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3蠟筆小豬19

    媽媽可以在孩子身上找問題,但是也應該在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吧?? "打他還還手"這句話很明顯就體現出媽媽的教育方法不對,也許孩子是有錯,但是媽媽打人就是對的嗎,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孩子可以這樣想,媽媽可以打我,我為什麼就不可以打別人呢??

    幾年前,曾有一所小學做了一項“對爸爸媽媽哪些地方不夠滿意”的調查,調查結果發表在《少年兒童研究》雜誌上。統計顯示,孩子對爸媽不夠滿意的地方有58項之多,比如:動不動就發脾氣;不瞭解我的心;要求太嚴,標準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見;說話不算數;當我想做自己的事時,他們總不讓;總在罵我的時候誇獎別人等等。

    看了小學生們對自己爸媽的不滿意,你有什麼想法?第一,這是對小學生做的調查,與我這個幼兒家長何干;第二,就算有對上號的地方,恐怕你也不願意把這樣地父母形象何自己連線在一起。但是,靜下來想一想,我們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上述孩子的不滿意,在我們身上多少會有體現。別以為孩子還小,什麼也不懂,其實,孩子雖然嘴上沒說,但這些不滿意已經在他的心理了,並且已反應在行為上。的確,孩子的這些不滿意都可能成為向父母說“不”的理由。

    成人沒有以身作則

    當孩子出現一些問題時,以往我們總是要問上一句“這孩子是怎麼了?”習慣從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實,有許多問題的產生根源是父母。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

    對孩子要求嚴格,卻對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願聽他們的話嗎?即使爸媽說的條條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從,孩子愈大,這種現象愈明顯。比如,姍姍的爸爸就有這個問題,他不讓姍姍在看電視時吃東西,可是自己卻經常如此。姍姍有好幾次忍不住給爸爸提意見,結果逢他看的高興時,他就說下一次一定改;逢到他看的不高興時,他不但不聽,還發脾氣,擺出家長的架子壓人。起初,姍姍只是在這個問題上不服,漸漸地,這種不滿就擴散開來,爸爸說的話都不願意聽,姍姍的叛逆心理愈來愈嚴重。

    把孩子當小小孩對待

    再有一些父母無視孩子地成長,總是把孩子當小小孩子對待,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做,這是造成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比如,在幼兒園裡老師經常教育小朋友“自己地事情自己做”,姍姍聽了以後特別想做點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一天,姍姍提出晚飯後自己洗自己的碗。可是媽媽左思右想一番,還是以“萬一碗摔碎了怎麼辦?”“碎片刺破手怎麼辦?”等理由拒絕了她。沒有做成事情,姍姍可不高興了,睡覺時故意不肯上自己的小床,很晚了還賴在爸媽的大床上,惹的爸爸想要處罰她。

    第二天晚上,姍姍一家到小姨家做客,晚飯後姍姍又提起洗碗的事,媽媽再次重複昨天的理由,沒想到小姨卻爽快的說:“想自己洗碗是好事啊!夠不著水龍頭,我給你墊個小凳子,萬一碗摔壞了也沒關係,小姨再買新的。”小姨話剛說完,姍姍就興奮的大叫起來:“謝謝小姨。”接著,馬上就去洗碗,而且洗的非常認真、仔細。

    孩子都是好孩子

    可見,父母確實要反過來想一想:自己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難道孩子天生就是一個不聽話、愛搗亂的孩子嗎?孩子真的想做一個處處和爸媽作對的人嗎?其實應該說,孩子都是好孩子,而父母未必都是好家長。

    換個角度來說,父母喜歡乖孩子的真實理由是什麼?我們不喜歡孩子和自己作對的目的何在?其實說穿了,還不是為了自己省心、省力吧!以這樣的心態對待自我意識萌發,獨立性、自主性正蓬勃發展的孩子,是否有點太自私、也太短視了呢?

