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事公會

    陳廷敬,字子端,號午亭,山西晉城(澤州)人,順治朝進士,康熙朝宰相。他在朝任職五十四年,一生二十八次升遷,直至康熙四十二年升任文淵閣大學士。他被康熙盛讚為“(詩作)清雅醇厚,非積字累句之初學所能窺也”(《清史稿》卷九《陳廷敬傳》),“(為官)蓋在仕籍者餘五十年,而秉忠貞者恆如一日”(《皇城石刻文編》)。

    陳廷敬作為一代名臣、大清相國,卻“生前達官顯貴,死後文名寂寞”,究其原因,一是因為陳廷敬為官清廉,他沒有貪汙受賄、耍弄權術,更沒有結黨營私、賣官鬻爵,所以提及康熙朝的權臣,人們常常會想起索額圖、明珠、李光地、馬奇等人,卻恰恰忘了兩朝不倒翁——陳廷敬;二是因為陳廷敬的詩詞文章多為臺閣體,與清初很多漢族知識分子的文風、心態不符——當時的中原文人一時無法接受清兵入關的事實和南明各政權相繼倒臺的結果,詩歌創作都瀰漫了一種幻滅感。例如,“198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清詩選》,選清詩人一百五十人,但不收陳廷敬。而詩學功力遜於陳廷敬的王士禎卻成為詩壇盟主,始終受到人們的關注與好評”(《陳廷敬傳》)。好在,歷史是公正的,亦是公平的,人們終於發現了陳廷敬才是真正的智者,才是康熙帝的真正摯友。在康熙為陳廷敬家族題寫“午亭山村”和“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之後,說:“朕特書匾聯賜卿,自此不與人寫字矣。”一代大臣,受此殊榮,真是無人可比。

    在學術方面,陳廷敬亦是著作頗豐,但在清代文學界引起共鳴的應該是他的《杜律詩話》,這部書不僅受到中國學者的認可,更被日本學界所推崇。當時清代研究杜甫詩歌的人頗多,其中不乏名家。如,錢謙益《錢注杜詩》刻於康熙六年(1667年),金聖嘆《杜詩解》刻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朱鶴齡之《杜詩注》在康熙朝也盛行於世。但陳廷敬認為他們在解釋杜甫詩歌時存在謬誤,所以《杜律詩話》精選了杜甫五十五首七言律詩,一一闡說。其體例是先破後立,即先引較為通行的謬說或誤解,予以駁斥,再申說己意。其間旁徵博引,又時出獨得之悟。可以說,《杜律詩話》開創了詩話的一種新體例,推動了當時的學術進步。日文版的《杜律詩話》序言寫道:“其為說也,不依諸家,而出於獨得。證之以本集諸詩,參之以新舊唐史,旁廣採當時事蹟,發杜老胸中之蘊,辨注家因襲之誤,大非吞剝綴輯之徒所能彷彿也。所謂簡易明白,有資於幼學者,莫過於此。”

    在家世方面,世居陽城的陳氏家族,在明末清初逐步發達起來,至清雍正時期,已經出了陳天祐、陳昌言、陳廷敬、陳元、陳壯履等九位進士,陳廷翰、陳壽嶽、陳傳始、陳名儉等十位舉人。陳氏家族,在歷代均有著述,其著作雖然多有散佚,但目前所見依然有不少。

  • 2 # 一棵小紅草

    康乾盛世,名臣輩出,諸多能臣仕途皆大起大落:明珠被罷官,索額圖痛死囹圄,高士奇被貶回原籍。滿朝重臣中,陳廷敬馳騁官場五十多年,總結起來就是等、穩、隱。

    陳廷敬二十一歲高中狀元,但卻不沾沾自喜,一年一年積累自己的生活閱歷,最終這顆金子還是不出意外的發光了。

    陳廷敬為人做事都不浮躁,特別說到他在錢法的處理上,不僅辦了大案,處置了貪官,而且滴水不漏。給自己留條後路,不得罪不能得罪的人。

    懂得急流勇退才是高人。這個七十歲的老相國靠裝聾得以告老還鄉,結束為官生涯,把此生的才華獻給了大清的江山。

  • 3 # 香茗史館

    陳廷敬,從順治十五年(1658年)中進士步入仕途開始,一直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去世,縱橫官場五十三載。歷任康熙帝師,工、吏、戶、刑四部尚書,至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總修官等職,功成名就。透過看《大清國相》一書,陳廷敬之所以能縱橫官場半世紀,離不開“等、忍、穩、狠、隱”五個字。

