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陸凰說電影

    大家對三國裡劉備的五虎上將都非常清楚,其實魏國也有五子良將江表有十二虎臣(東吳)。但是針對上面提到的問題,其實江表十二虎臣中是有降將的。但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下,投降並不是一種十分不光彩的做法。相反,即使有些人成為降將,如果能夠遵循基本的道德秩序,他依舊能夠被當時的世人所尊敬。而諸國大將皆有降將的存在,個人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分析諸將的個人品德習性。

    蜀國的五虎上將分別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國五子良將分別為張遼、樂進、徐禁、張郃、徐晃;東吳十二虎臣則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而在這些知名的將士中,有願意投降之人一大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所遵循的忠義至上價值觀。在《三國演義》中,這些將士們都頗重忠義,無論在戰場中與敵人打的如何激烈,都是奉主之命,替主行事。而若是投降另擇新主,亦是為主行事而已。

    如同蜀將馬超、黃忠,魏將張遼、張郃等,這些都是降將。他們因為自身的能力高超,使得原本的與其對立的敵人都對其欣賞不已,戰敗之後不忍殺害且欲招為己用。也正是因為他們所秉承的忠義性格,使得歸降之後他們也必然會盡心盡力的為自己現在選擇"明主"做事。因此在魏蜀吳三國之中有降將的存在是必然的。愛才之心人皆有之,更何況是在對人才極其渴望的三國時期呢?

    第二,分析一國之君的知遇重視。

    《三國演義》曾多次提到這樣一句話"擇木之禽得棲良木,擇主之臣得遇明主。"足可以概括降將存在的原因。個人認為"明主"指的就是賢明善用人才的君主。而上文所提到的江表十二虎臣中的降將西陵太守、折衝將軍甘寧就是因為不得明主而歸於東吳的。甘寧曾任蜀郡丞,建安九年歸順劉表,十年歸黃祖,而因不受劉表、黃祖二人的重視於十三年投於孫權。而此時的吳主孫權恰恰善用人才,充分的發揮了甘寧的武力空間,為吳國添了一員大將。

    而因為不遇賢明之主主動反叛者在三國時期也是不少。三國時,諸將士都將為"明主"肝腦塗地當做人生目標,但是若將士都可遇良主,也不會有降將的存在了。若無張魯的難成大事的推波助瀾及其部下的嫉妒,有著"錦馬超"之稱的馬超又怎麼會給劉備密書投降而後成為五虎上將之一呢?而五子良將的張遼也是如此。呂布的蠻橫狂妄亦是將張遼送與曹魏的一大助推劑。由此可知,一國之君對將士們的知遇重視有多麼重要。

    第三,分析三國時期的整體背景。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而此時三國之間的抗爭利弊,一大因素就要靠比拼各國是否有得力的將士相助。而戰爭畢竟難免有勝有負,有死不足惜的將士,自然也會有投降的將士,更何況還有舌燦蓮花的謀士說客說服那些武將們歸順本主。"擇主之臣得遇明主"這一句話在《三國演義》可是曾說服不少武將將原本敵對的"賊子"視為"明主"的。並且我個人認為,降將會比本國原本就從屬於本國的將士更賣力。因為他們需要戰功使自己的價值更大,也能夠使後來的"明主"摒棄偏見,從內心信任降將。

    據《三國志·魏書·張遼傳》記載:

    太祖破呂布於下邳,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數有戰功,遷裨將軍。

    張遼為何要數立戰功呢?其一自然是上文提到的其的性格使然。其二也是至關重要的便是三國時期的整體背景使然。降將之所以產生,自然是因為有戰爭。三國時期漢室傾頹,魏蜀吳三國鼎立,曹操孫權劉備皆是人上人。或為爭權奪利,或為興復漢室,或為自保不受侵犯,都有對外開展戰爭的需要。既有了戰爭,那降將的出現不也是於情於理的嗎?

