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喬治花生豆
-
2 # 成都地產逍遙君
這個問題我首先就想到了政治勢力的多元化與國內政局形勢的安穩,盤踞在中國本土與西征的蒙古勢力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蒙古汗國滅亡南宋是下了一盤狡猾而穩重的棋,當蒙古最終於1258年攻打南宋時,整個東亞已經沒有其他殘存的強權可以支援南宋了,形勢上已經完成了對南宋的戰略包圍。1227年西夏滅亡,1234年金帝國滅亡,1253年大理國滅亡,而此時已經衰弱得不堪一擊的吐蕃等國也在1256年前後被蒙古人征服。提前進行的蒙古西征也從戰略上否定了中亞勢力干擾的可能。
而反觀西征建立的伊利汗國與金帳汗國,他們的領土周圍的強權有東正教信仰的拜占庭帝國和保加利亞第二帝國,伊斯蘭教信仰的馬穆魯克蘇丹國,還有包括匈牙利王國在內的天主教國家。面對這種局勢,蒙古人無疑在外交上需要權衡利弊,仔細思索,對任何一個國家採取軍事行動都遠比元朝更加小心翼翼。他的統治基礎就是薄弱的,中亞西亞還有東歐的那些民族對於如此陌生的統治者與文化,宗教,心中的牴觸自然遠甚於中原漢人。錯綜複雜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困擾著蒙古統治者,同時金帳汗國與伊利汗國對彼此領土的覬覦與所支援宗教的不同選擇也導致兩者間關係的惡化,所以蒙哥逝世後旭烈兀很有必要去觀望乃至調停一下大汗權位的爭奪,可以說,雖說同出蒙古一族,但為了籠絡各自領土內被征服民族與自身國家的利益,蒙古汗國間的衝突並不比對異民族國家緩和。
個人認為所謂的艾因賈魯特之戰其結果並沒有那麼重要,蒙古人停止有力征伐的原因更多在於內部的矛盾,僅僅是到了1262年,金帳汗國的別兒哥汗就發兵攻打旭烈兀的伊利汗國,有意思的是金帳汗國此時的盟友就是曾經在艾因賈魯特戰役大敗蒙古人的馬穆魯克蘇丹國,由此可見族群榮譽與歸屬感此時貌似被國家利益所掩蓋。同時汗國被征服民族數量的優勢促進了汗國的伊斯蘭化與突厥化,這些因素也使得蒙古汗國的擴張欲削弱,擴張能力也不足,維護現狀統治才是重要的問題。蒙古人有著天下的勇氣,卻缺乏治理天下的智慧。
-
3 # 共愛地球家園
不太清楚,我想應該是他們建立的國家集團,沒有完善的政府組織基礎,內部有分裂內訌的現象,國家大的很了就顯現了出來,最主要的是他們建立的政權是欺壓奴役人的政權,畸形變態的國家制度,還沒等他們攻打西歐和北非,被欺壓無法生存的老百姓就開始造反了,一個能打江山不會守江山的強盜民族,最終會以失敗告終。
-
4 # 爾朱少帥
金帳汗國和伊兒汗國平分了中亞、西亞、中東和東歐的大部分地盤。兵峰一度直逼西歐、北非,但是並沒能夠拿下西歐、北非。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蒙古帝國內訌分裂。蒙哥一死,蒙古帝國內部,由於四大汗國對大汗位置的爭奪,四大汗國都的對外擴張在關鍵時刻停滯,甚至四大汗國之間殺的血流成河。忽必烈的上位,使得蒙古帝國造成事實上的分裂和實力衰退,除了中原的元朝,其他汗國再無實力對外征戰。
二、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的蒙古人太少。蒙古人太少的後果就是國力一衰退就難以對統治區進行有效管制。他們只能委託當地的貴族統治,後果就是土著貴族的實力逐漸超過蒙古統治者。所以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沒多久就被推翻。
三、蒙古文化上不具有先進性。蒙古鐵騎雖然征服了很多國家和民族,但是他們沒有建設國家的能力和同化異族的能力。他們的疆域已經超過了他們的統治能力,所以崩潰是遲早的事,他們的所謂征服天下,不過是時勢造英雄而已。
-
5 # 流星68421911