    這個“等”字是陳廷敬的恩師衛向書教給他的。縱觀陳廷敬的宦海生涯,雖說總體較為平穩,但並非一帆風順,在這期間“等”字訣起了極大作用。這裡的等當然不是被動的熬資歷、熬日子,而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不眼紅他人的平步青雲,靜下心、沉住氣,不斷積累知識、增長才幹、鍛鍊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機會來臨之時牢牢握住。正所謂厚積薄發。

    這個“穩”是陳廷敬自己悟出來的。陳廷敬是清官,可是縱觀歷朝歷代,清官在複雜的朝局當中總是難以得志。而陳廷敬則不同,原因就在於他足夠“穩”。陳廷敬的“穩”主要就是做事周密、不急不躁、考慮周全。陳廷敬在朝廷當中不結黨、不營私,更不揣摩商議、曲意附會,而是盡心盡力辦差、努力做事,在他人顯貴之時不攀附,在他人倒黴之時不落石。

    這個“忍”是陳廷敬的岳父李祖望教的。這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寧折不彎自然令人欽佩,可是剛強易折,“忍”就是在必要的時候委曲求全、忍辱負重,尋求合適機會再求出擊。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陳廷敬身居官場53載,面對明珠索額圖之流的惡意詆譭,面對高士奇徐乾學等人的冷嘲熱諷,面對皇上的無端猜忌,如果不能忍,恐怕陳廷敬早就被掃地出門了。正所謂吃得苦中苦,忍得屈中屈,方為人上人。

    這個“狠”字同樣是陳廷敬悟出來的。這個“狠”不是心狠手辣,而是要在該出手的時候敢於出手,敢於出狠手,敢於趕盡殺絕,不心慈面軟,不畏畏縮縮。官場不是道場,官員不是善人,如果時刻保持一顆菩薩心腸,那隻會落得身敗名裂、身死道消的下場。陳廷敬就是巧妙的利用實際,策動索額圖、徐乾學、高士奇等人相互連環彈劾,最終將三人全部扳倒。而這個連環計的使用者陳廷敬竟然自始至終躲在幕後看熱鬧,時不時還出來拉架,在扳倒他人的同時,還在康熙面前落了個“老成持重”的印象。

    這個“隱”字是陳廷敬的妻子點撥的。說到底就是要淡泊名利,當進則進、當退則退,陳廷敬顯然就是一個懂得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之人。陳廷敬一生曾多次主動請退,尤其是在被任命為首輔大臣之後,聖寵已達極致,這種情況下他能夠汲取明珠、索額圖等人的經驗教訓,不貪戀權力,及時求退,最終被康熙准予原品休致、頤養天年。正所謂進退自如,遊刃有餘。

    能夠參透這“五個字”極為不易,而能將之用到極致更是難上加難,陳廷敬之所以能夠縱橫官場,與這“五個字”密不可分。

  • 4 # 雅識怡趣

    首先說陳廷敬其人的生平趣事。

    一六三九年出生的陳廷敬原名陳敬,字子端,山西陽城人。自幼聰穎過人,飽讀詩書。1657年(順治十四年)考中舉人,第二年考中進士。因同時上黃榜的人,名字有雷同,順治皇帝親自為他的名字中間加了一個“廷”字。而這件事也引起了順治皇帝的注意。陳廷敬從基層工作做起,憑藉真才實幹不斷升遷,直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先因身體有恙告老還鄉,後又被召回啟用,直至積勞成疾因病辭世,終年七十四歲,朝廷授予他“文貞”諡號。

