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世嘉文
    1.秦昭襄王、笵雎和白起、穰侯、宣太后之間的複雜關係

    笵雎在魏國差點被魏齊打死,死裡逃生,到了秦國,他提出的“遠交近攻”其實更有針對魏國的意思,但也符合秦國當時的戰略轉型。

    穰侯作為秦國的外戚,宣太后的弟弟,秦昭襄王的舅舅,掌握著對外作戰的大權,穰侯的封地遠離秦國,處於魏國和齊國的中間,穰侯越過魏國用大秦計程車兵擴充自己的封地,是以公謀私!

    秦昭襄王登位,宣太后和穰侯保駕護航,實際上也握權惜放,加上華陽君等人,秦昭襄王的王權基本被架空。秦昭襄王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王權的外洩開始不滿!苦苦思索如何收回王權。

    白起是穰侯在軍中一手提拔的將領,如果給白起貼上標籤,就是穰侯系的骨幹力量!

    2.拔出蘿蔔帶出泥

    笵雎為了在秦國站穩腳跟,就得搬倒穰侯和宣太后,以笵雎的能力當然辦不到,但這正迎合了秦昭襄王的心理,於是君臣聯手,快速收回了王權!

    白起作為穰侯一手栽培的名將,秦昭襄王當然是又愛又疑。估計穰侯被驅,白起的情緒波動還是有的,所有長平之戰前半段,白起並沒有出戰!笵雎當然知道白起和穰侯的關係,白起的位置真的超過笵雎,估計笵雎在大秦很難立足!

    3.笵雎一不做二不休,昭襄王惱羞成怒。

    要麼不做,要麼幹到底!笵雎死裡逃生,然後藉助大秦的威勢,逼死了仇人魏齊,當上秦國的相國,一手創作了“睚眥必報”的典故。這樣的人,不會放過穰侯陣營的白起!

    長平大捷,白起兵分三路,看陣勢要一鼓作氣滅了趙國!此時的笵雎難道不擔心白起的功勞嗎?

    此時蘇代略一相勸,笵雎便鐵下心來要阻止白起!

    秦昭襄王到底不敢孤注一擲,更願趙國割地求和,於是聽從笵雎的意見停止進攻邯鄲!調回白起!

    等到趙國反悔,拒絕割地,秦軍攻擊邯鄲的計劃再次上線!作為軍事奇才白起,當然有打敗趙國的能力,但他知道換做別人,放眼秦國沒人其他人,可以在失去戰機後還能攻下邯鄲!

    如他所料,邯鄲堅固,聯軍支援,秦軍大敗,作為笵雎親自舉薦的鄭安平帶兵投降!!!!笵雎惴惴不安!

    白起拒絕出戰的推理,變成了現實,秦昭襄王臉上無光,加上白起圖個嘴上痛快,更像個幸災樂禍的小人!

    何況秦昭襄王再三啟用白起,白起裝病不起!更要命的是昭襄王還派笵雎去勸白起!這不是適得其反嗎!昭襄王撤去白起的軍職,命令白起限時遷出咸陽,白起稱病不走!前線吃緊,昭襄王強制白起離開咸陽,白起無奈離開咸陽,當然臨走時不忘再說幾句風涼之語!

    昭襄王實在受不了這個白起,就算不能為秦國出力,也得把屍體留給大秦!

  • 2 # 醉臥沙場看劍

    這中間就涉及到秦昭襄王與白起,范雎之間的關係和長平之戰的背景。

    秦昭襄王繼位以後因為年齡緣故,秦國大權由母親太后羋月和舅舅相國魏冉掌控,王權旁落,秦朝下王成年之後急於奪權,此時范雎從魏來秦,正好給了秦王機會。最終太后退居後宮,國相魏冉,交出實權。而經魏冉一手提拔的秦將白起戰功卓越,自然也是范雎打壓的物件。

