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樸心若水
-
2 # 中國歷史中的故事
魏武卒
魏武卒,是指由兵家吳起訓練的魏國精銳步兵。題主說的“能戰勝十倍的秦軍”,是指“陰晉之戰”
陰晉之戰秦國於前389年調集五十萬大軍大舉進攻西河郡,吳起請魏武侯派他率領五萬士兵、戰車五百乘、騎兵三千人。作戰前一日,吳起命令三軍:“諸吏士當從受敵車騎與徒。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翌日,秦魏兩軍於陰晉大戰,因魏軍士氣高昂、將士用命,終於以五萬魏軍打敗五十萬秦軍,成功保住河西。
陰晉之戰,這場戰役,《史記》沒有記載,僅在《吳子》中記錄,所以有爭議!
戰勝的原因魏武卒的當時將領是吳起,著有《吳子兵法》,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戰神,後來楚國,也因吳起的變法而強大。
而秦國,當時還沒經歷商鞅變法,並不是後來那個所向霹靂的秦國。
此時魏國,在當時,則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
可以這麼說,此時魏國屬於強盛時期,而秦國水平則是一般般了。
最後為何卻被消滅?任何一個有名的兵種被滅亡,要不就是這個兵種被時代淘汰了,要不就是這個兵種效忠國家滅亡了,魏武卒就屬於後者。
魏國在戰國末期,已經是強弩之末了,魏國國君猜忌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導致最後一次崛起機會也沒有了,即便他重用信陵君,估計也只能讓魏國多撐幾年,因為戰國後期秦國太強大了。再加上沒有吳起這樣幾十年難遇的戰神帶領,在魏國衰落的後期,魏武卒被消滅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魏國都滅亡了,魏武卒肯定是要退出歷史舞臺的。
其實,一個國家強盛,是靠綜合實力的提升,一代又一代君王和臣民努力的結果,絕不是靠某一個兵種的。
-
3 # 水一白聊歷史
魏武卒的起源主要來自於吳起的戰爭理念,吳起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所以他建議當時魏國國君魏文侯用吳起自己的那一套標準考核士兵,從而組成一支精銳部隊,然後起個名字叫做‘武卒’。
魏武卒到底有多強大,公元前389年,陰晉之戰,五萬魏武卒破秦五十萬部隊,一舉重創秦國,雖僅為秦國部隊的十分之一,依然以少勝多,自此魏武卒名震天下。
可為什麼魏武卒最後又逐步衰弱而走向滅亡了呢?
1首要原因,自然是吳起的離開,精兵也需要有強將來帶才能充分發揮其最大的威力。
當時離魏去楚的吳起已經五十多歲了,如果不是非走不可,吳起也不會走。
隨著魏文侯的離開,魏武侯的即位,吳起逐漸失去新君主的信任,最後在丞相公孫痤的離間計下,吳起終於走了。
2沒有了吳起,魏武卒便不再是那個連戰連捷的魏武卒,精銳部隊失敗,損失的人員便會增多。而魏武卒是精銳部隊,自然成本也高,消耗國力也大,補充起來自然就沒那麼容易,一旦進入這樣一種惡性迴圈,走下坡路也就不可避免了。
去了楚國的吳起還曾經親手擊敗過他一手訓練的魏武卒。公元前381年,楚國出兵援趙,與魏軍大戰於州西。最後,楚、趙聯軍大敗魏國。
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爆發,龐涓率領的魏武卒遭遇齊軍伏擊,結果龐涓戰死,魏武卒元氣大傷,自此已經元氣大傷。待到公元前293年,魏韓聯軍24萬將士被殺神白起一舉斬殺,魏武卒損失殆盡,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
4 # 天天故史匯
魏武卒作為戰國初期魏國的鎮國之寶,為魏國的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最終被秦軍消滅。
魏武卒的強大戰國初期,因為各個諸侯國慢慢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權,為了更好的適應新的戰爭形勢,各個國家紛紛建立了常備兵制度,魏武卒就是魏國的魏武卒。當時選拔魏武卒時,要求能夠操作十二石的弩,揹著五十支矢,帶著三天的口糧,半天要求能夠行進近百里地。魏武卒在選拔時標準高,成功當選後分給一百畝的土地,全家免除賦稅,這在當時是一項巨大的福利,因而魏武卒士氣高昂。強大的魏武卒在吳起的帶領下魏衛國的霸業東征西討。著名的陰晉之戰中,五萬魏武卒在吳起的帶領下打敗了十倍的秦軍,可見魏武卒的強大,可為什麼後來魏武卒被秦軍消滅了呢?
