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的喵

    不請自來,一般而言,春秋五霸是指以下五位春秋霸主(順序為稱霸順序)

    1.齊桓公,小白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繼承齊國君位,他任用為相,推行改革,齊國國力一路飆升,公元前681,齊桓公平定宋國叛亂,齊桓公以周天子名義迫使宋國歸順,開啟了稱霸天下的道路,公元前679年,齊桓公成為天下的霸主,但是管仲死後,齊桓公少了這位春秋第一名相的輔佐,晚年昏庸,任用奸臣,最終被活活餓死。

    2.宋襄公,茲甫

    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帶兵平定齊國內亂,因此揚名天下,宋襄公的稱霸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笑話,與楚國打泓水之戰時多次錯過戰機,最終兵敗,傷重病死。

    3.晉文公,重耳

    重耳早年經受驪姬之亂,在外奔走長達十九年,十九年時間,重耳從一個翩翩少年,長成一個老成持重的英明君主,他任用跟他一起流亡的一群賢臣,最終把晉國實力提升到了春秋第一的地位,是名副其實的春秋第二霸主,多數文獻記載重耳是年老病死,但是,也有說重耳是被活埋的,因為重耳下葬時,有記載棺木中發出牛叫聲,因此,晉文公的是是有爭議的。

    4.秦穆公,任好

    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一大批賢臣,秦穆公繼位以後,一心想要向東發展,無奈有晉國阻撓,於是穆公採取由余的建議,向西發展,最終稱霸西絨,成為一方霸主,公元前621年,秦穆公病逝。

    5.楚莊王,熊呂

    有個著名的典故,一鳴驚人,就是講的楚莊王,楚莊王剛繼位時,國內局勢複雜,莊王採取靜觀其變的方法,不問政事三年,他任用孫叔敖為令尹,國內經濟發展迅速,在與晉國的角逐中勝出,楚國成為春秋最後一霸,楚莊王問鼎中原,儼然一副霸主之風,公元前591年,楚莊王病逝!

  • 2 # 跟著星星看月亮

    齊桓公

    年輕的時候,依靠管仲、鮑叔牙等名臣,大膽改革、銳意進取,開創一霸盛世,經濟、軍事實力突飛猛進、國家繁榮富強。

    老年,齊桓公寵信佞臣易牙、豎刁。而齊桓公的子女又是朋黨眾多,易牙、豎刁恭維公子虧,想讓其繼承王位。後來齊桓公生病,兩奸臣支走齊桓公身邊人員,將齊桓公的宮殿全部遮擋只留一小洞,方便人員檢視齊桓公是否去世,最終齊桓公被活活餓死,死後67天還被兩奸臣當做擋箭牌。

    晉文公

    文治武功,謙虛好學,結交良才,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春秋五霸中唯一個善終的君王。

    驪姬之亂被迫流亡十九年,身邊的追隨者不計其數。流亡過程中他處處逢凶化吉,平安到達秦國,秦穆公還把女兒嫁給了他永結秦晉之好,並且幫助他奪得了君位,他不像齊桓公那樣死的很慘,壽終正寢的。

    楚莊王

    春秋時期,楚國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產最豐,文化最盛。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後來莊王稱霸後,楚國持續強大,威名遠揚,“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就是他的代名詞。

    宋襄公(有爭議,其仁義受儒家推崇,成為五霸之一)

    宋襄公是個非常有個性的君王,因其仁義被儒家推崇。

    第一,他主動讓位給自己哥哥,目夷。宋國因其勢力並列五霸之一非常差強人意,軍事實力差,經濟實力差。他老爹宋桓公年老,要安排繼承人,找到宋襄公,宋襄公以其年齡最小為藉口推薦他的哥哥目夷,目夷聽說後認為宋襄公有德行,可以當君王,就跑到宋國隔壁的國家去了。

    第二,宋襄公與齊桓公的交情一直不錯,齊桓公死後,宋襄公為其報仇,組織聯軍攻打齊國,聯軍僅僅有幾個小國家組成,但因齊國內亂,被宋襄公攻破。攻破之後,宋襄公擁立公子昭為齊國國王,也就是後來的齊孝公,什麼都沒要就回國了,惹的跟隨他攻打齊國的小諸侯們一陣抱怨,軍費都沒掙到。

    秦穆公

    重義有謀略,任用賢臣,秦穆公時先後滅掉戎族12國,開闢國土千餘里。奠定了作為春秋大國的基礎。任用百里奚作為重臣,實施改革創新,提高部隊軍事作戰能力,秦國因此與日俱強。