要說這個問題,就得說一說蒙古的三次西征。公元(1219年)年,成吉思汗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西征。隨行的有他的四個兒子朮赤,察合臺,窩闊臺,託雷和一些大將。目標是中東地區的花剌子模國。這個國家在中東地區實力強大號稱“世界征服者”。當時的中東地區及相鄰的歐洲諸國都怕他,國王摩訶末由此不可一世,目空一切。他也野心勃勃,計劃侵入東方。成吉思汗派了一支四百多人的商隊去花剌子模國做生意。想不到摩訶末的舅舅貪圖蒙古商隊的財物,誣蔑他們是蒙古間諜,下令全部殺死。成吉思汗知道後大怒,派使者去責問,摩訶末竟然殺掉了正使,把其它人的鬍鬚全部剃掉以此來侮辱蒙古人。這就是成吉思汗要西征花剌子模國的原因。西征軍首先進攻是摩訶末舅舅哈只爾所在的訛答剌城,經過六個月的激烈戰鬥,在負出巨大的代價之後,蒙古軍徹底的毀滅了這個城市,大部分城市居民被殺,少部分人成了蒙古人的奴隸。隨後蒙古軍攻下了花剌子模國的首都撒麻耳幹。不可一世的花剌子模國被蒙古消滅。第一次西征後,成吉思汗把佔領的土地分給三個兒子。長子朮赤封在欽察。也就是金帳汗國,二子察合臺封在西遼和畏兀兒的原來的地盤。又叫察合臺汗國。三子窩闊臺封乃蠻故地,叫窩合臺汗國。第一次西征結束後,金汗帳國的朮赤跟隨父親成吉思汗又回師征討金國。公元(1277年)成吉思汗病逝。窩闊臺繼承汗位。公元(1235年)窩合臺下令第二次西征,參加西征的有拔都(朮赤長子),不裡(察合臺之孫),貴由(窩闊臺長子),蒙哥(託雷長子)。這就是著名的“長子遠征”。這次西征兵分三路,三軍一直打到多瑙河會師,中路大軍由拔都統帥一路打到維也納。忽然接到窩闊臺大漢病死的訊息,這才下令班師。拔都回到自己的欽察汗國,把一大片土地分給哥哥鄂爾達,建立白帳汗國,又分給弟弟昔班一大片土地建立青帳汗國。欽察汗國統治俄羅斯達兩百年多年。直到十六世紀中葉,俄國彼得大帝倔起,蒙古人對俄國的統治才結束。第三次西征,由蒙古大汗蒙哥派弟弟旭烈兀西征。這次西征剿滅了伊朗境內的木剌夷(回教組織)。攻陷伊拉克。攻戰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城。蒙哥將這些土地封給弟弟旭烈兀建立伊兒汗國。領土包括中東的所有石油出產國。旭烈兀向東羅馬帝國求娶公主。羅馬皇帝不敢拒絕,把女兒瑪麗亞嫁給旭烈兀,誰知道瑪麗亞還沒到伊兒汗國,旭烈兀就病死了。兒子阿八哈娶了瑪麗亞。由於瑪麗亞的關係,阿八哈一直善待天主教徒,和教皇,法蘭西等國建立良好的關係,並互通使節。伊兒汗國和欽察汗國,窩合臺汗國,察合臺汗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四大汗國。這四大汗國一直與蒙古帝國和後來的元帝國保持著形式上藩屬關係。形成了歷史疆域遼闊,勢力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帝國的疆域太大,從帝國中心騎馬往四面任何一個方向奔跑,馬不停蹄要一年才能到。伊兒汗國和欽察汗國建立後,就再也沒有西征。這其中有許多原因。1.人口。蒙古是一個少數民族,人口有限。從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到元帝國滅南宋完成天下一統,這中間蒙古對外戰爭打了六十年。在三次西征,和消滅金國,西夏,南宋的戰爭中,蒙古人的數量在急劇減少。而蒙古對外作戰的軍隊也是招了大批其它民族的人。像欽察汗國自拔都任可汗後,蒙古人數就非常少,每個地方都派蒙古軍守衛,根本就沒有那麼多人。汗國境內主要欽察人,土庫曼人居多,蒙古人慢慢的就被同化。蒙古人在征服歐洲的戰爭中軍隊的損失也非常巨大,再也無力維持對外的戰爭。2.內訌。從成吉思汗死後,蒙古的大汗之位爭奪就從未停止過。包括汗國內部也是如此。從窩合臺,貴由,蒙哥,忽必烈到元帝國以後的皇帝。都在爭奪汗位以及元帝國的皇位。這些爭奪或多或少的影響著欽察汗國,伊兒汗國等汗國。拔都生前給十三個弟弟都劃給他們封地 和軍隊,而且是世襲罔替。