魏武卒為何以一當十先說魏武卒的成名戰陰晉之戰,陰晉之戰為什麼魏武卒能夠以一當十,魏武卒的強大自不必說,那麼除了這個原因還有什麼原因嗎?
陰晉之戰爆發時時秦惠公和魏武侯時期的戰爭,當時的魏國在經歷過魏文侯的治理後,已經成為當時的霸主,而秦國實力衰弱。在秦獻公即位之前,秦國落後關東六國不是一點半點。當時六國的農民已經廣泛的擁有私田,各國已經廢除了“井田制”,而秦國仍舊在施行“井田制”,這種效率低下的制度直到衛鞅時才被廢除。秦國雖然是個大國,但因為它落後的太多,所以國力很弱。秦惠公為了奪回河西,徵召了五十萬農民軍,以幾乎是一幫烏合之眾的軍隊對抗士氣高昂,組織嚴密的魏武卒,再加上吳起的加成,魏武卒很快就擊潰了秦軍,秦國上上下線都以陰晉之戰為恥辱。
秦軍消滅魏武卒秦軍消滅魏武卒應該是說最後一支魏武卒被衛鞅設計除掉了。魏國當時因為國家戰略錯誤,魏武卒漸漸消耗在一系列戰爭中,尤其是使魏國國運衰落的桂陵、馬陵之戰。之後魏武卒雖然能夠補充,但一來因為魏國國力漸漸衰落,原來能夠給予魏武卒的待遇漸漸下滑,二來魏武卒的戰鬥力需要時間磨礪,所以在魏惠王時期的最後一支魏武卒雖然還有威名,但和吳起時期的魏武卒不可比擬。反觀秦軍,此時因為衛鞅變法,秦國的二十等爵位制使得軍隊中人人爭搶戰功,因為只有戰功才能獲得魏武卒輕鬆得到的爵位和厚祿,以這樣看來秦軍雖然是新軍,但戰鬥慾望一點也不必魏武卒差。這樣一正一反,兩方的戰鬥力差別也就不大了。兩方戰鬥力不再如同陰晉之戰一樣差距巨大,此時又因為衛鞅的一點詭計,成功“斬首”魏武卒。衛鞅在戰前和魏武卒的首領公子昂套近乎,要求戰前兩個人會個面,嘮嘮嗑。公子昂出身魏國公室,自身有點貴族的臭毛病,他沒想到衛鞅竟然會扣下他。就這樣魏武卒沒了主帥,秦軍還有主帥。魏武卒就算個體強大,但戰爭看的是兩方的組織能力,就這樣魏國最後一點魏武卒被消滅在了秦國的手中。
-
5 # 沉默的二蛋
魏武卒可以說是戰國時期魏國的特種部隊,在整個戰國的歷史上,秦銳士,齊技擊,趙邊騎,魏武卒等在軍事鬥爭中大放異彩。魏武卒以其單兵作戰能力強,機動性好,堪稱帝國的尖刀利刃,在魏文侯的時候被訓練出來,在當時的戰國可以說是無敵的存在,但是為什麼會在後面被消滅呢?今天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魏武卒時期的戰國背景。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魏斯就是魏文侯,魏文侯在即位之初,諸侯當的十分的辛苦,你一翻開地圖就知道為什麼魏文侯會這麼辛苦:
三家分晉的時候,趙國佔據了晉國北部的大部分地區,而魏國是處在趙國和新興的南韓的中間地帶,地形上向西接近秦國,向北和趙國接壤,向南和南韓接壤,核心區域是運城谷地,北部是呂梁山,南部是中條山,東部是王屋山,這樣的地形易守難攻,但是也極其容易被壓縮封鎖。北洋軍閥時期的閻錫山的情形和魏國當時的情形有點像。所以為了防止自己被其他諸侯國封鎖壓迫,魏國的第一要務便是要自強,然後才有機會向外發展。
魏文侯為了謀求發展,究竟做了那些事情呢?魏文侯用李悝和翟璜為相。
在政治上首先進行改革的試水,李悝是法家的代言人,首先在魏國使用依法治國,並逐漸使得魏國開始漸漸強盛起來。
在軍事上,魏文侯使用樂羊和吳起為將,並在戰略上首先攻略中山國和秦國以及楚國。
在文化上,魏文侯拜子夏為老師學習經書,用對待賓客的禮儀對待段幹木,經過他的鄉里,沒有一次不憑軾敬禮的。秦國曾經想要攻打魏國。有人說:“魏君特別敬重賢人,魏華人都稱讚他的仁德,上下和諧同心,不能對他有什麼企圖。”魏文侯因此得到諸侯的贊謄。 《史記 魏世家》
魏武卒要出來啦!吳起是衛華人,非常善於打仗,吳起年輕的時候曾經跟隨曾子學習,在魯國侍奉魯國的國君,但是因為諸多的原因,吳起在魯國並沒有得到重用(殺妻求將,打勝仗後被國君猜忌,母親去世也不回來奔喪等都為後人詬病)。
吳起當時聽說魏文侯的賢明,便來魏國投效,希望得到重用,魏文侯就問當時的李克(這個人應該是和李悝是一個人),李克說,吳起這個貪婪好色,但是要論帶兵打仗,就連司馬穰苴都不是他的對手。於是魏文侯就用吳起作為魏國的主將。
吳起向魏文侯建議,用他的新標準考選士兵,組建一支精銳部隊,名叫武卒,考核的標準是什麼呢?