  • 3 # 書史煙雲

    關於春秋五霸後世史學家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和秦穆公合稱為春秋五霸,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合稱春秋五霸,不管是哪種說法,這些霸主最終的結局到底如何呢?下面隨小編一起看一下。

    第一霸,齊桓公。齊桓公先後任用鮑叔牙和管仲為相,在兩位賢臣的輔佐下齊國蒸蒸日上,國力漸漸強盛,適逢戎狄肆虐中原大地,齊桓公打起“尊王攘夷”旗號九合諸候,使中原不再受戎狄侵略,齊國從此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應當說齊桓公對中原文化的儲存延續作了很大的貢獻。然而就是這樣的明君晚年也變得昏庸,寵信小人易牙、開方和豎刁三人,致使他病死後屍骨末寒時五個兒子為爭奪君位互相殘殺,他的屍體在床榻之上躺了二個多月無人收斂,屍蟲都爬到了窗外。

    第二霸,晉文公重耳。重耳在經歷一番顛沛流離之後,在六十八歲高齡時因秦穆公的幫助而成為晉國國君,成為國君後他先後平定周室內亂、圖霸中原、城濮之戰大敗楚軍,成為春秋第二大霸主,於公元前628年壽終正寢。

    第三霸,楚莊王。楚莊王即位後韜光養晦,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整頓吏治,平定內亂,北上爭鋒,問鼎中原,成為春秋第三霸,於公元前591年病逝。

    第四霸,宋襄公和吳王夫差。宋襄公在位時,恰逢齊桓公死亡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聯合衛、曹、邾三國一舉平定齊國內亂,使得宋襄公宣告鵲起。宋襄公志得意滿欲繼承齊桓公霸業,遂與楚國爭奪霸主地位,討伐鄭國時與楚國在泓水大戰,因宋襄公追求貴族之間推祟的仁義之戰,在楚軍度過泓水時,沒有趁人之危,而是等楚軍列好陣形後再戰,因楚軍強大,宋軍大敗,宋襄公中箭,回國後不治身亡。吳王夫差,繼位後不忘父仇,厲兵秣馬,大敗越國,使越國臣服,後又與晉國爭霸未遂,越國趁吳國內部空虛,一舉攻破吳國首都,吳王夫差自刎而死。

    第五霸,秦穆公和越王勾踐。秦穆公繼位之後勵精圖治,任用賢臣,幫助晉文公回國繼承君位實現了秦晉之好,雖後來與晉國分裂,東進爭霸失敗,但秦穆公並末消沉,而是整裝待發向西發展,離間西戎,得西戎謀士由余幫助稱霸西戎,這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葬於雍城。越王勾踐,於公元前496年即位,他的一生大部分都在屈辱中度過,因被吳國打敗,越國舉國臣服,越王勾踐忍辱偷生,臥薪嚐膽,最後終於讓他等來了時機,趁著吳王夫差舉全國精銳之師盡出之時,一舉滅亡了吳國,迫使吳王夫差自盡,後又會合諸侯于徐州,稱霸中原,於公元前465年壽終正寢。

  • 4 # 與狼共舞說歷史

    第一部分:活活餓死的齊桓公

    (一)齊桓公結局:

    齊桓公最慘,結局是活活餓死。死後無人收屍,蛆蟲爬到窗外。

    堂堂一國之君為何到如此不堪地步?難道他沒有兒子嗎?當然有兒子,齊桓公有五個兒子,而且個個都當上了國君。爭當國君就是齊桓公慘死的原因。

    (二)輝煌的年輕時代:

    齊桓公年輕時是叱吒風雲的人物。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聯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九次召集諸侯國會盟。取替了周天子,充當盟主。

    (三)昏庸無知的老年生活:

    可是,年老之後的齊桓公貪圖安逸享受,重用易牙、豎刁、開方三位奸佞小人。易牙善於烹飪美食,豎刁善於打趣逗笑,開方善於甜言蜜語。

    這三個人把齊桓公伺候的服服帖帖,舒服得忘乎所以,連太子之位都含混未定。五位公子都暗暗積蓄力量,覬覦王位。而臣子們也擇木而息,各自依附他們看好的公子。朝中派系林立,暗潮湧動。

    (四)奸佞小人作亂:

    齊桓公年老病重後,三個奸佞小人原形畢露。他們假傳聖旨,說是靜心養病,禁止文武百官入朝覲見,連幾個兒子也不得覲見。

    三小人在齊桓公臥室周圍修築三丈高的圍牆,斷絕飯食,只留下一個小洞,早晚派小太監爬進去檢視齊桓公生死。

    連口涼水都喝不上的齊桓公就這樣活活餓死,在位43年,終年73歲。

    (五)五個兒子爭當國君:

    齊桓公的五個兒子顧不上為齊桓公收殮屍體,就開始王位之爭。易牙豎刁擁立公子無虧繼承王位。公子昭不得不連夜出逃,其他公子不服,大家都是先王骨血,江山平分。

    於是,公子潘佔據皇宮右殿,公子元佔據左殿,公子商人佔據朝門。大家勢力均衡、互為犄角,枕戈待旦,戰亂一觸即發。文武百官見無所朝宗,都閉門不出。

    國無君主,一片混亂,誰也顧不得挺屍在床的父王。

    (六)可算是入土為安了

    如此相持,將近兩個月了。老臣高虎焦急萬分、心如刀割。找到老臣國懿仲說:“先公還沒安葬,諸公子只知奪位,不知治喪,我們拼死一諫,來報答朝堂爵祿之恩吧!

    為了能讓齊桓公入土為安,二人招呼群臣,擁立長子無虧為君。

    此時,齊桓公去世整整76天了,屍體一直無人照顧,腐爛不堪,臭氣熏天。蛆蟲一直爬出三丈之牆的外面,慘不忍睹。堂堂一代霸主,沒有戰死沙場,落得如此下場。

    (七)血雨腥風的王位更迭:

    無虧只當了3個月君王,就被殺死。連個諡號都沒有。其餘公子為了王位,征伐不休。五個兒子開始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輪換。每一次更迭都是血雨腥風的殺戮。齊國霸業就此灰飛煙滅了。

    第二部分:退避三舍的晉文公

    (一)逃亡時代:

    大器晚成的晉文公是病死的。

    晉文公名叫重耳,晉國內亂,重耳開始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涯。19年的流亡使得重耳從一個不諳世事,缺乏謀略的溫室富貴公子成長為一個深謀遠慮,愈挫愈勇,從諫如流的晉文公。

    (二)君子之約:

    在逃亡中,重耳流落到楚國,楚成王好吃好喝地招待他,閒談中,楚成王問:“如果你將來做了晉國國君,怎樣酬謝我呢?”重耳說:“金銀財寶這些東西,你們楚國不缺。假如不幸,我們兩國戰場兵戎相見的話,我主動避讓三舍(古代三十里為一舍)。”

    (三)城濮之戰:

    公元前632晉楚兩軍對峙於城濮。晉文公踐行諾言,退避三舍(主動讓出90裡),這既是報答以前楚成王給予的禮遇,也是運用"卑而驕之"、"怒而撓之"的避其鋒芒的誘敵之計。

    楚軍見晉軍退避三舍,得意忘形,率軍冒進,結果陷入晉軍埋伏。楚軍被攔腰截斷,兩面夾擊,楚軍大敗。晉國霸業自此而成。

    (四)晉文公結局:

    重耳43歲流亡,62歲即位,66歲稱霸,真可謂“老蚌生珠”了,死於70歲,也是古稀之年了 

    前628年,功成名就的晉文公病重,年邁的身軀已經無法支撐他的生命。不久,一代霸主晉文公與世長辭。

    第三部分:假仁假義的宋襄公

    (一)備受爭議:

    假仁假義的宋襄公備受爭議。大部分人認為宋襄公愚蠢不堪,稱不上春秋五霸之一,現在的歷史教材已經不提宋襄公了。

    宋襄公在“泓水之戰”表現的最為愚蠢。今天講講“泓水之戰”,大家評判一下:宋襄公是貴族精神,還是假道學?

    (二)“仁義之師”:

    公元前638年,楚國發兵攻宋,公孫固阻止宋襄公迎戰。宋襄公卻說:“寡人是有道之君,讓我躲避無道之君的鋒芒,不如殺了寡人吧!想當年,周武王伐紂,只憑三千虎賁之師,就戰勝了商朝三萬的無義之師。

    宋襄公命人制造一面大戰旗,在旗上寫下“仁義”兩個大字。大臣們面面相覷,不敢反對。心裡暗暗叫苦:“戰爭就是廝殺,怎能只憑仁義取勝呢?”