    由這三種因素我們不難知道,在三國時期,江表十二虎臣中有降將的存在也是理所應當的。因為一國之降將不僅僅代表著強者對自身的臣服,在某種程度上更是君主仁德惜才的象徵。且降將並不一定就是怯懦畏死之人,只要他們內心仍遵循著忠義道德的秩序,他們就仍然是當世之英雄。

  • 2 # 北是山南是水

    東吳比較特殊。三國的孫吳政權建立在本土世族統治的基礎之上。東吳名臣勇將也多出於本土世族,家族利益與孫氏集團捆綁在一起。支援孫氏,也就是穩固、發展自己家族。

  • 3 # 歷史縱橫帝

    導讀: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由於戰爭頻發所以形式時刻都在發生著變化。在這當中,隨著割據勢力的兼併整合不少文臣武將也在隨之變換門庭。比如:馬超、黃忠、魏延、龐德、文聘、高覽、張遼、徐晃、張郃等等等等。即使到了三國鼎立的時候,也有不少迫於形式而歸降的將軍。相對來說十二虎臣都是對東吳忠心耿耿。江東十二虎臣

    所謂東吳十二虎臣是指東吳的十二位英勇的將軍: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這部分在三國演義當中都在為吳國建立和強大貢獻這自己的力量和忠誠。陳壽的《三國志》把此十二人合為一卷作傳(卷五五·吳書十·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盛讚他們為“江表之虎臣”。所以江東十二虎臣由此得名。

    這十二位將軍或戰死或病逝,都為吳國立下過大功。並且基本上都是東吳自己土生土長的,除了甘寧早年跟過劉表和黃祖外其他的將領都是江東孫氏的子弟兵。其中程普、黃蓋、韓當資格最老,從孫堅起兵就一直跟隨的忠臣;蔣欽、周泰、陳武、董襲是孫策帶出來的;到孫權執政的時候,才湧現出了淩統、徐盛、潘璋、丁奉等將軍。

    江東十二虎臣忠勇原因分析

    這個純粹是一家之言,不喜勿噴啊。呵呵。

    第一、培養機制

    首先這十二虎臣基本上都是江東孫氏自己培養出來的子弟兵,尤其是家人和宗族都在江東。所以基本上都和江東三代有過命的交情。況且程普、黃蓋、韓當都是三朝老臣,對東吳的忠誠已經深入骨髓。這些將軍在東吳的發展壯大中已經與吳國連線在了一起,與國同休。

    第二、東吳對外戰爭相對來說烈度低

    除了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東吳就沒有打過什麼像樣的對外戰爭。所以因為烈度低,發生重大傷亡或者極度危險的可能性就比較小。這種情況造成沒有太大的戰爭考驗,也就不會出現什麼叛徒。

    當然同樣是這樣原因,投降東吳的魏蜀兩國的將軍也很少。因為沒到那個份上。反觀蜀魏就就會經常發生大的戰爭,就蜀漢的北伐就有六次。

    第三、吳國計程車族門閥政治的影響

    如果說三國當中哪國受門閥政治的影響最大,應該是吳國。這對江東來說守成有餘、擴張不足。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後來的東晉時期。世家大族政治的特徵是私兵較多,而且非常有戰鬥力。所以在東吳蒸蒸日上的時候,門閥的利益和東吳的國家利益是一致的。軍隊的戰鬥力和忠誠度都不用懷疑,有這樣計程車兵即使大將想投降都難。哈哈。

  • 4 # 愛尚文史

    此問,大概意思應該是,蜀漢、曹魏皆有叛變者,為何東吳十二虎臣如此忠勇?

