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更名民曰“黔首”。”
5
回覆列表
  • 1 # 遊逛歷史村

    秦始皇是一個胸懷廣闊極有主見的的君王,做什麼事情都要按照自己的原則辦。

    他統一六國後,很多事情都要推行標準化,比如現在讓我們敬仰不已的一些偉大事蹟,諸如貨幣、文字、度量衡、郡縣官職、百姓稱謂等。

    我們現在要說的百姓稱謂雖然是件小事,但秦始皇依然嚴格按照自己的原則辦理,那就是作為一國之君的他,放眼世界,一切都要標準化。這不僅僅是體現自己的雄才大略,而是更便於管理他的國家。

    於是,他“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更名民曰黔首”。“黔首”這個詞其實在戰國時期已經屢見不鮮,但從來沒有像他這樣以法律法規的方式硬性規定。

    查字典可知:黔是黑色的意思。首是人的頭顱或腦袋。那黔首一詞就引申為庶民、平民。

    唐初的經學家孔穎達解釋說,黔首就是萬民。春秋戰果時期的老百姓都是以黑巾覆頭。

    戰國時期,“黔首”這一稱呼開始普遍使用,含義與我們現在的“黎民”、“庶民”都是一個意思。

    秦始皇之所以把平民稱呼更改為“黔首”一詞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因為秦朝是水德的開端,所以要崇尚黑色。朝廷上下的官員衣服、旌旗都是黑色的。

    所以說他將“黔首”改成對百姓的一種固定稱謂,也是符合他這種觀念的。

    公元前209年,反秦農民起義在全國大爆發。

    3年後秦朝滅亡,對百姓稱謂“黔首”從此以後就不復再用了。

    秦始皇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統一六國,修築長城,在統一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各方面都做了不懈的努力。把他的平民稱呼改為黔首也可以理解了。在他的眼裡,一切都要大一統,一切都要標準化,一切都要打上他深深的印痕。

  • 2 # 99北極狐

    秦始皇自以為得水德,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頭,故名。黔首是秦代對百姓的稱謂。

    《說文解字·黑部》:“黔,黎也。從黑今聲。秦謂民為黔首,謂黑色也。”秦詔令稱百姓為“黔首”,是由於秦為水德,水德尚黑。

    它的含義與當時常見的“民”、“庶民”同。戰國時期流行“五行”說,即所謂“五德始終”。“五德終始說”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歷史觀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週而復始的迴圈運轉。鄒衍常常以這個學說來解釋歷史變遷、皇朝興衰。後來,皇朝的最高統治者常常自稱“奉天承運皇帝”,其中所謂的“承運”就是意味著五德終始說的“德”運。這種學說認為,五德相剋,導致朝代更迭。史載,虞舜為土德,夏為木德,商為金德,周為火德。虞、夏、商、周各佔一德,都是歷史上的正統朝代。秦始皇從五德始終說推論,認為周得火德,而水克火,秦朝取代了周朝,所以秦朝應得水德。於是頒佈新的“正朔”,以十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表示新朝代的誕生,並把黃河(古稱為河)改名為“德水”。按五行學說,水德具有黑暗陰冷、嚴酷無情的特徵,於是秦朝以黑色為上,衣服旗幟皆為黑色,明確秦朝得佔水德,也就肯定了秦朝的合理性。隨後,秦始皇又到泰山舉行封禪典禮,告祭天神地祗,把秦朝在中國歷史上的正統地位進一步確立起來。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說法,也深為大多數人所贊同。

    黔首:秦代對老百姓的賤稱.指秦始皇採用丞相李斯的建議,實行焚書坑儒的政策.

    整的來說大概就是說秦始皇頒佈一些法令,為的是使百姓變得愚蠢.

