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秘密

    從史料上講朱元璋出身貧寒,沒有機會上學,他父母死於一場瘟疫,少年就出家為僧,元末參加紅巾軍郭子興部下反元。此人好學且重視文化,戰爭期間,令部下訪求圖書,北伐時命徵虜大將軍徐達往北京接受元朝皇室藏書,運至南京。做皇帝后提倡孔教,尊孔子為聖人。歷史上也有朱元璋的所寫《文集》。 文化是個比較廣義的詞語,有學歷的不一定有文化,比如《亮劍》中的李雲龍就是。能懂御人之術的更不是一般的文化。

  • 2 # 神話靚靚

    朱元璋的一生分為那麼幾個階段。

    1.年少時期,吃不飽,幫地主幹活,爹孃死了,沒錢安葬,去求老闆借錢,不借,拿個草蓆一卷,估計丟在那裡都記不得很清楚,這時候他還是叫朱重八。連飯都吃不上,讀書寫字,文化知識,別談。

    2. 去寺廟裡當和尚,這時候,他的文化基礎是聽經。看讀寫的基礎還是0,好了,寺廟也呆不下去了,出去化緣(說得難聽點,跟乞討,有什麼區別。)。化緣期間,他成長了,見識,閱歷,有了一個初步的提升,這很重要。好了外面也混不下去了,回去寺裡,可還是吃不飽肚子,這時候的他會念經了,只是記憶上的唸經,有一天晚上,他一個同鄉來找他說:跟我去紅巾軍幹革命吧。哪裡管飯能吃飽。這下誘惑力可大了,但是還是有顧忌,在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便跟隨同鄉參加了革命隊伍。

    3.紅巾軍時期,人生起點的開始。他在這裡結識了,徐達,常遇春,湯和,等等一些後世的名將。他的見識閱歷,又得到了提高,注意文化知識水平,還停留在讀經文的層面。這裡的期間,因為朱重八立了戰功被提拔為一個頭目,因為紅巾軍的一把手,對他的賞識,決定把義女許配給他,這個女人就是後來的馬皇后。 好了,這時候,馬姑娘就跟他講,你現在不大不小也是個小領導,你要學會看字,我來教你,這個時候,朱重八才懂得讀寫看,但是理解能力不強。好了過了一段時間,紅巾軍內部鬥爭,他輸了,自己帶隊伍出去單幹吧,或者叫,被迫自主創業。

    4.創業時期.他碰到了這一生他唯一佩服的文化課老師,李善長,我覺得他是才是朱重八的文化啟蒙老師,不但提升了,聽說讀寫能力,還教你放眼天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好了這時候,朱重八把他的名字改了,我叫朱元璋,我就是推翻元朝的那把利劍。

    5.結尾。經過大大小小的現役後,最後只剩下他跟陳友諒兩個看看誰是最後的勝利者,朱元璋,決戰前一晚寫了一首菊花詩,很了不起了,最後打敗陳友諒,登上九五寶座。

    6.個人總結:朱元璋,出身草根,起初他只想活下去,時移世易,他成就了帝王,他生在動盪的亂世,就不要對他的文化水平過多要求,他能讓明初時,老百姓有安定的關鍵生活,從而培養出,明朝更多精英知識份子,他是個了不起的英雄。

  • 3 # 歷史研習社

    要想知道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如何,很簡單,我們可以來好好讀一讀他的作品。《明太祖集》卷一〇《時雪論》:“俄而風生八極,雲幕長空,良久雨降,自朝抵暮,萬物被澤。至夕,翩翩飛舞,雪墜九霄。曉來闢戶以觀,近山砌玉,遠景銀妝,此天地嚴凝之氣至矣。”作者對雪景觀察細微,描述不可謂不生動,用詞文雅,讀來令人感到流暢自然。

    再來讀朱元璋的《諭西番罕東畢裡等詔》,節選如下:“俺大位子裡坐地,有為這般上頭諸處里人,都有我行拜見了,俺與了賞賜名分,教他依舊本地面裡快活去了。……有俺如今掌管著眼前的禍福俚,你西番每怕也那不怕?你若怕時節呵,將俺每禮拜著……不著軍馬往你地面裡來,你眾西番每知道者。”讀了這一段接近大白話的文字後,我們不免會問,這和細膩地描寫雪景的是同一個人嗎?

