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囚龍棒主

    長久以來,因為受到各類影視劇的“毒害”導致我們很多人都誤認為,我們的包拯包青天有一張黑如木炭的臉,其實歷史上真正的包拯臉並不黑。那麼,為什麼在我們這麼多的影視劇和坊間故事小說裡,包拯被描繪成一張黑臉呢?

    至於原因,還是包拯的美名惹的禍,請看我慢慢道來。大家都知道,包拯是一位大清官,但並不是影視劇中所描繪的那樣,像福爾摩斯般探案如神,也不像小說裡所說的家道清貧。恰恰相反,包拯出生在書香世家,家教極好,在他很小的時候就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公務員”。正如他所期盼的那樣,包拯的整個人生像開掛一般官運通達,這也得感謝遇到了一位曠世明主,素有“守成賢主”之稱的宋仁宗。正因為有了仁宗的庇護,包拯才能把朝廷搞得“官不聊生”。

    根據《宋史》名臣列傳中的記載,包拯整個職業生涯總共彈劾了王公大臣多達36位,當時在京的官員送包拯一個外號“包彈”,沒有他不敢彈劾的人。甚至宋仁宗當皇帝做的不對的時候,包拯依然上書對宋仁宗一頓批評。在包拯彈劾的諸多大臣中,最為知名的可能就是那個“龐太師”。這位龐太師並不是那位忠臣龐籍,這個得說清楚,而是張堯佐。這個張堯佐是溫成皇后的大伯父,雖然是大伯父其實是“養父”,從小在張堯佐家中長大。靠著這個裙帶關係,張堯佐仕途亨通,同時兼任了朝廷3個要職,位極人臣卻不知收斂。

    我們的“包彈”包大人怎麼忍得了這個,必須彈劾,結果張堯佐在包拯的彈劾下降職為天平軍守將。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來,包拯的“彈功”可不是一般的厲害。如果包拯只是敢向皇帝勸諫的話也沒啥厲害的,畢竟上下五千年為人正直敢於諫言的人多了去了。但是這位包大人當官的時候,政績斐然,他不僅嘴巴厲害,做事還靠譜。

    當時北方氏族是北宋朝廷的一大禍害,宋太祖至宋仁宗各代皇帝每年都向其納貢。但是包拯卻向宋仁宗提出“錢財不是抵禦戎狄計策,應練兵選將,守境保民”。包拯並不僅僅是說一說,他親自前往邊關挑選將領,自己也出使戎狄(契丹)潛伏觀察,根據得到的情報整頓兵務。自包拯一系列措施之後,邊境多年太平,多次抵禦了契丹侵擾。沒想到吧,我們的包大人還能從兵事。

    不僅如此,包拯在調任各地父母官時,清查賦稅而使得朝廷收稅有道,並且治理河道讓錢糧轉運通暢。在任職河北路轉運使時,將復墾的15000多傾農田轉為牧馬場,分發給百姓養馬,並允許這些養好的馬匹自由交易,很多優良的馬種都充填軍中所需。你們想象以下,這樣的官員在現如今肯定要被評先進的,這得貢獻了多少GDP。

    包拯當了“權知開封府”(也就是京城的“市委書記兼公安局局長”)後就更加的嚴律自己,百姓皆稱包拯“鐵面無私”,又因鐵為黑色,故而包拯被美化成“黑炭”。公元1061年,宋仁宗任包拯為樞密副使(副丞相),但是不幸的是包拯在同年五月病逝,享年64歲。宋仁宗得知後親臨弔唁且輟朝一日以示哀悼,朝廷後追封禮部尚書。

  • 2 # 談史說魯

    包公的鐵面無私家喻戶曉,黑臉、額上月牙成了包公的標配。其中黑色主刑殺,月亮代表正義光明。歷史上的包公不僅臉不黑,而且還是個白面書生。清朝的孫輔臣在《包公頌》中則寫道:“肖像滿天下,訛傳嘆失真。剛方不在貌,冠玉自驚人。”

