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怎麼讓孩子知道大米是怎麼來的?
10
回覆列表
  • 1 # Marioj

    春天耕種的時候把種子灑到田裡,用塑膠薄膜照起來,培養水稻苗。過一兩個月,田裡就會長出整齊的秧苗。 之後把塑膠膜裡的秧苗拔起來,去掉病苗爛苗,將其餘的苗整齊的插到水田裡,插秧。之後秧苗就會長大結穗。 到秋天,水稻就已經長成,麥穗裡的就是我們吃的大米。這個時候將麥稈割起來,脫下穀粒之後送去脫殼,有脫殼機。在古代是用舂慢慢的搗。 脫完殼之後,就是大米了。

    流程: 1育苗 2插秧 3成熟 4收割 5去皮(糠)加工 成品

  • 2 # 民族詩人

    大米是怎麼來的?關於這個話題,以前曾經聽過有些大學生是振振有詞地這樣回答的:當然是來自袋子裡!為什麼呢,他們的理由是,大米可不就是從米袋裡舀出來的麼。

    我想,你可以這麼回答:大米是人們種在田裡面長出來的。只不過種到田裡的時候,大米是穿著黃色的衣服的,那就是穀子。

    然後,穀子經過幾個月的成長,成為稻子,然後長出穀粒。穀粒長大後人們把它們收回來,把它的黃色衣服殼子脫掉之後,就是白白的大米了。

    我想,你只要這樣描述一下,多說幾次,孩子還是能明白大米的來歷的。

  • 3 # 春風十里的VLOG

    當然是經過水稻磨來的,水稻又是農民伯伯經過春種、秋收得來的!下面我介紹一下水稻變成大米的步驟:

    第一步,水稻成熟後,農民伯伯就會進行收割,連桿一起收割,很早之前的時候,還沒有收割機,都是自己用鐮刀割的,收割後運回到家裡。

    第二步,脫粒,用脫粒機將水稻脫粒處理。

    第三步,將水稻脫皮處理,變成大米。

    珍惜糧食從小做起!

  • 4 # 白色葡萄樹

    經過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的種植的水稻,收成的稻穀需要乾燥,在曬穀,需時時翻動,讓稻穀乾燥。篩選則是將癟谷等雜質刪掉,用電動分谷機、風車或手工抖動分谷,利用風力將飽滿有重量的稻穀自動篩選出來。

  • 5 # 湧於分享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了,又好氣又好笑。這也難怪啊,現在這個社會,進入了城市化的程序,很多成年人,很難接觸的農業上面的一些相關知識。更不要說現在的一些年輕人了,他們長期就居住在象牙塔裡面。這在以前會被人罵,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好的言歸正傳,大米是我們華人的傳統主食之一。它產自於一種叫做水稻的農作物。水稻了在中國大面積種植,南北地區都有,北方主要是以東北北大荒平原為主,黑龍江的五常大米就是其代表作品。南方的種植面積,就更廣了,南方多半是以袁隆平研發的雜交稻為主。

    水稻這種農作物所結的果實叫做稻穀。稻穀經過脫粒乾燥以後,在經過輾壓脫殼篩選以後得到的就是我們日常所吃的大米了。

    說到這呢,說個題外話,水稻的種植啊,工序繁雜。前期田地要進行平整,蓄水,鋪地肥等工序。種子要經過,浸泡消毒,發芽育苗,然後在適移苗移栽,到了田間,還要進行田間管理,除草除雜草施肥殺蟲,辛辛苦苦的至少三個月以後才能夠收穫。

    所以古人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希望大家愛惜糧食。

  • 6 # 海說農村

    帶著你的家人孩子,來我的家鄉。我的家鄉至今仍保持完整的農耕文明,可以讓你孩子切身體會“粒粒皆辛苦”。

    首先是寄秧,把穀子放在大棚裡催芽。人們輪流守著秧棚,晝夜不停。如果一不留神讓棚內溫度過高,就會全軍覆沒,一切又要重新來過。

    當秧苗發好,又要一株株地植到秧田裡。一天到晚勾著腰,真叫那個腰痠背痛。

    在秧苗快長好的時機,人們要把田犁好,把一塊塊旱田變成水田。通常水源水量不足,人們要趁著大雨傾盆的時侯,冒著風吹雨淋,在雨中犁田。

    秧苗長好了,田犁好了。人們又要整日勾著腰,把秧苗移植水田裡。

    接著,就是田間管理,噴酒農藥的那個氣味啊真叫暈,但又不得不忍受,因為秧苗就是自家的孩子。

    當稻子成熟,金黃的稻田裡一片繁忙。辣日、汗水和稻刺,一齊蹂躪著人們黝黑的肌膚,但人們似乎感覺不到,依舊在稻田裡拼命收割。因為收割要搶在大雨來臨之前。

    這就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7 # 無吳五

    可能題主是城市人,現在很多城市的孩子分不清楚小麥和韭菜,芋頭和荷葉等。這些也不能怪孩子,畢竟他們沒有見過這些東西,或者說接觸的很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米是怎樣來的?可能孩子們都學習過 《憫農》記住了那句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確每一粒大米都來之不易。

