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來讀歷史
-
2 # 本昌談歷史
你提的是一個比較問題,比較的物件不同,標準也不一樣,比如說,兩個文人誰厲害,要比較誰的知識淵博;要比較兩個武士誰厲害,要比較其中誰武藝高強;比較兩個帝王誰厲害,當然看誰治國能力強。下面試分析趙武靈王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誰厲害:
一,在初期鞏固政權中兩人能力不相上下
趙武靈王父親死後,楚秦燕齊四國想趁會葬之機,圍遷趙國,年僅十五歲的趙武靈王針鋒相對,形成趙丶宋丶韓聯盟,賄賂越王攻楚,賄賂樓煩王擊燕,成功地化解了危機,鞏固了政權。
道武帝拓跋珪386年即位,當時北魏四面強敵環伺,想把道武帝政權扼殺在搖籃之中,拓跋珪也是以非凡的能力各個擊敗了對手,才使政權鞏固下來。
在初期鞏固政權上兩人都乾的很漂亮,能力不相上下。
二,在治國政績上兩人都很顯著
趙武靈王大膽改革,實行"胡服騎射”政策,使趙國強盛。他拓土開疆,滅掉中山國,敗樓煩丶林胡二族,闢雲中丶雁門丶代三郡,修趙長城等。
拓跋珪執政勵精圖治,大膽改革,國力強大,對外擊敗與北魏為敵的草原諸部,成為中原霸主之一。
從業績看兩人不相上下
三,趙武靈王執政的敗筆
趙武靈王在選擇接班人問題上犯了個致命的錯誤,即廢長立幼。本來己立長子趙章,後來改立趙何,要命的是後來又搖擺不定,對己廢的太子章產生了不忍心的念頭,哪個兒子也不想仍,這就犯了在選太子問題上的大忌,這是一個身為帝王不該犯的錯誤。因此,導致自己餓死的悲劇和國家的內亂。
總上所述,我認為拓跋珪比趙武靈王厲害。
-
3 # 史海尋蹤
兩個人都厲害,以個人能力和文治武功比較,趙武靈王高一些。以取得的成就來看,拓跋珪更勝一籌。世間的事情很無奈,不是誰的能力、才幹更強,誰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如曹操的才幹高出晉武帝司馬炎不知凡幾,但曹操沒能做到的天下一統,被司馬炎給完成了,絕不能因此說曹操比不上司馬炎。
或許我們能從趙武靈王和拓跋珪的人生軌跡,找出幾條脈絡,至於誰更厲害,各人心中自有比較。
趙武靈王的人生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趙國一位極為不凡的君主,乾的都不是一般人的事。“武靈王”這個稱號,是後人讚譽的說法,“武靈”是其死後的諡號,在世時,令華人以“君”相稱。
他在位時幹了三件大事,“滅中山國”“胡服騎射”“廢太子立新王”,前兩件做的很漂亮,最後一件把自己作死了。
趙武靈王是趙肅侯的兒子,肅侯死後,近鄰幾國覬覦趙國,想趁著葬禮瓜分趙國,此事被剛上位的趙武靈王嚴密防守,巧然化解,年輕的趙武靈王已經顯露了作為一國君主的基本條件——臨危不懼、堅毅不屈、機變睿智。
趙國境內當時存在一個心腹大患——中山國,中山國是由白狄組建的國家,除了北面有一條狹窄的通路與燕國相連,其餘都被趙國所圍,像一個打入趙國的楔子,並且經常聯合東面的齊國,對趙國圖謀。更麻煩的,中山國的存在,令趙國兩大主要城市邯鄲和代郡的交通十分不便,每次往來均需繞一大圈,使得趙政權對代郡難以掌控,經常有分裂勢力活動於此。
