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守號哥
-
2 # 週週愉快
影子銀行分為兩種:
第一種,不在銀行監管範圍之內,卻做著銀行的事情,給企業放貸款。主要是一些金融機構,比如信託公司,保險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
第二種,就是一些商業銀行不安守本分,透過一些非銀行機構,做一些不在銀行信貸業務範圍內的事情,也就是銀行的影子信貸。
影子銀行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目前"影子銀行"有三種最主要存在形式:銀行理財產品、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產品和民間借貸。
第二,銀行監管套利活動催生了表外和通道影子銀行業務。隨著利率市場化初步完成,銀行存貸利差縮小,民營銀行加入,銀行間競爭壓力增大。為了提高利潤,銀行將表內業務轉移出表來規避資本充足率、存貸比、行業投向限制等監管。
第四,金融創新、監管放鬆、貨幣放水帶來影子銀行的繁榮,改革遲緩和過度刺激房地產導致實體經濟回報率下降,資金脫實入虛加劇影子銀行泡沫。
第五,市場有需求,中小企業融資難、金融抑制促使影子銀行填補融資缺口。
第六,為了規避宏觀調控,銀行將表內業務轉移到表外或通道投向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和“兩高一剩”行業(產能過剩公司、房地產開發商、PPP專案等)透過正規渠道貸不到款,融不到資金,只能透過影子銀行來獲取。
透過金融改革與實體改革協調推進,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監管相結合,影子銀行有望正本清源,以規範、專業的資產證券化服務來盤活存量信貸資金,提升資金融通效率,有效服務實體經濟。
-
3 # 財思思
在金融業中有個廣泛流傳的稱呼,就是除了銀行外,還有影子銀行的說法。銀行,大家都眾所周知,做存款貸款理財等這些基本業務。那麼影子銀行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呢?
影子銀行,其實是銀行的一種補充。像信託、基金公司等都充當影子銀行的一種角色。為什麼呢?銀行有存貸的業務,影子銀行也有存貸的業務,影子銀行合格合法地募集資金,向特定企業或個人發放貸款,這和銀行的模式是類似的。
銀行的存貸業務是屬於表內融資,那影子銀行的業務屬於表外融資,銀行裡的大部分理財也是投到影子銀行的業務中來的,比如募集的理財資金透過信託通道投到房地產、實體等,或透過基金公司進行運作管理。
銀行和影子銀行是一種互為補充的存在,影子銀行要批判看待,並不是說影子銀行一定是壞的或影子銀行一定是好的。這需要國家的調控,在社會需要大量資金髮展的時候,影子銀行起到很好的作用,企業能從影子銀行中融資發展受益。但影子銀行屬於表外融資,也不能過於膨脹,膨脹的話,易滋生風險,這也是為什麼在2018年3月國家提出金融去槓桿的政策,也就是要調節好影子銀行,防範風險。
-
4 # 一支鉛筆的故事
在中國,“影子銀行”的概念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只要涉及借貸關係和銀行表外業務都屬於‘影子銀行’。”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發展室主任易憲容給出如此定義。據中國銀行業監管機構2013年估計,其規模達到8.2萬億元人民幣(合1.3萬億美元)。不過許多分析師表示,真實數字要高得多,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估計,中國影子銀行業規模為21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0%。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產品中心副主任袁增霆稱,“認識中國的‘影子銀行’,最好按銀行產品線和業務線來梳理。中國的‘影子銀行’主要指銀行理財部門中典型的業務和產品,特別是貸款池、委託貸款專案、銀信合作的貸款類理財產品。”該研究所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認為,中國的“影子銀行”包含兩部分,一部分主要包括銀行業內不受監管的證券化活動,以銀信合作為主要代表,還包括委託貸款、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信託公司、財務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等進行的“儲蓄轉投資”業務;另一部分為不受監管的民間金融,主要包括地下錢莊、民間借貸、典當行等。
