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絲不掛273

    處於人道主義的觀點,所有的殺俘行為都是不道義的,是反人類的。但戰爭本就是殘酷的,殺俘還是寬俘都是利益的需要,為了瓦解戰勝對手。

    先說白起,長平之戰是秦趙的生死之戰,秦國雖勝,但也是慘勝,這些戰俘不可能為秦所用,又消耗著巨量的糧食,放回去麼?殺俘是必須的。

    再說項羽,秦國強大,起義軍弱小,殺俘可以改變強弱態勢,也可以極大地震懾對手。作為弱者,沒有資格懷仁。

    若論對錯,必是錯。可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對錯,只有利弊。

  • 2 # 該死的風

    我覺得這種裡歷史上發生的有爭議的事件,很難用對錯來分辨站的角度時間不同看法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1:當時秦華人的角度,當時的中國還沒有廢除百家獨尊儒術的說法,對於殺俘信封法家的秦朝人來說我想是沒有什麼心理壓力的。而且不殺怎麼辦?帶回秦國養起來,還是送回趙國繼續和秦國對抗?不要說殺俘虜有幹天和沒有人性,那得有解決的辦法。要是有後世以工代賑的想法變通一下是好,可是四十萬人要看管要吃飯怎麼活過第一年也是大問題。

    2:古代後世在抱著儒家思想的前提下,大喊著殺俘不詳。我想也很好的解釋了,後世一些王朝開始勝利慢慢衰亡的問題。

    3:現代的我,我想來正是這殺俘加快了中國的統一,正是這一戰打破了列國的平衡。加快了強大趙國的衰敗,如果當時秦朝當時把俘虜放回去那麼以後的戰爭也這樣,那麼可能歷史的車輪會走向別的方向。

  • 3 # 樂天派hy

    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斬首趙軍二十五萬,坑殺趙軍俘虜二十萬,共計四十五萬。白起的這一做法,深受後世詬病,並被冠以“人屠”的稱號。 經此一戰,白起譭譽參半,大加讚揚者不少,對其批評謾罵的人也有不少。乃至到了宋朝,宋太祖趙匡胤認為白起不配列入“五廟十哲”之列。由此可見,白起的確是飽受後人議論。 然而,在白起之後的中國另一位戰神,也同樣製造了坑殺秦軍二十萬的慘劇。他,就是西楚霸王項羽。不過,項羽是幸運的,他的這一坑殺行為並沒有受到後人過多的批評指責。

  • 4 # 南宮雁門

    白起殺戰俘是沒有錯的!這些人放回去拿起武器立刻成為對抗秦國的一隻有生力量!這一仗就等於白打了!所以趙國的戰俘不能放回去!其實趙國的戰俘在他們被俘獲的時候就已經死了!如果只是少量,殺與不殺都影響不大!可這倒好俘獲的是趙國的幾乎全部力量!放虎歸山只會後患無窮!所以只能殺了他們!

    而項羽俘獲的秦軍與白起俘獲的趙軍性質就不一樣了!雖然項羽俘獲的秦軍一樣人數眾多,但是秦國此時已經亡了!他們根本就無心戰鬥,不會對項羽有什麼威脅!讓他們脫下軍裝回去耕田也是可以!就算有秦國將領來起來反對項羽他們也不會跟隨!畢竟秦國連年征戰,民眾早已是疲憊不堪!可惜,項羽以糧食不夠,放虎歸山為名坑殺了他們!他最主要的還是心裡仇恨秦國,秦人!當年楚國被秦國所滅,他的爺爺項燕戰死,他家破人亡流落在外!所以他很恨秦國和秦人!抓住了這個機會自然不會放過!之前范增曾阻止過項羽這樣做!告訴他這樣做會失去人心!可是項羽不聽,非要殺了他們!結果最後果然失去了秦地的人心!

    項羽這個人太魯莽!有將才卻無帥才!更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這些都是他最後他被劉邦打敗的原因!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年白起坑殺了趙國四十五萬戰俘,今日,項羽也坑殺了秦國的二十萬降卒!真是對應了那句話:蒼天饒過誰!

