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蒼茫大地一棵草
-
2 # 子語有云
現在和過去差別還是很大的,在古代中國都是農業社會,整個宗族都居住在一起,過年了,整個宗族在一起,而且大家聚在一起,年味很濃,而且由於古代物質的匱乏,往往在過年時會大餐一下。
而在現代,人口流動加快,家庭核心化,人與人之間的聯絡變得淡了,而且現在物質文化高度發達,過年大家不在過度的大魚大肉,注重健康飲食,而且過年時候,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家庭集體旅遊。
-
3 # 冷月鉤沉
古代過年,有很多的習俗和傳統,古代的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事是祭祖。早上3點,家裡男女老少換上新衣服,排好隊祭拜祖先。祭拜完祖先,再向長輩磕頭。天亮之後,組團給親朋好友拜年,請客吃年酒。
初二,出嫁女回門,女婿給岳父岳母拜年。
初三,把祭祖供品撤掉。初四,接灶神。
初五,破五,送五窮。把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五窮”送走,迎來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五福”進門。
最熱鬧的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們的祖先張燈結綵,掛紅燈籠,放鞭炮非常的熱鬧。
現在過年,大家會吃年夜飯,然後看春晚,手機集五福卡,偶爾會去走親戚,但是沒有古代那麼多的講究了。
古代的年味兒會比較重一些,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很多風俗習慣逐漸淡薄,過年回家往往是因為父母在家,回家過年的符號更多的是陪伴。
-
4 # 古德體育說2
春節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西周時期,綿延3000多年曆史,很多習慣流傳下來,很多傳統隨著歷史消散,今天說說古代過年和現代過年有什麼區別。
首先,古代的年並不是正月初一,而是十月初一作為第二年的歲首,而十月初一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秦朝的“春節”。夏朝規定正月為歲首,到了商代時,就變成了十二月,周代則變成了十一月。到了漢朝,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下令將每年的歲首改為正月,正月初一作為過年就延續到了今天。春節的基本習俗也在漢代基本定型。
第二,古代人在過年的時候回食用雞蛋和雞肉,古人甚至稱元日為雞日。雞蛋被人認為有奇效,有的古人認為吃了雞蛋就可以修道成仙“元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煉形“ 即修道成仙。而有的人認為,吃雞蛋可以有效避開瘟疫。《練化篇》中說”正月旦,吞雞子,赤豆各七枚,避瘟氣“現代人就沒有這個習俗了。此外,古人還會在春節這一天喝屠蘇酒、椒柏酒,被認為能前身健體。
而另一個重頭菜就是五辛盤,五辛盤就是裝有五份辛辣食物的菜品。風土中記載,“元日造五辛盤”,“五辛所以發五臟氣,即蔥、蒜、韭菜、蕓薹、胡荽是也”,也就是現在的:蔥、蒜、韭菜、油菜、香菜。而過年常吃的小零嘴呢則是膠牙餳,據稱其能強固牙齒。現在則沒有這種傳統,或者已經演變為送灶神的供品。
封建社會對女性的壓迫處處可見,在過小年的時候古代的人都會拜灶王爺,但是祭拜的只能是男人,女人一律不能祭拜。在過年的時候,古代女性必須在男方家過年,就算是離過婚的女人在過年的時候也不敢會孃家過年,初一初二禁止女性出門拜年等等,現在這些都已經被當做糟粕拋棄了。
其實,古代和現代過年的習俗大同小異,都會打掃、拜年、守歲、祭灶、貼春聯、放鞭炮等等,只不過現代沒有古代那麼繁瑣,是古代過年的簡化版。
-
5 # 為國釣魚
謝小蜜邀
漫談..過年古代君王的主要本職工作有兩點,除了治理天下外,最重要的莫過於在祭拜各路神仙求平安的活動中充當“大祭司”。過年的習俗便是由遠古祭祀活動演變而來
我們現在沿襲著漢武帝時期定下的規矩,以每年農曆正月為歲首,過年的意義在於“吐故納新”。由此,過年其實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除夕、元日、元宵是這個過程中的三個潮點,過年的起點是臘八
現在我們來大致瞭解一下比較有代表性的三個朝代的過年習俗
1.魏晉--南北朝.驅鬼是重心臘八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
村民在臘八這天要敲腰鼓、戴面具、唱儺戲,以此驅逐災疫。
秦朝時唱儺戲驅疫的習俗一般在臘月初七舉行,“今人臘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呂氏春秋》
古人認為疫病的起因是“鬧鬼了”,儺戲就是用來驅鬼的法事。“儺人所以逐厲鬼也”。~《禮記》
