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記錄生活中的細節
-
2 # 多賺理財師心逸
買信託,一直被看作是隻有高富帥、白富美才能玩得起的,因為它門檻高啊。想買它,你首先得是個“合格投資者”,也就是你買一隻私募基金最少得在100萬以上, 而且你的個人資產不能少於300萬或者最近3年每年的年收入都不能少於50萬。
這麼高的投資門檻,讓很多有實力的投資者相信,把幾百萬直接交給信託公司拿去投資,到了約定的期限之後,就等著拿高額回報就成了。也容易讓人產生一個錯覺:覺得買信託就是保本保息的,安全性肯定沒的說,不會像基金、股票那樣有賺有賠,而是應該跟銀行存款一樣,穩賺不賠的。
可實際上,信託投資最近其實並不太平。
根據“多賺邏輯”公號上面的統計數字來看,光是去年上半年,就有149只信託計劃明確公告“提前結束”、“提前終止”、“提前清算”或是“提前兌付”,而前年同期,這個數字是62只,同比增加58%。
有過投資經驗的人都知道,“提前”絕不是啥好訊息,它會讓投資者的收益大大縮水。
比方說,你把100萬投了一個3年期的信託計劃,預期年化收益8%,理論上來說這3年你就不用再擔心這筆錢的去處了。可是,剛滿第2年的時候,就被通知說要提前兌付,這樣一來打破了你原來的理財計劃,讓你在短時間內很難找到合適的新的理財產品,把這100多萬給投資出去,畢竟100多萬可不是個小數目。直到你再次投資出去的這一空檔期,對你來說都是平白無故的損失。
而且,像信託這種固定收益類的產品,收益率總體上都是呈下降趨勢的。如果真的在第2年提前還款的話,當你拿到這筆錢再去投資類似的信託產品,很可能新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只有7.5%甚至更低了,這根本就是在變相壓榨你的收益嘛。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信託產品的投資時間一般都比較長,而這裡可能就會隱藏住一個風險。
你就拿中誠信託的誠至金開1號來說吧,2011年那時候大家普遍看好煤炭業,於是投了誠至金開1號,原定的預期年化收益10%左右,這個也是符合當時市場行情的報價。但是從2012年開始,整個煤炭市場就一路下滑,市場不景氣,到2014年的時候,使得融資集團外債高達50億,融資集團的董事長也被刑拘了,直接導致這一信託計劃出現兌付危機。好在最終的兌付結果是投資者的本金都到賬了,只是損失了一小部分利息,沒有造成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慘狀。
但信託產品裡,真出了大事兒的也不少,“天津信託產品投顧涉嫌詐騙”、“中信信託三峽全通兌付危機”、“建行代銷信託產品浮虧超50%”等等。
所以,不要以為,所有的信託產品都能平穩的度過兌付危機,認為信託的投資門檻高,安全級別就一定也高。
剛性兌付,只在房地產信託、政府融資類信託,銀信合作理財產品中要求一定要被執行,而證券投資類信託卻是不受這一約束的。我們國家可並沒有哪項法律條文規定,證券投資類信託必須要進行剛性兌付的。
-
3 # 鄭家雙
本人從事金融行業4年,主要負責信託產品!以下是我個人對信託產品的理解,(供大家參考)
1.監管層面,信託公司受銀銀監會監管,信託公司發行信託產品需要在銀監會備案!
2.法律層面,一法兩規(《信託法》《信託公司管理辦法》《信託公司集合資金信託管理暫行辦法》)
3.信託公司層面,全國信託公司僅68家,已暫停頒發信託牌照!且所有信託公司股東為大型國企央企,銀行,地方政府!註冊資本金3億以上!
4.產品層面,信託公司對於融資當的要求非常高,且需要提供足額的抵押物或者實力雄厚的擔保方!
