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嚴家慶
-
2 # 曉木曰兮歷史系
東周末年,列國都在爭先恐後的爆發自己的能量,這是一個大爭的時代,每個人都明白一個道理,需要尋找到改變的途徑和法子!
秦也不例外,黃河西邊的這個民族是從血雨腥風中走出來的。民族的血液裡就有些好勇鬥狠的特點,老秦人一向就是如此,他們有賢德的君主,早在數十年前就有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很可惜,這個西方的強悍君主卻把本來屬於他的榮光送給了晉文公重耳。雖然如此,秦穆公也無可爭議的成為了春秋一代梟雄!
到了之後,秦國就開始走下坡路,或者說緩慢的道路。秦獻公是一個有抱負的人,他得麾下有許多的猛將,在和西戎的對戰中取得了勝利,這讓秦國以後得發展有一個穩固的後方。這讓秦國在之後的發展中沒有了後顧之憂。從這一點來看,秦獻公是優秀的!
一個帝國最重要的就是選擇一個合格的繼承人,贏渠梁就這樣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當時的局勢對於秦國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東邊的勁敵就是魏國,魏國大將吳起鎮守河東三十年,秦國一步都出不來,出不來的秦國是無用的,沒有和其他國家合縱連橫是悲哀的。
同時,社會形勢劇烈的變化,每個國家都開始尋找新的模式來適應這個社會。秦國也不例外。
我們的主角——『商鞅』走上了舞臺。
魏國成長起來的商鞅可謂是一個奇才,身處戰國文化中心,天下之中樞,卻毅然而然的離開魏國,投身到了貧困落後的蠻荒之地秦國。
非常之人必然會有非比尋常的行為。
商鞅的眼光是獨到老辣的,這是一個政客的嗅覺,他能夠Octavia的感受到一種政壇的氛圍。
商君之殤,無奈,無情,無慾,無法。
歷史的車輪,倒退了幾千年,讓我們把時間的座標調到處於帝都的咸陽宮中。一代神話人物看著大秦帝國,生機勃勃的背後,有著一種無法言語的尷尬。大秦帝國在歷代秦君主的苦心維持之下,如日中天,蒸蒸日上。歷史把獨有的光芒偏心的灑在了老秦人的土地上。秦的名字在戰國時期深深的烙印在了華夏大地上,秦的君主沒有一個是窩囊廢。他們有一種獨有的魅力和血性。秦的威武霸氣是一種低調深沉,鏗鏘悲壯的!
有一種歷史的獨有厚重感,化作一種顏色。墨色,有種特有的力量,如果大漢帝國的顏色是中國紅的話,大唐帝國的色彩是璀璨的帝王黃,大秦帝國的獨有色彩那就是沉重的墨黑色!
墨黑色放佛如同有加持力一般,賦予了老秦人更加雄健的力量,飛馳在戰場上的秦軍隊每一次揮出的利劍就像天降神兵一般,給敵人一種心靈上的震懾力!
可惜了,有這麼多的硬體,大秦帝國還是缺少一種數不清道不明的東西。秦人也找不到究竟是什麼?他們有這份心,但是,一種缺少這種東西。無論,戰場上如何無敵,但是,還是沒有稱霸於列國的那份王霸之心。
好了,說到現在,曉木可以談一談一個重要的人物了。
秦的崛起,可以說是幾代人的拼搏努力!
老秦人,每一代的領導人都是有雄心,有魄力的。像其他的國家,幾百年不出一個明君,有個明君,辛辛苦苦打下了基業,遇上了一個敗家子,或者幾個敗家子,好了,這個國家,可以說是廢了。一切的明君的努力,都被付諸東流了。
魏文侯,不得不說是一個明君,楚莊王更是如此。齊恆公也一樣。他們的個人魅力,撐死了國家的飛速發展。也讓國家在華夏大地上能夠稱王稱霸!很可惜,他們的繼承人不是個有能力的人,這就尷尬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可見,王權的繼承是極其重要的,沒有一個優秀的兒子,來繼承祖宗的家業是恐怖的!
秦人,非常有幸的沒有發生這些事情。他們的人才市場是高階的。
這一天,歷史的車輪走到了秦孝公的面前。權力的接力棒放在了嬴渠梁的面前!
秦國曆史上真正稱得上明君的人物,第一個明君出現了。
嬴渠梁是個有野心的人,也是一個有能力讓這個野心變成現實的人!
商君入秦,轟轟烈烈,世人皆知,嬴渠梁坐在咸陽宮中有幾分的焦灼,目光中多了一分期待。秦國需要變樣子了,可惜沒有個合適的人才,來做這事情!