    逆反心理的正面效果

    孩子的逆反心理始終被認為有礙兒童身心健康。其實,逆反心理並非一無是處,它雖有妨礙孩子身心發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面效果。1、產生逆反心理是幼兒教育弊端的曝光。當前,幼兒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存在許多問題。比如,許多年輕的父母不瞭解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水平,對兒童提出的要求過高,讓兒童承受的學習任務過重;不知道兒童具有多方面發展的潛能和資質,具有多方面的興趣和愛好,為孩子過早定向,強制兒童過早地從事長時間的專業訓練。也有些父母脾氣暴躁,動輒打罵、罰跪、罰站甚至逐之門外;還有一些父母卻相反,視自已的孩子為“太陽”,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百依百順,本來孩子可以獨自很好完成的任務,父母卻要嘮叨半天,甚至包辦代替等等。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可以說正是這些教育弊端造成的。教養方式和手段違背孩子的天性,自然會引起孩子的牴觸、對抗和逆反心理。可見,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事出有因”,它在一定程度上敦促人們對幼兒教育作出改進。

    2、逆反心理包含有許多積極的心理品質。兒童產生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它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幼兒自我意識強,好勝心強,勇敢,有闖勁,能求異,能創新。現代社會充滿競爭,迫切需要具有創造性思維、能開拓、能進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於發現逆反心理中的創造性品質和開拓意識,併合理引導。只要引導得當,逆反心理是能夠在現代社會發揮積極作作用的。

    3、逆反心理在某種程度上能防止其他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質的形成。逆反心理強的孩子,在不順心的情況下,在憤悶、壓抑、不滿的時候,敢於發洩,他們不會讓不愉快的事情長期滯留心中,他們不會讓有礙自己身心健康的負情緒長期得不到釋放,他們不會有畏縮心理、壓抑心理,他們也不會懦弱、保守、逆來順受。他們以這種形式保持心理平衡,有時也能起到維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因此,父母應善於發現逆反心理中的積極因素,並善加利用,而不應在孩子有逆反心理的時候,一味抱怨、惱火,甚至對孩子實行高壓政策。

    探究兒童逆反心理

    所謂逆反心理不是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於父輩和子輩之間價值觀的不一致而產生的正常的心理過程。一般來說孩子在發育的過程中會有兩個逆反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歲的時候,這個時候由於兒童的自我意識地發展,說話、運動、認識事物能力的發展,他會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親的教育觀點就會產生衝突。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後。從心理發育的角度來說,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發展,但對父母親來說,會覺得孩子在對抗自己。

    上海市心理諮詢中心兒童行為研究室主任杜亞松教授認為,不管是第一期還是第二期的逆反過程,作為家長首先應該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能夠真正地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去幫助他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訓斥、打罵,不然就會使他們產生兩種不良後果:或遇事唯唯諾諾,膽小怯懦;或是執拗任性,膽大妄為,父母也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這樣才能夠緩解兩輩人之間的衝突,逆反心理才能得以改善。

    逆反心理產生的四個原因

    不切實際地期望

    許多的父母為了將來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往往不考慮他們的興趣愛好,強迫孩子學這學那,硬讓他們去做他們一時還難以做到的事情。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因為忽視了孩子們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往往結果適得其反,並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

    作為家長來說,不要提出過高的要求,應提一些比孩子的實際能力略高一點,讓他們經過努力能完成任務的要求。這樣,孩子成功後不僅能享受到喜悅還能增強自信心。

    對孩子過於嚴厲

    “不打不成材”的思想也許在有些父母的腦子裡還依舊存在,他們時不時地諷刺、挖苦孩子,甚至動武打孩子的做法,無不傷害著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後果。

    其實家長應該更多的理解、尊重孩子,把他們當成一個開始有獨立意識的小夥伴,有事商量著來辦,平等相待,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千萬不可以勢壓服。

    壓抑孩子的好奇心

    世界對於正處在生長髮育階段的孩子來說,是充滿神奇的。但許多大人們不理解孩子們的好奇、探索心理,認為這個是在瞎鬧,有的還打罵孩子,這樣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滿情緒。

    聰明的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們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訴爸爸媽媽,我們會想辦法幫你解答問題的。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們懂得了不少道理。

