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齊林居
-
2 # 寰球視野新觀
《中導條約》的核心問題是,廢除《中導條約》以後,美國可以把導彈部署到距離俄羅斯更近的歐洲國家,但是俄羅斯卻很難在美國家門口設定導彈基地,如此一來,俄羅斯變得更加危險了,當然不願意。
《中導條約》全稱為《美蘇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由1987年美蘇兩國正式簽訂。條約中規定美俄銷燬射程處於500至1000公里的短程導彈,以及射程處於1000至5500公里的中程導彈,包括搭載常規與核子彈頭的導彈、導彈的陸基發射器,雙方至今銷燬2692枚導彈。
由於《中導條約》的限制,所以美國和俄羅斯都只能發展洲際彈道導彈,常規海陸空軍,但是美國仍不滿足。
《中導條約》的關鍵在於銷燬的是射程介於5000公里以內的導彈,這是個什麼概念呢?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距離柏林1610公里,距離法國首都巴黎2382公里,也就是說,如果廢除《中導條約》,美國在歐洲任意位置部署中程導彈都可以對俄羅斯構成威脅。
但是莫斯科距離華盛頓14000公里,即使是俄羅斯在遠東地區部署中程導彈,能夠直接威脅到的也只是只有區區70多萬人的阿拉斯加,仍然打不到美國本土。
這麼一來,俄羅斯明顯虧大了,美國把中程導彈部署在歐洲,一旦發射升空,留給俄羅斯的反應時間可就不多了。
為了應對威脅,俄羅斯唯一能做的只是大規模生產中程導彈,瞄準美國在歐洲的導彈基地。
與美國的財大氣粗不同,俄羅斯經濟捉襟見肘,在沒有廢除《中導條約》的情況下,俄羅斯可以重點生產洲際彈道導彈,但是現在要拿出一大筆錢生產中程導彈,這樣俄羅斯的遠端彈道導彈數量會有所減少,美國本土更安全了,而歐洲則置於俄羅斯的導彈瞄準鏡下。
《中導條約》被廢,受影響最大的當屬歐洲,但是在俄羅斯提交的保留《中導條約》的決議,43個國家投了支援票,46個國家投了反對票,另有78個國家投了棄權票,其中投反對票的絕大多數是美國的歐洲盟友。只有德國表示強烈反對。
《中導條約》被廢除不意味著戰爭,反而是一種經濟戰,以高額軍費拖垮俄羅斯。
回覆列表
“伊斯坎德爾-M”導彈:美俄《中導條約》的攻防之戰
特朗普宣佈美國將退出《中導條約》
2018年10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內華達州參加完中期選舉造勢活動後突然宣佈,華盛頓將退出《中導條約》(INF)。這是他那天的原話:“俄羅斯已經違反協議。他們已違約多年,我不知道奧巴馬總統為什麼不去協商或者退出。我們不會讓他們違反核武協議,生產我們不被允許生產的武器。我們必須發展這些武器。我們將終止協議,我們要退出。”
之後不到24小時,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約翰.博爾頓銜命於10月22日-23日緊急訪俄。博爾頓緊急訪俄
10月23日,普京總統攜俄國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在克里姆林宮會見博爾頓,他在開場白中以半開玩笑的方式抱怨了特朗普當局。“我們很少對你們的任何動作作出迴應,但這些動作卻沒完沒了。美國國徽上的老鷹一隻爪子握著13支箭,一隻爪子握著一支橄欖枝。我的疑問是,你們的老鷹是不是吃掉了橄欖枝,只留下了箭呢?”普京說。博爾頓也打趣說他此行沒帶橄欖枝。
12月4日,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在布魯塞爾出席北約外長會議後,向俄羅斯發出通牒,要求莫斯科方面在60天內完全與可核實地履行《中導條約》,否則華盛頓將退出這一條約。
12月7日,美國駐俄國大使洪博培(喬恩.亨茨曼)公開宣稱,與《中導條約》有關的事態是對美俄關係的壓力測試。他在記者的電話採訪中說:“60天后我們將評估莫斯科的行動。我認為這是我們第一次對俄羅斯予以核查。這是一個引人注目和重要的時刻。我們在對關係的可靠性進行某種壓力測試。”里根、戈爾巴喬夫簽署《中導條約》
《中導條約》全稱《美蘇消除兩國中程導彈和中短程導彈條約》,1987年12月8日由美國總統里根與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華盛頓簽署。條約禁止兩國試驗、生產和部署射程500至5500公里的(常規/核)陸基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但對海基、空射巡航導彈及彈道導彈並沒有做出相應限制。
