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極客遊俠

    bim雖然先進,但是對於專案建設來說,成本始終放在第一位,一上來就說推廣bim不現實,畢竟成本擺在那兒,所以要想推廣最有效的就是用例項來證明bim在成本管理上的優越性,只有既得利益才是每個公司老闆追崇的,也只有這樣老闆才會願意投入資源。

  • 2 # BimGiser

    其實你這問題可以看看我之前寫的一片關於專案bim推廣的總結,希望可以幫到你。

    https://m.toutiaocdn.com/item/6701450795268702731/?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61700296&req_id=201906281338160100270571450911476&group_id=6701450795268702731

  • 3 # BIMBOX

    四川安裝集團的BIM中心負責人,也是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專案綜合安裝一標段的BIM經理,任睿有一篇投稿。

    主編老孫對它的評價是:年度最佳實踐經驗,至少價值100萬。

    任睿2012年進入公司的BIM中心,參與過機電、土建、幕牆、球罐、儲罐、鍋爐、輸油管線、風洞和核反應堆的BIM專案,可以說是非常有經驗的老鳥了。

    他和很多單位BIM中心負責人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一開始做BIM深化四處碰壁,後來做BIM推廣,阻力很大,要麼企業預算有限,要麼專案上沒時間學,要麼學了之後落不了地。

    不過任睿沒有太多抱怨,而是在工作中持續尋找方法,一點點改進。

    直到一次到工地,看到沒有接受過培訓的班長用 Revit 和 Fuzor 看模型讀資料,現場工人因為大面積預製化而和他說這個技術真的好,這時候他開始總結自己的推廣方法,在後續的專案故技重施,發現效果還是不錯。

    任睿把幾年積累下的這套方法提煉成三個核心思想,分別是無意識推廣、增長駭客、反向培訓。

    他準備把自己的絕活免費分享給大家。

    無論你是施工單位的BIM負責人、第三方BIM諮詢或培訓機構、還是和施工方對接的設計師,這套思想都值得你花上20分鐘好好理解,它不但能顛覆你的思想,還是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論。

    大家好,我叫任睿,是四川省屬施工企業的一名BIM中心成員,職責是在公司內推廣BIM技術。

    和很多人BIM從業人員一樣,我最開始也是學會軟體後,就去專案部熱臉貼冷屁股。

    第一個專案,管道工長看到我們把DN200+的消防管翻了4處彎,拍案而起說:你們知道翻一個彎成本是多少嗎?

    第二個專案,為了減少管線碰撞,把地下室的各系統分層佈置,結果因為這樣施工支吊架浪費太多,深化成果全部報廢。

    BIM推廣工作很累,因為它的核心不是技術工作,而是掌握技術後和人打交道的工作,不是就安排一個事就完了,而是要讓別人放棄他們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工作模式,去配合你實現那個描繪出來的美好未來。

    透過專案的逐步實施,經驗總結,我開始慢慢知道,應該如何與專案部溝通,才能獲取需要的資訊。知道怎麼區分哪些人是否真的願意嘗試BIM,哪些人只是說說而已。

    我也開始慢慢知道,各個專案部不同的人員架構和工作模式,BIM推廣的策略應該不同,選擇的突破人員和技術點也會不同。

    現在,公司一個專案有BIM要求後,都會來BIM中心尋求幫助。除了完成本職的工作,我更希望幫他們逐漸改變思維和工作方式。

    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我自己也樂在其中。

    目前我配合過的專案,工長已經可以透過中心檔案到模型裡自行完成深化複核、橋架預製化、出圖、提量等工作,很多班組長都學會使用 Revit 和 Fuzor 去檢視管線走向,摘抄資料指導施工。有的專案部已經實現技術負責人、工長、安全員掌握 Revit 操作和深化能力,還為班長配置了iPad。

    我把專案上的BIM推行分為兩個階段。

    ➤ 第一階段,大部分專案在機電施工層面讓BIM真正落地,主要是深化和預製等領域,專案實現降本增效和工廠化集中預製裝配;

    ➤ 第二階段,我們正在做基於BIM進行專案級管理的工作,目的是讓專案實現流程最佳化,並且逐步實現資訊化管理。

    第一階段完成度比較高,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在這個階段的思考和行動方式。

    從我的崗位職責來看,我對BIM的理解就是三項工作:

