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全部
吉普賽人(Gypsies)
亦作Gipsy,吉普賽語稱羅姆人(Rom)。
深色面板的高加索人,原住印度北部,現遍佈世界各地,尤以歐洲為主。大多數吉普賽人講吉普賽語(Romany),一種與印度北部現代印歐語密切相關的語言;也講各居住國的主要語言。一般認為,吉普賽人經屢次遷徙,離開印度,11世紀到波斯,14世紀初到東南歐,15世紀到西歐。20世紀下半葉,吉普賽人的蹤跡已遍佈北美和南美,併到達澳洲。吉普賽人自稱羅姆人(「男人」之意),稱非吉普賽人為加傑人(「外人」之意)。
吉普賽人不事農桑,一般也不飼養食用牲畜,而是依靠城鎮和農村的居民謀生。傳統上,吉普賽人一向在城鎮和鄉村居民區周圍,尋求與其流浪生活相適應的生計。男人以販賣家畜、馴獸、補鍋(黑白鐵匠)和充當樂師為業。婦女從事卜筮、賣藥、行乞和表演等行業。獸醫學問世以前,很多農民依靠吉普賽的家畜商人指導牧群的養護管理。雖然現代吉普賽人仍四處流浪,但他們的生活也反映了外部世界的進步。他們乘坐帶有大篷的汽車、卡車和拖車旅行,以出售舊汽車和拖車代替了家畜販賣。不鏽鋼炊具的大量生產淘汰了補鍋業,一些城市吉普賽人成為汽車技工和修理工。流動馬戲團和娛樂場所為現代吉普賽人提供了工作機會,如馴獸師、小吃攤販和算命仙。
吉普賽人的定型家庭由夫婦、兒女和至少一個已婚兒子及其妻小組成。婚後,夫婦與男方父母住在一起,新娘要學會婆家的規矩。理想的情況是,兄長準備分居時,弟弟已準備結婚,將與新娘住在父母家中。男方父母付給女方父母聘禮,是吉普賽人婚姻的主要特點。吉普賽人維特薩(vitsa,宗族)的領導權要由最能體現吉普賽人理想的成年男子掌握,這種人善於運用智慧和力量安排婚姻和解決爭端,能為自己的女兒商定滿意的聘禮,而且能巧妙地與吉普賽人和加傑人做生意,認真遵守吉普賽的傳統。普遍流傳的「吉普賽王」這一故事性的想法無疑部分來自維特薩首領的形象。維特薩的領導權不一定世襲,優柔寡斷或失敗的首領會被更有能力的人取代,或者一個維特薩內的若干家庭拋棄原來的首領,加入另一個更有威信的宗族。
歐洲和北美的某些城市有定居的吉普賽居民集團,他們遵守很多吉普賽習俗,從事傳統的吉普賽人的職業,講吉普賽語,但受當地語言很大影響。羅姆人把這些已經定居的吉普賽人稱為「辛特」人,認為他們已放棄了真正的吉普賽生活。「真正」吉普賽人按照他們在歐洲固定流動區的形成的先後,分成了幾個居民集團。在巴爾幹和中歐的,叫卡爾德拉什人(Kalderash),佔全部歐洲和北美吉普賽人的大多數;流動在伊比利半島、北非和法國南部的叫吉塔諾人(Gitanos),在法國、亞爾薩斯和德國的,叫馬努什人(Manush);每一種人又以定居的地點進一步加以區分。由於吉普賽人的生活方式(逃避正式人口註冊和人口普查是其普遍特點)以及在社會和政治上長期受歧視,確切估計他們的人數相當困難。全世界的吉普賽人約為200∼300萬,20世紀晚期大部分仍住在歐洲,尤是中部和南部地區。
“吉普賽”一詞源於歐洲人對羅姆人起源的誤解,當時歐洲人誤以為羅姆人來自埃及,於是稱之為“埃及人”,而“吉普賽”(Gypsy)是“埃及”(Egypt)的音變。
吉卜賽人(jíbǔsàirén)
也叫茨岡人。以過遊蕩生活為特點的一個民族。
原住印度西北部,10世紀前後開始外移,遍佈世界各洲。
茨岡語屬印歐語系新印度語族。
吉卜賽人現以改說各所在地的語言,信奉當地流行的宗教。擅長歌舞。
引:
茨岡人
茨岡人,人種名。茨岡人一說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叫法,英華人稱他們為吉卜賽人,法華人稱他們為波希米亞人,西班牙人稱他們為弗拉明戈人,俄羅斯人稱他們為茨岡人,阿爾巴尼亞人稱他們為埃弗吉特人,希臘人稱他們為阿金加諾人,伊朗人稱他們為羅里人,斯里蘭卡人稱他們為艾昆塔卡人……而吉卜賽人則自稱為多姆人(Rom),在吉卜賽人的語言中,“多姆”的原意是“人”。
吉卜賽這個名字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吉卜人(Gypsy或Gypsies)是從英語埃及人(Egyptian)一詞演變而來的,這是英華人和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對他們的傳統稱呼。這是由於15世紀時歐洲人對於流浪到他們那裡的異鄉人不太瞭解,誤以為他們來自埃及,所以就稱他們為“埃及人”,慢慢就變成“吉卜賽人”了。吉卜賽人自稱羅姆人(Rom),這個名字在吉卜賽人的語言中,原意是“人”的意思。1965年成立的吉卜賽人國際組織——羅姆人國際委員會(Committee Internation Rom)就使用了羅姆人一詞,而且現在正得到國際的承認和尊重。不道由於習慣和傳統的稱謂,多數仍稱他們為吉卜賽人。
把羅姆人稱作吉卜賽人,既是由於長期以來對這個民族的起源、歷史不瞭解所致,同時,在對吉卜賽人的研究過程中,又缺乏足夠的文字資料。因此,對其起源、遷徙及其他歷史的探討中,總是以某些設想為依據,或先入為主地離不開前人所得出的錯誤結論。
除英華人認為他們源出於埃及之外,法華人認為他們很可能來自波希米亞,就叫他們波希米亞人(Bohemian),同時也稱他們為吉卜賽人,吉坦人(Gitan)、金加利人(Zingari)等十餘今名字;西班牙人稱他們為吉卜賽人、波希米亞人的同時,還稱他們茨岡人(Atsigano)或希臘人,認為他們來自希臘,原蘇聯也稱他們為茨岡人。總之,吉卜賽人有許許多多的名稱,但這都是其他民族強加給他們的,而且根據主觀臆斷確定了他們的族源,編纂了他們的歷史。這種情況一直延續了幾百年,直到18世紀末期,對於吉卜賽的研究工作才有了突破。