-
4 # 股市動盪安全第一
信託就是典型的莊股,就當下市場的情形來看,信託就是一群渣渣,只要有信託就要小心爆雷,連續的跌停你說靠譜不?遠離信託,珍愛生命
-
5 # tsonglee
信託作為一種金融產品,理論上講,存在其他金融產品共通的風險,如市場風險,合規風險,道德風險等,但個人理解,能稱得上信託產品真正風險的只有一個,即市場的系統性風險。理由如下:
首先要從信託產品的設計和風控說起,目前業內即使比較靠後的信託公司,都有一套篩選標的專案的嚴格標準, 而且底線不會沒有節操的低。一旦專案進去公司內部的審批流程,信託公司內部的風控部門會層層審查,基本不存在故意放行明顯有瑕疵專案的道德風險。在風控措施上,抵押率業內基本在50%左右,還有擔保,實際控制人連帶責任擔保等,基本確保控制住風險。
其次,信託公司都有比較強大的股東背景,即使所謂的民營信託公司,這確保在專案出現暫時風險時,信託公司有能力確保剛性兌付。
因此,個體信託產品實質上並不存在多大風險,但系統性風險信託產品無法躲避。
目前集合類信託產品主要還是投向房地產和政府融資平臺,個體產品的風險可以透過處置抵押物和政府間的財務調配解決,但一旦發生系統性風險,如房地產泡沫破滅,政府大面積違約,抵押物打對摺在市場上也處置不了,政府不再關心自己的信用,那麼信託產品將面臨真正風險。實際上,目前市場上出現的信託產品風險事件基本屬於此類,如中誠信託山西煤礦信託事件,近來爆出的房地產信託事件,基本是整個行業出現系統性衰退,導致的風險事件。
綜上,信託真正風險是系統性風險。
-
6 # 遁逃者
安全?2018年國家金融去槓桿工作的重點目標之一就是各類信託產品。
1、2018年年初,因為監管部門要求各類信託產品強行去槓桿,導致信託計劃持倉的股票暴跌,想必去年2月份A股那輪暴跌,大家都還沒忘記吧,很多股票都是連續一字跌停,拖累了大盤單月從3500點最多跌到3060點。
2、之前信託產品全部都是剛性兌付的,且年化收益高,普遍在8%左右甚至高的都有10%以上,但門檻比較高,基本都是100w起售,而且個人資產不能少於300萬或者最近3年年收入不能少於50萬。另外因為起售點比較高,實際上也有很多銀行在買,銀行把銀行理財產品發售後拿到錢的去買信託,等於是用客戶的錢去賺取中間的差價,在層層剛兌的情況下,這裡面是有很大的槓桿的,所以2018年以來連續爆出多起信託產品延期兌付,一些信託產品踩雷,信託產品已經不再像之前那麼安全了。
3、信託產品還有一個比較大的特點是投資期通常比較長,這實際上也隱藏一定風險。
4、但總體看,信託產品的安全性普遍高於各類理財產品,目前中國信託公司數量還比較少,其中有央企和銀行成立的信託公司相對還是抗風險能力比較強的,而一些地方政府成立的信託公司、民營信託公司就要差很多。另外投資信託產品也要看借錢方,通常證券投資類的感覺風險更大,一些財政支付能力比較強的地方政府的信託產品安全係數就要高一些。另外購買信託產品的時候,一定要關注合同上是否有關於提前結束或者延期的條款細則,如果遇上違約,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自身權益。
-
7 # 曉文說財
買信託產品安全嗎?
一:法律層面
1,《信託法》第16條規定,信託資產具有獨立性,不能抵債不能被清算,具有債務隔離功能;2,存在銀行的錢一旦發生債務糾紛,錢就不是自己的啦!(其它資產,如股票、基金、黃金、住房等等,全部要抵債的)請問,哪個更安全?
二:收益的實際兌現情況
1,自2001年《信託法》成立以來至今,信託業對投資者100%兌現收益,即使2011、2012年度,媒體不斷炒作房地產信託兌現壓力大,風險高,但實際上房地產信託的收益全部兌現!去百度搜下,看看哪個信託的購買者說自己買信託虧了?找不到!而其它金融產品,都可以搜到不少投資者虧損的。
2,再去去百度下就可以搜到2010年銀行一共38款理財產品沒有兌現預期收益!
3,今年以來還不時爆出銀行理財產品虧損的,比如有客戶王女士在銀行(原深發展)理財,180萬被理成1萬(50萬理成1萬);雖然最後查出客戶買的理財產品不是銀行自己推出的,而是銀行業務員私下代理的黃金交易產品,高風險的,交易對手是家普通的投資公司,所以,即使在銀行買理財也要小心再小心。
4,股市就不用提了,哀鴻遍野。
三,從對風險的控制來看
2,銀行的風控指標呢?大同小異。銀行同樣也遇到融資人(借款人)還不起錢的時候,銀行的做法是處理抵押物,銀行的抵押率是70%,信託基本是50%以下。大不了銀行當做不良資產自己買單,信託也一樣。
請問:風控過程和指標一樣,做法同樣,抵押率信託更低,憑什麼說信託風險高?
四、從收益的分配來看
1,銀行給了大家低的利率,自己去賺大錢,利潤高到不好意思說,可以200米就開一家;2012年上市公司年報,最賺錢的10家上市公司裡面7家是銀行,16家上市銀行的利潤超過了其它2200多家上市公司。
2.騰訊財經圖片報告《萬億銀行理財與龐氏騙局》(原報道連結:http://t.qq.com/p/t/150353055164216)揭秘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主要來自信託與城投債,銀行發行信託產品再買信託,不做產品研發與設計,輕鬆賺錢收益差。看騰訊財經報道的下圖:
請問:你相信銀行,銀行相信信託,為什麼你不直接相信信託?