    ➤ 第一,透過翻模或深化獲取一個數據庫;

    ➤ 第二,使用這個資料庫指導施工,透過應用實現降本增效,然後選擇一個平臺,基於這個資料進行專案管理;

    ➤ 最後,形成一個分析或竣工的資料庫。

    在上面三項裡,獲取資料庫的工作是使用資料庫的基礎。

    所謂推廣BIM,其實就是讓現場工長能掌握獲取和使用資料庫的方法,讓BIM技術從技術、經濟、管理、材料等日常工作口輻射到他的上下游端去。

    這幾年,透過不斷和人打交道,幫助他們改變工作方法,我總結了三個思維工具,它們分別是提高互動體驗的無意識推廣,讓人們持續學習的增長駭客理念,以及快速培養BIM工程師的反向培訓。

    下面一點點的介紹。

    1 無意識推廣

    設計大師深澤直人有一個設計理念叫「無意識設計」。

    人會有無意識的需求,設計師可以捕獲這些需求,將它們設計出來,而使用的人不需要去檢視說明書,就可以很自然的使用這些功能。

    無意識設計:自然而然的使用並滿足需求

    我的BIM推廣工作,很大程度參考了這種「無意識設計」的理念。

    專案人員其實有這樣的需求:透過一項新技術來解決現場問題,提高管理水平,但如果需要花很多精力去改變 ,就會讓本來已經很忙的他們有牴觸。

    而我的工作就是儘量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透過BIM滿足自己的需求。

    要達到這個目的,最需要克服的困難在於互動體驗差。這裡的互動體驗分三個層面:好不好學、好不好用、有沒有用。

    這裡不光包括軟體操作,工作流程、國家規範、相關標準是否能落地,都會影響他們的互動體驗。我的想法是儘量減少大家在過程中經歷的痛苦。

    主要的工作有三點:

    ➤ 第一,最佳化整合軟體操作和標準,便於工長學習。

    每家企業都在做培訓,經常遇見的情況就是從最基礎的建模開始,集中培訓一個月,等回到工作崗位大家都忘的差不多了,再提到學習就很頭疼。

    我們的做法是,在培訓之前先幫工長做足準備工作,把工作固化成體驗比較好的流程,跳過從零開始的摸索工作,拿出一套相對成熟的現成做法。

    並且,我儘量把培訓工作專案拆分成很多子專案,不讓大家填鴨式的一下子掌握太多,學完一個子專案,馬上就能用起來。

    比如,支架佈置和橋架預製化,我們在不使用任何外掛的前提下,把軟體的操作步驟儘量減少到最低,有 Revit 基礎的工長,十分鐘就可以培訓上手,日常工作量也可控。

    ➤ 第二,控制BIM工作時間。

    使用BIM,並不意味著要建立太精美的模型。很多時候,軟體透過資訊和公式的掛接,或和Dynamo的簡單結合,建立很少量或者相對比較粗的模型,就完全能夠實現需要的功能。

    時間不允許的時候,在滿足深化要求的前提下,甚至可以降低模型精度來保證BIM工作進度能跟上施工進度。

    這樣可能導致施工階段模型不夠美觀,但圖紙來得及簽字,進度趕得上施工,很多時候真的比模型是否精美重要得多。

    讓模型與現場一致,是一切工作的基礎,這一步真實可靠,後續的應用和管理才有意義。而「能跟上現場進度」是模型與現場一致最重要的根本。

    可能你會說:模型不是後期要交付運維嗎?不是要做精美的彙報嗎?那些工作不是不做,而是可以放在後面現場穩定之後再做。

    ➤ 第三,應用點一定要循序漸進。

    一口不能吃個胖子,如果你自己都吃不動,就別指望別人能吃。

    比如機電預製裝配化工作,全專業的模組化也許是終極目標,但前期解決單專業的預製化,以及支吊架的預製裝配化是基礎。

    基礎需求的落地,其實是專案經理、工長、工人這三級人員的大需求,能馬上實現降本增效,減少製圖工作,降低工人的工作量,先完成這一步,才好順理成章的進行更深層次的應用。

    如果一開始就以非常高的全專業指標來要求,那麼這三級人員的互動體驗就非常不好了。所以一般我們會先逐個解決各專業的預製化,等大家都適應了,再推裝配化,最後再談模組化。

