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約克老師

    婺劇俗稱金會戲,以金華為中心,流行於金華、衢州、麗水等地,為浙江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 婺劇由高腔、崑曲、亂彈、微戲、灘簧、時調六種聲腔,長期在各地演出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逐漸形成的一個多聲腔劇種,從形成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婺劇歷史悠久,共有傳統劇700多出,諸如《白蛇傳》、《白兔記》、《白袍記》、《花飛龍》、《蘆花絮》、《花精忠》、《龍鳳閣》、《僧尼會》、《黃金印》等。

    過去婺劇多在農村廣場、廟臺演出,與農村生活接近,生活氣息濃郁。在長期演出中逐漸形成一套粗獷、古樸、誇張的表演風格,深受當地勞動人民熱愛。金華廣大農村、家家愛看;幾乎男女老少都能哼幾句婺劇。

    但是,在舊社會,婺劇這個古老的劇種,備受摧殘。解放後,在黨的“雙百”方針的指導下,婺劇這朵古老的葩重放光彩,老藝人煥發青春,新芽茁壯成長。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觀看過婺劇演出,暗接見了部分婺劇優秀演員。中國著名的戲劇家田漢還曾專門賦詩讚美婺劇。《西施淚》等婺劇已拍成電影,受到歡迎。

    現在金華市區除了浙江婺劇團,還有市婺劇團,所屬各縣(市)也都有婺劇團,且經常下鄉演出,保持了光榮的傳統。

  • 2 # 文化之路

    婺劇的特點:

    1、唱腔

    婺劇重做輕唱,其唱腔已不如蘇崑嚴謹,著重於感情和氣氛的渲染,而不過分講究吐字運腔的功夫,甚至有的曲牌的唱詞成了“堂眾曲”,各個戲中可以自由套用。婺劇的唱腔主要有二凡、三五七兩類。

    2、行當

    角色行當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淨)、二花面(副)、小花面(醜)、四花面(武淨)、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雜(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

    3、定妝

    定妝即敷粉,在京劇中常用白色定妝粉定妝,而婺劇由於底色本身就比京劇要偏黃,所以通常用白色加肉色粉摻在一起與底色相一致。

    4、臉譜

    是在“古老彩繪圖騰”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一般講臉譜,總是指大花和小花,而婺劇則除此以外,還有四花、小生、老生、老外、副末,甚至連個別花旦、作旦、武旦等角色也有臉譜。這表明婺劇臉譜的古老和豐富。

    5、音樂

    婺劇高腔從簡單的鼓板、小鑼的伴奏,發展成管絃樂伴奏。婺劇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從五個人的樂隊,發展到十四五個人。樂器除了相互吸收外,如亂彈用牛腿琴、琵琶等樂器伴奏,徽戲用三絃伴奏。

    擴充套件:

    婺劇的絕活:

    1、飄若紙人

    屬輕功一類的特技。角色猶如懸在半空,低頭直臂,左右晃動,前後打轉如紙人一般。演員表演方法是:兩隻腳尖踮地,利用輕柔的身段功夫,忽而搖擺,忽而左右移動,忽而360°打轉,均要顯示出如紙在空中飄浮的形態。

    2、大眼小眼

    這是婺劇徽戲《火中練》(《湘子渡妻》)中韓湘子的表演。湘子在喬裝醜僧向林氏挑逗時,右眼睜得很大,左眼縮得很小,甚至連烏珠也看不到。這種神情,將醜僧嗜色如命的心理活動表露無疑。

    3、蜻蜓點水

    是婺劇徽戲《探五陽》中王英的特技表演。王英在探五陽城時,尋找水源,將右手直立撐地,全身平直,時而表演“吃水”,時而身子後翹。這一特技,顯示王英的高超武藝和偵察時的神秘姿態。

  • 3 # 樷樷樷

    藝術特點

    唱腔

    婺劇的唱腔由於長期在農村草臺演出,重做輕唱,其唱腔已不如蘇崑嚴謹,著重於感情和氣氛的渲染,而不過分講究吐字運腔的功夫,甚至有的曲牌的唱詞成了“堂眾曲”,各個戲中可以自由套用。有的曲牌如武將出場的<點將唇>,旦腳走場的<懶畫眉>等,都只在樂曲中表演一番而乾脆不唱了。有人認為婺劇的崑曲與弋陽武班有一定關係,它的表演、鑼鼓經都與蘇崑不同,而接近高腔;大花面用“滾喉”(著重喉總髮聲,很少用鼻腔共鳴),其曲牌旋律亦與蘇崑略異,裝飾較少。

