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復活紀

    掐指一算,還有幾天就要到端午節了,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首先給大家說一下端午節有何來歷。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在中國的傳承發展中,除了吃粽子紀念屈原外,還有很多內容豐富的習俗,而且各地習俗各有差異。

    各地的端午習俗有哪些呢?

    比如:廣東

    廣東特別注重節日氣氛,端午節在廣東自古就是熱鬧隆重、喜慶洋洋的節日。廣東端午節習俗的就挺多的,主要有賽龍舟、食粽籺、插艾草、龍點睛、拜神祈福、打午時水、聚午宴、放紙鳶、洗藥水澡、浸龍舟水等等。廣東人過端午節很有節味,節俗內容豐富。南方江河水網縱橫,水上競技活動歷史悠久。地處亞熱帶的廣東為適應這炎熱天氣及夏季時令,很早以前就在"五月端"採取各種措施消暑,全民防疫健身。

    江蘇

    江蘇的端午習俗除了划龍舟外,還有節日裝飾則的五毒圖、菖蒲與艾葉、鍾馗像、纏臂的綵線,掛絲線粽、穿五毒衣、戴香包等。節日飲食主要有粽子、雄黃酒、五黃宴等。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浙江

    浙江的端午習俗,吃粽子、賽龍舟、懸菖蒲艾葉、拴五色絲、飲雄黃酒、吃五黃、佩香包、採百草等是比較普遍的習俗,但各地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習俗細節上的差異。

    河北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葚,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葚,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

    山東

    山東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五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

    端午節吃粽子,是山西省城鄉人民傳統的習俗;包粽子習慣在端午節的頭一天。傳統粽子以黍米為餡,佐以紅棗,外包蘆葉,吃時拌糖。飲雄黃酒,也是山西民間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主要用於防病和祛毒。

    陝西

    陝西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

    甘肅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漳縣,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四川

    四川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上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光緒二一年後,此俗停止。在綿陽市和遂寧市的部分地區,有端午吃包面[和餃子類似,用麵皮包餡煮食]的傳統,具體由來有待考證。

    湖北

    湖北黃岡市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市秭歸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紀念屈大夫的活動;這一天還有曬水給小孩洗澡的習俗,據說可以洗去汙濁和病魔。五月十五又稱"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又稱"末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

    湖南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嶽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

    福建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邵武府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海南

    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內地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舟水和洗草藥澡。

    臺灣

    臺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划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臺灣端午有"浴苦草"之俗,用苦草、菖蒲、艾蕊等燒水給孩子洗澡,以祛除百病;有的地方或以"午時水"洗澡。

  • 2 # 融融118

    最經典的說法,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楚國的屈原,起初的風俗也來自楚地。那麼,楚地端午的習俗有哪些呢?

    1.扔雞蛋、鴨蛋。

    據說,人們往水裡扔粽子,扔雞蛋、鴨蛋,免得大魚吃屈原沉在水底的身體。現在湖北湖南等地,仍保留端午吃鹹鴨蛋的習慣。

    2.划龍舟。

    屈原是楚國的愛國主義大詩人,楚華人民愛戴他。而划龍舟,人們是為了競相打撈屈大夫的屍身。

    3.掛艾蒿(或菖蒲)。

    艾蒿,又名家艾,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以驅蟲避疫,淨化空氣,可以驅溼散寒,可抗菌抗過敏,增強免疫力。

    同時,人們去山野採摘5月5日這天帶露水的艾蒿,放家裡曬乾,隨時備用。

    4.沐蘭湯。

    古代人們認為,5月為毒月,5日為毒日。這天用佩蘭或艾、蒲等草藥煎水沐浴,可治面板病、驅除晦氣、除穢避疫。楚地孩子出生第三天,會“洗三”,即用煎熬的艾蒿水清洗孩子身體,祛除胎毒。

    在湖南,廣東、廣西等地,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沐蘭湯洗身,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療面板病、去邪氣。

    因為有這一個習俗,端午節又叫沐蘭節。

    5.喝雄黃酒。

    雄黃酒殺菌驅蟲解五毒,把雄黃酒灑在牆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大人們會用雄黃酒在孩子額頭寫下一個“王”字,目的是一借雄黃驅毒,二借猛虎之威鎮邪,畢竟小孩子三魂七魄還沒有長全。

