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h上善若水W
-
2 # 江湖小曉生
吳三桂,崇禎皇帝親封的山海關總兵。自從大明朝改變東北戰略以後,關外的所有基地基本全部放棄,所以吳三桂所鎮守的山海關,其實就是一線戰場。
由此可見,崇禎皇帝等於是把自己的家門,放心地交給了吳三桂。由此可見吳三桂在崇禎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吳三桂本人也不辱使命,五萬關寧鐵騎,將十多萬滿八旗大軍擋在山海關外多年不得動彈。崇禎似乎找到了自我救贖的方法,可惜國內的局勢,已經一發不可收拾。
01李自成大軍攻破潼關,崇禎皇帝釋出勤王令,然而!遼東的局勢暫時得到了控制,清軍怎麼都無法打進山海關。崇禎皇帝鬆了口氣,可是這個時候李自成的大軍卻勢如破竹,壓根就沒有停下過腳步。
崇禎皇帝的各路大軍都被李自成擊敗,到處都是倒戈反叛的將軍。崇禎皇帝知道大事不妙,如果潼關被攻破,那京城可就危險了。
所以崇禎皇帝吩咐孫傳庭鎮守潼關,孫傳庭號稱大明最後的希望,如果他守不住的話,想必就沒有誰能守得住了。
為此孫傳庭也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李自成太得人心了,一句闖王來了不納糧,就徹底擊敗了孫傳庭的明軍。
十五年正月,起傳庭兵部右侍郎,親御文華殿問剿賊安民之策,傳庭侃侃言。帝嗟嘆久之,燕勞賞賚甚渥,命將禁旅援開封。開封圍已解,賊殺陝督汪喬年,帝即命傳庭往代。大集諸將於關中,縛援剿總兵賀人龍,坐之麾下,數而斬之。---《明史》
這世上哪有什麼不納糧呢?不納糧李自成他們將來吃什麼?現在可以去搶,可是將來坐穩了江山,還不是得交稅納糧麼?
不過在當時來說,這口號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孫傳庭失敗以後,李自成兵鋒直指京城而來。崇禎皇帝無奈之下,只好發起勤王令,希望天下兵馬前來勤王。
然而,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木有人來救他。你沒有看錯,大明朝還有百萬大軍,卻沒有人願意來救崇禎皇帝。
這皇帝當得實在是太失敗了,只有四川的秦良玉帶著幾千人馬杯水車薪前來救援,還沒趕到,崇禎皇帝就去世了。
02吳三桂當時收到勤王令了嗎?他為什麼沒有前來救援?山海關距離京城的距離,那是相當近的。按理說如果要勤王,吳三桂的軍隊一定是前幾名趕到的,可是吳三桂沒有來,他是不是沒有收到勤王令呢?
那是不可能的,國家都要滅亡了,吳三桂怎麼可能收不到保衛大本營的命令呢?吳三桂的確是收到了,而且也動身了。
問題就在這裡,他的人馬走的非常慢非常慢,很多人不明白他這是在幹什麼,其實他就是在觀望。
他要看看到底李自成能不能把京城打下來,如果崇禎獲勝了,那他就回去勤王,如果李自成獲勝了,那他可以回去山海關,憑藉手裡的五萬大軍,把自己賣一個好價錢。
尋命英親王阿濟格為大將軍,西討自成,三桂率所部從,自邊外趨綏德,二年,克延安、鄜州,進攻西安。自成以數十萬人迎戰,三桂督兵奮擊,斬數萬級。自成出武關南走,師從之,自襄陽下武昌,自成走死。師復東徇九江。---《清史稿》
這就是吳三桂的如意算盤,所以千萬別說什麼吳三桂對大明朝死忠。崇禎末年的大明朝,值得任何人為他死忠嗎?不值得。
崇禎皇帝一言不合就懷疑,動不動就殺功臣,這種皇帝適合保嗎?就算吳三桂前來馳援,保住了京城,那他本人也未必能夠逃得過崇禎皇帝的懷疑。
這就是為什麼全天下那麼多帶兵的將領,沒有一個願意前來拯救崇禎皇帝的主要原因。吳三桂也不傻,他手裡有資本,為什麼要去冒險呢?
