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槐之子
-
2 # 陪娃日誌
我覺得,早教應該賦予孩子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和不一樣的體驗。
並不是只有去上早教班才算早教,家長在家裡一樣可以進行早教。
早教班的好處是,會設計比較系統的課程,並且把小朋友集中在一起,創造了一種社交的氛圍,而且有些硬體家裡確實沒有,可以豐富小朋友的體驗。缺點就是,不能根據孩子的特點來設計不同的活動,太過於單一。
家庭早教就可以彌補這一點,家長是最瞭解自己的孩子的,根據孩子的特點對孩子進行早教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只要用心,都能高質量陪娃!
-
3 # 啟蒙的智慧
早教賦予孩子認識世界的方法.就像上學一樣,早教也要從識字開始,以前,大家都認為孩子要長大以後,上學才可以學習識字.但早教專家發現,在學齡前就已經具備學習識字的能力,而且學習的效果還非常好.
對孩子的早教,主線是識字,但還有其它的內容,如禮貌用語,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都要從小教起,教孩子識字,要從興趣入手,例如孩子喜歡吃的食品,喜歡玩的玩具,每天保證一定的量,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堅持,效果是出不來的.
教孩子識字,目的就是要他進行閱讀.閱讀的好處很多.可以提高學習興趣,開闊視野,還有複習老字,預習新字的功效.提前進入閱讀的孩子,思維能力普遍較強,同時也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思路開闊,智力水平高,早教開展得好的地方,孩子的學習能力明顯高於沒有進行早教的孩子.
-
4 # ABCSKY
早教是指孩子在0-6歲這個階段,根據孩子生理、心理和敏感期的發展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培養,為孩子的多元智慧和人格健康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0-3歲嬰幼兒突觸飛速發展期間,適當給予他們豐富的刺激,能夠促進其突觸的發展和神經通道的建立,進而強化其學習能力,促進以後的學習發展。
3歲前,尤其是出生的第一年,是大腦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外部刺激,將成為大腦發育的導向。早期形成的行為習慣將編織在神經網路之中,而將來若要改變已經形成的習慣卻要困難很多。出生到3歲,大腦發育已經達到成人腦重的70%,3-12歲完成剩餘的30%。那父母是願意把錢花在70%的發育上,還是花更多錢去產出3-12歲那30%的結果呢?
那麼,早教到底應該讓孩子學什麼?我認為運動和閱讀對幼齡孩子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只有幼齡孩子才具備的能力是語言習得的能力,即,將不同語言習得成為後天另一門母語的能力。
美國腦科學專家 Patricia Kuhl 研究發現,0歲嬰兒可以分辨世界上所有語言的真人發音,並在大腦裡自動對語言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建立語言資料庫。為學齡前的孩子提供多語言環境的輸入課程,將為孩子塑造多國語言的能力。
同時,研究顯示,學齡前是兒童語言學習的關鍵期,任何學齡前的孩子,都有可能形成兩個語言中樞以上的技能。這種能力在7歲以後會急劇下降,等到17歲後,語言的學習效率變得極低,孩子將基本失去第二語言的學習天賦。
以語言習得腦科學研究為基礎,廈門的國際早教品牌ABC SKY,曾耗資數千萬,透過專業海外研發團隊自研教學方法體系、課程體系和 IT系統,為學齡前兒童家庭提供專業的英語啟蒙教育解決方案。
在這個教學體系下,他們提供了從教材選擇、課程設計、教具設計、沉浸式的全英語授課、授課評估、課後評估、教師培訓到第二語言習得教師資格認證的整套系統解決方案,確保孩子能從 0 歲起接受第二語言的母語式教學,並在0英文基礎的情況下,透過TUI教學方法,達成用英語自主閱讀、獨立思考和表達創作,以及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
5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其實早期教育這個問題,並不是這幾年才出現的。從上個世紀初期開始,就已經有國家開始相關的探索了。
