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又雨霏

    此句出自陸游《登城》

    在黃河與洛河交匯的流域,古代人民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形成了華夏 文明源頭之一的河洛文化。

    黃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洛陽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歷史文化名城。

    數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開始在這塊美麗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漁獵稼穡,創造著人類幼年時期的文化。“崤函帝宅,河洛王國”,當中國進入階級社會時,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就在洛陽一帶立國。之後,商朝、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建都歷史長達1529年。建國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洛陽發掘出十餘座古城遺址,其中的二里頭夏朝都城、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洛陽城、隋唐東都城,集歷代都城建設之精華,代表營國制度的發展程序,被譽為“洛陽五大古 城遺址”

    很多人認為,“河圖洛書”就是中國的源頭文化,而鞏義市的洛水入黃河處,據說就是“河出圖,洛出書”之處。在洛水中游的洛守縣長水,傳說也有“洛出書處”,而且還有“倉頡造字”的傳說。據有關專家推測,在夏商時期,河洛地區的文字正在形成和定型。西周時周公旦製作的禮樂制度,在河洛地區長期儲存下來。

    從地域因素講,河洛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處於核心地位.以河洛文化為中心的中華文化的主要特點是:歷久彌堅的"大一統"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國"意識;強勁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多元一體的和合精神.認識這些特徵,對於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具有重要意義.

    河洛地區,地處中原腹地,歷史上是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古有“居天下之中”的 說法。

  • 2 # 紅太陽登報掛失

    看了鳳凰衛視的《尋根-解讀東方河洛文化》的五集片子,心裡一直難以平靜。一種突生的悲憫讓我難掩,我為故鄉被現代所遺忘感到憤怒。在中國的七大古都裡,西安和洛陽自然是超出其它一大截,位於第一層次。但今天,洛陽有時竟被北京所取代,屈居第三,甚至還有向第四滑落的趨勢。在中國最早的四大古都裡,獨洛陽屬地級城市,其它不是首都就貴為省會,只有洛陽淪落在最底層,沒有了聲音。

      

      

      河洛文化,華夏之根文化。河洛地區,華夏人文之根。洛陽,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我想,世人未必真懂的她。

      

      

      洛陽是走不出歷史的。相比於西安,洛陽已經被嚴重弱化。

      

      

      洛陽,現在在常人眼裡似乎比不上西安,但我覺得洛陽位於西安之上。眾所周知,中原地區是中國之根,洛陽位於中原的核心,自然孕育了華夏文化,華夏文明的第一道曙光也是從這裡向外散播出去。

      

      夏商先朝,洛陽已為帝都。經過考證,夏朝王都在洛陽,商自然也在洛陽,要知道夏商是中國最早的。我們不能因為它早就把這段歷史弱化,甚至忽視。這個時期,西周乃中原地區的一個諸侯,洛陽才是中國先人活動的核心區域。在西周以前,洛陽更是有著一千多年的中國核心地位。可如今,我們總把它忽視,或者弱化。

      

      

      周漢,洛陽西安各有榮光,在這個時期,洛陽更具關鍵。東周比西周,似乎中央集權不夠,但不要忘了,正是諸侯的強起,才有了春秋戰國,有了向奴隸制的訣別,有了華夏文化史上的最燦爛時刻。東漢比西漢,同樣如此,正是一個闇弱的東漢及以後的魏晉南北朝,才造就魏晉風流,華夏文化上第二個解放大時代。可這個風流時代,卻是被人容易遺忘的。

      

      

      隋雖短暫,卻不疏洛。龍門之天闕,讓隋煬帝驚歎一片天然帝王地望,就在古洛建都,浩浩揚揚。

      

      

      唐,洛陽雖居東都之顯,卻有西安陰影,終沒能在則天女皇之後建立一個“東唐”。這一仗敗的可惜,令人叫屈。唐的威儀,遠播海外,臣服四方,巍巍於八方,也就從此讓西安赫赫於世界。想及現在,今日中國,自然願意向外推出一個威儀的大唐,西安自然也名垂四海,聲顯於世。

