並重用武將。這樣分析完以後,我就認為元朝和清朝重武不重文的說法並不正確。

  • 9 # 少夫人168

    首先看元朝,北方的蒙古帝國崛起,並將金國、南宋陸續消滅後,就在其疆域基礎上建立了元朝。因為是遊牧民族出身,蒙古人即使建立了穩定政權,卻不知道如何治理,他們對漢文化並不喜愛,也沒想著去接受。

    當時,原本金國、南宋的漢人知識分子大多得不到重用,這直接體現在了科舉考試上。科舉是中國封建社會重要的人才選拔方式,但元朝統治者卻並不拿它當回事兒,於是,整個元朝,近百年才僅僅辦了十六次科舉考試,選拔出了一千餘不受朝廷待見和重用的“進士”。相比之下,兩宋的三百餘年中,共產生了兩萬多名進士。

    總之,儘管元朝時的曲藝、小說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那大部分是民間自發的,而由於統治者的漠不關心,元朝的文治總體來說十分落後。

    另一方面,因為是馬背上的民族,靠征伐發家,蒙古人對武力十分崇尚,所以儘管大體已經在中原安頓了下來,但元朝統治者依然先後發動了徵日、徵緬、徵越等戰爭,這體現了他們天性中的喜愛征伐。然而,這樣的粗野好鬥最後也導致了元朝貴族們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依然堅持內鬥,讓朱元璋、張士誠等人趁機壯大,顛覆了政權。

    和蒙古人相比,滿人更願意學習漢人的文化制度。先是,在東北活動的滿人積極起用漢人,從他們那裡學習治國理政等學問。入關後,滿人又進一步漢化,貴族們既學滿語,又學漢語,從小便學習四書五經,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而正是靠著這樣的措施,清朝才能在中原牢固紮根。

    清朝的皇帝們,都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刻薰陶,其中,乾隆皇帝十分喜愛作詩,而其十四子永瑆更是練就了一手妙筆丹青。不過,要說清朝時文治的最大成就,還得說是《康熙字典》《四庫全書》等大部頭著作,它們標誌著清人對文治的重視,也體現了當時學術水平的最高峰。

    不過,也正因為清朝統治者們深知文治對統治民眾的重要性,他們在修訂《四庫全書》時,將許多不利於統治的史料直接銷燬。此外,也是因為過於重視文字的影響力,清朝的文字獄達到頂峰。在滿清統治者眼中,文治便是禁錮社會思想,從而更好地剝削人民的好工具,為此,所有危害統治的內容都該被剪除,而利於統治的則要大力宣揚。

    而說到武功,和元朝相比,清朝時的戰爭雖然也不少,但已經從元朝時的頻繁對外用兵轉為了主要是對內維護統治。所以,要說蒙古更加重視武功,那沒什麼爭議,但就滿清來說,他們對於文化的喜愛和鑽研,對文治影響和力量的看重,甚至到了偏執的地步,所以,滿清重視文治,可以說並不亞於天性中對武功的追求。

  • 10 # 中國新疆歡迎您互

    真的不是,都很注重文官士子,尤其清政府,更是如此,不管元明清每一個朝代都會注重儒教士子,不然不可治世御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水電容易出現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