但此前,美國一直不肯說明莫斯科違背《中導條約》的導彈名稱;而現在華盛頓特別指出,俄羅斯在過去4年研發和部署9M729型陸基巡航導彈,威脅到歐洲國家以及與西方結盟的前蘇聯國家,違反了《中導條約》的規定。該型導彈在俄國被稱為“伊斯坎德爾-M”,代號9M729;在美國軍情繫統則被稱為“螺絲刀”,代號SSC-8(北約稱SS-26“岩石”)。“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
“伊斯坎德爾”戰役戰術導彈綜合體是一種近程彈道導彈,射程短但是極力突出突破反導攔截系統的攻擊力,俄軍方聲稱世界上沒有能攔截“伊斯坎德爾-M”的方法存在。
“伊斯坎德爾-M”導彈由俄國機械製造科研生產綜合體開發。它採用隱身、可變軌、全程制導設計,射程500公里,可攜帶多種型別的常規彈頭及戰術核彈頭。其彈頭外形似錐體,起飛後迅速拋掉表面突出部分,彈體更加光滑,降低了雷達波反射面積。
“伊斯坎德爾-M”在野戰條件下,導彈車3年不需保養,電磁干擾等環境下仍可工作,戰鬥中只需3人就能在4分鐘完成發射。這款導彈其實是一種導彈系統組合,除了彈道導彈,同一導彈車亦能發射巡航導彈,“其發射的彈道導彈優勢在於幾乎無法攔截,現代防空武器對其束手無策。此外,這種導彈飛行速度很快。”
在戰時,“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主要用於摧毀敵方的小型高價值目標。如敵軍的防空系統和反導系統、指揮部和通訊樞紐、停在機場的飛機和直升機、重要基礎設施、軍隊和裝備的集結點、艦船等。“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吊裝彈頭
還有一種說法,稱一發“伊斯坎德爾”導彈就能穿透整個航母的艦體。俄國軍事專家德米特里.科爾涅夫說:“「伊斯坎德爾」系統的精度很高,若對付50米寬的航母,系統可選擇其具體部位進行打擊。它發射的彈道導彈的爆破戰鬥部可穿透目標的上層甲板,甚至整個艦體。一枚導彈便可擊沉輕型護航艦或護衛艦,也能讓一艘大型軍艦瞬間喪失戰鬥力。一個導彈旅所配備的導彈足以對付整支分艦隊。”
俄軍方評估,“伊斯坎德爾”系統在作為偵察攻擊綜合系統的組成部分時可發揮最大效用。偵察機標定目標,將目標資訊傳給導彈部隊指揮所,然後導彈部隊發射導彈摧毀目標。從發現目標到摧毀目標的全程只需幾分鐘。
而當“伊斯坎德爾”系統同時發射彈道、巡航兩種特性相異的導彈時,可大大提高突防機率,造成敵方反導系統無法兼顧。
2013年,莫斯科在俄國的西部波羅的海飛地加里寧格勒州附近部署了近10套“伊斯坎德爾-M”戰術導彈發射裝置;2018年初的情資表明,已經有120套“伊斯坎德爾-M”配置在進攻北約方向。
對佈防美製“愛國者”反導系統的波蘭、捷克、羅馬尼亞等北約“前線國家”來說,加里寧格勒無異於一把需時刻警惕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其中,華沙花105億美元訂購了280枚“愛國者”-3型導彈。這種防空系統設計之初的目標就是為了防範“伊斯坎德爾”之類的導彈。駐加里寧格勒的“伊斯坎德爾”導彈部隊
西方軍事專家說,俄國在加里寧格勒駐防“伊斯坎德爾-M”導彈、S-400防空系統及搭載“口徑”海基巡航導彈在內的軍艦的強大軍事存在,堪稱“加里寧格勒策略”。
2018年2月5日,立陶宛總統達利婭.格里包斯凱特在視察北約駐該國魯克拉的部隊後,指責俄國在加里寧格勒永久性部署了更多能攜帶核彈頭的導彈。她說:“「伊斯坎德爾」導彈此時正在被永久部署到加里寧格勒。這不僅是對立陶宛的威脅,也是對所有歐洲國家的威脅。”
而在同一天,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國防委員會主席弗拉基米爾.沙馬諾夫確認,“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確已部署在加里寧格勒州,攻擊目標是射程內的所有外國軍事設施。此公是莫斯科知名的鷹派人物之一,於2009年5月至2016年10月擔任俄軍空降兵司令一職。他說:“外國軍事設施自動成為首要摧毀目標。”