    當然也有說雄黃主要是避蛇,因為蛇怕雄黃。白娘子就是因端午節飲雄黃酒而現出了白蛇的原形,把丈夫嚇死了,她後來去盜仙草又救活了丈夫。

  • 3 # 留一春意

    端午節又到了,我還是講講端午的那些事。

    祖藉河南南陽,八歲就離開了,隨父親到了江西,老家是怎樣過端午節,在我的腦海裡己經沒有概念了,就講講江西這邊是怎樣過端午節吧。

    端午節即是紀念日又是民俗傳統節日,內容豐富多彩,除了吃粽子外,還有許多有意義的民俗傳統節目,如賽龍舟,看儺舞戲,扦艾,分紅蛋,撒雄黃酒等。

    五月初一,這邊叫開龍,就是把放水裡的龍舟請出來,擦洗一番,重新裝裱,這天會分食包子〈有肉餡也有糖餡〉大人們一般都捨不得吃,〈那時條件困難,不是所有人都有,只是參加龍舟的選手才有〉會把包子拿回來,給孩子分吃,這天的包子是有說詞的,叫做 開龍包。

    初二插艾,父親會帶著我們去割些芑艾,葛藤,菖蒲,紮成小捆插在門口,據說是避障氣,驅邪。

    初四分紅蛋,看儺戲,紅蛋其實就是鹹鴨蛋抹成紅色,每人一個但不能吃,要到初五中午撒了雄黃酒以後才能吃,最有意義的新看儺戲和賽龍舟。

    儺神起源不祥,但是地方的保護神,以驅鬼降魔為己任。儺戲表現誇張,伴象非常鬼異,隨著鼓點樂器表演的淋離盡致,特別好看。

    終於初五了,父親是舵手,要撐握龍舟的方向,沒有時間陪我們,我和哥哥姐姐們會早早地來到河邊,站住最好的觀看點,賽龍開始了,旗手的指揮,伴著鼓點,水手會聽著鼓點,拼命的地划動手漿,尤其是衝刺的時候,此時特別扣人心絃,人山人海,發出的是同一個聲音 加油,加油。

    這就是我童年記憶中的端午節,這些民俗活動被冷落了幾十年,現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民俗文化活動在逐漸的回覆,但總覺得少點什麼,也許是懷念仙去父母吧。

  • 4 # 赤子明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傳說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華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端午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賽龍舟的習俗;並作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白銀的端午節民俗中有癩蛤蟆避端午之說。就是說在端午節這一天找不到癩蛤蟆。如果這一天抓住一隻癩蛤蟆,把墨錠塞進蛤蟆腹內,陰乾,稱為蛤蟆墨。傳說可以塗抹腫毒,有清熱、解毒之功效。這種蛤蟆墨很寶貴,也很神奇,故白銀有一句民諺曰:我把你用蛤蟆墨圈了。其意思是根本辦不到的事情你就別異想天開。

    吃粽子。端陽節的早晨,白銀人一般要吃粽子。據記載,早期的粽子稱為角黍。角者,形也。黍者,料也。具體做法是用菰蘆葉裹米,以淳濃灰汁煮熟,於端陽節食用。米煮熟置涼水中浸泡,炎熱天吃後具有止渴、去熱功效。而菰蘆葉、灰汁同樣有清涼、敗火的藥用。可見粽子是古人夏季防暑祛病實踐中創造出來一種應時食品。還有一種說法是,屈原投身汨羅江後,當地百姓怕屈原葬身魚腹,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白銀人的粽子一般是三角形狀,用竹葉做外皮,裡面的配料不像南方人那樣喜歡用糯米、綠豆、豬肉、五香粉等,而是在糯米里加紅棗、花生米。吃的時候,如果加點蜂蜜,就會更加香甜爽口。

    吃甜醅。甜醅是白銀城鄉特有的小吃。甜醅用莜麥製成。先將莜麥裝在袋子裡摔絆去毛皮,然後簸淨煮熟,撒上發酵的麴菌,用毯子將盆子包裹嚴實,三天以後取出食用。這種小吃香甜可口,白銀人都十分喜歡吃。甜醅也是端陽節饋贈親友的食品之一。