另外趙國和其他六國有所不同,西北面有兩個大的遊牧部落林胡和樓煩,它們真的很煩,經常襲擾趙邊。而且同其他六國以農耕為主的情況不同,趙的北方以遊牧為主,中心就是代郡,南方以農耕為主,以邯鄲為中心。
這就很難搞啊,兩種文化,兩種生產方式,必然會產生矛盾。同時,林胡和樓煩兩個部落雖然紀律鬆散,但是騎兵戰鬥能力特強,於是趙武靈王就有了個想法,建立一支能由自己控制的騎兵部隊。隨著變革的深入,騎兵由於衝擊力和機動力遠高於步兵,成了趙國最重視的兵種,而且還有個意料之外的好處,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在趙國逐漸融合,趙國成了七國中,唯一以遊牧文化為主的國家。
當時趙國周邊的幾個大國混戰不休,趙國成為實力最強的國家,連燕昭侯和秦昭襄王都是由趙國幫助登位的。強大後的趙國,隔斷了中山國和燕國的通道,一舉佔據中山。
再來說說趙武靈王怎麼把自己作死的。他的長子趙章本來已經被立為太子,但是趙武靈王還有個兒子叫趙何,是他和第二任王后吳娃所生,愛極了吳娃的武靈王是個情種,在她病亡後感到特別虧欠,於是廢了趙章,在自己還在壯年之時就把王位讓給趙何,這下出事了。
後來不甘寂寞的趙武靈王又想拿回王權,但此時趙何羽翼已豐,對國家失去控制力的趙武靈王便默許趙章從弟弟那奪回王位,政變失敗後,趙章被殺,而趙武靈王被圍困在沙丘宮三個月,不給糧水,活活餓死,悲劇啊!
拓跋珪的人生為什麼說拓跋珪的成就要高於趙武靈王?趙武靈王算是收成強國之君,而拓跋珪是開創北魏的立朝之君。
拓跋珪幼年時,本是鮮卑小國代國的王儲,六歲時,代國被前秦苻堅所滅。因為年紀太小,苻堅放過了他,拓跋珪自此忍氣吞聲活命於前秦之中,並且暗中培養自己的勢力。
淝水之戰後,基本統一北方的前秦崩潰,拓跋珪趁機立國北魏。當時北魏周邊情況很複雜,被鐵弗、賀蘭、柔然等多個部落所威脅。
在收服周邊各個部落後,強大起來的北魏同另一個鮮卑國家——慕容氏的後燕進行了爭奪。取得勝利的北魏佔據了後燕大片土地,掠奪很多人口,取得對華北地區的控制。隨後擊敗了另一個割據政權氐族後秦的進攻,穩固了北魏政權,為北魏日後統一戰亂的北方地區奠實根基。
拓跋珪活著時很風光,死因卻和趙武靈王出奇的一致,也是死於兒子手下。因為次子拓跋紹生母有錯,拓跋珪準備殺掉她。被得知消滅的拓跋紹夜入皇宮刺殺,死時僅三十九歲,落下了很悲催的結果。
各人有各人的機緣和境遇,趙武靈王和拓跋珪二人如果易時、易地而處,也未必能比對方乾的更好,兩人都有英才偉略,也各有稀裡糊塗之時啊!
-
4 # 小怪軟體管家
趙武靈王是人們對他的尊稱,雖然他參加了五國相王,但後來因曾聯合韓趙魏楚燕五國攻打秦國,卻仍然戰敗。趙武靈王大怒,說,從此我不再稱王,你們都叫我的名字吧!一直到死,趙武靈王都沒有稱王!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非常有作為的君主,趙國在他的手中由弱變強,成為左右天下大勢的一個強大力量!在他剛剛繼位的時候,因趙肅侯的去世,魏、楚、秦、燕、齊各派銳師萬人來參加會葬,名為弔唁,實則想趁趙國內亂侵略趙國。此時的趙武靈王審時度勢,宣佈全國戒嚴,又不斷使用外交手段,終於迫使五國精兵一無所獲,這位君主初試鋒芒!
