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生若寄冷暖自知
-
2 # Y靜待花開123
清代自順治三年(1646)開科至光緒三十年(1904)最後一次會試,中間共258年,舉行了112次會試,出了114名狀元,平均約二三年一次,即二三年出一個狀元(只有兩次是出了兩個狀元,可忽略不計)。
據周蠟生《清代狀元譜》的記載,這114名狀元中,已確知生卒年的有72人。透過這些人的年齡材料分析,60歲及60歲以上的共有42人,70歲及70歲以上的24人,80歲及80歲以上的10人。而不滿60歲的30人,50歲以下的14人,40歲以下的5人。如此算來,清代狀元的平均壽命為62歲,而奪魁後狀元們的平均只活了27歲。
在已知114個狀元中的75人的魁齡,其中魁齡最大的是王式丹,他奪魁時為59歲,出在康熙朝;魁齡最小的是于敏中、戴衢亨和潘世恩,都是24歲,且都出在乾隆朝。王式丹晚年奪魁,已經耳聾眼花,沒有迴旋餘地,所以官職未得到升遷。而於敏中、戴衢亨、潘世恩3人則是少年得志,前途遠大,所以全都官至極品。
據統計,清代考中進士年齡最大的是山東的王服經,時年84歲,而最小的是直隸靜海人勵萬宗,時年17歲。看來,畢竟奪魁的難度更大,要多加磨練,至少要24歲,但最多也不能到60歲,不然銳氣已盡,不可能力挫群雄。
狀元在科舉時代是十分吃香的,可謂是千萬讀書人中的翹楚。然而,也有不少狀元同時在世,那麼在不同時期分別又有多少狀元在世呢?
上面已經說過清代狀元的的平均年齡為62歲,而奪魁後平均活了27歲。照這樣推算,平均每位狀元自奪魁至去世能見到12至13次會試,也就是說平均下來總有13位或14位狀元同時在世。當然,具體考察起來,情況又不盡相同。
清初幾十年,狀元們年壽普遍不高,而且奪魁一般都較晚。等到康熙六年(1667)第12位狀元繆彤奪魁時,除去明代遺留的狀元不算,清代考出的狀元只剩下5人。其中嚴我斯、徐元文、史大成為漢族狀元,圖爾宸、麻勒吉為旗籍狀元,算上繆彤本人,一共才6人。
直到康熙十八年(1679)歸允肅奪魁後,才有10位狀元同時在世。至此已共出過16位狀元,可見死了6位。這年離開科那年(1646)才33年。去世最早的清代狀元是湖北黃岡人劉子仕,他是順治朝第三科狀元,於1652年去世,離此時已是27年。
清中期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是江西人戴衢亨奪魁的那一年。這一年會試,在京的有7位狀元,他們一起入場,同掌文權。于敏中為主考,王傑是副主考,梁國治是殿試讀卷官,陳初哲、秦大成、黃軒、金榜4人是會試同考官。
當時在世的狀元還有畢沅,他在陝西當巡撫;而陳德華、彭啟豐、金甡3人則已經退休在家;算上戴衢亨本人,共有12位狀元同時在世。(張書勳頭一年還在,這一年不見記載,假如他也在世,則共13位,但也許去世了)。
道光二年(1822),安徽人戴蘭芬奪魁時,連他一起共有17位狀元在世,這時清代狀元同時在世最多的記錄。清末科舉剛停時,連末科狀元劉春霖共有13位狀元在世。辛亥革命後只剩下7個,“五四”運動後剩4個。北伐戰爭後還剩下王壽彭和劉春霖二人。王壽彭於1929年去世,此後10多年間僅有劉春霖一人。劉於1944年去世,這才宣告科舉狀元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劉春霖奪魁後活了整整40年,在整個中國只剩下他一個狀元時,自然是格外吃香,許多大場合都得請他去裝點門面,沒想到在大清朝時自己官不大,卻在大清滅亡後風光了幾十年。
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奪魁的是潘世恩,他是清代唯一中狀元后活過一個甲子的人,他一生見到的狀元最多,奪魁那年,尚有10位狀元在世(不算本人)。此後,在他的有生之年,又出過30位狀元。他一生先後跟清代三分之一以上的狀元共過事,那些與他共事的狀元有一半都死在了他的前頭。
相反,順治戊戌(1658)科孫承恩、乾隆乙未(1775)科吳錫齡兩人,奪魁後不到一年便去世了,順治壬辰(1652)科鄒忠倚奪魁後只活了兩年。這三人都沒有見過下一科狀元。
-
3 # 使用者5966717644553
龍啟瑞,字翰臣,又字輯五,廣西臨桂縣(今桂林市)人。
1.十一歲中秀才,中途會試延誤
公元1814年(清嘉慶十九年)生。
公元1825年(清道光五年),11歲, 考中秀才。
公元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20歲,鄉試中舉。
公元1834年5月(清道光十四年),赴京參加禮部會試,因路途受阻誤期,未趕上考試。
-
4 # 使用者3791394893068
古代最小的秀才應該是明朝的首輔楊廷和,他十二歲就中了舉人,是最年輕的舉人,可見最小的秀才也必須是他的,他小時候就被稱為神童。
楊廷和年少成名,十二歲時鄉試中舉,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歲時中進士,授翰林檢討。明孝宗時為皇太子朱厚照講讀。正德二年(1507年)入閣,拜東閣大學士,專典誥敕。劉瑾誅後拜少傅兼太子太傅、謹身殿大學士。正德七年(1512年)出任首輔
回覆列表
龍啟瑞,在清朝的時候,可以說堪稱大清第一神童,。自小就喜好詩書,而且過目不忘,經常驚詫到所有的街坊鄰居,都認為他將來不得了。年僅11歲就中了秀才,27歲就一舉考中了狀元,官任湖北學政、江西布政使等,是當時聞名一時的桐城派5位古文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