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聞道520

    明太祖朱元璋掃蕩天下後一口氣將自己的20多個子侄分封到各地為藩王。他圖的就是保住一姓江山。

    藩王,指擁有封地或封國的王侯,或據守一方,或稱霸一隅。

    藩,有三個意思:其一曰藩籬;其二曰保衛;其三曰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

    從周代起,天子就開始大規模分封諸侯。這些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交納貢賦等各種義務。

    秦帝國建立後,實行統一的郡縣制。雖然漢承秦制,但漢高祖劉邦沒有沿用郡縣制,而是使用了“郡國制”:帝國範圍內既有中央管轄的郡縣,又有藩國。但這些藩王們顯然沒有起到藩籬屏障的作用,景帝時期,吳王劉濞帶頭造反,動盪波及大半個國土,史稱“七國之亂”。

    後來景帝、武帝透過推恩令等一系列政策,中央政府剝奪了藩王們在封國內的行政權、財政權和軍事權,藩王們才退出了“藩”的角色,變成了只食俸祿的富家翁。

    秦漢之後,藩王制度猶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時不時地會在帝國版圖中冒出來。明太祖朱元璋掃蕩天下後,居然也採取了“郡國制”:一口氣將自己的20多個子侄分封到各地為藩王。

    明亡清興,愛新覺羅家族汲取了大明教訓,雖然在立國之初也出現過吳三桂等藩王。但這些藩王顯然是特例:其一,吳三桂等人都是由於歷史原因就藩邊疆,他們作為從龍勳臣,能當上藩王靠的是軍功而不是血統;其二,這幾位藩王都是漢人,儘管也有和皇室聯姻的事情,但嚴格來說,和愛新覺羅一族沒有血緣關係,算不得皇室藩王;其三,平定三藩之後,從康熙到溥儀,再也沒有分封過一位藩王,愛新覺羅的皇子皇孫們,不管是親王還是郡王,都得老老實實在北京待著。除了替皇上辦差可以出趟京城,平時是不允許這些王爺們隨便亂跑的,更別提到外地去當皇帝的藩籬了。

    儘管也有一些王爺統帥過軍隊或者治理過地方,比如康親王傑書等,但他們的權力來自於朝廷所賦予的官職而不是世襲的王位。除了吳三桂等人,有清一代,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藩王的,更沒有皇室藩王。

    因此,明代的藩王可謂中國歷史上最後的皇室藩王。

    四種藩王各有特色

    布衣天子朱元璋得天下之後,就考慮分封藩王的問題。明太祖之後的皇帝們,也不斷封王,把皇子皇孫弄到全國各地當王爺。從北方的遼東到南方的桂林,明代王爺就藩的地點非常廣泛。

    河南是明代藩王的集中地,明代藩王共有三十四系,其中有12系藩王封在河南,約佔35%。可列為“大藩”(指賜予的土地、護衛比較多、勢力比較龐大的藩王)者有開封周王、南陽唐王、洛陽福王、衛輝潞王、安陽趙王、沁陽鄭王、汝南崇王、禹州徽王等。據《明經世文編》的記載,到了明隆慶時期,“計有親王五,郡王八十,將軍、中尉、郡縣主君、儀賓,並無名祿者共六千八百九十餘人”。宗藩生計成為明王朝中央政府和河南地方政府很頭疼的一大經濟問題。

    更有意思的是,河南藩王也最具代表性,從開國之初到萬曆年間,都有藩王就藩河南。時間之長,非常罕見。一部河南藩王史,大致可以勾勒出整個明代皇室藩王的此興彼落。如果我們把朱明王朝比喻為一個大家族,那河南藩王的歷史就是這個豪門從興到衰的縮影。

    明代藩王大致可以分為四類:“梟雄型”、“有為型”、“享樂型”和“復興型”。明初的藩王,很多不乏窺覬皇位的雄心,一旦有機會就活躍起來,有的明爭,有的暗鬥,此為“梟雄型”藩王——就藩開封的周王朱橚就是這種。這位後來當了醫藥學家的藩王不是甘居人下的主兒,太子朱標死後,他頻頻活動,期望當太子,只是運氣不佳罷了。