趙武靈王在位時最大的功績就是“胡服騎射”,在趙國全國推行“胡服騎射”。既然“一國兩制”,南漢北胡不好使,那就乾脆全部胡化。胡服騎射改革後,趙國實力迅速膨脹,建立起了強大的騎兵部隊,趙國從此強盛起來。
拓跋珪是一個少數民族,北魏的開國皇帝,他的最大功績在於加速了鮮卑民族的封建化程序,讓鮮卑人和漢族人混居,棄牧就農或農牧兼作,發展農業,提倡儒學、任用漢族人士,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但到中年的他就變得不一樣了,脾氣十分暴躁,甚至親自毆打大臣,還制定了“子貴母死”的國策,漸漸不得人心,後來被自己的小兒子殺死,年僅39歲!
相比較來說,還是趙武靈王更加賢明一些,但拓跋珪能在亂世當中建立北魏王朝,同樣不簡單!但我還是偏向趙武靈王一些,因為戰國時代的牛人太多了,能在戰國做出突出功績的人,都是人傑!
-
5 # 老貓談史
首先趙武靈王和北魏武帝拓跋珪都是中國歷史上我著名的君王,他們在位期間都為國家進行了深刻的改革,雖然他們在改革初期都收到了一些障礙險阻,但是他們都頂住了壓力堅持推行改革,最終他們的舉措使得國家實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但是說到誰更厲害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他們都是對國家做出貢獻的君王而且各有各的優點,但綜合來看歷史功績的話我個人覺得還是北魏武帝拓跋珪更厲害一些。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就從二位君王的歷史功績上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吧。
首先說一下拓跋珪。拓跋珪是北魏王朝的開國皇帝,在他幼年時期,代國就陷入了戰亂,但在拓跋珪15歲那年,他就趁亂重興了代國,並建立了北魏王朝。
北魏王朝建國初期邊疆問題十分的嚴重,北部和南部地區賀蘭部與獨孤部虎視眈眈。西邊河套走廊地區有這柔然人的存在,而且東部還存在著後燕政權。但是拓跋珪絲毫沒有害怕,他率軍多次擊退強敵還趁機擴大了領土並保證了領土安全。另一方面他非常重視中原地區的漢文化,他認為國家要想長久存在下去就必須要吸收先進文化。另一方面他總用漢族人才,鼓勵民眾開疆擴土,他本人還親自下地屯田。更重要的是他還提升了漢民族在北魏的民族地位,並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一系列的舉措不但增強了北魏的軍事和經濟實力,更為之後北魏的強大打下了基礎。
趙武靈王上位期間,趙國的邊疆問題依然十分嚴峻,北部有這匈奴人的邊患問題,西部有這秦國的虎視眈眈,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國家之內還存在著一個實力強勁的中山國。原本軍力有限的趙華人對此頭疼不已,但又無可奈克。
隨後他頂著極大的壓力推行胡服騎射,胡服騎射的推行使得趙國得軍力得到了迅速提升,胡服騎射的趙國憑藉著其強大的軍力開疆擴土,並平定了不少內有外亂。趙武靈王的改革是對趙國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嘗試,改革的成功不但提升了趙國得國家實力,更是消滅了趙國國內的分裂勢力。
為什麼說拓跋珪更厲害一點
因為我覺得我相對於趙武靈王老說,拓跋珪對國家的改革進行的更加徹底。拓跋珪幾乎將整個國家改革了一個遍,這不僅僅只體現在政治、軍事和文化上面,他比趙武靈王考慮的更全面,他格外重視國家經濟、糧食產量和用人制度上的改革。這一點趙武靈王做的沒有拓跋珪好,雖然趙武靈王迅速提高了趙國的軍事實力,但是趙國的糧食產能並沒有跟上發展的腳步,這也直接導致了長平之戰趙國幾乎無力承擔幾十萬大軍的持久作戰,為後來的失敗埋下了鋪墊。更重要的事後來的趙武靈王在政變失敗被囚禁的時候 竟沒有一個人為他發聲,這也直接導致他後來餓死。
-
6 # 經典守望者
文治
