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之瓷
-
2 # 瑋瑋道來
所謂高古瓷器,一般將元代以前稱為高古瓷,下面介紹一下宋代瓷器的幾個窯口,以期拋磚引玉。
一、汝窯瓷器
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公元1101年——1125年為北宋宮廷燒造瓷器,僅歷時24年。現全世界流傳下來的不足三十件。
1、窯址: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代屬汝州,故名汝窯。1986年底發現窯址。
2、器型:有盤、碟、洗、出戟樽、玉壺春瓶、膽式瓶、三足洗、十瓣花口碗、葵瓣盞託、橢圓型水仙盤等。傳世品以盤、洗較多,盤有大小深淺之分,以外卷足者居多,也有臥足。洗有撇口和直口,還有橢圓型四足洗。出戟樽更少見,均為小件器。
3、胎質:灰中略顯黃色,俗稱“香灰胎”,細膩堅硬。
4、釉色:有粉青、天藍。釉層瑩厚,光澤柔和,樸素自然而優雅,色階在綠和藍之間,有絲綢質感。古書記載:“內有瑪瑙為釉”。
5、紋飾:以釉色取勝,僅見弦紋,有七絃、五絃,一般靠近器足根部和唇部各兩弦,腹部三絃或一弦,呈凸狀。釉面佈滿細小開片,俗稱“蟹爪紋”。距器一米以外不見開片。
6、燒造方法:支燒,器滿釉,底部留有支釘痕,細小如芝麻狀,靠近足根部,支釘露胎處呈香灰色,支釘數為5或3。
7、氣泡:40倍放大鏡下,氣泡寥若星辰,如玉米粒大小,氣泡中心現紅點狀。
二、定窯瓷器
1、窯址: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山一帶。宋代曲陽縣屬定州,故稱定窯。
2、器型:以民間生活用具為主,飲具、酒具、茶具、寢具和佛前供器。北宋後期燒造宮廷或官府景緻用具。
3、胎質:質地潔白、細膩,泛淡黃或淺粉紅色,堅緻,加工極細,胎薄而輕,透光呈粉紅色。
4、釉色:白色多見,黑釉、醬釉、綠釉是仿宋代漆器,釉色有漆的質感,極少而價格昂貴。白色為乳白,偏黃色,有舊象牙質感,多見“淚痕”,有“絲刷紋”。
5、紋飾:北宋早期採用刻花和劃花技法,中期以後多采用印花技法,也有剔花和描金。金彩描花是用大蒜汁調金粉描畫,再入窯燒製,傳世品極少。
6、燒製方法:北宋早期墊燒,有圈狀墊燒痕。南宋復燒,口芒,鑲金、銀、銅釦。
7、40倍放大鏡下,偶而見高粱米大的氣泡。
三、官窯瓷器
1、窯址:汴京官窯,1111——1125年,在河南開封,至今未發現。南宋官窯,也叫修內司官窯(傳世哥窯?)窯址未發現。郊壇下官窯,在杭州老虎洞附近,已發現。
2、器型:碗、盤、碟、盞託、洗、瓶、爐、樽等,仿青銅器、玉器造型較多。
3、胎質:羊肝胎,深灰或紫色,胎質較松,胎骨薄。
4、釉色:月白、天青、粉青、油灰。釉色清談,釉質潤亮如玉,大開片,有窯變(墨線、膳血線)。
5、紋飾:弦紋、窯內開片紋,膳血線為貴。
6、燒造方法:薄胎薄釉為支燒,滿釉,5——7個支燒痕,靠近根部(清朝仿靠近中心)。薄胎厚釉,釉如堆脂,唇口釉薄,唇下1釐米處堆釉,施釉不均勻,有露胎處,閃紫黑色,整個器件越往下釉漸厚,暴釉點釉往裡捲曲。胎為釉厚的1/3,墊燒,足根露紫黑色,俗稱紫口鐵足。