五、從信託發行看
1,信託產品有大半是透過銀行賣出去的(為什麼?老百姓相信銀行,銀行知道你存多少錢,沒辦法這就是優勢)。而其中有些銀行是直接賣信託產品,有些是銀行的理財資金池。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4-5%,信託理財產品收益10%左右,知道其中的利潤差了嗎?此外銀行還要賺大部分發行費。銀行理財資金佔了信託規模的1/3。
2,現在銀行已經很少公開賣信託產品了,至少筆者接觸到的銀行是這樣的。因為這樣客戶就會知道信託這種低風險高收益的產品,銀行肯定不願意;所以除非客戶主動要求,否則銀行很少主動推銷信託,即使客戶問起來,銀行代銷的信託產品收益率也大大低於信託公司直銷的?銀行美其名曰是產品經過銀行的篩選風險更低,但仔細一看,不僅收益率低於信託公司直銷的,而且基本是小信託公司的。主要原因當然是利益分配。小信託公司收費便宜,通常僅僅是法律意義上的通道而已,這樣利差比較大,品牌好的信託公司銀行不願代銷,如中融信託、平安信託的產品,市面口碑好,但銀行很少見到。如果要風險低,為什麼只要代銷小信託公司的呢?真正出問題了,銀行也不會負責的,因為信託公司才是法律意義上的受託人。比如中誠信託30億礦產風波,專案是工行推薦的,工行賺了4%的發行費,中誠賺的不會超過0.5%,中誠信託不過是銀行的通道而已。但出事了,銀行把責任撇得乾乾淨淨,說自己只是代銷,信託公司才是受託人?大家心裡應該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吧。
3, 你相信銀行,銀行相信信託。請問,為什麼你不直接相信信託?
六,從全球信託業發展趨勢看
1,這些年中國信託迅速崛起,自2008年起資產管理規模以每年1萬億遞增,自2012年9月已達5.75萬億管,資產千萬以上的富翁40%以上已經選擇信託公司管理財富。這麼多年信託收益都在兌現,5.75萬億的資金都在信任信託,難道您的錢一進來,信託的口碑就倒了?您有這麼厲害嗎?
2,在西方發達國家,比如歐美/日本等國,信託業遠比銀行業發達。信託資產對GDP的佔比超過了100%,在在中國,即使如今信託業風光無限,這一佔比也不過才10%左右而已。信託業遠遠沒有發揮出它應該發揮的社會作用。如果以發達國家為標杆,信託規模還是太小了。
3,西方發達國家的富豪基本接受信託公司管理資產,比如肯尼迪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喬布斯等等,都將大量的家族財產交給信託公司打理,並作為財富傳承工具。信託作為財富管理方式已經十分普遍,華人還不夠了解而已。中國遠沒到普及的程度。相反地,不懂採用信託公司管理資產的富豪,中國富豪胡潤排行榜每每易主,今年的胡潤排行榜上的多數人財富嚴重縮水,2011年中國億萬富豪財富縮水高達1/3。中國胡潤上的富豪能守住財富7年的不到20%!而全球億萬富豪難受財富20年。(我的部落格其他博文有轉載)。當然在西方信託之所以受青睞,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信託財產免交遺產稅,信託資產規模受保護(不能公開);而在中國,尚未開立遺產稅。
4,如果有錢人都懂得信託作為財富管理工具,作為資產配置重要的一部分,哪裡會遭遇財富縮水?
七、既然信託這麼好,為什麼不大力推廣?
在西方發達國家,信託是比銀行還發達的金融機構,而在中國,信託遠遠落後於銀行。這是中國特色,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國家相關法規、政策規定不允許信託公開搞推介、宣傳,廣告也不能做;信託公司的發行人員也不能做公開推廣,公開的宣傳活動、部落格、QQ、簡訊推廣等全部被禁止。因為,如果信託發展過快,大家都去追求這種低風險高收益的金融產品,銀行的可用存款必然大量減少。而在中國,銀行是國企、央企、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銀行可用存款少了,地方政府、國企、央企就沒辦法獲得那麼便利的低成本融資。所以,信託產品基本透過銀行或者第三方理財機構購買。這些年信託公司的直銷業務也建立起來,但總體銷量仍然不容樂觀。
-
8 # 億民財經
還是比較靠譜的,信託公司一般也有專門的《信託法》,無論是哪一種信託產品,信託公司在發行時,一般都會設立一定的風險控制和增信措施,而且也會有一些實力機構介入作第三方擔保,以保障專案本金及投資收益的相對安全
-
9 # 茶杯裡的小松鼠
信託是信用委託的意思。
它是指受他人委託,代為管理、經營和處理某項經濟事務的行為。
銀監會發放拍照的信託公司目前有68家!