  • 5 # 青峰山女史

    這個問題,放在兩千多年前,以現在的觀點去要求古人,明顯不合適。

    白起和項羽情況相似,面臨數目龐大士兵俘虜。第一需要大量糧食來養活這些人,在那時難度相當大。處理掉對方,好像是唯一選擇。第二削弱對手。這手的確狠辣,不人道,但有效消滅地方有生力量。第三就是震懾對手。

    第四:這些俘虜很難歸心,放回去,又會被對方武裝起來,繼續作戰,所以不能放。

    所以,白起和項羽那個時代殺俘,不可避免。

  • 6 # 菜九段的酒

    不殺也不好辦。這麼多人還要吃飯還可能反抗。

    解讀項羽

    來自專欄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4 人贊同了文章

    項羽的失敗與年輕無關啊。

    解讀項羽

    近幾年,圍繞楚霸王項羽似乎形成了一個不小的文化熱點。電影、電視連續劇、電視書場、專題出版物及MTV不一而足,其間或多或少有些許為項羽鳴冤叫屈的情緒。項羽身後向來不寂寞,宋人李清照“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名句當為其評價最力者,然而只涉及其生其死而不及其他。待到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學》直評項羽因不厚不黑而敗,這就牽涉到劉項優劣論。時下洶湧的不平之氣,或許就是對不黑不厚說的呼應。其實,不論人們對項羽懷有何等情感,事實總是事實。細讀《史記》就不難發現,項羽絕非人們心目中的直腸漢,也不可能與厚黑無涉。有關項羽的歷史功過得失,學界論之甚詳。筆者只想對一些一向為研究所忽略、又關係項氏成敗並對後世有啟示意義的項羽現象略作歸納。

    第一,項羽的個人品質造成了他的失敗。首先項羽絕非智力低下,正相反,司馬遷認為他才氣過人。劉邦也認為在勇悍仁強方面自己非項羽可比,對此韓信亦有同感。但項羽這種過人才華並沒有給他帶來幫助,反而使他成為直繼暴秦的統治者。項羽的本性是極度自負。陳平對其鑑定為“不能信人”、“意忌信讒”。在項羽眼裡,他人均不足道,所以他事必躬親,弄得自己很辛苦。這使人聯想起秦始皇。侯生、盧生有言:“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以為自古莫及己……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項羽也是逢戰必到,疲於奔命,最後又中了陳平的反間計,更加形單影隻,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獨夫。司馬遷評秦始皇曰:“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評項羽曰:“奮其私智而不師古。”其次是苛察。苛察大概是項氏家風。其叔項梁起義後不久拒絕一門人求職時指責對方某時未辦好某事,是為其證。日後,殷王司馬卬叛楚,項羽派陳平等擊降之。不久,司馬卬降漢,項羽就要追究上述軍事行動的參與者,導致陳平歸漢。相形之下,劉邦的部屬中有許多人曾反對過他或投降過項羽,均未受追究。所以,項羽雖常勝,人卻越打越少;劉邦雖常敗,人卻越戰越眾。又其次,項羽繼承了趙高的一套統治術。趙高曾獻計於秦二世,說欲鞏固其統治,唯有賤者貴之,貧者富之,遠者近之。項氏在分封時正是這樣乾的。他將原來的齊燕之王分別貶為膠東王、遼東王,而將齊燕之將分別封為齊王、燕王。正是這種統治術,迅即釀成了不安定因素,並最終斷送了項氏統治。經歷過暴秦統治的廣大人民是絕不能忍受項氏統治的。天份反成事業之累,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第二,項羽現象提出了歷史人物作用的階段性命題。彼得原理有無能極一說,即某個系統裡的人達到其力難勝任的崗位,不稱職現象便隨之產生。項羽的情況正合此理。可以說,在反秦風暴中,如果沒有項羽的摧枯拉朽之力,其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他在奪權前對形勢的正確判斷,在救趙時的果敢絕決,奠定了其歷史地位。但以此為限,其後的局面就非項羽所能勝任。歸降的二十餘萬秦軍,既是項羽的最輝煌勝利,也成了他失敗的開端。這些與諸侯聯軍人數相去不遠的俘虜,如果不殺,總是心腹之患。而一旦殺降,項羽就失去了道義上的支援,並且無法在關中立足。又如分封,也非項羽份內事,項羽挾威勢強行包辦,弄得怨聲載道。於是,項羽就從順應歷史潮流走向了反面。對此,項羽本人固然有推卸不了的責任。他以為自己既然在軍事上有一套,其他方面估計也差不了。耐人尋味的是,時過兩千年,項羽的思維方式在中國仍可以大行其道。生活中經常能看到某些領域的成功人士,情不自禁地要對各種事物指點江山。那麼,項羽同時代的人默認了他的自負就不足為奇了。但事實讓天下及項羽本人大失所望。如果項羽當時不去爭奪支配權,他肯定不會迅即覆滅。或許應了老子的一句話,“知止可以不殆”(王弼《老子注》)。可惜,項羽及其他情形相類者當時絕不會有這份自覺。人類註定要在錯誤中成長。