畢竟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嘛。
我們來梳理一下各個國家和早期教育有關的計劃:中國:
“2049計劃”。
從1998年起,在全國範圍內,以滾動方式跟蹤指導100萬0-3歲嬰幼兒,將兒童營養、保健、心理、教育等多學科的知識與技能綜合起來,對年輕的父母們進行全面的育兒指導,充分、和諧地開發嬰幼兒的身心潛能,為共和國的百歲華誕培養百萬英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紐西蘭:
1972年,紐西蘭開始從事嬰兒成長跟蹤。1993年啟動了以首相名字命名的3歲前嬰兒發展與教育的國家計劃——“普盧凱特計劃”。
紐西蘭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的教育》報告中指出:“教育必須從出生開始。”
秘魯:
秘魯:建立“娃娃之家”。建立了3歲前的“娃娃之家”工程,專門對3歲前的孩子進行早期教育。
迦納:
迦納有一個以《兒童不能等待》為題的0—6歲兒童發展計劃,對該階段的孩子進行系統的教育。該計劃已經列入國家行動計劃。
美國:
20 世紀30 年代,美國提出0-6 歲兒童整體教育計劃。
1965 年,美國開始實施頭腦啟動計劃(Head Start Project),Head Start計劃旨在幫助打破貧困迴圈,為低收入家庭的學齡前兒童提供全面的計劃,以滿足他們的情感,社會,健康,營養和心理需求。
1998年,Head Start計劃被重新授權,以擴充套件到全天和全年服務。
自1965年以來,Head Start計劃為超過3600萬兒童提供服務,從一個為期八週的示範專案發展到包括全天/年服務和許多計劃選項。
五十年後,奧巴馬總統在的一份宣告中說,“對於數以百萬計的家庭來說,Head Start一直是生命線。對於數百萬的孩子來說,這是一個更美好生活的開始。
在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教育政策中,其中有一項是投資100億美元發展0-5歲兒童的早期教育。
這些關注兒童早期教育計劃,確實能促進孩子的發展嗎?關心育兒這個問題的爸爸媽媽都有體會,儘管很多為學齡前的孩子設計的計劃,都關注了孩子的社會性和情緒因素,但有一些卻主要是用來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的。以期待孩子為以後的正式學習做好準備。
這樣做對孩子的發展確實有好處嗎?
由於美國的“頭腦啟動計劃”,相比之下實施的比較早,相關的後續研究也比較多,我們可以來看看:
“頭腦啟動計劃”實施的效果怎麼樣,算不算成功?心理學家發現,如果要評價頭腦期待計劃是否成功,那得看從哪個角度說:
如果人們對該計劃的預期是智商(IQ)的長期提高,那它就是令人失望的。
參加了頭腦啟動計劃的孩子,當時的IQ確實有所提高,但這種增長並沒有持續。
但積極的一面是,參加了頭腦啟動計劃的孩子,比那些沒有參加的孩子有更好的入學前準備。他們能更好地適應學校,較少接受特殊教育或是留級。
而且,參加頭腦啟動計劃的孩子,表現出情緒和認知發展的提高,更好的學習成績,以及改善的健康行為。
由此看來,早期干預的潛在益處確實是存在的。
我們可以快速推進兒童的發展嗎?雖然早期干預確實有潛在的益處,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應該快速推進孩子的發展,以至於讓孩子小小年紀就感到抑鬱和壓力。
關於提前學習這件事,早在1929年,美國的心理學家格賽爾就已經在研究了。他做了一個著名雙生子爬梯實驗
格賽爾雙生子爬梯實驗
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其中一個48周大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
另一個53周大才開始接受同樣的訓練。
到54周的時候,也就是一個練了8周,另一個只練了2周的時候,發現只練了兩週的寶寶爬樓梯的水平比練了8周的寶寶好。
這個實驗對我們的啟示就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實際水平,在孩子還沒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內在“時間表”,人為地透過訓練加速孩子的發展。
寶寶沒有做好成熟的準備,任何訓練都是事倍功半。
有一位發展心理學家,叫做戴維.埃爾金德,他認為,學業除了依賴父母的控制之外,遺傳因素、孩子的成熟程度也有很大的影響。
所以,我們不能不考慮孩子的特定年齡和當前的認知發展水平,就盲目地期待孩子能掌握一些特定的學習材料。
簡言之:孩子需要進行適合發展過程的教學,即根據一般發展水平,以及孩子本身的特點進行教育活動。