    江東英豪的叛變率,確實遠低於蜀漢以及曹魏,江東“名將”叛變的記錄,更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至少在孫堅、孫策、孫權執政期間,江東沒有任何名將叛變的記錄。

    實際上不光名將很少叛變,甚至那些不知名的小將領,同樣很少出現叛變的情況。孫堅、孫策執政期間,江東基本沒有出現任何叛變者。孫權執政期間,東吳叛變的,也僅僅只有韓當的逆子韓綜。

    說起韓綜,估計這貨打小就被韓老將軍給寵壞了,整天遊手好閒,欺男霸女,無所不為!韓當逝世,韓綜繼承了他的爵位,孫權派他去鎮守武昌。結果這位“官二代”到了武昌之後,一度死性不改,為所欲為,終日淫亂不軌,不理政務。孫權礙於韓當對東吳的貢獻,故不深加追究。豈料這“逆子”自怕孫權怪罪,還是選擇了投靠曹魏,帶著家族的男女老少,並兵馬部曲數千逃奔魏國。途中害怕眾軍士不依,故而將自己宗族的所有女性,統統下嫁給了自己的部下,將自己的婢女以及妾室,也都統統下嫁給了他的親隨。終於為自己換來了一個“侯爵”。

    除了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韓綜,孫堅、孫策、孫權執政期間再也找不出叛變東吳的將領了。十二虎臣,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個個忠勇無雙,乃為世之楷模。

    為什麼“十二虎臣”沒有叛變者呢?

    東吳歷時三代,根深蒂固,數十年來,揚州之地,可以說是全天下最太平的州郡了,世間唯一的一塊樂土。相比其他州郡,東吳簡直就是“人間天堂”,誰又願意放棄“人間天堂”不住,攜家帶口去投奔那些“四戰之地”呢?

    而且東吳的領導者孫氏集團,乃為江東本土士族,所以民心所向。況兼招攬的賢能志士,大多也為江東本土人士,江東眾將乃為真正意義上的“保家衛國”,跟那些四戰流民之地,本質上存在很大的區別。

    反觀劉備,從破黃巾開始,一路都在逃命,他的文臣武將,基本上都是在半路上撿的。最後終於有了寄居之所,建立了一個“流亡政府”。但是蜀漢內部的官員、將領,五花八門,龍蛇混雜,甚至分為好幾個派系。在劉備的“流亡政府”中,各大派系之間,政鬥事件也是屢見不鮮。蜀漢政權實際並不穩定。

    再看曹操,跟劉備也差不多,常年處在戰火之中,只不過劉備在跑,曹操在追。曹操部下的將領,大部分也都是降將,其中有“忠誠”於曹魏者,但也不乏“反覆無常”之輩。而且曹魏內部的政鬥,也從來沒有停止過,他們也分為幾個派系,甚至比劉備集團更為複雜。親漢派,親曹派,曹丕派,曹植派,司馬懿派等等等等……

    所以東吳叛變者少的原因,大概兩個字就能說清楚,就是“穩定”。

  • 5 # 皓皓天心

    東吳十二虎臣依次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 他們中也有從別人那裡投靠過來的,甘寧18歲任蜀郡丞,然後投靠劉表,再投黃祖,在孫吳與黃祖的交戰中,還射殺了淩統的老爸,甘寧投靠東吳後,淩統還念念不忘要殺他,都被孫權和呂蒙阻攔了。

    他們對孫吳忠勇,有幾點原因。

    一 所謂: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東吳三位君主,孫堅、孫策和孫權,都是明主。個個禮賢下士,重用能臣,只要你有能力,在他們手下做事,一個都不會吃虧。而且這三人都志向遠大,不是窩囊的廢物。有道是: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既然已經遇到了明主,為什麼不賣力做事呢?