    長平之戰之初白起並未參戰。而後戰事陷入僵局,秦昭襄王從大局出發不得不起用白起。最終白起不負眾望,獲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並坑殺了趙軍降卒45萬。白起在秦國,甚至在六國的聲望達到了巔峰。這也遭到了范雎的嫉妒並受到了秦王的猜忌。白起攻擊邯鄲的提議也受到了秦皇的拒絕,並被剝奪了軍權。

    白起作為秦國軍方的重臣,戰功赫赫,資歷深厚,對此也確實頗有怨言。此後在秦國攻趙不順之時,雖然秦王多次要求白起出徵,但白起因為身體原因和心理的因素多次拒絕。最終junction之間不歡而散,導致了白起未能善終。

    這其中既有秦國的政治鬥爭因素,也有白起政治覺悟偏低,沒有政治遠見的因素,當然還有范雎的挑撥的因素。

    最終一代名將隕落。戰國時期的一代殺神結束了他的戎馬生涯。也減慢了秦國統一六國的腳步。

  • 3 # 寒冰你不懂愛

    白起是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是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位傑出的軍事家、統帥。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名列武廟十哲。

    白起一生經歷的大小戰無數,長平之戰坑死趙軍45萬,可是長平之戰後3年就去世了,為什麼白起會這麼快被賜死呢?

    一、功高蓋主,白起一生經歷的戰績無數,比較大的戰役有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陘城之戰、長平之戰,均獲勝,可以說是戰功無數,據有關統計死在白起的六國士卒有百萬之眾,光長平之戰就坑殺了45萬趙兵,為秦國一掃六國奠定了基礎,並在長平之戰後沒有乘勝追擊讓趙有了喘息之機,所以秦王對白起早已起了疑心,這也是白起被賜死的根本原因。

    二、政治水平不高,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中有許許多多戰功赫赫的武將都不得善終,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武功很厲害,但是政治水平幾乎為零。所以也就容易得罪權勢,容易招人嫉恨。白起長期與秦國丞相范雎不合,再加上范雎嫉妒白起,害怕白起的權勢超過自己,於是范雎就在秦王面前詆譭白起,最終導致白起被賜死。

  • 4 # 臨石觀海

    秦昭襄王派白起攻打趙國,白起出發後,為何秦王又下令殺死他?長平之戰,秦軍大勝,坑殺趙國40萬降卒,白起威震天下。然而高處不勝寒,他在政治鬥爭中卻一錯再錯,最後死在了自己人手裡。

    白起是戰國時期絕頂的名將,有戰神之稱。兵鋒所指,所向披靡。他一生征戰,無一敗績。為秦國開疆拓土立下了不世之功。

    然而就在他站上人生巔峰之時,危機也隨之而來,那麼為什麼秦昭襄王要處死白起呢,我認為是以下幾件事情引起的。

    趙國離間,結下樑子

    白起在長平之戰的高光表現,使得趙人膽寒,於是趙國祭出離間計,找到了應侯范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白起已經立了這麼大功勞了,再這樣讓他發展下去,就穩壓你一頭了云云,於是范雎誘導秦王與趙國停戰,從而遏制了白起的勢頭。而秦國與趙國的議和,也使得秦國錯失了滅掉趙國的時機。而白起跟范雎的樑子也就此結下。

    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史記》妄議朝政,拒絕領兵

    在秦昭襄王發現被趙國忽悠了之後,馬上發兵攻打邯鄲,而當時白起已經看出之前已經錯過時機,此戰必敗,加上正在氣頭上就一直拖病不出。這還不算,他在秦軍戰敗後說了句“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傳到了秦昭襄王耳朵裡,大怒。免去了白起的官爵。而之後秦王強調白起,白起罵罵咧咧的上路了,於是又傳到秦王耳朵裡了,加上范雎的助攻,便有了賜劍自盡的戲碼。

    因果報應

    而在白起自己看來他非常想不通自己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卻落到要自盡的田地,於是,他想了個理由安慰自己,那就是因果論,一代戰神就此隕落。

    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史記》

    總結:白起是一位打仗的天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就有所欠缺了,在政治鬥爭中一敗再敗,一代戰神沒有死在戰場上,而是這麼窩囊的死去,確實讓人惋惜。