早期教育怎麼做才合適?1、與其說是“教”孩子,不如說是“教”環境
戴維.埃爾金德指出,不能武斷地期望孩子在特定的年齡段應該掌握什麼知識,更好的策略是,提供一個鼓勵學習的環境,而不是強迫學習。
利用這樣的方式創造促進學習的環境,能夠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步伐前進,而不是超出他們的能力水平。
2、“小孩子就應該玩”?是的!但“玩”和“學”不衝突
也許我們小時候被老師罰背書、寫作業給弄出心理陰影了,好像“學習”一定很辛苦很累,只有“玩”才能放鬆。
可是對於一個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小孩子來說,一切事物都是陌生的,他們其實時時刻刻都處於學習的過程中。
對於孩子來說,玩和學習,是分不開的。遊戲就是孩子的主要“學習任務”。
玩搖鈴、啃玩具、吃手、扔東西、在地上爬、試著站起來、找媽媽抱、跟小朋友搶玩具……
孩子在經歷這一切的過程中,積累各種感官體驗、表達經驗、交流經驗、人際關係經驗……這都是學習。
而爸爸媽媽平時和孩子的交流互動,比如給孩子講故事、教他說話、給他唱兒歌、帶他出去和小朋友玩、和別的孩子分享零食,和別的孩子搶玩具,引導孩子好好解決矛盾……這些都是爸爸媽媽在對孩子進行的早期教育。
3、豐富的環境刺激
嬰兒在出生時,大腦由大約1000億個神經元組成。
而神經元和神經元之間,傳遞資訊的時候,就需要透過“突觸”。同時,還需要“樹突”來接受從其他神經元傳入的資訊。
可是與成人的大腦相比,嬰兒在出生時,大腦的樹突和突觸都比較少。
寶寶的樹突和突觸,是在出生後的頭三年,爆炸般地增長起來的。同時,沒有用到的連線還會被迅速分離。
在這短短的三年,寶寶的突觸經歷了“大量出現”以及“修剪”的過程,塑造出發展中的大腦結構。
這個過程,都是透過早期的學習經驗來完成的,而環境的影響,尤其顯著。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環境刺激,這可以說是早期教育的關鍵核心。
我們來看心理學家做的一個實驗:
1995年,心理學家Benloucif, S.和同事做過一個相關研究。
研究人員在大鼠的籠子里布置了平臺、梯子、舒適的小窩和彩色圖案,讓這些大鼠簡直生活在“仙境”中。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這些生活在新奇、複雜和知覺刺激豐富環境中的大鼠,相比沒有這些刺激環境的大鼠,大腦更大、更重,皮層更厚,單個腦細胞上的突觸數量更多。除此之外,這些在玩耍中長大的大鼠動作行為表現更多。
當然,人和大鼠的差別很大,但我們不可忽視大腦增大的事實。
如果額外的刺激能提高普通大鼠的智力,那麼人類嬰兒也會從豐富的環境中獲益。
因此,除了給孩子的身體提供良好的營養之外,也應該給孩子的心靈提供豐富的營養。
讓孩子吃好喝好很重要;玩好,也很重要!
比如說一歲以前,主要刺激孩子各種感官、體能的發展,那就需要給孩子提供豐富、安全的感官體驗,以及運動場所;
一歲半之後,孩子又需要更豐富的社交機會,家長就要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豐富的和其他人發互動的體驗。
所以,不管是讓孩子待在家裡,爸媽“陪玩”,是不是去小區裡和別的孩子交交朋友,或是是去參加了一些早教班、兒童看護機構,父母、老師,以及同班的小朋友一起“陪玩”,家長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關鍵是能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
4、符合孩子的最近發展區
前蘇聯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叫維果茨基,很早前就提出:
孩子的認知能力,是透過接觸那些足夠引發他們的興趣,但又不是很難處理的新資訊而不斷髮展的。
這裡有兩個關鍵詞:
1、有興趣
2、不是很難
如何把握這個度呢?
這也是維果茨基提出的著名的“最近發展區”概念(ZPD)。
最近發展區:
孩子現在已經擁有的能力,和孩子幾乎能夠、卻又不足以獨立完成,需要透過成人或者更有經驗的同伴幫助才能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
舉個例子:
5歲的叮叮在玩橡皮泥。
他已經做了一個圓圓的鍋,又做了一個長長的鍋柄,可是把鍋柄和鍋貼上起來的時候,卻遇到了困難:鍋柄太細,相比之下手指有點粗,一使勁就捏變形了。
叮叮反覆試了幾次都沒成功,正在著急,媽媽地給了個小建議:
媽媽不是給你買過一套玩橡皮泥的小工具嗎?用裡面那個小鑷子試試?