當年袁崇煥忠心耿耿,卻落得凌遲處死的下場。唐王朱聿鍵要帶兵勤王,卻被懷疑要造反,給關了七八年時間。這些都是血淋淋的例子。
03吳三桂殺永曆皇帝朱由榔,那是為了保住自己平西王的地位。吳三桂是滿清入關最重要的幫手,沒有他放水,滿清不可能一統天下。所以說吳三桂從一名明朝的山海關總兵,轉變成了清朝的大功臣。
可是他到了清朝這裡,也不是立刻就得到了信任。在殺敗了李自成以後,吳三桂居然被雪藏了。多爾袞讓吳三桂帶著自己的人馬去關外鎮守,等於就是不用他了。
吳三桂立刻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此前對付李自成,可以說是幫滿清,也可以說是為崇禎皇帝報仇。吳三桂到底什麼態度,多爾袞摸不清楚,這個時候是希望吳三桂出來表態了。
吳三桂知道背後的道理,所以果斷表態要為清朝打天下,自稱為清朝的臣子,甘願帶領部下削髮為清朝效力。
十六年正月,由榔奔永昌。二月,三桂與尚善、卓布泰合軍克雲南會城,破文選玉龍關,取永昌,由榔走緬甸。師渡潞江,定國設伏磨盤山,詗知之,分八隊迎擊,斬殺過半。取騰越,追至南甸,乃振旅自永昌、大理、姚安還。---《清史稿》
從此吳三桂像瘋了一樣地南下平定明朝和大西的軍隊,一路殺到了雲南。可以說吳三桂幫大清國打下了半壁江山。
這個時候清朝也十分信任吳三桂,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希望他能夠像明朝沐英一樣,幫助朝廷世代鎮守雲南。
得到這樣的封賞,如果吳三桂不再建奇功,根本就坐不住這個位置。所以吳三桂不遠萬里,前往緬甸,將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給抓了回來。在滇池畔將其絞殺,徹頭徹尾成為了大漢奸。
總結:其實吳三桂早就反叛了,殺朱由榔只是一個標誌而已。乾隆皇帝在二臣傳中,將吳三桂名列其中。其實我認為這是不妥的,因為從明朝投降滿清的叫二臣,可再次反叛滿清的,應該叫三臣了吧?
吳三桂的二心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因為他的名聲很差,不少滿清貴族都不放心讓吳三桂鎮守邊疆。尤其是雲南,畢竟這裡是南明永曆政權的大本營。
所以才會出現吳三桂誅殺朱由榔的事情。很多人說如果吳三桂沒有殺朱由榔,一切還能回頭,殺了以後就不能回頭了。
其實我覺得,殺不殺朱由榔,吳三桂都不能回頭了。因為從吳三桂南下開始,就已經徹底背叛了大明王朝,成為了滿清的走狗,為什麼還要給這種人機會呢?
吳三桂既然會背叛大明王朝,那也有可能會背叛大清王朝,這就是這種人的性格所決定的。正如當年在李自成和崇禎兩者之前做出選擇時的猶豫一樣,吳三桂壓根就沒有真正忠心的人。
他只忠於自己,不管是崇禎還是李自成,亦或是多爾袞,那都是他保住自己實力的跳板而已,在他心裡哪有什麼忠誠可言呢?
參考資料:《明史》
《清史稿》
-
3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吳三桂對明朝皇室的態度分為三個階段。
(電視劇裡的吳三桂)
第一階段:松錦之戰前,忠心耿耿吳家世代將門,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是錦州總兵,可以說明朝沒有虧待吳家,吳家也忠誠於明朝,雙方君臣相得。
吳三桂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文武兼修,後來還奪得武科舉人,正式步入了仕途。他的母親是祖大壽的妹妹,在吳、祖兩家的庇護下,吳三桂的仕途走得非常順利。
他本身也是有能力的人,再加上有背景,27歲時就被提升為寧遠團練總兵。這會兒崇禎也才28歲,銳意進取,很欣賞青年將領,對吳三桂多有褒獎。
此時的吳三桂渴望建功立業、光宗耀祖,對於給他機會的崇禎帝心懷感激,這一時期算得上忠心耿耿。
(電視劇裡的吳三桂)
第二階段:松錦之戰至崇禎自縊,意志動搖但是,吳三桂的忠心沒有維持太長時間。
1640-1642年之間,明朝與清軍爆發了一場大戰,松錦之戰。此戰明朝投入兵力約13萬,清軍兵力約11萬,以明軍大敗而告終。
對於皇太極來說,這是他人生中的輝煌時期,是他軍事生涯中最精彩的戰役,更成為了中國軍事史上圍城打援的典型範例。
但對於本就風雨飄搖的明朝來說,如同雪上加霜,經營多年的寧錦防線被摧毀,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這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大敗。
具體過程就不細說了,大家只需要知道,此戰決定了明朝的存亡。此後,明朝在遼東的防禦體系完全崩潰,清軍算是打開了通往中原的大道,只餘山海關的吳三桂部勉強支撐,類似於千斤繫於一髮。
(吳三桂)
政治上的影響就更大了,別的不說,只說洪承疇降清一事。洪承疇剛降清的時候,明朝一方是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壯烈犧牲了。崇禎帝正需要這樣的英雄,感動不已,特意輟朝賜祭九壇,整個國家都讚揚其英烈。
誰知祭到第九壇的時候,訊息傳來,洪承疇沒死,他降了,敢情大家都白感動了?京城譁然,全國上下都是痛罵洪承疇的聲音,但大家罵歸罵,忍不住去想一個問題,連洪承疇都降了,莫非大明真要完?