    陳廷敬為官四大品行及功績:

    一、兩袖清風、宅心仁厚。

    陳廷敬任左都御史時,整治吏治,反腐倡廉。上書皇帝,消除奢侈之風,從儉治國。賦役苛重,災禍不斷,百姓苦苦不堪言。其又屢次上書朝廷,減賦稅,賑濟災民。下至黎民百姓上至朝廷官員,由內而外的心向政府,社會面貌煥然一新。

    二、為政精明強幹。

    陳廷敬任工部尚書時,同學士徐乾學奏進《鑑古輯覽》,纂輯三朝《聖訓》、《政治典訓》、《方略》、《一統志》、《明史》等。

    三、從善如流、廣開言路。

    陳廷敬任吏部右侍郎,管理戶部錢法。妥善處理“私鑄錢幣”問題,維護國家經濟穩定。推薦人才,如王士禎、汪琬、陸隴其、邵嗣堯等。

    四、從嚴管理、鐵腕反腐。

    陳廷敬任左都御史時,嚴懲官場上行賄受賄、營私舞弊。上疏彈劾雲南巡撫王繼文以軍餉為名私自貪汙。對於治理國家起了積極的作用。

  • 5 # 思悟心蕾
    康熙帝的老師陳廷敬!

    陳廷敬,生於1639年,逝於1712年),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清代澤州府陽城(山西晉城市陽城縣)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後改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給他加上“廷”字,改為廷敬。曾是康熙帝的老師,並且是《康熙字典》的Quattroporte官,以及從事擔任過工部尚書、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修官等職。陳廷敬工詩文,器識高遠,文詞淵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編》收入《四庫全書》,其中詩歌二十卷,還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陳廷敬在家鄉所建的午亭山村保留至今。

    為何能馳騁官場五十多年?

    陳廷敬作為官場的老客,能夠屹立幾十年而不倒。其中有其獨特的特質,同時也有一個很重要的為人處世的內心。康熙帝繼位後當時大清帝國的局勢還沒有完全穩定,並且還有明末勢力殘留,諸如鄭成功,並且還有三番勢力,以及邊疆各方勢力都蠢蠢欲動,同時大清朝廷內部也出現派系的紛爭,以及地方制度上還沒有完全的統一落實和反饋審理。在這樣的局面下,康熙帝最需要的就是一個正直而且值得信賴的親近之臣來輔佐。而陳廷敬就是在這樣的局勢下逐漸的登上了前臺,這也使得大清康熙王朝由貧瘠向繁盛的助力之一。

    由陳廷敬的政治成就上來看,就發現這個人所用的策略更多的都是陽謀建議。這樣的方案不會出現損人利己的思想,在治理疆域的時候最忌諱的是上級存在損人利己的陰謀詭計,這樣不但不能治理好一方水土,更可能引發水土的反噬造成崩盤現象,甚至由此處波及到周邊。比如:錢幣改革、整治貪汙和吏治改革,能夠這麼完善為一個王朝來進行服務的人,對於康熙帝來說是一個很值得信賴的人,同時在私下關係上,還是很值得尊敬的老師。

    試問當今,有哪個人能夠做到這樣的真、善、美結合到一起的人,在治理王朝上面,陳廷敬可以說是康熙的有福之臣;在老師方面而言,又是一個值得學習和求知的引路人。

  • 6 # 酒翁

    若想了解陳廷敬這個人,可推薦一本書,王躍文的《大清相國》,這本書以大清相國陳廷敬的人生經歷和官場歷練為線索,以康熙勵精圖治為背景,講述了清朝的社會風氣以及官場百態,而這本書也告訴我們陳廷敬為什麼可以在順治、康熙倆朝為官五十年而屹立不倒的原因。