    二 這些人一跟就跟對人了,孫堅、孫策都太會帶兵,太能打,把別人都打趴下了。如果被打趴的是孫堅孫策,估計他們也大多也會投降。

    三 這些人裡沒有一個被擒過,陳武直接戰死,董襲船被吹翻被淹死;陳普、黃蓋、甘寧、潘璋自然死亡;丁奉老死;其餘的病死。 他們都沒有被抓,就不用面對:降則生,不降則死的生死考驗。只有在這種生死關頭,才能真正看清一個人的本性。 呂布被抓,就向曹操搖尾乞憐,但曹操還是殺了他;呂布的部下陳宮就對呂布大翻白眼,曹操幾次求陳宮投降,陳宮卻寧死不降。 被抓的人,別人問你願生,還是想死?然後再給你臺階下,投降還可以做大官。給你時間考慮,而在這段時間裡,人心的起伏會有多大?螻蟻尚且貪生,何況是人。 一些忠烈的人會考慮原先的主人是不是好的?對自己怎麼樣?如果對自己好,那自己沒有反叛投降的立場,道德良心上過不去,所以被抓後選擇死。比如被關羽抓的龐德。 主子不好的,只要被抓,只要有人勸降,大多都會投降。比如張遼。 還有的只要能善待自己的,也選擇投降,比如於禁。 東吳這十二虎臣,如果被抓,他們的主子對他們那麼好,他們沒有叛變投降的立場,估計會選擇死,保持忠烈的聲名。

    但他們都很幸運,畢竟沒有經歷過這種考驗,如果真被抓了,還能保持忠勇的美名嗎?人心的變化誰能琢磨透徹?

  • 6 # 昊陽閒看歷史

    蜀漢曹魏名將都有降將,是因為曹操和劉備一直在征戰四方,從白手起家,到三國鼎立,每打下一個地方,見到一些人才,就會收編的麾下,以至於他們軍中,降將眾多。

    後來這些降將透過自己的努力,建功立業,也有部分排到名將行列。

    而東吳這邊,經過孫堅、孫策倆父子的努力,勢力已基本穩定在了江東。特別是小霸王孫策,南征北戰,十餘年間建立大業,他禮賢下士、知人善用,為後來東吳立國打下了基礎。

    當孫策26歲遇刺,傳位於孫權時,孫策對孫權說:“任用江東人才,在軍陣之間與天下群雄一決雌雄,卿不如我;使他們各盡心力,保全江東,我不如卿。”

    這一番話,既是交代了國策,也是為孫權指明瞭未來方向。保全江東,就是孫權應該做的。

    既然東吳不向外擴張勢力,使用的一直也是江東的人才,自然少有降將,所以東吳12名將中就少有降將。

    蜀國降將

    動盪的三國時期,很多將領被批投降,其中以蜀國降將最多。最有名的是姜維、馬超、黃忠、王平和夏侯霸。

    姜維:諸葛亮收姜維,經過《三國演義》的播放,已經家喻戶曉。姜維可以稱為三國後期最傑出的人才,他投降之後,諸葛亮對他唯以重任,將畢生所學都教於他。的確,在諸葛亮死後,姜維撐起了後蜀漢的時代,雖然最後復興蜀漢失敗了,也算全了忠勇之心。馬超:先依附張魯,後歸順劉備,蜀中五虎上將之一。他幫劉備拿下成都,對劉備入川建立蜀國有重要的意義。黃忠:本為劉表部下,後歸順劉備,並助劉備攻益州劉璋,在戰爭中遇上很多功勞,晚年跟隨劉備伐吳,還能斬敵將首級於陣前,不愧老當益壯。王平:原是曹操麾下的一名戰將,因受徐晃排擠,後歸順劉備。王平跟隨諸葛亮南征、北伐,多次受命執行任務,建立了不少功勞業績。夏侯霸:是夏侯淵之子,在魏官至右將軍,後因司馬懿政變,投奔蜀國,被封為車騎將軍。曾隨姜維伐魏,多有功勞,後病逝於蜀國,死後得到追諡的榮譽。魏國降將