各國學者在對吉卜賽人的起源進行研究、推測和探討了幾百年之後,終於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考證出吉卜賽人的發源地既不是埃及,也不是波希米亞、希臘或波斯,而是印度。作出這一傑出貢獻的是18世紀末期的兩位德國學者魯迪格和格雷爾曼,以及英國學者雅各布·布賴恩。他們三人都是語言學家,在18世紀80年代透過對吉卜賽人方言的研究,他們各自而幾乎又是同時期考證出歐洲吉卜賽人的語言來自印度,其中很多詞彙與印度的梵文極為相似,也與印度語族的印地語十分相似。
此後,英國學者桑普遜對吉卜賽人的語言又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前人所取得成果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有所發現。他系統地整理了威尼斯吉 卜賽人方言,在研究道程中,桑普遜發現這種語言含有多種外來語彙,取得許多資料;從而為吉卜賽人源自印度的學說找到充分的證據。桑普遜對威尼斯吉卜賽人的方言中所含有的外來詞彙迸行了統汁計,其中義大利語詞彙有36個,借用英語的詞彙有150個,來自波斯至威尼斯之間各種語言詞彙共有430個,而源出於印地語詞彙竟達518個,從而看出當時印度的語言對於吉卜賽人的語言的重大影響;以後又有許多學者從事對於吉卜賽人的語言的研究,他們還發現同歐洲吉卜賽人的語言一樣,亞洲吉卜賽人的語言也含有大量印度語言的詞彙,在書面文字中,語法上也同印度的語言有相似之處。
各國學者透過吉卜賽人的語言的研究,從而得出結論:吉卜賽人的語言源出於印度的語言;吉卜賽人的發源地是在印度。學者們不再沉浸於幻想、臆測和傳說之中,而是面對現實,發掘歷史資料去進行研究,從而不斷獲得豐碩的成果。但光從語言學角度去研究吉卜賽人的起源似乎仍有其不足之處,還應該對這個民族的歷史進行研究,追溯其族源,證明該民族的發源地是在印度。
為了進一步論證吉卜賽人起源於印度,必須對這一古老民族的社會制度、文化和習俗進行研究。在古代的印度有一個分佈很廣,眾所周知的民族——多姆族。在公元4世紀的時候,這個民族以及他們的古老文化和殊異的習俗已經引起人們的注意。多姆族多是音樂愛好者和占卜者。關於這一點,公元 6世紀用梵文寫的一篇天文學的論文中曾提到過他們,並稱其為幹達爾瓦(Gand—harva,愛好音樂者)。多姆人能歌善舞,其中部分人並以此為職業來維持生計,印度古歷史學家加爾哈納在其《克什米爾大年代記》中,多次提到這種情況。據英國考古學家,探險家奧列爾斯坦考徵,多姆族部分人靠賣藝為生,其中佼佼者甚至得到國王的恩寵,可以出入宮闈。但這種情況是罕見的。多數情況下,多姆人為印度其他各族人所蔑視。他們沒有固定的職業,除作為優伶走江湖之外,多被人僱傭從事較低賤的職業,如更夫、清道夫、刑場衙役、工匠等。儘管多姆人多才多藝,並善於維持生計,但當地各民族農民看不起他們,禁止與他們通婚。
在克什米永北部的吉爾吉特地區,曾居住著信仰伊斯蘭教的多姆族集團,他們大約有 300人左右。這些人引起英國東方語言學家洛利易的注意,對他們的語言、文化、習俗及歷史進行了研究,證明這些多姆人是在公元 2世紀或 3世紀時從貝爾契斯坦遷徙過去的。洛利馬發現,居住在吉爾吉特地區的多姆族,為了維持生計,適應各地生活條件、環境的需要,一般能操兩三國語言。儘管他們所用的印度的語言中也合有許多外來語詞彙,這些詞彙同他們的母語卻有很大差別。
[編輯本段]民族起源
羅姆人,為起源於印度北部,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羅姆人與跟他們有密切關係的辛提人又合稱為吉卜賽人或吉普賽人。不過,大多數羅姆人都認為“吉卜賽人”這個名稱有歧視意義,所以不使用。歐洲亦有許多國家稱羅姆人為茨岡人。
羅姆人以其神秘的形象著稱,歷史上多從事占卜、歌舞等職業。但羅姆人在歷史上也遭受了歧視和迫害,納粹德國曾將羅姆人和猶太人一樣關進集中營進行屠殺,至今有許多人對羅姆人仍保有極其反面的印象,認為羅姆人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販子。
幾百年來,國際民族學界熱衷於研究浪跡天涯的吉卜賽人,特別是有關這個與眾不同的民族的起源,遷徙路線更作為一種專門學問進行探討。然而,對於吉卜賽人的發源地、遷徙時間、流浪路線等的研究,由於歷史資料十分貧乏,各國學者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往往沉溺在各種彼此爭議的設想或口頭傳說上,而不是面對歷史的現實。在研究中,他們以其各自掌握的不十分充足的資料為依據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因而難免有不足之處或帶有片面性。他仍各抒己見,議論紛紛,卻不能用充分的歷史證據來得出一個統一的、正確的結論,有人甚至得出許多錯誤的結論。最普遍的一種錯誤看法是把他們當作埃及人,這種說法流傳了好幾百年,甚至連部分吉卜賽人自己也用這種以訛傳訛的理論去妄談他們的祖先,如公元1427年冬到達巴黎的一批吉卜賽人就說他們的原籍是埃及。
[編輯本段]遷徙