趙武靈王少年繼位,成功化解了因為父親突然去世造成的諸侯動盪,瓦解了其他幾國對於趙國的覬覦。在內政上透過努力盡量調和國內宗室貴族和軍功貴族的矛盾。由於趙國是三家分晉的產物,所以宗族內部的實力很強。同時又與胡人雜居,胡人在直接參與國家的內政建設。所以,要調和這種矛盾並不容易。同時,在列國爭相稱王的時候,他自己不稱王反而讓百姓稱他為君,這就在各國之中贏得了道義的優先。但是,除此之外他在內政上的成績就不多了。他在進入中年後,對於權力的把握卻更為幼稚,中年禪位,廢長立幼,長子尾大不掉,都埋下了動亂的種子。也致使他自己最終餓死沙丘,為這場王權鬥爭殉難。可以說,他在政治上做的還不夠好。
道武帝拓跋珪生於亂世,幼年國家被滅,隨母親一起流散至其他部落。成年後,趁著淝水之戰,前秦大敗,趁機號召舊部復國,可以說的上是開國之君。他在國內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完善國家體制,使國家步入正軌。他聽從大臣的建議將原本的鮮卑部落轉化為正常的編戶齊民,使遊牧部落農耕化,這一點可以說打下了未來北魏的經濟基礎。雖然他在晚年變得剛愎自用也死於自己兒子之手。不過,他和趙武靈王不同的是,趙武靈王死因是宮廷政變,而拓跋珪的死因是拓跋紹的刺殺,兩者的目的一是為公,一是為私。前者造成了較大的國家政治動盪,而後者卻沒有較大的影響。所以,拓跋珪在政治上的能力還是勝於趙武靈王的。
武功趙武靈王最大的貢獻便是胡服騎射,可以說胡服騎射建立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支騎兵隊伍。趙武靈王的內政也大多是圍繞著胡服騎射展開的。他在位期間攻佔中山國,趕走了林胡和樓煩,國家疆域擴充套件了很多,綜合實力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長。特別是騎兵作為冷兵器時代的強悍武裝更是領先於其他六國。亦是因此,趙國有了和秦國與齊國爭霸的資本。但是,終趙國始末,他的疆域也始終沒有突破三晉大地,恢復往日晉國的輝煌。他雖然擁有騎兵但是卻利用的不好,後世子孫也缺乏準確的戰略眼光,在七國爭霸中最後輸給了秦國。
拓跋珪在位時期,建立了北魏的軍政基礎,將原有的鮮卑騎兵優勢轉化為爭奪天下霸權的有力武器。對外擊敗賀蘭、鐵弗、高車、柔然等草原諸部,並與後燕、後秦爭霸於中原。而在拓跋珪遇刺後,他的兒子拓跋嗣,孫子拓跋燾兩人一文一武將北魏皇朝推向頂峰。甚至最後統一了北方,與南朝對峙,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南北朝。這些功績很大程度上都有拓跋珪的開國之功,立業之德,而這也是趙武靈王不具備的。
-
7 # limuzi1966
個人認為兩位帝王都在某一領域對中國歷史有推動作用,各有千秋,不存在誰強誰弱的問題。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國君。趙武靈王在位初期,由於趙國的地理位置與北方的遊牧民族相鄰,遊牧民族善於騎馬射箭,這些遊牧民族經常出兵擄掠趙的邊境地區,趙國處處被動挨打。趙國之所以被動挨打,是因為中原地區的漢民族政權採用的作戰方式落後於遊牧民族。戰國時期的漢政權都採用的作戰方式是戰車作戰,笨重的戰車無法追及輕捷的騎士。為了對付遊牧民族,趙武靈王不得不拋棄傳統的車戰,學習他對手的長處。公元前三0七年開始改革軍制,實行“胡服騎射”。“胡服”指學習胡人的短打服飾,“騎射”是指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軍制的改革對當時的趙國來講意義重大,從此趙國有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趙國從此迅速強盛起來,成為戰國後期,除秦、齊以外的另一支強大的力量。趙武靈王軍制改革的重大意義更重要的體現在對中國軍事史的改變,他的改革改變了當時兵種的構成,此前中原漢政權的兵種非常單一,就是戰車部隊。此後步兵和騎兵成為主要的兵種,戰車作戰退居次要地位。
