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檀七月

    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最開始聽到這句話是在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中,剛開始聽到的時候心中非常的觸動,感覺這句話太有道理了,但究竟是為什麼卻沒有去想過,只是覺得可能很多道理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吧。

    直到前幾天在另外的一本書中看到作者的一番話才明瞭,道理都沒有錯,但是我們都只是停留在知道而已,沒有付諸行動去實踐和驗證,那麼知道的道理再多,也無法指導人生,人生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改變。

    這就像我們讀書一樣,讀了很多書,也吸收了知識,但是卻沒有任何成效,那就跟聽過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是同樣的道理。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夠把讀過的書轉化成實際的能力來改變自己呢?

    《實用性閱讀指南》的作者大巖俊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在剛開始創業的時候,秉持著“成功人士皆為讀書家”,從不愛讀書到一年閱讀300多本書,讀書效率是高了,但是總是記不住書中的知識,於是參加了很多的讀書研討會來研究如何才能過目不忘,當時作者特別想成為一名研討會的講師,於是把市面上相關的書都買回來讀了一遍,可是過去很長時間了,仍舊沒有成功,最終才發現,讀書是獲取知識,行動才能夠讓夢想實現,所以開始透過讀書設定行動目標,不斷的深耕,最終成為了一名研討會的講師。

    所以《實用性閱讀指南》並不是單單告訴我們如何閱讀積累知識的,還根據作者的自身經驗總結了能夠實際行動的方法,本書一共有五大章節,作者分別從有效閱讀、做讀書筆記、牢記內容、付諸行動行動以及讀書改變人生的例項來指導我們如何把讀到的知識轉化為改變人生的能力。

    一、如何高效閱讀

    1、確定讀書目的

    在《高效能閱讀》這本中書,作者原尻淳一說,大部分閱讀慢的一個原因是總想著一字不漏的把書讀完,哪怕是遇到自己不感興趣的也要硬著頭皮讀完,結果時間也浪費了,讀書的興趣也消磨殆盡了。所以在我們閱讀商務類書籍的時候,不僅帶著求知的好奇心而且還要帶著問題,也就是說要有目的的閱讀,這樣才能夠主動的去閱讀,閱讀的效率就會大大的提高。

    2、掌握書本結構,確定想要的資訊

    在清楚閱讀一本書的目的之後,透過對目錄、序言、後記等部分的閱讀,明確哪些是自己想要了解的資訊,然後深入的閱讀,對於不需要了解的資訊就大膽的跳過。

    因為一本書的重要內容只佔書本的20%,而這20%中最重要的也只有4%,也就是說一本200頁的書只有大約8頁是最核心的內容,找到這個核心的內容,重點閱讀。

    3、有時間意識

    不管我們在工作還是生活,一旦一件事情有了時間的限制,時間的利用率都會比較高,比如開會,如果一個會議沒有詳細的時間安排,那麼東拉西扯的估計好幾個小時都結束不了,一旦給個20分鐘限制,那會議的效率立即就上去了。這放在讀書上同樣有效,就像在網易蝸牛讀書APP閱讀一樣,因為每天只有一個小時免費閱讀時間,所以在這一個小時中,精神高度集中,閱讀的效率非常的高。

    二、如何牢記書中的知識

    我們大概都有過讀完即忘的經歷,然後苦笑著說自己年紀大了記憶力不好,其實這真的跟記憶沒有關係,是因為沒有使用好的方式,比如寫讀書筆記或者是畫思維導圖以及以輸出為目的的閱讀,都能加深印象,防止遺忘。

    1、巧做讀書筆記加深印象

    做讀書筆記有很多的方法,比如像《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的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就是一邊摘抄一邊做評論,為寫書評積累了素材和靈感;此外還有思維導圖,這是作者大巖俊之比較推崇的方法,利用圖片和色彩來刺激大腦加深印象,作者介紹了兩種思維導圖製作讀書筆記的方法。

    第一種方法,按照順序來總結一本書的章節,標題和小標題。這樣能夠大概瞭解一本書的結構,看到思維導圖中的關鍵字就能夠想起書中的內容。

    第二種方法,按照順序整理書中自己感覺重要的部分。這樣透過思維導圖就能夠立即找到哪些地方是重點內容。

    不過如果一邊讀一邊做思維導圖,就會發現要麼知識點太多了,一張紙寫不下,要不就是就是有的分支上知識點太少了留下了大片的空白,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在做思維導圖之前先把書通讀一遍,該做的標記都做好,對書的框架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做到心中有數。