      

      

      五代繁亂,洛陽也沒有湮沒,做了三朝,雖短暫無威,卻也留名青史,此時洛陽勝於西安。

      

      

      宋,洛陽地位是高於西安、略低於開封的。宋太祖趙匡胤終於沒能實現自己遷都故鄉洛陽的夢想,慘死在其帝之手。

      

      

      兩宋以降,西安洛陽俱往矣,攜手墮入凡塵。西安洛陽,榮辱相伴,可為兄弟。西安,雖無帝都之赫,卻也安守一片故土;洛陽,空有千年之榮,卻幾被湮滅,為人不知。

      

      

      洛陽,我的古都,心痛如此,何以言志。

  • 3 # 文化領域探索在水一方

    個人認為河洛一指地理上的位置,二指河圖洛書。“河”指黃河、“洛”指洛河,是以洛陽為中心的一片區域,地處中原腹地,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黃河與洛河交匯的流域,孕育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精神文明的代表就是河圖洛書。傳說龍馬負圖在黃河出現,所以稱之為河圖;神龜背書在洛河出現,所以稱之為洛書。伏羲依河圖創先天八卦,周文王悟洛書而作後天八卦,先天為體後天為用,開創了中華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

  • 4 # 趙二小的文藝江湖

    “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是不是說河洛是華人心中的聖地?

    聖地,顧名思義,就是神聖的地方,是信仰理想等集結的地方。雖然我是河洛人,雖然河洛在中國歷史上有其獨一無二之處,但說是“聖地”感覺還是有點不妥的。

    河洛是華夏文明的起源之地,是王朝統治模式的起端,陸游透過這句詩,也是抒發他對國家前途的一腔熱忱!河洛只是個符號,因為它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是承載著我們民族家國大業的一種符號。

    既然說到了這裡,,很有必要說一下“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這句詩的出處,它是出自陸游的《登城》,全詩非常的氣勢恢宏,蒼涼悲壯。我非常喜歡,也貼出來跟大家一起學習。

    我登少城門,四顧天地接。大風正北起,號怒撼危堞。九衢百萬家,樓觀爭岌嶪。臥病氣壅塞,放目意頗愜。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上天佑仁聖,萬邦盡臣妾。橫流始靖康,趙魏血可蹀。小胡寧遠略,為國恃剽劫。自量勢難久,外很中已懾。籍民備勝廣。陛戟畏荊聶。誰能提萬騎,大呼擁馬鬣。奇兵四面出,快若霜掃葉。植旗朝受降,馳驛夜奏捷。豺狼一朝空,狐兔何足獵。遺民世忠義,泣血受汙脅。系箭射我詩,往檄五陵俠。

    其實寫這首詩這時候,陸游是在成都的,這登的城也是成都城。

    在淳熙三年,陸游因“燕飲頹放”的罪名,先後被罷免了四川制置使司參議官和知嘉州的新任命,領祠祿(宋代五品以上官員罷官後,以主管道教宮觀的名義領幹俸)閒居。所以這時候的陸游的心情是憤鬱的,常登成都城眺望抒憤,來排解自己的一腔抱負理想。

    “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正是他心懷國家,對當時國家前途命運,對我們華夏的“煌煌祖宗基業”的一種擔心!而不是說河洛是華人心中的聖地!