衛華人商鞅,走到了秦國的地界上,他沒有第一時間屁顛屁顛的跑到秦王的宮殿中大談大論。而是,選擇了獨自一人,走遍了秦國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他看在眼裡。秦的實力,他有了一個一手的資料。秦的短板,他也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
好了,可以見見那個秦王了。
商君,非常的有謀劃。
文學上這個叫做欲揚先抑,兵法上這個叫做欲擒故縱,數學上這個叫做曲線解題法!
帝王的心思,是一個琢磨不定的東西。身為帝王的輔佐者,商君不能一直順著帝王的思路走。國情是第一位的。
第一次覲見,談仁道!
第二次覲見,談王道!
第三次覲見,談霸道!
商君的三次覲見,顯示了商君的高明的御龍術!
【ps:商君的這個行為,我們作為後來人,應該高度注意,這個在現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也是非常有用的。曉木,現在也是一個沒畢業的在讀大學生,曉木個人認為,我們在以後找工作,在企事業單位應聘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有這種想法,有些時候,或者,迂迴一點兒,會達到更好的效果!觀點和態度非常重要!】
商君給秦帝國的君主上了一堂課,讓秦孝公篤定的認為這個人就是上天派來輔佐秦王,重塑帝國的存在。
商君造就了秦孝公的一世帝王名!
秦孝公成就了商鞅的歷史地位?
這二者,沒有確切的因果的關係,或者說互相之間,共同是因果關係,相輔相成,融會貫通!
商君給了大秦帝國一劑強心劑,讓生機勃勃的秦帝國有了更多的能量來瘋狂!強悍的老秦人喊出了一句震撼人心的口號: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如此功高震主的商君,最終和秦孝公和平相處,成為了賢臣明君的榜樣模範!為後人所稱道!
秦孝公的死亡,大秦帝國的某些人開始了蠢蠢欲動,要記住,老秦人的崛起是離不開貴族宗親的老勢力的。那些曾經的功臣,給秦國的崛起帶來了非常重要的推動力量!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曾經的功臣,老秦人集體,他們已經坐在了功勞簿上習慣了坐吃山空,有自己曾經的功勞,他們受到了大多數人的尊敬,從而,失去了曾經拼搏進取的心,也沒有了改變秦帝國的魄力!因為改革是需要流血的,每一次的改革,都會讓一些人流血,只有這樣,秦帝國才會更加的符合歷史的浪潮!
而那些,曾經老秦人的變成了一種可惜又可悲的存在!他們已經成為了一種可有可無的爛肉,可以說正是有他們的存在,才讓秦國變得有一種死氣沉沉的氣氛!是啊,他們的光芒成為了曾經,如今的他們成為了悲劇性色彩濃厚的爛肉!
商君的改革,革除了這些人的存在,他們的權力,即得的利息,受到了最大程度的損失!只有這樣,商君上行下效的改革變法才會取得成功!為了大秦帝國的利息,為了大多數人的利息,只有這樣,老秦人的血才沒有白流!那些或者天堂,或者地獄的老秦人,眼巴巴的守望,才不會落空!
秦孝公在位時,商君改革即使有再多的阻力,也可以推行下去,因為有嬴渠梁的存在,嬴渠梁的帝王威力還是有重量的!那些不甘心的人,也就是舊貴族老宗親們,他們都選擇了蟄伏下來!他們在等待,他們在等一個機會,等一個可以一記絕殺,重回榮耀殿堂的機會!嬴渠梁的死,是一個契機!商君的努力,有一種來自舊貴族的威脅!
新的君主,秦惠文王,他是一個明理明智的人!
新君主即位,國家政壇風起雲湧,各種牛鬼蛇神,魑魅魍魎,都在蠢蠢欲動!失去了一切,他們都渴望重新奪回來!
秦惠文王不得不考慮這些人的存在,他們的力量是恐怖的,在面對敵國的時候,他們沒有力量抵抗,但是在國家新建的時候,新君主即位之初,事情千頭萬緒,各種各樣的勢力都在開始新一輪的權力分配!
秦惠文王當時可以選擇讓秦帝國的肱骨之臣——【商鞅】活下來!傾盡一切的支援商君。可是,這樣會讓那些人狗急跳牆,兔子急了還咬人!更何況那些曾經的帝國功臣!
顯然,秦惠文王選擇了一條折中,而且還是最好的道路!