羅姆人約於公元1000年離開印度,經阿富汗、波斯、亞美尼亞、土耳其等地,到達歐洲。(至今仍有羅姆人散居伊朗等地。)14世紀時羅姆人已到達巴爾幹半島,16世紀時已遍佈歐洲各地,包括蘇格蘭、瑞典等地。另有羅姆人經敘利亞到達北非,再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到達西班牙。同時印度北部至今仍有和羅姆人相似的民族居住。
羅姆人長途遷徙的原因至今仍是歷史界之謎。有學者稱,羅姆人的祖先是低種姓的印度教徒,應徵入僱傭兵軍隊後,升為剎帝利(即戰士)種姓,同時被派往西面以抵制伊斯蘭教國家的擴張。另有學者稱,穆斯林征服印度北部後,其俘虜淪為奴隸並發展出自身獨特的文化,成為羅姆人的前身。但羅姆人到達中東後,為何不折返印度,反而繼續前進,進入歐洲,則是一個不解之謎。
羅姆人後來也大量遷入美洲。
[編輯本段]人口分佈
全世界約有五百萬至一千萬羅姆人,其中大多數居住在歐洲。羅姆人主要聚居地有:巴爾幹半島、中歐、美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西歐、中東、北非也有羅姆人居住。
羅姆人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和美國的人口超過五十萬。斯洛伐克的羅姆人佔總人口的約5%-6%,其比例在世界各國當中排名第一。
[編輯本段]生活方式
由於羅姆人和所屬國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非羅姆人對羅姆人普遍存在較壞的印象,認為羅姆人不能融入社會主流,都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販子。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對羅姆人的迫害達到高潮,當時納粹德國將羅姆人和猶太人一樣關進集中營進行種族屠殺,約有四十萬羅姆人遇難。
在今天,有一部分羅姆人試圖保持其傳統生活方式,居無定所。但在東歐許多地區,羅姆人定居在生活條件極差的棚戶區內,和其他民族居民仍然時有衝突。但在其他地區,羅姆人則依靠其傳統文化(如羅馬尼亞羅姆人的傳統銅匠工藝)成功緻富。
茨岡人的足跡遍及歐洲、亞洲、美洲、北非和澳洲各國,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爾幹成為全世界茨岡人最為集中的地區。在巴爾幹各國的大小城市,茨岡人無所不在,在南斯拉夫,甚至有“沒有茨岡人就不能稱作城鎮”的諺語。
據最新的考證,茨岡人的祖先是祖居印度旁遮普一帶的部落,大約公元10世紀以後,迫於戰亂和饑荒,茨岡人開始離開印度向外遷徙,他們沒有固定的居所,而是以大篷車為家和交通工具,以賣藝為生,在一個個城市間遊蕩,逐漸成為世界聞名的流浪民族。隨著時代的進步,在今天的南斯拉夫,那種典型的茨岡人大篷車已經很難一見,大多數茨岡人過上了定居的生活。但他們多數沒有穩定的工作,主要靠給人擦車、算卦看手相和偷賣走私香菸以及買賣外匯過活。
從法國作家梅里美的《卡門》中我們可以窺見這個民族的一些特性:熱情、奔放、灑脫、在城市與鄉村之間流浪。終年流浪、不願受拘於任何其他法律的吉卜賽人,自遠古的十一世紀以來,都成規範。即使今日,仍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吉卜賽人,定居在石砌的房子裡,卻依然謹守祖先的傳統,共同而緊密地生活在以地氈裝飾的狹小空間,就如同過去的敞篷馬車裡生活一樣。
在他們的日常習俗裡,有兩種重要的概念——純淨與不潔,例如,一個女人的裙角不小心掃過一個男人的碗周,那麼這碗食物勢必要倒掉;在他們終年流浪的敞篷車裡,永遠備有三桶水,其一為濯洗食物之用,其二為洗臉用,其三為洗腳用。如果有人不小心搞錯,就會受到懲罰。自有其法庭。當一個人或者一家族有糾葛訴訟,一個審判監獄是不存在的。刑罰可以將一個人賜死,卻不能剝奪一個人的自由。嚴重的被定為“不潔”的罪犯,將會被排逐於部族之外。一個被孤立的吉卜賽人,生存的價值幾乎等於零。
算命占卜是吉卜賽人,尤其是吉卜賽婦女的一項傳統行業。如今,那種傳統的、拿著神秘的水晶球算命的吉卜賽人已非常少見了,大多數算命者是用特殊的吉卜賽算命撲克牌來給人占卜。吉卜賽算命者大都能玩一手“好牌”:她們將一副紙牌在手中轉來轉去,揮手拍出一沓,反手又甩出一摞,然後叫你從中抽出幾張。
幾世紀以來,吉卜賽人的傳統職業,一直是“弄熊的人”。他們向一些專事偷獵的人購買幼熊,然後拔掉熊的牙齒及銳爪,再加以訓練,做各式表演。但今日,仍操這個舊行業的人所剩不多,大多數人寧可拿“政府庇護”當職業——向社會局領取救濟補助。這對他們而言,並不當成行乞一樣的羞辱,反而認為是老天爺賞賜的飯碗。
吉卜賽人的語文及文化,在歐洲已經超過五百年曆史。儘管如此,在法國的大不列顛省,吉卜賽人仍然被視為化外之民,隨時可能被警察拘留。而相關風俗及耕地的法令,也對他們產生越來越不利的限制。歐洲人總希望吉卜賽人繼續在營火邊彈著吉他歌舞,同時卻又希望他們定居下來,有正常的職業、定期繳所得稅,把小孩子送進學校受教育等。
然而,吉卜賽人卻不這麼想。他們要繼續活得像個吉卜賽人——到處流浪。