    包公和其他傳奇人物一樣生有異像,清人傳說包媽媽在果園中食梨而有孕,因不堪流言誣其清白而自盡,下葬後兄長聽聞棺中嬰兒啼哭,遂開掘觀看,發現躺在包母懷中的幼年包拯臉為黑白兩色。

    在早期元代雜劇中,包公形象還未變成黑臉,而僅僅是著蟒袍,黑色髯口。第一次提出包公黑臉的,是明人安遇時編纂的《百家公案》,裡面說包公是一個“黑漢”。明代《新刊全相說唱包待制出身傳》中,包公的長相更細化為“八分像鬼二分人,三拳三角眼”、“一雙眉眼怪雙輪。頭髮粗濃如雲黑,兩耳垂肩齒似銀。到了清代經典公案小說《三俠五義》,包公不僅長著一張黑臉,渾身面板亦黝黑不堪。包公的黑臉形象基本定型。

  • 3 # 小夏日常生活

    歷史上真實的老包是個白面書生。

    後來因為他的堅決執法\鐵面無私\威嚴無比,所以在當時流傳的評書(包公案最早的故事都是說書人說出來)中將其塑造為黑臉形象,後來的諸多演義\小說中也沿用了黑麵的形象,所以包公的臉就變成了黑色

    其實包公的黑臉契合了普通人對於法的心理預設:

    1、他所象徵的是法的堅硬、不依變化,象徵鐵面無私,是對法的基本定型。

    2、寓意法是統一而不駁雜,黑是統一的、不雜亂的顏色,是深沉的。包公的黑臉正是象徵著法的統一。

    3、法的冷峻而不徇私情。黑臉無情正說明法的公正,不受任何情感的主宰。

    4、黑代表的是法的遣責和制裁,黑顯示著怒,法官是國家的黑臉,表達了國家對犯罪行為的遣責和制裁。

    5、黑還象徵著法的兇狠和不詳,代表古人心中的法律,在古人心中,法就是刑,刑就是法

  • 4 # 穎潁影娛

    包公,原名叫包拯,出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家庭富裕,28歲考中進士。

    包拯在宋朝,其價值意義不在審案——他審過兩個案件,也確實說明他很聰明,很會判案;他最可貴的品質在於他不畏權貴、嫉惡如仇、秉公執法、剛正不阿。

    《宋史•包拯傳》記載,包拯權知開封府時,因為”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閻羅”就是閻王爺的意思,冷酷無情,不留情面,這裡是貶義詞褒用,意思是說老百姓去開封府打官司沒有用錢“打點關節”也不怕,因為有執法如山、不留情面的包拯包大人,他秉公執法,不會徇私舞弊,更不會貪贓枉法。可見,包拯在世時就已經有了很好的口碑。值得注意的是,“閻羅包老”這個詞在無意中開啟了後世包拯“黑麵”形象的源頭。因為在傳說中,十殿閻羅裡的第五殿閻羅就是包拯託生的。包公的臉是什麼時候開始變黑的?現代大學者胡適先生是包拯的安徽老鄉,他在為《三俠五義》這部小說再版作的序言中曾經闡述過包拯形象演變原因及過程:包龍圖——包拯——也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古來有許多精巧的折獄故事,或載在史書,或流傳民間,一般人不知道他們的來歷,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兩個人的身上。在這些偵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間的傳說不知怎樣選出了宋朝的包拯來做一個箭垛,把許多折獄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龍圖遂成了中國的歇洛克·福爾摩斯了。大概包公斷獄的種種故事,起於北宋,傳於南宋;初盛於元人的雜劇,再盛於明清人的小說。包拯的形象,在宋代還是比較寫實,虛構成分不多,越往後就像陳玄奘演變成唐僧一樣,距離史實越來越遠,神話色彩越來越濃。元代雜居興盛,以包公為主角的雜劇有不少。據明代臧晉叔編的《元曲選》記載,包公戲共有18種,流傳至今的還有十餘種。今天活躍在戲曲舞臺上的像是《陳州糶米》《魯齋郎》等經典包公戲曲目,當時就已經出現了。元雜劇中包拯的形象是以“正末”演員來扮演,著蟒袍、黑色髯口,至於是不是黑臉,現存的劇本中沒有明確交代。包公黑臉形象出現是在明代。明代錢塘散人安遇時編纂的《百家公案》中,第七十四回《斷王御使之贓》中有如下描寫:第七十四回 斷斬王御史之贓正飲間,忽一黑臉撞入門來……那黑漢吃了三碗酒,醉倒在階前叫屈……王御史令左右把黑漢吊起在衙裡……王御史警疑,乃引董超入內,見吊起者正是包公也。到了成化年間的《新刊全相說唱包待制出身傳》中,包公的長相描寫更加細緻,也更加誇張了:八分像鬼二分人,三拳三角眼,一雙眉眼怪雙輪。頭髮粗濃如雲黑,兩耳垂肩齒似銀。鼻直口方天倉滿,面有定邦安國紋”。這一描寫已經完全脫離現實,純屬虛構了。在明代文學作品中,描寫包大人“黑”還只是麵皮黑,到了清代,包大人已經全身變黑了。清代嘉慶年間石玉昆所著的經典公案小說《三俠五義》不僅是中國古典武俠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後來包公經典形象的集大成之作,後世很多評書、戲曲等文學作品中的包公形象大都源於此書。《三俠五義》第二回“奎星兆夢,忠良降生;雷部宣威,狐狸避難”裡,包公之長兄包山前往錦屏山尋找被遺棄的幼年包拯時,即看到草地上“正爬著一個黑漆漆、亮油油、赤條條的小兒”。