也是沒辦法啊,只有讓商君離開這個世界,才能夠安撫那些人的心,否則,他們的奮起反抗,那商鞅變法取得的一切成果會被打的稀碎!秦帝國元氣大傷,在這個大爭之世,秦帝國受不起這個打擊!
秦惠文王選擇了,讓商君一人之死,換得了整個秦帝國的最大程度的安穩!
五馬分屍以後的刑場上,流下了商君的鮮血,老秦人流下了悲慟的眼淚。沒辦法,商君之死,他們都無法逆轉!不可更改!
事已至此,老秦人只有深深地懷念!
之後,秦惠文王閉關修煉一般,開始了自己的從政之路。而後,秦惠文王整頓了秦帝國的朝政!
咸陽宮中,金鑾殿上,帝王服畢,
秦惠文王,登堂聚官,數百秦人,
文武百官,左右列正,斂息屏聲,
秦惠文王緩緩道出:“商君已死,到商君之法,並未廢止!商君之法,乃富國強兵之法,乃振興秦國之法,乃稱霸列國之法!秦國仍舊推行,上行下效,用不終止!”
從這個角度來看,商鞅的確是改變歷史的人物!
-
3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商鞅變法的確改變了中國的歷史。我們都知道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一統中國、廢分封、立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些改變了至周以來八百多年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制度,而秦始皇這些制度就是堅持了秦孝公時代商鞅變法的政策。所以追根溯源就是商鞅改變了歷史程序。
周以分封制建國,以宗法制為政治基礎;以奴隸制和井田制為經濟基礎;而經濟政治所產生的文化也就是孔子所倡導的“禮樂文化”,而軍事就是鬆散的邦聯制,每個國家都有獨立的軍事力量,而且每個國家的力量各個時候都不一樣,此消彼長,而且個別大國擁有獨立滅國的實力。
而商鞅變法就是要求廢除奴隸制和井田制,建立以獎勵耕戰為主(允許土地買賣)商業為輔的經濟制度。而政治制度則是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將地方的經濟、政治、軍事全部收歸中央,而產生的文化就必須高度統一思想。而軍事就變成了徭役制度。
所以商鞅變法就是完全打破周以來建立的所以制度,正是因為秦能全部打破周制的桎梏,所以才能一花獨秀並最終統一六國,而秦滅六國後便想將秦制推向六國。不過由於各種問題秦只完成前半部分,而後半部分則由漢完成。而商鞅建立的制度用了兩千多年,哪怕到現在仍有很多制度在沿用。
-
4 # 楊朱學派
商鞅當然是改變歷史的人物。
商鞅是中國第一個完整、系統提出馭民之術、防民之術的大思想家。第一個系統的提出馴奴之術的大思想家。
商鞅提出馭民六術:弱民、貧民、愚民、辱民、疲民、虐民。
商鞅主張以刑罰馴服人民,讓人民死於法令。
還提出寧枉勿縱、夷族連坐等極端人治的主張。
自商鞅開始,統治者在法家思想指導之下,開始可漫長的馴奴之路。至明清時期,終於修成正果。
正如梁啟超所言:中國唯一領先世界的,就是法家的防民之術。華人最大的劣根性,是奴性。
總之,法家是民主、法治、憲政的頭號死敵。法家思想不滅,中華民族不興!
-
5 # 百里不奚
春秋戰國之際,是中國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社會大變革時期。改革舊的制度,改變舊的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一切舊的上層建築,這是時代的潮流,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這個動盪的時代裡,商鞅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敢於蔑視傳統的勢力和舊的習俗,積極投身於這場封建制改革運動之中,並使封建制度在秦國取得勝利,其歷史功績是應當予以肯定的。
商鞅變法的成功,除了客觀條件之外,還表現在:
首先,商鞅有創新的精神。商鞅從小就受法家思想的影響,但他在秦國主持變法時,並不是完全照搬李悝的主張,而是從實際出發進行的。如耕戰政策,當時許多政治家都在各個諸侯國實行過,然而只有秦國的效果特別顯著。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商鞅能夠從秦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出獎勵軍功等系列具體的行之有效的辦法。因此,改革很有成效。據《史記》記載,商鞅在秦國推行改革10年之後,“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其次,商鞅的鬥爭精神。在推行新法過程中,商鞅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是,他敢於同舊勢力作鬥爭,為維護封建統治毫不動搖。歷史上許多改革家之所以失敗,並不完全是因為改革的內容不符合實際,有的改革方案甚至很理想,但一觸犯權貴的利益和特權,就不敢繼續堅持下去,使改革成為紙上談兵。商鞅卻能以極大的勇氣推行新法,不畏權貴,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所以說,改革是有風險的,需要有膽識與魄力。否則,改革是不會成功的。
商鞅雖死,但秦國改革並未停止,並繼續實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國勢繼續得以發展,為後來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商鞅以他的天縱奇才,確實推動和改變了歷史!