拓跋珪是兩晉時期,北方代國建立者拓跋氏的後代。代國在公元376年,被北方的另一政權前秦征服。拓跋珪作為皇族的後代,立志要恢復代國。公元386年,拓跋珪利用前秦瓦解之際,稱王,重建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拓跋珪即北魏政權的開國帝王。接著拓跋珪採取措施,發展生產,國力日益強盛。公元398年,遷都平城(山西大同)。拓跋珪時期還重用漢族人,目的是學習漢族先進的文化。這一措施確實推動了北魏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拓跋珪之後,其繼任者繼續推行他的政策,使北魏逐漸鞏固和強盛起來。公元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結束了北方長期戰亂的局面,極大的推動了黃河流域經濟、文化等的發展。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拓跋珪為北魏的統一和北方地區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回覆列表
當然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更厲害。
1、趙武靈王裡的第一個太子是他的大兒子趙章,他和趙章的母親的婚姻是一段政治聯姻,也就是說,趙章的母親是南韓的一位公主。
本來趙章憑藉著他的嫡長子的地位和南韓的背景,是可以順理成章的登上趙國的王位的。他的能力也很強,行為處事有其父果斷周全的作風,這些都是他能勝任趙國國君的“砝碼”。
就這麼一個“乖孩子”,竟然被趙武靈王廢了,這時為什麼呢?
問題就在趙武靈王這個聽了自己寵妃的話。這個寵妃本是一位來自趙國的美女,憑藉著勾魂攝魄的本事討得了趙武靈王的歡心,之後便想更進一步,把自己的兒子送上寶座。
還是枕邊風管用,太子的良好表現完全被趙武靈王給忘在了腦後。趙武靈王一咬牙就把太子給廢了,改立了他和那位美女所剩的兒子趙何為太子。
歷史上沒有幾位皇帝願意放棄自己權勢和地位,但趙武靈王卻別出心裁地,在自己還能再幹幾年的時候把自己的寶座讓給了趙何。理由是:老子要專心打仗,替你征服天下,處理政事這種事就交給你吧!
前296年,趙武靈王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夙願——消滅中山國,這是他們家好幾代都沒完成的事業。趙武靈王感覺自己站到了一個前人未有的高峰上。
可是卻沒有鮮花,沒有掌聲,因為大家都給他的兒子趙何祝賀去了。
後來的趙武靈王回憶往昔,覺得自己對自己的長子,也就是那位廢太子太苛刻了,感覺自己有點對不住他,便主張把趙國的一部分土地送給他,但是,被駁回了。
文韜武略的趙武靈王不僅權力受到了挑戰,就連尊嚴都掉了一地。他東征西戰,哪裡受過這種悶氣,但再不甘心也沒用,江山已經易主了。
但他的長子卻不答應了:本來你屁股下坐著的就是我的位置,現在連老爹讓你分給我的地都不給我。我要造反了。
趙章在沙丘圍攻了趙何,但畢竟人家是一國之主,自己是個廢太子,不是一個量級的選手,趙章慘敗。
打不過就只能跑了,可這裡都是人家的地盤,往哪裡跑呢?他想起了自己的老爹,住在沙丘行宮裡的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還是護犢子的,收留了他。
但趙武靈王沒有能力保護好他,趙章被收出來殺掉了。趙武靈王被關在行宮裡,斷水斷食三個月。
一代霸王趙武靈王前明後暗,竟落得一個被餓死的下場。
2、北魏道武帝(371年—409年),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開,北魏開國皇帝,鮮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孫子,獻明帝拓跋寔的兒子,太武帝拓跋燾的爺爺。376年,拓跋珪被其母親賀蘭氏攜走出逃。385年,15歲的拓跋珪趁亂重興代國,在盛樂即位為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國號“魏”,是為北魏,改元“登國”,398年,他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大同,並自稱皇帝。他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將鮮卑政權推進封建社會,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剛愎自用,不團結兄弟,導致在409年的宮廷政變中遇刺身亡,終年僅三十九歲,在位二十四年。