多姆人在歷史上往往同冶煉和製造金屬器皿聯絡在一起,這一技藝傳給了他們的後裔吉卜賽人。的確,無論是多姆人還是吉卜賽人,都從這種行業中得到了相當多的收益。古印度雖不能說是製造鐵器的發源地,但在冶煉、制鐵方面卻享有盛譽,在公元1世紀時即已相當發達。古羅馬政治家普尼裡認為,印度的鐵質量最佳,相傳建於公元 4—5世紀的印度中部地區高17英尺的達爾鐵塔,就是選用了質量極好的鐵並以高超的技木建成的。同今天的吉卜賽人一樣,吉爾吉特多姆人也有相當一部分人當小爐匠,他們帶著簡陋的工具四出活功,替人修理農具,焊盆補鍋。使人感興趣的是,他們在修理鐵器時所使用的風箱不是木製的,而是兩個皮革做成的口袋。鼓風的方法也十分奇特,不是用手拉,而是用腳踏;這種風箱在印度德干高原阿爾斯族中也使用過,而阿爾斯族在印度興都王朝共起之前曾經受過多姆族的統治.同樣在歐洲吉卜賽人當中也曾使用過這種工具。透過對多姆族習俗、文化和歷史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古代多姆人是吉卜賽人的祖先。
[編輯本段]羅姆人和塔羅牌
羅姆人以占卜為生,塔羅牌就是他們的其中一種占卜方法。在羅馬教廷勢力最為強大的時期,正是羅姆人的保護才使塔羅牌能夠流傳到今天。在很長的時間裡塔羅牌只有羅姆人才能看得懂,許多塔羅牌的牌意都是以羅姆人的解釋作為基礎的。同時羅姆人還發展了塔羅牌的占卜方法,彷彿又為塔羅牌起源於羅姆人提供了重要證據。同時,也有學者指出羅姆人是一個四處流浪的遊牧民族,沒有太大的可能發展出極有系統的塔羅牌哲學,他們的塔羅牌知識是從其他文明學習來的。
[編輯本段]現狀
在東歐社會主義時期,東歐各國由於實行計劃經濟,羅姆人在就業方面障礙較少,但後來東歐轉為市場經濟以後,羅姆人失業問題愈顯嚴重。現在在一部分國家有大量的羅姆人靠社會福利為生,但這造成了針對羅姆人的歧視的加深,同時也創造了社會隱患,如斯洛伐克在進行社會福利改革時曾有羅姆人聚居點發生騷亂。
2004年6月,匈牙利選出了歐洲議會的第一名羅姆議員,Lívia Járóka女士。同時東歐七國於2005年發起“Decade of Roma Inclusion”(容納羅姆人年代),旨在改善羅姆人的生活。
羅姆人結婚較早,女性不少在未滿20歲時就已成婚。
羅姆音樂著重使用高音符以及音符之間大跨度的滑動,歌唱以其情感豐富而著稱,羅姆人也是西班牙盛行的弗拉明戈舞的主要源頭之一。
[編輯本段]總結
吉普賽作為一個天生流浪的民族,內心有著很強的民族性格,他們拒絕其他文化與變化,保守著內心關於流浪的一些浪漫的嚮往和天生的特質。他們用流浪抒寫著一代一代的歷史,出生時是起點,死亡時是終點。他們中很多人在唾罵聲中生活,過著只有自己民族才能理解的日子。這種特殊的民族氣質造就了天性異稟的音樂。吉他,並不是一個人的自彈自唱;Bass,並不是用來演繹南歐Sunny的爵士;手風琴,不是傾訴雪原的孤獨;歌聲不會表達更多的無奈與苦難;你聽到的永遠是一個整體演奏出來的音樂,不能缺少任何部分,每一個人都在用他們的熱情與瘋狂抒寫著他們的精神,一種屬於吉普賽民族的,特別的氣質。
補充:
全世界一共有大約1200萬吉普賽人,其中1000萬左右分佈在 歐洲。吉普賽人有獨特的傳統,他們不與外族通婚(結婚年齡在 12~13歲)。在各個國家有不同的吉普賽人“部落”。儘管吉普賽人的人口不少,但是他們居住的比較分散,如同歷史上猶太人的遭遇一樣,他們受到了很多苦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特勒把50萬吉普賽人送進了集中營加以殺害。1979年,聯合國正式承認羅姆人(即吉普賽人)為一個民族。冷戰結束之後,中歐和東歐的吉普賽人又受到了嚴重的排擠,他們的身份得不到承認,生存受到威脅。
吉普賽人得不到承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身份問題。 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在吉普賽人是否是一個單一的民族這個問題上爭執不休,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確定吉普賽人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而不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的,將有助於保障他們的合法權利。近來,澳洲Edith Cowan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了一項研究, 他們選取來自14個不同的吉普賽“部落”的275個人作為研究物件。這些人相互沒有血緣關係。研究者檢查了他們的Y染色體和線粒體DNA(線粒體只能遺傳自母親,因此可以有效的判斷人群祖先的相關性)。它們含有被稱為“單倍組”(haplogroups)的突變型別。結果,科學家發現來自所有14個地區的樣本Y染色體都含有單倍組VI-68,其數量佔所有樣本的44.8%。對於線粒體 DNA有類似的發現:26.5%的男性都攜帶有單倍組M。這些人在單 倍組上表現出的差異性非常小。
這一結論說明,儘管吉普賽人有不同的部落,他們仍然是一 個單一的民族。而且,單倍組VI-68和單倍組M都是亞洲人特有的, 這就支援了語言學上的證據。科學家把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了 2001年12月的《美華人類遺傳學》雜誌上。
Edith Cowan大學的研究者表示將繼續研究吉普賽民族的單一性,這將促使一些國家正視吉普賽人是一個單一的民族這一事實。同時,由於吉普賽民族非常單一(不與外族通婚),科學家研究這種“封閉”民族的基因可以確定某些疾病的發病機理—— 吉普賽人不是不祥的象徵,而是非常珍貴的樣本