“影子銀行”有幾個基本特徵:第一,資金來源受市場流動性影響較大;第二,由於其負債不是存款,不受針對存款貨幣機構的嚴格監管;第三,由於其受監管較少,槓桿率較高。說白了,它具有和商業銀行類似的融資貸款中介功能,卻遊離於貨幣當局的傳統貨幣政策監管之外。
在中國的市場現實中,影子銀行主要涵蓋了兩塊:一塊是商業銀行銷售得如火如荼的理財產品,以及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銷售的類信貸類產品,比如信託公司銷售的信託產品,另一塊則是以民間高利貸為代表的民間金融體系。
其中,規模較大,涉及面較廣的是“銀信合作”,銀信合作的信託方式屬於直接融資,籌資人直接從融資方吸取資金,不會透過銀行系統產生派生存款,這樣就降低了貨幣供應的增速。
同時,銀行透過銀信合作將資本移出表外,“減少”了資本要求,並規避了相應的準備金計提和資本監管要求。另外,信託公司資金大量投向各級政府基建專案,形成集中度風險和政府融資平臺違約風險。
-
5 # 讀毒獨財經
“影子銀行”是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後才被提出的新概念,一直以來伴隨的都是負面評價,直到2018年底,央行行長易綱表示:“影子銀行”是金融市場的必要補充,但要依法規範經營。“影子銀行”終於得到了官方認可和正面引導。
什麼是影子銀行影子銀行的概念誕生於美國,美聯儲將其定義為:除接受監管的存款機構以外,充當儲蓄轉投資中介的金融機構。美國影子銀行的構成主要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貨幣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結構性投資工具等非銀行金融機構。
在中國,影子銀行主要包括券商、信託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擔保公司、P2P平臺、小貸公司、典當行、地下錢莊等,而具有中國特色的是正規商業銀行也透過非銀行機構,提供逃脫監管的金融服務,並且這種特色影子業務佔據了影子市場的大比例。主要形式有:銀行理財產品、非銀行金融機構信貸類產品、民間借貸等。
因此,廣義上的影子銀行不僅指向非銀行金融機構,還包括接受監管的金融機構中逃避監管的金融行為。
影子銀行是怎麼形成的雖然說影子銀行的概念誕生於2007年的美聯儲年度會議,但實際上影子銀行已經經歷了將近一個世紀的發展,為了逃避監管而不斷創新,終於成長為一個規模龐大的成熟體系。
1. 1929年大蕭條:影子銀行萌芽
大蕭條時期,美國以銀行信貸為主要融資渠道,同時注重資本市場發展和非銀機構創新。
2. 1960-1970年:影子銀行初步形成
這十年,美國政府推動以資產證券化為主導的房貸二級市場,混業經營的金融控股公司和貨幣市場共同基金崛起。
3. 1980年後:影子銀行高速發展
美國金融業管制放鬆,利率市場化改革完成,金融創新活躍,資產證券化加速。
4. 2007年:影子銀行成熟
次貸危機發生前,美國已經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成熟的影子銀行體系。
影子銀行的核心在美國,影子銀行的核心是資產證券化。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元兇之一正是房地產貸款的資產證券化,再輔以其他金融創新產品的槓桿疊加,使得垃圾資產全面擴散,最終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
而中國的影子銀行相對保守,核心還是信貸業務。一方面是受到國家融資管控的行業和融資難的中小企業需要得到資金支援,另一方面是隨著P2P平臺崛起二爆發增長的民間借貸需求。並且具有中國特色的是影子業務並沒有繞開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反而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中國的影子銀行更像是銀行的影子。
影子銀行出現的根本原因1. 貨幣超發。市場上錢太多了,流動性氾濫,資金要尋求增值保值的途徑。
2. 有大量在正常渠道不能得到資金支援的企業和個人,兩者一拍即合。
-