    最後,項羽蔑視知識或代表了一定的中國社會情緒。少年時代,項羽學書學劍學兵法均淺嘗輒止。在項羽眼裡,“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可見,知識在其心目中一文不值。項羽抹煞義帝的功績一事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社會對知識的情緒。他說:“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話雖說的有力,可卻不是事實。義帝是在項梁敗死,楚國受重創之後出面主持大計的,他親自佈署了攻秦的兩路人馬,完成了陳勝、項梁未能完成的大業——滅秦。設想,如果印刷廠廠長出面否認一本暢銷書作者的作用,建築隊長出面否認一個傑出建築的設計師的作用,一定沒有人會信以為真。但項羽的上述言論卻能深得人心。甚至司馬遷或者都被其騙住,《史記》就沒為義帝立傳。無獨有偶,劉邦定天下論功行賞厚封蕭何,遭到武將們的一片反對之聲:“臣等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看看,項羽心態有多麼大的市場啊。但劉邦不是項羽。他以獵為譬:“夫獵,追殺獸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劉項原來不讀書”。然劉邦對待知識的功用能深明大義如此,劉勝項敗,固其宜矣。項羽先抹煞義帝之功,後殺義帝之身,此等行徑豈是與厚黑無涉。按劉邦的上述說法,項羽之謀殺義帝無疑是功狗噬功人。其厚其黑,天地共鑑。

    深究起來,對項羽的歧讀皆源於司馬遷的記敘。特別是將劉項二人相互參看時尤其如此。當司馬遷著力描摹時,項羽總是威武雄壯,氣勢奪人;劉邦則平淡無奇,甚或猥瑣。於是便有阮籍登廣武戰場“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之嘆。確實,劉項相爭,項羽處處壓劉一頭。然而,項羽的剛猛無儔恰恰是逆時代潮流而行。所以,雖然頻頻取勝,卻最終魂斷烏江。欲讀通項羽,必須讀司馬遷為劉項二人各自所下的讚語。司馬遷對劉項二人所下的讚語恰好與正傳相反。對劉邦評價極高,對項羽則貶斥甚多,若再與各自的本紀相參,卻又都是與事實相容的。令人驚奇的是,這種成於一手且反差明顯的評價竟能完全諧和地出現在歷史的背景上。其原因在於,歷史本身就是由無數矛盾著的事實所構成。項羽的事實是,他的確威武雄壯,可惜這只是小節。大節是在滅秦之後,項羽其人其情是反社會的。那麼,看歷史人物,只管往大節處看。當一個人大節有虧時,即便其小節可歌可誦,不提也罷。

    @�X��Z��

    編輯於 2019-05-09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項羽

    劉邦

    楚漢戰爭

    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 7 # 喜歡歷史的中醫

    政治上講對錯是很幼稚的,政治上更講利弊。從這一點出發,白起坑殺趙國俘虜四十五萬,有效震懾諸國,使諸國都對秦中國產生心理上的懼怕,同時大量消耗了趙國的有生力量,使得趙國不可能再組織一場這麼大規模的戰役。進一步加速了秦國吞併六國的步伐。在當時來講白起是“殺神”,但從長遠來看,白起促進了歷史的程序。