展開全部
吉普賽人(Gypsies)
亦作Gipsy,吉普賽語稱羅姆人(Rom)。
深色面板的高加索人,原住印度北部,現遍佈世界各地,尤以歐洲為主。大多數吉普賽人講吉普賽語(Romany),一種與印度北部現代印歐語密切相關的語言;也講各居住國的主要語言。一般認為,吉普賽人經屢次遷徙,離開印度,11世紀到波斯,14世紀初到東南歐,15世紀到西歐。20世紀下半葉,吉普賽人的蹤跡已遍佈北美和南美,併到達澳洲。吉普賽人自稱羅姆人(「男人」之意),稱非吉普賽人為加傑人(「外人」之意)。
吉普賽人不事農桑,一般也不飼養食用牲畜,而是依靠城鎮和農村的居民謀生。傳統上,吉普賽人一向在城鎮和鄉村居民區周圍,尋求與其流浪生活相適應的生計。男人以販賣家畜、馴獸、補鍋(黑白鐵匠)和充當樂師為業。婦女從事卜筮、賣藥、行乞和表演等行業。獸醫學問世以前,很多農民依靠吉普賽的家畜商人指導牧群的養護管理。雖然現代吉普賽人仍四處流浪,但他們的生活也反映了外部世界的進步。他們乘坐帶有大篷的汽車、卡車和拖車旅行,以出售舊汽車和拖車代替了家畜販賣。不鏽鋼炊具的大量生產淘汰了補鍋業,一些城市吉普賽人成為汽車技工和修理工。流動馬戲團和娛樂場所為現代吉普賽人提供了工作機會,如馴獸師、小吃攤販和算命仙。
吉普賽人的定型家庭由夫婦、兒女和至少一個已婚兒子及其妻小組成。婚後,夫婦與男方父母住在一起,新娘要學會婆家的規矩。理想的情況是,兄長準備分居時,弟弟已準備結婚,將與新娘住在父母家中。男方父母付給女方父母聘禮,是吉普賽人婚姻的主要特點。吉普賽人維特薩(vitsa,宗族)的領導權要由最能體現吉普賽人理想的成年男子掌握,這種人善於運用智慧和力量安排婚姻和解決爭端,能為自己的女兒商定滿意的聘禮,而且能巧妙地與吉普賽人和加傑人做生意,認真遵守吉普賽的傳統。普遍流傳的「吉普賽王」這一故事性的想法無疑部分來自維特薩首領的形象。維特薩的領導權不一定世襲,優柔寡斷或失敗的首領會被更有能力的人取代,或者一個維特薩內的若干家庭拋棄原來的首領,加入另一個更有威信的宗族。
歐洲和北美的某些城市有定居的吉普賽居民集團,他們遵守很多吉普賽習俗,從事傳統的吉普賽人的職業,講吉普賽語,但受當地語言很大影響。羅姆人把這些已經定居的吉普賽人稱為「辛特」人,認為他們已放棄了真正的吉普賽生活。「真正」吉普賽人按照他們在歐洲固定流動區的形成的先後,分成了幾個居民集團。在巴爾幹和中歐的,叫卡爾德拉什人(Kalderash),佔全部歐洲和北美吉普賽人的大多數;流動在伊比利半島、北非和法國南部的叫吉塔諾人(Gitanos),在法國、亞爾薩斯和德國的,叫馬努什人(Manush);每一種人又以定居的地點進一步加以區分。由於吉普賽人的生活方式(逃避正式人口註冊和人口普查是其普遍特點)以及在社會和政治上長期受歧視,確切估計他們的人數相當困難。全世界的吉普賽人約為200∼300萬,20世紀晚期大部分仍住在歐洲,尤是中部和南部地區。
“吉普賽”一詞源於歐洲人對羅姆人起源的誤解,當時歐洲人誤以為羅姆人來自埃及,於是稱之為“埃及人”,而“吉普賽”(Gypsy)是“埃及”(Egypt)的音變。
吉卜賽人(jíbǔsàirén)
也叫茨岡人。以過遊蕩生活為特點的一個民族。
原住印度西北部,10世紀前後開始外移,遍佈世界各洲。
茨岡語屬印歐語系新印度語族。
吉卜賽人現以改說各所在地的語言,信奉當地流行的宗教。擅長歌舞。
引:
茨岡人
茨岡人,人種名。茨岡人一說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叫法,英華人稱他們為吉卜賽人,法華人稱他們為波希米亞人,西班牙人稱他們為弗拉明戈人,俄羅斯人稱他們為茨岡人,阿爾巴尼亞人稱他們為埃弗吉特人,希臘人稱他們為阿金加諾人,伊朗人稱他們為羅里人,斯里蘭卡人稱他們為艾昆塔卡人……而吉卜賽人則自稱為多姆人(Rom),在吉卜賽人的語言中,“多姆”的原意是“人”。
吉卜賽這個名字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吉卜人(Gypsy或Gypsies)是從英語埃及人(Egyptian)一詞演變而來的,這是英華人和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對他們的傳統稱呼。這是由於15世紀時歐洲人對於流浪到他們那裡的異鄉人不太瞭解,誤以為他們來自埃及,所以就稱他們為“埃及人”,慢慢就變成“吉卜賽人”了。吉卜賽人自稱羅姆人(Rom),這個名字在吉卜賽人的語言中,原意是“人”的意思。1965年成立的吉卜賽人國際組織——羅姆人國際委員會(Committee Internation Rom)就使用了羅姆人一詞,而且現在正得到國際的承認和尊重。不道由於習慣和傳統的稱謂,多數仍稱他們為吉卜賽人。
把羅姆人稱作吉卜賽人,既是由於長期以來對這個民族的起源、歷史不瞭解所致,同時,在對吉卜賽人的研究過程中,又缺乏足夠的文字資料。因此,對其起源、遷徙及其他歷史的探討中,總是以某些設想為依據,或先入為主地離不開前人所得出的錯誤結論。
除英華人認為他們源出於埃及之外,法華人認為他們很可能來自波希米亞,就叫他們波希米亞人(Bohemian),同時也稱他們為吉卜賽人,吉坦人(Gitan)、金加利人(Zingari)等十餘今名字;西班牙人稱他們為吉卜賽人、波希米亞人的同時,還稱他們茨岡人(Atsigano)或希臘人,認為他們來自希臘,原蘇聯也稱他們為茨岡人。總之,吉卜賽人有許許多多的名稱,但這都是其他民族強加給他們的,而且根據主觀臆斷確定了他們的族源,編纂了他們的歷史。這種情況一直延續了幾百年,直到18世紀末期,對於吉卜賽的研究工作才有了突破。