    陳廷敬家境優渥,用現在的標準來看,應該是一個富二代,但陳廷敬沒有像其他富二代那樣紈絝子弟,良好的家庭教育與薰陶,使得陳廷敬從小讀書就很刻苦,從小可以說就是個神童,十四歲童子試第一,從小不驕不躁,勤奮好學,飽讀詩書,自覺抵制一切不良社會風氣,培養了很好的興趣愛好。正是由於自身的學識過硬,以至於當時的老鄉衛向書冒著欺君之罪幫助他從山西鬧學府案中脫險出來。

    在後來的為官之路上,陳廷敬也是不結黨營私,不捲入黨派鬥爭,辦事公道,不謀私利,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官場中進退自如。而透過衛向書與自己的岳父李祖望的敦敦教導,使得他學會了隱忍以行,厚積薄發,陳廷敬在五十年的官宦生涯裡,也不是說一路都是一帆風順的,也有過官場實意的時候,但他都能處之泰然,以平常心態面對官場的不公與失意。

    讀《大清相國》,我們知道陳廷敬有一套做人為官的五字準則:等、忍、穩、狠、隱。在這五字準則的引領下,陳廷敬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位皇帝,以至於康熙曾說找不到陳廷敬的過錯,最終給出了八字評價: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而康熙之所以給出這樣的評價,也是因為康熙朝雖說名臣輩出,可真正有好下場的沒幾個,明珠罷相削權,索額圖身陷囹圄,徐乾學去官之後鬱鬱而終,高士奇被斥退回籍,所以,陳廷敬能夠馳騁官場五十多年,實屬不容易。

  • 7 # 幾葦渡當年

    “房姚比雅韻,李杜並詩豪。”

    這句話的意思是為官可以比作是房玄齡、姚崇,寫詩又能比的上李白和杜甫。

    這是當時評價陳廷敬的一句話,說這話的人是康熙帝。

    當然康熙帝這麼說,是存在過譽的水分在。不過還是能一定程度上表示陳廷敬的能力和康熙帝對他的寵信,

    看過《大清相國》的夥伴應該知道,這本書比起寫張居正、曾國藩等人的書要平鋪的多,這也可以側面說明陳廷敬的人生很“穩”,沒有大起大落,肯做事不貪汙,有能力有分寸,是為官的典範。

    《大清相國》:

    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

    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幹。

    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卻從善如流。

    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

    陳廷敬,原名陳敬,順治十五年中進士,因為同榜重名,順治賜名為陳廷敬。

    陳老出身官宦世家,山西晉城人。

    山東巡撫瞞報荒災

    一次,山東巡撫上奏,山東全省豐收,百姓自願捐糧。

    康熙好這口,聽了之後很開心。作為御史大夫的陳廷敬,火眼金睛,一下就看出問題了。

    他告訴康熙,一個大省各地收成肯定有別,全省百姓自願捐糧不可信。

    康熙聽了不高興,乾脆把陳廷敬派到山東去調查。

    結果,陳廷敬暗中調查,多次遇險,最後發現山東巡撫謊報災情,甚至扣押不配合的官員。

    《請嚴督撫之責成疏》

    “上官廉,則吏自不敢為貪;上官不廉。則吏雖欲為廉而不可得。”

    陳廷敬可不是說說而已,在1685年,時任左都御史的陳廷敬連上三道奏摺。

    奏摺直指當時的雲南巡撫王繼文,彈劾他貪汙腐敗。

    後來,由於證據確鑿,王繼文被罷官,官場一時之間為之一肅。

    舉賢

    陳廷敬舉薦兩個知縣的時候,有人提醒他說,這兩人廉潔而剛強,剛強就易招禍,而且會有很多怨恨的人,恐怕會連累到你。

    陳廷敬聽後怎麼說?他說:果真德才兼備,即使招禍且被人怨恨有什麼妨礙。

    上面簡單的幾個事例,反映出了陳廷敬的德、能與好。

    為官幾十載,陳老靠著悟出來的“等、忍、穩、狠、隱”五字真言,到最後也只能感嘆一句,無可挑剔地一生。

    懂得變通才能做的久,堅持原則才能百年千年流芳。

  • 8 # 菜根漫譚

    康熙皇帝對陳廷敬的評價是:“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陳廷敬能得到最高領導如此高的讚揚,應當說是實至名歸。他為官53年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清廉、能幹四個字。