    其實,朱元璋的這段話邏輯還是挺清晰的,他在和“西番”講道理,告訴他們自己是天下的主人,掌管著禍福,如果他們能好好配合大明,就不會對其採取武力打擊。朱元璋可能是擔心聽詔書的蠻人不懂自己要表達的意思,所以非常用淺顯易懂的文字來書寫,而且態度強硬,大氣豪放,這或許比較接近朱元璋真實的文風,因為在他其他的作品中也多體現了此類比較粗獷的風格,《時雪論》可能有文臣幫他潤色過。

    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寒微,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所以他的“大白話”創作實乃情有可原。他的文學素養和知識儲備大部分都是起事之後從身邊的文人士子那兒學來的,受宋濂、劉基等人的薰陶和影響,再加上自己的勤奮和聰敏,方能有所造詣。清代史學家趙翼評價朱元璋:“明祖以遊丐起事,目不知書,然其後文學明達,博通古今,今所傳御製集,雖不無詞臣潤色,然英偉之氣自不可掩。”

    實際上,朱元璋本人對“文化”這一類的事物還是挺糾結的。一方面,他深知自己是布衣出身,學識有所欠缺,所以他儘量做到禮賢下士,用心經營身邊的“智囊團”;但另一方面,出於自卑,猜忌心重等個人原因,朱元璋對文人又非常苛刻,於明初大興文字獄,迫害文臣。

    參考文獻:

    李鵬:《明太祖之“稍遜風騷”——朱元璋的詩文創作與文化自卑心理》,《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第1期。

  • 4 # 軒轅說文史

    我的觀點是: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和一些飽讀詩書的帝王相比,出身寒微,沒有進過學堂,放牛娃出身的“乞丐皇帝”當然要遜色一點啦。

    但是課堂上學的那只是書本上的知識,可知後來的成就那是大多來自於後天的學習力呀。

    老朱在他當了義軍統帥之後,那時他雖然已經三十多歲了。但他幾乎每天堅持讀書,從不間斷,時常和身邊的一些文人講經論史、列坐賦詩,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不僅知書識禮,而且還能寫詩作賦、評點文學作品的優劣。

    正所謂:有志不在年高,只要開始,啥時都不晚。

    我們不妨來欣賞一下老朱的詩詞。

    詠菊

    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

    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這首詩,各位似曾相識吧,沒錯,黃巢當年也有詠菊詩,詩風和氣度很是相似吧。全詩很簡單,沒有文人的酸詞酸句,更沒有那些花間文人的撩妹性情,簡單之中透出非凡氣勢。

    我們再看這首:

    無題

    天為帳幕地為氈,日月星晨伴我眠。

    夜間不敢長伸腳,恐踏山河社稷穿。

    這是何等的格局和氣魄,閱後我們會發現,在這些開國帝王的詩篇中,朱元璋可謂是非常特別的一個。他因出生貧苦,沒讀過書,完全是自學成才。但他寫的詩卻獨具一格,氣度非凡。

    我們再來看一首:

    金雞報曉

    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

    三聲喚出扶桑日,掃盡殘星與曉月。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不妨在此聊一聊,話說老朱登基那天,老朱和各官員正沉浸在登基喜悅之中,從殿外突然傳來一聲嘹亮的雞鳴,老朱心想,這定是祥瑞之兆,於是喜不自禁,詩興大發了,遂即便以詠雞鳴為主題欣然賦詩一首。