    曹魏麾下降將也是眾多,我以為比較有名的就是張遼、徐晃、張郃和龐德。

    張遼:他最早從屬於丁原,後又跟隨董卓、呂布。下邳之戰後,曹操愛惜他忠勇,收入麾下。在他一生的功績中,斬殺烏桓單于蹋頓,揚威於烏桓鮮卑。合肥之戰中,張遼率軍800將士衝擊東吳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主帥旗下,令東吳大軍聞風喪膽,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東吳。徐晃:他最早是楊奉手下的一名都尉,楊奉被曹操擊敗後,徐晃轉投於曹操。他跟隨曹操參與了幾次重大的戰役,均有出色表現。最為出色的樊城之戰中,支援曹仁時,成功擊敗關羽,致使關羽敗走麥城。張郃:原在袁紹旗下效力,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洪擊退,隨後投降曹操。他用兵巧變,擅於利用地形,跟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也成就了一代名將。龐德:原是馬騰麾下武將,後歸屬馬超,馬超兵敗後,與馬超一起投奔張魯,後馬超歸降劉備,龐德還是留在張魯麾下,曹操平定漢中,龐德轉投曹操。他作戰驍勇,被曹操拜為立義將軍,頗受重用。後在襄樊之戰中,被關羽所擒,關羽百般勸降,他誓死不降關羽,被關羽斬首。東吳名將

    東吳麾下12虎將,按正史《三國志》的記載,分別為: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他們多數為東吳人士,為東吳基業開疆拓土,立下赫赫戰功。

    其中甘寧也屬於歸順之將,最早他率八百健兒依附劉表,在南陽不得重用,後轉投黃祖,結果黃祖也不重視他,後來他歸順東吳,孫權重用他,他才大有作為。

    甘寧的功績有破黃祖據楚關、攻曹仁取夷陵、鎮益陽拒關羽、守西陵獲朱光、百騎偷襲曹營,他智勇雙全、戰功赫赫。

    孫權曾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可敵矣。”這個評價夠高,也表明了甘寧在東吳的重要位置。

    綜上所述:在亂世中,人的命運自己無法掌握,為了活下去,有時不得不投降。降將也好,本土將領也好,只要誠意歸順,也是有建功立業的機會。

  • 7 # 敕勒歌

    這個問題不能簡單用忠義或者孫氏父子兄弟的統御能力來回答,而是要放在當時社會的大背景下來看。

    第一,當時的社會背景,東漢末年是一個豪強割據的時代,中央政府的權利事實上是依存於各路豪強的人,比較著名的就是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可以說當時全國各地都是各自割據,兼併,東吳地區也不例外,只是當時東吳屬於遠離中原的偏遠地區沒有形成勢力獨大的世家大族而是由好多家族組成的聯合體,更像現在的股份公司,而且沒有絕對大股東。

    第二,孫氏政權的來歷,孫氏家族在東吳也僅僅是普通家族,黃巾起義時天下勤王,孫堅帶了一千多人北上勤王由於比較能打很快升官,再後來又遇到董卓等等一系列事件,使得孫堅的軍事才能得到充分發揮由此積累家底,後由孫策發揚光大,被冊封吳侯由此孫氏家族正式進駐東吳。

    第三,為何東吳很少有叛將,之前說過東吳地區更像股份公司,在天下大亂的時刻,東吳這個股份公司急需一個強力保安,這個時候勇武善戰的孫策來了,加上孫氏本就出自東吳,東吳很快就接受了孫氏家族,孫權上臺後又重用當時的東吳大族,比如周瑜,魯肅均是當時的東吳的世家大族,可以說孫氏與當時東吳的各世家大族繫結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而且這個利益共同體的目標不是爭霸天下,而是保東吳一方無虞,目標與利益訴求與當時的曹魏,蜀漢都不一樣,我管你外面血雨滔天,我關起門來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我想沒幾個人會腦子發熱去投敵吧,再看看當時的十二虎將分別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這些人幾乎都是東吳本地宗族出品,在那個以家族為第一的社會,沒有理由背叛,大家都是控股股東,腦子不發熱也不會跑到對手那裡去當馬仔吧

