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頭二哥哥哥哥

    朱元璋為了鞏固後代的統治,大殺功臣。使得能征善戰的功臣大多被殺,到朱允炆繼位之後,能打仗的人不多了,其中朱棣就是最傑出的一位。朱棣被封燕京,作為藩王,朱元璋的主要目的是讓他和其他藩王一方面防範北元,一方面當朝廷出現奸臣是可以靖難。這使得這些藩王有一定的戰鬥力。

    靖難之役開始後,朱棣一方面前期做了足夠的準備工作,另一方面控制了其他藩王的兵力,兒朝廷方面這正能作戰的很少,用人不明。派李璟隆討伐,李璟隆把大軍丟失殆盡,到後來,李璟隆在南京率先投降。史書大都懷疑他是內奸。其餘的人又打不過朱棣,最終促成了朱棣的成功。

  • 2 # 布穀鳥講歷史

    時也命也,朱允炆輸的不冤,朱棣贏的也僥倖。

    一、主將差距太大

    靖難之時,大明最能打的將領,開國武將,差不多就剩燕王朱棣了。朱棣正是靖難的主角,也是北軍主帥。朱允炆方的南軍,主將先是盛庸,這是個擅長防守的主兒,而後李景隆是個草包。孫子云:“道天地法將”。起碼在將領上,朱允炆已經輸了。

    二、天命不幫建文

    朱棣靖難路上,一到快失敗的生死存亡關頭,老天爺就放妖風幫忙。白河溝大戰,眼看快被平安先鋒軍包餃子剁成肉醬了,突然妖風四起,好巧不巧的吹斷了李景隆的帥旗,南軍大亂,朱棣趁火打劫,李景隆逃跑。夾河溝大戰,打的正熱火朝天,老天爺又颳風了,還是定向風系魔法,只吹南軍,飛沙走石,眼都睜不開,朱棣趁火打劫,盛庸逃跑了。

    三、建文帝愛面子

    朱棣都造反了,拎著腦袋跟你朱允炆死磕呢,盛庸都帶著大軍出發了。朱允炆派一匹快馬趕緊往前線傳一道聖旨——“勿傷吾叔”,害怕背上殺害叔叔的名聲。估計盛庸心裡非常MMP,這仗沒法打了。正是這道諭令,像給朱棣穿上了一件防彈衣,可勁兒的親自去刺探軍情,親自斷後,親自衝鋒,反正皇帝都發聖旨了,不準傷害我,這麼大的便宜,不用白不用。

    四、秀才遇上老混混兒

    朱允炆身邊是一幫高材生,老秀才,方孝孺、黃子澄等,讀書一個頂倆,出謀劃策就沒臉看了。最後把建文帝氣的大罵這幫秀才,但也無力迴天了。朱棣身邊呢,是個把造反當作最崇高的人生理想的道衍老和尚,年過半百,闖蕩江湖半生,造反經驗豐富,人性把握精準。雙方根本不在一個段位,這就沒的玩兒。

    情況大致如此,也是個人愚見,見笑見笑。

  • 3 # 歷史雜貨鋪

    朱棣是中國歷史上藩王造反中最成功的一個,同時朱棣還是藩王造反唯一一個成功的,題目中問朱允炆有那麼多的軍隊,而且還都是朝廷的正規軍,怎麼就打不過朱棣區區幾萬的地方軍呢?其實按道理來說,朱棣是絕對打不過朱允炆的,只要朱允炆不是個傻子,讓手下的將士放心幹,朱棣是絕無可能成功的。

    朱棣當時說白了也就是掌握自己轄區的兵馬,可是朱允炆卻是坐擁天下的,無論從財力或者是兵力來看,都是無法和朱允炆相比的。朱棣的成功給他幫助最多的不是別人,正是朱允炆,是他親手將自己的皇位給葬送了。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兒子,他的名氣也是很大的,朱棣一生帶兵,所以首先他的軍事能力就很強。