  • 3 # 白露為霜65799235

    黔首,分開來看。

    黔,有幾個意思,形容詞名詞都有,這裡是黑色的意思。

    首,也有幾個意思,這裡是頭的意思。

    合起來,~黑頭,其實也就是指的光著腦袋不戴帽子,露出黑頭髮,用來指代老百姓,很形象。

  • 4 # 老頑童374236889

    黔,黑色。始皇帝更民名曰黔首。唯有君王才是碧血白骨。又規定只有皇帝才可自稱為朕,這樣,秦之前人人都可稱朕的朕字成了皇帝老兒的專用。除了說明秦始皇霸道,也可以看出秦始皇看不起老百姓,可還是被稱為黔首的陳吳劉項給推翻了。

  • 5 # 農民工臥龍

    叫百姓為黔首,應該是秦始皇的創新,從有文字記載以來,還沒有見過稱呼百姓為黔首的,唯獨秦始皇一人。

    那為什麼秦始皇要稱百姓為黔首呢?黔首又有何寓意呢?對不起,我不知道,也沒人知道,不可能叫秦始皇起來親口澄清事實吧?所以我們只能猜。

    首先從秦始皇的性格上猜。

    秦始皇與別人與眾不同,不然他怎麼能統一中國呢?秦始皇滅六國後,認為自己的功績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一定要突出與眾不同。

    所以把自己的稱呼改了。什麼王啊,天子啊都太俗了,他自己創造出一個新的稱呼:皇帝。還自稱朕,還不許別人用。

    所以秦始皇這個人特別具有創新精神,創意無限。

    既然自己的稱呼都改了,那別人的稱呼哪有不改的道理?

    以前都叫普通大眾為百姓,現在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天下,百姓稱呼得改。

    我們看“黔”字,左邊一個“黑”右邊一個“今”,俗話說認字認半邊,“黔”字肯定與黑色有關。

    沒錯,黔字就是黑色的意思。

    原來秦國崇尚黑色,不管是衣冠還是旗子基本都是黑色,這一點正史有記載,我們有理由相信。

    “黔”字弄清楚了,那“首”字呢?

    這個就更好理解了,“首”就是頭嘛。

    那“黔首”就是黑色的頭?

    這個說法估計也不太靠譜,因為古人束髮,頭髮本來就是黑色的。所以把黔首理解為黑色的頭不太符合秦始皇創新的精神。

    所以我大膽猜測:“首”指的是頭巾,也就是百姓用來固定頭髮的一塊布。

    古人是這樣的,男人把頭髮往上梳,然後盤起來,在頭頂上盤成一坨。為了使頭髮不往下掉,就要拿個東西來固定。貴族就戴帽子來固定頭髮,叫加冠。平民沒有戴帽子的權力,只能拿一塊布包裹頭頂的頭髮,叫布衣。

    秦人崇尚黑色,那平民用黑色的布作為頭巾包裹頭髮也就合理了。

    所以,“黔首”就是黑色的頭巾。

    秦國平民是這樣,但其他六國百姓不一定也是這樣啊。秦始皇沒有強行讓六國百姓也戴黑色頭巾,但稱呼得改,天下百姓都叫黔首,這不就統一了?

    估計秦始皇看到黑壓壓的一片全人,全是秦國百姓在慶祝六國統一,便創造性地想到今後百姓就叫做黔首吧。也是出於統治考慮,全天下的百姓為都叫黔首吧。

    由於這個稱呼實在太新奇太前衛了,所以司馬遷把它記載下來了。

  • 6 # 心恬澹

    “黔首”是什麼?秦始皇為什麼如此稱呼平民百姓?