大致分為:
央企控股信託公司
地方政府信託公司
外企參股信託公司
如果選擇信託產品投資。個人意見,你可以先了解信託產品背後得信託公司。因為市面上經常活躍的信託公司就是三十多家。好的信託公司產品,個人很難買到。一般都是大型機構或者內部人士訂購。所以選擇產品看背景公司。最好選擇央企控股或者合資控股信託公司!
信託公司產品出現兌付風險以後,也會有相應單位或者國有單位進行兜底。
理財產品,選擇信託是有相應合法保障的。
希望個人意見對你有幫助!
-
10 # 安得財富
現在是一個全民理財的時代,可別小瞧老年人,他們可是國債的最忠實擁躉呢,雖然國債利率確實不高,但它也是理財啊。對於青壯年來說自然是更傾向於回報稍高的理財產品,信託就是一個非常靠譜的選擇,不過要注意的是信託的目標人群是高淨值客戶,畢竟是百萬門檻的理財,大家進行選擇的時候還是要量力而行啊。下面給大家講解一下信託的概念。
從監管層面來看,信託公司是持有國家金融牌照的正規金融機構(和銀行一樣同為銀監會監管)。在2000年前後信託公司有上百家,經過一系列嚴監管的政策後銳減到如今的68家,且70%為政府背景和央企,所以信託公司的資質問題投資人們大可放心,有“領導”看著,有“法律”管著。
還有些謹慎的投資人擔心這是不是非法集資?其實會有這個疑問的說明您對金融有一定的瞭解,起碼知道非法集資,但又沒有完全的瞭解,因為信託理財絕對不是“非法集資”。信託公司在風險控制上和銀行的流程大致相同,抵押足值和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才允許幫企業融資。信託產品的兌付也是相當有保障的,基本上很少違約,即便有違約的也大都是延期而不會讓投資人血本無歸。
投資沒有完全零風險的,信託產品的風險相對來說是比較低的,投資者們可以酌情選擇。
-
11 # 小黑看財經
不請自來。信託是委託人基於對受託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委託人的意願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進行管理和處分的行為。
截至2016年年末,全國68家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達20.22萬億,跨入“20萬億時代”的信託業成為中國金融領域超越證券、保險,僅次於銀行的重要組成部分。
信託尤其是金融信託,使人們從表象上感到它僅是一種金融工具的運用及過程,但從本質上看,信託是一種源於英國而日臻完善的財產管理制度。
所以說,信託公司是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其業務運作均有法律依據受法律約束。
回覆列表
信託產品風險大不大?
相對而言,類固定收益類信託產品是當前各類產品中較為穩健的產品,正常情況下,這類產品大都能夠保持剛性兌付。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買了這類產品就是進了“保險箱”,這也意味著類固定收益型信託產品依然存在一定的風險。總體來看,這類信託產品從資金運用方式上大體可以分為貸款類信託、股權投資信託、權益投資信託和組合投資信託等,大部分均屬於融資類信託的類別。因此,融資方可能出現經營問題,到期不能按時還款付息等問題成為最需要考量的問題。一般而言,信託公司透過抵押、質押、擔保、強制公證等,將盡可能保障投資者收益,但建議投資者在購買產品時仍要好好衡量融資方的資金實力和經營情況。
此外,信託產品的存續期一般都較長,很多都是1—2年期,甚至更長。因此購買這類產品存在流動性風險,一旦中途急需用錢,哪怕透過部分信託公司提供的平臺可以轉讓相關產品,但仍需要損失一定的收益或者支付一定的手續費。
當然,在加息通道時,固定收益類信託產品的收益率是不會隨著利率的上漲而上升的,這也是投資者需要考量的問題。不過目前處於降息通道中,因此這一點風險暫時可以不予考慮。
至於投資這類產品的最壞結果,按照法律文字來說,信託產品其實都是不保本保收益的,雖然目前大部分固收型集合信託產品都會提供剛性兌付,但是也不排除個別公司的個別產品出現融資方的信用風險導致其無法進行全部的本息兌付。信託公司一般需要一段時間進行資產方面的重新處理,因此很多類似的產品會採取展期的舉措。但業內人士也表示,未來隨著市場的變化,信託產品“買者自負”的原則也需要提倡,剛性兌付將會被打破。彼時,最壞的結果就是本息的兌付都要看實際情況而定,投資者很可能出現最終本息無法兌付的情況。
購買信託產品的步驟:
諮詢及預約
確認及繳款
推薦期屆滿,投資者確認認購份額後,直接將資金轉入信託公司為信託計劃開立的信託專戶。
簽署信託合同
委託人交款後與信託簽署信託合同及相關文字,簽約時委託人須向受託人提供以下材料:銀行轉賬憑證原件、信託利益劃付賬戶、身份證明檔案以及信託公司要求的其他材料。
發放權益證書
信託計劃成立後,信託公司將在成立後約定時間內向受益人發放受益權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