    第四,淺析為何其他兩方多叛將,第一曹魏,曹魏本是挾天子令諸侯,暴露野心後連荀彧都反了曹操,內部價值觀不統一。第二個蜀漢,劉備本就是竄了自家劉璋的地盤,合法性本就存在問題,在劉獻被廢后迅速稱帝在集團內部造成了很大的裂痕。所以蜀漢劉氏出叛徒也就不奇怪了

  • 8 # 夜狼文史工作室

    眾所周知,在戰火紛飛的三國時期,大小戰役數不勝數,因此也湧現出大批的優秀將領,他們或許為江山社稷開疆拓土立下汗馬功勞,有的卻因戰敗、中計、落荒而逃乃至成為降將。(關羽、張遼、姜維、馬超、黃忠、徐晃、夏侯霸、潘濬、馬岱、王平、太史慈、張郃等是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只是投降的原因各有所不同)。

    可能細心的朋友發現,蜀漢、曹魏乃至之前群雄並起盤踞各地的袁紹、呂布、張魯等各路諸侯軍中的將領中都有一定數量的降將,為何東吳十二虎臣卻英勇無敵般的沒有一個被降之?

    我們先來看看這12位將領的排名:程普、黃蓋、韓當、蔣欣、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

    那個年代單名甚多啊,這裡可以給大家普及個小知識:由於穿越者王莽上臺後頒佈了多條在如今看來不可思議甚至異想天開般的法令,其中就有百姓取的名(注意,不是字,古人的字絕大多數還都是兩個字)不能是兩個字的法令,此法令甚至影響到了之後二百餘年的東漢。這就是封建家天下的威力。

    上述將領中前六位是在孫堅孫策時期就加入了東吳這個大家庭的。這個排名我們可以參考《三國志》卷五五·吳書十·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他們被稱為“江表之虎臣”,因此得名東吳十二虎臣。

    那為何東吳在當時綜合實力並不算最強大,但是卻幾乎沒有降將呢?下面,就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吧。

    其一,東吳有著一個較好的傳統,那就是有好的領導幹部培養體系。東吳三代掌權者分別是父子與兄弟關係的三人,孫堅孫策孫權,每個人都是任人唯賢,不計較過去,只要有能力,就一定提供好的機會、好的境遇。臣民們在其統治下,也都為增強國力、保家衛國而努力,這樣看來,雖未能實現大一統的偉業,也還能稱得上是一代明君了。

    在其賬下,就一定會有眾多忠臣良將向其靠攏,是顯而易見順理成章的。有道是良禽擇木而居,賢臣擇主而侍。一旦認定了主子,他們一定會更加忠心報效,不惜赴湯蹈火肝腦塗地在所不惜。即便在這其中也有從他營投靠而來的(甘寧就是換了幾個老闆後選定了孫權作為自己效忠的老大,併成為之後東吳數一數二的虎將,極其出彩);

    其二,東吳各支部隊參加的戰役獲勝率高,孫堅孫策們的戰士能打仗,還經常打勝仗。真要是被打敗了打趴下了,難免會有為了儲存實力力求東山再起或者審時度勢而投降,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可能發生;

    其三,這十二位將帥經歷那麼多的大小戰役,甚至沒有一個曾經在戰役中被敵方所擒,不得不說是個不大不小的奇蹟。他們的先後離世也都是老死(丁奉)、戰死(陳武)、落水溺死(董襲)、病死(韓當、蔣欣、淩統、徐盛等多人)。

    這些原因,沒有讓他們接受過哪怕一次被擒後誘降的考驗。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我們可以猜想一下,這些勇將一旦被勸降,會不會因為考慮某些特殊原因不得已投降(比如關羽曲線忠義而降,但也是降漢主而不是曹魏,同時在瞭解到原先主子劉備的下落後,毅然辭別,並千里尋找結拜兄弟,成為一段佳話)。

    倘若以上情況稍加變化,比如君主不才、經常打敗仗、屢次被俘等,東吳十二虎臣或許依然忠勇,但是很難保證絕無投降者出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箭隊為了保羅,放棄卡佩拉,阿里扎以及巴莫特值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