    2、利用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反覆閱讀留存記憶

    我們人的大腦本來就是善於忘記的,根據德國科學家艾賓浩斯發現,當我們在記憶一個東西的時候,20分鐘後,遺忘了42%,1個小時後遺忘了56%,1天過後,甚至會忘記74%,從此之後變化不是特別大,1周之後忘記77%,一個月之後忘記79%,這個就是有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如果我們能夠反覆閱讀一本書,那麼知識就能夠記憶的深刻,但實際上一本書反覆閱讀兩三遍恐怕也很難做到,在前文中我們也提到了,一本書中重點的部分只有20%,我們只要把這20%的內容找出來,然後反覆的閱讀,就可以牢記書中的重點知識了。

    3、以輸出為目的的閱讀

    輸出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說給別人聽,一個是寫給別人看。先來看說給別人聽,我們在學習任何知識的時候都要先想著,如何才能教會別人,在教別人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很多知識貌似是懂了,其實還有很多的盲區,再返回來學習就會加深理解,所以說教就是最好的學習。

    此外就是寫給別人看,如果想要寫出來那麼就要先讀懂,理解了,才能寫的出來,所以帶著寫的目的,在閱讀的時候就會特別的留意這本書的框架以及書中的重點知識是什麼,看書的時候就會非常的認真,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的清晰。

    三、將知識付諸行動

    尤其是針對商務類的書籍,讀完之後付諸行動才能最大程度上的發揮閱讀的效果,否則花費了大把的時間,就算是牢記書中的內容也沒有任何效用,以下我們通過幾個步驟來讓知識轉化為行動。

    1、從書本上設定行動目標

    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要帶著目的去閱讀,閱讀之後要設定行動目標,行動目標列多少都沒有關係,但是要按照重要性以及緊急程度進行排序,而且目標要符合smart原則,能夠明確知道下一步的目標才有效。

    2、想象目標實現的樣子

    成功的慾望能夠讓行動更持久,因此要在腦海中清晰的想象目標實現的情景,人類都是透過五感來識別外界的資訊,作者在書中把五感分為:視覺、聽覺、體感三類,稱為VAK模式,每個人對自己的VAK模式都有不同的順序,因此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來排序想象。

    3、明確自己的現狀與目標的差距

    首先就是對自己的現狀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可以根據百分比來判斷,比如目標的實現的狀態是100%,那麼目前的自己是在什麼位置,數字化會比較的客觀。

    思考了目前狀態與目標的差距之後,就要考慮如何來填補差距,應該採取哪些措施,可以使用5W1H的方式來寫行動方案,最好能夠給出5個以上的行動方案以供參考。

    4、確定行動措施,明確下一步

    從行動方案中選出目前最想做的事情,然後把確定的行動方案細化到可以實施的每一步,確保每一步都是可以具體的且能夠行動的。

    5、把計劃告訴身邊的人,並開始行動吧

    萬事開頭難,剛開始行動的時候肯定會遇到非常大的困難,但是隻要邁出第一步,隨著實踐的越來越多,方法也就越來越熟練,就像作者一樣,成功的成為一名研討會講師。

    總而言之,最關鍵的不是讀了多少書,而是有過多少行動,不然閱讀了很多書,無法留存在記憶,更無法為自己所用,那就太浪費了。希望我們都能夠透過《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來實踐作者大巖俊之教給我們的高效閱讀方法,牢記書中的知識點,並且把知識變成實實在在的能力,真正的改變我們的生活。

  • 2 # 優寶小生活

    作者提出的這個問題個人覺得比較大,因為書籍分類較多,不同類的書籍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是有區分的。

    一、生活技巧應用

    生活類書籍以生活技巧為主,會教授大家很多提高生活效率的小技巧,需要個人加以運用,高效的執行力可以讓自己生活效率提高。比如:《那些你以為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生活篇》作者以及他的團隊在廚房、汽車和洗衣房裡面花了大量的時間進行測試的,透過12個章節,涵蓋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告訴讀者生活技巧。

    二、工具類書籍

    工具類書籍籠統來講幫助我們去理解,幫助我們提升專業技巧,比如《實用性閱讀指南》《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幫助讀者提升閱讀效率、閱讀技巧;《麥肯錫筆記思考法》幫助讀者透過筆記解決問題,提高工作效率。