各國學者在對吉卜賽人的起源進行研究、推測和探討了幾百年之後,終於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考證出吉卜賽人的發源地既不是埃及,也不是波希米亞、希臘或波斯,而是印度。作出這一傑出貢獻的是18世紀末期的兩位德國學者魯迪格和格雷爾曼,以及英國學者雅各布·布賴恩。他們三人都是語言學家,在18世紀80年代透過對吉卜賽人方言的研究,他們各自而幾乎又是同時期考證出歐洲吉卜賽人的語言來自印度,其中很多詞彙與印度的梵文極為相似,也與印度語族的印地語十分相似。
此後,英國學者桑普遜對吉卜賽人的語言又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前人所取得成果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有所發現。他系統地整理了威尼斯吉 卜賽人方言,在研究道程中,桑普遜發現這種語言含有多種外來語彙,取得許多資料;從而為吉卜賽人源自印度的學說找到充分的證據。桑普遜對威尼斯吉卜賽人的方言中所含有的外來詞彙迸行了統汁計,其中義大利語詞彙有36個,借用英語的詞彙有150個,來自波斯至威尼斯之間各種語言詞彙共有430個,而源出於印地語詞彙竟達518個,從而看出當時印度的語言對於吉卜賽人的語言的重大影響;以後又有許多學者從事對於吉卜賽人的語言的研究,他們還發現同歐洲吉卜賽人的語言一樣,亞洲吉卜賽人的語言也含有大量印度語言的詞彙,在書面文字中,語法上也同印度的語言有相似之處。
各國學者透過吉卜賽人的語言的研究,從而得出結論:吉卜賽人的語言源出於印度的語言;吉卜賽人的發源地是在印度。學者們不再沉浸於幻想、臆測和傳說之中,而是面對現實,發掘歷史資料去進行研究,從而不斷獲得豐碩的成果。但光從語言學角度去研究吉卜賽人的起源似乎仍有其不足之處,還應該對這個民族的歷史進行研究,追溯其族源,證明該民族的發源地是在印度。
為了進一步論證吉卜賽人起源於印度,必須對這一古老民族的社會制度、文化和習俗進行研究。在古代的印度有一個分佈很廣,眾所周知的民族——多姆族。在公元4世紀的時候,這個民族以及他們的古老文化和殊異的習俗已經引起人們的注意。多姆族多是音樂愛好者和占卜者。關於這一點,公元 6世紀用梵文寫的一篇天文學的論文中曾提到過他們,並稱其為幹達爾瓦(Gand—harva,愛好音樂者)。多姆人能歌善舞,其中部分人並以此為職業來維持生計,印度古歷史學家加爾哈納在其《克什米爾大年代記》中,多次提到這種情況。據英國考古學家,探險家奧列爾斯坦考徵,多姆族部分人靠賣藝為生,其中佼佼者甚至得到國王的恩寵,可以出入宮闈。但這種情況是罕見的。多數情況下,多姆人為印度其他各族人所蔑視。他們沒有固定的職業,除作為優伶走江湖之外,多被人僱傭從事較低賤的職業,如更夫、清道夫、刑場衙役、工匠等。儘管多姆人多才多藝,並善於維持生計,但當地各民族農民看不起他們,禁止與他們通婚。
在克什米永北部的吉爾吉特地區,曾居住著信仰伊斯蘭教的多姆族集團,他們大約有 300人左右。這些人引起英國東方語言學家洛利易的注意,對他們的語言、文化、習俗及歷史進行了研究,證明這些多姆人是在公元 2世紀或 3世紀時從貝爾契斯坦遷徙過去的。洛利馬發現,居住在吉爾吉特地區的多姆族,為了維持生計,適應各地生活條件、環境的需要,一般能操兩三國語言。儘管他們所用的印度的語言中也合有許多外來語詞彙,這些詞彙同他們的母語卻有很大差別。
[編輯本段]民族起源
羅姆人,為起源於印度北部,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羅姆人與跟他們有密切關係的辛提人又合稱為吉卜賽人或吉普賽人。不過,大多數羅姆人都認為“吉卜賽人”這個名稱有歧視意義,所以不使用。歐洲亦有許多國家稱羅姆人為茨岡人。
羅姆人以其神秘的形象著稱,歷史上多從事占卜、歌舞等職業。但羅姆人在歷史上也遭受了歧視和迫害,納粹德國曾將羅姆人和猶太人一樣關進集中營進行屠殺,至今有許多人對羅姆人仍保有極其反面的印象,認為羅姆人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販子。
幾百年來,國際民族學界熱衷於研究浪跡天涯的吉卜賽人,特別是有關這個與眾不同的民族的起源,遷徙路線更作為一種專門學問進行探討。然而,對於吉卜賽人的發源地、遷徙時間、流浪路線等的研究,由於歷史資料十分貧乏,各國學者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往往沉溺在各種彼此爭議的設想或口頭傳說上,而不是面對歷史的現實。在研究中,他們以其各自掌握的不十分充足的資料為依據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因而難免有不足之處或帶有片面性。他仍各抒己見,議論紛紛,卻不能用充分的歷史證據來得出一個統一的、正確的結論,有人甚至得出許多錯誤的結論。最普遍的一種錯誤看法是把他們當作埃及人,這種說法流傳了好幾百年,甚至連部分吉卜賽人自己也用這種以訛傳訛的理論去妄談他們的祖先,如公元1427年冬到達巴黎的一批吉卜賽人就說他們的原籍是埃及。
[編輯本段]遷徙
羅姆人約於公元1000年離開印度,經阿富汗、波斯、亞美尼亞、土耳其等地,到達歐洲。(至今仍有羅姆人散居伊朗等地。)14世紀時羅姆人已到達巴爾幹半島,16世紀時已遍佈歐洲各地,包括蘇格蘭、瑞典等地。另有羅姆人經敘利亞到達北非,再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到達西班牙。同時印度北部至今仍有和羅姆人相似的民族居住。