其日,並以豚酒祭灶神。
臘八這天另一項重要活動是各家各戶要在灶臺上擺放豬肉和酒祭灶神,這個專案只能由家裡最年長的女人執行。“灶者,老婦之祭,尊於瓶,盛於盆”。~《禮記》
漢朝人祭灶神用的不是豬肉這種又羶又膩的玩意,羊肉又太貴,牛是生產資料不能殺,於是,狗肉走進了灶神的食譜。“漢陰子方,臘日見灶神,以黃犬祭之,謂之黃羊。陰氏世蒙其福,俗人競尚,以此故也”。~《五經異義》
後來天庭調休,對灶神上天彙報工作的日期作了一點改變
除夕歲暮,家傢俱餚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
臘八後,人們便開始為過年作準備。除夕夜擺上一大桌葷菜素菜,家人歡聚飲酒。
年夜飯不能吃完,一定要留下一份,放到正月十二再拿去倒掉。寓意“有餘”和“去故納新”
元日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
正月初一這天不能睡懶覺,聽到雞叫就得起床,初一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院子裡放鞭炮,以驅走山精惡鬼
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凡飲酒次第,從小起。
放完鞭炮,大家開始梳洗打扮。初一這天不一定要穿新衣,但衣帽一定要整潔。梳洗完畢,家裡人向長輩道賀新年,開始進餐
首先下肚的是用花椒花和柏樹枝泡的“椒柏酒”,然後是桃子(桃仁?)湯;跟著再喝一杯“屠蘇酒”,吃一塊甜品“膠牙餳”;初一這天還要吃一道由五種辛辣食材組合的“五辛盤”,以散發體內一年來累積的陳腐之氣;濁氣散發後再吃一枚由柏子仁、麻仁、細辛、乾薑、附子做成的具有驅鬼功效的“敷於散”,再在按男左女右的方式在手臂上佩戴“卻鬼丸”,壓軸大戲是每人吞一個生雞蛋
初一喝酒的順序是從小的開始,長者最後喝,因為“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與酒”。人與人相處是相互的,家人也不例外,如果說向長輩道賀體現的是晚輩“尊老”之意,飲酒順序便體現了長輩“愛幼”之情
春秋時期人們只是“春日飲酒茹蔥,以通五臟也”~《莊子》,南北朝時期華人的飲食已經得到極大豐富
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於其傍,百鬼畏之。
初一要裝飾自家大門(不是除夕),在門上貼上雞的圖案(不是福字),圖上掛一條葦索,再在傍邊插一道桃符(能“插”的桃符自然是用真正的桃木做成的符,而不是畫在紙片上的鬼畫桃符)。這樣裝飾的大門能讓百鬼害怕
雞才是南北朝時期的門神……哎,別蹭熱度,你哪個KTⅤ的?
傳說中的門神秦瓊和尉遲恭真的只是傳說,即使一定要將門神雞轉換成人,那也是“荼”和“鬱”哥倆。“黃帝書稱,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萘與鬱,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扌骨)人,援以葦索,執以食虎”。~《風俗通》
門神最初的職責比較單一,就是以比鬼怪更可怕的造型嚇唬鬼怪;雞上崗後,門神不但憑保留的武器桃符和葦索繼續對百鬼形成威懾,還多了一重“吉”的寓意
又,以錢貫系杖腳,回以投糞掃上,雲令如願。
傳統習俗中的重口味是,初一這天商人們要把錢串起來綁在木杖上去擊打糞堆,這個重口味叫“令如願”,傳說
有商人區明者,過彭澤湖。有車馬出,自稱青洪君,要明過,厚禮之,問:“何所須”?有人教明:“但乞如願”。及問,以此言答。青洪君甚惜如願,不得已,許之。乃其婢也。既而送出。自爾商人或有所求,如願併為,即得。後至正旦,如願起晚,乃打如願,如願走入糞中,商人以杖打糞掃,喚如願,竟不還也。~《奇異記》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願輕易得到的如願與歷經艱辛才得到的如願同樣值得好好珍惜
南方人打糞堆在正月初一晝,北方人打糞堆在正月十五夜,反正商人(或想如願的人)必須在過年的高潮日把自己搞得一身糞味
初七.人日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正月初七是人日,這一天人們要吃由七種蔬菜煮成的菜羹;剪小紙人(有錢人用金箔也行)貼在屏風上、戴在頭上,親朋互贈自己親手做的好吃的、好玩的東西,文化人最擅長的手藝就是爬到高處寫幾首酸詩
習俗也有變化,雖然大家都認可“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正旦畫雞於門,七日貼人於帳”。~《問禮俗》。但今一日不殺雞,二日不殺狗,三日不殺豬……七日不行刑。
魏晉時期人們初一早上要殺一隻雞,把雞血塗在大門旁驅邪,但雞的肉身卻得以保留,“舊以正旦至七日諱食雞,故歲首唯食新菜”;南北朝時期“古乃磔雞,今則不殺”,雞的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
掩著嘴偷笑那位,你哪個KTⅤ的?