    經過朱棣的削藩,藩王們逐漸在政治領域失去追求,一些心態積極的藩王投身科學、藝術、文學領域,且造詣非常,此為“有為型”藩王——朱橚被髮配到雲南後,開始“華麗轉身”成了醫藥學家。當然,這一型別最具代表性的當數沁陽的鄭王朱載堉。

    再後來,追求腐敗的藩王越來越多,實現人生價值不如實現人生享樂,很多藩王開始自甘墮落地追求奢侈糜爛的生活,還時不時地欺壓附近百姓,這可稱之為“享樂型”藩王——最典型的是福王朱常洵,他的故事眾人皆知。

    崇禎皇帝景山上吊之後,“復興型”藩王閃亮登場,他們活在亂世,以光復朱明江山為己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福王和唐王等。作為朱氏皇族,他們企圖依靠半壁江山挽救大明王朝,唐王朱聿鍵這位從南陽走出的藩王被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擁立為帝,這就是南明政權的隆武皇帝。但這些“復興型”藩王不僅沒有光復朱明江山,反而內鬥不止,因為正統問題大打出手,在金庸先生的小說《鹿鼎記》中,藩王的正統問題還涉及到了天地會和沐王府,為此雙方還惡鬥了一番。

    從周王到唐王,河南的明代藩王數量之多,讓人驚訝,其脈絡如此清晰完整涵蓋整個大明王朝200多年走勢,也讓人感慨。

    河南的明代藩王歷史,就是朱明王朝整個大家族變遷史的縮影。

    帝王心思堅持分封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年號洪武,大明帝國正式開張。

    從建國伊始,朱元璋就開始考慮分封藩王的事。據《明實錄》記載,朱元璋認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但很多大臣認為皇帝的藩王制度非常可笑,自漢代以來,藩王做皇帝藩籬的少,有不臣之心的多。這其中以大臣葉伯巨反對得最厲害,還專門給明太祖上了個《奉詔陳言疏》,痛斥分封太侈,藩王權力過大,容易成為中央政府的隱患。

    看了葉伯巨的上疏,朱元璋惱羞成怒:“小子間吾骨肉,速速逮來,我要親手將他射死!”葉伯巨後被解往南京刑部監獄,受盡虐待,活活餓死。

    讀史到此,後人都嘆息,明太祖一世英明,但在藩王的問題上如此糊塗,連漢代“七國之亂”的教訓都不吸取,被所謂骨肉至親迷住了眼睛。

    那些認為朱元璋糊塗的人,恐怕自己才是真糊塗。“七國之亂”這種通俗易懂故事的教訓都不會汲取,開國皇帝朱元璋就這水平?當然不是。當時大臣以及後世學者的考慮是從國家或者社會利益出發,而朱元璋的考慮可能不僅於此,他有自己的想法,這就是所謂的“帝王心思”。

    朱元璋之所以堅持分封,並非沒有汲取歷史教訓,實在是帝王的無奈選擇。做皇帝圖的是什麼?就是保住一姓江山。朱元璋辛辛苦苦了一輩子,打下的江山讓別人坐了,非氣得在皇陵裡打滾不行。而歷史上篡位者無非兩類人:權臣和藩王。如果權臣篡位,那朱姓王朝就得改姓,但藩王篡位不同,不管哪個藩王篡位,將來皇帝位子還是姓朱的人坐——這是最壞的結局,但對於朱元璋來說並非不可接受。

    但這種“帝王心思”實在上不了檯面,沒法公開給大臣們解釋,所以朱元璋只能高喊“骨肉至親”這種大義凜然的話自我安慰。

    就如同廢除丞相制一樣,朱元璋設計藩王制度也狠下了一番工夫:藩王有極大的政治特權,還掌握兵權,藩王雖可節制封地的守鎮兵,但絕不能削弱、分割皇帝的最高統兵權。藩王有監視地方臣民的權力,但不能直接管理地方民政、財政等事務。王府範圍以外封國地區,均由地方各級政權機構管轄。藩王沒有如漢初同姓王那樣跨州連郡的領地,不得干預地方事務,即所謂“惟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賜土”。