    反覆嘮叨,喋喋不休

    有些家長唯恐孩子不聽他們的話,就會反反覆覆、嘮嘮叨叨的說個不停。試想讓孩子們長期處於這種“馬拉松”式的說教環境中,能不產生逆反心理嗎?即使孩子知道家長說得有理,也不樂意聽了。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必須要言不煩,並且尊重他們,留給他們情緒變換和思考的餘地,孩子有了思想準備,就相對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

    對於逆反的孩子,父母該怎麼做

    研究發現,5%到15%的學齡兒童都有逆反、叛逆行為的徵兆。有逆反情緒的孩子,通常表現出:頻繁地大發脾氣;與父母過度爭吵;明顯地對抗和拒絕大人的要求和原則;自己犯錯或行為不當,卻責怪他人;頻繁發怒和怨恨他人等不合作、對抗與敵視的行為。這些行為能夠在許多場合出現,在家裡和學校表現得尤其明顯。

    對於有逆反、叛逆行為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孩子:

    與孩子衝突時要冷靜,不要使衝突加劇,可以暫停或抽時間出去;

    一旦孩子表現出合作與變通時,要給予他正面的表揚和鼓勵;

    確定合理的、與孩子年齡相適應的限制,並堅持下去;

    用體育鍛煉等來舒緩你的緊張情緒,避免向孩子發脾氣;

    努力與他人合作,並獲得與孩子有關的其他人(老師、配偶)的支援;

    父母在必要時可以尋求兒科醫生和心理學家的幫助。

    逆反並非一無是處,也有正效應

    許多父母都覺得兒童的逆反心理對其身心健康不利,其實,逆反心理並非一無是處,它雖有妨礙兒童身心發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應。

    逆反心理包含許多積極的心理品質

    逆反心理包含諸如自我意識強、勇敢、好勝心強、有闖勁、能求異、能創新等積極的心理品質。現代社會充滿競爭,迫切需要具有創造性思維,眼界開拓、能進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於發現逆反心理中的創造性品質和開拓意識,併合理引導。只要引導得當,逆反心理是能夠在現代社會發揮積極作用的。

    逆反心理在某種程度上能防止一些不良品質的形成

    逆反心理強的孩子在不順心、煩悶、壓抑、不滿意的時候,敢於發作,能使不愉快的心情和不利於身心健康的負面情緒不至於長期滯留於心中得不到釋放。他們不會有畏縮、壓抑的心理,也不會懦弱、保守、逆來順受。這樣能起到維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因此,父母應善於發現逆反心理中的積極因素,並善加利用。來看看好網的專家對於孩子逆反是怎麼說的吧:

    如何對待倔強的小孩子

    孩子逆反心重,父母要耐心引導少發脾氣

    為何不變孩子的“反抗”為獨立呢

    當孩子能走路會說話以後,獨立意識萌發,事事喜歡自己來。成人開始感覺到孩子不那麼聽話了,心理學上稱之為幼兒成長髮展過程中的轉折期,也稱“反抗期”。之所以反抗,很重要的原因是成人限制了孩子獨立能力的表現,適當的教育則可以使幼兒轉折時期減少反抗表現,發展獨立能力。 那麼,獨立能力的培養到底有多重要呢?

    美國心理學家推孟曾對1500名超常兒童進行長期的追蹤觀察,30年後發現20%的人沒有取得什麼成就,與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對比,發現最顯著的差異並不在智力方面,而在於個性品質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堅強毅力、獨立性和勇往直前等個性品質的人。事實證明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僅有聰明的頭腦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獨立性、自制力、堅韌性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中國大城市幼兒獨立性較差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家庭教育研究會曾以隨機抽樣的方式在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四大城市開展了一項有關幼兒獨立性的調查。調查選擇了4464名3-7歲幼兒父母,內容包括家庭教育狀況、父母教育觀念與行為、父母對孩子的評價、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幼兒個性發展現狀、家庭教育基礎及環境狀況。

    調查結果顯示,從3-6歲,四大城市孩子自己穿衣服的比例由25%增長到45%,而不願自己穿衣服的比例,從3歲的21%下降到6歲的11%。從資料來看,能自己穿衣服的孩子隨年齡的長大而明顯增加。但是實際上,幼兒在兩歲就開始有自己穿衣服的願望和能力,到3歲就可以獨立穿衣服了。從調查結果看,到了6歲,仍有相當比例的幼兒不自己穿衣服,無論是什麼因素,都不利幼兒成長。