  • 5 # 植善文化—易經大講堂

    河洛文化就是指河圖洛書文化,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根在河洛。

    我們的文化的根脈也就是華夏民族一萬年來積累下來的文化體系。根脈就是指在黃河,洛河,伊河,交匯處的洛陽。洛陽古代地區是夏朝,商滅夏後有了商朝。在夏之前,在中原地區的邦國時代創造了“易經”文化。夏是正統的,當時邦國以後大禹治水從禪讓制變成了奴隸制,國家機器開始形成,進入了奴隸制時代。

    夏商周這三個時期是華夏文明集中形成的時期。也可以說是華夏文明的根脈,說河洛文化實際上是從夏開始所形成的華夏文明。具有華夏文明特徵的文化現象。

    河洛文化主要是指“易經”體系,後來延伸成了以易經為主體的“黃帝內經” 老子“道德經”儒家的經典,包括後來的諸子百家等等一系列的經典,及所謂的“經史子集”文化現象。

  • 6 # 朱八戒CC

    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這是出自陸游的詩詞《登城》。作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的洛陽,曾長期處於中國古代文明的核心位置,對華夏民族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歷朝歷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在這裡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為璀璨文明之一:河洛文化。

    洛陽是與長安互為存在,互通有無的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指揮的中心。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是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

    從三皇五帝率部落在此棲居,到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從新石器時代,河洛的祖先就開始燒製彩陶,黑陶和鑄造青銅器。這就見證著河洛的遠古時代,就是中華先民休養生息,並創造人類早期文明的重要家園。

    據史料記載,黃帝早期主要活動都是在河洛地區。在黃帝的指派之下,倉頡在這裡創造象形文字,杜康發明釀酒技術。黃帝時代,人類文明的曙光正在冉冉升起。黃帝聯盟部落以河洛為中心,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步入文明時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河洛的歷史上,閃爍著中華民族最燦爛的文化名人,科技巨星。周公在這裡始建東都,如今的周公廟儲存完好。孔子曾經在這裡問禮於老子,創立道學和儒學這兩個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思想體系。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李白,和小於他20歲的杜甫第一次見面於河洛,在這裡談詩論賦。杜甫題詩讚李白“會當臨絕頂,一覽見山小”。李白在這裡留下名作: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影響中國社會2000多年的佛教,始自兩位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他們在洛陽翻譯《四十二章經》並弘揚佛法,直到往生,中國第一佛寺因他們而建。程頤,程顥兄弟二人在儒學的基礎上,在這裡創立理學。東漢的靈臺,渾天儀,地震儀,印刷術等各項發明,都與河洛有著很深的淵源。

    河洛有著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漢魏古誠,有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有中國最早的關帝陵—武聖廟,有由漢代朝延修建的白馬寺。泱泱漢朝帝國的威嚴,三國波瀾壯闊的史劇,我們能聽到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悟。

    客家先民南遷出發,走向全國,走向海外,君從哪裡來,來自河洛,來自黃河邊。他們之中有很多人與河洛鄉親血脈相連,他們不忘故土,河洛是他們的根,是他們心中的聖地。

    老子在洛陽老君山的的隱居修道,成就了他的道家思想,成就了震古爍今的《道德經》這部千古經典之作。老君山因老子而成為道家聖地,每天慕名而來的朝聖者絡繹不絕。有人想在這裡長生不老,有人想在這裡成仙得道,有人想在這裡隱居修行。

    在河洛境內,有一座酷似炎黃二帝並肩眺望的巍峨山峰,原名為香爐峰,後改為炎黃峰。人們認為這是炎黃二帝的化身,每年杜鵑花開,這裡人山人海,四海華人紛至而來跪地朝聖。

    沒有哪一座城市能有洛陽這樣悠久的歷史,更沒有河洛這樣輝煌的祖宗家業。河洛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就是中華文化之根。洛陽,永遠是中華民族文明的家園。這一枝獨秀,花開千萬朵,迎來春色滿乾坤。