    有一些業主對BIM提出一些特別的需求,這時候主動去溝通就顯得很重要了,一開始滿滿答應,到最後啥也沒做成,反倒是業主不希望看到的。

    對於業主要求的一些明顯增加工作量、又對現場沒多大用的應用點,比如一些純軟體層面的輸入輸出,一般我們會透過與業主溝通,在工作密集的階段優先完成服務生產的工作,把其他工作放到後邊來做。

    2 增長駭客

    在解決了互動體驗的問題後,我再來說說進一步的行動指南:增長駭客。

    這個理念是2010年的時候,由Sean Ellis首次提出的。我們熟知的Facebook,Twitter,都是利用這套理念實現使用者增長的典型案例。

    說的直白一點,增長駭客就是透過某些策略幫助公司快速成長。對初創公司來說,在沒有廣告預算、市場營銷活動以及市場推廣專員的情況下,快速獲取大量使用者。

    你可能會說,這聽著不是產品經理和銷售用的工具嗎?和BIM推廣有什麼關係?

    沒錯,在公司內部,我對自己的定位正是一個產品經理和銷售的融合體,工作的重點是把自己對軟體和施工相結合的經驗,先以模組的操作和標準固化整合成一個產品,然後把這個產品推銷給工長。

    正如增長駭客理論所說,我沒有廣告預算,沒有基礎使用者,更沒有推廣專員。這套理論正適合我的工作。

    在一個沒有基礎的專案推廣BIM,包含兩項工作內容:

    ➤ 第一,根據這個專案部和工程特點,找到適合他們獲取和使用資料庫的方法。

    ➤ 第二,讓工長想用這個方法,並且能用起來。

    ➤ 不學,不想打破舒適區。

    ➤ 軟體功能受限,學習理解不深,影響工作效率和落地效果。

    ➤ 施工工期緊張,沒時間學習和操作。

    ➤ 落地效果不佳,工長和工人產生質疑和牴觸。

    所以我轉變思路,把這兩項工作分開進行,先尋找到好的方法,在專案上做出一點效果,讓他們慢慢接受,再展開普及。

    專案進場後,我不再直接去推動工長使用BIM。只是先簡單做一個BIM的介紹,讓他們知道如果我們BIM落地後,會有什麼成果,會對專案帶來什麼變化。

    接下來,我會和專案經理做一個BIM實施目標和方式的溝通,讓他能夠在必要的時候下一些決心和命令。

    整個過程中,我不會花很大精力去提高他的BIM能力,而是專心深化出一套可以用於施工的圖紙和模型,幫助大家完成獲取資料庫的工作。

    實際上,這個階段我的「改造」目標物件是工人,不是工長。等到工人開始用我們的圖紙下料、施工、預製裝配時,就解決了工人的需求。

    工人減少了思考、拆改、窩工和搶工,效率提高了,自然就喜歡上了BIM。

    漸漸地,很多專案部都會出現BIM人員直接對班組長進行日常圖紙交底,沒有BIM圖紙工人會覺得彆扭。如果現場出現需要協調的碰撞問題,也是由BIM人員去判斷是誰的誤差,誰沒照圖施工。

    一旦這一步達到了,我就開始把目標物件從工人切換到工長身上,這時候BIM人員會在專案上「故意消失」一段時間,工人的BIM訴求物件立刻就會轉移到工長身上,這個環節不能讓工長做無準備之戰,他們前期已經在比較輕鬆的情況下參與了我們的BIM工作。

    這時候,專案經理再適時的下達命令,制定獎懲辦法,我們再跟進,做一些互動體驗好的專題培訓,也就是上一小節說到的「無意識推廣」,很快工長們就能從施工圖、留洞圖、預製加工圖等節點開始,以點帶面地逐步接手BIM工作了。

    總結下來,就是透過解決下游工人的需求,再結合上級命令和獎懲措施,去推動上游工長的接受。

    我的最終目標,是在一個專案上透過實現BIM落地指導施工,讓大家逐步轉變為使用BIM的工作方式。

    而我的階段目標,不是讓所有人都能同樣程度地掌握BIM,有的人有基礎,或者年輕好學,完全能成為BIM工長;有的人年紀比較大,能讓他們學會看模型和用模型已經很不錯了;也有的人比較固執,可能就是我會選擇放棄的物件。