    此外,有相當一部分顯示幼兒獨立性的指標,沒有隨幼兒年齡的變化而有明顯的差別。無論3歲還是6歲,有主見的孩子都在40%左右,而不大有主見的則在8%左右;當孩子做事的時候,3-6歲的孩子,都有20%左右,即使自己可以幹,也希望得到大人的幫助;不希望得到大人幫助的,僅佔全體孩子的8%,並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而略有下降;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半左右的孩子都要求別人幫助,基本不隨年齡的增長而變化。此外,20%左右孩子3歲的時候經常哭,到了6歲依然如此。

    因此,專家們普遍認為,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包辦太多,培養幼兒獨立性的意識嚴重不足,幼兒在這些方面沒有明顯的進步,這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極為不利。

    抓住獨立性培養的關鍵期

    兩歲左右是孩子獨立性發展最快的一個階段,出現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稱“我”稱呼自己,開始出現“給我”、“我要”、“我會”、“我自己來”等自我獨立性意向。也許昨天還是媽媽懷裡的嬌寶寶,事事依靠媽媽,今天突然間要獨立,什麼都要“自己來!”明明自己做不好,還不讓別人幫忙,如果父母仍像以前那樣,孩子有時就會發脾氣。不瞭解孩子的父母也許會說:“這孩子變得不聽話了!”其實這是幼兒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孩子可喜的進步。成人應該抓住這個孩子要獨立的敏感期,掌握必要的教育策略與要點,讓孩子的獨立要求得到滿足,避免過度依賴的形成或牴觸“反抗”的出現??

    要點一:珍惜幼兒自我獨立性意向

    心理學家指出:當幼兒的獨立活動的要求得到某種滿足或受到成人支援時,幼兒就表現出得意、高興,出現“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態度,否則就出現否定的情感和態度。因此,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幼兒的獨立性意向,給予熱情鼓勵和支援,使獨立性不斷髮展。

    要點二:尊重孩子

    注意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式,要認真聽孩子講話,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飯不要硬逼,讓孩子做事儘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當眾斥責孩子“不爭氣”、“笨蛋”、“沒出息”等,這樣會深深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並非是嬌慣孩子。事實證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與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禮貌,舉止大方,自我獨立意識強,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孩子受到應有尊重的良好反應。

    要點三: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在歐美國家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獨立性的培養,推崇“個人奮鬥”、而不是依賴父母和其他人,他們主張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一出生就讓他獨宿一室,極少與父母同住。孩子剛學走路時,跌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

    要點四:從興趣上培養

    讓孩子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簡單的命令,防止他們對勞動產生對立情緒或厭惡心理。幼兒對遊戲活動有強烈的興趣,讓幼兒做些象徵性的勞動時,要儘量遊戲化,這樣他們就會以極大的興趣積極參加,如果能經常地堅持訓練,他們就會逐步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獨立性和勤勞、不畏艱苦是密不可分的,不愛勞動,害怕艱苦,怎麼能夠堅持獨立性和自主性呢。

    要點五:慢速分解動作

    儘管兩歲左右的孩子獨立意識已經萌發,但由於各項能力的發展並不能完全達到他自己想達到的水平,所以還需要成人的幫助和指導。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水平決定提供何種程度的支援。比如吃飯,孩子可能在開始獨立進餐時並不知道怎樣拿勺,怎樣往嘴裡放,父母可以將吃飯的動作分解,一步一步地教給孩子。著名教育學家蒙特梭利主張,在針對孩子的教育活動中,動作一定要慢,要分解,也許一般人看起來有些誇張,但對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要點六:語言指導必不可少

    儘管幼兒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並不很高,但如果清楚的示範動作配以適當的語言講解,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兩歲孩子也正處於語言發展的敏感期,直觀的形象動作是詮釋語言含義的最好工具。

    兒童的獨立意識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它需要父母堅持不懈地努力。兩歲的孩子能跑、能跳、能說,有了生理上獨立的能力和心理上獨立的要求,那何不讓孩子的獨立生活從兩歲開始呢?