  • 5 # 希望星晨58298869

    長平之戰,白起大勝,坑殺趙軍降卒四十多萬,消耗了趙軍生力量。戰後,白起想乘勝追擊,準備一鼓作氣攻破趙國。可是從秦國傳來了退兵的命令。這是范雎以秦兵征戰日久,應當讓士卒休整為由向秦王進言了。秦王聽了他的話,還允許韓、趙割地求和。

    范雎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白起長平的大捷讓他心生嫉妒,他是怕白起滅趙之後,擁了不世之功。自己再無法擅權,所以才巧言斷送了白起的軍事謀略。白起因此與范雎產生了隔閡。

    秦國罷兵後,趙國沒獻城池,反而大張旗鼓地展開了連齊抗秦的活動。秦昭王又命白起率兵攻趙,但這次卻遭到了白起的拒絕。白起的理由是:秦國已經失去了戰機,這個時候不宜出兵。暴怒的秦昭王沒認識到戰機稍縱即逝的道理,一意孤行,於秦昭王四十九年(即公元前258),派五大夫王陵率兵攻打邯鄲,結果秦軍受阻,傷亡了大量士兵。

    秦昭王不得不再次任命白起統兵,白起認為攻趙時機還不成熟,就託病不行。於是,范雎啟用私黨鄭安平代替白起攻趙,結果,損兵折將。且鄭安平還率兩萬士卒投降了趙國。

    惱羞成怒的秦昭王只好親臨白府,聲色俱厲地對白起說:“你縱使躺在擔架上也要出戰。”,白起嫻熟兵家之道,已經看出殘局無法收拾。他力諫秦昭王撤兵,等待時機。昭王認為這是白起有意刁難自己,而范雎又乘機進了讒言。於是,昭王下令削去了白起的封號、爵位,並貶之為士伍,還強令他離開咸陽。

    當時,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動身。三月後,秦軍戰敗的訊息從邯鄲傳來。昭王不作反思,反而遷怒白起,又命他即刻動身趕往前線。白起只得抱病上路,走到杜郵(現在的陝西咸陽東北處)時,秦昭王與范雎認為白起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於是派使者帶劍命其自刎,即賜死白起。

    時為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能征慣戰的白起知悉秦昭王意圖後,仰天長嘆:“我何罪於天下而至此哉?”,沉默良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矣死。”,於是,引劍自刎。一代名將,就此謝幕。

  • 6 # 海浮人

    白起之死是一個急功近利的帝王和一個妒忌賢臣的宰相造成的。這帝王便是秦昭襄王,這宰相是制定遠交近攻政策的范雎。

    白起出生的年代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已然位列強國之一,而商鞅實行的軍功爵制讓白起這樣的平民能夠依靠自己的戰功崛起。在秦國伐楚戰爭中戰功赫赫,受封武安君。

    公元前263年,白起攻佔南韓野王,使南韓上黨郡與南韓本土失去聯絡,完全淪為孤島,韓桓惠王面對強秦的蠶食,下令上黨郡守官馮亭將上黨郡獻給秦國,來停止秦國對南韓的軍事戰爭,但是馮亭不願意降秦,派使者去趙國,願意將上黨郡獻給趙國,企圖聯合趙國一起對抗秦國,沒想到趙國居然答應接受上黨郡,這等於掠奪了秦國的戰利品,於是秦國全國大舉進攻趙國。

    公元前261年秦國大將王齕攻南韓,奪取上黨郡,然後進攻趙國,由於這場戰爭是秦趙兩國舉全國之兵來對抗,是一場持久戰,消耗戰。秦國是深入趙國境內作戰,前期所向披靡,趙國主將廉頗一共在長平設定三道防線,但是第一道防線未能守住,導致趙國損兵折將,但是趙國主將廉頗立刻認識到秦軍供給線漫長,將兵力收縮至丹河以東的第二道防線,企圖堅守不出以逸待勞拖死秦軍。