  • 7 # 石珀天

    史遷著信史,三代居洛京。洛陽開盛世,華夏尊聖城。河圖洛書出,中華文化興。大禹治水成,傳啟建夏政。豫州九州中,方便四方貢。從此家天下,王朝日益隆。偃師綠松玉,二里頭青銅。夏都博物館,熠熠昭文明。連山歸藏易,商湯來革命。早商曾都洛,遷殷始盤庚。大商真文明,開放而包容。東邊到大海,西界至梁雍。北疆邁幽燕,南方接廣東。甲骨文驚世,司母戊寶鼎。周本帝嚳後,佐禹治水功。夏衰失其位,自竄於狄戎。遊牧於甘陝,從此不務農。居無固定處,飲毛茹血腥。周戎姻或戰,人地難分清。書不用甲骨,餐不用青銅。為避羌戎擾,周人徙不停。後附大邑商,戰戎始得勝。直至太王立,戎俗方始輕。從此向文明,仰慕中原風。稱臣大邑商,卻謀反叛生。中央徵淮夷,都城必虛空。姬發會孟津,振振反誓盟。血流漂杵日,周終代商命。姬發甫克殷,祭天來嶽嵩。武王親口言,夏後居洛城。遺命遷祖地,周人承夏宗。周公測日影,洛陽乃地中。天地之中久,世遺舉世名。成王都成周,中國自此稱。天子居中坐,四方稱蠻戎。大周成康治,八荒來朝貢。傳國遷九鼎,禮樂文明盛。犬戎擾邊境,西土不安寧。豐鎬本軍塞,御戎王西征。一旦不居洛,立馬暴動生。華人攻天子,厲王作鼠行。可惡乃西戎,幽王死非命。天子再遷洛,大周獨都東。至聖來問禮,道聖去留經。商丘孔祖籍,鹿邑生太清。列子鄉鄭州,民權南華經。墨子重科技,兼愛與非攻。商君留法論,韓非集大成。諸子學說盛,百家共爭鳴。顯學傳後世,儒墨道法兵。秦祖本飛廉,為商一大忠。克商被周擄,養馬乃其功。遂封在西陲,與戎地域重。秦戎關係雜,聯姻與戰爭。義渠殺先奸,宣後將其並。滅戎一十二,秦遂霸西戎。因此秦尚暴,終滅六國東。始皇失九鼎,祚短在冥冥。指鹿為馬事,趙高起關中。陳吳首舉義,斬蛇有沛公。楚人一把火,咸陽成灰坑。高祖行天下,都洛在南宮。難比周德隆,車駕遂西行。漢都雖西遷,庫倉卻未動。七國竟作亂,據此天下平。平帝卻未平,王莽應劫生。綠林赤眉亂,白骨遍關中。洛陽聖天子,救難發義兵。光武重建漢,九州再歸統。東漢天朝事,件件可稱雄。明章真大治,永元曠古隆。一掃高文恥,大漢振天聲。西直通羅馬,首敕倭奴東。南海立銅柱,北山勒石銘。溫圃冬食夏,造紙不世功。渾天地動儀,科聖號張衡。傷寒雜病論,醫聖張仲景。數學我領先,算聖叫劉洪。字聖著說文,鄭玄勘六經。哲學大發展,唯物數王充。班氏出文武,全才有蔡邕。漢賦大氣秉,建安七子名。關林祭關聖,千古表義忠。風化為最美,儒學為最盛。佛學始入華,白馬首駝經。龍門萬佛窟,至今利有情。思想最中國,本土道教生。自此三教全,澤蔭萬世功。放眼全世界,唯我最文明!可惡羌董賊,繁華被斷送。李郭據長安,文化遭欺凌。魏晉傳風骨,中華正統承。魏武曾揮鞭,居中掃群雄。三曹文學高,竹林振玄風。洛陽曾紙貴,美帥才相承。劉徽著九章,至今傳盛名。裴秀地學優,後世多沿用。中土重文教,國子監首行。中華書法美,大晉作先鋒。可恨五胡亂,禍源在關中。漢武無遠見,胡人始居雍。五胡亂華前,關中胡半盛。為胡亂中原,廣作基礎兵。五胡亂華後,關中胡滿星。西晉亡長安,胡戎乃元兇。匈奴趙割據,氐羌秦羶腥。漢兒成羊犬,文化大凋零。多虧冉閔帝,鐵血殺胡令。四胡被屠趕,一胡勢必輕。需重漢人力,統治方可行。衣冠雖南渡,遙尊都洛京。孝文歸漢化,洛陽漢風濃。長安分西魏,全面復胡風。胡姓普六茹,建隋復楊姓。感謝冉閔帝,華夏未亡種。運河作中樞,隋遷洛陽宮。命名紫薇宮,野分天帝星。南北易交流,東西好溝通。大唐謂全盛,高宗居洛京。東方滅高麗,西邊設北庭。獨尊號神都,女皇革唐命。國泰民亦安,嵩山禮禪封。光焰長萬丈,李杜詩仙聖。長恨白樂天,詩鬼雁門行。情聖李商隱,禹錫陋室銘。玄宗常居洛,開元盛世隆。隆基一離洛,立馬安亂生。大唐從此衰,逃難到蜀中。天子曾九逃,長安六破城。黃巢陷長安,發兵翻皇冢。五代相承繼,都洛示正統。大宋稱西京,理學開二程。司馬著通鑑,史學集大成。親王來就藩,文緒在元明。清民為行都,玉帥曾典兵。華夏核心地,文化統最正。正統十三朝,士人最看重。古今興廢事,只看洛陽城!今有宵小輩,汙衊洛聖城。或者為無知,或者漢奸行。勸其回頭岸,勿再發神經,團結共奮進,中華必復興!