      婺劇的唱腔主要由二凡、三五七兩類。二凡用小嗩吶或笛子(曲笛)以及板胡為主要伴奏樂器,並配以“牛腿琴”(又稱“金剛腿”,形似柳葉琴)。唱時以棗木(兩段六、七市寸長的木棍)與檀木梆擊節,過門往往加快一倍。二凡有正板、流水、緊皮(散板)等板式。正板按宮調分為尺字二凡(1=C)、正宮二凡(1=G)兩種,尺字二凡又按第一分句的落音不同,分為六字、尺字、伍字、仕字四種樣式。一般地說,尺字二凡激越豪放,正宮二凡雄壯悲愴。三五七以笛子(曲笛)和板胡為主要伴奏樂器,有快、中、慢和高調、正宮之分。它是由曲牌體向板腔體過渡的唱腔,曲調流麗、清柔、婉轉。亂彈戲抒情性強,歡快處唱三五七,激動憤慨時唱二凡,一戲兩腔配合使用。[6]

    行當

    角色行當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淨)、二花面(副)、小花面(醜)、四花面(武淨)、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雜(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3]

    妝容

    定妝

    定妝即敷粉,在京劇中常用白色定妝粉定妝,而婺劇由於底色本身就比京劇要偏黃,所以通常用白色加肉色粉摻在一起與底色相一致。定妝應先從腦門、鼻樑和底色部分開始,從上至下,然後敷腮紅及眼睛部分,特別要注意定妝必須輕輕拍打,不能來回蹭,一些細小的地方比如鼻翼兩側,眼角,都必須定厚定實。定完妝後再用刷子輕輕撣去浮粉即可。

    胭脂用大紅色,京劇中會用大紅加些荷花胭脂,如此會更鮮麗,而婺劇則只用大紅色胭脂,以顯濃烈特色。其方法是從眼窩和鼻樑兩側,眉毛以下開始,自上而下、由淺至深。重點要突出的是上眼皮,下眼皮和兩頰要逐漸過渡到與底色一樣的深淺。胭脂的作用是使面部色彩更加鮮豔。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更是演員揭示人物心情的關鍵部位。在畫眼睛時無論選用什麼樣的材料,刷頭上都不要沾太多顏色,以免弄髒妝面。黑油彩畫出的眼睛在舞臺上容易發亮而死板,這樣眼睛就失去了神采,而如果選用黑胭脂(鍋黑),則容易掉渣而把妝面弄髒。現在許多戲曲演員都選用水溶性眼線來刻畫眼部,方便而不易弄髒妝容,同時容易暈染。而浙江婺劇團,有的演員則習慣用五星牌特種鉛筆(五金店有售)在筆頭上抹些許凡士林來畫,因為筆頭較硬很好上色又不容易掉渣,他們都以此來刻畫眼睛與眉毛。

    畫眼線要根據演員的眼睛大小、臉型胖瘦,進行比例的收放,旦角演員基本是以風眼的形狀,外眼角略往上挑,給人嫵媚而富有神韻的感覺。畫眼線前,可以用乾淨的白色紗布輕輕擦拭先前畫出的藍紫色眼線,將表面的浮粉稍稍抹去使其更明顯,然後開始繪畫。眼小者,眼線可畫得大一些;眼大者,眼線可畫得小一些;眼圓者,眼圈可畫得長一些;眼長者,眼圈可畫得圓一些;兩眼近的可以拉開距離;兩眼距離遠的可以透過開眼角畫得近一些。

      眉毛要在原有的眉形的基礎上加以誇張,如青衣、花旦要畫柳葉眉;武旦、刀馬旦要畫劍眉。畫眉毛的長短粗細曲直也要結合演員的臉型、五官的特點,從整體上進行協調和彌補。眉毛要注意不能畫的太死板,要讓中部實一些,眉頭部位可以用刷柄帶出虛虛的感覺,與鼻線融為一體,而眉尾則輕柔的帶出即可,如此眉毛就能體現出女性的柔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劇中人物的造型是需要包頭(梳大頭)的,那麼眉毛可以畫得直一些,而如果是梳古裝頭的,那麼眉形柔和有弧度才好看。