    當老朱說出首句“雞叫一聲撅一撅”時,這些個大臣們聽後,不免覺得此句有些過於俗氣,但攝於老朱的位子,一個一個卻又都不敢笑出聲來,只好屏住,忍著往下聽。

    老朱卻是胸有成竹,自閒庭信步一般,高吟出第二句:“雞叫兩聲撅兩撅”。“呵呵,老朱,你幹嘛,相聲小品演出嗎,”我認為這應該是當時幾乎全部官員心裡想說的話了。

    這不,有幾個大臣實在忍不住了,只能扭過臉去掩口偷笑。當然這一幕怎會逃過老朱的法眼,但老朱還是表現出了他的氣度,對此境況並不以為意。

    老朱也知道開頭兩句,確實是平淡,有些村鄙之語,讓這些大臣們偷笑也是難免的。接下來老朱吟出了“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月。”

    待老朱吟出這兩句後,有些識貨的大臣真可謂是驚得瞠目結舌,不得不暗自叫好了,哪裡還敢小覷這位出身貧苦的皇帝的詩作呢。

    殊不知此詩用的是欲揚先抑法,待全詩念罷才會覺出其中妙處,格調非常人所及。

  • 5 # 炒米視角

    這裡有一個明朝人諷刺朱元璋目不識丁,寫錯別字還不認賬的故事。在葉盛《水東日記》裡記載了一個文字匠盧熊的遭遇。

    元末明初,崑山有個叫盧熊的人,人品不錯,學識過人,在蘇州做教諭(公辦教師)。在洪武初年,被吏部推薦到朝廷任職。

    由於當時天下未全定,北方民生凋敝,朝廷呼叫了很多讀書人到北方任職。這個盧熊就被朱元璋派到了山東兗州去當知州。

    俗話說“私憑文書,官憑印”,盧熊帶著朝廷發給自己的官印,就走馬上任了。但是當盧熊準備開府張榜的時候,卻嚇掉了下巴。

    原因很簡單,他拿了一個“袞州”知州得大印。可是山東除了“兗州”,也沒聽說過還有“袞州”啊,而且在朱元璋給他們送行的時候,也是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赴“兗州”就任啊。出了這麼大的紕漏,盧熊只能硬著頭皮上書吏部,更換印信。

    這下子吏部也犯難了,因為這是朱元璋為了體現重視,親自下的詔書寫的字,吏部可是按照朱元璋寫的字刻的。

    那也就是說朱元璋的字寫錯了。在民間認為,朱元璋草根皇帝,自小也美怎麼上過學,寫錯字還不正常。但是朱元璋好面子,他寫錯了,你將錯就錯,也就沒事了。

    但是這位盧熊是位耿直人,而且本身劉擅長金石篆刻,對印章字型頗有研究。他上書一定要朱元璋把這個“袞州”改成“兗州”,重新刻印。

    朱元璋也知道自己錯了,但是怎奈面子下不來,於是下令把盧熊砍了。並且說自己故意的,“兗州就是袞州”,“袞州就是兗州”,恨不能說,這是通假字,只怪盧熊有眼無珠不認識。

    這個故事不見正史,和其他明人筆記小說一樣,充滿了民間智慧。但實際上朱元璋可不是小說裡那樣目不識丁。

    故事裡的主人公盧熊是再正史裡真實存在的人物。從正史裡此人得履歷,可以判斷葉盛的故事純屬子虛烏有。

    元末的時候,盧熊從小跟楊維禎學書法,小有名氣。盧熊的確在蘇州做過教諭(公辦教師),現在國家圖書館館藏著名的《蘇州府志》便是他的作品。

    後來洪武8年(1375年),盧熊進了朝廷,在工部做過照磨(審計)。後來洪武11年(1378年)因為要修建魯王府,被派到山東兗州當知州。

    此人官聲也很好,而且基本上和朱元璋沒有什麼交集,在朝廷工部任職的時候不過一個正8品的小官;後來就算當了兗州知州也不過正6品的小官。所以基本上,沒有跟朱元璋說話都資格。