十五.元宵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先以楊枝插門,隨楊枝何指,乃以酒脯飲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
十五這天要祭蠶神,好讓蠶神幫忙趕走偷吃蠶寶寶的老鼠。可是蠶神住在哪個方向呢大家又不是很清楚,智慧的勞動人民就想了一個辦法,在門上插根楊樹枝,樹枝指向的地方就是蠶神住的地方,朝那個方向拜準沒錯
幫蠶農養蠶的除了蠶神外還有一位叫“紫姑”的仙子,紫姑不但幫忙養蠶,其它事也是能幫就幫,她是一位熱心腸神仙。蠶農白天祭蠶神,晚上迎紫姑
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佔眾事。
汪意事項正月夜多鬼鳥度,家家槌床打戶,捩狗耳,滅燈燭以禳之。
整個正月的晚上到處都有名叫隱飛鳥或夜行遊女的妖怪出沒,這位妖怪的職業是專門偷別人的孩子,這位妖怪膽子小、眼睛瞎,只需要在家裡東錘西打弄得雞飛狗跳就能嚇跑它,只要燈一滅,它就什麼也看不見不能幹壞事了。但是,為了預防萬一
有小兒之家,即以血點其衣以為志
家裡有小孩的,一定要在孩子的衣服上用血做一個記號。萬一孩子被偷走,方便家長向夜行遊女要人
正月末日夜,蘆炬火照井廁中,則百鬼走。
水井極陰,廁所極濁,正月三十一晚上,要用火把去照水井和廁所,可以嚇跑鬼怪
元日至於月晦,併為酺聚飲食。士女泛舟,或臨水宴樂
女子在水邊嬉戲飲酒濯衣,可以“度厄”
~《荊楚歲時記》
寫的太長,以下簡略
2.宋人過年.韻味十足的冰火兩重天臘八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唸佛……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
寺院廣施臘八粥給信眾,提醒大家,快過年了哦
臘日,寺院送面油與門徒,卻入疏教化上元燈油錢
欲取先予,喝了貧僧的粥,領了貧僧的面、油,施捨一點燈油錢難道不應該嗎?嗯,就這麼點?施主是想佔貧僧的便宜嗎?