《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上面的揀選標準幾乎就是現在特種兵的標準。
吳起將人員選定後,專門聘請專職的教練來對這些已經具備一定軍事素質的計程車兵進行嚴格的軍事技能訓練,其中包括單兵技藝訓練、陣法訓練、編隊訓練以及聯絡記號訓練等。並且吳起還特別注重發展軍事骨幹成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使得魏武卒的軍事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說完了軍事素質,再來說說待遇,魏武卒的地位在當時的魏國非常高,入選的魏武卒可以免除徭役和田宅稅,武卒憑軍功獲取更高的爵位,還可以脫離奴籍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所有關於魏武卒的種種情況,都是建立在強大經濟實力的基礎上,先不管魏武卒能不能練成,這些耗費都是算在國家的頭上的。因此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說明了,魏武卒的培養費用多麼的高昂。
吳起時代魏武卒的戰績!吳起的指揮能力這裡就不多說了,這裡只講一下,吳起在擔任西河守的時候,發生的一場陰晉之戰。
這場戰爭並麼有見諸史記的筆端,只在《吳子》一書中有零星的記載,魏國在文侯的時候的戰略態勢都是對北面的中山國和西面的秦國進行擴張,彼時秦國政治黑暗,國疲民窮。戰鬥力也很低下,秦國在和魏國的軍事鬥爭中屢屢出於下風。在吳起的帶領下,魏軍一度突破秦軍的西河防線,直插秦國的渭河平原。
魏國的西進成為秦國心頭的巨大禍患,於是秦國派出50萬軍隊攻打河西,西河守吳起率5萬魏武卒嚴陣以待,吳起率領的魏晉氣勢昂揚,終於以五萬擊潰五十萬的經典戰績,成功阻止了秦軍搶佔河西的陰謀。
當然,這只是魏武卒無數耀眼成績中的一個尤為耀眼的一個。不僅如此,吳起率領魏武卒創造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戰平八場的驕人成績。這樣的戰鬥力在當時戰國之中,可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了吧!
後吳起時代的魏武卒魏文侯薨逝後,其子魏武侯在位,吳起受人嫉恨,在魏武侯面前進讒言,使得吳起害怕找來殺身之禍,最後只得離開魏國去了楚國。
吳起離開以後,魏武卒的存在依然是魏國的一件利器,和齊國,南韓等國的軍事鬥爭中出盡了風頭。
魏武卒的沒落,主要在接下來的幾場戰爭中被打光了。
時間來到魏文侯的孫子,魏惠王時代,魏惠王時代的前期,魏國在戰國之中還是非常耀眼的,和秦國的戰爭中,處處緊逼秦國,使得秦國連連敗退。魏惠王還將國都由安邑遷往大梁,魏國的衰落由此開始了。
魏惠王在位期間重用縱橫家的龐涓為將,發動了兩次較大的對外戰爭,這兩場戰爭非常出名,歷史的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就發生在魏惠王在位的時候。
桂陵之戰中,龐涓率軍攻打趙國的首都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前往馳援。孫臏採用攻敵必所救的策略,創造性的提出了圍魏救趙這一招,逼的龐涓不得不回師,齊軍在桂陵這個地方設下埋伏,順利擊殺魏軍80000人,並生擒主將龐涓。
馬陵之戰中,魏國攻打南韓,南韓同樣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待魏韓火拼後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攻打魏國。魏太子申舉兵來戰,在馬陵全軍覆沒。孫臏又用減灶計誘使龐涓上鉤,在馬陵山中伏兵敗身亡。
經過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以後,魏國的軍事實力大減,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了。