    洪武13年(1380年),盧熊因為“簿錄刑人家屬事”(就是給人家寫書立傳,後來人家犯事了,便把他牽連進去了。)而這個牽扯到盧熊的大案,正是“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

    而真實的朱元璋這錯別字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是那樣種場合、那種常識性錯誤,朱元璋也是絕對不允許自己犯的。而老朱的文化水平最大的特色就是“土洋結合、先抑後揚”。

    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 三聲喚出扶桑日,掃盡殘星與曉月。——朱元璋《金雞報曉》

    這首詩前兩句土得非常接地氣,然而後兩句則先抑後揚,霸氣十足,文字功底相當了得。因此朱元璋絕對不像你想象的那樣單薄。

  • 6 # 月下沒有花

    文化水平不等同於能力高低。

    1964年5月,毛主席在一次談話中說:

    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

    毛主席說朱元璋不識字,當然是一種誇張的修辭手法。就算朱重八同志幼年沒受過系統化教育,但在部隊上靠自學,成功甩掉了文盲的帽子,識文斷字是沒有問題的。

    朱重八同志的文化水平是高是低,得分跟什麼人比。比起那些飽讀詩書的文人,或是走科舉一路考上來的官員,老朱的文化水平確實遜色一些,畢竟底子薄。但比起販夫走卒引車賣漿之流,還是要強很多的。

    透過《高皇帝御製文集》,可以對老朱的文筆有個直觀的認識。雖然只是管中窺豹,但也可見一斑。有一點必須說明,雖然叫《高皇帝御製文集》,但不排除其中有些文字,是由老朱口述,再由官員代筆潤色。

    摘錄一篇比較有意思的詔書,名叫《諭西番罕東畢裡等詔》 :

    奉天承運的皇帝教說與西番地面裡應有的土官每知道者:俺將一切強歹的人都拿了,俺大位子裡坐地。有為這般,上頭諸處里人都來我行拜見了。俺與了賞賜,各分教他依舊本地面裡快活去了。似這般呵,已自十年了也。止有西番罕東畢裡巴一撒他每這火人,為甚麼不將差發來,又不與俺馬匹牛羊?今便差人將俺的言語去開與西番每知道:若將合納的差發認了,送將來時,便不徵他;若不差人將差發來呵,俺著人馬往那裡行也者!教西番每知道:俺聽得說,你每釋迦佛跟前,和尚每跟前,好生多與佈施麼,道那的是十分好勾當,你每做了者,那的便是修那再生的福。有俺如今掌管著眼前的禍福哩,你西番每怕也不怕?你若怕時節呵,將俺每禮拜著,將差發敬將來者,俺便教你每快活著,不著軍馬往你地面裡來,你眾西番每知道者!

  • 7 # 秉燭讀春秋

    朱元璋的文化水平還真不好說,如果按照學歷來考核,我估計也就小學五年級剛畢業。為何這樣說呢?

    朱元璋從小沒上過私塾,7歲時為地主劉德家放牛,十幾歲父母去世,埋葬父母后,為了生活四處乞討。16歲出家當了和尚,25歲參加了紅巾軍起義。經過15年的血雨腥風的征戰,40歲在南京稱帝。

    看到了吧?朱元璋在年輕時就沒有接受過一天的正規教育,但是老朱寫的字很有水平(如圖)

    別看老朱沒上過學,但他虛心向身邊的人學習,比如把李善長、劉伯溫、宋廉這些文官奉為老師。尤其劉伯溫經常和他在一起,耳染目濡時間一長,老朱也腹中有了墨水。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守著宰相出進士”的道理。

    毛筆字在古代是一種常見的文體,當皇帝批閱奏章離不開寫字,朱元璋稱帝后,宋廉曾是太子朱標的老師,他在教太子的同時也在教朱元璋。朱元璋的一些基礎知識就是在這期間學會的。

    老朱有很重的疑心病,他為了防止一些文人拐彎兒抹角地黑他,發奮學習掌握了一些詩詞歌賦的知識。比如當時著名的詩人錢宰抱怨上朝太早寫了一首詩:“四鼓咚咚起著衣,五更朝罷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

    等次日上朝後,朱元璋說你昨天寫得詩不錯啊!但我沒“嫌”你上朝晚,你看把“嫌”字改為“憂”字如何?