7、氣泡:10倍放大鏡下,氣泡如吐沫。
四、哥窯瓷器
1、窯址:相傳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窯址迄今未發現。
2、器型:碗、盤、碟、盞、杯、瓶、爐、樽、盂、盒、罐等,還有一些仿古青銅器造型。
3、釉色:釉層極厚,無光。粉青、炒米黃、淺油灰等。
4、胎質:胎色灰黑、深灰、淺灰、紫黑、棕色、土黃等。細膩堅硬,胎土是山西降縣的“澄泥”,有薄厚之分,有瓷胎和“澄泥”胎。
5、紋飾:弦紋。窯變為金絲鐵線、百極破。真品底部有圈狀開片。
6、燒造方法:支燒,3——5個不等的支點,支痕較大,靠近足根部,一般為單數。
7、40倍放大鏡下呈吐沫狀。
五、鈞窯瓷器
1、窯址:河南禹縣八卦村與鈞臺一帶,金代始稱鈞州。
2、器型:花盆、三足爐、花瓶、盆託、洗等。器底有數字,在1——12之間,數字越大,器型越小。
3、釉色:乳濁釉,有天青、月白、海棠紅和玫瑰紫。因在素胎上施厚釉,胎體晾乾後釉層產生斷裂,被高溫燒製過程中的低黏度釉流入填補,使裂痕彌合而形成“蚯蚓走泥紋”,同時有“兔毫紋”。
4、胎質:細潔、厚重、堅密,胎色較深,呈灰白或褐紫色,器外底施芝麻醬釉。
5、紋飾:主要紋飾為鼓釘,如鼓釘洗。
6、燒造方法:支燒、墊燒。支點一般為單數,靠近足根部。
7、40倍放大鏡下氣泡稀朗,如豆粒大小。
六、魯山窯瓷器
1、窯址:河南省魯山縣。
2、器型:爐、罐、壺、瓶、碗和腰鼓。
3、釉色:白釉、褐釉、三彩釉等。褐釉多飾以月白色或灰白色釉斑。
4、胎質:胎質較粗,胎色灰褐。
5、文飾:裝飾方法多樣,白瓷罐上施以三角褐色斑點紋,白瓷瓶上多施以蓖劃雙直線紋和雙直線與曲線紋相間排列。
注:中國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魯山窯腰鼓,兩頭粗大,中間細,鼓身飾有七絃紋,有蛇腹紋狀自然開片,腰鼓的形狀與唐代晚期古墓壁畫上的腰鼓形狀基本相似,為國寶級文物。
七、景德鎮窯瓷器
1、窯址:江西景德鎮,創燒於唐代末期至五代期間。
2、器型:日常器皿,最著名的是“溫壺套碗”。
3、釉色:影青釉,青中閃白,晶瑩碧透似玉,光彩見影,少數釉偏米黃色。北宋早期偏糙米黃色,中、晚期為純正的清白色釉,溫潤如玉,光潔柔美,圈足一般無釉。
4、紋飾:刻、劃、鏤空、淺浮雕、堆塑、褐釉點彩等。北宋中期以刻、劃為主,線條流暢,花紋清晰,構圖簡練、活潑,並在刻花紋飾內施加蓖紋。以後出現淺浮雕,晚期為印花。
5、胎質:潔白細膩,胎體較薄,瓷化程度高。
6、燒法:宋朝早期採用仰燒法,中期盛行覆燒。仰燒一般釉色純正,呈青白色,圈足內無釉,內有墊痕;覆燒產品釉色偏糙米黃,足內有釉,口沿無釉。
八、吉州窯瓷器
1、窯址:江西吉安縣、永和縣交界處,隋代為吉州,唐五代及宋均稱吉州。創燒於晚唐,興盛於宋代,鼎盛於南宋。
2、器型:碗、盤、罐、壺、燈盞等日用品。
3、釉色: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繪彩、醬釉、綠釉。