6 # 銀行研究僧
銀行的“影子”又被稱作影子銀行。要知道影子銀行是如何形成的,我們首先要對影子銀行有一個基本的瞭解。
全球金融穩定理事會對影子銀行下過一個定義:遊離於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從上述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影子銀行的三大特點:
是不銀行監管體系約束不到;是承擔和銀行一樣的信用中介職能;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可以武斷的說,只要是擁有以上三個特點的非銀行機構,或是銀行機構的相關業務都屬於影子銀行。比如信託、p2p、保險、基金等等
這三大特點反映出了影子銀行和監管之間比較微妙的關係。銀行監管體系監管銀行,影子銀行乾的是銀行的事情,但是監管機構卻無法對影子銀行進行有效監管。這體現出了監管的無奈,也體現出了影子銀行的價值。監管為什麼無奈?影子銀行又有什麼價值?看看影子銀行是如何運作的就明白了。張三要借款,無法或不願從正規銀行渠道借款,銀行又想掙張三的錢,怎麼辦呢?銀行找到信託公司或資管部門(公司)將張三的資產進行一番包裝。所謂的包裝就是把張三的經營情況,現金流情況當做招牌,將張三的資金需求當做核心,以信託或理財的形式放在銀行進行銷售。銀行客戶透過購買信託和理財將資金給到張三。期限到了以後,張三還錢給信託公司或銀行,銀行和信託公司先分走管理費,客戶再收到自己的本金和應付的利息。在這個過程中,信託公司或資管部門(公司)承擔的就是影子銀行的角色。如果購買張三信託產品的不是儲戶而是銀行,那麼此時銀行的行為也屬於影子銀行。從上邊的例子可以看出,張三被信託等機構層層包裝以後,已經不屬於銀行客戶了。無論銀行是花自己的錢買信託,還是銀行讓銀行的客戶去買信託,理論上銀行都應記錄在表外。與此同時,張三也確確實實透過信託等機構獲得了貸款。放在表外,因為涉及的機構多,流程長,風險更為隱蔽,所以監管是很難監管到位的。這是監管的無奈。影子銀行幹了銀行幹不了或者說不想幹的事情,這就是影子銀行的價值所在。影子銀行的價值,就是其誕生的原因。在2001年以前,中國最早的影子銀行應該是地下錢莊以及民間借貸。它們不受監管約束,承擔著銀行放貸的角色。那個年代,能從銀行貸款出來的人都是大型企業,私營業主很難從銀行貸款出來。2001年到2005年,很多地下錢莊、民間借貸搖身一變成了小貸公司,典當行,它們有了正規的身份,但仍作為補充銀行信貸市場的角色出現。2005年,人民銀行、銀監會等十部委開始組成資產證券化試點工作協調小組,正式啟動信貸資產的資產證券化,銀行的第一批理財誕生,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具有影子銀行特徵的金融產品。影子銀行的潘多拉魔盒就此開啟。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除了將危機散播到全世界,也讓激進、靈活、創新、野蠻的金融運作模式帶到了全世界。影子銀行就是這些眾多金融運作模式中的一種。恰逢中國因為之前大量的投資,在2010年出現了通貨膨脹,人民銀行連續六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控制銀行放貸規模。銀行要生存,就要將吸納來的儲蓄髮放出去。繞道信託等非銀行機構進行變相放貸就成了各家銀行普遍的做法。影子銀行的發展進入了頂峰。2015年至今,市場上資金短缺,小微企業貸款難,更加催生了影子銀行的發展,但隨著資管新規的不斷出臺,影子銀行又受到了極大的約束。這一階段是影子銀行與監管之間的博弈環節。影子銀行為了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監管為了防範風險,一個是趕馬車的鞭子,一個是拉馬車的韁繩。哪方太用力都不利於金融馬車的前進,太快了要拉韁繩,太慢了要揮鞭子。總結:影子銀行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可能帶來巨大的金融風險,是銀行和監管都需要密切關注的隱患,又是金融市場大拼圖中重要的一塊。 -
7 # 小金龍池有點淺
影子銀行解決了無法在正規銀行獲得服務的這部分群體的需求,本質上的問題是怎麼監管,而不是說合不合法或者應不應該存在
-
8 # 小友話財經
影子銀行,簡單理解就是,遊離於銀行體系之外,但是幹著銀行的事情!一方面銀行主動迴避銀行監管的需要,讓其他機構幹,比如券商資管;另一方面,本身業務就是放款,跟銀行業務重合,但是比較難監管,比如多層巢狀!隨著資管新規,影子應該狀況將也有好轉!