    幾句話嚇得錢宰磕頭如搗蒜。親們看到了吧?朱元璋竟能為大詩人改字,這和歷史上的“改推為敲”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見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並不低。

    從朱元璋吹毛求疵找一些文人的破綻來看(文字獄),他的文化水平不算低。

    比如僧人來複曾作詩:“金盤蘇合來殊域……自慚無德頌陶唐”。朱元璋一眼看出了“殊”字,乃“歹朱”的意思,即罵老朱無德歹毒,朱元璋立馬把僧人斬了。

    還有一些文人故意取笑老朱當過和尚和加入紅巾軍,故意寫“禿”和“賊”暗諷老朱,都被他一眼看穿,假如老朱沒文化有可能為人家喝彩道好呢。

    朱元璋一邊執政,一邊學習,一邊提高。到了晚年,他的文化應該達到了舉人甚至更高的水平,這就是“實踐出真知”的具體表現。你說是不?

  • 8 # 西遊夢紅樓

    朱元璋文化水平比起其他皇帝,確實是個草根皇帝,大字寫了一籮筐,還是生母陳氏與大腳皇后馬秀英的功勞。當上皇帝后,不說熟讀四書五章,至少也讀了不少書,固然有文臣的幫手,但還是具有自己思想和文化思路,否則不會有《御製大誥》這本故事性極強的法制科普書問世。朱元璋不是文盲,這要歸功兩個女人,一是生母陳氏,二是郭子興養女馬秀英。前者讓朱元璋打下了淺顯的文字基礎;後者讓朱元璋學識一日千里,吟詩作詞不在話下,當然沒有文人的華麗詞藻。

    生母陳氏之功

    朱元璋的生母,性格開朗大方,是見過世面的陳老先生次女,自幼習文識字,熟知歷史掌故和各地風土之情。

    元朝民分四等,災荒不斷,民不聊生,朱元璋出生之時,家境已經窘困不堪。有見識的陳氏堅持送朱元璋進私塾讀書,一年後朱元璋輟學放牛補貼家用。正是這一年之功,讓朱元璋有了識字的基礎,在其母的教育監督下,朱元璋勉強讀完了《百家姓》、《千字文》等啟蒙教育書籍。

    朱元璋有了這位見識寬廣的母親,才有了不同於其他農人的眼界、胸懷和抱負,後來坐上皇位的朱元璋對女性的尊重大半來自對母親的感謝和影響。

    在1344年發生的旱災和瘟疫中,父母和大哥先後去世,朱元璋和二哥跪地瞌頭向人求錢買棺材,受盡人白眼,這段經歷讓朱元璋為政後講求孝道的最大原因。

    皇后馬秀英之功

    為了生存,朱元璋做過和尚淪為乞步,,都是為了填飽肚子,至於當皇帝,純粹是幻想而不是夢想,這時的朱元璋想的只是能夠活下去。至於佛經,唸的沒有什麼時候開飯多。

    25歲時加入了郭子興的紅巾起義軍,這時開始了朱元璋人生轉折點:一是受過苦難因此懂得把戰功分給別人收買人心,二是遇到人生中的貴人——馬皇后馬秀英。

    同樣馬秀英乃是富豪之後馬公的女兒,雖然家道中落,但馬公仍注重教育這個掌上明珠。馬秀英聰明伶俐,能詩善畫,熟讀史書,後因馬公殺人避仇客死他鄉,被郭子興收為養女。

    馬秀英身份自然比才疏的朱元璋高貴,但馬秀英從未嫌棄過朱元璋出身,在朱元璋被囚禁曾以懷藏餅送食被燙傷的故事也流傳了下來,也促成了這段佳緣。

    兩人成婚以後,熟讀史書的馬秀英也當起了老師,對朱元璋進行再教育。在馬秀英的監督和悉心照顧下,朱元璋的文化水平突飛猛進,開始吟詩作詞,這時當然還有類似張宗昌詠雪的風格。比如《無題》, 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二聲撅二撅。三聲四聲天下白,褪盡殘星與曉月。