4、紋飾:裝飾講究,採用剔花、印花、彩繪、剪紙貼花和堆塑。尤以茶盞的木葉紋和黑釉剪紙貼花(鳳鳥、梅枝等)紋飾為突出。
5、胎質:較粗松、厚重,有紫黑色泛青粗缸胎、醬紫色缸胎、米黃色瓷胎和淡青色瓷胎四類。
九、建窯瓷器
1、窯址:福建省建陽縣永吉鎮。唐至五代燒青瓷,宋代燒黑瓷為主,逐漸形成以建窯為主的黑瓷體系。同時也燒青瓷和白瓷。
2、器型:盤、碗、罐、壺、燈盞等日用品。
3、釉色:黑而潤澤,內外施釉,底足露胎,釉厚而垂流,凝聚成滴珠狀。有的釉面呈黃色或褐黃色,“兔毫盞”、“油滴”更珍貴。
4、紋飾:印花、刻花、劃花、剔花等。
5、胎質:厚重堅緻,黑紫色。
十、龍泉窯瓷器
1、窯址:江西省西南部的龍泉地區,200——300公里瓷窯帶,200多處窯址。
2、器型:日用品、仿青銅器、禮器等。
3、釉色:北宋是石灰釉,釉層薄而透明,光澤較強,色青黃。南宋以後為石灰鹼釉,釉層厚。白胎的釉色白中泛青,黑胎釉色青,多有開片。
4、紋飾:白胎的有蓮瓣紋、弦紋、龍紋貼花牡丹紋等。黑胎青瓷紋飾少見。
5、胎質:北宋早期胎體粗厚。南宋白胎青瓷胎質細膩緻密,白中泛青,足露胎處呈赫紅色,俗稱“硃砂底”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稱“鐵骨”。
十一、越窯瓷器
1、窯址:浙江餘姚、上虞一帶,唐屬越州。
2、器型:執壺、唾壺、碗、燻爐、盞拖等。
3、釉色:黃釉逐漸減少,青釉多數帶灰色,釉層透明。
4、紋飾:刻花、印花、劃花、鏤花、雕花。常見有鴛鴦紋、游魚紋、孩童紋、花卉紋等。
5、胎質:胎體厚重堅緻,色灰白。
十二、秘色瓷器(越窯中的精品)
秘色瓷器是中國最早的皇家貢瓷,唐代中期至北宋時期生產,配方工藝已失傳,胎質呈青灰色,釉色呈湖水綠色。唐代大詩人陸龜蒙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法門寺地宮中發現的秘色瓷碗,離兩米遠處觀之,總有碗中盛半碗水的感覺。釉層均勻,潤亮,青碧一色。
秘色瓷器的氣泡疏朗,瓷塑少見,瓷塑內壁施釉,無接痕,外施釉不到底,底塗護胎油,呈鐵骨狀。
十三、耀州窯瓷器
1、窯址: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宋時屬耀州。
2、器型:日用品,供器。花瓣式、瓜稜式、多折式,多種多樣。
3、釉色:青瓷色偏黃,有的稍綠。釉層從上至下漸薄,胎釉交接處呈褐黃色,俗稱“薑黃”,有細小褐斑。
4、紋飾:刻花、印花、劃花以及摸印刻劃相間,以刻花、印花為主。紋樣有植物、動物、人物、幾何圖形等。“貢品”多飾龍鳳紋。
5、胎質:堅硬、色灰白,露胎處呈醬黃色。
-
3 # 灼華ZhuoHua
高古陶瓷定義
所謂“高古瓷”,就是指高古陶瓷,是收藏界對元代以前的陶瓷,一個總的稱謂。便於與明清具體所指,是從新石器時代各類文化的陶器起,至元代除景德鎮所燒青花瓷、釉裡紅等少量品種外的一切意趣高古的瓷器。認識老窯,重在高古。高是品味,古是年代,二者不可缺一。
越窯青釉盤