另據接近俄軍總參謀部的訊息人士透露,裝備“伊斯坎德爾-M”導彈的部隊,為俄西部軍區駐加里寧格勒州切爾尼亞霍夫斯克地區的第152導彈近衛旅。
從俄羅斯角度而言,“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是一種可攻可守的戰爭利器,“適合在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大部分沿岸地區使用,該系統也能更可靠地保衛俄北極和太平洋沿岸。”它能大大抵消俄海軍在對抗強大的美國及北約海上力量時打擊能力的不足。在黑海航行的美軍戰艦
據說,“伊斯坎德爾-K”導彈系統能夠發射反艦型“口徑”R-500巡航導彈,該彈射程為500公里。“這種導彈以敵軍的巡洋艦和驅逐艦為打擊目標,要對付的基本上就是能夠搭載「戰斧」巡航導彈和擁有「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戰艦。”
不過西方認為,克里姆林宮的最終目的是逼迫北約制定歐洲安全新條約,使時光倒流回至2004年以前。那時,北約東擴,一下子就收了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及其他4個東歐國家。“無論歐美外交官當初和現在認為這些要求多麼不切實際,他們的政府都必須考慮俄羅斯將如何利用加里寧格勒來加大對他們的壓力,讓他們甘心在歐洲安全新秩序的問題上向莫斯科妥協。”
在“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構成的重大威脅暴露後,美國國家情報總監丹.科茨依據《中導條約》內容告訴媒體:“俄羅斯明知該條約的規定,但先是從一個固定發射裝置試射陸基導彈9M729到500多公里以外,隨後又從一個移動式發射裝置以500公里以下射程試射這款導彈。”
對不明就裡的公眾,科茨解釋道:“把這兩種型別的試驗綜合起來,俄羅斯就能夠研製出一款射程在《中導條約》所禁止的中程範圍內,並從地面移動式平臺發射的導彈。”美軍戰艦發射“戰斧”式BGM-109導彈
但莫斯科反擊稱,華盛頓部署MK-41導彈發射裝置之舉(最初用在美國海軍艦艇上存放各種導彈的裝甲發射井),也違反了《中導條約》,因為它可以存放“戰斧”(BGM-109)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儘管美國專家稱,若不對這些發射井加以工程改造,是無法發射“戰斧”導彈的。
美蘇當年進行《中導條約》談判時,雙方曾對巡航導彈歸類問題產生分歧,如美方擁有的“戰斧”式AGM/UGM/BGM-109巡航導彈是否屬於中程導彈。蘇方認為按射程此類導彈也應歸於中導而在銷燬之列;美方則認為這類亞音速巡航導彈與彈道導彈相比速度有數量級的差別,不應屬於戰略性武器。
美蘇最終妥協的結果,是空射和陸基的AGM、UGM-109歸於中導後被銷燬。美國海軍力保手中的BGM-109,稱其所擁有的BGM-109配置反艦引導搭載常規彈頭,屬遠端反艦導彈而非中程導彈而得以豁免。 但蘇聯解體後,美國又能很容易地將這批“戰斧”(BGM-109)改回可搭載核彈頭的對地攻擊用途導彈。
俄羅斯還表示,美國曾在反彈道導彈試驗中發射違禁導彈作為打擊目標。雖然美方辯稱那些導彈是打擊目標自身擁有和發射的,但莫斯科仍然認為它們違規。莫斯科進而敲打華盛頓,“美軍的一些武裝無人機從嚴格意義上講可以說是巡航導彈。”湯普森和蓬佩奧
她告誡“俄國必須銷燬其「伊斯坎德爾-M」9M729核導彈及發射裝置,或者調整該導彈的射程,以重新遵守冷戰後最重要的軍備控制條約《中導條約》,換取美國不退出該條約的立場。” “正如你們所知,SSC-8(俄方代號9M729)的射程不符合要求,因此要麼棄用系統的發射裝置,要麼修改系統……只有這樣才能繼續推進,這一切應當是可被監測的,應當有監視這個過程的機會。”
湯普森提到了一個由西方軍控專家設計的解決方案,美俄各自改變“宙斯盾”反導系統和“伊斯坎德爾-M”導彈系統。華盛頓應修改駐紮在“宙斯盾”,令其無法發射“戰斧”巡航導彈;而莫斯科應降低9M729的射程。且雙方專家應監督修改過程。 她說:“但我再重申一遍,球在俄羅斯那邊。我們不能替他們把事做了,他們應當把這一倡議承擔起來。”