    廉頗的軍事策略是沒錯的,但是無奈趙國供給長平戰場四十五萬士兵,實在是捉襟見肘,國內經濟實在經受不起。秦國雖然也在消耗,也在尋求速戰的方法,秦國宰相范雎便使出反間計,派人攜帶千金去趙國散播謠言,說秦國不懼怕廉頗,而是懼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紙上談兵的創始人)。

    這樣一來趙國實在耗不起了,決定孤注一擲,陣前換將,撤廉頗換上趙括為主將,一方面秦國聽到這個訊息之後,秘密派武安君白起前去長平戰場擔任主將,面對趙括這個對手,白起是沒有懼怕的,反而趙括一上任之後,便改變廉頗之前的策略,集結大軍準備與秦國軍隊決一死戰,這樣一來就十分符合秦國尋求速戰的要求了。

    (秦昭襄王)

    白起採用誘敵深入,分割包圍的策略,前沿部隊佯裝失敗撤退,最後,派出輕騎兵前往趙軍後方切斷趙國的糧道,這樣陷入秦軍包圍圈的趙軍被白起分割包圍,在斷糧之後的四十六天,趙括決定孤注一擲突圍,沒想到在混戰之中,趙括被射死,這樣的失去主帥的趙軍向白起投降,但是白起使詐,將投降的趙軍共四十萬全部坑殺,這樣一來長平之戰趙國失去四十五萬軍隊,徹底失去與秦國單獨抗衡的實力。

    白起見長平之戰,趙國精銳喪失,準備乘機徹底滅掉趙國。結果趙國派蘇秦族弟蘇代遊說秦國宰相范雎,說武安君白起滅掉趙國後,白起就會因為戰功赫赫位列三公,權勢會在范雎之上。結果利慾熏天的范雎,居然接受趙國割地求和的請求,以秦軍疲憊停止對趙的軍事戰爭,這樣一來就給了趙國喘息之機,失去了一舉蕩平趙國的機會,自此將相失和。

    (范雎)

    但是趙國回過氣來之後,不割地給秦國,這樣秦國再次進攻趙國,但是此時趙國已然準備充分,雙方邯鄲之戰揭開了序幕。白起在這時病重,沒能參與戰爭,王陵進攻邯鄲久攻不下,並失去四萬多兵馬,白起便上奏說:此時趙國準備充分,不像以前長平之戰結束之時,秦國失去了一舉殲滅趙國的機會,再攻打下去,恐怕趙國與其他諸侯國裡應外合,對秦國不利。但是秦昭襄王不聽,改派王齕為主將,但是秦國在趙國與楚國、魏國的軍事攻擊下,死傷慘重。

    白起在聽到後,當即說秦王不聽自己的勸告才會導致這樣的失敗。這話傳到秦昭襄王耳中,似乎傷到了秦王的自尊心,使秦王十分不悅。強行令病中的白起出徵,但是白起稱病不起,拒絕出征,宰相范雎前來相請,先是答應,但是延期啟程。

    秦王面對,前方邯鄲之戰的失利,遷怒於白起,認為邯鄲之戰的失利就是白起延誤啟程日期,這時候白起就成了邯鄲之戰失利的背鍋者,病中的白起無奈帶病出徵,結果,秦昭襄王急於找一個背鍋者,范雎便進獻讒言,說:白起不出徵就是認為秦王的失策而有怨言,而白起延期出征導致了前方戰爭的失利。結果秦昭襄王就找到了背鍋者,賜劍給剛走到杜郵的白起,自刎而死。

    浮人語

    長平之戰過後,諸侯國徹底喪失了與秦國單獨抗爭的勢力,本來武安君白起準備一舉殲滅趙國,但是宰相范雎因為私利讓秦國失去了一舉殲滅趙國的時機,延緩了秦國統一全國的程序,此事實為范雎人生的一大汙點。

    但是秦王在面對長平之戰的勝利果實,居功自傲,接受了趙國割六城的蠅頭小利,讓趙國充分準備邯鄲之戰,而且在面對楚國、魏國、南韓增援趙國的援軍依然不撤退才導致邯鄲之戰的失利,使韓趙魏楚四國先後收回以前失去的大量領土。因此遷怒於沒有參與邯鄲之戰白起,找了一個替罪羊。

    武安君白起死得實在冤。

    參考文獻: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戰國策》

  • 7 # 乇三千

    對秦昭襄王殺白起這件事,同樣身為一國之君的唐太宗李世民這樣評價過:“白起為秦平趙,乃被昭王所殺…乃君之過也,非臣之罪焉。”

    所以秦昭襄王殺白起的原因,說得嚴厲點,一個字,愚!