    項羽坑殺二十萬俘虜的原因是因為項羽要進攻函谷關,怕俘虜作亂,或者俘虜因為是關中人從而支援秦國。從當時的時局來看,這二十幾萬人其實也是受到秦國的嚴刑峻法的壓迫,抓壯丁抓去當兵的,因此項羽可能高估了他們對秦國的忠誠,但當時因為秦俘虜和六國俘虜矛盾很深,秦國俘虜怕關中的親人因自己被俘遭到秦國的報復,人心浮動,作為緊急措施,項羽坑殺二十萬俘虜也有不得已的苦衷。這也成為了關中支援劉邦的重要原因。

    那麼如果項羽不坑殺那些人,會怎麼樣呢,有可能會引起更大的騷擾,那時項羽也不得不採取血腥鎮壓。然而這樣,六國起義也軍會損失很大。所以有時候是決定當局者採取某些措施,往往是因為形勢所逼。

  • 8 # 依稀說史

    回答這個問題要看從哪個角度考慮。如果從人道主義原則和人的情感來看,白起和項羽是屠夫、戰犯,他們要上軍事法庭,要受到歷史的懲罰。如果從當時的實際效果來看,他們殺降行為又實現了自己的目的。

    白起在長平之戰中擊敗趙軍,俘虜趙軍40萬(一說20萬),並把40萬趙軍全部坑殺(僅放回240個娃娃兵)。從當時的現實情況看,白起有坑殺趙軍的理由。

    長平之戰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大規模的戰役,秦國投入兵力達到60萬,趙國投入兵力達到45萬。長平之戰前後持續時間長達3年之久。如此大規模、長時間用兵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見到。這場大戰對於秦國和趙國乃至整個中國都非常重要。秦趙兩國傾盡國內所有,支援這場戰爭。

    最後秦國獲得了勝利,但也是一場慘勝。秦昭襄王徵發國內16歲以上的男丁支援前線,這場大戰中秦國也損失了20多萬大軍。打敗趙國之後秦國國內也基本上處於崩潰的邊緣,這也是秦國不一口氣拿下趙國的原因。在當時那種生產力水平下,供應60萬大軍,需要上百萬人參與後勤。秦趙大戰後,秦軍加上趙軍達到80多萬,秦國根本供應不起這樣的開支,解決趙軍就被提上了日程。

    其次秦昭襄王掌權以後,逐漸改變了秦國以往攻城為主殺人為輔的方針,改成即攻城又屠殺士兵。這項措施大量殺傷了山東六國的有生力量,削弱了六國的實力。白起更是這項政策堅決貫徹執行者,白起在戰國期間屠殺六國軍隊達到了100多萬,人送外號“人屠”。

    長平之戰以及坑殺40萬趙軍後,秦國在戰國後期最強大的敵人轟然倒塌,秦國統一天下大勢已定,山東六國徹底淪為秦國宰割的魚肉。從這個角度看,白起屠殺趙軍確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推動了戰國的程序。

    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擊敗秦軍,消滅秦軍20萬,俘虜秦軍20萬。後來在新安一夜之間坑殺20萬被俘秦軍。項羽坑殺秦軍也有他的理由。

    當時項羽的糧草供應也已經出現了問題,難以供養秦軍20萬張要吃飯的嘴。當時秦軍俘虜中出現了不滿的情緒,他們對楚軍充滿怨言,不滿的情緒蔓延在軍營中。在項羽看來這已經成為不穩定的因素,極有可能會威脅到自身的安全。加上當時劉邦已經進入關中,項羽急需快速行軍爭奪天下。於是出現了新安殺降行為。