這位美國副國務卿更發出警告,“俄羅斯繼續違反《中導條約》的行為還可能阻礙《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在2021年2月5日到期後的延期。” 《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又稱《第三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於2010年4月8日,由時任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和俄羅斯總統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在布拉格簽署,2011年2月5日生效,有效期10年。
按照該條約,美俄計劃在7年內將洲際彈道導彈的數量降至700枚;潛射彈道導彈的數量降至700枚;重型戰略轟炸機的數量降至700架;核彈頭數量降至1550枚;並將用於發射核彈頭的已部署和未部署發射工具數量降至800個。條約還規定,華盛頓和莫斯科必須每年兩次交換各自有關核彈頭和運載工具的數量資訊。蓬佩奧和北約秘書長
《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如果到期失效,將意味著美俄對部署進攻性核武器的所有限制全部結束。
早在今年7月26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參議院聽證會上曾被問及,行政當局是不是暫未就2021年該條約到期後是否將其延長形成立場? 蓬佩奧回答說:“是這樣的。美國準備對戰略條約採取綜合立場。”他還說:“它們是單獨的協議,在法律上可對他們分別處理。但這些核協議的威懾模式、基礎和框架相互聯絡。”
12月5日,即蓬佩奧於北約布魯塞爾總部發表對俄宣告的次日,俄羅斯地緣政治問題科學院院長、軍事科學博士康斯坦丁.西夫科夫便評論道,美國要求俄國在2個月期間重新開始執行《中導條約》的最後通牒,實質上意味著要求停止生產“伊斯坎德爾”戰役戰術導彈系統。而如果俄羅斯不停止生產“伊斯坎德爾”系統,美國就會以此為藉口退出《中導條約》。
他在接受俄媒採訪時說:“這是要求我們停止生產「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的最後通牒,而美國卻借反導防禦之名在本國的前沿地區部署了Mk-41系統,能夠用於發射「戰斧」式導彈。”西夫科夫實際上向外界間接傳達了克宮的態度。沙馬諾夫
12月6日,俄羅斯正式透過國家杜馬國防委員會主席沙馬諾夫對美方迴應稱,俄方從未進行過美國所指責的違反《中導條約》射程規定的“伊斯坎德爾-M”導彈試驗。他在杜馬會議上發言時說:“美國對俄羅斯的「伊斯坎德爾-M」導彈提出質疑,稱他們掌握的秘密資料證明我們進行了試驗。但我絕對負責任地告訴你們,沒有進行任何試驗,我們沒有試驗過任何這種射程(超過500公里)的導彈。”
沙馬諾夫還提醒華盛頓一方,美國以前實際上沒有陸基導彈,是蘇聯根據《中導條約》單方面作了消減,結果導致美方現在陸基導彈佔優。他說:“事實上,蘇聯當時開始單方面解除武裝,因為美國實際上當時沒有陸基導彈。我方當時有這種導彈,而且戈爾巴喬夫先生根據自己的個人意志將並不符合條約規定引數的最現代化「奧卡河」導彈系統也納入了條約。此外,還應指出,至1991年蘇聯解體時,我方匆忙多銷燬了1000多枚導彈,中國過於著急。”
與此同時,隨著與華盛頓外交、軍事渠道交涉的遇阻,莫斯科的態度在一天天變強硬。
12月11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一次活動中再次抨擊俄國不遵守《中導條約》。並稱,華盛頓認為該條約已經不能像30年前那樣保障歐洲的安全。 “條約是在1980年代末擬定的。當時它完全可能具有意義,但現在對美國來說,作為遵守條約的唯一一方已經沒有意義,不僅對於美國,對歐洲和全世界來說,條約也不再有意義。”
蓬佩奧說:“我方希望保障歐洲的安全。但條約不再像1980年代末那樣提供保障,事已至此,特朗普總統讓我們實話實說。”俄羅斯外交部
12月14日,俄國外交部防擴散和軍控問題司司長弗拉基米爾.葉爾馬科夫在東京響應稱,不可能在俄境內就《中導條約》的落實情況進行單方面的檢查,如果美國確實希望達成共識,那麼莫斯科願意以部門間的形式展開談判。
他說:“美國正在破壞所有國家都理解和平等的國際法基礎,而為此他們試圖推行只有他們自己才明白的「規則為基礎的方法」(Rules-Based Approach)。當然,他們希望這些「規則」由華盛頓來規定,並且在必要之時由華盛頓來單方面根據勢態的發展進行調整。我們不同意這樣的做法。”