這就像周朝的分封制。在拔都死後,這些封國都成了半獨立王國,大汗的詔令有時不一定起作用,而且這些王國對大汗之位也虎視眈眈。每一位大汗繼任者首要任務是如何對王國內部嚴防死守,保住汗位。哪有精力去西征。欽察汗國和伊兒汗國經常為土地發生戰爭。伊兒汗國建立後1284年,阿八哈的兒子起兵推翻了他的叔叔奪得汗位,1295年權臣殺死了大汗海合都。立諸王拜都為汗,阿魯渾之子合贊起兵討伐,奪得汗位。兩個汗國都內部不太平,這也是不再西征開拓疆土的一個原因。3.國家治理。蒙古武力天下第一,但在治理國家上是個短板。欽察汗國和伊兒汗國境內有大部分都是其它民族的人。他們在宗教,政治,生產,生活等等方面都不相同,如何把統治和管理是蒙古統治者所面臨的問題。蒙古是遊牧民族,在打仗方面是一把好手,治國方面沒有精驗。所以當國家建立後,就是如何管理的問題,結合以上原因,就是欽察汗國和伊兒汗國之後沒有西征的原因。謝謝邀請。
-
6 # 論史
金帳汗國和伊兒汗國的軍事勢力確實曾經到達過西歐和北非。但是,卻並沒有佔領這些地區。
我認為原因如下:
一、我認為根本原因是蒙古的軍事擴張力已經到達了極限,蒙古以極少的兵力佔據瞭如此廣大的區域,且不說兵力有限做不到,即便是拿下來,還得考慮能否對統治區實行有效管理的問題。畢竟一個人實力在強,他也是有上限的。
二、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因為信仰和歷史積怨、利益問題長期內鬥,根本就沒這個實力在往西方擴張。
首先,我來說說歷史積怨問題。
伊爾汗國相對於金帳汗國是一個後發汗國,是第三次蒙古西征時,由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建立的。在伊爾汗國建立的過程中,金帳汗國也是出過軍力幫助旭烈兀的,金帳汗國派宗親忽裡、巴剌罕、禿塔爾率軍一萬餘人協助旭烈兀西征。
就在這個過程中兩國發生了不愉快的事,讓兩國結下了樑子,據《史集》記載,朮赤系巴剌罕在西征過程中妄圖背叛旭烈兀,並對其詛咒,審訊後被旭烈兀處死,而另外兩個隨軍出征的朮赤後人忽裡和禿塔爾也相繼死在軍中,死因成謎。據《新元史》的推測,這件事極有可能是旭烈兀導演的,巴剌罕很有可能是被屈打成招,旭烈兀是想排除其軍中的朮赤派系勢力,但不管是哪種情況,這件事已經激起了金帳汗國的實際掌權者別兒哥的憤怒。
伯勒克(別兒哥)疑毒死,大怒。在往前看還有宗教問題。當初,旭烈兀西征的時候,對伊斯蘭教的區域大加破壞,尤其是毀滅巴格達,萬馬踏死哈里發這件事深深刺激到了信仰伊斯蘭教的別兒哥,於是別兒哥對旭烈兀大加指責,旭烈兀在屢次責罵下,終於忍無可忍,也開始了嘴炮回罵。這兩年事是導致兩國開戰的直接原因。
旭烈兀受別兒哥之譴責已屢,曾怒曰:“彼雖為諸王之最長者,然無節制如此,不復足敬也。”別兒哥聞此語更憤,遂有意為旭烈兀所害以千數計之身復仇。兩國之所以開戰這兩個原因是導火索,關鍵原因還是因為旭烈兀佔據了金帳汗國認為是自己領土的外高加索地區。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金帳汗國的歷任大汗與伊爾汗國經常爆發大會戰。
三、對於伊爾汗國來說,也不是沒往西邊擴張過。伊爾汗國存在期間和埃及長年爭奪敘利亞地區。面對當時的軍事強國埃及,伊爾汗國真是屢次吃癟,就連戰鬥經驗豐富的阿八哈汗也拿埃及沒辦法,屢次失利,鬱悶而死。
阿八哈與埃及構兵十年,屢失利。而合贊汗時期算是伊爾汗國的全盛時期,哪怕是這樣,也奈何不了埃及!更不要說啥北非了。
我認為這就是為何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不能再向西擴張的原因。
-
7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在當時蒙古的長子西征後,蒙古人是否還有西征西歐的能力要存疑,同樣的馬木留克擊敗蒙古旭烈兀的西征軍後,蒙古人是否還敢繼續進攻埃及也要打個問號!