  • 2 # 風火影音時代

    明初的胡惟庸案、藍玉案,史稱"胡藍之獄"。明太祖朱元璋藉此兩案,大開殺戒,從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間,他幾乎將明初的開國功臣誅殺殆盡,受株連被殺者有45000

    餘人。

    朱元璋出身貧民,曾入皇覺寺為僧,從他投入"紅巾軍",到建立了大明政權,戎馬征戰十幾年。他的成功,得益於身邊一批運籌帷幄、能征善戰的文臣武將。朱元璋稱帝后就把這些開國功臣都封了大官。他們以李善長、胡惟庸為中心,組成了勢力強大的"淮西幫"。

    胡惟庸當了丞相後,飛揚跋扈,獨掌生殺大權。他竟敢拆閱呈給皇帝的奏摺,徑自處理,對不利自己的奏摺隱匿不報;他還時常不奏報朱元璋,獨斷專行官員的生殺升黜大事。他還在朝廷中不斷培植私人勢力,並拉攏軍界。於是他的門下出現了一個文臣武將齊集的小集團。朱元璋為此深感不安,皇權與相權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的罪名殺了左丞相胡惟庸,同時對和胡來往密切的官員也進行抄家滅族。以後又幾興大獄,使"胡惟庸獄"不斷牽連擴大,到洪武二十三年,功臣太師李善長等人也以與胡惟庸"交通謀反"被殺。著名儒臣、文學家宋濂只因受孫子連累,全家被貶到四川,他也病死於途中。此案延續了10年之久,前後被殺的幾十家王公貴族,共30000

    多人。

    藍玉是開國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因南征北戰平定邊疆有功,被封為涼國公。但是藍玉為人驕橫,霸佔民田、廣蓄莊奴,有許多義子仗勢欺人。朱元璋對其多次申斥。洪武二十六年,特務頭子錦衣衛指揮控告藍玉"謀反"並嚴刑拷打成案。不但藍玉全家被殺,受此案株連被殺的達15000人。

    除胡藍兩案被誅殺者之外,還有其他功臣也被朱元璋以各種藉口除去。如朱元璋的親侄兒朱文正,曾在與陳友諒大戰中堅守南昌85日,立有大功,卻被朱元璋加以"親近儒生,胸懷兇望",鞭撻致死;開國第一功臣徐達,曾是朱元璋患難與共的戰友,但在洪武十八年他生背疽時,朱元璋明知此病最忌吃蒸鵝,偏偏賜蒸鵝給他,逼著徐達當著使者之面吃下,不久病重而死。殺來殺去,最後,只剩下一個告老還鄉的湯和倖免於難。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藉口涼國公藍玉謀反,株連殺戮功臣宿將的政治案件。藍玉(?~1393),鳳陽府定遠縣(今屬安徽)人,開平王常遇春內弟。有謀略,作戰英勇,屢立戰功。洪武十四年封永昌侯。二十年拜為大將軍,屯薊州。二十一年捕魚兒海(今內蒙古東部貝爾湖)之戰,殺北元太尉蠻子等,降其眾,獲馬駝牛羊15萬餘,焚其甲仗蓄積;又破哈剌章營,獲人畜甚多。朱元璋對其寵遇甚隆,封為涼國公。但藍玉居功自傲,驕橫跋扈。他蓄莊奴假子達數千人之多,並仗勢侵佔民田。北征時私佔珍寶駝馬無算。回師夜經喜峰關,因守關吏未及時開門,竟縱兵毀關而入。他的所作所為,引起朱元璋不滿。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蔣告發藍玉謀反,下獄鞫訊後,獄詞稱同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莞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反,擬乘朱元璋籍田時發動叛亂。朱元璋遂族誅藍玉等,並株連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員,被殺者約2萬人。該案與胡惟庸案合稱為胡藍之獄。

    朱元璋為什麼要興"胡藍之獄"呢?

