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司徒軍武百科
-
2 # 瀟湘問天
這是由於清朝是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得,清朝建國初期,也出過不少能征善戰之人,例如努爾哈赤、多爾袞、鰲拜、代善等,他們要麼天賦異稟,天生是塊打仗得材料,要麼是在戰爭得硝煙中成長起來的,故有“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一說。而在入主中原之後,清八旗迅速沒落,失去戰鬥力,清王朝統治者又極度不信任漢人,甚至想方設法提防漢人帶兵掌權,而女真人入關不過區區二十萬人,自然難出名將,再加上清王朝對漢人的奴性統治,導致漢人思想僵化,不光出不了名將,文學家也沒幾個,所以現在很多人說滿清誤我華夏三百年,是有一定道理得,想想文字獄,與司馬昭的道路以目有何區別?
-
3 # 咚咚木子
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一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清朝的統治者為滿族人,但是清朝的文化還是以我們幾千年的漢文化為支柱。既然是以漢人文明為主就肯定有名將,但是為啥卻沒有像明以前那樣能夠讓我們普通老百姓能張口就可提起的名將呢?
個人人為造成清朝沒有名將的感覺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清朝是少數由少數民族打敗我們漢族建立的王朝,我們漢人對其還是有牴觸心理的。尤其是清朝初期採取的是民族壓迫政策,比如說“留髮不留頭”政策對江南、嶺南等地進行血洗。尤其是揚州等地甚至在反抗過後竟然還被屠城十日。所以說清朝初期這些名將基本上手裡都沾滿我們漢人的血的。比如說多爾袞,這位為滿清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後期天下基本上是他帶兵打下來的。讓我們去怎麼稱讚他並記住他呢?難道要講他怎麼樣的攻下我漢人河山?難道要講他是怎麼屠殺我們漢人百姓?所以我們老百姓是不會記住此類名將的。當然同時期的大漢奸吳三桂,同樣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只是作為大漢奸我們百姓更願意提起他罷了。
2、 清朝建立後只到末期都奉行的是閉關鎖國政策,不跟外人交流。尤其是清中期過著自給自足的封建生活,關起了國門也就少了很多對外戰爭。也就少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侵略與反侵略的篇章。比如說年羹堯,當時也是人盡皆知的上將軍,主要戰績是平叛了西藏及青海地區的叛亂,可是也沒有發生什麼可歌可泣的大事件,結果還是被皇帝以結黨營私等罪名處死。這樣最終身敗名裂的將軍滿清不會去大肆宣揚他,當然老百姓更不會記住他。
3、 清朝到了晚期,實在是腐朽到了根了。當然作為我們後來人完全就是很鐵不成鋼了,按當時還算好的經濟等其他有利條件卻還被別人侵略,除了割地賠款就是割地賠款甚至還被燒了圓明園。當然到了晚期也沒有啥名將了。就拿比較有名氣的文人名將曾國藩來說。帶兵打仗很厲害,殺的太平天國真是片甲不留。以們現在看來還是窩裡鬥就很強硬,對待洋人他們就軟了。當時他攻佔南京湘軍也燒殺搶奪的事業沒少幹,曾國藩落到一個“曾剃頭”的外號。所以他也不可能作為名將在老百姓口中流傳了。(只是從平民名聲的角度來說,並不否定曾國藩在其他方面的建樹。)