      畫嘴唇要用大紅油彩勾畫。由於有的演員先前會用藍紫色勾畫唇形,因此只需用紅油彩填滿嘴唇即可,通常下嘴唇會畫得比上嘴唇要寬。有的農村劇團演員所用的唇色發黑,這是錯誤的,正確的顏色應是大紅色,或者,可以在大紅中加一點白色,使整個嘴更鮮亮,為妝面增色。另外,很多演員都會將事先勾描好的藍紫色唇線露在外面,這樣就顯得粗糙而不自然,應該用大紅油彩將其完全覆蓋才好。

      最後,取一支小刷子沾取大紅胭脂,在下眼線及上眼線處再著重強調,特別是眼尾處,應最為鮮紅。[7]

    婺劇臉譜

    婺劇臉譜是在“古老彩繪圖騰”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一般講臉譜,總是指大花和小花,而婺劇則除此以外,還有四花、小生、老生、老外、副末,甚至連個別花旦、作旦、武旦等角色也有臉譜。這表明婺劇臉譜的古老和豐富。

    據婺劇演大花臉的著名老藝人胡志春說:“原先臺上所有演員都戴‘面殼’,‘面殼’就是古老的‘儺(音挪)面’。後來梨園子弟感到演出不便,臉部感情表達不出來,就將面殼的圖樣畫在臉上,因此所有的演員都有臉譜。之後,花旦、作旦、小生、老外等旦堂和白麵堂的演員感到臉上塗得七紅八綠不好看,妨礙表演,於是就不化妝或塗一點點紅色。最後只有花面堂和個別其他演員有臉譜。”研究發現,古老婺劇臉譜與京劇及其他劇種的臉譜大不相同,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圖案化

    在臉上畫上各種各樣的圖案,有透過文字圖形表現的,如《魚藏劍》中專諸的額上寫有“孝”字;《大香

    山》中達摩的額上寫有“佛”字。有透過動物圖案表現的,如《玉麒麟》中張順的臉上畫有兩條魚;《萬壽圖》中劉海的臉上畫有一隻金蟾;《探五陽》中王英的臉上畫有一隻蝴蝶,姚剛的臉上畫有一隻蝙蝠,朱武宗的臉上畫了一隻黑烏鴉;《悟空借扇》中孫悟空的臉上畫有一隻蜜蜂。有透過武器影象表現的,如《九龍閣》中焦讚的臉上畫有一把利斧;《借雲破曹》中典韋的臉上畫有一把戟;《玉麒麟》中李逵的臉上畫有兩把斧頭;《四川圖》中龐統的額上畫有一個八卦圖後有交*的劍和鞘等。有透過風花雪月形象表現的,如《玉麒麟》中李逵的額上畫有旋風;《絲羅帶》中鐵瑞英的臉上畫有梅、蘭、竹、菊;《審烏盆》中包公的額上畫有一鉤彎月等。有透過其他圖案表現的,如《三結義》中張飛的額上畫有一個桃子;《鐵籠山》中姜維的額上畫有一個圓八卦。上述圖案豐富多彩,斑駁陸離;風格粗獷,線條精細;望圖生義,雅俗共賞。

    浙江婺劇團演出的婺劇《擋馬》劇照

    性格化

    臉譜中的色彩,表現各種人物的性格,能使人們“識忠*、辯善惡”。一般說來,有以下幾種色彩

    紅色(又名紅臉),表示忠勇。如關羽,“蠶眉鳳眼五綹長,紅光滿面俠義腸”,他為人赤膽忠心,恪守信義;又如《火燒子都》的穎考叔、《月龍頭》中的趙匡胤,都是勇帥賢君、英雄人物