    三、其他型別書籍

    讀書是為了知識儲備、提升個人素養、消磨時間等,透過閱讀書籍,提高個人修養的同時,擴充套件個人視野,增加對生活的理解,提高個人閱歷,所處生活環境不同、經歷事情不同、對待事物處理方法不一、作品風格也是因人而異,讀小說時我們可以看不同環境下不同人物遇事態度,處事不驚,良好的心態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 3 # 老雷講戶外

    最開始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在我腦袋第一個冒出來的想法就是,很多書本上學的知識都很難用到現實生活中,但後來靜下心來思考之後,發現其實我們只有在一個狀態下沒有用過知識,那就是我們剛出生的時候。

    等我們稍微長大一點的時候就在學習知識並懂得了知識的最粗淺的運用。

    隨著我們社會閱歷的增加知識量的豐富,我們反而忽視了其實知識一直都在我們的身邊,只不過我們把我們經常用到的一些生活知識,當成了一種習慣,慢慢的把他忽略掉了,總是覺得我們所學到的東西都不能應用到正常的生活中,但是有沒有想想,當我們認識新事物的時候,就是一個知識的增長過程,當把一種知識一種認知變成一種習慣的時候就會被我們忽略掉,所以我覺得知識無處不在,我們一直都在用它,只不過我們不曾重視它。

  • 4 # 傲世萬年雪

    知識分為很多類,有儲藏類的知識、有技能類的知識、有傳授類的知識,並不是所有的書中的知識都能運用到生活上,比如歷史、文化類知識,屬於儲藏類知識,學習歷史和文化對於生活的影響主要是個人思想,傳授類比如教育學、心理學等用於教書育人類的知識,只是在工作中運用較廣,在生活中利用率也不是很多。

    只有技能型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的機率很大。比如家庭生活小妙招、裝修類的知識,書中會有大量的例項和方法,供人們選擇和適用,還有就是美食類,現在各種美食烹飪類書籍層出不窮,做得一手好菜也是一種本事,可以在家人、朋友面前炫耀;還有各種家電維修、水電暖安裝等等,都是生活中各種必備的常識。

    如何將這些知識用到生活中,還需要大量的實踐,書本是死的,人是活的,不是看了書就什麼都會,其次還要懂得生活,有的人孤僻、不喜歡和人打交道,如果不放開自己,讀再多的書也沒有,最後要熱愛生活,有的人喜歡觀察生活中的細枝末節,懂得在生活中體貼別人、幫助別人,這樣書本中的知識就能夠活學活用。

  • 5 # 河北鄉村小亮

    書中自有黃金屋是非常有道理的!只要你學到書中的知識記在心裡了,自然而然就用到生活上了,比如講話,做事,哪怕是你走在路上一個外國的朋友向你問路,你就可以很輕鬆的用外語告訴他們,這就是知識的強大之處!

  • 6 # 秋醬喜歡悅讀

    教育學家提出:真正對人發生本質改變的學習成長經歷絕大部分都不是從課堂來的,而是從你的具體經驗中來的。

    所以,要把書中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是非常有必要的。那麼,如何避免“書到用時方恨少”這種情況?

    我們嘗試用趙周《這樣讀書就夠了》裡頭的方法吧!

    趙周所提倡的便籤拆書法是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轉化為以自己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恰恰解決了“如何把書中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上這個問題”。一、從A1便籤開始,促進追問和反思經驗;二、接著從I便籤進行深度觀察和反思重新界定你的問題;三、最後利用A2便籤針對I便籤重塑問題的本質考慮應對方案和應對思路。在這三個步驟之中,一般來說寫I便籤難度最大所花時間最長!