送灶王爺二十四日交年,當晚要請僧道看經、送神、燒錢紙、帖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
送灶王爺的日子由臘月初八改在了二十四
是月雖無節序,而豪貴之家,遇雪即開筵……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桃符……賣幹茄瓠、馬牙菜、膠牙餳之類,以備除夜之用
人們從十二月就開始為過年作準備,粘牙軟糖膠牙餳仍是必備甜品。有錢人家一遇到下雪就大擺筵席,提前過上了過年的日子
除夕至除日,禁中呈大儺儀……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除夕晚上,皇宮中用皇城親事官和諸班值戴假面充當天兵天將,教坊也積極參與到這場一年一度的除夕晚會中來,“教坊內勾集弟子小兒,習隊舞,作樂雜劇節次”,在開場鑼鼓中,我們熟悉和喜愛的人民藝術家李師師小姐第一個閃亮登場,用一曲冬天裡的故事為晚會奠定了熱烈、和諧、歡快、煽情的基調。~《東京夢華錄》卷五.卷十
在隨後的除夕焰火晚會中,二踢腳、震天雷、沖天炮、滿地菊等火藥製品充分展示了我大宋國防科技的先進性
除夕守歲仍然是保留節目
元日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互相慶賀……向晚,貴家婦女縱賞關賭,入場觀看……小民雖貧者,亦須新潔衣服,把酒相酬爾
從初一到初三,開封府放賭三天,貴婦也可以在晚上參賭;窮人也會在初一這天穿上新的或是乾淨的衣服,如果有人到家裡作客,也會買酒相待
皇宮中大宴各國使臣。初七安排好上個月便彩排過的元宵燈會,確保燈會萬無一失,讓首都人民滿意,只有首都人民滿意了,全華人民才會滿意
元宵元宵是傳統的華夏情人節,在明月與彩燈映襯下,歌舞、雜耍美輪美奐,月光下的你顯得特別的好看。大把大把沒見過世面的貴女子和荷爾蒙噴薄欲出的俏後生在大街上擠來擠去零距離接觸……一切皆有可能
餘韻十六日,至三鼓……則山樓上下,燈燭數十萬盞,一時滅矣……
京城收燈在十九日,收燈畢,都人爭先出城探春
這陣瘋玩,直到清明節才算告一段落
《東京夢華錄》.卷六
我們可以透過千古聖君趙構看一看宋朝人對燈的執念有多強
建炎四年正月十五日,上在章安鎮,忽有二舟為風所飄,直犯禁衛船,問之,乃販柑子客也。上聞,盡令買之,分散禁衛軍兵,令食穰取其皮為枕,是日元夕,放燈之辰也。乃命貯油於柑皮中,點燈,隨潮退入海中。時風息浪靜,水波不動,有數萬點火珠熒熒出沒滄溟間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三十六
建炎四年初,趙構在被金軍一路追殺,腰子都嚇壞了。巡幸東海前正值元宵佳節,可趙構實在找不到製作燈的材料,於是就把幾萬個柑子皮當作船燈放入大海……《荊楚歲時記》告訴我們,過年時在水邊嬉戲放燈是女子度厄的方式……事實告訴我們,金兵沒有抓住趙構……
事實還告訴我們,大宋朝的“民”並不是都是“都民”,並不是每一個大宋朝的“都民”都穿得起新衣,吃得起年夜飯。例如仁宗盛治時
慶曆四年春正月庚午,詔京師積雪,民多凍餒,其令三司置場,減價出米穀、薪炭以濟之。~《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四十六
因為下了一場雪,導致京城百姓餓死、凍死很多,仁宗下令減價出售糧食和柴禾,搞了一次北宋官方新年大酬賓
打折了,打折了啊,羊排原價每斤四百文,現價三百九十五了啊,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了啊……
至和元年春正月辛未,詔京師大寒,民多凍餒死者,有司為瘞埋之。~《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七十六
估計上次打折虧慘了,還是挖個坑把死人扔進去埋了省事。“你負責死,俺負責埋,也算仁至義盡了”。仁宗暗暗想道
3.清.最近的古代年味臘月初八,賜百官粥,民間亦作臘八粥。雍和宮喇嘛初八夜熬粥供佛
八寶(實際十幾寶)稀飯仍然是提醒大夥快過年了的重要方式
每至十二月,於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內,由欽天監選擇吉期,照例封印。