    父母們該如何應對孩子頂嘴?

    有時,孩子頂嘴純屬淘氣,但有時卻是他們宣洩自己的不高興。因此,在應對他們前,父母應先判斷出孩子的頂嘴的型別,再進行正確的應對。

    淘氣型頂嘴

    父母該如何應對孩子頂嘴

    當孩子總是出現類似的問題時,表明他知道這樣做不對,但是他要檢測你的耐心程度。這時,要直接指出他的不對,並糾正他。

    ·當孩子說“你管我呢”時,你應當說:“我是你媽媽,所以我希望你……”

    ·當孩子說“嘁,我早知道。”時,你應當說:“我希望你說:是的,我知道媽媽。”

    不高興型頂嘴

    除了用過激的語言外,寶貝還會有激動的情緒。這種情況下,先要安撫他,再教育他。  當孩子說“你是世上最壞的媽媽!我再也不會做任何你讓我做的事情!”時,你應當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所以我會等你能用好的詞語說話時,再聽你說。”

    當孩子說“一點兒都不公平!我討厭你!”時,你應當說:“我明白你覺得不公平。但說‘我討厭你’是不對的。”

    對付小叛逆實用策略

    對待處在逆反期的寶寶不能採取硬碰硬的方式,這樣只能讓他的逆反心理更加強烈。父母過分激烈的反應會給他一個錯誤的感覺,即當他說不的時候,他能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因此,他會更多地使用這種方式來吸引父母的注意。逆反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過程,要應付逆反的寶寶,父母需要一些策略。不妨試試以下的方法:1、來點小幽默,讓氣氛不再那麼緊張嚴肅。比如你想要寶寶進澡盆洗澡,但他就是不肯去,如果你強行將他抱入澡盆,或者訓斥他一番,讓他去洗澡,那麼事情肯定會變得很糟糕。這時,不妨給寶Bora點小幽默:“洗澡水倒好了,看看誰的小腿跑得快,快告訴你的小屁股,讓他坐進澡盆。”這樣與平時不同的語言會帶給寶寶一種新鮮感,因此他會樂於接受父母的建議。

    2、讓寶寶放鬆警惕。如果寶寶對什麼事情都說不,不妨給他一些特別可笑的選擇,一直引導他不停地說“不”,這時候,他就會放鬆警惕,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笑的問題上,於是,你就可以順勢找到機會把他拽到你要他去的地方,或者讓他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

    3、把任務變成有趣的遊戲。寶寶都喜歡遊戲,如果將任務變成遊戲,相信他會比較樂於接受。比如,他總是不想去廁所,並因此總尿溼褲子,父母可以在估計他要上廁所的時候,將他扛起來:“現在我要扛著這把槍,讓他到廁所發射子彈了。”這樣的建議,會讓寶寶很快就忘記他的不,乖乖地跟著你走。於是上廁所的任務就變成了一種有趣的遊戲,他也就不會說不了。

    4、讓寶寶自覺自願地接受任務。給寶寶準備一些圖書,或者給他編一些有趣的故事,讓他的任務變成他的一種期待。或者父母做出示範動作,但是根本就不要求他去做,他會因為好奇而產生模仿的慾望。

    5、利用寶寶的逆反心理,當想要寶寶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反著說出要他完成的任務,這時候,他可能就會按照你實際的要求去做了。

    6、有時候,寶寶沒有明白父母的真正意圖,他也會毫不猶豫地說不。因此,跟寶寶交代任務的時候要眼睛看著寶寶,十分嚴肅地將任務交給他,這樣他會明白你不是在跟他開玩笑,他就不會隨隨便便說不了。

    7、和寶寶輪流來。因為父母也做同樣的事,並且大家都有機會去做這樣的事情,而且必須按照一定的規則來做,這樣他會覺得很有趣,一般都會樂於接受父母的建議。

    8、冷落寶寶。如果寶寶不聽從父母的建議,不要理睬他,撤銷父母對他的注意,讓他覺得很無趣,過一段時間他會明白這樣不是吸引父母注意的好方式,於是他會嘗試改變。

    9、2歲左右的寶寶一般都喜歡自己來,因此,當寶寶說不的時候,父母可以想辦法鼓勵他利用這個機會來顯示自己的能耐,他就會樂於自己來了。

    10、如果家裡有小弟弟小妹妹,鼓勵寶寶當小弟弟小妹妹的好榜樣,他會嘗試擔當這個角色。當媽媽說:“你能演示給小弟弟看,自己怎麼吃飯嗎?”寶寶一定樂於為指導小弟弟自己吃飯做出示範。