    (三)泓水之戰:

    11月,宋襄公屯軍泓水,楚軍渡河而來。

    公孫固對宋襄公說:“敵眾我寡,把握戰機。趁楚軍渡河中間,出兵進攻,必定會大獲全勝。

    宋襄公指著大旗訓斥道:“難道你沒看見‘仁義’這兩個字嗎?寡人怎能做出這種趁人之危的行為?”

    過了一會兒,公孫固又請求說:“楚軍剛剛渡河,還沒排兵佈陣,現在去衝擊敵軍,他們必定會自亂陣腳。”

    宋襄公責罵道:“呸!你這樣貪圖小利,難道就不顧萬世的仁義了嗎?”

    公孫固無可奈何。

    等楚軍渡河完畢、陣勢成型後,漫山遍野、人強馬壯。

    宋軍見勢,十分害怕。尚未開戰氣勢就輸了。不管宋襄公怎樣擊鼓號令,宋軍都潰不成軍。

    (四)宋襄公結局:

    這一戰,宋襄公大腿受了重傷,在公孫固等人拼死掩護下,狼狽逃回宋國。不久,宋襄公傷勢加重,不治而死。

    第四部分:秦穆公的殉葬

    秦穆公:公元前621年,秦穆公無病無災、壽終正寢,安葬於雍(今陝西鳳翔東南),殉葬而死的有177人,其中包括很多英勇善戰的賢臣謀士。

    秦穆公死,竟用大量人才殉葬。這種殘忍、落後、愚昧的殉葬制度備受詬病,被認為是枉死良臣,自斷基業。也有史學家提出“士為知己者死”的觀點,認為這些人是自願追隨秦穆公而去。世事變遷,今人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古人感一飯,尚能殺其身"的尚義精神。

    第五部分: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一)韜光養晦:

    楚莊王即位時,年僅20歲。楚國大權在掌握在鬥克和公子燮手裡。在複雜的形勢下,楚莊王韜光養晦,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三年之間,沒釋出過一個政令。

    (二)一鳴驚人:

    有識之士非常著急,大臣伍舉冒死進諫楚莊王,說:“楚京有大鳥,棲上在朝堂,歷時三年整,不鳴亦不翔。這又是一隻什麼鳥呢?”

    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是為了豐滿羽翼;三年不鳴叫,是為了分辨忠奸。一飛必將沖天,一鳴必會驚人。請拭目以待吧。”

    從此,楚莊王發憤圖強,任賢用能,熄燈摘纓,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三)楚莊王結局: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突患重病,不治而亡。

    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種下黃瓜,長不出綠豆。五位霸主,性格不同,結局各異。

  • 5 # 源稚生

    在中國,春秋時期是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指的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時期,諸侯國開始擺脫周王朝的統治,開始了爭霸之路。

    “春秋五霸”是歷史的特定產物,為後來戰國兼併統一做了先期準備,“春秋五霸”有兩個版本:《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那麼春秋時期相繼稱霸的五位霸主,最終結局如何?事實上,除了齊桓公不得善終,宋襄公遭受重傷去世外,其餘三位君主都是善終。

    一,齊桓公

    齊桓公是齊僖公之子,齊襄公之弟,齊襄公死於內亂,齊桓公與其兄公子糾爭奪君位,後奪取王位史稱“齊桓公”。齊桓公繼位後,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齊桓公對內改革,對外“尊王攘夷”,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但是齊桓公晚年,他寵幸奸佞,最終病死,晚節不保。

    二,宋襄公

    宋襄公是宋桓公嫡子,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華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宋襄公妄圖稱霸,結果“泓水之戰”被楚國打敗,遭受重傷,不久去世。

    三,秦穆公

    秦穆公是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秦穆公繼位之後,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以實現秦晉之好。後秦國東出無望後,秦穆公平定西戎,拓地千里,秦國也一躍成為大國。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

    四,晉文公

    晉文公是晉獻公之子,“驪姬之亂”中晉文公逃亡國外,經過19年的流亡生涯,晉文公在秦國的幫助下成為國君。晉文公繼位後,任用賢能,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公元前632年於城濮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開創了晉國百餘年的霸業,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去世。

    五,楚莊王

    楚莊王是楚穆王之子,他繼位之初三年沉迷酒色,後經大臣勸諫洗心革面,開始勵精圖治,他任命孫叔敖為令尹,對內改革,對外全力爭霸。楚國在北林打敗晉國軍隊後,鄭國開始聽命於楚國。為了爭當霸主,楚晉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戰爭,雙方互有勝負,楚國在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戰中大獲全勝。使楚國的聲威大振,國勢日強,楚莊王最終稱霸,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