  • 8 # 斯丹德

    次數最多“陪都”~西安(俗稱二奶)。民國時始

    有“陪都”一詞(1932年),西安是“第一個”被官

    方(民國政府)命名為“陪都的城市,現在以其

    功能也是做“陪都”次數最多的城市,歷史上做過東漢、曹魏、西晉、後趙、大夏、武周、後唐、後晉、民國政權的“陪都”(引用西安晚報,《西安的陪都歲月》作者王友福)。六次成為首都洛陽的“二奶”

  • 9 # 佛觀禪道

    河洛大影響,客家人心中永遠的聖地

    河洛本是一個區域名字,但在背井離鄉的南遷士民的心中,是一個正統的象徵,也是他們心中的聖地。

    中原士民大規模南遷,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至西晉滅亡。因內亂與外患引發的大規模遷徙以蘇、浙、湘、鄂等地為主要目的地,其中洛陽南遷計程車民達200萬人。第二次是唐朝末年黃巢起義時期,引發的遷徙活動已遍及全國,尤其是原已南遷、客居他鄉者,繼續向浙、贛、閩的山區遷移。第三次是金元南下與南宋滅亡,中原士民再次向東南與嶺南遷移。

    這些南遷的中原人,不忘故土,不但將中原的地名帶到新的居住地,而且還保留了中原的習俗、語言以及傳統,南遷計程車民聚族而居,為與當地人有所區別,有的便被冠以"客家人",從而形成了有億萬之眾的漢民族中最大的民系。

    從客家譜系中,也可以看出客家人與中原的密切聯絡,

    如:

    李 為唐昭帝之幼子李熙照,由洛陽避難遷逃於福建邵武開基,其後世因避金兵之擾又遷於寧化石壁。

    張 自唐末由固始南遷寧化七都桂林場。

    劉 開基祖劉祥與子劉天錫,因避唐末之亂而由洛陽遷屆寧化石壁洞。

    孫 開基祖孫俐原居河南陳留,因唐末平亂有功,而封東平侯,遂居虔州(江西寧都)。

    葉 世居河南府(洛陽)東門興福坊,賜進士出身,授江西臨江府糧軍廳,後遷居寧化新村裡葉坊。

    溫 開基祖溫尚簡由洛陽遷居江西石城,其曾孫南皋,由石城遷居寧化石壁。

    丘 丘穆世居衛輝府封丘縣,自光州固始遷居江西撫州藤橋,其後丘昆清因唐末避亂而自洪州移居建州,為入閩始祖。

    總之,在有關客家姓氏的研究中,南遷的77姓中有李、王、張、劉、陳、黃、胡、林、吳、沈、何、葉、楊、謝、魏、鄧、鍾、範、鄭、宋、江、袁、馮、高、唐、韓、刁、藍、丁、卜、莊、文、池、練、溫、賴、廖、曾、湯、洪、侯、戴共42姓為中原姓氏。