-
4 # 國際足聯二把刀
滿清不用名將,但滿清用二十萬可以打敗一個億,滿清可以將垃圾明朝三百多萬的領土擴張到一千多萬,這樣的滿清還用名將嗎?心理變態的抗日神劇民族永遠是漢奸輩出的噁心民族
-
5 # 使用者67724358697
顯然有,這其實是歷史記錄,與選擇性宣傳的偏差,給人造成的錯覺而已。
舉例如下:
王萬祥,臺灣總兵,太子少保。
轉自百度:王萬祥(1644—1703)字瑞宇,號鐵山,關川裡一甲(今漢家岔鄉)人。幼喪父母,依靠郭姓親戚撫養,從姓郭。18歲時,被遊擊將軍王進寶招募入伍。他愛習武略,槍法嫻熟,勇敢善戰,因功升副將。時陝西提督王輔臣隨三藩叛清,佔據隴東及甘肅中部一帶,震動陝甘,地方不寧。王進寶平叛欲攻蘭州,萬祥諫言先取臨洮。遂率兵星夜至臨洮城下,他身先士卒,領數十人奮力登上城一缺口,守城軍發覺以石塊箭矢相擊,萬祥大呼:退已無路,唯有猛進,方可生還。軍士奮戰,遂下臨洮。寧夏兵變,軍中流言四起,萬祥徵得進寶允許,佯作退兵,設伏於途,變兵追至,伏兵起而迎戰,萬祥中箭,手拔矢出,仍力戰,又中矢,戰愈勇,敵潰退。克通渭時,進寶以百姓隨叛,欲屠城,萬祥諫止。攻漢中時,萬祥斷敵糧運,敵退八角原,遂被擊潰。攻武關(今陝西鳳縣東)時,分兵取兩當,擒武關叛將劉哈性。在閻王砭作戰時,進寶子用予陷重圍,萬祥馳援而傷右腿,去固原療治。王進寶上書請復萬祥王姓,清廷以王萬祥每戰必捷,屢建大功,遂授定海總兵,後調興化(今福建莆田北)總兵。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統一臺灣,選調王萬祥赴臺鎮守。二十四年(1685年)大開海禁,臺灣海峽貨船往來,一派繁榮景象。王萬祥軍紀嚴明,保護商旅,佈德施威,疆域平安,“澎湖天塹,永不揚波”。清廷又晉升他為福建陸路提督,統轄八郡(當時臺灣為府,系福建省屬)。王萬祥在福建任職17年,邊隅大治,百姓樂業。閩人特立生祠,春秋享祭。康熙帝即授太子少保(正二品)銜。四十二年(1703年)七月,病逝於福建任所。帝特下聖旨為其賜文立碑(碑文見第五十八章),諡號:“壯敏”。轉自泉州歷史網:興化總兵
康熙廿二年(1683年),王萬祥進京面聖,召見瀛臺。康熙賜宴,“親割肉貯二金盤命之食。食畢校射,驗視創疲,嗟嘆之曰:‘萬祥,汝為國家戰如熊虎,不惜軀命;創劇瀕死,膚如刻畫。朕亦何忍不加以格外之恩乎!’”特旨擢萬祥浙江定海總兵官,加左都督;未行,改授福建興化(今莆田)總兵。(據《西征紀略》)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6·政績志·武秩·國朝·福建陸路提督軍門·王萬祥》:“敘功擢總兵官。”
《清史稿·卷255·列傳42·王進寶·附王萬祥》:“進寶為疏請複姓,授定海總兵,調興化。”
據《西征紀略》載:
福建興化(今莆田)乃瀕海重地,又值耿精忠叛亂蹂躪之後,兵民擾攘,百廢待新。王萬祥初蒞興化,從整頓軍紀抓起,核准駐軍數額,剔除冒領軍餉之蔽;嚴明軍紀,對作奸犯科者嚴懲不殆,即便是親兵將佐也一視同仁;對小有過錯的諄諄教戒,使之改過自新。兵民凡有爭訟,多左兵而右民,若曲在民者仍令有司治之,不自行笞責,不徇私枉法。士卒有傷病者親為醫藥救治,陣亡或病歿者無不捐資厚恤其家。隨即嚴懲擾亂社會治安的不良分子,緝拿佔山為寇、攔路搶劫者歸案;對屯貨居奇、欺行霸市者繩之以法。興化社會治安開始好轉,百姓安居,商鋪正常營業。
時興化有會寧族黨數千指,王萬祥立義塾教其子姓之俊異者,歲捐俸入數百金,代宗人辦納公稅或助其婚喪之需。