    朱元璋是中國封建社會惟一貧民出身的皇帝。稱帝前,朱元璋和他那幫出生入死的朋友們,不分彼此,平起平坐;稱帝后,政體卻要求把朱元璋神聖化,這些人突然之間要在朱元璋面前拜倒稱臣,這種鉅變,他們不適應。另外,他們在平定天下後成為新貴,佔有大量的良田美宅,政治上經濟上都極力擴張,與朱元璋的統治集團的利益不可避免地發生尖銳衝突。朱元璋屢興大獄,目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絕不是簡單地處置幾個不忠的大臣。

    朱元璋從一個貧窮百姓一躍躋身於帝王之列,其弱子幼孫能否坐穩江山,是他考慮得最多的問題。當他大開殺戒時,文弱儒雅的太子朱標曾勸諫他不要濫殺無辜,以免傷了君臣和氣。他當時沒有作聲。第二天,他把一根棘杖丟在地上,讓朱標去檢。朱標看到上面都是刺,面露難色。這時,朱元璋拿起棘杖,用利劍削去上面的刺,交給朱標說:"你怕刺不敢拿,我替你把這些刺削掉,再交給你豈不更好!我殺的都是奸惡之人,把內部整頓好了,你才能當這個家。"

    為了建立絕對皇權,朱元璋是不惜採取一切手段的。

  • 3 # O亮劍O

    1、廢除丞相制度。此為強化皇權的重要步驟之一,就是消弱甚至消滅相權,而只有廢除丞相制,才能徹底消滅相權,加強中央權利。

    2、誅殺大臣。朱元璋小時候出生在窮苦家庭,因此從小就非常痛恨貪官汙吏。而有些開國功臣因脫離了原本的貧困生活,從被壓迫者,搖身一變,成為了統治階級中的一員,就開始奢侈度日、欺壓百姓,更甚者結黨營私、貪汙腐敗,威脅到了新生的大明政權,因而朱元璋找藉口將藍玉、李善長、胡惟庸、徐達等人進行了誅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讓官民信服的作用。

  • 4 # 鵬程飛車

    以火燒慶功樓,雕鳥盡良弓藏,兔乃盡,狗乃烹,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消除了篡權奪位之憂,捍衛了自己的大明江山。

  • 5 # 一鍋煮了

    朱元璋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草根的開國皇帝,因為家裡比較窮,很小的時候就給地主放牛、打雜來維持生計,長大了甚至當過和尚。因為元朝政府的腐敗殘暴,各地頻繁興起反元起義,朱元璋也響應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滅元,他作戰機智勇猛,深得郭子興喜愛,並被郭子興收為義子。後來朱元璋透過自己的努力,逐步走向起義軍領袖的位置,並依靠自己所率領的義軍,在一群驍勇善戰的將領們的幫助下,逐個擊破競爭對手,一步步建立起大明王朝。

    可以說朱元璋完完全全是從社會的最底層創業成功的開國皇帝,對於自己辛辛苦苦創立的基業,他從不給任何外人染指的機會,想盡各種方法來捍衛自己的大明王朝,讓我們來看看他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首先,朱元璋分封皇子為藩王,派他們駐守全國各地,並授予衛隊和軍事指揮權,讓皇族子孫守衛自家江山。朱元璋為確保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想方設法的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就分封諸子為藩王,讓他們駐守大明王朝的邊境要塞和內地重鎮,並給他們建府設官,授予軍事指揮權和相應的軍隊,已達到“上衛國家,下安生民”的目的。此外,為了防止朝廷權臣篡權亂政,朱元璋還在《皇明祖訓》中給藩王們立下了規定:“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就是規定了朝中有奸臣的時候,藩王們有舉兵討伐奸臣,以清君側的權利。