-
9 # 但願人長久19928
影子銀行的實質是銀行的掮客,做著部分銀行的業務,甚至是抱銀行的部分業務拿出來做。一會導致融資成本的上漲,二會逃脫監管,三會導致與銀行勾結坑害社會的事件發生。監管部門應該堅決制止這種亂象。
回覆列表
1 中國影子銀行產生與現狀 伴隨世界經濟的發展,金融改革與創新使影子銀行體系迅速發展,影子銀行已成為當前金融結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內外金融界、學術界、政府部門普遍關心和探討的熱點問題。始於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把影子銀行推到了風口浪尖。 近幾年,尤其是 2012 年以來,影子銀行在中國日益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在中國,影子銀行從無到有,來勢洶洶,有人歡迎,有人恐懼,但不管怎樣,影子銀行似乎成為人們日常經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4 年 1 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俗稱 107 號文)釋出,又一次牽動了金融界、經濟界,甚至廣大民眾的神經。截至目前,關於“影子銀行”的定義、分類、作用,以及如何規範和監管,還存在一些爭議。在此,筆者想以一孔之見,對其加以梳理,並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以期“拋磚引玉”。 關於影子銀行的定義和分類 關於影子銀行,目前並未有一個統一明析的定義。但一般是指那些有著部分銀行功能,卻不受監管或少受監管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及金融行為。按照金融穩定理事會的定義,影子銀行是指遊離於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 2 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包括各類相關機構和業務活動)。 新年伊始國務院釋出的 107 號文,被業界稱為“影子銀行基本法”,其框定中國影子銀行主要包括三類: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無監管的信用中介機構,包括新型網路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財機構等;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監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機構,包括融資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 三是機構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監管不足或規避監管的業務,包括貨幣市場基金、資產證券化、部分理財業務等。 巴曙松於 2009 年總結了影子銀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採用批發形式的交易而非商業銀行的零售模式。第二,由於影子銀行的產品結構複雜,可公開披露的資訊很少,由於其主要透過櫃檯交易,資訊披露制度也不完善,影子銀行的場外交易資訊不夠透明。其三,為了實現資本金的規模,實行舉債經營,具有非常高的高槓杆率。除此此外,筆者還總結了其他幾個特點:其一,由於影子銀行的主體是金融中介機構,載體是金融創新工具,因此這些中介機構和工具充當了信用中介功能;其二,由於影子銀行主要是採取金融資產證券化的方式,最初目的是要分散風險,其負債不是存款,因此,不受針對存款貨幣機構的嚴格監管,存在監管套利的行為。其三,影子銀行大量利用財務槓桿舉債經營。長期遊 3 離於政府的監管之外,目前尚無十分有效的監管方式。 從全世界範圍來看,“影子銀行”體系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分別是:證券化機構,主要功能是將傳統金融產品證券化;市場化的金融公司,主要包括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共同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主要從事在傳統金融機構和客戶之間融通資金;此外,還有結構化投資機構及證券經紀公司。 影子銀行產生的原因及影響 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其“萌發的土壤”。影子銀行首先是 金融創新的產物。“銀行的影子”們靈活、充滿創新意識,對當地中小企業的瞭解更透徹,能有效地解決傳統信貸“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在客觀上彌補了金融機構某些職能的缺漏,彌補了正規金融機構做不到位的一些職能。他們具有很強的草根特質有著非常頑強的生命力。 有專家認為,中國影子銀行高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把利率管 製得太低了。影子體系得以發展壯大,是因為正規金融領域的利率受到嚴格管制,利率低,在通脹的環境裡,實際存款利率為負。於此同時,隨著貨幣投放的大幅增加,人們手中的貨幣大量積存,而手握大量現金的企業家和其他富裕人士不願把錢存入銀行,一些理財產品和民間借貸便蓬勃發 4 展。 受始於 2008 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大多數國家的通脹持續走高,銀行緊縮銀根、中小企業資金飢渴。