    11、當想要寶寶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最好給他兩個選擇,一個是你要他做的事情,另一個就是他不喜歡做的事情,通常寶寶都會選擇你要他做的那件事情。

  • 2 # 賴頌強講孩子抑鬱休學

    家長期望孩子說了就聽,其實是希望孩子服從自己。

    聽話應該有兩個含義:你聽我的,我聽你的。

    往往彼此傾聽得出的結果執行力更好。

    “我以前兇吧,態度不好,他不聽我理解,可是現在我好好說了,他還是不聽。”這是家長困惑的地方。

    常常家長會走進一個誤區,是什麼呢?

    如果我放下身段,跟你好好說,那麼一定能到達我的目的:“讓你好好聽我的話。”

    家長的目的就是要:你聽我的。

    這個想法有個根本性的問題:沒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

    想想看配偶間如果這麼要求對方:你要聽我的,顯然會有矛盾,那麼放在孩子身上也一定遲早會出現矛盾,且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矛盾會增大或激化。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有哪些?我們一起來看看

    (1)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期望不一致

    那麼孩子的想法呢?我還沒玩夠呢,等我玩夠了再說啊

    所以家長的期望和現實就存在差距了,所以矛盾就出來了。

    大人的感受就是,我的孩子不聽話

    (2)孩子的好奇心讓他一而再而三地嘗試

    比如說,商場裡面亮晶晶的商品,可能昂貴,也可能是易碎的;但是孩子對商品的價格和材質沒有概念,他對自己的能力認知不足,他也沒有辦法以預判形式是什麼樣。他沒有我們大人的社會概念,比如說碰壞了要賠,賠還要不少錢,而且這個錢賠出去沒有回報,是冤枉錢,這些孩子統統沒有概念;即使家長跟他說:“不要碰哦,壞了媽媽要陪的”這樣的話,他也只是聽,對他來說,不能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商品呈現出來的漂亮的樣子或者功能在實際地吸引他,讓他去一探究竟,所以他沒法聽大人的“離得遠遠的”

    給大人的感受就是,這孩子越說越做,不聽話

    (3)這是孩子一個個性化過程,對說“不”的產生的力量很享受

    有的時候孩子說“不”或者反抗家長的時候,家長的激烈反應,讓孩子體會到“不”這個詞真的很有力量,那麼大的孩子很享受這樣的力量感。

    比如說今天是規定的穿校服上學的日子,孩子說“我不想穿校服”。家長就著急了,“今天是規定要穿校服的,你不穿校服,你穿什麼?其他小朋友都穿,你不穿?”家長就噠噠噠,一頓講道理,目的是要說服孩子,給孩子的感覺就是被大人控制了,也感覺到我只要說“不”,就能把大人搞得雞飛狗跳,這個很有意思,所以他會常常來刺探一下大人

    給大人的感受是,這孩子怎麼就說不聽呢,真不聽話

    (4)孩子對“不要”的理解和大人不一樣

    比如說,過馬路,大人認為過馬路就是快步走,謹慎前行,注意前後左右的行人啊,拐彎的車輛啊,總而言之要小心地儘快走到安全的地方

    孩子聽到大人說過馬路不要跑,他拉著你的手,一蹦一跳,因為紅燈變綠了,大傢伙一快往前走的人流很讓人興奮啊,我是其中一個很讓人開心啊,剛才停著等,現在齊步走,這個很讓人激動啊,所以他的動作完全表現出他的感受和心情,他沒法理解那些個危險和緊張。