    一、“黔首”的稱呼源於春秋時期或更早的時期

    唐初十八學士之一、唐朝經學家、孔子第31世孫孔穎達在給《禮記》作注時解釋道: “黔首,謂萬民也。黔,謂黑也。凡人以黑巾覆頭,故謂之黔首。” 老百姓多以黑頭巾裹頭,因而在春秋時期甚至更早就有了這樣的稱呼。 到了戰國時期,“黔首”這一稱呼已廣泛使用,含義與當時常見的黎民、庶民相同。 黎,原義是眾,是眾多的意思,如黎民、黎庶。在古漢語裡,黎也通“黧”,即黑色。 因此,也有人將“黔黎”並用,作為黔首、黎民的合稱,當然含義還是指百姓。

    一、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對各方面的統一秦王嬴政統一天下後,自認為是自古未有的功業,不改變“王”的稱號,“無以稱成功,傳後世”。認為自己“德高三皇,攻高五帝”,決定兼採“帝”號,稱為“皇帝”。可見,秦始皇對於稱號是很看重的。秦始皇稱帝后,很多方面都要全國統一,如:貨幣、律法、文字、度量衡、車軸距、郡縣官職、百姓稱謂等。 公元前221年,他“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更名民曰黔首”。 即劃分全國為36郡,各郡設郡守、郡尉、監御史,同時將對百姓的稱呼統一更改為“黔首”三、秦始皇崇尚黑色

    秦始皇自以為得水德,水德崇尚色。。因此,群臣衣服、旄旌、節旗均為黑色。平民以黑巾裹頭,故而將“黔首”固定為對百姓的統一稱謂,也是崇尚黑色的一種表現。 “黔”字從黑從今。“黑”指“黑色頭巾”,“今”意為“當面的”。“黑”與“今”聯合起來表示“戴黑色頭巾出門見人”,即以黑色頭巾作為出門的行頭。黔首亦是秦代對百姓的稱謂。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有秦始皇3次東巡刻石時多處使用“黔首”一詞的情況。 公元前219年琅琊臺刻石:“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黔首安寧,不用兵革。” 公元前218年芝罘山刻石:“烹滅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極。”“黔首改化,遠邇同度,臨古絕尤。” 公元前210年會稽山刻石:“遂登會稽,宣省習俗,黔首齋莊。”“黔首脩絜,人樂同則,嘉保太平。”

    秦朝滅亡後, 西漢王朝建立。 漢高帝劉邦及西漢王朝崇尚紅色,“黔首”的稱呼就很少用了。

  • 7 # 史海鉤沉

    這個問題其實蠻有意思的,秦始皇何許人也,中華大地開天闢地第一人吶,施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開疆拓土,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帝國秦朝,鑑於本身功績太大,便從三五皇帝中取皇帝一詞,自稱始皇帝。為了便於自我稱呼,又創造了“朕”一詞,後世皇帝沿用近2000多年。除此之外,秦始皇還曾自稱“祖龍”。

    大家應該發現了秦始皇樂於創造新稱呼,事實確實是這樣的,天下大一統之後,要使大家儘快認可秦朝,自然需要改風易俗,

    那麼,為什麼秦始皇會把平民更名為黔首?是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其實,秦始皇之所以將平民稱作黔首,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天下一統後,對平民的稱呼也需要統一

    秦朝的建立,是建立在六國覆滅的基礎之上的,而我們知道秦之前的六國,語言文字、風俗習慣都是迥然不同的,如此,六國對於民眾的稱呼也是各種各樣的。秦統一天下後,需要建立統一的官方語言,故“黔首”一詞應運而生。

    二、秦人尚黑,“黔首”即扎著黑色頭巾的人

    眾所周知,秦人尚黑,按照秦時習俗,秦人平民一般都扎著黑色頭巾,所以,在秦國,“黔首”一詞就專指扎著黑頭巾的人。後來,秦國一統天下,便將“黔首”一詞放諸全國範圍內使用,專指黎民百姓。

    秦亡後,劉邦建立了漢朝,劉邦喜紅不喜黑,故“黔首”一詞慢慢就淡出了歷史的舞臺。但需注意我們今天使用的黎民百姓一詞其實也源於“黔首”一詞。“黎”通“黧”,即黑色的意思,黎民百姓也指黧民百姓