    其次,廢除丞相制度,裁撤中書省,加強中央集權。明朝建立之初,朝廷的官員機構都是沿襲元朝的制度,中書省作為最高行政機構,直接處理全國政務,中書省的長官為左、右丞相。丞相作為百官之長,權力很大,在政務處理上也極易與皇帝發生矛盾,尤其是在胡惟庸當政以後,丞相權勢逐漸增強,威脅到皇權統治。胡惟庸案發生以後,朱元璋直接廢除丞相制度,裁撤中書省,所有權力收歸皇帝所有,加強中央集權。從此,皇權獨大,朝中官員無人再能撼動皇帝的權威。

    最後,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加強對官員的控制,防範官員篡權亂政。朱元璋對外臣們充滿了不信任,為防止官員們謀權篡位,他除了給皇子們立下舉兵討逆,以清君側的規定以外,還設立了特務機構---錦衣衛,利用錦衣衛來監控百官的日常活動,從而加強對官員的控制。錦衣衛對官員的監控能細緻到什麼程度,有一次,朱元璋問一位官員昨晚在家喝酒沒,有沒有請客人,這位官員一一如實回答,朱元璋對官員說:“果未騙朕”,聽到朱元璋這句話,這位官員是心驚膽戰,後怕不已。在如此嚴密的監控下,官員們可以說沒有任何篡權亂政的空間。

  • 6 # 小祁說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出身最低的開國皇帝了,他出生於貧困農民家庭,父母死後甚至連埋葬的古代都沒有,走投無路的朱元璋為了生計而不得不投奔了寺廟,做起了和尚,而這也就是和尚皇帝了來歷,但就是出身如此低微的朱元璋仍然一步一步的成為了綿延276年的大明王朝開國皇帝的寶座,對於朱元璋的能力也確實是不得不佩服。(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因為是從最底層做到皇帝的,所以朱元璋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江山,為保大明江山穩固,朱元璋也為之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廢丞相、打擊權貴、嚴懲貪腐、特務制度。

    一、廢除丞相

    明朝開國以後,朱元璋在中央沿襲了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中書省上承皇帝、下統六部,而中書左丞相更是位居百官之首,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然而至胡惟庸出任中書左丞相以後,胡惟庸仗著朱元璋的寵信,是上瞞下欺、獨斷專行、拉幫結派、排除異己,很多事情不報告朱元璋直接由他裁決。總之胡惟庸做的很多事情都觸動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經,最終朱元璋以謀逆處死了丞相胡惟庸,同時宣佈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並且下旨規定後世不得再立丞相,大臣有膽敢奏請復立丞相者重責。(胡惟庸影視形象)

    就這樣,沿襲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廢除了,而胡惟庸則成了這不幸的最後一位丞相!在廢除丞相後,皇權也得到了空前的加強,皇帝則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

    二、打擊權貴

    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身邊自然也少不了一些功臣勳貴。這些功臣勳貴在打天下的時候是他最得力的助手,可是到了治天下的時候可能就是他的絆腳石了。(朱元璋影視形象)

    而為了剷除這些可能威脅江山社稷的不穩定因素,朱元璋前後共進行了兩次屠殺。

    第一次就是誅殺胡惟庸牽扯出來的胡惟庸案。

    從1380年胡惟庸被殺到1390年胡惟庸案爆發,朱元璋頒佈《昭示奸黨錄》,處死南韓公李善長、延安侯唐勝宗、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等一公二十一侯,其餘被株連被殺者多達三萬餘人!

    第二次則是大將藍玉謀反案。

    1393年,錦衣衛告發涼國公藍玉謀反,而早已對驕橫跋扈的藍玉心存不滿的朱元璋就以藍玉欲圖謀反而將藍玉剝皮實草,傳示各地!除藍玉外,還有十三侯、二伯牽連其中,皆被族誅,牽連被殺者多達一萬五千餘人!(藍玉影視形象)

    經過這兩輪的殺戮,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勳貴幾乎被屠戮殆盡,進一步鞏固了皇權,給朱允文即位做好了鋪墊!