所以後世為什麼那麼多罵洪承疇的人?就因為他的投降影響極壞,做出了極其惡劣的示範,完全超乎了這件事情本身。
扼住清軍入主中原最後一道關卡的吳三桂就成了全國矚目的人物,崇禎一再褒獎勉勵,封賞他的家族,還賜下尚方寶劍,就指望著他守住山海關。
(電視劇裡的吳三桂)
但是,吳三桂已經動搖了。
他舅舅祖大壽早已降清,他卻經常給舅舅寫信,咱們也沒看到他寫的是什麼,只知道皇太極給他回了封信,內容是:“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次機會,殊可惜耳。”
從中可以看出吳三桂意志已經動搖了,早早的給自己找了退路,只是礙於明朝對自家不薄,拋不開最後的臉面直接降敵。
而且洪承疇被罵得這麼慘,吳三桂不想像他那樣落下千古罵名。所以動搖歸動搖,卻還沒有下定決心。
(電視劇裡的吳三桂)
第三階段:崇禎自縊之後,背棄明朝崇禎自縊之後,形勢大為不同。在當時的很多人眼裡,崇禎雖逝,朱家卻還沒斷絕,那明朝就不算亡,還可以抗清保明。
可在吳三桂及後來降清的將領眼裡,崇禎之死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代表著他們對於朱家的忠心到頭了,心理上最後一層阻礙不存在了。
吳三桂降清是一個必然,和“衝冠一怒為紅顏”沒什麼關係,哪怕李自成的手下沒有搶了陳圓圓,哪怕李自成沒有步步進逼,深思熟慮之後他也得降。
(網路配圖)
因為這是大勢所趨,是吳三桂能保住滿門榮耀的唯一辦法。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他的選擇是最有利於自家的。
至於名聲,和權勢比起來算什麼呢?
一旦做出了選擇,那麼明朝皇室就不再是吳三桂的舊主,而是他給新主滿清的投名狀。
降清初期,他做了那什麼還想要牌坊,假惺惺的表示對南明小朝廷“不忍一矢相加遺”,後來發現滿清統治者並不欣賞他對前朝的“忠義”,才換了策略,殺起朱家後裔比誰都狠,相應的,滿清越來越信任他,直至成為鎮守一方的平西王。
(網路配圖)
【結語】
總之,吳三桂不是純粹的將領,他是個冷血的政治家。對明朝的態度取決於明朝能給到他什麼,給的越多他越忠心,當什麼都不能給的時候,忠心就是個笑話。
以當時的情形,咱們也不能說他的選擇是錯誤的。可是,總有一些東西無法用對錯去衡量卻必須堅持,國破時就能降敵嗎?吳三桂覺得能,但有很多人覺得不能!寧死也不降!