    說他清廉,稱得上乾淨透明,一塵不染。 陳廷敬任吏部尚書時,就告誡家人:凡是行為不端者、送禮賄賂謀私者,一律不得讓其進門。 他剛到禮部上任,就立下規矩:“自廷敬始,在部絕請託,禁饋遺。” 陳廷敬要求自己清廉,要求別人甚至皇帝也要清廉。康熙帝8歲那年,陳廷敬任戶部尚書,主管錢物。一次,康熙找陳廷敬借錢,陳廷敬問他要錢幹什麼,康熙說:“隨便玩。”陳廷敬說:“萬歲要錢花,等我領了俸祿借給你。”康熙不高興地說:“你的俸祿才幾個錢,我要國庫的錢,有個三、五萬兩,才能玩得痛快。”陳廷敬說:“國庫的銀子,朝廷有規定,誰也不能挪用。萬歲,為臣不敢借給你錢!”康熙認為陳廷敬看不起他,竟說出“我以後要砍你腦袋”的氣話。

    說他能幹,稱得上兢兢業業,勤勤懇懇。 陳廷敬先後任職於禮部、吏部、戶部、刑部等重要部門,長期擔任侍讀、侍講學士,直至文淵閣大學士。

    在掌管戶部期間,陳廷敬曾梳理積弊,令錢法一清。他發現一些奸商毀錢鑄銅,使制錢數量日減而質量日差,威脅國家的金融秩序,就提出制錢改重就輕,並停收採銅稅,增加銅源,杜絕了毀錢現象。維護了幣制穩定。

    在掌管吏部期間,陳廷敬進行多項吏治改革。 他提出要選好總督巡撫,並加強對他們的考察。總督巡撫自己身正,才能管好吏員,吏員不必整日想著如何曲意逢迎、巴結上司,拿出心思為民辦事,老百姓才能夠休養生息。總督巡撫保薦州府縣官,必須考察他們有沒有不法行為。對違犯者嚴加懲處,就能起到懲一儆百的作用。 康熙四十九年,陳廷敬擔任Quattroporte官,帶領30多位學者編撰《康熙字典》,至康熙五十五年,嘔心瀝血,歷時六年,這項浩大工程才告完成。《康熙字典》共收錄漢字47035個,成為歷代字書的集大成之作。

    康熙五十年,72歲已經退休的陳廷敬,還被康熙緊急召回朝廷處理重要政務,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9 # 季我努學社

    “房姚比雅韻,李杜並詩豪”,說的就是康熙的老師、文淵閣大學士、一生28次外遷、歷任過四部尚書的陳廷敬。作為對康熙皇帝影響極為深刻的人物,陳廷敬在康熙年間並不像明珠、索額圖、高士奇那般不得善終,從政53年間,仕途可以說是四平八穩,甚至康熙帝稱讚他為“寬大老成,幾近完人”,這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

    發生,並且要防止辦人情案,不允許有說情或者囑託這種事情學生;為了避免工作在監察工作中的避重就輕現象,他親自制定監察工作細則,要求所有人員按照這個細則工作,再次明確了相關的工作細節。如果用現在職場的話來表述,陳廷敬的做法就是在工作中既做到了是什麼,還做到了為什麼、怎麼辦。他不僅僅是站在一個監察官員、尚書的角度,更是站在國家治理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所以《清史稿》給予了他“清勤”的評價。