    項羽的殺降行為就實際效果看也達到了他的政治目的,他輕裝上陣後迅速佔領關中,成為天下的主宰。

    從人道主義和人心向背來看,白起和項羽都是歷史的罪人。白起屠殺趙軍之後,他的軍事生涯基本上告一段落,最後他也被秦昭襄王賜死。白起的名聲臭遍六國,白起也成為惡魔的代名詞。不知道這算不算是白起的報應。項羽因為坑殺秦軍徹底背上了殘暴的惡名,徹底失去了關中民心。項羽雖然取得了一時的勝利,卻最終輸掉了楚漢之爭,自己死後也被五位士兵分屍。不知道這算不算是項羽的報應。

    戰爭也許不可避免,戰爭帶來的傷亡也許不可避免。但是戰爭絕不是屠戮無辜,放下兵器計程車兵就應當被保證生命安全。我們應該對生命心懷敬畏之心,應該心懷仁善之心。無論是趙兵還是秦兵都是我中華好男兒,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應該相敬相愛,我們不希望再出現這樣的屠殺。

  • 9 # 史海一粒粟

    第一,就當時的秦兵戰鬥力講,白起可能覺得用不著爭取降兵為我所用,擴大隊伍。

    第二,四十萬的趙兵,人心未服,可能不方便管理,班師回去,安全性沒有保證。

    第三,軍糧供應問題,四十萬人,每天的飲食就是一筆巨大開銷,可能白起覺得養不起這麼多人。

    第四,殺掉趙國士兵,可能也為了威懾其他五國,同時,也使趙國再無可用之兵。

    再說說項羽坑殺秦兵二十萬人。鉅鹿之戰後,秦將章邯大敗而歸,之後又與項羽交戰幾次,全都打了敗仗,由於看到朝政被趙高把持,有加害自己之心,故而投降了項羽。從前項羽的部下有很多人都受到過秦兵的虐待,如今看見秦朝的降兵,不由得起了報復之心,把秦兵當做奴隸對待,引起秦兵不滿,暗地商議想起兵,項羽聞知後,召集人商議,認為秦兵很多,入關中後如果不聽令,會引起非常大的禍患。於是,項羽將秦降卒二十餘萬全部坑殺。在項羽看來,與其留一隻不穩定的隊伍在身邊,不如坑殺省卻許多麻煩。

    但是有一個致命的後果可能是項羽沒有想到的,那就是項羽從此背上了好殺之名,很多人不願追隨項羽,民心背離,終致滅亡。

  • 10 # 尋根拜祖

    如果單純從軍事角度考慮,白起和項羽坑殺戰俘,沒什麼可以指責的,軍事家的功績衡量標準,最主要的就是摧毀敵方有生力量的多少,況且他們當時面臨的環境,還存在諸多不得已的成分。

    如果考慮到戰爭只是政治的延伸,把軍事行動納入政治範疇統一考量,這種大規模的殺降,至少存在可以商榷的地方。

    從軍事角度,白起和項羽的殺降行為沒有錯

    長平之戰,“人屠”白起坑殺趙軍四十萬降卒,鉅鹿之戰,“霸王”項羽同樣坑殺秦軍四十萬降卒。兩個天才的軍事家,穿越半個世紀的時空相會了,他們都以彪炳史冊的光輝出現在後人眼中,甚至連坑殺降卒的數量都相同。

    長平之戰的結果,就是使趙國徹底喪失了恢復的可能,為後來秦滅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鉅鹿之戰,讓秦帝國最後的主力喪失殆盡,完全喪失了防禦的力量,一戰決定了大秦帝國的失敗命運。

    之所以能達到這個效果,跟四十萬大軍全部被摧毀有關。這麼說有點殘忍,卻是事實。若非如此,戰爭就不可能那麼快結束,鹿死誰手真不好說。

    古代戰爭動不動說一場戰爭消滅幾萬人,十幾萬人,假如真是這樣的話,一個國家能支撐幾場戰爭?實際上,很多士卒是被殺散了,四下逃亡,而後再次聚集,這個比例要遠遠大於陣亡人數。

    假如白起和項羽放走降卒,毫無疑問,不久這些降卒,會再次出現在對抗自己的戰場上!