羅姆人長途遷徙的原因至今仍是歷史界之謎。有學者稱,羅姆人的祖先是低種姓的印度教徒,應徵入僱傭兵軍隊後,升為剎帝利(即戰士)種姓,同時被派往西面以抵制伊斯蘭教國家的擴張。另有學者稱,穆斯林征服印度北部後,其俘虜淪為奴隸並發展出自身獨特的文化,成為羅姆人的前身。但羅姆人到達中東後,為何不折返印度,反而繼續前進,進入歐洲,則是一個不解之謎。
羅姆人後來也大量遷入美洲。
[編輯本段]人口分佈
全世界約有五百萬至一千萬羅姆人,其中大多數居住在歐洲。羅姆人主要聚居地有:巴爾幹半島、中歐、美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西歐、中東、北非也有羅姆人居住。
羅姆人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和美國的人口超過五十萬。斯洛伐克的羅姆人佔總人口的約5%-6%,其比例在世界各國當中排名第一。
[編輯本段]生活方式
由於羅姆人和所屬國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非羅姆人對羅姆人普遍存在較壞的印象,認為羅姆人不能融入社會主流,都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販子。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對羅姆人的迫害達到高潮,當時納粹德國將羅姆人和猶太人一樣關進集中營進行種族屠殺,約有四十萬羅姆人遇難。
在今天,有一部分羅姆人試圖保持其傳統生活方式,居無定所。但在東歐許多地區,羅姆人定居在生活條件極差的棚戶區內,和其他民族居民仍然時有衝突。但在其他地區,羅姆人則依靠其傳統文化(如羅馬尼亞羅姆人的傳統銅匠工藝)成功緻富。
茨岡人的足跡遍及歐洲、亞洲、美洲、北非和澳洲各國,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爾幹成為全世界茨岡人最為集中的地區。在巴爾幹各國的大小城市,茨岡人無所不在,在南斯拉夫,甚至有“沒有茨岡人就不能稱作城鎮”的諺語。
據最新的考證,茨岡人的祖先是祖居印度旁遮普一帶的部落,大約公元10世紀以後,迫於戰亂和饑荒,茨岡人開始離開印度向外遷徙,他們沒有固定的居所,而是以大篷車為家和交通工具,以賣藝為生,在一個個城市間遊蕩,逐漸成為世界聞名的流浪民族。隨著時代的進步,在今天的南斯拉夫,那種典型的茨岡人大篷車已經很難一見,大多數茨岡人過上了定居的生活。但他們多數沒有穩定的工作,主要靠給人擦車、算卦看手相和偷賣走私香菸以及買賣外匯過活。
從法國作家梅里美的《卡門》中我們可以窺見這個民族的一些特性:熱情、奔放、灑脫、在城市與鄉村之間流浪。終年流浪、不願受拘於任何其他法律的吉卜賽人,自遠古的十一世紀以來,都成規範。即使今日,仍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吉卜賽人,定居在石砌的房子裡,卻依然謹守祖先的傳統,共同而緊密地生活在以地氈裝飾的狹小空間,就如同過去的敞篷馬車裡生活一樣。
在他們的日常習俗裡,有兩種重要的概念——純淨與不潔,例如,一個女人的裙角不小心掃過一個男人的碗周,那麼這碗食物勢必要倒掉;在他們終年流浪的敞篷車裡,永遠備有三桶水,其一為濯洗食物之用,其二為洗臉用,其三為洗腳用。如果有人不小心搞錯,就會受到懲罰。自有其法庭。當一個人或者一家族有糾葛訴訟,一個審判監獄是不存在的。刑罰可以將一個人賜死,卻不能剝奪一個人的自由。嚴重的被定為“不潔”的罪犯,將會被排逐於部族之外。一個被孤立的吉卜賽人,生存的價值幾乎等於零。
算命占卜是吉卜賽人,尤其是吉卜賽婦女的一項傳統行業。如今,那種傳統的、拿著神秘的水晶球算命的吉卜賽人已非常少見了,大多數算命者是用特殊的吉卜賽算命撲克牌來給人占卜。吉卜賽算命者大都能玩一手“好牌”:她們將一副紙牌在手中轉來轉去,揮手拍出一沓,反手又甩出一摞,然後叫你從中抽出幾張。
幾世紀以來,吉卜賽人的傳統職業,一直是“弄熊的人”。他們向一些專事偷獵的人購買幼熊,然後拔掉熊的牙齒及銳爪,再加以訓練,做各式表演。但今日,仍操這個舊行業的人所剩不多,大多數人寧可拿“政府庇護”當職業——向社會局領取救濟補助。這對他們而言,並不當成行乞一樣的羞辱,反而認為是老天爺賞賜的飯碗。
吉卜賽人的語文及文化,在歐洲已經超過五百年曆史。儘管如此,在法國的大不列顛省,吉卜賽人仍然被視為化外之民,隨時可能被警察拘留。而相關風俗及耕地的法令,也對他們產生越來越不利的限制。歐洲人總希望吉卜賽人繼續在營火邊彈著吉他歌舞,同時卻又希望他們定居下來,有正常的職業、定期繳所得稅,把小孩子送進學校受教育等。
然而,吉卜賽人卻不這麼想。他們要繼續活得像個吉卜賽人——到處流浪。