    朱棣做藩王的時候,蒙古人聽見朱棣的名字都能嚇的變臉,可見這個人的能力是非常強的,朱棣在造反的時候還聯絡了其他藩王,給他們許諾下了許多東西,雖說後來一個都沒實現,可是這些藩王也給了朱棣不少的幫助。

    在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允炆還下令不允許傷到朱棣,這就讓手下的大將們難辦了,假如說取得勝利後傷到朱棣,自己肯定會被朱允炆嚴懲,敗仗也是吃不了兜著走。他的這個命令讓手下的人陷入兩難,朱棣本就是賭上了命,自然是一路拼死戰鬥。最諷刺的是,朱允炆後來重用的李隆基更是直接開啟城門迎接朱棣,實在是諷刺。

    朱棣最終取得勝利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元璋活著的時候,為了給朱允炆鋪路,殺害了不少的功臣,這些人死了之後,朱允炆遇上事情的時候無人可用,朱棣在軍事上才能一路高歌,總的來說,朱棣造反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影響下的結果,而朱允炆毫無疑問是給他幫助最大的,如果朱允炆一開始就狠心剿滅朱棣,那麼朱棣下場自然是死路一條。

  • 4 # 農夫說歷史

    其實建文帝朱允炆,也算的上是位悲催的皇帝了,掌握天時,地利,人和的他,卻依舊未能鬥得過自己的皇叔朱棣,究其原因不外乎這幾點。首先,朱允炆對削藩的事情太過於急躁,自己的皇位還沒有怎麼穩住,就拿那些手握重兵的皇叔開刀,真是搞不懂,朱允炆哪來的勇氣,僅僅是因為自己是皇帝?要知道朱元璋在世時,對朱棣也是有愛有忌憚,他朱允炆倒好,一刀切,削藩!這下把本來就不滿這個侄子繼位的皇叔們都得罪了,特別是寧王和燕王,要知道這兩位一位善謀,善戰,他朱允炆就不想想其中一個聯合其他王爺,都是很危險的,可是建文帝還是這麼做了,後果自然很嚴重。

    其二,他朱允炆雖然手上也有文臣武將,但是跟朱棣比就差了些,除了徐達之子徐輝祖、長興侯耿炳文,還有一個只會誇誇其談的李景隆,其他地方的武將多為朱棣的部下,文臣呢,除了三個整天在建文帝面前,說藩王威脅論的齊泰等,就沒有比較拿得出手的文臣。那就防守等其他地方有心之臣勤王吧,比如遠在雲南的沐英所轄的軍隊,要知道沐英是朱元璋的義子,建文帝跟沐英的兒子關係也不錯,就衝朱元璋的這份信任,他沐英一族就得世世代代忠誠皇帝,不論是現在的還是將來的,可惜啊,他朱允炆不知道是健忘,還是時間壓根就來不及,總之建文帝最後落得失敗的下場。

  • 5 # 解讀歷史人物

    由於朱元璋在世之時屠戮功勳老臣,朝廷無能征善戰之將,僅有能打仗的也只剩下洪武朝的功勳耿炳文了。耿炳文打仗的特色是善守,而不是善攻。

    而如鐵璇等一批大才之人在當時也沒有受過多少重要軍事韜略,以致與李景隆這一無能之流也能充當將領。

    而這也就導致了,建文帝的軍隊與燕王朱棣軍隊一觸即潰。

    朱棣本人也會領兵打仗,朱棣的兵經常和蒙古兵打,軍風彪悍,而建文帝的軍隊沒戰鬥力,朱棣自然會贏。

    在當時的情況下,首先他的那些叔伯們都是藩王。他們有自己的領土,甚至有自己的軍隊。

    而可怕的是他們都蠢蠢欲動,不服建文帝,可以說並不只是朱棣一人反建文。

    尤其是寧王朱權的軍事實力帶甲八萬,麾下的朵顏三衛更是驍勇善戰。加入朱棣的陣營,更是令他們實力如虎添翼。

    當然了最主要的是因為建文想要削藩,侵害了他們的利益。

    而且當時是建國初期而已,朱棣他們都是從生死戰場上過來的。他們有忠於他們的軍隊,這就使得他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對付建文。