-
6 # 高會民
對於如長江黃河般奔流不息的歷史而言,大人物與大人物之間的碰撞,開創了整條長河,長江黃河得本就也掩蓋不了他們的名聲,像秦孝公,劉邦,劉備,他們的名字千百年後,依然為世人知曉。他們不僅開創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時代,他們也留給後世許多輝煌。
而像他們這種正在尋找強盛道路的領導人或者奮鬥者集團最高指揮官來說,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諸多人才之中,居於核心地位的高效能天才所能達到的智力高位,往往決定著國家本行動集團的成功可能性。他們在諸多人才中居於核心地位,往往能決定國家或者奮鬥者集團的最終成敗。
對弱勢秦國、漢王、劉備集團來說,商鞅、張良、諸葛亮就是這樣的決定性的天才人物。
商鞅、張良和諸葛亮,每一位,都是中國歷史上名號響噹噹的大人物。他們作為重臣,為他們的王國出奇策,立基礎,於秦、漢和蜀漢的繁榮功不可沒。而他們的政治遺產,在後世也閃爍著光芒。
若是將他們放在一起比一比,誰對歷史起到的促進作用更大呢?首先,一起了解一下他們自己他們的時代背景。
商鞅,戰國時期的人物,他所在的戰國時期有深遠的歷史背景。
武王伐紂之後,鑑於當時的社會條件,天下被分封給多個諸侯王。諸侯王們在封地各自為政,各地民風民俗不同,度量單位、器具規格也不同。這在"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社會倒不會造成什麼不便,可隨著社會發展,各地溝通愈發頻繁,這樣的不同的社會文化,反倒成了一種交流時的阻礙。而商鞅,就在這樣的社會中採取了"組合拳",有力地推動了歷史的車輪。
商鞅,原是衛華人,後去了魏國在原主公叔座死後,離開了魏國,尋求實現個人抱負的機會。當時的秦國,地處中華側翼邊緣,是一個弱小的國家,在戰國前期又被魏國等國家長期壓制而持續弱勢,甚至一度面臨亡國危險。弱勢國家會更加迫切需要生存。秦孝公接手秦國以後,為在歷史烽煙中抓取到穩固的國家生存權,釋出《求賢令》,吸引商鞅入仕秦國,開始推行千古聞名的商鞅變法。
統一標準,是此次商鞅改革的重要目標。此前,由於各地各國各自為政,民間的度量標準極不統一。為了方便百姓,更為了控制國家稅收,商鞅在中央按照統一尺度製作了一批標準的度量工具,隨後分發到各地,以此來規範度量。
不僅經濟領域的度量衡要統一,文學領域和日常生活,也有需要規範的地方。今天,人們將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統稱為"古文",因為他們相似而又有不同。這樣的書寫差別,其帶來的麻煩,遠比繁簡體字帶來的麻煩還要大。而即使是在秦國內部,人們書寫的文字也有差別。所以為了推動文化的發展,在當時尤其是保證政令文書的高效傳達,商鞅還推行了"書同文"。
而在交通方面,"車同軌"也成了重要的改革內容。近代,中國曾出現多種鐵軌標準並行的局面,使得物資流通效率大打折扣。在戰國時期,國家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為了提高運輸效率,商鞅便對車馬也進行了規範。
商鞅除了在農業領域,和其他法家學者一樣勸課農桑以外,還在國家的官僚制度領域,撬動了周王朝的宗法制"圍城"。為了調動將士的積極性,商鞅一改以往以血緣為標準的分封政策,提出"軍功爵制",讓真正有軍功的人得以向社會上層流動。
透過將士斬獲的敵人頭顱數來決定賞賜,這雖然血腥,但相比於原本殘酷的按血緣決定社會地位的現實,這一舉措實在是深得人心。而商鞅對傳統血緣政治的挑戰,也為後世世襲制轉變為官僚制鑿開了一道透光的石縫。
雖然商鞅的系列變法,對李悝等人的變法都有借鑑,但其也有著很多開創性的舉措。尤其是推行國家統一標準這一條,時至今日,都依舊分外重要。商鞅變法取得了巨大的變革成果,不僅秦國煥然一新後硬是在歷史機遇閉合之前搶奪出了能夠保證生存權的免死金牌,更一舉奠定了秦國新型制度根基,而為以後統一全國奠定了國家實力。可以說,在秦國由弱轉強的過程中,商鞅作為法家集大成天才起到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直接決定秦國是否能夠改變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改變。