伊闕之戰。魏惠王去世後,到了他的孫子魏昭王在位的時候,秦國為了開啟東出的通道,和南韓魏國以及東周的軍隊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戰鬥。戰爭之初,秦國的主將利用南韓和魏國的主將不和的弱點,率先發動攻擊,佯攻南韓,實則攻魏,打破韓魏聯軍。殺敵24萬人。並順利開啟東出的通道。
魏武卒沒落的思考經濟原因
在魏武卒最鼎盛魏文王時期,魏國經濟實力雄厚,國土面積在吳起的帶領下,不斷向西擴充套件,得到秦國的渭河平原,使得魏國有實力培養起相當數量的魏武卒,但是到了戰國後期,魏國在對外征戰的過程中,不斷的節節敗退,使得土地,糧食生產都已經跟不上魏武卒的訓練需要,因此在魏襄王以後,魏國已經不再具有培養魏武卒的經濟實力了。
人員自然凋零
魏文侯時期創立了魏武卒,魏武卒歷經魏武王,魏惠王,魏襄王,魏昭王五代君主,而真正屬於魏武卒靈魂的那些最早期的老兵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凋零,要麼戰死沙場,要麼老而退出戰鬥部隊。但是不管怎麼樣,他們的戰鬥經驗和作戰技巧並不能像一件趁手的武器一樣傳遞給下一代的魏武卒,且當時的魏武卒的靈魂吳起已經不在魏國,要想訓練出一支合格的魏武卒又收到多方面的限制,因而恢復到魏文侯時期的榮光已經不可能。
土地制度
魏文侯時代的魏武卒的待遇是非常高的,按照標準獲選透過的魏武卒是可以獲得土地,並且免除賦稅和徭役的,魏惠王時期的魏國對外征戰中屢屢失利,河西之地被秦國收回,並且為了換取和平,還將魏國的土地割讓給了秦國,這從一定程度上使得魏武卒的可分配土地變少,加上連年征戰,根本無法保障生產,使得魏武卒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軍隊的戰鬥力大大的下降。於是以此惡性迴圈,魏武卒便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了!
檔案資料來自《史記》《資治通鑑》《荀子》等。
-
6 # 史論縱橫
戰國時期魏國率先變法,成為戰國初期的超級霸主,其中打造魏武卒成為魏國變法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魏國稱霸的重要基礎。
儘管魏國經過改革後實力大為增強,但是由於三晉關係良好,周圍是趙國和南韓,魏國想要發展智慧向西拓展,而西部就是秦國,秦穆公是傳統的春秋五霸之一,有一定的軍事實力,想要打敗秦國也很不容易。
公元前413年,李悝率魏軍伐秦,才再次奪回了魏國攻略河西的橋頭堡——少梁。可麻煩也隨之而來,秦國抓住少梁孤懸於魏國主要國土之外的特點,一面圍攻少梁的魏軍,一面在黃河沿岸建造防禦工事阻止魏軍渡河。
在這樣的情況下,魏文侯任命吳起擔任魏國主帥後,主要擔任對秦國的攻伐,在此期間吳起多次挫敗秦軍,佔領河西之地。
並且建立一支起中國第一支職業重灌步兵,魏武卒有多厲害呢?在《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翻譯過來就是:“穿三層甲(著重甲),背12石強弩、制式大盾、50支弩箭和戈、矛之類的長兵器,戴鐵質頭盔和劍,帶三天的口糧,半天時間內跑一百里。”
憑藉這支軍隊,吳起創下“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平)”,先後攻滅中山,打敗齊國,橫掃天下。
在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中,秦惠公率領五十萬大軍想要重新奪回河西之地,結果被吳起率領的五萬魏武卒以碾壓之勢擊潰,充分印證了兵在精而不在於多。
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最後為何會全軍覆沒呢?