但在12月18日,五角大樓發言人亞歷山大.帕洪說:“5年多來,在與俄羅斯進行的30多次各級別政府會談和5次專家會談上,俄方從未表現出想要重新遵守《中導條約》。由於俄方不願承認違約行為,更別提重新完全、可核查地守約,因此沒有一次會談取得進展。俄方上週提出的建議並未表明其有意採取措施保住該條約。”俄羅斯戰略火箭軍司令
12月17日,俄國戰略火箭軍司令謝爾蓋.卡拉卡耶夫代表軍方稱,身為俄軍戰略打擊力量,他們正在研判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的後果。
卡拉卡耶夫對俄軍機關報《紅星報》說:“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的後果,將是下一步美國在歐洲部署中程導彈,也會給我們的安全帶來新威脅,毫無疑問,我們在考慮規劃戰略火箭軍的戰鬥使用。”
俄羅斯戰略火箭軍戰略核遏制的任務未改變,已制定一系列軍事技術措施,可降低美軍駐歐洲先進反導系統的有效性。卡拉卡耶夫說:“這些措施裡面,首先將建立配備現代反導工具、具有更高的耐久性的導彈系統。”
他還補充說:“此外,俄羅斯戰略火箭軍還在繼續發展關於洲際彈道導彈彈道效能變化科學技術儲備,還將繼續針對導彈防禦系統資訊偵察、控制和打擊工具製造火力殺傷和功能損害武器。”普京出席國防部會議
12月18日,俄國總統普京在出席國防部擴大部務會議時,就美國將退出《中導條約》一事予以嚴厲批評,稱這會加劇引發軍備競賽的風險,也很難被稱為和平意願的表達,或將導致世界安全架構崩塌。
他說:“美國想要退出《關於銷燬中程和中短程導彈的條約》的意向引發嚴重關切,此舉將產生最為嚴重的後果,顯著削弱全球和地區安全,整個武器管控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構架未來可能衰落甚至崩塌。”
普京還稱,華盛頓以杜撰的藉口退出《中導條約》,而他們自己早就違反了該條約各項規定。他故意撇開“伊斯坎德爾-M”這一熱點話題,用略帶嘲諷的語氣向在座的俄軍高階將領們詳細說明了自己的觀點,“是什麼讓夥伴國們如此擔憂呢?看起來是因為中國擁有了空射和海基的中程和短程導彈。海基導彈是為人熟知的「口徑」導彈,曾在裡海和地中海兩處海域使用,效果很好。”
普京並且列舉了俄國軍隊已經列裝的另兩種先進空射導彈,“X-10空基導彈原則上可以算作戰略武器,因為圖-160是超音速載體。其射程4500米,是中程導彈。這可能讓夥伴國們感到擔憂,但不違反《中導條約》。”他專門提到了“匕首”高超音速導彈,“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擁有高超音速武器,只有中國有。何況中國的「匕首」導彈已經進入戰鬥值勤。”
談到《中導條約》的歷史,普京覺得頗為遺憾,“蘇聯當時與美國簽訂《中導條約》,是單方面解除武裝,當時的國家領導為什麼這麼做,不明白。” “無論對《中導條約》有多麼不滿,但該條約仍在起著穩定作用。而美國若真要退出《中導條約》,俄羅斯將採取更多措施加強本國安全。”
普京最後說:“雖然俄美兩國軍費預算懸殊,新式武器讓俄羅斯得以維持與美國的戰略平衡。”美俄外交談判
外交部長拉夫羅夫進一步呼應了最高統帥的說法。12月24日,他向華盛頓喊話稱,俄羅斯堅信,廢除《中導條約》能重創國際安全和戰略穩定,美國的軍備競賽路線將有可能導致發生致命的錯誤。
俄外長不無擔憂的描述了前景:“這種依靠武力的對抗路線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全球安全架構進一步失衡和加劇軍備競賽,完全有可能出現錯誤或者誤判成為致命性的情況。”
就美華人表現出來的堅決不妥協,拉夫羅夫說:“不得不指出的是,華盛頓及其盟友不願適應正在變得對他們不利的世界現實。因此,他方企圖千方百計地抑制這一程序,而且在對外事務中表現得比過去更具侵略性,衝突在加劇,對話渠道被凍結。”
拉夫羅夫還順著普京的話發揮道:“俄方被迫發出警告,我們無法、也不會對美國擁有威脅中國及盟友的新導彈熟視無睹。俄羅斯擁有一套必要手段確保本國安全,也能進一步加強本國防禦潛力,對此不應該有任何懷疑。”
但拉夫羅夫似乎仍希望保持俄美對話的視窗,“不過俄羅斯和其它任何正常國家一樣,不希望進行軍備競賽,也不希望出現新的「導彈危機」。”他說:“如果美國還有尋求挽救《中導條約》途徑的力量,那麼中國對此持開放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