蒙古人依靠自己不敗的聲名和當時先進的戰術,橫掃了內亞和東歐,但是這個時不能一直維持的,馬木留克擊敗蒙古人在中東打破了蒙古人戰無不勝的神話,蒙古人要想繼續進攻埃及就得掂量一下了,是不是還能像之前一樣勢如破竹?蒙古人很快轉入了正常情況,他們估計也喪失了進攻的能力了!
在歐洲則是另一個情況了,蒙古人並未進入過西歐,他們最遠也只到多瑙河,那裡是中歐地區。應該說中歐的國家很快就掌握了對付蒙古騎兵的方法,蒙古人如果再去進攻,估計就一點便宜也佔不到了!
-
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蒙哥戰死,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大打出手,最後忽必烈以武力奪取大汗之後,其實也就宣告擁有超級版圖的蒙古帝國,分裂成了四大汗國與元朝五部分。
元朝延續了蒙古人征服世界的戰爭,南下滅亡宋朝。可是,為什麼同樣強大的金帳汗國與伊兒汗國,卻停止了對外擴張呢?
我把史料作一番歸納,我覺得主要有這些原因。
(元朝與四大汗國)
第一,蒙古解體以後,四大汗國再沒有足夠的力量組織原先那種大兵團的擴張戰爭。原先的擴張,不僅戰將多,軍隊多,財力也比較雄厚。要組織對別的國家的戰爭,有足夠的本錢。
比如第二次西征。當時剛把西夏和金國拿下來,獲取了數不盡的財富,軍事力量也十分強大。成吉思汗的孫子們,數不勝數,個個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可以在欽察、不裡阿耳、俄羅斯、高加索等戰場上四面開花,輪番攻擊,打得那些國家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再比如第三次西征。蒙古人為了打好這一次西征,做了足夠的準備工作。提前一年開闢了一條通往戰爭地點的路,把這條寬闊大路上的莊稼房屋全部焚燬,讓它們生長牧草,為戰馬儲備良好的食物。而且,因為有雄厚的財力支撐,他們的武器裝備也是歷屆蒙古對外戰爭中最好的,他們還擁有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武器回回炮。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觀點。他們會說,為什麼元朝又要進行對外擴張的戰爭呢?
