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倚天劍寒
-
2 # 雨化晨露
謝邀:道家儒家佛家,在社會程序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也是每個王朝都必須擁有的重要穩定人心的大政方針,轉移人們對社會的不滿情緒,藉助三家的與人為善的思想,教人向善,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存在,才讓社會變得更和諧了,學了他們這一些套路,人們的思想變得更溫和了,更謹慎了,更親善了,不在激進,好戰的心情得到了平復,沒有了造反的意識,不和自己的命運進行抗爭,從而讓他們的政權也更穩固了,縱觀歷史,哪朝哪代都會對這三家頂禮膜拜,為的就是江山的順利延續。
-
3 # TiandirenisAmituofo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追蹤溯源,可以追溯到伏羲創立的易經八卦符號文化。以後,這種易經文化不斷髮展,到周文王的時候得到完善和成熟。此後,到西周初年,周公旦根據周易文化思想創立禮樂文明,到春秋戰國的時候,由於戰爭,使得學術下移,知識分子落入民間,私學興起,老子,孔子,孟子,荀子,莊子等名家先後橫空出世,在當時流行的社會文化基礎上,各取所需,創立了自己的文化思想體系,老子寫了道德經,成為道家的師祖,到漢初形成的黃老道家思想成為西漢幾十年的治國理政指導思想。之後,到漢末的時候成為張道陵創立道教五斗米道的根本教義,影響後世兩千多年。道家的祭祀,巫術,煉丹學等影響到氣功,禪修,古代化學等方面,追求長生不老甚至影響到秦始皇和漢武帝。
而孔子創立的儒學,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影響到歷代王朝,成為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和知識分子必須學習的內容。儒學文化因此成為中華文化的主幹。
佛教自漢末傳入中國,剛開始的時候依附於道家道教和本土文化的一些相通性而生存,隨著佛教的地位鞏固,由於自身強大的思想體系和哲學邏輯,所以具有當時道家儒家所不具備的優勢,而開始獨立發展。這個過程中開始與道教,儒家思想有一些衝突和矛盾。但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奠定了王朝依靠儒家入世之學治國理政的基礎,所以,雖然個別時期,道教或佛教較大影響到國家事務,但其他大多數時期,還是儒家佔據統治地位。但儒家思想屬於入世之學,道家道教和佛教屬於出世之學,三者之間形成自然的互補關係,所以儒釋道相互衝突,又相互融合,成為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一大特色。歷史證明,只要儒釋道三家相互尊重,理解,借鑑,交流,不斷融合,就會“三教歸一”,成為促進中華文明不斷向前發展的文化動力源泉!
佛說,佛法即非佛法,非佛法即佛法,凡是能夠將人性導向到真善美和空色一體的方向上來的知識和方法,沒有不是善知識和善法的。儒、釋、道是因創立者的覺悟境界不同而獲得的關於宇宙人生實相的認識。針對不同層次的人,需要不同的法門。因為各自境界的人只能理解了各自所處境界的知識和方法。教育與教化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換言之,儒釋道,是不同層次和境界的實相。就像修行的功夫一樣,水平不一樣,所說所言就會有所不同。也像登山一樣,山頂,山腰和山根所見也不會是相同的。明心見性以後,事事圓通,事事無礙!佛法和其他善法一樣,也只是一條度人的船,人上了彼岸,佛法都是要丟掉的東西。君不見《金剛經》中說“如伐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
4 # 木火天
如果你想自強不息,就多看看道家。如果你想三人拾柴火焰高,就多看看儒家。而在這過程中,如果你受到傷害就多看看佛家。
-
5 # 呆念想
道家智慧多於辯證.聰明看世界起源變遷,教導人知退懂守自保的處世靈活思維。知強“雄”守弱“雌”。知智守拙,不為物累,少為名困。……道家給社會,人心一濟,豁達,謙讓,知足。求樸的安民濟世良方。讓社會避智鬥利爭,讓人心躲名利場你搶我奪之鬥煎熬。安於日出而耕,日落而息,自在消遙。道家是避於鬧市的”出世求俗”之思想。儒家給社會開的是,修身齊家求士治國之入鬧市的“求名獲利”之良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孔子 讓人們知社會的“禮制等級之別”。孔子告之人們克自復禮,捨身忘己。老子是個人主義者,告訴人們怎麼,自立護身避兇求吉。孔子是讓人們為國家,為皇族要奮不顧身。孔子強調敬孝慈敬先賢和孝祖輩及父母。對兒女要慈於養育。孔子儒家政治倫理說,更多保持先秦禮制外,多倡倫理習俗。和平盛世,安民治國儒家更方便全面。尤其是對官場特權有合理
-
6 # 使用者272428725