    增長駭客中,有個重要的概念,叫AARRR使用者模型,它的模型圖是一個漏斗:從獲取、啟用、留存、傳播、到產生收入,使用者是逐層減少的。AARRR也就是幫助人們怎樣精細化分析使用者。

    借用這個理念,可以把上述的過程這樣解釋:

    透過BIM的實施,形成一個具有淘汰作用的轉化漏斗模型,層層篩選,確定能實現BIM落地的物件和適用於這個專案的應用點,劃定每個人涉及的工作範圍。

    然後透過一些機制,讓工人能夠獲益(減少思考、減少拆改,規避責任、班組計件),或者專案經理能獲益(降本增效、經營和宣傳),最終上下級會自動的在工長層面形成自發傳播,最終讓大部分工長都成為我們的忠實客戶。

    3 人才培養:反向培訓

    前邊我們借用「無意識設計」和「增長駭客」的概念,做了些BIM推廣思路的介紹。

    在整個流程裡,如何在工長還沒有加入的時候,培養BIM工程師的軟體能力和施工技術,讓他獨立完成的深化成果,能達到指導現場施工的程度,這一步非常關鍵。

    下面我就來說說BIM工程師的培養思路。

    在軟體培訓的時候,我更注重對於軟體邏輯的培訓。比如常用的軟體,Revit、Solidworks、3dsmax,我覺得是三類不同邏輯的軟體。

    軟體邏輯的理解益處主要有:

    ➤ 日常工作中處理各種軟體報錯、協同異常的問題;

    ➤ 後期同類軟體的自學和理解;

    ➤ 在沒有成熟功能模組時,比如橋架預製化,能結合軟體功能自己總結出操作流程。

    為了保證BIM工作的高效協同和穩定,BIM人員還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計算機軟硬體和網路知識。

    另外,對BIM工程師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培養機電施工技術,利用BIM進行機電深化後,深化成果能指導現場施工。

    這方面能力的培養,我近年的經驗是這樣的:

    機電BIM深化工作,通常是分為建模、深化、支架佈置和出圖這幾大部分工作。

    在以前,這幾個步驟我會按部就班的順向逐步培訓,這剛好也和軟體功能以易至難的順序差不多。

    但這樣會出現一些問題。

    比如,在建模培訓時,我會談到建模標準,但我發現受訓人員在學習的時候根本無法理解為什麼要學習標準。

    你告訴他應該怎麼建模,如何設定,這會對以後的哪些工作的深度、效率和規範性會有影響,他其實並不明白其中的意義。

    因為建模標準是結合專案實際需求,提前做好的規劃,他們沒有做過後期的現場工作,很難在建模培訓階段領會。

    所以我近年開始換了一個思路,反過來做培訓。

    1. 拿完成支吊架佈置的模型開始出圖。

    2. 拿深化好的模型開始佈置支吊架。

    3. 拿滿足建模標準的模型開始深化。

    4. 學習建模。

    正向培訓其實是兩個內容,軟體操作、以及這步操作所需的施工技術。學操作的時候不懂施工,那這步操作的意義他就不懂,往後就會越學越吃力,就像是學數學,只做例題不學公式,題型一換就不會了;

    而反向培訓,是在已經完成施工技術工作的基礎上,再培訓軟體操作和BIM實施標準,學習操作的時候需要了解施工技術他已經掌握了,就會很快理解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這就讓學習者的每一步都是可操作的。

    目前,大概有近20名人員接受了這樣的培訓,在兩年左右的工齡裡,基本都成為和業主、設計、工長溝通,能協調問題,深化的圖能施工的優秀BIM工程師。具體的應用點,如裝配化、預製化,結合具體的工藝開展短頻快的專項培訓後,他們也能順利實施。

    咱們舉個例子來說說反向培訓的幾步走:

    ➤ 首先,當一個人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先別建模,而是拿到別人已經完成的模型來出圖,參照一個樣圖,學習一下軟體操作就可以實現了。在這個過程中,他自己會發現,要如何命MISTRA紙,設定引數,新增欄位才方便更快捷清晰的對圖紙進行標註。