    那麼大人的感受是:這孩子真是越是危險,他就越做危險動作,真是不會聽話的熊孩子

    (5)大人不傾聽孩子

    有沒有過這樣的情形,孩子說:“媽媽,快快,快看我”,他可能把你的大衣服披在身上了覺得很好玩,他可能把枕頭、玩具或者水桶頂上頭上了,他想要跟你分享他的創意,通常家長們沒有感受到危險,或者正在忙著的時候,都是很敷衍地看一眼,“哦,看到了”或者很不耐煩“唉呀,正忙著呢,沒看到嗎”於是這樣的反應也給孩子做了個榜樣,他也學到了,下一次,他也會這樣對待大人叫他比如吃飯啦,睡覺啦

    這個時候家長忘記了自己曾經做過的示範,他只感受到當下孩子的行為:怎麼叫都不聽,真是不聽話哦。

    那麼解決方案是什麼呢?

    (1)審視自己的行為

    每次孩子來找我們的時候,你覺察一下自己的行為,你有沒有在認真地聽孩子說話,你有沒有敷衍孩子,有沒有給孩子做“不聽話”的榜樣?

    這個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或者你的配偶或者家人,當孩子叫你們或者跟你們說什麼事的時候,你的迴應方式是什麼,記錄下來

    然後從現在開始,可以很認真地迴應孩子的每一次呼叫,即使你手裡正忙,正在炒菜,也可以把火先關掉,然後蹲下來,看看孩子是什麼事情,如果是需要花很長時間的,可以跟孩子說:“我聽到你叫我啦,我現在正在炒菜,吃完飯我們一起玩,好嗎?”或者你們可以約個時間,每天一個固定的時間一起交流的,讓孩子把要跟你做的事放到那個時間去,這個固定時間稱之為特殊時光。

    (2)給孩子權力和選擇

    比如孩子今天要穿一條紗裙子上學,可是天很冷;可以讓孩子先穿上衫裙子在門口試一試,讓她自己決定要不要穿;可以這麼說:“今天天氣比較冷,媽媽打算要穿絨的衣服。你如果要穿紗裙子的話,可能會冷,也可能不會冷;或者你可以先穿了在樓下走一走,再來決定穿不穿,好嗎?”

    當然也可以根據裙子的厚薄和大小,給孩子有限的選擇:“你打算在裙子裡穿保暖衣還是穿外套呢,這個由你決定”——當然我們說這個有限選擇給出的選項是大人能接受的,就比方剛才那個例子,不管是穿保暖衣還是穿外套,大人都可以接受,就可以給出來做為選項,大人不能接受的,就不做為選項來提供。

    (3)傾聽,進入孩子的內心

    比如孩子一定要去看看那個電飯煲,可以抱著他在安全的範圍內,去看一看你是怎樣把米和水放進去的,是怎樣按鍵的,或者也可以抓住他的手指,讓他按正確的鍵。讓他體會參與的快樂

    或者是孩子睡覺前怎麼也捨不得玩具,還想玩,可以跟他說:“嗯,這些玩具都很有意思,你一定想要玩到不想再玩為止,現在是睡覺時間,是你自己收玩具還是媽媽和你一起收?” 用共情的方法去理解孩子,讓他覺得被關注到。

    (4)運用幽默

    比如說洗了澡,不及時穿衣服,可以先用被子把孩子先圍起來,孩子通常很喜歡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他會很享受光魯魯在被子裡的感覺。這個時候你還可以跟孩子玩遊戲,拿著他的衣服說:“嘖,這件衣服是誰的呢?他找不到他的主人了,是椅子的吧?........”

    (5)尊重孩子,留出時間

    通常我們說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不讓孩子受打擾,就是在他看書,玩玩具的時候不讓他在那個場景中被打斷。如果剛好到吃飯時間了,怎麼辦呢?提前一點知會孩子,讓孩子有一個心理預期,不要讓他立刻放下手裡的工作。

    可以這樣說:“我們馬上就要吃飯了,你需要多長時間可以過來?”

    也可以說:“還有五分鐘就要吃飯啦,你可以準備一下嗎?需不需要小鬧鐘提醒你?”如果孩子同意,那麼按個小鬧鐘,孩子可以聽到鬧鈴響之後按計劃行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潑出去的水還能收回來?為何說俄羅斯再也沒有機會收回阿拉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