  • 6 # 史論縱橫

    關於春秋五霸的版本有很多,比較主流的權威有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在《荀子·王霸》中記載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以《史記》作為五霸的版本來解讀,但是我對臥薪嚐膽這個故事瞭解挺多的,所以我就按照荀子的五霸說法來解讀了。

    齊桓公

    公認的春秋五霸之首(最先稱霸),是我們最熟悉的春秋國君之一,齊襄公的時候,國政混亂,齊桓公當時還是公子小白,被迫離開齊國,後來齊國打算重新立國君的時候,管仲利用計謀率先跑回齊國,成為齊國國君。

    齊桓公主政期間,任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勵精圖治,使得齊國逐漸變強,並且東征西戰,最終成立霸業。

    齊桓公與管仲的故事堪稱教科書上的典範,縱橫小學時學校放的睡前故事就經常講齊桓公,然而實際上齊桓公晚年的時候昏庸無道,管仲死後,齊桓公任用小人,最後導致齊桓公的兒子作亂,齊桓公最終被活活餓死。

    晉文公

    歷史上關於介子推的故事就是講晉文公的,晉文公名重耳,早年晉國發生內亂,太子被人害死,重耳就逃亡國外,前後共計19年,因為有人追殺重耳,重耳經常飢寒交迫,當時他的追隨者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熬湯喝。

    晉獻公9個兒子全部死於內亂,只有剩下重耳一個,最終繼承王位成為晉國國君,然而在封賞的時候卻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因為厭惡那些向晉文公請賞的人,所以隱居山林,晉文公得知後就去尋找,後來別人告訴晉文公可以放火燒山,逼出介子推,結果介子推被活活燒死。

    當然,這只是關於晉文公眾多故事中的一個,總之晉文公最終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霸主,在功成名就之後病重而亡。

    楚莊王

    春秋時期關於楚莊王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一鳴驚人的故事,楚莊王繼位後的三年裡,什麼事情也不做,而是選擇韜光養晦,表現出沉迷聲色,不問政事的形象,任由楚國內亂,隨後任用孫叔敖為令伊,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

    另一個關於楚莊王的成語就是問鼎中原,楚莊王勵精圖治後,決定北上爭霸,不斷打敗晉國與宋國,最終實現了楚莊王問鼎中原的願望。

    然而楚莊王突然病重,對於楚國來說也是一個打擊,楚莊王死後,立僅有十來歲的太子繼任楚君,結果在楚莊王屍骨未寒的時候就發生了暴亂。

    吳王闔閭

    楚莊王死後,在長江下游的吳國開始變得強大,從楚國逃到吳國的伍子胥為吳國建言獻策,希望吳國去攻打楚國,公子光(後來的吳王闔閭)對吳王僚說:"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平王殺害,勸大王討伐楚國是為了報私仇罷了。攻打楚國未必能攻破。"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野心,想要殺吳王僚而自立為王,又不能說穿此事,於是就將勇士專諸推薦給公子光。於是就有了專諸刺王僚的故事。

    於是公子光繼承王位,並且幫助伍子胥報了在楚國受的侮辱。

    在吳國多次打敗楚國後,吳王闔閭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後來吳王闔閭興師伐越在槜李之戰中被越軍打敗,吳王闔閭也因為受傷而死。

    越王勾踐

    吳王闔閭死的時候立夫差為吳王,並且對夫差說,你能忘記你的父親是怎麼死的嗎?夫差說不能夠忘記。

    在夫差擔任吳王的第二年,就擊敗了越國,並且打入越國都城會稽,越王勾踐派人向吳國求和,伍子胥認為不能答應,要求滅掉越國以除後患,但吳王夫差志得意滿,答應越國的求和,並讓越王為之服役。

    於是就有了臥薪嚐膽的故事,被夫差釋放回國後,勾踐勵精圖治,後來趁吳王夫差北上爭霸的時候,率軍攻打吳國,最終迫使夫差自盡,然後趁勢北上爭霸,成為春秋最後一位霸主。

    一直輔佐勾踐的范蠡認為勾踐不是一個可以共富貴的人,因此離開,有了典故“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關於勾踐是如何去世的,史書沒有記載,然而越國後來多次發生宮廷政變,最終使得越國從春秋五霸到戰國時期,連七雄都沒有排進去。

    由此可以看出,沒有永遠的霸主,很多霸主晚年昏庸無道,有些霸主成功後兔死狗烹,最終都淹沒在歷史的潮流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在寅和安倍鷸蚌相爭,朴槿惠是否可以漁翁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