叮叮找出小鑷子,媽媽又給叮叮示範了一下鑷子的用法,叮叮就成功地把鍋柄粘上了。
在媽媽的幫助下,完成粘鍋柄的動作,這就是叮叮的最近發展區。
而媽媽的提供的這個幫助,被維果茨基稱為“腳手架”(scaffolding)
所謂“腳手架”,就是建築施工中的支架,在搭建建築物的時候起到支撐的作用,在建築物搭建好後就要移走。
在教育的過程中,爸爸媽媽提供的“腳手架”,也是先幫孩子以適當的方式思考和界定任務,另外,還可以提供一些適合孩子現有水平的、孩子能明白的線索,或是做一些示範,來推動孩子完成任務。
一些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基於以上這些對早期教育的研究,爸爸媽媽現在如何看待對自己孩子的早期教育問題呢?
* 既需要給孩子未來的學習做準備,又不想給孩子帶來太大的壓力和顧慮,爸爸媽媽可以如何平衡這兩者?
* 爸爸媽媽可以做些什麼,來為孩子提供程度適宜的早期教育?
* 如果爸爸媽媽想帶學齡前的寶寶去考察一家教育機構,其中一家有很多教育類的玩具,聲稱能教寶寶很多知識,比如英語、數學、識字……
而另一家,看上去好像啥知識都不教,但老師會帶著爸媽和孩子們一起玩各種各樣的遊戲。
你更傾向於哪一家呢?
-
6 # 俏媽育兒心經
關於孩子早教問題,永遠是家長邁不過去一道坎,接下來我們就聊聊早教的那些事。
關於早教課,家長要知道的事。
孩子該不該上早教課?什麼時候上最合適?
蒙臺梭利說過:人生的頭三年勝過以後發展的各個階段,勝過三歲以後直到死亡的總和。
由此可見,上早教課是志在必行,那麼提上日程之後,我們首先需要的是什麼呢?當然是考察,沒有經過精心挑選的早教機構,都是不合格的。
我們可以從品牌賦能,師資力量,硬體設施等方面,對早教機構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可以去找相關負責人談,從他們的談話中,獲取有利條件。
當然還可以去諮詢一些上過的家長,看看人家是什麼評價。更是要親臨機構,去體驗一下現場。讓人覺得放心的早教機構,都是看得出來的。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了:幼稚教育從三歲開始已經太晚了。
看來所謂的早教要從胎兒開始,已經是很平常的。當然陳鶴琴的話,也不是非讓你早教就必須去機構裡上。孩子的教育可以早早的開始,但是我們可以自己進行早教啊!
有話為證:家庭是教育的起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師。這也是陳鶴琴說的。
瞭解到這樣的一個關於早教的話題,是不是我們做父母的在關於孩子早教問題上,內心裡就有一杆秤了呢?
我家孩子從小就沒有上過早教機構,但自從孩子出生後,我都有意無意地按照早教的課程,去陪伴孩子,讓孩子在玩樂中長大,他不但學到很多東西,同時他也過得很快樂。
這樣的早教不但有效果,而且孩子更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孩子三歲以後,就放心地讓他去幼兒園了,而我們選擇的幼兒園是公立的。他們主張的育兒方法,也是玩樂為主,學習為輔。
早教並不等於是超前教育,而是遵循孩子成長規律的一種方式
格塞爾在兒童教育上說過:兒童的發展取決於成熟,而成熟是受基因控制的過程,外部環境不能改變它的程式。因此,成熟決定著學習而不是學習決定著成熟。
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他還專門用一對雙胞胎來做實驗。就是讓雙胞胎的其中一個,先在他能夠完成該動作的前兩個月,進行提前練習,其中一個不用練習,讓他自然發展。
等兩個孩子都到了他們能夠自如完成該動作的時候,他發現無論是那個提前訓練的孩子,還是沒有經過訓練的孩子,最終他們在完成該動作上,完全沒有任何區別。
由此我們知道,家長急於給孩子的超前教育,並沒有多大的用處,孩子的成長,是根據他的不同年紀,自然發展成熟的。
孩子的早教問題,是一千個父母眼裡,就有一千個不同的看法。只是我們在選擇的時候,能夠多多瞭解孩子的一些心理知識,這樣對於孩子教育問題,更能得心應手。
柏拉圖說過:初期教育應是一種娛樂,這樣才更容易發現一個人天生的愛好。
關於這一點,您做到了呢?