康熙卅五年(1696年),王萬祥捐資維修興化城南山廣化寺,並親撰《重修南山靈巖廣化禪寺記》碑文。
臺灣總兵
王萬祥在興化蒞官數年,興化人戴之如父母。康熙聞而益嘉之,謂“臺灣新附,初設郡縣,非得威望素著者鎮之不可”,遂命王萬祥以原銜移駐臺灣(臺灣於康熙廿二年收復)。王萬祥於康熙卅六年(1697年)閏三月十七日接旨任臺灣總兵(臺灣歷史上第五任總兵)。(據《西征紀略》)
《清史稿·卷255·列傳42·王進寶·附王萬祥》:“臺灣定,復調臺灣。”
據《西征紀略》載:
王萬祥任臺灣總兵,一到任就巡視各地,瞭解民俗風情和社會實際問題,有意徵詢地方賢達對民眾所關注問題的建議或看法。王萬祥依據調查瞭解到的實情,很快擬定治臺方案上報朝廷,爭取朝廷尤其是康熙對自己的信任和支援。
臺灣民眾多為遷居移民,土著者少,民間糾紛多為土地紛爭,往往引發民族矛盾,從而演化為民眾械鬥乃至動亂。對於土客糾紛,王萬祥都加意撫綏,儘量保護他們各自的利益,化解矛盾,使當地土著和客籍居民各安其所,和睦相處。
臺灣盛產稻米,但是由於奸商壟斷販米市場,農民種稻獲利甚微,生活艱難。王萬祥制定保護農民利益的政策,鼓勵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並投資興修農田灌溉渠道,與福建興化、泉州、漳州等處官員聯絡,把臺灣農民生產的稻米買到那裡去。同時嚴厲打擊奸商欺行霸市、惡意抬高米價等不法行為,對私鑄銅錢者一查到底,嚴懲不殆。
當時新例用銅錢搭放兵餉,但是市場上銅錢價值極不穩定,他向朝廷建議,兵餉以白銀為主,少量搭放銅錢,如此兵民兩便。
這樣不到一年,臺灣大治,兵民和樂,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市場繁榮,臺人頌其德,一如興化時。
王萬祥初到臺灣時,原有的城郭在戰爭中毀壞,兵士以竹柵欄作為營盤,王萬祥發動民眾,教他們遍植刺桐,幾年後這些刺桐樹長得高大挺拔,儼成壁壘。
自康熙廿四年(1685年)大開海禁以後,臺灣海峽貨船往來,一派繁榮景象。王萬祥任臺灣總兵後軍紀嚴明,保護商旅,佈德施威,疆域平安,“澎湖天塹,永不揚波”。
澎湖望安島是個很小的島嶼,依例通常都由副將巡視,可王萬祥卻不辭辛苦,在臺灣總兵任上都一一巡視。康熙卅六年(1697年)十二月,王萬祥又以臺灣總兵名義敬獻望安島小廟“奠安海國”木匾,作為澎湖第一古匾,至今仍懸掛於望安鄉東安村仙史宮內前殿正中。
福建陸路提督
康熙卅七年(1698年),王萬祥擢福建陸路提督,駐泉州,統轄八郡(時臺灣為府,屬福建省)。
《清史稿·卷255·列傳42·王進寶·附王萬祥》:“擢福建陸路提督。”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6·政績志·武秩·國朝·福建陸路提督軍門·王萬祥》:
“康熙三十七年,歷福建陸路提督。
時閩疆寧謐,烽火無驚,以戢兵愛民為先務。朔望集兵民講解聖諭,躬行為倡。晉邑學宮久不治,且就傾圮,捐俸鼎新之。御將弁士卒廉而有恩,散餉清查按給,毫無缺漏。拔補弁目,擇貧而材有功而遠者。其有以資進者,嚴斥之,後皆屏息。署中需用諸物,照市價平買,無敢藉名派勒者。遇旱饉水火,必躬馳齋禱,尤樂與民同之。
值聖祖南巡,恭迎陛見,天顏喜溢,顧謂扈蹕諸臣曰:‘是其居官最優,聲名最著者。’注問良久,錫齎甚渥,賜‘智義合宜’匾額。回任,益普惠澤,凡紳士將領兵民成感頌之。”
據《西征紀略》載:
康熙卅七年(1698年),康熙以王萬祥“實心任事,懋著劬勞”,簡任福建陸路提督。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命王萬祥前往杭州迎駕。王萬祥趕往杭州,登舟見駕,康熙命賞黃蟒緞袍褂,示茶交談,氣氛融洽。不知不覺中龍舟已起錨北行駛向姑蘇,康熙興猶未盡,命內侍呈上果品點心,與王萬祥共嘗。話題由果品而涉及臺灣的物產氣候、風土人情,以及軍政大事等,王萬祥無不悉心而對,他建議朝廷加強對臺灣的治理,修繕城郭,增強防衛能力,同時鼓勵生產,讓臺灣老百姓安居樂業,重視教育,著力培養地方人才,島人治島才是長久之計。康熙點頭稱是。說到盡興時,康熙即興揮毫,大書“智議合宜”四字賜王萬祥。辭行時王萬祥叩請聖諭,康熙說:“爾督師海疆,聲名最好,朕屢聞之。方今太平無事,但選將練兵足矣。”
王萬祥關心民事,體恤民生。遇到旱魔肆虐,闔家茹素齋心,為了求雨,王萬祥虔誠地步行祈禱,自泉州城隍廟,歷開元寺、元妙觀,以至山川壇、清源洞,往返二十里,冒著酷暑步行,並不張蓋打傘,他的虔誠感動上蒼,立降甘霖。在閩數年,每當禾稼上場的時候,都要親自巡視,不避險阻瘴癘,裹糧簡從,遍歷躒勘,有時正好碰到公務繁忙,不能脫身,也必勤加詢問,明察莊稼豐歉。
泉州城內民眾居住稠密,嘉靖廿五年庚辰(1686年)冬天,南關外暨南街各處屢發火災,王萬祥聞報即步行奔救,督率營兵,各持麻搭火鉤全力撲救,還嚴飭兵丁,不許混取民間一物。
王萬祥崇文重教,在戎政之暇,接見士大夫,虛心延訪地方利弊,年終歲尾賙濟寒士。時福建歷經戰亂,晉江縣學宮且就傾圮,他捐俸首倡修之,還延請名師執教。
卒於官
康熙四十年(1701年)八月六日,王萬祥因病卒於福建陸路提督府,贈太子少保(正二品),諡壯敏。兩年後敕建王萬祥碑,康熙帝親撰碑文。
《清史稿·卷255·列傳42·王進寶·附王萬祥》:“卒,贈太子少保,諡壯敏。”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6·政績志·武秩·國朝·福建陸路提督軍門·王萬祥》:
“康熙四十年以疾卒於官。
通郡呼號悲涕,呈請入祀名宦。
又於鳳山之陽建祠塑像祀之,勒石紀焉,祠付道士林鬥賜住持看守。其子王德敬、懋欽等將扶櫬北歸,復買田十二畝零六毫給鬥賜為歲時祭祀修葺之費,其丘段住址田租產米佃戶另勒石於祠中。”
《西征紀略》載:
王萬祥在世時曾經說:“金陵勝概,六代名區,異日歸老時,得效謝東山一日足矣。”並忽然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遣人卜宅上元,不料次年便卒於官署,若有先見。
王萬祥在福建提督任上競競業業,忠於王事,選將練兵,政績卓然。凡他所歷郡治,“輿情愛戴不啻父母,升遷之日,兵民建祠,文武樹碑,紀頌功德。泉之士民樂頌萬祥豐功厚德,為之立祠。”
噩耗奏報朝廷,康熙皇帝即頒聖旨曰:
“人臣奏開國之勳,謀猷克壯;國家錫報功之典,品秩加崇。惟懋績樹乎師中,斯寵命頒於身後。
爾原任左都督管福建陸路提督事加一級王萬祥,夙諳兵事,久歷軍行,壯歲從戎,即著干城之望;嚴疆分鎮,聿推保障之才。洎乎受律中朝建麾全閩,兵民藉以綏輯而斥堠無驚;將士樂其拊循而簡嵇有法。
念茲勞勳,奄爾淪徂,宜沛殊恩,俾加顯秩,茲贈爾為太子少保、榮祿大夫。
於戲!抒誠報國,式膺三命之榮;班爵酬庸,用慰九原之志。尚承渥澤,永賁泉壚。”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四月,康熙皇帝又派管理江南江安徽寧池太廬鳳淮揚廣和滁徐兼巡池太地方督糧道布政使司參政加二級鮑復昌專程赴王萬祥墓前(今南京江寧區陶吳鎮甘村)祭奠,欽賜祭文。並於同年七月十二日,親撰《敕建全葬碑文》,立“左都督充福建陸路提督總兵官加贈太子少保諡敏壯王萬祥碑”,碑文曰:
“朕惟國家綏靖疆圉,爰藉師武臣力以建威銷萌,況乎地當濱海,任寄元戎,有能內輯軍民,外寧島嶼,則必始終有加禮焉,匪惟勤施是答,抑亦激勸宜弘。
爾王萬祥生長邊陲,夙嫻武略,當秦隴用兵之日,行間效力有年,迭奏膺功,累遷閒職,用是總戎閩嶠以獎成勞。洎臺灣甫入版圖,惟海外尤資彈壓,命移節鉞,保障東番。爾能宣佈德威,撫綏邊徵,彭湖天塹,永不揚波;鳳嶺深箐,鹹無伏莽。朕心嘉賴,特授爾陸路提督,統轄八郡,益勤校練之方;彌厲干城之氣。
方期報政,忽奏考終,慘結旌麾,悲纏部伍,爰錫贈官之鉅典,特加‘宮保’之崇階,考行易名,諡曰‘敏壯’。
嗚呼!始立功於西土,終樹績於南溟,戰艦戎車,並登顯伐;山陬海噬,亦悉壯猷。允宜勒諸貞珉,永光泉壤,俾熊羆之士知所鼓勵焉。”
回覆列表
怎麼沒有?只是被人選擇性無視了而已。
滿清王朝是個中華民族不斷墜落深淵的過程,所謂的“盛世”也無法掩蓋這個國家落後於民族之林的事實,所以,連帶著不少能征善戰的大將也跟著倒黴,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上。
最尷尬的是清初,中國歷史上往往王朝更迭時湧現的名將最多。但也往往產生一些令人尷尬而很難迴避的問題。比如有些將領對人民的屠戮過重,有些則乾脆是投靠過去的“貳臣”,讓人覺得德行有虧,恥於提起這些漢奸。
比如清太祖努爾哈赤,這個人雖然算是個皇帝,但他以十三副鎧甲起兵,嘔心瀝血征戰多年,先是一統建州女真,建立“滿州王國”,繼而威脅到整個遼東,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吹氣球式的膨脹,打得明軍丟盔棄甲。
我們必須承認,努爾哈赤自己就是個能征善戰的大將,他在萬曆年間的戰鬥堪稱經典,薩爾滸一役,大敗明軍四路大軍,繼而席捲遼東,這也是沒誰了。
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多爾袞也是赫赫有名的大將,而且還是軍功與武力值相當高的那種。早在17歲時多爾袞就跟隨皇太極攻打蒙古察哈爾部,並因為碩大的軍功得到了“墨里根岱青”的稱號,誰不拿這個稱號稱呼他,男的要奪去刀弓,女的要扒掉裙子。
在皇太極的征戰中,多爾袞鞍前馬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既善兇悍突襲,又擅長動腦子用計謀,出盡了風光。因此,連後世乾隆都忍不住為其平反,還評價曰:“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意思是我大清能開國立業,多爾袞的功勞是最突出的啊!
努爾哈赤的侄子濟爾哈朗還得算上一個,他攻打林丹汗,救援科爾沁,又不斷征討各個蒙古部族,為後金的勢力增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天聰元年時,濟爾哈朗與阿敏等人討伐北韓,簡直無人能擋,一路殺到平壤城下,逼得北韓國王是割地進貢。
天聰三年攻打寧錦防線,濟爾哈朗帶軍與明軍血戰良久,五戰五捷,最後逼得馬蘭營、馬蘭口、大安口三營的明軍無奈投降。松錦之戰,更是九戰九捷。
後來濟爾哈朗也是除多爾袞以外,唯一受封“叔王”的人,可見其功勞之大。順治朝濟爾哈朗行將就木,還為順治取雲貴而操心不已,惹得順治嚎啕大哭,直道“蒼天為什麼不讓朕的叔父長壽呢?”