    黑色(又名黑臉),表示剛直。如包公,鐵面無私,廉潔奉公;又如張飛,“虎頭豹額賽金剛,摧邪扶正豪氣爽

    白色(又名白臉),表示詐。如《宇宙鋒》中的趙高,其人“眉頭一皺計萬條,心中暗藏殺人刀”;又如《紅梅閣》中的賈似道,“雙手欲遮日和月,殺人如麻鬼心腸”。

    婺劇臉譜

    綠色(又名綠臉),表示兇猛。如《打登州》中的單雄信,“英雄結義在瓦崗,除暴安良威名揚”;《水擒龐德》中的龐德,“殘忍兇猛,萬死不辭”。

    青色(又名灰臉),表示妖邪。如《大補缸》中的活無常,一張灰臉,陰森可怕。

    紫色(又名紫臉),表示智勇。如《江東橋》中的常遇春,此人是“曾書當年梅花陣,梅花陣上顯奇能,頭頂鐵船破此陣,誰人不知常遇春”。

    金色(又名金面),表示超塵。《火燒子都》中的子都,最後變成一張金面,表示將離開人世。

    陰陽色(又名陰陽面),表示鬼怪。如《大補缸》中的死無常,就是一張半黑半白的陰陽面。再如婺劇《斷橋》中的小青,最早的化妝是一張半青半白的陰陽面,青的這面有條小蛇,說明是蛇精的化身;白的這面塗有粉紅色,表示是入凡的少女。

    寓意化

    儘管婺劇的臉譜光怪陸離,千變萬化,但它的圖案和線條,都有一定的寓意。如《魚腸劍》中的專諸,黑臉額上寫有孝字,說明他不僅是個俠義之士,而且還是個孝子;《玉麒麟》中的張順,紅面上畫有兩條魚,說明他熟悉水性,可謂“浪裡白條”。

    婺劇臉譜

    《水擒龐德》中,周倉臉似水獺,龐德臉像鯉魚。傳說周倉乃水獺精所變,龐德是鯉魚精化身。周倉的臉譜呈黑色,與水獺同色;龐德的臉譜呈綠色,與鯉魚賴以生息的水和水草一色。故而,鯉魚一定被水獺所吃,龐德也勢必為周倉所擒。

    婺劇除了大花臉、二花臉、四花臉、小花臉有臉譜外,其他一些角色也有臉譜。如《鐵籠山》中的姜維由小生扮演,額上畫有圓八卦;《探五陽》中的王英由老生扮演,畫有白蝴蝶;《江東橋》中的康茂才由老外扮演,畫有圓八卦;《祭風臺》中的黃蓋由副末扮演,畫有紅臉;《斷橋》中的小青由武旦扮演,畫有陰陽面;《絲羅帶》中的鐵姑娘由花旦扮演,畫有梅、蘭、竹、菊。

    婺劇臉譜常見的勾臉有四種:第一是整臉,如包公、關公、姜太公等;第二種歪臉,如《鄭恩鬧殿》中的鄭恩;第三是象形臉,如《水擒龐德》中周倉臉似水獺,龐德面像鯉魚;第四是會意臉,臉上畫有各種圖案,有的使人一目瞭然其身份,有的需要慢慢品味其寓意。婺劇小花臉的臉譜,一般屬於會意臉,如貪官畫上元寶臉,大貪官畫有大元寶,小貪官畫有小元寶,或在鼻樑上畫一隻寶瓶。有的小花臉心地善良,鼻樑上還描有一塊白豆腐乾或白神主牌。

    婺劇臉譜,是歷史悠久、極其珍貴的中國戲曲文物。婺劇的振興和發展,除了從劇目上創新外,不妨從色彩繽紛、古老渾樸的婺劇臉譜中找到古為今用、受當代青年人喜歡的“亮點”和“支點”。[8]

    樂器

    從散板體發展到曲牌聯套體乃是婺劇高腔音樂發展的兩個歷史階段,在此期間還有不少的衍變。如最早高腔是“不託管絃,鑼鼓助節”的,後來在崑腔和亂彈的影響下,用上了笛子、板胡、二胡、三絃等管絃樂器的伴奏,豐富了高腔音樂的表現力。

    又如原先高腔音樂唱腔無過門,後加入伴奏的管絃樂器之後,增加了簡單的過門,使演員有充分表演的餘地。再如原先高腔幫唱均由小鑼和打鼓佬(鼓板)擔任,後來由樂手和候場演員一起幫唱,解放後發展為由演員組成的專業幫唱隊幫唱,氣氛更濃烈。[9]