看法分歧:一種看法認為瓷器在中國東漢時期就已經具備了存在的各種條件,瓷器的產生年代應定在東漢。因此高古瓷是指包括東漢在內的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唐宋元各朝代所製作燒成的各種瓷器;另一種意見認為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瓷器還沒有真正達到科學意義上的瓷器標準,是處於半瓷半陶的性質。到隋代才有了真正瓷器出現。因此高古瓷應不包括東漢、魏、晉、南北朝在內,而是僅指隋唐五代唐宋時期的製作燒成的瓷器。
高古陶瓷收藏中國的陶瓷,自誕生之日起從未間斷,你若收藏,就必須諳熟其歷史,對各個歷史時期的代表作品有所,才可能收藏到那個時期最好的作品。
一味地求古不一定正確,一個仰韶文化的破瓦罐,沒有元朝磁州窯大罐更具收藏價值;漢代的灰陶隨時可見,若收藏一定要看它是不是同時期的精品,太一般了就可以放棄;當然,價格十分便宜做個擺設另當別論。
磁州窯白地黑花龍鳳紋罐
高古陶瓷概念我們隊高古陶瓷應該有這樣的概念:陶器應以紋飾優美的彩陶、造型生動的陶塑為上(但像漢綠釉這樣近些年大量出土的陶塑應注意);瓷器應以同時期的代表作為上(不過像宋代黑釉瓷器現作偽成風,也應避開)。還應注意不要有過多的撿漏心態,不然就會出現盲目投資的情況!很多人想著撿漏,但自己沒有相應的知識與眼力,想一口吃成胖子,最後只會被別人‘’撿漏‘’!
吉州窯黑釉剔花梅瓶
高古陶瓷鑑定一、沁色: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於是土中而來,自然會留下明顯的出土痕跡,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據。但也不完全都有水土沁,因為地下的環境不完全一樣。
二、高古瓷的特點就是以器型、釉色取勝。在器型上往往別具特色,不像明清官窯大都要求器型要統一,在釉色上比較古樸給人一種深沉的美感。另外高古陶瓷一般都為素器,用器型和釉色來體現美。但在工藝上也有非常高超的技法。比如堆花、貼花、印花、刻花、蓖紋、劃花、畫花、剔花、捏朔、鏤空等手法,這些工藝既提高了觀賞性,又降低了鑑定的難度。
三、釉面:古瓷因地球引力和氧化的長期作用,釉面物質會重結晶並玻化脫變為類雲母狀物質,此為脫玻化現象,同具鈣化跡象,釉面寶光內蘊,其狀如蒙了層塑膠薄膜,有種油潤的玉質感,
四、重量:古瓷胎釉含有可溶物質,同時所有器物經氧化沁蝕都具可損性,不管出土品還是傳世品,經氧化分解潮氣沁潤,部分物質會中和揮發流失,胎釉定有疏鬆酥化趨向;年代久遠後會變輕,陶器較瓷器明顯;但此現象不是絕對的,地質環境、儲存條件好者此現象不明顯,還有跟燒成的溫度也有關。
五、萎縮紋:古陶瓷年代久遠後釉面老化收縮形成細小皺皮紋,氣泡收縮而形成眾多凹點(小麻坑),統稱萎縮紋,理同老人之面紋。萎縮紋在適度光照下晃動易見;萎縮紋是微小的皺皮狀也包括包括放大十倍左右觀察效果最佳,再大反而看不清。
結語高古陶瓷的收藏要:一、理論結合實物 二、一定要從正規渠道獲得,如大型展覽、知名拍賣行!切不可聽故事買東西!
-
4 # 以瓷惠友
玩了好多明清瓷器,高古瓷器你有過了解嗎?