    招降有沒有可能?少量的可以,如此大的數量,甚至都超過了自己本部的力量,誰敢招降?一旦譁變,這種殺傷力,比戰場上的都要大。

    轉運大後方做奴隸行不行?同樣存在數量太大,操作性差的情況。長平之戰和鉅鹿之戰,戰後都面臨一個巨大的問題:糧食不夠。自己的部隊供給都很費勁,留著四十萬俘虜,他們的口糧哪裡來?

    放,放不得;養,養不起;移,移不走!龐大的數量成了巨大的負擔。更要命的是,時間很急迫,容不得拖延,一旦糧食短缺,四十萬人鬧起來,原有的勝果分分鐘喪失。這時候,殺就是一種最簡單,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所以,從軍事角度,白起和項羽殺降,恐怕即便不情願,他們也沒有選擇餘地!

    從政治角度考慮,白起和項羽的殺降行為帶來的惡果

    不過,軍事從來不是孤立存在,也不能光靠軍事解決所有問題,政治才是核心,軍事只是政治的延伸,所以,白起和項羽的殺降行為,還要回到政治角度考量。

    我們分別來看一下兩人殺降帶來的政治惡果。

    長平之戰趙國被坑殺四十萬降卒後,天下震驚!隨著白起兵圍邯鄲,趙國似乎滅亡在即。但結果是秦國撤軍了,並非秦國大發慈悲,而是白起的行徑,讓各諸侯國意識到,如果再不出手,趙國滅亡就在眼前,趙國滅亡後,對各國來說,就失去了一個可以從西北路牽制秦國的幫手。當自己面臨秦國攻擊時,自己也會失去應有的支援。

    所以,為了自身利益,各諸侯國也必須出手相助趙國!

    以往各國合縱攻秦,大多都是失敗告終,原因就是各國心不齊,總希望在合作中賺便宜。解圍的常常坐山觀虎鬥,希望對方兩敗俱傷,被圍的希望戰火轉移給別人,常常為秦所惑。

    但長平之戰後,各國比哪一次都心齊,這就是白起坑殺趙國降卒的惡果。各國心齊而在,趙華人也變得同仇敵愾,哪些有親人死於長平戰場的趙人,恨不能生食白起肉。

    在這種情況下,迅速拿下趙國難度很大,拖延時間,恐怕又要遭到諸國合縱攻擊,於是秦國只能退兵,以消化長平之戰的政治惡果。

    鉅鹿之戰後,項羽事實上已經掌控天下。但項羽為何放著關中之地不要,急匆匆回到楚地老家呢?原因就是項羽所坑殺的降卒基本都是關中三秦子弟,項羽想在關中立足,不把那筆滔天血債還上,難!

    即便項羽後來分封的章邯等三王,也因受累於項羽殺降的血債,根本坐不住江山,被出漢中的劉邦輕而易舉就端掉了!

    這就是項羽殺降的政治惡果,表面上得到了江山,實際上在殺降的那一刻,他就將得到的又失去了!

    所以,從政治角度看,殺降又是徹頭徹尾的敗筆!這還沒有考量人道主義的得失!

    白起和項羽身份的差異,導致兩人在殺降問題上責任的差別

    不過,白起和項羽的身份不同,人們對他倆同樣的殺降行為,評判還是存在差異的。

    白起就是個單純的軍事家,也就是說,他是政治家昭襄王手上的刀,他不需要考量政治後果。正因為如此,沒人說白起的作為是愚蠢的,他做了軍事家該做的一切,政治得失是昭襄王該承擔的。

    項羽也不同,他既是政治家,又是軍事家,甚至政治家的身份是首要的,其次才是軍事家。所以坑殺降卒的政治惡果,該由他自己來承擔!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項羽殺降是愚蠢透頂的行為!

    綜上所說,白起和項羽殺降行為,從軍事角度看,沒什麼過多可指責的。從政治角度來看,顯得那麼不合時宜。尤其作為政治家的項羽,其殺降行為,等於絕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肩膀疼痛為什麼會是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