佛學西來時並不被大眾所接受,後藉助中華道學的某些概念,逐漸的在中國興盛了起來後,才大張旗鼓的宣傳佛學概念,發展到今天因其簡潔的修煉方法,普度眾生的理念,更是因世俗之人以為佛不分青紅皂白,懷著只要誰給佛上供了就保佑誰的錯誤觀念,願意取捷徑拜佛保佑萬事如意,息災免禍,更因佛門收弟子講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佛門看起來比道門興盛了不少。
佛學與道學和儒學有相通之處,都主張行善,普惠社會大眾,不干預時事政治,成為中華文化哲學三足鼎立之一足;更主要的是佛學主張佛自自心,主張靜修、禪修,與道教的“道與德”貫穿萬事萬物高度一致,並有修身實踐可證佛在萬物,因而有利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作用,才發展千年直到現在。
儒學是孔子在春秋時期建立的,孔子整理前朝的各種典籍,學習闡釋三皇五帝的治世之策,積極參與春秋時期的社會活動,後,志不得申,延伸的將其學識和整理的典籍教授於門徒,並經其門徒後輩將其發揚光大,始成儒家學說和體系,從古至今累積的主要經典為“四書五經”。其學說淺顯易懂,與中華文化的主線相一致,故被歷朝歷代的當權者所推崇,成為中華文化的顯學。
但孔子是一邊學一邊教授門徒,對於中華文化哲學處在進修學習階段,學習非常努力,是個好學生,但因為緣分和歲月不饒人的種種因素的影響,其學識還沒有達到較高的程度,比如問道於老子,但並未成為其學生;滿世界的尋找隱士,結果因為孔子滿世界顯露的遊說行為不被隱士所欣賞,雖然找到隱士,但卻如避瘟疫般的避之而去,所以綜合的看,孔子的中華文化哲學學問水平只達到了大專左右而已;具體的說,由於作“易傳”而達到了破解易經的程度,孔子說五十而學易,到其去世的十幾年時間能達到如此這般的程度,真可謂難能可貴的了,所以說孔子是個好學生;只是因為自己過早當了老師,自己也沒有投到好老師門下,或是說沒有被好老師相中,所以一生只能於中華文化哲學的高等級學識“道學”知識體系的全部內容失之交臂了,但其所繼承的三皇五帝之學的純理論方面的知識體系,與中華文化哲學的“道學”體系的方向一致。儒學在理論內容方面與道學的核心部分相重疊,沒有違背的激烈衝突的地方;故而在中華文化的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學說與“道學”相比較只能是中華文化哲學的枝葉,無法代表中華文化的根脈部分。
而道學是中華文化哲學形成的根脈,中華民族自有語言、文字起至三皇五帝一直髮展到春秋時代,道學有了大的發展和提高;也是因為出現了卓越的中華文化哲學繼承和發揚者老子,把中華道學大大的發揚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老子是中華文化哲學的集大成者;實踐與理論兼具,一生修為謙虛謹慎,活到老學到老,尊重自然規律,不急於以一己之力拯救亂世,而是以“道學”的學說和理論為依據,認為人類有智慧有能力解決人類自身的“人性缺陷”,因為有祖先發展相傳的“道學”體系的存在,中華文化哲學的根脈就不會中斷,無論社會如何發展變化,“道與德”的本質和價值觀不會變;所以老子悠然離職乘牛西去,如不是遇到修道者關令尹喜的熱情邀請,恐怕就沒有《道德經》的傳世,中華文化哲學真可能會失去一部壯麗史詩的主旋律部分呢,此真可謂天佑中華。《道德經》是精英之學,是研究生之學,非有有緣者,有智慧者莫能入其門。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形象的指出: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即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後來在漢代以老子學說為總綱發展出道教。所以,老子之“道學”是中華文化哲學的主脈部分,是中華文化哲學這棵大樹潛行於中華沃土之中的根脈之學;仔細研究會發現當中華文化的枝葉部分,也就是應用之學受到時代侷限性限制的時候,比如“儒學”的發展在現代所遭遇的尷尬境遇,“道學”體系學說就能給出根本性的解決方案,從而使中華文化哲學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生生不息。 所以說孔子的學識與老子的學識不在一個水平之上,所以他們也不是一個層次上的人物。
因而也決定了儒學與道學的不同作用方面,儒學雖然具有階段性、侷限性,但其核心價值與道學相一致,所以不會在現代完全喪失存在的意義,但應用部分需要改變,應與道學相結合,共同為興盛中華傳統文化發揮作用。
而道學因其具有超越時代和現實的哲學智慧,必定會在興盛中華文化哲學的過程中發揮主角作用。
-
7 # 蘆葦luwei
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勢,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已是不爭的事實。有人還煞有介事的對三者進行了很有文化的總結:佛家修心,儒家做事,道家做人。貌似精闢,卻也經不起仔細推敲。儒釋道不管是作為一種文化亦或是一種信仰,幾千年來,已滲入了華人的骨髓,反映到了貧民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面。但使其發揚光大經久不衰的功勞卻應該歸於歷代統治階級,因為它需要努力做事的儒,需要與世無爭的佛,也需要無為不爭的道,這三者都是對封建統治極為有利的,當然會受到統治者的極力推崇,但不可否認的是,儒釋道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兩面性,儒釋道經過這麼多年,也把這種矛盾充分的體現了出來。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講究的是仁者襟懷,但他的綱常卻培植了大眾更多的奴性。其次,來自異域的佛祖講的是明心見性,但是他的虛空卻讓更多的人走向混世人生。最後,來自最本土化的道教崇尚的是自然境界,但他的韜晦卻造就了眾多聰明的社會滑頭。