所謂“高古瓷”一般是指元代以前的瓷器,也稱“老窯瓷器”。
現在整個瓷器鑑藏市場上有一種十分奇怪又極度有趣的事情,那就是隻要在談論中一提到“老窯瓷器”、“高古瓷”,絕大多數人都會大搖其頭:說不好、說不準、說不清,看不透、看不了、看不好。
按說即使是元代瓷器,迄今也已經有至少將近七百年的歲月滄桑,怎麼就不如明清甚至是晚清民國的瓷器好甄別、好鑑別、好辨認呢?其實無他,“技不熟耳”!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既得利益者千方百計徹底封殺宋代“五大名窯”,一群跟風吃屁精英搖旗吶喊、大肆鼓譟、弄假成真,造成了只要誰敢說自己認識“五大名窯”、擁有“五大名窯”,就會被所有人都看成“傻子”、“瘋子”和“騙子”的社會氛圍、社會形態和社會狀態,是不是這樣呢?
另一方面,元代以前瓷器禁拍,大炒特炒明清瓷器,“金錢效應”、“盈利效應”、“暴富效應”、“蝴蝶效應”等等等等,一個接一個,一波接一波,一茬接一茬,一浪高一浪,一環套一環,終於那些真正的“恨國賊”、“害國賊”、“賣國賊”的目的達到了:所有老窯瓷器一律無人問津,統統流落街頭、流向海外、走向湮滅!
“愛國賊”又與“害國賊”內外勾結,花根本沒有必要花的“巨大代價”、“巨大價錢”從海外購回“假古董”或“真賊贓”,向國家“邀功請賞”,獲取遠超預期的巨大政策優惠、巨大金融支援、巨大產業傾斜,進一步掏空國家民族資產,名利雙收,何樂不為?
事關民族根本,所以,從本質上講,所有被汙指為“國寶幫”之眾對民族的貢獻率、對民族的支援率、對民族的奉獻率,自然要比那些主觀或客觀地吃屎、專吃屎、只吃屎、只吃“害國賊”之類的狗屎的“吃屎幫”、“毀寶幫” 、“辱寶幫”們高上一萬倍。
“國寶幫”最多隻是眼力、眼光和眼界的技術問題,稍加培訓即可成為真正的“愛國護寶”的正義之師、仁義之師、熱血之師;而 “吃屎幫”、“毀寶幫” 、“辱寶幫”們則是道義、靈魂、良知的本質問題,無論他們自覺不自覺,都已經在客觀上造成了對民族財富,對民族精神、對民族智慧、對民族傳承的巨大傷害、巨大損壞、巨大破壞 甚或是巨大毀壞,罪該萬死,罪在不赦,罪在滅族!
搶救民族之寶,在瓷器界主要就是指所有的“老窯瓷器”“高古瓷器”,唐代、宋代、元代三個不同瓷器品種的三大不可逾越的最高峰,在以“瓷業立國”的精髓之下,三大高峰期,窯口林立、瓷器精品眾多,民間蘊藏量相當豐富,現在下手也還完全來得及。
對於真正的瓷器行家與專家而言,一定是越老的瓷器越容易辨識,而絕不會像那些偽專家、假大咖那樣到元即暈,臨宋即死。
問題就是機會。只要不是靠“蒙、猜、估、賭”就下手購買“老窯瓷器”“高古瓷器”的人,就都有機會和可能獲得古瓷之真品、珍品乃至臻品。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中國古瓷器的鑑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經歷和經驗,十幾年前就發表過《古玩鑑定的誤區》、《淺談瓷器的手感》、《瓷器鑑定中的“望、聞、問、切”》、《氣泡在瓷器鑑定與鑑賞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和作品,現在就古董鑑定問題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現在入駐自媒體平臺,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而且宣告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個人的收藏,萬不得已用別人的圖片,我會特別註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圖片遠不如實物精美漂亮,沒辦法,個人技術不行,光線、角度、距離都把握不好,大家湊合著看吧,能說明問題就行。