    ➤ 接著,拿到別人深化好的模型直接佈置支吊架,他只需要學會這階段的軟體操作和支架選型標準,他會慢慢發現,如何深化管線才能更易於佈置支吊架;怎樣佈置支吊架,能避免管線產生細微碰撞;怎樣避免管線排布過密導致現場沒有支架生根點位的情況發生。

    ➤ 然後,等他下一步又開始做管綜培訓時,結合之前學會的施工規範、工藝要求、美觀要求,再加上他自己在佈置支吊架的時候就學會的佈置原則,就能比較順暢的掌握這項技能了。

    ➤ 最後,學習建模的時候,他又會知道,為什麼這裡要這樣設定,才能方便後期的各項工作,現階段哪些精度必要,哪些是精度我可以在深化後再完善,哪些是出圖後完善也可以的。

    後來我發現,反向培訓還有一個好處:

    這種先透過BIM虛擬建造的方式,讓缺乏現場經驗的BIM工程師就像先做了一道數學題,但是又解不完,他就開始對施工現場的核心工藝和規範有強烈的學習渴望。

    而且不僅是機電專業,對土建、幕牆、鋼結構、精裝修等都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因為這些專業知識補充都會立刻提高對自身工作最佳化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個人很好的大局觀,為以後將這些人培養成工長甚至是專案經理的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好了,這就是我這幾年積累下來的BIM落地經驗,之所以把我的「秘密心得」分享給大家,是因為我確實認為BIM及其他新技術肯定會改變施工行業,傳統的「現場工長」會成為「BIM工長」,最終實現機電全專業工廠化的新模式。

    同時,行業條件還不具備一步到位實現工廠化,但是BIM又要做,那做了就得有用。

    看了任睿的分享,我們的收穫有下面幾點。

    第一,BIM中心到底是幹什麼的?

    我們在很多人那裡會聽到這樣的抱怨:軟體又貴又不好用,領導不支援,基層人員牴觸,找不到落地點,所以,我太難了。

    我們很同情這樣處境中的小夥伴,不過任睿的分享讓我們想到:在這樣的現實面前,公司花錢組建一個BIM中心,到底是幹嘛的?

    如果軟體便宜又好用,領導大力推廣,底層大力配合,一個月就成功運用了BIM技術,那BIM中心不就只是個傳話員,還有什麼價值可言呢?

    任睿對自己的定位是產品經理+銷售,我們認為這個定位找得非常準。

    產品經理的職責是,調配公司有限的資源,把已有的功能整合打包成一個能使用的產品;而銷售的職責,是把這個產品推銷出去。

    所以,當你把自己當成傳話員的時候,你會看到滿地的困難——因為大家不願意聽你傳話;而當你轉變身份的時候,你會去尋找解決辦法,去產品經理圈子找產品的打包方案,去銷售圈子找推銷產品的辦法。

    每個人都有權利抱怨現實問題,而企業願意掏錢養的人,永遠是想辦法的行動者。

    第二,學BIM到底是學什麼?

    我們一直在講,BIM不能孤立存在,要和傳統學科相關聯。

    而一旦回到實踐裡,當我們給新人培訓的時候,又會拋掉這種理念。

    你會看到幾乎所有的培訓都是從建模開始,我們就看到好幾個這樣的專案,花了很多時間,培訓出一批只會建模的人,到了現場,馬上就傻。用一段時間,大家就紛紛抱怨,BIM沒用,落不了地。

    任睿關於反向培訓的經驗非常有價值,值得每一個負責帶人的人學習。「與現場結合」不是一句空的口號,你要把它用到實踐裡去。

    第三,一切都是和人打交道。

    梁寧在講產品經理思維的時候說:一旦你用「就應該」這三個字來定義使用者,你就已經失敗了。「白領就應該愛喝咖啡」、「媽媽就應該喜歡打扮女兒」,這些「就應該」的想法會讓你遠離使用者,最終做出來的產品沒人用,你只會覺得挫敗:他們應該用我的產品,怎麼不用呢?肯定是他們有問題。

    技術推廣就是賣產品,是和人打交道,談理想、喊口號是沒用的,只有當你把配合的物件當做使用者,當做一個活人,站在他們的視角去理解他們,事情才能做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您認為是董事長走好還是梁博士走好,走哪個更有利於中芯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