做為深受皇恩的封疆大吏,他應該考慮的不是戰或降,而是戰勝或戰死。
-
4 # 蕭中九歌
我是九歌,給你新視野。
我不知道題主,為什麼會有吳三桂會對大明皇室忠心的觀點。吳三桂看他歷史上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是為自己謀劃,他不忠於任何人,只忠於自己。
崇禎活著的時候,所代表的是大名皇室是正統,佔據著大義的名分。吳三桂不敢有什麼太大的反抗舉動,但小動作是不斷的。
但當李自成農民軍進駐北京後,崇禎臨死前把自己的妻子兒女都殺了個遍。至此,明朝皇室的合法性斷了。南明小朝廷陷入了無休止的爭權奪利之中。根本形成不了有效的統治核心。
大明這艘船就快沉了。吳三桂作為一個有一定見識的政治人物,肯定要為自己謀劃一條後路。
在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軍佔據京城後,中國形成了三股政治軍事勢力:
第一股是盤踞於中原北邊的滿清政權
第二股是佔據京城的李自成的大順政權
第三股是散落在南方地區,明朝餘部的南明政權
此時吳三桂孤立無援,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南方雖然有明朝殘餘勢力,但無法與南方取得聯絡情況下,僅憑吳三桂有限兵力很難與其中任何一個軍事力量抗衡。
即便能夠抗衡一時,最終也會因為缺乏糧食補給等經濟問題所擊倒,政治上孤立無援,經濟上無後勤補給,軍事上腹背受敵。
面對如瀕臨絕境般的局勢,唯一的活路只有投降。此時滿清對待吳三桂的態度是安撫的寬容的,甚至許下了王位。
而李自成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李自成攻克北京後, 在北京城內實行追贓助餉政策, 吳氏一家未能倖免。
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了明朝的統治, 並殺吳三桂的全家,這原本就已經給身為明朝忠將的吳三桂帶來了亡國滅族之恨。
明末遺民文秉《烈皇小識》曰:“三桂父吳襄, 故遼東總兵也, 逆闖李自成執襄誅求金寶, 索詐甚酷, 三桂知之, 即時返師出關。適清攝政王統兵將入大同, 中途相遇, 三桂即剃髮詣營, 叩首愬冤, 願假大兵大兵復仇, 歃血立誓。”至此,吳三桂再無回頭之路,只有投降滿清。待滿清打敗李自成之後,入住中原吳三桂為了表衷心。在新朝只有竭力突出自己的價值,才能分得更大的利益和蛋糕。
前朝的南明永曆帝就成了他的敵人,既然是敵人,就不需要留任何後手,也不需要同情。
參考文獻:《論吳三桂投降的必然性與偶然性》只有對待前朝敵人越殘酷,新朝的統治者才會更加信任他,給他分得更大的利益和蛋糕,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所以說南明永曆帝地死狀悽慘也就成了一個必然選項,就算不被吳三桂所殺,也會被其他漢軍所殺。
-
5 # 有得觀史
公元1644年,李自成進攻北京,崇禎皇帝調吳三桂進京勤王,原來袁崇煥進京勤王兩天兩夜到達北京,吳三桂走了十二天才到河北豐潤,離北京還差很遠,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吊死煤山。如果吳三桂對明朝忠心,大明危在旦夕他能不急於勤王?
有人說吳三桂進京勤王是帶著百姓一塊走的,說明他很愛百姓。可是這根本不成立,吳三桂完全可以帶領關寧鐵騎,快速進京勤王,留下關寧軍步兵保護百姓。吳三桂之所以以蝸牛的速度前行,是因為當時形勢不明朗,他不想進京勤王,也不想違抗命令,他在等待時局明朗化,以拖來保護自己的部隊免受損失。
李自成攻佔北京後,寫信招降吳三桂。吳三桂感覺李自成不行,跟著清兵才有發展前途,才能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於是引清兵入關。
吳三桂的如意算盤是,滅掉了大明王朝,他和大清劃江而治。讓吳三桂沒有想到的是,大清口味太大,吞下了全部大明,他只能當個藩王。
1673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29年後,康熙要撤藩,吳三桂沒有乖乖接受,而是選擇了造反。吳三桂之所以這樣,就是想保住藩王之位,保住已擁有的榮華富貴。
吳三桂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他一生只為自己考慮,沒有什麼節操可言,他殺南明永曆皇帝,只是為了向大清“表”忠心,作秀而已。
回覆列表
吳三桂不遺餘力地對明朝皇室進行趕盡殺絕,是他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同時又是他做得最失敗的一件事。吳三桂在崇禎帝死前後對皇室的態度轉變如此之大,到底是為什麼呢?