    並且他是一個有勇有謀的統帥,和不懂用兵的建文帝是不一樣的。

    再者,建文還用了一個草包李景隆當統帥,他不懂用兵之道,亂來一通,燕兵進駐金川門,他開門迎降。

  • 6 # 庭州行者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兵不在多而在精。

    造成南軍縷縷被朱棣擊敗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朱棣的軍隊相較南軍而言,更為精銳。朱棣常年駐守在邊境地區,與蒙古人為戰,麾下的軍隊自然是百戰之師。更重要的是,朱棣本人的部隊中,是存在蒙古騎兵的。這些蒙古騎兵來源不同,一部分是朱棣本人率領,另一部分是他吞併的寧王朱權精銳朵顏三衛。實際上,此時的明軍戰鬥力已經退化,在面對精銳的蒙古騎兵時根本不是對手。

    因此,南方的這些少爺兵,在面對朱棣的百戰之師和蒙古鐵騎時,真可謂是插標賣首。

    除了軍隊質量的差距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朱允炆手下始終沒有一員合格的大將。明朝那一班開國名將,比如馮勝,傅友德,藍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或早死,或病死,或被朱元璋幹掉(大多數是這個結局),留下了一個只善於防守的耿炳文。而朱棣一邊,由於本身就負擔這軍事任務,所以手下武將如雲,朱能,張玉,自己的兒子朱高煦包括他本人,都有著傑出的軍事才能。如此一來,雖然南軍也出了鐵玄和盛鏞這樣的名將,但總體天賦還是不如朱棣。

    最後,朱棣有個好兒子朱高熾。建文帝圍攻北京時,全賴朱高熾守住老巢。任憑建文帝怎麼利誘,朱高熾都沒有動搖。

    除此之外,建文帝一方的謀臣,黃子澄和齊泰加上方孝儒,都是一些書生,在處理公務政務方面,毫無半點能力,雖然這些人最後都非常有骨氣,但這也能難以掩蓋這些人作為社稷重臣的嚴重不合格。

  • 7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明惠帝朱允炆之所以坐擁百萬大軍,卻讓明成祖朱棣“靖難”成功、改朝換代,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朱允炆方面的,另一個是朱棣方面的。

    先說朱允炆方面。朱允炆雖然好號稱坐擁百萬大軍,實際上卻並沒有那麼多。明朝的軍隊很多是駐守地方的,而且明初的不少邊疆駐軍還掌握在藩王手中。這些被朱允炆整得小心臟拔涼拔涼的叔叔們,不落井下石就已然不錯了,根本不能指望他們“勤王”。因此,朱允炆實際能調動的軍隊基本上就是“靖難”期間調動的那小几十萬。不過,僅僅如此,也足以對燕藩形成兵力優勢了。

    可就在這樣的兵力優勢下,朱允炆還是敗了。為什麼?首先得怪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給孫子減少上位後的阻力和壓力,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戮淮西勳臣,導致很多英勇善戰的淮西悍將被清洗。再加之隨著年齡增長而正常死亡的,到朱允炆即位時,除了耿炳文等少數幾人,已經無將可用。一支軍隊,沒有了合格的統帥將領,那就是一群烏合之眾,根本不堪一擊。

    即便如此,畢竟還是有耿炳文這些人在的。而且,起初朱允炆也是用人得當的,任用老將耿炳文掛帥。耿炳文的長興侯也的確是真刀真槍打出來的,著實讓朱棣壓力不小、兵鋒減弱,雙方進入了膠著狀態。 朱允炆本可以跟朱棣拼消耗,實際上朱棣拼不起,耗下去朱棣鐵定是個死。