    丘、劉、練、鮑等姓氏以"河南堂"為堂號,鄧、葉、曹等姓氏以"南陽堂"為堂號,周、範、沙、藍、廖、尤等姓氏以"汝南堂"為堂號,賴、馮、陳、鍾、韓等姓氏以"潁川堂"為堂號,均反映了客家姓氏與中原的親緣關係。

    河洛永遠是客家人的"根"。

    河南大郡望 見證中華民族融合的聖堂

    我們是河南人。但是很長一段時間,河南就是洛陽。

    "在河之南",實際最早指的是今洛陽及其周邊地區,《爾雅·釋地》所云:"河南曰豫州。"則是廣義的河南。而從行政區劃而言,河南則與洛陽關係最為密切。如河南縣,自西漢至西晉置設,北周、唐代也曾設河南縣,城址在今洛陽西郊的澗水東岸。河南國,項羽封申陽而置,轄境在今洛陽為中心的周邊地區。河南郡,劉邦廢河南國而改設郡,至隋初方廢,治所洛陽縣在今洛陽市東北。河南府,唐代改洛州而置,元代改稱河南路,明代復置河南府,至1913年方廢。因此,從以上的地理沿革中,我們不難看出,河南之名的根在洛陽。

    但是,"河南堂"作為諸多姓氏的堂號,實際上是見證中華民族融合與發展的聖堂。早在北魏時期,原居於北部大漠地區的鮮卑族入主中原,統一北部中國,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為都,在與漢文化的長期交流中,魏孝文帝出於自身統治的需要而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包括創頒"均田令",推行百宮俸給制;遷都洛陽,加強對中原的控制;禁止鮮卑族人著胡服,說胡語,改鮮卑族為漢姓,鼓勵鮮卑族人與漢人通婚;進一步完備北魏的封建國家政權。

    在這一系列的改革中,尤以改漢姓最為引人注目。據統計,孝文帝下令改姓氏中,由少數民族改為漢族姓氏者,有張、高、於、呂、郭、韓、董、閻、喬、李、莊、黨、元、房、伏、谷、侯、胡、梁、柳、葛、陳、杜、何、薛、和、畢、黎、盧、狄、薄、古、解、燕、鮑、車、費、蓋、賀、嵇、樓、陸、苟、馬、穆、潘、萬、長孫等144個或更多,而在當今120大姓中,佔25個。在這次改姓中,皇族拓跋氏改為元氏,拔拔改為長孫氏,紇奚改為嵇氏,賀賴改為賀氏,駕樓改為樓氏,獨孤改為劉氏,丘穆陵改為丘氏,步六孤改為陸氏,胡古口引改為侯氏,真羽改為高氏,直勒改為謝氏,紇骨改為胡氏,可頻改為王氏等。 而以"河南"為郡望與堂號的姓氏,有劉、宋、畢、盧、田、堵、單、鮑、車、賀、嵇、陸、史、藥、苟、山、友、徵、延、衣、卜、房、寇、殷、元、竇、於、方、潘、王、向、朱、丘、閻、艾、蘇等。這些姓氏在洛陽得到大的發展,同時也成為中華民族融合與發展的歷史見證。

    近年來,我們圍繞中原文化進行研究時,深感要用大氣的稱謂概括河南的文化資源。我們提出黃河為中華文化的聖河,而河洛正是聖河之中的珍珠;河南是中華文化聖地,則河洛地區正是聖地的核心;洛陽為中華文化的聖城,嵩山為中華文化的聖山,而"河南堂",無疑可以稱之為見證民族發展與融合的聖堂。聖文化系列,是中原文化的最高稱謂與最貼切的概括。而對東方文化的"朝聖之旅",無疑盡在河洛之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舒苒這名字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