-
8 # 鑫寶35
道家創世 儒家治世 佛教毀世 歷史足以證明
公元后 道家創世 漢 唐 宋 明 隋朝粘冉敏的光
儒家治世體現沒當官之前講 仁義禮智信 殺身成仁也出了不少錚錚鐵骨 當官之後的大多數儒家志士就改變了當初的仁義禮智信 隨之而來就是阿諛奉承看皇帝臉色形勢 對百姓的約束也會越來越苛刻
佛教毀世自進中原以來就帶有欺騙色彩 最後漢帝【劉莊】自打臉下召 漢人不可學佛 寺廟由犯過罪的人守值 自那以後和尚的禿頭由此而來 直到現在監獄的犯人還在流傳著這個習俗 佛教直至五胡亂華 佛教又趁虛而如
當然每個朝代都有它氣數已盡的時刻 但很湊巧的一件事每當歷朝歷代滅亡時期都毀在佛教的興盛時期 朝廷 百姓的胡不信任 爾虞我詐 貪婪成性 為了多建寺廟擴張土地 給佛貼金身在這基礎上有騙多少善男信女 一部【因果經】就把整個的活人變成信仰的傀儡 君臣都相信佛祖會保佑一切的幼稚想法 要是什麼都能保佑的情況下他【悉達多】怎麼還會家破人亡 流落到沿街乞討 當今社會這種問題也很突出 更別提開國以來的隋 元 清 清朝前期還好些提倡滿漢文化結合 從前乾隆以後的大清朝的盛世在自私自利 貪汙成性狀況下逐漸的衰敗 在元朝與清朝後期更體現在佛教為國教的情況下的治世之慘烈 隋朝以佛教為國教45年土崩瓦解 元朝以佛教為國教98年讓朱元璋趕回老家 朱元璋開始下令整理在元朝燒燬殘缺不全的道經
以上就是兩家一教歷史大概對社會影響 只能引以為戒
-
9 # 趣談國史
儒、道、釋三家,是對華人影響最為深刻的三種哲學文化。它們甚至已經刻進了我們的骨頭裡,沉澱到了我們的基因裡。
儒道釋三種思想,分別影響著不同的人,以及同一個人的不同人生階段。它們相互補充,讓你的人生更加自洽。
儒家算是中華文化裡的頭牌,因為自從漢武帝之後,它就佔據了主流地位,隋唐後甚至成為科考的唯一參考資料。
儒家備受青睞,因為它是最為積極向上的。儒家是勵志的,它激發你努力向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它有家國情懷,讓人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
從這個意義上說,儒家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壯大起了巨大的作用。華人勤勞、努力打拼、積極向上的基因,是來自儒家的。
儒家像一個少年,未曾經受挫折,Sunny而美好,滿心向往著自己的遠大前程。
道家就不行了。道家像一個曾經被社會蹂躪過的落魄中年男,不再積極參與社會上的事情,而是選擇了逃避,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
這其實是消沉。但道家為消沉找到了自圓其說的理由: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不爭,則天下莫能與其爭。
道家的這種思想,為很多人找到了精神家園。這部分人,以及在儒家主流思想中感覺失落的人,都因為道家思想而變得平靜。
人生不止一種活法,不是必須要治國平天下,把自己活舒服了,也挺好啊。你看莊子,都快活成神仙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家安慰了無數儒家意義上的失敗者,功德無量。
釋家——即佛家,雖是外來文化,但對華人的影響也是極其深刻的。在安撫失敗者這個方面,佛家比道家更進了一步。它直接說:萬物皆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什麼治國平天下,什麼人生失意,啥都是空的,你還有什麼好煩惱的?
頓悟的人都變得快樂無比。
另一個方面,佛家講究“因果”。這個思想,對中國民間的影響是巨大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今生行善,來生可得厚報。
歸根結底,它是勸人向善。雖然使用的是功利的方式——希望有回報嘛,不是功利是什麼?
士大夫向佛,參透了人生之空;市井小民向佛,學會了行善積德。
所以,佛家也是功德無量。
-
10 # 寸心無遠近1
過去,中國社會是儒,釋,道三家的教育,三家的手段,方法不盡相同,但根本是相同的。理念是相同的。因此,三家教育可以團結合作。
回覆列表
說來話長,簡短潔說吧。
人類貪生,道家注重保養生命,可以讓生命持久,更加純淨自由。
儒家注重世間修養。在世俗紅塵中涵養君子品德,如琢玉成器鍛鐵為刀。
佛家叫人認清本源,迴歸本真。戒其三毒,淨其六根,由方寸中見大宇宙,於煩惱中得真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