魏武卒其實也幫助魏國稱霸幾十年,只不過魏文侯去世後,魏武侯對吳起猜忌,最終被迫離開魏國,被楚悼王挖走。
失去吳起這名戰將,並不代表魏國武將的凋零,當時還有龐涓和孫臏等名將在魏國,魏武侯任龐涓為大將,孫臏被龐涓迫害後出走齊國。
魏武侯在位期間,想要突破魏國獲取領土只能是飛地的狀況,從而開始蠶食身邊的趙國和南韓,引發三晉關係的破裂。
當時趙國攻打魏國的盟國魏國,引起魏國的不滿,隨即派兵攻打趙國,並且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趙國無力與魏國對抗,因此派遣使者尋求齊國的幫助。
孫臏認為魏國長期攻打趙國,主力消耗於外,老弱疲憊於內,國內防務空虛,應當採用聲東擊西、圍魏救趙的戰術,直搗魏國首都大梁迫使魏國撤軍,魏國一撤軍,趙國自然得救。
而齊軍在桂陵埋伏,準備截擊魏軍,最終擒獲了龐涓,這一仗對魏國的傷害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一擊,但是從這一仗後,魏國明顯開始走下坡路。
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打南韓,齊國再次前去幫助南韓,實際上齊國並不打算全力幫助南韓,而是給予南韓一定的希望,讓南韓跟魏國死戰,以達到消耗三晉的目的,在韓軍拼命抵抗失敗後,魏國也受到一定的損耗,當知道是魏國背後搗鬼,因此開始將主力撲向齊國,決定跟齊軍一決勝負。
齊軍隨即進入魏國境內縱深地帶,魏軍開始追擊,齊軍利用有利地形進行埋伏,當魏軍追到馬陵的時候,中了齊軍的埋伏。
結果龐涓自殺,主帥太子申被俘虜,魏武卒被重創。
-
7 # 古今文社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魏武卒:
約公元前405年,魏文候聽從著名軍事家吳起建議,授權其組建一支精銳部隊,吳起將這支部隊命名為“武卒”,因是魏國士兵,因此史書上也將這支部隊稱其為“魏武卒”。
據資料記載,魏武卒成員選拔非常嚴格,個個都是百裡挑一的悍勇之卒,且裝備也是最好的,每名士兵或身披重甲,或者穿三層軟甲,頭戴鐵盔,腰配利劍,手持長戈,另配有十二石強弩箭(現在力度約在700斤,射程可達800米,威力極強),攜帶50支弩箭,一個魏武卒裝備足夠武裝當時5名普通士兵。
一名魏武卒一日能徒步行軍200多里,全身裝備加起來至少50斤,體力比普通士兵強的多,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以戰車和騎兵為主要作戰方式的年代,魏武卒是少有的純步兵部隊,且是一支獨一無二的重步兵部隊,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最勇猛的步兵,人數在5~7萬左右。
除裝備精良、體力過人之外,吳起還對這支部隊進行陣法、戰陣訓練,極大提高士兵之間的默契程度和戰鬥力。公元前389年,秦國起兵50餘萬討伐魏國,魏武侯拜吳起為將,率魏武卒應戰,在陰晉(近陝西陰晉東一帶)以5萬士卒大敗50萬秦軍,一戰成名。
據記載,魏武卒歷經大小戰爭72起,其中勝64起,平8起,無一敗績,當然這個戰績是在吳起領導下創下的。如此厲害的魏武卒為何在伊闕之戰中幾乎被秦軍一戰全殲呢?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第一,吳起離去,沒有優秀將領。魏武卒從士兵選拔到訓練,都是吳起一手負責,相當於這支部隊的靈魂人物,但魏武卒成名後,吳起地位隨之增高,後遭到魏武侯忌憚,並對其起了殺心,公元前385年前後,吳起離開魏國,逃到楚國,失去主心骨的魏武卒戰鬥力一天不如一天。
第二,魏武卒士兵年紀太大,體能下降。古代徵兵制度不像現在,士兵幾乎是終身制的,吳起組建魏武卒時,招募士兵多是20出頭的壯年小夥,體力都在巔峰狀態,吳起離開時士兵都40多歲了,體力大不如前,戰鬥力下降也是正常的。
第三,遭到猜忌。吳起離開後,他一手建立的魏武卒也遭到魏武侯猜忌,擔心部隊叛變,但解散又太可惜了,因此開始有意忽視這支部隊,導致魏武卒裝備破舊無法補充,士氣也大不如前,新增補成員也都是老弱病殘,因此戰鬥力越來越糟。
第四,身份發生變化。魏武卒剛組建時,士兵都是不怕死的亡命之徒,但屢立戰功後,幾乎所有士兵都分到不少戰功,家裡都有房有田,都是地主階級,有錢之後大家就更惜命了,士兵打仗不願意衝鋒陷陣,甚至出了不少逃兵,這樣的部隊怎麼可能大勝仗?
公元前293年,擁有“殺神”之名的秦朝大將白起率軍10餘萬在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鎮一帶)討伐南韓、魏國、東周,為抗衡秦軍,三國組成聯盟,但各懷鬼胎,軍心不齊,被白起找到破綻,各個擊破,全殲三國聯軍24萬,曾經名震天下的魏武卒也在此戰中幾乎被全殲,從此成為歷史。
從公元前389年陰晉之戰50萬秦軍被5萬魏武卒追著打,到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秦軍全殲魏武卒,中間足足隔了96年,殺神白起終於為秦軍一雪前恥。
回覆列表
一個人能幹十個人的活計,還自以為能幹的,最後當然是累死的下場。
你不是能幹嘛?那本來十個人的工作就讓你一個人幹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