  • 5 # 錢品聚

    這是因為文藝作品的藝術需要。

    首先歷史上的包拯本人,其實並不黑,起碼沒有現代影視作品中的滿面黢黑。

    相反留存於世的早期包拯畫像,顯出包大人的膚色與常人無異,並不像某些影視劇中所描述的那樣滿面黢黑。

    大家可以看下圖,宋代包公肖像畫,可以清晰看到包大人的臉非但不黑,相反還十分白潤~

    那麼問題來了,包大人的臉,最早是從何時變黑的呢?

    正是出自明代錢塘散人安遇時所編纂的《百家公案》,這是一本章回體小說,其中第七十四回《斷王御使之贓》中,首次以文學作品的形式,如此描述包大人的長相:

    正飲間,忽一黑臉撞入門來……那黑漢吃了三碗酒,醉倒在階前叫屈……王御史令左右把黑漢吊起在衙裡……王御史警疑,乃引董超入內,見吊起者正是包公也。

    大家可以看到,第一句說的就是“忽一黑臉撞入門來”,再到最後一句“見吊起者正是包公也。”

    這就是已知的包大人最早的黑臉形象,然而卻是明朝文人所著,可見在宋朝時期,還未出現黑臉包拯的文學作品,而且縱觀宋史,也無一處描述包大人外貌特點的記載,大多數都是記載他如何秉公執法的經歷。

    因為明朝百姓並未親眼見過包大人,於是透過這本小說,“黑臉”包大人的形象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逐步被廣大文人所採用,開始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中被廣為流傳。

    而探討為何會是“黑臉”,而不是“紅臉”,“藍聯”等顏色,我個人認為原因有二:

    第一,黑色在中國古代,有莊嚴之意。

    如一些大型活動中所用旌旗,喪帶,衣著等物。

    而戲劇作品中的黑臉,也往往與大公無私相關聯,看到黑臉的相關人物,人們往往會產生不怒自威的崇敬感,因此久而久之,帶有莊嚴之意的黑色,便與秉公執法的包大人相關聯,也是一種藝術修飾,目的是從側面突出包大人形象的莊嚴與肅穆。

    第二,按照古人尊崇的“五行之說”,其中“水德”所對應的顏色,正是黑。

    《漢書·藝文志考證》中記載:

    東萊呂氏曰:“方鄒衍推五德之運,人視之,特陰陽末術耳,若無預於治亂之數也。及至始皇始採用之,定為水德。以為水德之治,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

    由此可見,水德有“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之意,因此和包拯的形象不謀而合,這也符合法家所弘揚的治世思想,一切以“法”為基,法能治國,治民,齊天下,更講求萬物之公平。

    而包大人,正是一位尊重公平,以法為根本斷案判罪的執法者,所以本身具備“水德”之意的黑色,也就跟他的形象自然而然的產生聯絡。

    最後再說一個有意思的,從明代小說中的黑臉開始發展,最後包公的形象完全脫離了“臉”的範圍,乃至變成了全身都黑的戲劇化形象,而出現在清代著名小說《三俠五義》之中:

    《三俠五義·第二回·奎星兆夢,忠良降生。雷部宣威,狐狸避難》:

    包公長兄包山,前往錦屏山尋找被遺棄的幼年包拯時,便看到草地上:

    正爬著一個黑漆漆、亮油油、赤條條的小兒。

    從此,包青天大人由黑臉包公,正式定格為渾身皆黑的民間形象,而被廣大人民群眾所頌揚~~~

  • 6 # 美容護膚頻道

    我覺得包大人越來越黑的原因就是因為不塗防曬霜,越曬越黑。

    包大人的身份就像現在的刑警,經常出差查案子,也就是說會經常曬太陽。如果還不防曬不保養那面板肯定會越來越黑呀!

  • 7 # 史學微末

    電視劇中的包拯,面色黝黑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然而,歷史中的包拯不僅不黑,反而可以說得上白淨,那麼,包拯的黑臉又是從哪兒來的呢?

      包拯其實很白

      在《宋史·包拯傳》中,並沒有關於包拯膚色的記載,然而,在包拯的家譜——《包公書院記》中有這樣一句話:“今睹遺像,乃清雋古雅,殊無異於人。”由此可見,包拯的臉跟常人的膚色是一樣的,並不黑。清朝的孫輔臣在《包公頌》中則寫道:“肖像滿天下,訛傳嘆失真。剛方不在貌,冠玉自驚人。”著名宋史專家、開封包公研究會會長李良學也有類似分析:“宋代史書,均沒有包公黑臉的片言隻語記載,說明包拯的臉面並不黑,是一個白面書生。”

      後來包拯的臉“被變黑”,甚至成為大眾的共同認知,還得從他是個鐵面無私、清正廉明的好官說起。史料記載的包拯是個清官,這毋庸置疑。包拯在任時,一直依法辦事、剛正不阿,讓當朝的貴戚宦官都十分害怕,不敢為所欲為。因為那張嚴肅的臉,包拯甚至被大家調侃為“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意思是看到包拯的笑臉比看見黃河水變清還難。這種嚴肅的臉可能是後來黑臉說法的來源。

      戲劇裡先出現黑臉

      包拯在世時,忠心耿耿和清正廉明的事蹟就開始廣泛傳播,去世不到十年便傳到了西羌民族中。青唐羌族首領俞龍珂歸順宋神宗時說,“平生聞包中丞朝廷忠臣”,讓皇帝賜姓包,於是叫包順。包拯過世後,百姓們更是將包拯的事蹟記載下來,希望還會有包拯這樣的清官能夠為他們伸張正義。老百姓們甚至還對包拯的事蹟新增情節進行演繹和想象,包拯被塑造成半人半神的形象,極其富有傳奇色彩。於是,包拯的傳說便流傳在宋元話本、元雜劇中。

      戲劇中,臉譜十分重要,在演出的時候,人們能透過臉譜對人物的性格有個大致瞭解。黑色能夠表現性格嚴肅,不苟言笑,也能代表猛志。因而,包拯的臉譜往往是黑色。此外,包拯腦門上的月牙設計,是民間傳說加藝術創作的結果。因為月亮代表著正義、黑暗中的光明,非常符合包拯清正廉明的氣質,於是化妝師便在包拯腦門上畫了個月牙。