    首先種植水稻之前要泡稻,我們哪裡是清明前泡稻,別的地方水稻是什麼時候種植我不知道。在這裡就不說了。把稻放在一個桶裡面,而且稻要放在一個袋子裡面,是要透氣的袋子。人們常說的“蛇皮袋”。一般都是泡一天左右。

    然後把稻撒在提前搭建的大棚裡面,是一個類似於塑膠大棚的那種,其實面積不是很大,一般也就一百到兩百個平方左右。大棚裡面是“地基”,裡面的地是什麼平的,底肥也是相當厚的,多數都是農家肥,有的是塘裡面的,翻糖時候最上面的那一層,這個肥料搞起來是非常麻煩的。把稻均勻的撒在上面。大概有一個禮拜到十天左右就可以育苗了。

    這個時候要把小苗全部剷起來,移栽到已經翻好了的農田中,稻田中是有水,這是移栽是很費力的。因為苗還小栽的時候力度要合適,不然會被水淹死或者是飄起來也會死的。栽好了要到20天左右進行在次的移栽。

    這次移栽就可以直接的到收糧食,不過還是要做好田間的管理,要保證稻田的水,觀察稻的長勢。到收稻的時候,要提前一個星期左右把稻田的水放掉,保證收割機下去不會陷在裡面。

    稻穀收到家要在天氣晴好的時候涼曬,這樣可以保證稻穀不會因為潮溼而發黴。然後送到大米廠加工成為大米。

  • 8 # 田園小路

    我們平常吃的大米,是怎麼來的?

    小時候,家裡人教導我們要珍惜糧食。講"一粒糧食一滴汗"。後來,上了學,書中有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千古名言。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糧食來得十分不易。

    早在7千多年前,中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農民,就已經掌握了水稻的栽培技術。從此,大米成了華人的主食之一。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農民栽水稻十分辛苦,基本純人工體力勞動。而且產量不高。(需育秧、上水、耙地、拔車(人工車水,用以灌溉)、插秧、耘耥、再收割……)。

    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水稻栽培技術已經十分發達。我講我身邊的農民現在怎麼栽培水稻:(以蘇南地區為例):

    首先,育秧。在五月上中旬(穀雨前後),就必須把水稻種子進行種子處理,(粳、糯稻種子每畝2~2.5公斤)待發芽後,然後進行旱苗育秧或機插秧缽育秧。(傳統水秧已經被淘汰),秧齡一般25天~30天就需插秧。

    其次,插秧。插秧前需把早已經深耕、翻曬後的農田上肥(基肥),以含腐殖酸、有機質及內含高效活性體的復混肥料為主,再配施少量氮肥。再上水、機耙。然後手栽(旱苗育秧)或機插秧(機插秧缽育秧)。

    第三,田間管理。田間管理非常重要,是農業豐收的重要條舛之一。以單季晚稻為例:時間長達4個多月。其中除了除草、追肥、上(排)水外,對病蟲害的防治尤其重要:即使有"統防統治"的專業技術指導,水稻的一生一般也需要施藥四次。(現在噴施的已經是高效、低(微)毒、低殘留的農藥)。

    第四,收割。到了十月中下旬。水稻就可以收割了。收割、揚淨雜質、曬乾後的稻穀經過工廠加工後,就成了米。

    水稻的一生,比較漫長。從一顆稻種到大米的形成,付出了無數農業人的艱辛勞動和辛勤的汗水。水稻人的收入卻十分不高!請珍惜糧食,尊重農民!

  • 9 # 活著活下去永不言棄

    現在的教育怎麼了,這種問題也:有人提。老師家長在提高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都不用教孩子最基本的東西。這是種教育的悲哀。以後的後人都要忘本了。

  • 10 # 桃花庵主愛桃花

    清理工序就是利用合適的裝置,將混入稻穀中的各類雜質除去,用磁鐵除去稻穀中的鐵釘、鐵屑等。礱谷是用礱穀機將稻穀的穎殼脫下,並使穎殼與糙米分離。碾米工序是用碾米機碾削、摩擦將糙米的皮層和胚乳分離。拋光是去除米粒表面的糠粉使大米光潔。色選是利用光電技術將大米中的異色顆粒自動分揀出來,提升大米品質,去除雜質的效果。然後是篩米去碎、分級等處理,這樣就可得到所需等級的大米。大米按型別分為秈米、粳米和糯米三類,糯米又分為秈糯米和粳糯米。按照食用品質分為大米和優質大米。

    如果孩子繼續問稻穀是怎麼來的,請先告訴他是農民伯伯種植出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剷車剎車失靈剎車鎊往外噴油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