在中國,很多金融服務體系仍脫胎於計劃經濟,他們主要瞄準大型企業,銀行常常以中小企業貸款監控成本高風險大,而不願放款,中小民企則普遍透過“影子銀行”獲得資金,在這種情況下,“影子銀行”便填補空缺,迅速發展。尤其是 2010 年以後,銀行信貸規模擴張速度得到控制,金融市場各類理財產品紛紛湧現,大量資金透過理財產品、信託等渠道流入實體經濟。 影子銀行的快速發展,給銀行體系、金融機構,甚至整個經濟都帶來很大影響。影子銀行正在衝擊甚至將打破銀行存款的長期低利率,迫使傳統銀行提高效率,並已成為中小企業融資不可或缺的渠道。在國民經濟運行當中,影子銀行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帶來金融市場繁榮的同時,其快速發展和高槓杆操作給整個金融體系帶來了巨大的脆弱性,蘊含潛在風險。其風險主要包括:高槓杆率、流動性風險、資訊不對稱以及不透明、風險跨境跨行業傳遞。 三、影子銀行在中國的現狀 在今年中國的市場現實中,影子銀行主要涵蓋了兩塊:一塊是商業銀行銷售得如火如荼的理財產品,以及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銷售的類信貸類產品,比如信託公司銷售的信託 5 產品;另一塊則是以民間高利貸為代表的民間金融體系。由於定義模糊,統計口徑不一,當前影子銀行的規模,並無權威統計。據有關市場人士初步估算,中國影子銀行規模約在11.5 萬億元左右。而央行資料顯示,截至 2011 年三季度,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 52.91 萬億元。兩相比照,則影子銀行約佔銀行信貸規模的 20%。過去兩年,在銀行信貸總量調控過程中,在資金偏緊的大環境裡,影子銀行從佔信貸總量的 10%左右躥升至將近 20%的水平。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策略官婁剛認為,中國的影子銀行已經從一個邊緣的、信貸補充的市場角色,成為經濟體中的一個重要主力。 目前,國內的“影子銀行”有三種最主要存在形式:銀行理財產品、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產品和民間借貸。 四、影子銀行產生的風險與監管 自 2012 年起,影子銀行成為人們日益關注並熱烈討論的話題。 證監會主席肖剛於 2013 年剛剛上任時,將理財產品比作“龐氏騙局”。美林證券的分析師也提醒說,如果不對影子銀行加以規範、限制和有效監管,遲早會出現銀行破產的悲劇。 中國的影子銀行業尚處在發展之中,結構相對簡單且金融體系不健全,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影子銀行體系有較大的差別,需要針對自身的特殊情況進行相適應的引導和監管。 6 在積極評價影子銀行的正面作用的同時,如何評估其風險?筆者認為,對待中國的影子銀行,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好金融安全與市場效率的關係。影子銀行的應對之策,不應該簡單地用圍堵的思維去加強監管和治理,而要進行疏導。 首先,承認其存在價值及為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作用,逐步將其納入監管範疇。據銀監會發布的最新資料,目前全國有小額貸款公司 7300 家。儘管小貸業務和個人金融剛剛起步,相關配套體系很不完備,但其發展勢頭不可阻擋。截至 2012 年年底,國內信託公司管理和託管的總資產達 6 萬億元;相當於貸款總額(63 萬億元)的 9.5%;各類理財產品總值達 7.1 萬億元,相當於銀行存款總額的 7.6%,佔貸款總餘額的 11.3%。這充分說明,他們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已相當顯著了。近幾年來,儲戶的資金逐漸地從儲蓄向理財產品“搬家”,尤其是高淨值客戶,他們逐漸將財富向理財產品轉移,如何加強理財產品的管理與運作,已成為管理層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 其次,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如前所述,影子銀行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傳統銀行體制僵化,不願意給小企業服務,政府嚴格管制的利率長期偏低。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日益擴大,管制利率扭曲資金價格的問題日益凸顯,宏調傳導不暢,資金配置無法最佳化,業內有效競爭和活力不夠,創新盡頭不足。如果透過深化改革,上述問題 7 得以有效解決,相信影子銀行生存的空間就要小很多,不會成為“尾大不掉”的問題。馬雲曾說:如果銀行不主動改進,那麼將被迫調整。 第三,對影子銀行因勢利導,有效監管。在此方面,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廣泛探討並提出許多有價值的意見。朱孟楠(2012)認為,不光要將影子銀行常見的一些形式和機構納入監管範圍,還要針對不同的機構的特點,進行多角度的監管和資訊披露,對流動性,引入資本等方面進行嚴格的規定。Pozsar et al.(2010)認為,對於影子銀行應採用“功能監管”而非“機構監管”,因為傳統銀行與其具有相同的功能,不同的監管會導致監管套利的發生。巴曙松(2009)認為,由於影子銀行的自有資金量和其業務規模不搭配,信用擴張倍數比較大,容易引起流動性風險,影子銀行也應當像商業銀行一樣,受到資本充足率的限制。還有學者認為應當對影子銀行提供必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