而張良,作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漢初三傑"之一,為西漢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貢獻。要說張良對後世的影響,就是劉邦在他的幫助下建立了西漢政權。張良號稱"謀聖",但出的"計謀"並不多,那種陰謀論似的計謀,比如偷樑換柱、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其實他都沒出過。比較有名的也就是在項羽敗局已定的時候,唱了楚歌,加速項羽得失敗,出了一個成語叫"四面楚歌"。
張良的主要作用是他驚人的判斷力和決策能力,在劉邦面臨抉擇的時候,替他做出正確的選擇。取宛城、撫民心、入關中、鴻門脫險、燒棧道、下邑劃策、腳踢劉邦封韓信、阻封六國舊王室、悔約建議劉邦急攻項羽。因為張良,劉邦少走多少彎路。可以說,在整個楚漢相爭的過程中,張良的建議十分精準,如果沒有他,楚漢相爭恐怕還要多打許多年。
還有其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當初支援劉邦在關中定都。長安成為西漢的都城,這給關中一帶的發展帶去了極大的動力,使得這片富饒之地在西漢的兩百多年間得到快速發展。
此外,張良還曾為劉邦出了安撫重臣的奇策。劉邦初稱帝后,先後封賞了蕭何、張良等近臣,卻還有大量將士並未得到封賞。那些和劉邦關係不近不遠的諸將,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能獲得賞賜,更搞不清之後到底會獲得什麼賞賜,因而一片躁動,甚至有人意圖推翻劉邦。
面對這個困境,張良建議劉邦先封賞自己最討厭的人,好給諸將一個定心丸。而在劉邦給雍齒重賞之後,局面很快就平靜了下來。就是透過這麼一個看起來很簡單的計策,張良就化解了漢初建的一場大危機。
不過相較於商鞅,張良的所作所為,大多主要作用在項羽劉邦時代,對再之後的中國社會,影響不夠大。
而諸葛亮,身為蜀漢的一大支柱,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作為人盡皆知的智者,他對於西南地區的統一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諸葛雖有隆中對,但從來在劉備那裡沒有過言出必隨,他的強項在於治國、整軍,修明內政,也是一個全才,他不僅是蕭何,還是張良和韓信,張良的工作就沒有他豐富。
為皇叔籌劃三分天下之計,聯孫抗曹,大敗曹軍,使得曹操暫時無力南下。而皇叔得以喘息,皇叔從漂泊無依到立足荊土,再到全據梁益,諸葛亮的功勞無疑是最大的,對內,諸葛亮早在定川后就制訂了以法治國的方針,參與《蜀科》的制定。接受先帝託孤後,又強化了法制建設,使得季漢的社會風氣好到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程度。
不過很可惜,一代巨匠最後過勞而死,最後還是讓曹魏得了天下。
就商鞅、張良和諸葛亮三人而言,商鞅作為先行者,有著"開天闢地"之功。而更難得的是,他的政策具有普適性,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像是一缸陳釀,越釀越香。
回覆列表
讀商鞅書,最大的感覺就是“清君側”,樹立秦王的絕對權威和獨裁統治。所謂的法,也是為這一指導思想服務的。所以,說商鞅禍國殃民不為過,五馬分屍也必然。
西漢博士賈誼在《治安策》中對秦人有一段論述:“《管子》曰: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今秦滅四維而不張,故君臣乖敵,六親殃戳,奸人並起,萬民離叛。凡十三歲。而社稷為虛。”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商鞅變法使這個西戎之國完全走上法西斯道路,秦王獨裁統治沒有任何束縛。在他眼裡,秦國只有兩種人:一是軍隊二是農民。其他的想殺就殺,想剮就剮。連社會必需的禮,義,廉,恥都可不顧,甚至帶頭破壞,怎麼維持獨裁統治和政權?前後只有13年的秦王朝就是明證。
商鞅書中透露,他到戎秦後發現啫武現象嚴重,於是順勢變法,乾脆由啫武改為賭武,促使秦國迅速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因為這符合戎人本性。
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商鞅只是盡到職責並無關歷史的走向。這在《史記》《漢書》中都很明白。不料,中國爆發了一場文化大革命,否定千百年來對秦,秦朝,秦始皇的歷史論定。繼而商鞅也沾上光,吹捧成“法家第一人”。試想:商鞅若能復活,肯定逃到爪畦島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