上幾件“老窯瓷器”圖片,以證上言,以餉讀者。
回覆列表
高古瓷是指明清以前的瓷器,但仍有不同的看法分歧:一種看法認為瓷器在中國東漢時期就已經具備了存在的各種條件,瓷器的產生年代應定在東漢。因此高古瓷是指包括東漢在內的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唐宋元各朝代所製作燒成的各種瓷器;另一種意見認為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瓷器還沒有真正達到科學意義上的瓷器標準,是處於半瓷半陶的性質。到隋代才有了真正瓷器出現。因此高古瓷應不包括東漢、魏、晉、南北朝在內,而是僅指隋唐五代唐宋時期的製作燒成的瓷器。另外還有一種順應市場需要而生髮的內涵更少的觀點認為,高古瓷就是宋元瓷器。因為近兩年來宋元瓷器更頻繁地亮相在國際國內的藝術品拍賣會上,相對於明清瓷器而言,元宋唐瓷器時代早,高於明清之上,且存世稀少,所以稱之為高古瓷。但不管哪一種觀點,大家都一致地認同高古瓷至少是明清以前各朝代燒製的瓷器,並以此術語統稱之,從而與明清瓷器在各個方面區別開來。
形態特徵
所謂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於是土中而來,自然會留下明顯的出土痕跡,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據。任何土壤中都含有各種礦物質和有機質,礦物質含鈉、鉀、鈣、鐵、鎂、鉛等元素的矽酸鹽、氧化物、硫化物、磷酸鹽等。有機質是土壤中以各種形態存在的有機化合物,有碳、氫、氧、氮和少量硫元素組成的天然絡合劑。
高古陶瓷受土壤中這些化學元素和侵蝕以及地溫的影響,釉面產生開裂和腐蝕。開裂、腐蝕的胎體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礦物質和有機質,隨著時間逐漸粘積在胎體上,會形成“土斑”。土斑有兩種,一種稱“蠶卵斑”,成顆粒狀,像桑蠶產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結在一起,大面積在陶瓷器表面形成。這種土斑粘積度極強,用手指剝除不掉。蠶卵斑形成與土壤中礦物質成份比例高有關,比較容易在低溫度陶器上產生。另一種稱“蚯蚓屎斑”,成條形曲線狀,形狀尤如蚯蚓的屎,細而彎曲,小面積地粘積在陶瓷表面。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圍土壤所含有機質比礦物質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蝕程度強。高溫釉器物及在黑雜土中的器物,都會產生這種土斑。有些器物上既有“蠶卵斑”又有“蚯蚓屎斑”,有這種現象的器物大多數是陪葬物。
收藏者對這種土斑不應該人為清除,它不影響器物的外表美觀,同時又是出土物的有力見證。現在市場上出現人造土斑,一是選擇器物某個部位用硫酸把釉腐蝕,然後塗上膠再撒上泥土。這種人造土斑是塊狀形,不自然,剝釉處與有釉之間沒有過度層次。二是把仿製好的瓷器用硫酸腐蝕釉面,然後埋入泥土中,過一段時間再取出現。這種人造土斑貼上性差,用手一抹泥灰就掉落,一衝就能洗清。人造土斑與自然形成的“蠶卵斑”和“蚯蚓屎斑”相差很大。
價值空間
高古瓷,是指宋金以前的瓷器。明清瓷器價格上有些虛高,是國內外大型拍賣會長久以來的拍賣價格導向在起作用,例如前年“鬼谷子下山”的元青花在國外拍出兩億多的天價,幾近瘋狂。人們忽略了高古瓷,價格一直沒有上去。高古瓷的價值在於,一是年代久遠,已不容易獲得;一是唐宋以前較好的瓷器,都有氣勢,質樸古拙,耐人尋味,後世的瓷器做工固然細膩,但神韻卻不如先代。建議藏友多注意高古瓷,遇到造型、品相極佳者,可以逢低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