    綜上所述,當我去讀一本書,在書中遇到一個新的知識對我有啟發的時候,最關鍵的環節就是我怎樣把它內化和應用在生活中,不僅用於解決問題,更用於分析問題,提升我們的思辨能力。

  • 7 # 長蘑菇的木木

    讀過僅僅是知道,付諸實踐才有效

    英國軍事理論家託·富勒曾說過:“知識是寶庫,但開啟這個寶庫的鑰匙是實踐。”我們以透過讀書獲得知識為例,你確定你讀過的每一本書中的知識你都是真正擁有了嗎?買書就好像買房子或是衣服一樣,你付錢了,那這本書就歸你所有了,可是這只是你真正擁有這本書的前提而已,你只有透過實踐把這本書的知識變成自己的一部分,才是真正地擁有一本書。

    大巖俊之在《實用性閱讀指南》中介紹了一些方法,不僅教你如何透過讀書有效地獲得知識,還告訴你如何把讀過的知識深刻地記住,最後又介紹了一些實用技巧,讓你可以更好地去實踐這些知識。只有這樣把“獲得知識——掌握知識——實踐知識”三方面形成一個良性的迴圈,才能使這些知識真正的屬於你,為你所用。

    大巖俊之在創業之初,看到了一句話“成功人士皆讀書家”。於是,在一年中閱讀了300本書,可是到頭來卻發現自己什麼也沒有記住,更別提有什麼收穫了。大巖俊之開始反思,為了查詢原因還參加了許多的讀書研討會,終於發現只讀書卻不去實踐,知識永遠不能為自己所用。最終大巖俊之達成目標成為了研討會講師,還把自己的經驗教訓結合實際總結歸納成了這本書——《實用性閱讀指南》。

    一、 有效率地讀書獲得知識

    讀一本情節引人入勝的小說的時候,我們總是拿起來就捨不得放下了,恨不得上廁所時候都拿著看。可是當我們讀一本書工具書或是商務書籍時候,總是看幾頁思緒就飄遠了,精神不容易集中;或是當我們看到一個不明白的地方時候,就一直在那裡死扣,要是弄明白了還好,要是弄不明白,會讓我們喪失繼續讀下去的信心。

    大巖俊之在《實用性閱讀指南》中說,首先透過瀏覽一本書的封皮、序言、目錄、後記等了解這本書主要在講什麼,它的框架結構是什麼;然後,確定自己的讀書目的,希望從這本書中獲得哪方面的知識,哪些資訊是對自己的工作、學習有用的;最後, “集中火力”閱讀這本書中重要內容,大巖俊之提出一本商務書籍的重要內容一般只有20%,而20%中又只有4%是重點中的核心內容。如果全部讀完一本書卻什麼也沒有記住,不如只讀重點內容,這樣你的閱讀效率一定會更好。

    二、 透過“反覆記憶法”掌握知識

    “這本書你看過嗎?”

    “當然看過了。”

    “那哪個部分是你最感興趣的?”

    “額,我……”

    這種情況,應該不少人都曾經有過。因為人的記憶量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少的,這點早在100多年就由德國實驗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並透過大量實驗證明了,而且還繪製成了“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所以要突破這個遺忘曲線,我們只能去主動地反覆地記憶,因為對於學習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不厭其煩的“反覆”。反覆的次數越多,記得越牢。

    那我們“反覆記憶”時候都要把整本書看一遍嗎?如果以商務書籍為例的話,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大巖俊之已經提過,一本書的重要內容只佔20:%,其實,我們只需要“反覆記憶”這20%就可以了。這樣要比記住全部內容更加容易完成,也更加節省時間。

    三、 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

    荀子《修身》 中說:“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就好像你在網上看了100個減肥的帖子,知道了100種減肥辦法,可是你既不邁開腿去運動,也不管住嘴控制飲食,那你就永遠只能看著帖子的裡減肥成功的案例“望梅止渴”。

    閱讀也像一門功夫一樣,在師傅交給你招數、心法之後,只有靠自己的不斷練習才能掌握,最終成為屬於自己的“功夫”。所以帶上《實用性閱讀指南》一起開始你的“功夫閱讀”之旅吧。

  • 8 # 束竹醉

    愛學習的小夥伴肯定有過這樣問題,聽某位大咖講課,當時感覺受益巨大,介紹的方法和經驗全部記錄下來,上完課之後,過了一段時間發現發現當初所認為不錯的方法和經驗對自己沒啥用,久而久之對於學習產生質疑。閱讀一本書也是如此,感覺不錯但就是對自己沒有作用。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沒有把知識和方法反覆運用實際中,導致聽起來很爽,但就是沒用的問題。

    要想把知識變成自己的,要從以下幾個方法著手。

    一:心態。

    與書做朋友,以平常的心態看待一本書。上學時代,閱讀目的是為了考試,所以我們一直把書當做上帝來膜拜,但是當踏入社會之後,我們閱讀目的發生改變,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解決當下所遇到問題。所以如果一本書對我們有用處,我們拿來閱讀即可,反之放棄。當懷著平常心閱讀時,我們就會主動選擇有利於我們的內容,對於其餘內容,大致瀏覽或者放棄,不必再像學校一般不放過任何一頁內容。