元朝不一樣,對南宋的仗,他們不得不打。一是蒙哥大汗在南宋戰場上被打死了,這個仇不得不報。二是打南宋是在窩闊臺時期就定下的策略,不繼續執行,會被人小看。三是當四大汗國分裂出去以後,元朝再不打南宋,他們的地盤會顯得非常狹小貧瘠。四是不管怎麼說,元朝是宗主國,它應該有個宗主國的樣子。
第二,金帳汗國和伊兒汗國忙於內部戰爭,沒空去發動對外戰爭。
伊兒汗國的旭烈兀為了回蒙古本土爭奪汗位,從非洲撤軍。最後汗位沒有得到,留在非洲的2萬蒙古軍又全軍覆滅。照理說,旭烈兀對非洲是有深仇大恨的。但是,這時候他顧不上打非洲了,因為金帳汗國的可汗別兒哥率軍來打他了。原因是旭烈兀在第三次西征期間,殘殺伊斯蘭教徒,擅自處死伊斯蘭教領袖哈里發。別兒哥皈依了伊斯蘭教,他要報仇。
(馬上民族)
當然了,這只是一個明裡的原因。還有一個暗裡的原因,就是想和旭烈兀爭奪高加索地區(現今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等地)。
而且,別兒哥還和北非的埃及聯合起來,共同夾攻旭烈兀。
這場仗打得難解難分,互有勝負,同時也是不分勝負。打了幾年後,旭烈兀於1265年去世,別兒哥於1267年去世。這兩位堂兄弟都死了,戰爭才結束。
戰爭結束後,這兩個國家也沒有精力再對外擴張。窩闊臺汗國的海都聯合金帳汗國的繼任者忙哥帖木兒,攻打察合臺汗國的八剌。接著,蒙哥的後人昔裡班,又來聯合忙哥帖木兒攻打忽必烈,總之是打成一團,哪裡還有精力對外擴張。
伊兒汗國的旭烈兀去世後,他兒子阿八哈繼位。但不久阿八哈又去世,阿八哈的弟弟和兒子為了爭奪汗位,又打了起來。也就是說,伊兒汗國此後雖然沒再參與汗國之間的戰爭,但是內部卻為了爭位又爭鬥不已。同樣的,他們也沒有精力去發動對非洲的擴張。
(溫柔鄉里長大的蒙古第四代,圖片取其意)
第三,金帳汗國和伊兒汗國繼位者能力和魄力都不夠。當旭烈兀和別兒哥去世後,金帳汗國和伊兒汗國的繼位者是蒙古黃金家族第四代。這一代是在溫柔鄉里長大的,從小嬌生慣養,同時他們也離開了蒙古大草原,失去了鍛鍊的環境,完全沒有他們的父輩、祖輩、曾祖輩那樣強悍的作戰能力和身體條件。同時他們也貪圖享樂,不願意再去過戎馬生活。因此,就失去了繼續征服世界的鬥志,也就不再去想擴張的事情了。
(參考資料:《蒙古秘史》《多桑蒙古史》)
-
9 # 桃花石雜談
金帳汗國和伊兒汗國為什麼沒有徵服西歐和北非?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非不為也,實不能也。因為在蒙古帝國分裂之後,金帳和伊兒汗國其實實力和統一的蒙古帝國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儘管他們在其後的100年裡曾經近20次對歐洲和西亞發起進攻,但最終卻幾乎一無所獲,反而造成了自己的國力衰弱,為後來這兩個汗國的崩潰埋下了伏筆。金帳汗國對歐洲的入侵
在公元1242年蒙軍從中歐撤退後,金帳汗國從公元1259年開始,曾先後十餘次入侵歐洲各國。公元1259年,金帳汗別兒哥派遣大將博欒臺和自己的兩個兒子那海和兀刺不花率領兩個萬戶的軍隊,對波蘭盧布林和克拉科夫等地進行的抄掠,但別兒哥似乎無意佔領這些土地,大肆劫掠一番之後就主動回師了。當時的羅馬教皇曆山四世曾經在蒙古撤軍後試圖組織一次針對金帳汗國的十字軍東征,但因響應者寥寥,也只好作罷了。
(描繪歐洲君主擊敗金帳汗國軍隊的古畫)
公元1265年,應保加利亞沙皇康斯坦丁的請求,金帳汗國的那海汗率領兩萬人攻入東羅馬帝國所控制的色雷斯地區(位於今天保加利亞境內),東羅馬皇帝米海爾八世率軍應戰,卻遭遇大敗,米海爾八世的軍隊完全被蒙軍擊潰,他本人最後竟然是乘坐義大利熱那亞人的海船才逃回君士坦丁堡。此後米海爾八世不敢再與蒙軍對抗,轉而採取和親的辦法,將自己的女兒歐芙洛欣嫁給了那海,而這個和親的辦法對金帳汗國果然奏效,金帳汗國此後不但不再入侵東羅馬,還多次在保加利亞等國與東羅馬的交鋒中出手相助。後面兩代東羅馬皇帝也如法炮製,都和金帳汗國和親,為東羅馬贏來了大概七十年相對和平的時期。