    陳廷敬

    其次,殫精竭慮,才華出眾。陳廷敬所屬的陳氏家族在康熙年間為官者多達16人,甚至出現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以及父子同編《康熙字典》的盛況。就陳廷敬本人來說,他在擔任皇帝老師的同時,還擔任《明史》《康熙字典》《佩文韻府》《三朝聖訓》《政治典訓》《大清一統史》等多部著作的Quattroporte官,在《康熙字典》編撰過程中,陳廷敬最終提出了按照部首和部首中筆畫的順序而編排的新方法,這種方法大大地改善了以前各種方法的不足,也提高了編書的速度,當時他已經是70歲高齡,可以說是為了這部字典的出世嘔心瀝血,因此才有了後來的其“燕許大手,海內無異詞焉”。

    陳廷敬故里:山西皇城相府

    再次,不參與黨爭,站在皇帝的立場考慮問題。清朝初年,滿漢之間、南北之間都存在著矛盾,尤其在康熙朝還有著“明黨”和“索黨”的爭奪,黨派之爭的結果對朝廷只會有益無害,因為政見的不同隨之而來的是人身攻擊甚至官場的打擊。但是陳廷敬自始至終都沒有參與到這兩派中的任何一方, 甚至在覺察到康熙對黨爭的明確態度後,主動蒐集證據,協助康熙平定了朝廷內部的黨爭局面。

    《大清帝國》中的陳廷敬和康熙

    王躍文總結陳廷敬的特點時說: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幹;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德才兼備又能夠審時度勢,明哲保身的同時還能夠堅持底線,這樣的人物即使在現在也是眾人學習的楷模,所以康熙稱他為“寬大老成,幾近完人”也是很準確的。

    參考文獻:

    張連文:《陳廷敬與清初政治》,《黑河學刊》2011年第10期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任茂堂主編:《陳廷敬大傳》,太原: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

  • 10 # 漢周讀書

    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的老師陳廷敬堪稱清初反貪歷史上最為傑出的人物,他先後擔任文淵閣大學士、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修官等官職。

    陳廷敬為人宅心仁厚,做官清正廉潔,精明能幹,不畏權貴,曾鐵腕反腐,扳倒了很多貪汙腐敗的高官。

    康熙帝做了六十一年皇帝,陳廷敬輔佐他五十三年,長達半個多世紀。

    陳廷敬任戶部尚書的時候,掌管朝廷財物。某一天,八歲的康熙帝找到老師,歪著頭跟他說:“陳老官兒,你借我一些錢如何?”

    陳廷敬說:“萬歲爺,您借錢要做什麼?”康熙帝回答說:“隨便玩玩唄!”陳廷敬說:“可以!不過要等我發工資有了錢之後,才能借給你。”

    康熙帝輕蔑地哼了一聲:“哼!你那點俸祿有幾個錢,我說的是借國庫裡面的錢,要想玩得開心,起碼也得三萬五萬銀子吧?”

    陳廷敬回答說:“回皇上,朝廷早有規定,國庫裡面的錢,任何人也不能挪用,您身為一國之君,更應以身作則,臣不敢借給您!”

    小皇帝生氣了:“那你走吧!走吧!”陳廷敬行禮後退了幾步,準備轉身離開的時候,聽到小皇帝在發牢騷:“國庫裡面的銀子為啥朕就不能借呢?明明是在小瞧朕嘛,等朕親政的時候,第一件事兒就是砍了你的頭!”

    皇帝正在氣頭上,陳廷敬不便再說什麼,默默離開了。

    六年後,康熙帝開始親政,他可能早把殺陳廷敬的事兒忘了,可是陳廷敬還記憶猶新,他主動提出辭職,康熙帝終於想起了童年借錢的事兒,於是找到老師說:“當年老師做得對,那時候朕還小,不懂事,您可不要往心裡去啊!”

    陳廷敬非但沒有被砍頭,反而得到了康熙帝的重用,成為倚重的大臣之一。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陳廷敬逝世,康熙帝“深惜之”,親筆寫下輓詩追悼老師。

    康熙帝對陳廷敬評價是——“寬大老成,幾近完人。”皇帝評價臣子能用到“完人”一詞,這在歷史上極為罕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血壓可以不吃藥嗎?不吃藥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