    三、嚴懲貪腐

    元朝的吏治腐敗給了朱元璋一個深刻的教訓,同時作為曾經社會最底層的一份子,所以朱元璋知道老百姓最需要什麼,而反貪腐正是這關鍵的一環!

    為了震懾貪官汙吏,朱元璋下令:為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從地方縣、府到中央六部和中書省,只要是貪汙,不管涉及到誰,決不心慈手軟,一查到底。”(朱元璋影視形象)

    朱元璋是這麼說的,也確實是這麼做的!朱元璋當政31年,先後進行了六次大規模的肅貪行動,而總共殺掉的貪官汙吏達到驚人的15萬人!而其中的典型就是“空印案”和“郭桓案”。

    空印案

    所謂空印就是指明朝時期前往戶部報告財政收支賬目的地方官員提前在空白文書上加蓋印信,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地方官員前往戶部報賬時,所有賬目必須和戶部稽核後的賬目完全相符才能結算,否則就必須駁回重新造冊,而且還必須加蓋地方印信方才有效。

    而這在交通並不發達的明朝是極其不方便的,所以這些官員就想到了提前帶好蓋有印信的空白文書以備不時之需。

    其實這是自元朝時期就約定俗成的事,而且在明初也沒有禁止。但是當朱元璋知道這件事以後就認定這一定是戶部官員與地方官員相互勾結,其中必有腐敗。因此下令將各地衙門的掌印官員全部處死,副長官則被打一百軍棍充軍。

    郭桓案

    郭桓是朱元璋時期的戶部侍郎,朱元璋懷疑郭桓與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李彧、提刑按察使司趙全德共同舞弊,於是下令嚴查。

    結果發現,郭桓等人總共居然貪汙了兩千四百多萬石糧食,這比當時一年的稅糧收入的一半還要多!

    如此惡劣的貪汙案件,讓朱元璋都不得不感嘆說:“古往今來,貪贓枉法大有人在,但是搞得這麼過分的,實在是不多!”震怒的朱元璋再次大開殺戒,朝廷內外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被處死,幾乎是將整個朝廷官員一掃而空!最後因牽連致死者多達3萬餘人!

    郡縣之官雖居窮山絕塞之地,去京師萬餘里外,皆悚心震膽,如神明臨其庭,不敢少肆。

    經過朱元璋的高壓反腐,當時官員還是極其恐懼的!但是腐敗與反腐永遠是相互的,反腐的力量大,則腐敗就被壓制。可是一旦反腐的力量減弱,則腐敗必定反彈,明初和明末就是一個鮮明的對比!

    四、錦衣衛

    朱元璋於1382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就這樣明朝所特有的機構錦衣衛就誕生了,此後一直延續了兩百多年!(朱元璋後來曾將錦衣衛廢除,朱棣登基以後又重新啟用並一直到明末)

    朱元璋令錦衣衛掌管邢獄,且賦予巡察緝捕之權。在有三法司的情況下再設錦衣衛已經屬於法外之刑,而且錦衣衛還直接向朱元璋負責,這使得錦衣衛的權力極大。(錦衣衛影視形象)

    又因為錦衣衛的刑訊範圍只針對官員士大夫,所以錦衣衛為了邀功請賞,往往會製造一些冤案,因此明朝的官員們是深受其害,對於錦衣衛也是極為恐懼的!

    朱元璋自登基以後雖然採取了一系列嚴苛的辦法想要捍衛自己的大明江山,而事實上在朱元璋以後皇帝的權力得到了空前加強,以致於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依然能將權力握在手中。但是很多時候物極則必反!因為大肆誅殺功臣,結果到了朱允文即位後居然沒有一位能征慣戰的武將,因此燕王朱棣得以成功奪取皇位。而反貪腐則正如按入水中的葫蘆一樣,壓的越狠,反彈的越狠。同樣幾乎不受約束的錦衣衛則使胡作非為,官員們人人自危,間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逃跑將軍當上總司令!怎麼看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這項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