    曲牌

    婺劇的唱腔為曲牌聯綴體,常用曲牌約有一百三十餘支。它依靠曲牌的增減和變換來豐富唱腔,一般以同宮組曲,速度上只有快、慢之分和出板(散)、入板之別,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和加滾變為有板無眼的流水板等都無嚴格的準規,隨演員情緒的變化而變化,較為靈活。

    婺劇《白蛇傳》

    也用犯調集曲。如<江頭金桂>系<一江風>的頭,<金絡索>的腰,<桂枝香>的尾;又<山芙蓉>為<山坡羊>與<玉芙蓉>的集曲;<上山虎>是<上小樓>、<下山虎>的結合;<滿天飛>則是由<滿江紅>、<普天樂>、<駐雲飛>組成等。[6] [9]

    音樂

    婺劇音樂發展的歷史,除了聲腔從曲牌體衍變為半曲牌半板腔體,以至板腔體外,在樂器、鑼鼓、器樂曲等方面,也均有發展。婺劇高腔從簡單的鼓板、小鑼的伴奏,發展成管絃樂伴奏。婺劇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從五個人的樂隊,發展到十四五個人。樂器除了相互吸收外,如亂彈用牛腿琴、琵琶等樂器伴奏,徽戲用三絃伴奏。

    浙江婺劇團原來是以徽班樂隊為班底,樂隊中操持“三件”(大鑼、大鈸、小鈸),兼彈“月琴”,後來丁松堂將大三絃用入戲中,結果三絃就成為婺劇徽戲的主要樂器了,還增加了洋琴、大阮以及西洋樂器小提琴、大提琴、大倍司、雙簧管、電子琴……[6]

    絕活絕技

    蛇步蛇行

    這是婺劇灘簧《斷橋》中白素貞和小青的表演。白素貞和小青不是人間婦女,而是亦人亦蛇,因此她們在表演中就要兼有兩者的風格。婺劇《斷橋》的表演,幾已盡善盡美。白蛇和青蛇的臺步輕捷細碎,S形地前

    行,猶如蛇行水面,飄飄欲仙,加上優美的舞姿,使人感到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小青在追趕許仙時,殺氣騰騰,一旦停住,就來個“三竄頭”,即把頭突然竄抖三下,好似水蛇覓食時兇悍而敏捷的形態。解放後表演《斷橋》白娘娘和小青的演員已有好幾代,最早的要數陳美娟和陳娟弟,其後有徐汝英和金鳳茶,劉玉蓮和江淑英,倪志萱和朱珠鳳,方磊和龔健,方曉蓉和金國娟等。她們表演的“蛇步蛇形”,保持著濃郁的婺劇特色。在徐勤納導演的《白蛇前傳》裡。

    婺劇臉譜

    飄若紙人

    “飄若紙人”又名“紙人功”,屬輕功一類的特技。角色猶如懸在半空,低頭直臂,左右晃動,前後打轉如紙人一般。演員表演方法是:兩隻腳尖踮地,利用輕柔的身段功夫,忽而搖擺,忽而左右移動,忽而360°打轉,均要顯示出如紙在空中飄浮的形態。其要領是演員兩腳踮起時,雙臂儘量下垂,然後用小碎步移動身子,並要把戲裝遮住雙腳,這樣才不致使觀眾看出你是在用腳尖功夫。

    婺劇徽戲摺子戲《活捉三郎》中的張文遠就有此功表演。《活捉三郎》說的是《水滸傳》中宋江殺惜的故事。鄆城縣押司宋江,為人好義,揮金如土,人稱“及時雨”,深得鄉親父老的擁戴和江湖好漢的敬仰。時有閻婆和閻婆惜母女二人落難鄆城,宋江憐其生活艱辛,時常施捨一些小錢以供其維持生計。閻婆看宋江揮金如土,又在衙門內辦事,就將閻婆惜許於宋江作妾。於是宋江就在城內買下一幢房子把閻婆惜供養起來。