    可就在這個時候,急於求成的朱允炆卻聽信了幾個文人之言,用表大爺、名將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換下了老將耿炳文。李景隆可不是他爹李文忠,純粹是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繡花枕頭,哪裡是他表叔朱棣的對手。三下五除二,被朱棣收拾得一乾二淨。不久後,燕軍兵臨南京城下,恰恰又是這位李大公子,夥同另一位表叔谷王朱橞打開了金川門,把朱棣迎進了南京城。最終,朱允炆一把火把建文朝燒成了永樂朝。直到最後,朱允炆給麾下將領的命令中依然還有勿傷燕王性命這一條,如此縛手縛腳,將領如何作戰?誤傷了朱棣,誰負這個責任?不敗就怪了……

    再說朱棣方面。朱棣本身就是鎮守北平的藩王,擔負著戍邊的使命,而且多次和岳父徐達一道,奉命與北元殘部交戰,軍事才能傑出。同時麾下張玉、朱能等將領也是經歷過戰火洗禮的,遠非朱棣的那位表侄兒李景隆可比。此外,擅長謀略、精通厚黑學的道衍和尚也遠不是齊泰、黃子澄、方孝儒等一介腐儒可比的。

    除了人才,軍隊本身也是一個方面。朱棣麾下的軍隊雖然不多,但卻都是與北元作戰的精銳。後來又半借半搶地拉上了寧藩的蒙古勁旅——朵顏三衛,其實力不容小覷。而且,朱棣的野心不是一日兩日,實際上早有準備,和匆匆應戰的朱允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雖然如此,畢竟朱允炆麾下的軍隊人數上佔據了絕對優勢,且坐擁全國財政,朱棣根本耗不起。但是,朱棣偏偏不走尋常路,根本不和侄兒打消耗戰。在重創表侄兒李景隆之後,孤軍深入,不計一城一地的得失,兵鋒直指南京城,最終兵臨南京城下,與李景隆、朱橞裡應外合,不費一兵一卒就進去了金川門,攻進了大明王朝的都城南京。如果真的對耗下去,結局還真的很難說……

  • 8 # 三果說歷史

    朱允炆沒有可用的將領,後來一個判案的鐵鉉都能當上兵部尚書,而朱棣可是從小在戰場長大的,領軍本領在當時天下絕對數一數二

  • 9 # 歷史神秘人

    朱棣是起兵謀反取得成功的藩王,朱棣靖難之役取得成功,既有朱棣團隊努力的結果,另一方面就是豬一樣的對手朱允炆朝廷團隊的幫忙了,所謂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朱允炆很好的扮演了朱棣一個幫手了!

    將在謀不在於勇,兵在精不在於多。朱棣的兵馬人數不足十萬,可是士兵都是常年征戰在外的精兵強將,反觀朱允炆的朝廷士兵,號稱百萬,一二十萬還是有的,訓練是有,可是都是沒經歷過戰場考驗的新兵,在士兵素質上朱棣的兵要比朱允炆的強。說到指揮人員的素質就更不用說了,朱棣本身的軍事才能就強,一直和蒙古人對戰,經驗豐富。開始朱棣起兵,北平周圍的守將多數是朱棣的舊部,朱棣一到,大家都投降了,兩下子朱棣就統一了北平,穩固了自己的老巢。朱允炆要鎮壓朱棣,找來找去只能讓還有經驗的70多歲的老將耿炳文領兵出戰,沒辦法,朱元璋幾乎把開國的將領都殺光了,只剩下耿炳文一個能打仗的人了,朱允炆只能無奈老馬當新馬用了。