    當然,就事論事,這個字只是對本次事件的評價,總體來說,秦昭襄王其實是個很有建樹的王。我們且不說為什麼秦昭襄王會殺白起,單是從臨陣殺將這無異於不戰自降的行為來看,就是秦昭襄王錯了!

    如果有人覺得李世民一言以蔽之有一家之言嫌疑的話,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秦昭襄王怎麼就錯了,以及他為什麼會殺掉白起~

    ▲秦昭襄王性格的短板

    秦昭襄王嬴稷本來不會是秦王的,他當秦王,完全是因為一場意外,這個意外事件就是秦武王嬴蕩的死。嬴蕩這個好搬弄武力的傢伙,在一次舉鼎的角力中失手,被砸死了。所以,嬴稷的繼位非常倉促!而且他沒有經過“太子”這一環節的相關培訓,屬於趕鴨子上架,無證上崗。基於此,宣太后和魏冉就順理成章成了實際掌權者,而嬴稷,也就成了性格上缺少歷練的溫室花朵。而且,嬴稷以前是在燕國做人質的,長期寄人籬下的感覺,讓他既依賴別人,又渴望獨立!所以,他經常聽信別人的話,做一些糊塗事~

    一、秦昭襄王元年,他剛繼位那年,被向壽和公孫奭進讒言蠱惑想治罪於甘茂,害的甘茂跑到了齊國。

    甘茂是當時秦國名臣,熟讀三國的朋友知道東吳孫權手下有個大將甘寧,那就是甘茂的後代。而且,就近說,賢相甘羅,就是甘茂的孫子。比起重用甘羅的嬴政,嬴稷在用人的情商上真是差的多。

    二、嬴稷在位的第九年,他又聽信讒言,想殺死前來投奔的孟嘗君,結果孟嘗君又跑到了齊國,此處還引出了個家喻戶曉“雞鳴狗盜”的故事。

    說到這裡要說個題外話,秦始皇滅六國齊國最後亡,恐怕還是嬴稷的“功勞”,誰讓他爭著往齊國“輸送”人才呢!

    再說趕跑孟嘗君這事,即使孟嘗君手下沒什麼真材實料的門客,接收他也是一種態度,能讓各國看到秦招賢納士的誠意。再不濟你不用就是了,人家去投奔你,你還想著殺人家,屬實做的荒唐。

    三、還有一件事,簡單一說。為了儘快滿足自己的慾望掌握權力,秦昭襄王曾經心急地稱“西帝”,結果導致各國合縱攻擊,不得已又取消了帝號!

    以上,透過秦昭襄王以前的經歷和當王以後的這些事我們就知道,秦昭襄王主見性不強,非常容易受人挑撥,而且還渴望權力,討厭別人背叛他!所以,碰到挑撥他的范雎和頂風作案跟他“犟嘴”的白起,後果可想而知。而且,最重要的一點,白起最後的出征,和當年甘茂投奔齊國的路數太像了!即使白起不叛逃,受過兩次背叛的秦昭襄王也會誤會~

    ▲范雎的睚眥必報

    范雎有才能嗎?毫無疑問。

    很多人都覺得范雎就是靠巧舌如簧和玩弄政治上位的,並沒什麼真材實料,其實不然!沒有敏銳的判斷和對時局的把握,是玩弄不了政治的。

    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表面看是為了一己之私去復仇,其實深藏政治智慧 。就連白起大勝的長平之戰,也有范雎的功勞,沒有范雎的反間計,趙國也不會捨棄廉頗而重用趙括。而且,范雎這個人也頗懂君王之道,他摸準了秦昭襄王的脈門,成功讓他獨攬大權的慾望達到頂點,甚至據說還流傳有“秦昭襄王五跪范雎”的故事。由此可見,秦昭襄王非常信任和依賴他。

    但是,人無完人!范雎也有很大的缺點,那就是太較真,甚至到了睚眥必報的地步!小恩小惠要報答,小仇小怨要報復,而且不顧國家大義!