  • 8 # 明離子

    “黔”的意思是黑,“首”解為裹頭,連起來便是黑巾裹頭的人。

    實際上,在秦以前的戰國,“黔首”一詞便廣泛出現在各個書籍中,與“平民”、“庶民”含義基本相同。

    始皇帝統一天下,在公元前221年下詔,統一將全國平民稱為“黔首”,是秦更定名物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黔首”一詞並沒有什麼貶低之意,因為始皇帝自以為大秦得天下為水德,對應的顏色便是黑色,因此秦朝尚黑,衣冠旗幟無不用黑。

    所以統一百姓為“黔首”,也是出於大秦一統天下的考量。

    始皇帝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16年,頒佈了《使黔首自實田》的律令,規定了天下的民眾將自己實際耕耘的田地數目上報朝廷,經核准後,即可獲得朝廷承認。

    這項惠民政策不僅得到廣大民眾的熱切擁護,“黔首”一詞也因為這項政策推廣到了全國,成了家喻戶曉的稱謂。

  • 9 # 浮沉的歷史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1年),秦國最終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了天下。同一天下後,秦始皇迅速對於整個帝國進行了一番大改革,“′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與此同時秦始皇還對民眾的稱呼進行了改變,改稱作“黔首”。那麼這個“黔首”的稱呼是怎麼由來的呢?接下來我就分析下二個可能的原因。

    一、為了符合所謂的五行理論

    在《秦始皇本紀》中改民眾為“黔首”的前面,重點論述了五德之傳的推演,此時的秦始皇自認為自己是屬於水德,《封禪書》雲“秦文公獲黑龍,以為水瑞,秦始皇因自謂水德也。”

    在陰陽五行的理論中,有五行分別配五色的說法。其中的黑色與水屬性相匹配,因此秦王朝的服飾、旌旗等皆崇尚黑色,而所謂的“黔”就意為黑色。因此秦始皇改稱民眾為“黔首”,也是可以作為一種解釋的。

    二、因當時民眾之形象故稱為“黔首”

    一說為秦代的老百姓平民由於長年在田地裡勞動,面板被太陽曬得黝黑黝黑的,臉同樣也是黑的,所以從膚色上稱其為“黔首”。

    另一說為秦國的普通民眾平時都時用黑色的布包頭,故稱其為“黔首”。不過這個說法和上面的五行學說也比較符合,秦朝流行黑色頭巾可能也是政府要求民眾所為的。

  • 10 # 史匠

    公元前221年,自秦軍鐵蹄踏進齊國臨淄的那一刻起,代表了六國僅存的齊國也即將滅亡,秦國正式開創了史無前例的大統一。

    後秦始皇採用了李斯的提議,廢棄分封制而採用郡縣制,把天下分為三十六個郡,並實行三公九卿的制度,為了鞏固中央權利,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後又把百姓改名為黔首,寓意不凡。

    秦始皇為何要把百姓重新命名,並取黔首這一名字?

    跟百姓形象相符

    其實黔首一詞最早的出處並非在秦朝時期。

    早在先秦時期的著作《禮記》之中便已經有了黔首一詞。

    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禮記》

    此書中的黔首一詞在唐朝經學家孔穎達手中的註解為:黔首,謂萬民也。黔,謂黑也。凡人以黑巾覆頭,故謂之黔首。

    所以早在先秦時期便已經有了黔首代表百姓這一說,秦始皇也可能只是沿用而已。

    與秦始皇的五行之說相符

    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不然秦始皇為什麼要改用這個古老的詞語。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史記》

    秦始皇依據陰陽家五德的說法,把秦朝定義為水。

    從上圖可知水所對應的顏色為黑色,而“黔”這個字的本義就是“黑”。

    黔首既有百姓的本義又符合秦始皇自己所推崇的五德之說,對秦始皇來說正是再合適不過了。

    確實,古人命名都是有自己的一套說法的,他不會無緣無故的改和隨隨便便取,就好比秦朝尚黑這一說法,也是因為五德之說中水德對應黑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欣賞當代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