而與東羅馬修好之後,金帳汗國又把矛頭對準了保加利亞,從公元1271年到1285年曾經先後四次試圖將其征服,但前兩次都被保加利亞沙皇伊瓦伊洛在錫里斯特拉港擊潰,蒙軍被迫撤回多瑙河北岸。公元1280年的第三次征討則成功地使伊瓦伊洛投降,而繼承其皇位的喬治一世沙皇則向金帳汗國稱臣,和羅斯諸國的大公們一樣成為了金帳汗國的附庸。
(描繪蒙古入侵匈牙利的古畫)
而在公元1285年和1287年,那海和兀刺不花則先後兩次率大軍入侵波蘭和匈牙利。但在匈牙利的戰鬥中,兀刺不花的主力被匈牙利軍隊在其首都佩斯附近重創。而那海雖然成功征服了匈牙利的特蘭西爾瓦尼亞,但在與當地武裝的交戰中也傷亡慘重。在波蘭的情況也差不多,蒙軍被波蘭和匈牙利聯軍多次擊敗,沒能攻克克拉科夫等重鎮,最後只得帶著一些抄掠到的戰利品撤回東歐的大本營羅塞尼亞地區。
到這裡大家已經可以看出來此時蒙軍對歐洲軍隊的優勢已經發生逆轉,而這主要是因為在公元1241年蒙古帝國最後一次入侵歐洲之後,歐洲各國軍隊對軍事策略進行了大規模改進,併為防禦蒙古入侵修建了大量石堡,而這在後來被證明對付金帳汗國的入侵極為有效。因此在此次慘敗之後蒙軍就基本再沒有對匈牙利和波蘭發動過軍事行動,而且很快就被歐洲軍隊反推,原本其佔領之下的喬治亞復國,而立陶宛也曾多次入侵金帳汗國領地,其在羅斯地區的統治也漸漸被動搖,征服歐洲也就成了不可能實現的夢了。
伊兒汗國腹背受敵的無奈而伊兒汗國跟金帳汗國相比,處境就更加惡劣了。他們一方面面臨埃及馬穆路克王朝的強力阻擊,另一方面又因為宗教原因和金帳和察合臺兩個汗國矛盾很深,而支援他們的元朝又距離遙遠,幾乎沒法對其給予直接支援。所以儘管伊兒汗國也曾在公元1260、1271、1281、1299和1312年至少五次對馬穆路克王朝發動進攻,但兩次被馬穆路克擊敗,兩次被金帳汗國和察合臺汗國的入侵攪黃,一次則因為伊兒汗國自身的宗教衝突而失敗。
(公元1289年伊兒汗阿魯渾致法王腓力四世的信件,上有加蓋有元朝皇帝所賜漢文印章“輔國安民之寶”)
而且在此期間,伊兒汗國幾任大汗都曾經嘗試和歐洲國家建立聯盟。一同打擊西亞和北非的伊斯蘭勢力。在公元1285、1287、1289、1290和1305年,伊兒汗國的阿魯渾汗和完者都汗都曾經派遣使節前往歐洲聯絡歐洲國家共同打擊伊斯蘭勢力。其中公元1289年派遣的使節是一位來自元朝,出生在北京的維吾爾人掃馬。他在歐洲成功見到了羅馬教皇和英法兩國國王。但雖然歐洲人答應幫忙,卻一直沒有實際行動,伊兒汗國想和其結盟的願望多次落空。
(公元1290年阿魯渾至羅馬教皇尼各老四世的信件,上面仍然加蓋了“輔國安民之寶”)
最終在公元1335年,伊兒汗國分裂。二十年後其主要繼承者丘拜尼王朝被金帳汗國滅亡。伊兒汗國征服西亞和北非的努力也灰飛煙滅。
(公元1305年伊兒汗完者都致法王腓力四世的信任,上面加蓋了元朝皇帝所賜漢文印章“真命皇帝和順萬夷之寶”)
-
10 # 謝知同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鐵木真一統蒙古大漠,自然有精力東征西討…
後期蒙古分裂成4大汗國,內部都自行征伐,當然沒有力量整合擴張了…
回覆列表
因為他們沒有那個實力。總體而言,過去的國家都是家天下,
如果王家的後代不思進取,
如果國王的軍隊沒有認真訓練,
如果國王的手下沒有足夠多的猛將,
如果國家沒有足夠多的臣民,
那麼這個國家就不會對外發動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