吳三桂以愛妾陳圓圓被霸佔為藉口,與滿清聯合起來,對抗李自成的農民軍。李自成大怒,斬殺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及一家人,使得吳三桂徹底倒向了滿清。最後滿清和吳三桂聯合,打敗李自成。滿清遷都北京後,封吳三桂為平西王。滿清雖然一開始,對吳三桂其實是很不信任的。因此,在和吳三桂聯合,剿滅李自成殘餘後,立刻把他從前線調回,放到關外去。表面上是出鎮錦州,實際上是把他放在滿清的眼皮子底下,監督起來。
吳三桂明白,如果不能得到滿清的信任,就意味著死路一條。被封的那個“平西王”,也只是暫時的。就像當年劉邦不得已,封韓信為齊王,封彭越為梁王,封英布為淮南王一樣。等到坐穩江山以後,劉邦就清剿了韓信、彭越、英布。同樣的,滿清也會反過來收拾吳三桂。
吳三桂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他可不想走到韓信、彭越、英布那樣的老路。要不走這種老路,唯一的辦法,就是極力地向滿清表忠,讓滿清相信他。
他向滿清表忠的方式,就是除了不遺餘力地清剿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的殘餘勢力以外,還不遺餘力地打擊抗清義士,打擊南明政權,對明朝皇室進行趕盡殺絕。他果然因此獲得了清朝的重新信任,很快被調入關,對付西北的抗清義軍,對付西南的張獻忠殘餘,征討雲貴的南明永曆政權。在這個過程中,滿清漸漸地對他很放心,“假以便宜,不復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也就是說,用人、用錢上都有自主權,他可以“便宜從事”。
可以說,真是因為不遺餘力地對明朝皇室,包括農民軍及抗清義士進行趕盡殺絕,反覆表忠,吳三桂才得到滿清的信任,為他西南做大,發展成一個強大的割據勢力,從而造反叛亂創造了條件。那麼,為什麼又說吳三桂對南明皇室趕盡殺絕,是他做得最失敗的一件事呢?吳三桂對明朝皇室進行斬盡殺絕,尤其是清軍並不參與的情況下,他還在做這件事,而且跑到緬甸,抓獲並絞死了永曆帝朱由榔。這樣做,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吳三桂作為前朝舊臣,就算他背叛了前朝,投奔新朝。但是,畢竟他曾經是前朝的臣子,受到過前朝的恩惠。再說了,吳三桂對李自成斬盡殺絕,多多少少還讓人理解,畢竟李自成的部隊霸佔了他的小妾,殺害了他的父親,他要報仇雪恨。但是明朝並沒有虧待他,他卻也對明朝皇室實行趕盡殺絕。這是與中國傳統的“忠臣孝子”文化很違和的,是讓人很不齒的。吳三桂儘管透過巴結滿清,向滿清效忠,獲得了滿清的信任,從而使自己做大。但是,當他最後舉旗和滿清對抗,想要自己當皇帝的時候,他並沒有得到漢人老百姓的認可,因而大家都不支援他。
再加上他一邊絞死了朱由榔,一邊又假裝擁戴“朱三太子”和清朝對抗,漢人老百姓都覺得他這樣做,簡直是搞笑。後來他連“朱三太子”也不擁戴了,直接自己稱帝,所以,漢人老百姓更加不齒於他的行為。所以,儘管吳三桂擁兵數十萬,而且佔據了西南,乃至整個南方。並且已經飲馬長江。但是,並沒有得到什麼支援。以至於很快被清朝剿滅。
祟禎對吳三桂恩寵有加。這位年輕的將軍據守遼西寧遠重鎮,獨守山海關全權負責軍政事務,又加封“平西伯”。這樣的殊榮和權利使得吳三桂為明王朝大賣氣力。崇禎五年,他隨父出征,剿滅孔有德叛亂立下赫赫戰功。崇禎十三年,他鎮守要塞,初創多爾衰,挫傷清軍銳氣。崇禎十四年,解救錦州之危。雖然吳三桂孤軍鎮守遼西,但是他屢拒清廷誘降。他威鎮山海雄關,如磐石塞路 ,使滿清人雖然覬覦大明江山但是無法逾越山海關。所以說,吳三桂是大明的忠臣良將!
明清兩朝是改朝換代,因此明朝遺民就汙衊吳三桂是漢奸降將。但是,這樣的說法是故意忽略一個歷史的細節,即祟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兵陷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宣告明朝的大勢已去。吳三桂降清卻在四月二十二日,其時崇禎已死一月有餘。可見明朝是先滅亡的 ,此時吳三桂已無君可以背叛了。吳三桂在降清以後,奉天命所歸的清廷去雲南鎮壓永曆就更算不不上背叛了。
明清鼎革之際,吳軍內外憂患。闖軍號稱百萬,滿兵十萬,吳三桂只有四萬。吳三桂只有聯合李自成才可以抗清,聯合清兵才可以平定李自成,形式很微妙。投降李自成是背叛崇禎,投靠清朝則是有負大明,橫豎不是好人。
在這緊要時刻,吳三桂做出的第一選擇是投靠李自成。但是闖軍在進入北京之後,四處抓捕降官,搶奪民間財物。當吳三桂在去北京準備投靠李自成的時候,收到了他父親遭到刑訊逼供親屬倍受凌辱,愛妾被人霸佔。面對這國仇家恨的,面臨著李自成大軍可能要進攻山海關之際,吳三桂才決定接引清兵入關。
與其說明朝滅亡於清朝,不如說明朝是滅亡於李自成;與其說明朝滅亡於李自成,不如說它是滅亡在自己的手裡。有吳三桂,洪承疇,祖大壽等能征善戰的武將鎮守遼東,還無法阻擋十萬清兵,只能說明了明朝的不可救藥。
由此可見,吳三桂最後的結局,稱得上是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