    因為曾經幫過他,他不顧國家經濟民生,強烈舉薦沒能力的王稽做郡守,讓他三年免稅!

    因為救過他的命,他舉薦一竅不通的鄭安平做將軍,結果導致軍隊大敗!

    而且,最重要的,他怕白起功勞蓋過自己,也因為白起是自己一手拉下馬的魏冉的人,怕他報復自己,於是巧言令色說白起要叛逃,蠱惑秦昭襄王殺了白起!

    這些,都是他政治生涯中顯而易見無可厚非的敗筆!

    所以,在殺白起這件事上,如果說秦昭襄王蠢的話,那范雎就是那個揣著明白裝糊塗,讓秦昭襄王更蠢,甚至和秦昭襄王一起蠢的罪人!

    ▲耿直往前衝的白起

    我們前面分析了,白起的死是因為秦昭襄王的蠢和范雎的蠢上加蠢!如果非要再給白起的死再找點原因,那就是白起自己作死了。

    白起是個戰士!沒錯的。他雖然是個帥,沒有親自上場殺敵,但手上卻沾了最多的血!有人曾經做過統計,如果戰國時期軍士死亡百萬,那白起經手的就要佔五十萬!這一點不誇張,戰神白起,就是為殺敵而生的!白起的打法,不為攻城略地,就是為了割人頭!

    偉人曾經這樣評價白起:“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白起的一生,就是為殲滅敵人而生!這也和白起的性格非常相似,只要看準目標,就要一條道走下去,哪怕是十頭牛拉著!

    但是,拉著白起的卻是比十頭牛還恐怖的力量,君王的權力!當長平之戰後白起想乘勝追擊時,范雎卻被賄賂,勸說秦昭襄王下令白起放棄了進攻的絕佳時機!白起能怎麼辦?只能打道回府了。但是他會怎麼想?肯定是非常懊惱和氣憤!於是,白起和范雎的樑子,算是從暗處擺到了明處!

    此時我們就要說說另一位名家對白起的評價了,諸葛亮曾經點評白起:“白起長於攻取,不可以廣眾。“

    什麼意思?

    就是說白起這個人非常擅長進攻,但是不適合團結群眾,也就是說他一根筋,情商比較低!這樣的話從善於抓民心的諸葛亮嘴裡說出來,真的是非常地有說服力!

    顯然,早先做門客的范雎早已經習慣了這種嬉笑怒罵、爾虞我詐式的人情世故,自然懂得進退。但是身為軍人的白起,明顯不適應這樣的政治鬥爭!在范雎的明槍暗箭挑逗下,他處處鋒芒畢露,不止一次地頂撞秦昭襄王,無論從戰術戰略還是口舌上,這都跟那個以前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軍人形成了天壤之別!於是,這引起了容不得冒犯的秦昭襄王的強烈反感!秦王覺得白起不再是以前的白起,白起也覺得秦王不再是那個一直信賴自己的秦王,最終,在白起磨磨蹭蹭的不知是妥協還是叛逃之後,秦昭襄王痛下殺手!

    所以,為什麼秦昭襄王非要殺白起?把這三個人前前後後梳理一通就全明白了!

    什麼白起功高蓋主,什麼白起逞口舌之快,這些其實都是有猜測性質非常表象的說辭~在范雎的挑撥下,秦昭襄王和白起兩人不會互相妥協的性格漸漸相互碰撞而且愈演愈烈,最後終於對彼此失去了信賴和信心,這才是主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露天種植高腳白大蔥需注意哪些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