    不要給自己設限。為了讓閱讀有效果,我們喜歡給自己設限,比如1一小時之內閱讀完多少頁,或者要求自己一目十行,明明沒有這個能力,但硬非要逼迫自己。達不成目標,導致信心備受打擊。自然就會影響知識吸收利用。

    二:閱讀方法

    有一句俗語說的好,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特別是閱讀一本書時,如果沒有掌握閱讀方法,容易造成閱讀效率低、無法有效掌握書中核心內容。閱讀量再大也是浪費。

    閱讀屬於系統性過程,包括選書、購書、閱讀、做筆記、靈活運用。關於如何提升技能建議利用豆瓣搜尋相關主題書籍,像是《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高效能閱讀法》、《溝通聖經,聽說讀寫溝通技巧》《如何閱讀一本書》等。由於篇幅較大,再次不一一贅述。

    三:思維視覺化——圖表法

    《麥肯錫教我筆記思考術》作者花大量篇幅介紹如何利用筆記解決問題,利用三種筆記本記錄、分析解決問題。其中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整個過程,都是以圖表法來展現。金字塔、箭頭等方式,都是屬於圖表法。利用圖表法最大好處在於易於理解接受。

    如下圖,只要大致看完一遍,就會明白想要表達主題是什麼。

    四:功利性閱讀法。

    讀根據自己所遇到的問題,或想實現某個目的,選擇合適的書籍。閱讀一本書時閱讀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對於其它大致瀏覽一下。懷著目的閱讀,屬於主動性閱讀,會主動把知識與生活相聯絡。 比如不知道如何做筆記,那麼我們只需要閱讀關於做筆記的書或者章節內內容,對於其它一些次要內容,不需要刻意花時間閱讀。 起初可能感到有些不適應,對於我們習慣逐字逐句的人來說,可能內心還會有些不安,大膽嘗試一下,做就會有效果。

    還有一種場景閱讀法,我們想著這樣一個場景,閱讀一本書時,思考怎麼把書中的內容介紹給周圍的人,讓別人感到有興趣,或這本書價值很大很有必要閱讀一下。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就會不自覺留意有價值內容,價值點,方面自己向別人講述,自然比漫無目的閱讀更容易掌握書中內容,而且這種場景閱讀法更容易貼近實踐。

    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並不難,只要經過訓練,人人可以掌握。它類似於長跑,人人有潛力一口氣跑10000米,半年訓練就做得到,但世上的多數人,終生沒有能力跑10000米,他們可能也想跑,也知道跑的好處,但從不訓練,或者訓練的強度不夠,得不到這技能,強迫他們跑10000米,有生命危險。尤其現代面對海量資訊,如果不加以訓練,我們註定將會淹沒在資訊浪潮中,一生碌碌無為。

  • 9 # 北漂六六vlog

    第一,首先我們讀書用於生活,這本身不是必要條件。因為你讀的書可能會變成你的知識,或者說變成你精神上的一種東西,他可能在生活中體現的不是特別強烈,但是在你的潛意識裡,一直以你的思維裡面會顯示的特別重要。他就是一種很淺顯小的知識,他不是利用到生活中。但是呢,絕大部分知識像一些偏理工的呀,或者偏文學文字的呀,他會對你的生活上會有很多的幫助,這樣的話你要看你從事的行業以及你處大的社會環境。以及你需要讀什麼書,這些相匹配。

    第二點,善於總結書上的知識,對於書上的很多東西要善於總結,以及對於自己有幫助的東西,把它記下來後期能生活中儘量會把它用到。如果遇到遇到一些瓶頸或者麻煩的話,問題也記下來。書和生活完美的契合,不至於脫軌。

    第三點,看你處在什麼樣的一個年齡段,讀什麼樣的書。就是可能你剛剛開始的話讀一些就是比較基本上的書,就是一些基本的知識以及學校裡邊一些課本上的東西,它是比較基礎性的,對你以後的話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說,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每個年齡階段應該讀的書。如果你找準自己的書,根據自己的性格,這樣的話呢,你可能會有更大的一個提升,更好的把這輸給吃透,融入進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的多屏協同,什麼時候可以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