-
7 # 嘉嘉和小熙玩具嚴選
01、培養孩子學習興趣,激發潛能啊。送孩子去早教班我沒有那個時間跟精力,我兒子是我父母帶的,我給他買了個阿爾法蛋,這個機器人可以給他講故事、教他兒歌、可以回答他各種問題,我覺得這就是不錯的啟蒙了。
02、那麼寶媽們該如何使用正確的方式給寶寶進行早教,有經驗的寶媽一般會從下面幾點來訓練。
一、鍛鍊語言能力
寶寶一歲的時候,正處於語言發育的快速時期,很多時候家長沒有足夠的耐心教寶寶學說話,這時候就可以給寶寶買個會說話的玩具。一些設計巧妙的音樂玩具,能給寶寶構建出不同的場景,而豐富多彩的對話情景,能夠刺激寶寶的感官,同時勾起他說話的興趣。在選擇玩具的時候,寶媽一定要選擇材質安全、質量過關的,以免寶寶在玩耍的時候,被傷害到。
二、學習走路
寶寶在八九個月會爬行之後,很多寶媽就開始扶著寶寶讓他學習走路,但是一些寶寶由於恐懼,不敢走也不願意學。這個時候寶媽可以藉助學步車來幫忙,因為學步車一般都帶有一些的“娛樂”色彩,比如可以聽音樂、可以搖晃、滑行等,小寶寶會特別感興趣,會玩的很開心。等他用學步車學會了基本的邁步後,寶媽再扶著他學走路。這樣既為寶寶學步提供了方便,也解放了自己的雙手。
三、激發寶寶的探索欲
等寶寶在大一點的時候,精力會變的非常旺盛,看到什麼東西都會好奇的想看看、摸一摸,對世界有著很強的探索欲。這時候寶媽可以給寶寶準備一個益智遊戲玩具桌,可以聽音樂、看圖片,在訓練他樂感的同時,還能更提升他對事物的認知能力。
四、培養寶寶專注力
積木是寶寶最不可缺少的玩具,因為積木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寶寶的想象力,同時還能培養寶寶的耐心和專注力。兩、三歲的小寶寶,比較適合簡單一點的積木,因為這樣他才能拼出來,才會有成就感,才能玩的開心。另外,給小寶寶準備的積木,一定要是大塊的,防止出現吞嚥零件的情況。
好的益智玩具,能夠給寶寶帶來很多的樂趣,真正實現寓教於樂,讓寶寶在玩樂中開發智力,真正快樂健康的成長。
-
8 # 小寶玩具屋1
早教可以讓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處理事情的方式有自己獨立的見解,早教並不是非要去上早教課,家長自己在家也可以,講究方式方法
-
9 # 漢字中國人的智慧密碼
孩子0~3歲的時候,要不斷跟他說話,當媽媽要瘋三年,媽媽一天跟孩子說一萬五千個字,這對孩子的語言有很大的幫助。可以給他讀經典,三歲之後,他就可以坐下來靜靜的看書,這就是濡化。
在孩子依賴我們,信任我們的時候,幫助他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依什麼而建?依經典為準,依智慧為準。依聖賢經典,讓大腦自然發展。聖賢教誨讓人心服口服。
回覆列表
1,早教的意義:孩子是父母的一切,所謂“三歲定終身”,指的是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研究表明,早期多姿多彩的活動和教育,能刺激加快孩子的智力發育,3歲之前,孩子各方面的發育在父母的幫助下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專家認為,父母決不能忽視幼兒早期教育,因為這是開發孩子潛能的重要階段。
2,早教的原則:遵循興趣第一。對孩子而言,學和玩是一樣的,益智的玩就是學,有趣的學就是玩。父母要順應利用孩子喜歡玩的心理特點,在玩字上下功夫。
其次是生活化原則。幼兒期的孩子處於探索期,他們對一切好玩的事物充滿探索欲。父母可以利用生活中現成的事物來教育孩子。
第三是教育性原則。“子不教,父之過”。指的是孩子的行為思想受父母影響。幼兒時期孩子是學習能力最強的時候,他們會仿照父母的行為。所以父母應該以身作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