    共24張

    浙江婺劇

    宋江有一同僚名喚張文遠,生得眉清目秀,風流倜儻。因與宋江同為衙門書吏,且還有些師徒情分,故宋江常與其對飲,遂成朋友。宋江為人大度,有時竟把張文遠帶入閻婆惜處飲酒,席間命閻婆惜彈唱助興。這閻婆惜生得面若桃花,頗有姿色。張文遠原系拈花惹草的偽人君子,一見閻婆惜生得美貌,便起了不良之心。恰逢閻婆惜也是個水性楊花的女人,兩人一拍即合,不久便成姦夫淫婦。張文遠常來幽會,僅是瞞著宋江一人罷了。閻婆惜有了新歡,便對宋江冷淡起來。宋江原非好色之徒,見閻婆惜有意冷淡也就不大來閻婆惜處過往。

    合該出事,晁蓋等人劫了生辰綱後,官府派兵捉拿,幸虧宋江通風報信才得以脫身去梁山落草。為報救命之恩,晁蓋命劉唐送來金子三百兩和書信一封。宋江並非愛財之人,僅收下一錠金子和書信,餘叫劉唐帶回。送走劉唐後,恰被閻婆撞見,一把拖住不放,生拉硬扯把宋江拖到樓上,要留宋江過夜。因閻婆惜冷落,宋江十分沒趣,不待天明便離去了,卻把裝有金子和書信的“朝文袋”忘在了房中。閻婆惜取過袋子一看,知宋江暗通梁山,便藉機逼宋江寫下休書和拿出三百兩金子,以供她和張文遠後半生快活。

    宋江發現“朝文袋”失落房中,急忙趕回尋找,可袋子已被閻婆惜藏匿。閻婆惜百般刁難,惹得宋江火起,一怒之下便殺了閻婆惜。

    閻婆惜被宋江殺死後,陰魂不散,她要與張文遠生死不離,同赴陰曹以續前情。是夜,張文遠在書房想念閻婆惜,閻婆惜陰魂潛入書房相會,訴說往事,並要他同赴陰曹地府。張文遠嚇得魂不附體,欲避而遁之,被閻婆惜迷住,吊得七竅流血。“紙人功”就是用在吊的時候:閻婆惜一把將張文遠(三郎)衣領抓住,張三郎就像鐘擺似地左右晃動,像蒼蠅似地原地打轉,飄若紙人,輕如嫋煙。這種特技表演,將張文遠嚇得喪魂落魄的神態刻畫得淋漓盡致。這是一出婺劇小花臉的看家戲,演得最出色的要數馮進流和俞蘭英。“飄若紙人”特技在各劇種中均有使用,至今仍久演不衰。但在婺劇中卻很少見到了。

    大眼小眼

    這是婺劇徽戲《火中練》(《湘子渡妻》)中韓湘子的表演。八仙之一韓湘子到深山拜師學法,三年未歸。一日,湘子下山,為試探其妻林氏有否變心,變為醜僧,偷偷潛入花園,時林氏在花園焚香祝告,祈夫早回,即上前用花言巧語挑逗調戲,林氏囑婢女將他逐出,湘子放下了心,變回原身,囑其妻說:“若要夫妻相會,再待三年。”說完隱身而去。湘子在喬裝醜僧向林氏挑逗時,右眼睜得很大,左眼縮得很小,甚至連烏珠也看不到。這種神情,將醜僧嗜色如命的心理活動表露無疑。婺百名醜應阿堯、徐東福都會表演。這種特技已後繼無人。

    蜻蜓點水

    是婺劇徽戲《探五陽》中王英的特技表演。王英在探五陽城時,尋找水源,將右手直立撐地,全身平直,時而表演“吃水”,時而身子後翹。這一特技,顯示王英的高超武藝和偵察時的神秘姿態。現已失傳。

    失傳的絕活----踢鞋穿鞋

    這是婺劇灘簧《斷橋》中許仙的表演。婺劇徽班著名小生範壽棋,能將腳上的平靴踢到頭頂,然後又從頭頂落到腳尖上,自動穿進。壽棋將這特技用於許仙身上。當許仙被白娘娘和小青追趕時,落荒而逃,在慌不擇路的情況下,坐地一跌,將鞋踢到頭頂上,四處尋找,一無所獲。到處抓摸,原來落在頭上。然後將頭一聳,鞋子準確無誤套入腳尖。這一“踢鞋穿鞋”的特技,把許仙膽怯驚慌的心情表演得出神入化。現已失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國如何閃擊的波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