    綰花繩,花繩又叫五彩縷、五色線、朱索、百索等,是端午節必備的物品。端午節當天,人們會把彩色絲縷合成細繩子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據說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蛇、蠍、蜈蚣、壁虎和蜘蛛)近身。這種彩色絲縷要戴到六月初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裡讓水沖走。傳說認為這和藥王孫思邈的事蹟有關,將花線丟進河裡,等於百病也被帶走了,具有送災的性質。

    兒時的端午節,最開心的就是能夠在手腳腕綰上母親搓編的花繩子。那花繩子中,有母親對孩子節日裡的禮贈,更有母親對孩子無盡的關愛。歲月傾灑風霜,年輪滾動不止,回首風霜,韶華逝去,然而一年一度的綰花繩卻如同飲食蜂蜜、糖果一般甜。

    戴荷包,荷包又稱香囊。白銀的民間素有端陽到,戴香包的說法。端陽節前,各家各戶心靈手巧的婦女都要用彩色花布和綢布縫製各式各樣的荷包,裡面裝上香草和中藥材,如雄黃、蒼朮、香藿、丁香、白芷等,在節日當天給孩子們佩戴香包,這種香包就叫祛災包,有時是小孩的母親自己做的,有時是小孩的祖母做的,有時是小孩的外祖母節前送來的。香包的大小,形狀沒有規定,小則直徑只有一二釐米,白銀人稱之為杏核,一般串在花繩上。大則直徑有十多釐米,以紅色為主,各種顏色搭配製作,也有繡彩色花邊的,一般掛在小孩的胸前。荷包的形式有小鳥、青蛙、老鼠、西瓜、柿子、石榴、辣椒、菸袋、雞心等,還有十二生肖、西遊人物、金陵十二金釵等組合式荷包,品種繁多。荷包製作工藝十分精美,又裝有藥材和香料,帶上它具有防病避邪的功用。

    艾草

    插柳條或者艾草。端陽節當天,白銀城鄉還有在房門前或房簷上插柳條的習俗。這是從當地的一個民間傳說中衍生來的。話說古時候,有一個姓柳的將軍打下了一座城池,他吩咐手下見人就殺。就在他帶領將士肆意燒殺的時候,看到前面一個逃生的長者手裡拉著一個孩子,懷中抱著一個孩子。在逃跑途中,他扔下手中的孩子,抱著懷裡的孩子繼續往前跑。將軍不解,於是下令士兵抓回長者。他問長者,為何不扔下懷裡的孩子,帶著會跑的孩子逃走?長者說,手裡拉著的是他自己的孫子,懷裡抱著的是他鄰居的孩子,鄰居已經被殺死了,他一定要保護鄰居的孩子長大成人,才對得起死去鄰居的託付。將軍聽說此事,深受感動。問及長者姓名,長者說自己姓柳。於是,柳姓將軍放長者回村,並囑咐其門前插柳,號令三軍見柳不殺。長者回村後,將這個秘密告訴全村人,一夜間全村門前皆插柳。第二日,將軍前來,為了信守諾言,沒有再開殺戒。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它包含了人們反對戰爭,嚮往和平、幸福,以及人與人之間渴望愛與信的美好願望。

  • 5 # 腳踏車的後備胎

    咳咳....一轉眼又到6月份了,端午節的到來預示除了能吃上端午粽子外還意味著2019年又過一大半了,不過對於廣大勞動人民來說,最悲慘的莫過於過完端午節,上半年的假期已經完全過完了,下一次3天以上的假期就要等到下半年的中秋假期了,這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啊。所以為了迎接這個節日,你打算和你的家人乾點什麼呢?不妨就應節一把吧,把端午傳統的風俗都做一次如何,畢竟隔壁的南韓人還是惦記著中國這一傳統節日的!