      《三俠五義》將黑臉推向高潮

      到清代時,一本叫《三俠五義》的書出現了,這本以包拯為主角的俠義小說將包拯的清正廉明形象推向了頂峰。包拯的黑臉也在此書中找到了出處。書中說包拯出生的時候,“黑漆漆、亮油油,赤條條”的,長到七歲時,直接起名叫了“黑子”,後來又改名叫“黑三”,後來便在民間有了“包黑子”的綽號。此時,包拯的黑臉不僅活躍於戲劇舞臺之上,也有了文字來源,並且同我們今日熟知的包拯形象趨近了。

  • 8 # 沈飛羽

    包大人是黑臉的形象具體無從考證,我們知道,京劇的奸臣都是大白臉,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忠臣良將是黑臉,所以人們把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的忠臣包大人的臉定為黑色,認為臉越黑越是忠心,這大概就是包大人如今的黑臉形象了。

  • 9 # 望角黑夜

    包拯曾任樞密副使,妥妥的副總理級別的高階幹部,《宋史》中記載了包大人一生的光輝經歷。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宋史·包拯傳》中沒有一句提到包大人的外貌。不光晚修的《宋史》中沒有關於包拯外貌的記載,宋人大量的筆記小說中也沒有關於包大人外貌的描述。

    這說明什麼,說明包大人的外貌與常人沒有多大區別,身上沒有任何特別突出的特徵。《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記載劉備“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為什麼要特別點出這兩點,因為劉備胳膊長、耳朵大這兩點很特別,異於常人。後來曹操給劉備起綽號“大耳賊”就抓住了這一點,誰叫他耳朵大呢。如果包大人果真有後世傳說的黑麵、月牙那麼明顯的外形特徵,史書中肯定會著重加以記敘的。

    《宋史•包拯傳》記載,包拯權知開封府時,因為“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閻羅”就是閻王爺的意思,冷酷無情,不留情面,這裡是貶義詞褒用,意思是說老百姓去開封府打官司沒有用錢“打點關節”也不怕,因為有執法如山、不留情面的包拯包大人,他秉公執法,不會徇私舞弊,更不會貪贓枉法。可見,包拯在世時就已經有了很好的口碑。值得注意的是,“閻羅包老”這個詞在無意中開啟了後世包拯“黑麵”形象的源頭。因為在傳說中,十殿閻羅裡的第五殿閻羅就是包拯託生的。

    2、包公的臉是什麼時候開始變黑的?

    現代大學者胡適先生是包拯的安徽老鄉,他在為《三俠五義》這部小說再版作的序言中曾經闡述過包拯形象演變原因及過程:

    包龍圖——包拯——也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古來有許多精巧的折獄故事,或載在史書,或流傳民間,一般人不知道他們的來歷,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兩個人的身上。在這些偵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間的傳說不知怎樣選出了宋朝的包拯來做一個箭垛,把許多折獄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龍圖遂成了中國的歇洛克·福爾摩斯了。大概包公斷獄的種種故事,起於北宋,傳於南宋;初盛於元人的雜劇,再盛於明清人的小說。

    包拯的形象,在宋代還是比較寫實,虛構成分不多,越往後就像陳玄奘演變成唐僧一樣,距離史實越來越遠,神話色彩越來越濃。

    元代雜居興盛,以包公為主角的雜劇有不少。據明代臧晉叔編的《元曲選》記載,包公戲共有18種,流傳至今的還有十餘種。今天活躍在戲曲舞臺上的像是《陳州糶米》《魯齋郎》等經典包公戲曲目,當時就已經出現了。元雜劇中包拯的形象是以“正末”演員來扮演,著蟒袍、黑色髯口,至於是不是黑臉,現存的劇本中沒有明確交代。

    包公黑臉形象出現是在明代。明代錢塘散人安遇時編纂的《百家公案》中,第七十四回《斷王御使之贓》中有如下描寫:

    第七十四回 斷斬王御史之贓

    正飲間,忽一黑臉撞入門來……那黑漢吃了三碗酒,醉倒在階前叫屈……王御史令左右把黑漢吊起在衙裡……王御史警疑,乃引董超入內,見吊起者正是包公也。

    這是現存的比較早的描寫包公“臉黑”的作品

    到了成化年間的《新刊全相說唱包待制出身傳》中,包公的長相描寫更加細緻,也更加誇張了:八分像鬼二分人,三拳三角眼,一雙眉眼怪雙輪。頭髮粗濃如雲黑,兩耳垂肩齒似銀。鼻直口方天倉滿,面有定邦安國紋”。

    這一描寫已經完全脫離現實,純屬虛構了。在明代文學作品中,描寫包大人“黑”還只是麵皮黑,到了清代,包大人已經全身變黑了。

    清代嘉慶年間石玉昆所著的經典公案小說《三俠五義》不僅是中國古典武俠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後來包公經典形象的集大成之作,後世很多評書、戲曲等文學作品中的包公形象大都源於此書。

    《三俠五義》第二回“奎星兆夢,忠良降生;雷部宣威,狐狸避難”裡,包公之長兄包山前往錦屏山尋找被遺棄的幼年包拯時,即看到草地上“正爬著一個黑漆漆、亮油油、赤條條的小兒”。

    據此描寫,包公不僅臉黑,而且渾身黑,這黑是上天賜予的,表明包公天賦異稟,非同一般,註定要擔負重要的神聖的使命。

    從此之後,包大人的形象就“一黑不可收拾”,牢牢定型了,任憑再用什麼樣的防曬霜、漂白劑都變不過來了。

  • 10 # 豌豆尖兒

    關於宋朝名臣包拯外貌的歷史記載不多,更多的是他的辦事風格和性格。歷史上的包青天,有著高超的斷案手段,為官清廉,為民伸冤,不畏強權,通稱包青天。但是事實往往事與願違,真正的包青天是一副黑臉,長著一副武生的面孔。但同時期的一位北宋名將——狄青,英勇善戰,為宋朝立下漢馬功勞,卻長著一副英俊的臉,沒有一個武將該有的樣子。

    包拯是文曲星下凡,而狄青武曲星下凡,而且是同時期的,這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絡?是不是兩者在下凡的是時候把臉給搞錯了搞反了?民間傳說,北宋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玉皇大帝派文曲星和武曲星下凡拯救蒼生,但在下凡前,要去南鬥星君處取上臉譜才能下凡。武曲星和文曲星一同來到南鬥星君處辦手續索要臉譜,但是南鬥星君和北斗星君在下棋,無暇顧及他們兩,他兩等不及了,就從袋子裡隨便摸一個臉譜帶上就下凡了,沒想到包青天帶了一個武士的臉譜,所以包拯生下來臉十分黑,不被父親母親待見,但是之後他努力學習,考上了狀元,最後成為我們熟知的包拯,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罷了。

    包拯因為他的堅決執法、鐵面無私、威嚴無比,所以在當時流傳的評書中將其塑造為黑臉形象,後來的諸多演義、小說中也沿用了黑麵的形象,所以包公的臉就變成了黑色。

    其實包公的黑臉符合了普通人對於法的心理預設:他所象徵的是法的堅硬、不依變化,象徵鐵面無私。包拯的形象是鐵面無私,兩袖清風的,古時候,人們判斷好人壞人就是看臉,黑臉的是好漢,白臉的是壞人。京劇裡面就把曹操的形象弄成了白臉,認為他是奸臣。包拯的黑臉更能襯托他的鐵面無私。

    包拯額頭上的月牙說法也是眾說紛紜,所謂的月牙就是指的包拯額頭的傷疤。在那會的戲劇裡,黑色臉的包拯額頭上一個月亮,這個形象就像是一輪明月於黑夜中升起,這只是人們的一種願望,黑夜中的一輪月亮,那就成了包青天,百姓都希望當官的能像包拯一樣,像月亮那樣清正皎白。所以包拯在給人們的第一映像就是黑和鐵面無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UFO是怎麼來地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