要是說起來,滿清這愛新覺羅一家子人幾乎統統都是能征善戰的大將之材,尤其是開國八個鐵帽子王:多爾袞、濟爾哈朗、代善、多鐸、碩塞、嶽拖、豪格、勒克德渾,此外還有阿敏、阿濟格等人,也俱是厲害的很。
“貳臣”們其實也不乏名將,比如“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洪承疇,要說這廝在明朝的待遇也不錯,但終是晚節不保,後半生為清朝是出謀劃策攻南略西,一會兒弄死高迎祥,一會兒追著李闖打,到61歲了還要披甲往西南攻打李定國,真是鞠躬盡瘁。
洪承疇有了,當然就更少不了吳三桂,誰叫這倆貨在漢奸史上極為突出呢?吳三桂的能力就不必多說了,崇禎朝的武舉人,關寧鐵騎赫赫威名。結果卻開了山海關放清兵入關。降清以後,吳三桂頓時彷彿找到人生高峰,那是一路充當南下的急先鋒,打的比誰都狠。最後還一路殺進緬甸,抓住了南明永曆帝,並將之勒死在昆明。
之後吳三桂並不老實,與另外兩個漢奸名將耿精忠、尚可喜一起,給康熙小麻子整了出“三藩之亂”,可惜只是自己想做皇帝罷了,整的毛手毛腳依然是罵名一身。
這種大明培養,為大清造福的漢奸大將很多,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祖大壽、孫可望等等算是厲害點的,其他雜牌雜號全寫在貳臣傳上了。當然,有些人完全屬於迫不得已,也沒有做出什麼有害於人民的事來,反而是朝廷對不起他,比如祖大壽就個例子。還有袁崇煥殺毛文龍,毛文龍手下幾乎全叛了清。
後來雍正年的一等公年羹堯亦算是個赫赫有名的大將,他平定西藏之亂有功,配合各軍平定亂事,又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雍正朝的多起叛亂和大型的兵患都因為年羹堯的運籌帷幄而順利解決。要說的話這人進士出身,長於戰略,更像個帥才。
順帶說一下,年羹堯是中國後來歷史再現“坑殺”之舉的人,他為快速平定青海叛亂,一口氣將十萬俘虜統統給坑了,當時惹得天下震動,甚至發生了“聞年羹堯名,止小兒夜啼”的事情。
可惜的是,他太會作死了,亦可稱為歷史罕見的作死小能手。
晚晴時倒也湧現了不少將才,比如抗法的馮子材,又比如曾國藩屬下鮑超,這裡就說說鮑超。
鮑超是個行伍出身的文盲,大字都不識一籮筐,但是戎馬一生,大小500多仗硬是過來了,負創108處。
在跟隨曾剃頭討伐太平天國的過程中鮑超不斷升遷,從小兵一直升到浙江提督,先後兩次因為戰功受封“壯勇巴圖魯”和“博通額巴圖魯”稱號,還封了一等雲騎尉。鮑超後來調去做了段時間的湖南提督,因光緒十年的中法戰爭而調駐雲南。死後得了“壯”字諡號。
清末的最後關頭倒也湧現了不少大將之才,這些人的生平也許大家更熟悉,也許有些人也不該歸到大清朝,但是還是說說為好。
這些人是誰呢?第一個,袁世凱。小站練兵不是虛的,袁世凱開創了中國北洋新軍的先河,沒有他,就沒有中國軍隊的近代化。
軍事上袁世凱也是比較有能力的,他以鎮壓捻軍起家,然後又開始平定北韓東學黨起義,開始經略北韓,繼而小站練兵,鬧義和團時狠狠的鎮壓了那群裝神弄鬼的拳民。武昌首義後,袁做了內閣總理大臣,最終通電全國,支援共和,成為埋葬清王朝最直接的力量。
後來北洋系的清軍將領無不在大清倒臺後拉起了各自的大旗,馮國璋、黎元洪、段祺瑞、張勳等等,無不盡顯風流。
倒是還有個人不得不提,那便是留美幼童之一、致遠號巡洋艦艦長鄧世昌。鄧大人最可惜的是出生在了一個行將就木的王朝覆滅時代,即便喊出了那聲悲壯的“撞沉吉野”也仍然沒有得償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