臘月十九到二十二日,官府擇期開始放春節假,放假期間,官不辦事。官員放假了,無賴乞丐正式上崗,攫貨於市肆之間,毫無顧忌。春節小長假是大清惡性案件高發期
封印之後,學生也跟著放寒假
兒童之讀書者,於封印之後塾師解館,謂之放年學。
臘月二十三祭灶,禁婦女主祭。祭灶這事改變了魏晉南北朝時間由老婦主祭的習慣,時間由臘八改為臘月二十四,再改為臘月二十三。南方省份仍保留臘月二十四祭灶的習俗
祭灶這天要放很多鞭炮,稱為小年;祭灶用南糖、關東糖、糖餅、清水草豆。
貼門神由初一改為年前
臘月一到,就會有人在繁華地段支搭蓆棚,售賣畫片
京師謂除夕為三十晚上。
再過幾天,滿屏都將是“大年三十兒”,“年三十兒”,“三十兒”。古人聽到內心是崩潰的,“除夕,這麼優雅特殊的一晚……”
黃昏之後,閤家團坐以度歲。酒漿羅列,燈燭輝煌,婦女兒童皆擲骰鬥葉以為樂。及亥子之際,天光愈黑,鞭炮益繁,列案焚香,接神下界。和衣少臥,已至來朝,旭日當窗,爆竹在耳,家人叩賀,喜氣盈庭。轉瞬之間,又逢新歲矣。
實在熬不住的人可以和衣少睡,神仙保證睡不了多久就會被另一陣此起彼伏震耳欲耷的鞭炮聲吵醒。大夥揉著黑眼圈互道祝福,共同迎來新的一年
年飯用金銀米為之,上插松柏枝,綴以金錢、棗、慄、龍眼、香枝,破五之後方始去之。
宿歲飯,南北朝放十二天,清朝放五天
清朝人過年時會弄一棵搖錢樹放在家裡
取松柏枝之大者,插於瓶中,綴以古錢、元寶、石榴花等,謂之搖錢樹。
相對咱大清實實在在把古錢和元寶掛在松枝上的搖錢樹,掛幾根鉛筆、橡皮擦的聖誕樹簡直弱爆了
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
放在床腳的錢龍壓的是自己的歲,發給孩子的錢壓的是孩子的歲,都是壓歲錢,人人都需要壓歲
除夕除夕日,家人要叩謁尊長,稱為辭歲;新姑爺必須到老丈人家辭歲,否則為不恭。
新年初次出房時,必須迎喜神而拜之。估計這就是“開門見喜”的由來
元日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作角而食之,謂之煮餑餑。有錢人會放點寶石、金、銀在餑餑中,吃到異物象徵著新年終歲大吉。可是,如果一鍋餑餑連湯都喝完了也沒有見到異物……估計全家人連著幾天上完廁所後都會逗留在廁所裡扒拉小半天
初二,致祭財神,鞭炮甚夥,晝夜不休
彩旗招展、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又一位親民神仙回到凡間與廣大人民群眾打成了一片
初五又叫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
初六,達官貴人家女子出門互相道賀,新媳婦回孃家,有商家開始開門做生意
初七也稱人日,天氣晴好則人口繁衍,反之便是災年。不講究剪小紙人、小金人
初八順星,黃昏後燃燈一百零八盞,焚香祭祀
十三日至十六日,由堂屋門到大門口要燃燈,稱為“散燈花”,又稱“散小人”。家境貧窮買不起燈油的,只燃一晚上也可以;實在窮得揭不開鍋的,不燃也行,只是新年裡爾等窮鬼小人纏身可怪不得旁人
燈節臘月十三至十七是燈節,十五是“正燈”。燈節期間,皇宮大擺筵席,輔以大規模焰火表演,街市到處懸掛燈籠。街上花炮棚子裡有各式各樣的煙火售賣,盒子、花盆、煙火杆子、線穿牡丹、飛天十響、二踢腳……嗯,永遠的二踢腳
筵九正月十九稱為筵九,皇帝在西廠子小金殿設宴,一邊吃喝一邊看雜耍、摔跤。這場宴席是給蒙古王公餞行,也是提醒大臣該上班了。民間的春節娛樂到此為止
開印一般在正月十九、二十、二十一,三天內,由欽天監選一個吉日朝服行禮,宣告官府結束為期一個月左右的“小”長假,照常辦事
4.古.今古人過年,講究的是熱鬧吉祥;現代過年,講究祥和平穩
古人過年,偏重於祭祀;現代過年偏重於團圓
古人過年,假期長;現代過年假期普遍偏短
古人過年離不開鞭炮和軟糖;現代過年放鞭炮會被罰款,糖這玩意能扔多遠扔多遠
古人過年講究哪一天該做什麼;現代過年除了脹酒就是打牌
古人過年用家庭小規矩影響社會大環境大規矩;現代過年只有大環境沒有小規矩
回覆列表
年讓華人拉近親情的節日,年是團圓祥和的聚會,年是豐收萬物復甦的祈禱,同時也是孩子們玩樂開心的時候,古代和現代及未來都是如此,看你怎麼理解,你若心不在家,一切皆雲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