多姆人在歷史上往往同冶煉和製造金屬器皿聯絡在一起,這一技藝傳給了他們的後裔吉卜賽人。的確,無論是多姆人還是吉卜賽人,都從這種行業中得到了相當多的收益。古印度雖不能說是製造鐵器的發源地,但在冶煉、制鐵方面卻享有盛譽,在公元1世紀時即已相當發達。古羅馬政治家普尼裡認為,印度的鐵質量最佳,相傳建於公元 4—5世紀的印度中部地區高17英尺的達爾鐵塔,就是選用了質量極好的鐵並以高超的技木建成的。同今天的吉卜賽人一樣,吉爾吉特多姆人也有相當一部分人當小爐匠,他們帶著簡陋的工具四出活功,替人修理農具,焊盆補鍋。使人感興趣的是,他們在修理鐵器時所使用的風箱不是木製的,而是兩個皮革做成的口袋。鼓風的方法也十分奇特,不是用手拉,而是用腳踏;這種風箱在印度德干高原阿爾斯族中也使用過,而阿爾斯族在印度興都王朝共起之前曾經受過多姆族的統治.同樣在歐洲吉卜賽人當中也曾使用過這種工具。透過對多姆族習俗、文化和歷史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古代多姆人是吉卜賽人的祖先。
[編輯本段]羅姆人和塔羅牌
羅姆人以占卜為生,塔羅牌就是他們的其中一種占卜方法。在羅馬教廷勢力最為強大的時期,正是羅姆人的保護才使塔羅牌能夠流傳到今天。在很長的時間裡塔羅牌只有羅姆人才能看得懂,許多塔羅牌的牌意都是以羅姆人的解釋作為基礎的。同時羅姆人還發展了塔羅牌的占卜方法,彷彿又為塔羅牌起源於羅姆人提供了重要證據。同時,也有學者指出羅姆人是一個四處流浪的遊牧民族,沒有太大的可能發展出極有系統的塔羅牌哲學,他們的塔羅牌知識是從其他文明學習來的。
[編輯本段]現狀
在東歐社會主義時期,東歐各國由於實行計劃經濟,羅姆人在就業方面障礙較少,但後來東歐轉為市場經濟以後,羅姆人失業問題愈顯嚴重。現在在一部分國家有大量的羅姆人靠社會福利為生,但這造成了針對羅姆人的歧視的加深,同時也創造了社會隱患,如斯洛伐克在進行社會福利改革時曾有羅姆人聚居點發生騷亂。
2004年6月,匈牙利選出了歐洲議會的第一名羅姆議員,Lívia Járóka女士。同時東歐七國於2005年發起“Decade of Roma Inclusion”(容納羅姆人年代),旨在改善羅姆人的生活。
羅姆人結婚較早,女性不少在未滿20歲時就已成婚。
羅姆音樂著重使用高音符以及音符之間大跨度的滑動,歌唱以其情感豐富而著稱,羅姆人也是西班牙盛行的弗拉明戈舞的主要源頭之一。
[編輯本段]總結
吉普賽作為一個天生流浪的民族,內心有著很強的民族性格,他們拒絕其他文化與變化,保守著內心關於流浪的一些浪漫的嚮往和天生的特質。他們用流浪抒寫著一代一代的歷史,出生時是起點,死亡時是終點。他們中很多人在唾罵聲中生活,過著只有自己民族才能理解的日子。這種特殊的民族氣質造就了天性異稟的音樂。吉他,並不是一個人的自彈自唱;Bass,並不是用來演繹南歐Sunny的爵士;手風琴,不是傾訴雪原的孤獨;歌聲不會表達更多的無奈與苦難;你聽到的永遠是一個整體演奏出來的音樂,不能缺少任何部分,每一個人都在用他們的熱情與瘋狂抒寫著他們的精神,一種屬於吉普賽民族的,特別的氣質。
補充:
全世界一共有大約1200萬吉普賽人,其中1000萬左右分佈在 歐洲。吉普賽人有獨特的傳統,他們不與外族通婚(結婚年齡在 12~13歲)。在各個國家有不同的吉普賽人“部落”。儘管吉普賽人的人口不少,但是他們居住的比較分散,如同歷史上猶太人的遭遇一樣,他們受到了很多苦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特勒把50萬吉普賽人送進了集中營加以殺害。1979年,聯合國正式承認羅姆人(即吉普賽人)為一個民族。冷戰結束之後,中歐和東歐的吉普賽人又受到了嚴重的排擠,他們的身份得不到承認,生存受到威脅。
吉普賽人得不到承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身份問題。 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在吉普賽人是否是一個單一的民族這個問題上爭執不休,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確定吉普賽人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而不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的,將有助於保障他們的合法權利。近來,澳洲Edith Cowan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了一項研究, 他們選取來自14個不同的吉普賽“部落”的275個人作為研究物件。這些人相互沒有血緣關係。研究者檢查了他們的Y染色體和線粒體DNA(線粒體只能遺傳自母親,因此可以有效的判斷人群祖先的相關性)。它們含有被稱為“單倍組”(haplogroups)的突變型別。結果,科學家發現來自所有14個地區的樣本Y染色體都含有單倍組VI-68,其數量佔所有樣本的44.8%。對於線粒體 DNA有類似的發現:26.5%的男性都攜帶有單倍組M。這些人在單 倍組上表現出的差異性非常小。
這一結論說明,儘管吉普賽人有不同的部落,他們仍然是一 個單一的民族。而且,單倍組VI-68和單倍組M都是亞洲人特有的, 這就支援了語言學上的證據。科學家把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了 2001年12月的《美華人類遺傳學》雜誌上。
Edith Cowan大學的研究者表示將繼續研究吉普賽民族的單一性,這將促使一些國家正視吉普賽人是一個單一的民族這一事實。同時,由於吉普賽民族非常單一(不與外族通婚),科學家研究這種“封閉”民族的基因可以確定某些疾病的發病機理—— 吉普賽人不是不祥的象徵,而是非常珍貴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