    端午的叫法

    端午亦稱端五,是中國現存為數不多的傳統節日(主要是能放假的節日)。可是你知道為什麼叫做端午節嗎?“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跟“初五”其實是同一個意思;然後端五的“五”字跟“午”也是同一意思。按照古時的天支地支順序推算的話,五月就是是“午”月。而午時亦被稱為“陽辰”,因此端五也叫“端陽”。舊曆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午。因此端午節除了叫端午之外還叫,端陽,五月節,龍舟節等等的叫法,所以可以看得出來古人在某些領域還是有過人之處的。

    端午節的傳說

    紀念屈原估計這個大多數的小夥伴也是知道的。話說戰國時期當年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肉身被河中的蛟龍所困,江邊兩岸的百姓無不為此感到傷心,於是每年的這一天都會向河中投五色絲粽子,以驅蛟龍。(但實際上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經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關於這個屈原方面的故事也太多了,這裡就不多介紹了。

    迎濤神是中國民間信仰,流行於江浙一帶。中國民間傳說是這麼描述的: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夫差聞言大怒,下令取伍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內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伍子胥因此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迎濤神的風俗。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1.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2.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同時古代吳越的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慣。在五月初五日會用“五彩絲係臂”,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除了以上的幾個主流的說法外,還有諸如“惡日”,“夏至”,“紀念女詩人秋瑾”,“紀念介子推”,“勾踐水上操練水兵”等等的來由,反正端午節來由十分廣,也並不只是紀念屈原。

    吃粽子和南北粽子之爭

    為什麼要吃粽子?據說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著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各類水中魚蝦吃他的軀體,兩岸的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隨後每年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中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就是說我們現在吃的葉子包的粽子,其實在以前是竹筒裝起來的。

    粽子之間爆發的戰爭!端午到了,一場亙古不變的南北粽子大戰又再度走進人們的視野。幾乎每年的各種節日,東南西北各路吃貨們都會因為爭論不休甚至不惜大打一場。無論“甜粽子”還是“肉粽子”而你到底又是哪一派呢?甜粽子派認為,北方甜粽選用上好的糯米調製甜味,包裹著花生和大棗,伴著粽葉的清香,好吃的停不了口!而南方的肉粽子則認為:“不包肉的粽子食之無味!” 精選的豬肉嚼勁十足,煮爛熟之後一口咬下去那油脂叫一個香啊!!無論你是南派還是北派,甜派還是鹹派記得端午節吃粽子切忌多吃了會膩噢!

    賽龍舟

    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沿江搜尋到洞庭湖,可是就是不見屈原的屍體。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華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賽龍舟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特色美味

    茶蛋和鹽水蛋。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五紅”。烤鴨、莧菜、鴨蛋、龍蝦、黃魚或者黃鱔。這樣整個夏天就可以避邪消暑了。飯桌上紅莧菜不可少;紅心鹹鴨蛋價不高;雄黃泡酒後呈橙色;河蝦買點兒,油炒後,蝦殼紅通通的紅光油亮;燒鴨上市了,到鴨子店斬個脯或腿子,於是,所謂的“五紅”也成了端午節餐桌上必定選單。

    大蒜蛋。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艾饃饃。不少地方過端午節時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艾中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面板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無論食還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其他你不知道的有趣的風俗習慣

    點雄黃酒。將雄黃浸泡在酒中,然後將雄黃酒點在人的額頭、耳朵、鼻子、手心等地,期望遠離毒蟲,消災防病。

    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古人認為飲這些酒能解邪毒,除此之外還會把這些酒噴灑到門窗之上,一起到避五毒的作用。

    佩戴香囊。端午節來臨之際,給小孩子佩戴香囊或者荷包,寄託辟邪、遠離瘟疫的意思,另外是一種很好的點綴裝飾物。

    掛艾草。端午的時候,人們喜歡把艾草,菖蒲掛在大門的兩側,寓意消除疾病、驅除晦氣、招福,讓家人的身體健康以及好運氣。端午是入夏後的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疾病多發,所以在這個節日,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一樣,可以趨利避害。所以有“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之說。

    系五彩繩。在端午節,要給孩子在今天戴上五色線。五色線要在第一場大雨或者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傳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五毒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將疾病帶走,可以保孩子平安。同時古代認為五彩色是吉祥色,所以在端午節用五彩繩系在孩子的手腕、腳腕或者頸子上,寓意消災躲難、遠離疾病、平安長壽。

    避五毒。民間認為5月是五毒出沒之時,而且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加上蛇蟲繁殖,所以要十分小心,才形成了此習俗。

    端午雨。民間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端午節如果下雨,就會鬼旺人災,人易生病,如果不下雨,則是大吉。這種俗語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存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超多強的戰國時代,魏國為何能稱霸中原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