    什麼東西天上飛,東一堆來西一堆。 莫非玉皇蓋金殿,篩石灰呀篩石灰。

    朱元璋打下江山,才是真正學習的階段,也才有時間有精力去啃學習,廢掉宰相,親力親為,處理政務讓朱元璋痛並快樂著,而馬皇后仍然扮演著老師和妻子的角色。

    朱元璋是個勤奮的皇帝,透過自身努力和學習,脫離了大老粗的範圍,他制定的很多標準和規定,不僅奠定了明朝近三百年的政治基礎,並且延續到清朝所用,這不得不說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已經不低。

    法律法規的制定即使有大臣們的協助,但拍板的可是朱元璋,如果不通透其中的道理和對未來的預判,是沒法制定和實施的,可見朱元璋為了大明江山,學習真是下了苦功。再看看朱元璋的詩,結合政績,我覺得朱元璋至少是個進士水準!

  • 9 # 微光人文

    朱元璋,明朝的開國皇帝,做一個出身平凡的皇帝,他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歷史上關於他的爭議眾多,尤其是他的文化水平到底如何?有人認為他出身布藝沒有什麼內涵,有人則有想到看法。對於此問題,我是這樣看待的。

    一、朱元璋出身

    朱學章於1328年出生在濠州一個貧困的小村莊裡,在家族兄弟中排名第八,所以又叫朱重八,之後改名為朱元璋,由於家境貧寒,他從小沒讀過什麼書籍,後來發生旱災,家破人亡,朱元璋走投無路之下投奔了高彬和尚。然而寺廟生活也沒有那麼好過,最終在25歲的時候參加了紅巾軍起義,反對元朝的暴力統治。在這裡它的軍事才能逐漸展露出來,之後他善於用人,最終依靠自己力量開創了明王朝。

    二、文化水平

    單單從朱元璋的出身來看,可以說朱元璋沒有什麼機會接觸文化知識,和歷史上其他帝王相比,朱元璋可以說是出身最為貧寒的,所以很多人可,他認為朱元璋近似於一個文盲。但是真正的朱元璋是這樣的嗎?好像並不是,他和一些帝王相比,文化水平可能會稍有遜色,但絕不是文盲,首先在他年少時,曾經上過那麼一小段時間的私塾,所以在當時和其他人相比還是認識一點字,其次,在寺廟裡多多少少會學習到一些佛家經典,最後,朱元璋本人也十分好學,注重培養自己的文化修為,尤其是在當皇帝之後,史書曾經記載:太祖……身在行間,手不輟書。能夠當皇帝的一定不是普通人,朱元璋亦是如此。他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再加上自己的悟性,所以在當皇帝之後,他的文化修養提升還是很快的,按照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講,朱元璋恰恰相反,他先治國平天下,然後再修身。

    三、朱元璋潛力

    朱元璋因為其出身貧寒,並生活在元末時代,最終,不可思議的登上了帝王寶座開創了明王朝。我們在這裡可以大膽的揣測一下,如果朱元璋,出生不是那麼的貧寒,而是生活在一個還算不錯的家庭中,那麼我想他一定會和大多數人走上寒窗苦讀的道路,我想如果依照朱元璋的悟性,他甚至有可能成為一代新的大儒,所以我在這裡相信朱元璋並不是人們僅僅認識的文盲一般。

    總體上來說,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一定有其過人之處,歷史上對其評價也褒貶不一,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但是在他的文化方面有一點我想可以是確定的,他善於學習,最終他也是文化涵養較高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傳說之下怎樣進入第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