    雖然說耿炳文擅守不擅攻,可是經驗還是很豐富的。耿炳文知道自己計程車兵素質,因此採取的策略就是步步為營,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守,這樣的好處就是既能練練兵,也能拖垮朱棣的軍隊,因為朱允炆是中央朝廷不缺糧草兵馬,可朱棣缺啊,耗下去,朱棣肯定被耗死。耿炳文策略雖然穩妥,可是戰爭程序緩慢,朱允炆不懂戰略,覺得耿炳文打的太慢了,因此換了耿炳文,讓李景隆當主帥。這下子就悲催了,李景隆雖然是老將的後代,可是毫無領兵經驗,是個紙上談兵的官二代,打仗爛的可以,搶功勞可是比誰都跑的快。李景隆做了主帥,仗是一場場打輸了,雖然李景隆無能,可是手下的都督瞿能攻破了張掖門,眼看近在眼前的朱棣老巢北平城唾手可得,結果李景隆命令瞿能等他到了再攻打,李景隆無非就是想搶功勞嘛!結果就是白白浪費戰機,北平城的守軍利用空檔,把水澆在城牆上,那時天氣多冷啊,水就變成了冰,比石頭還硬,北平城牆就變成了一個堅固的堡壘,李景隆拿出所有力氣就是攻打不下,最後灰溜溜退兵了,真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啊!

    李景隆無能那就換吧,朱允炆還沒有愚蠢到家所以他換了李景隆,讓盛庸當主帥,盛庸可是一個強人,曾經打的朱棣灰頭土臉的。盛庸當主帥,的確讓局勢換了過來,朝廷軍也打了幾個勝仗,眼看戰場局勢變得良好,朱允炆不知道腦袋發瘋了,居然給前線的將領士兵發了一道聖旨,說戰場上遇到朱棣時不能殺朱棣,不能讓朱允炆擔上殺叔的罪名。朱允炆真是一頭豬啊,都起兵謀反了,還講什麼婦人之仁,真是讓人很無語。就是在朱允炆這豬一樣的聖旨下,朱棣打了敗仗,就自己斷後,反正對面的朝廷軍隊不殺自己嘛,朝廷軍隊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朱棣瀟灑而去,錯失了幾次能夠幹掉朱棣的機會。

    就是在豬好友朱允炆的幫助下,朱棣一路打到了南京,朱允炆火燒南京皇宮逃跑去了,朱棣謀反成功當了皇帝。朱允炆本來手上有很多好牌,可是自己無能,一次次喪失了勝利的機會,既然自己無能,最後出局只能怪自己啦!

  • 10 # 陸棄

    第一,雙方交戰,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朱允炆跟朱棣比起來,不論是政治上的雄才大略,還是軍事上的戰術攻守,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雙方的指揮官差了許多,註定了最後戰爭的結局。

    第二,朱棣雖然兵少,但都是久跟蒙古作戰的明朝精兵,這支軍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就連蒙古人都談棣色變。相比而言,朱允炆的兵將遠不如朱棣兵將,缺少戰場上的歷練。

    第三,朱允炆與朱棣交戰,顧及叔侄之情,下不了狠手。朱允炆下令不準傷害朱棣,這會讓前方將士很為難,戰敗有罪,傷害了朱棣也有罪,戰爭決心從一開始就決定了雙方的勝負。反觀朱棣,那可是要致侄皇帝於死地的。

    第四、朱元璋在位時大殺開國元勳,造成藩王造反時無將可用。朱允炆削藩,其他藩王本就不同意,朱棣叛亂,藩王的人心在朱棣那,而朝廷的大將們,謀略上、勇武上不如朱棣,再加上私心裡認為誰當皇帝都是姓朱,註定了戰爭的天平傾向於朱棣。建文帝最相信的大將李隆基開城投降迎朱棣,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

    綜上,建文帝縱有百萬雄兵,面對朱棣這樣的對手,又有何用呢?說白了,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建文帝失敗,不能埋怨別人,只能埋怨自己本領不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對晉朝有怎樣的評價?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