人物生平
魏道武帝拓跋珪(360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又名什翼圭、翼圭、開,字涉珪,後魏開國皇帝(386—409年),鮮卑族人。魏昭成帝拓跋什翼鍵的孫子,魏獻明帝拓跋寔和賀蘭氏的兒子。
大事年表
登國元年(386年),鮮卑什翼犍之孫拓跋珪東山再起,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西南)大會諸部,復即代王位,建元登國,國號代。二月,遷都盛樂(今和林格爾縣北土城子古城),四月,改稱魏王,國號大魏。是為北魏建國之始。
登國初年,拓跋珪在其統治地區的腹地(今內蒙古西部地區)推行“離散諸部”、“分土定居”政策。
登國二年(387年),北魏打敗獨孤部劉庫仁之子劉顯和劉衛辰。登國三年(公元388年),拓跋珪進攻庫莫奚(駐牧於今赤峰北部地區),獲雜畜10餘萬。
登國六年(390年),拓跋觚奉命出使後燕,被後燕扣留,以求名馬。此後兩國關係僵化。北魏開始聯合西燕對付後燕。同年北魏徵服了佔據陰山北麓的賀蘭部。
登國七年(391年),又征服了佔據河套以西的匈奴鐵弗部。隨後又兼併庫莫奚、高車等部落,實力大大增強。
登國九年(394年)六月,慕容垂出兵滅西燕,攻陷長子,殺死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將三十多人,西燕亡。華北一帶只剩下北魏與後燕兩國。
登國十年(395年)七月,後燕帝慕容垂伐魏。魏軍在參合陂打敗燕軍,史稱參合陂之戰。
登國十一年(396年)三月,慕容垂率軍再度伐魏。四月,慕容垂病逝於上谷。後燕退兵。同年七月,拓跋圭在盛樂即皇帝位、改元皇始。
至皇始二年(397年),北魏已佔有山西、河北大部,並將後燕分隔為南北兩部。
天興元年(398年),魏王拓跋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改元天興。
天賜四年(407年)至天賜六年(409年)間,拓跋圭兩位堂兄弟及大將常山王拓跋遵因為酒後失禮於太原公主而被賜死、衛王拓跋儀以謀叛罪被賜死,又誅殺司空庾嶽、北部大人賀狄幹兄弟及高邑公莫題父子。
天賜六年(409年)次子拓跋紹母賀夫人有過失,拓跋珪幽禁她於宮中,準備處死。到黃昏時仍未決。賀氏秘密向拓跋紹求救。拓跋紹當晚帶人翻牆入宮,殺掉拓跋圭。
歷史功績
拓跋珪在位期間,對外遏制了柔然等族的襲擾,穩固了北魏的邊疆;對內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稱帝建國,仿中原封建制度營建宮室,制定各類典章制度、禮儀等。拓跋珪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把文化水平作為選拔官吏的重要條件之一。對拓跋鮮卑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部族制度進行改革,“離散諸部,分土定居”,使各個民族都成為北魏的編民,加強了中央集權,使拓跋鮮卑在新的環境、新的條件下很快地適應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經濟方面,在繼續注重發展畜牧業的同時,“務農息民”、“勸課農桑”、“計口授田”,在黃河以北、五原、雲中、代郡等地(今內蒙古中西部和山西省部分地區)大興農業,開立屯田,而且親自參加農業勞動,穩固了北魏的經濟基礎,加速了拓跋鮮卑封建化的程序,為日後北魏的強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