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奇葩中的戰鬥葩21192043

    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很多。國力,外交,軍力,地形,氣候,指揮都會有影響。

    趙國胡服騎射後軍力大增,但是國力沒有像商鞅變法一樣產生根本的提升,這也在長平三年的對峙中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秦國雖然精疲力盡,但是最終撐了下來趙國沒有能夠,國力差距太大。

    其次,趙國地勢不好,北方遊牧民族威脅太大,長期困擾趙國北方安定,牽扯了大量兵力和財力防守。

    第三外交政策,趙國在長平和秦國對峙,整個上黨郡七十多個城池,平常一仗斬首數萬才能連下兩城,這一個地方相當於三十場中等殲滅戰的成果。趙國虎口奪食,必然引起秦國強力反彈,既然做了決定就要預測到這個結果,沒有能力承受秦國傾國之力打擊,那就別去招惹,最終,趙國是敗在決策層的搖擺上,又想拿郡。又不想打仗,打起來了,又想議和,打打停停,最終讓騎牆的觀望國家最終倒向秦國,內外交困,最終失敗。

    最後,戰場指揮和自然條件等隨機因素,趙括水平不如白起,加上趙國大旱。

    不過,趙括只是給趙國決策層背鍋的倒黴蛋而已。

  • 2 # 鑑史馬後炮

    趙國長平之戰慘敗說到底,是對當時戰爭認識程度不夠全面所至。一方面高估了自己;一方面低估了秦軍。高估了自己主要是高估了趙括;低估了秦軍主要是低估了秦軍強大的綜合國力。

    “胡服騎射”顧名思義,當時的改革是針對北邊的拒匈人侵襲的一項軍事改革。這項改革是針對匈奴人的遊騎作戰模式而進行的,因在地處華北平原的匈奴人善於遊騎突襲,傳統的軍制由於輜重的牽制無法靈活快速機動的原故,故易胡服訓騎射以適應匈奴人的作戰方式,從而達到有效抵抗匈奴人入侵的目的。這種作戰方式優點在於:比中原傳統軍隊機動速度快,便於發動突襲;缺點在於:不適合山地作戰,不適合於長時間的連續作戰。

    從長平古戰場的地形來看,趙軍以胡服騎射為主的軍隊,根本無法在這種山地與河流交錯的地形有效展開,這種地形更有利傳統步兵作戰。而趙軍的軍事改革著重於騎兵,步兵必然比不上秦軍的步兵精銳。這大概是廉頗為什麼堅持以壁壘堅守不出的原因之一。

    從圖中作戰區域的地形地貌來看,趙國的優勢軍力——騎兵根本無法在上黨高地有效展開,從趙國投入的40萬兵力來看,以趙國騎兵為主體的軍隊來算,至少一半以上的趙國騎兵不得不臨時下馬充當步兵來使。這種情況如果按廉頗的堅守策略來進行,問題並不大,畢竟秦軍根本無法突破趙軍的壁壘。

    問題在於秦軍遠離國境500公里作戰竟然能挺住趙軍三年的堅守不出而不退軍。決心之大、意志之強、財力之厚,是趙國上下都估計不到的。

    由於秦軍長時間的不退,也打破了廉頗所設想的“堅守不出,待秦軍無法供給知難而退”局面,趙孝成王對廉頗的信心動搖,換上年輕的趙括採取了冒險出擊的策略主動出擊後,秦軍一方面佯裝敗退,一方面派出奇兵奪取故關、長平關,切斷趙軍退路後,又派出騎兵快速將趙軍圍困,至此趙軍無力迴天。

    長平秦軍之勝,換句話說,秦軍倚強大的意志、決心和財力迫使趙軍懷疑自己當初正確的策略是錯誤的,使其改變當初正確的做法而取用錯誤的做法而走向了慘敗。看來過分信任也是一種實力。

  • 3 # 津城沐雨

    這主要由五個原因造成的。

    第一,趙國的騎射改革,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但是秦國的商鞅變法塑造的軍隊實力也不弱。

    第二,趙國的綜合國力不如秦國。趙國的胡服騎射只是軍隊的改革,而秦國的商鞅變法則涉及到方方面面。

    第三,趙國雖強,但是耕地面積有限,遇到災荒,糧草不濟;而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和治理關中,佔領成都平原,有了兩大糧倉,打持久戰拖的起,而趙國就不行了。

    第四,趙國對戰爭判斷的失誤,外交失策,造成孤軍奮戰,最終慘敗。

    第五,趙國軍隊的胡服騎射,更有利於野戰,但是打陣地戰優勢就會大大降低。

    綜上所述,趙國在長平之戰中遭到慘敗。

  • 4 # 超然視野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最為重要的一場大國戰爭,此戰基本上掃清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最後一個軍事強國,此戰後山東六國再也沒有實力對抗秦國!然而歷史往往會過於現實,而大眾又習慣同情和憐憫弱者或失敗的一方,明明趙國胡服騎射的軍隊更具備機動性,為何在長平之戰中會慘敗呢?

    實際上就長平的地理而言,距離上更接近趙國的核心區域,而遠離秦國,趙國的騎兵更是以機動能力擅長,尤其是騎兵遠超過步兵的機動能力,但是長平之戰前期,廉頗老將軍帶領的趙軍反而以營壘固守,但這一戰略非常湊效,秦國也沒有太好的方法打破營壘!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趙國軍隊胡服騎射後以騎兵見長,為何廉頗老將軍只是以步兵更擅長的營壘固守呢?為何不機動作戰而以機動能力消滅秦軍呢?很顯然廉頗老將軍作為久經沙場的老將軍不可能不清楚這一點,之所以沒有動用騎兵,是以為趙國軍隊在野戰中根本不是秦軍對手!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組建了一支機動能力極強的騎兵,但是趙國的改革並沒有在社會結構上有所突破,趙國仍然是各層分封制下的國家,也就意味著趙國的國家動員效率不如秦國,而在綜合國力上的差距也讓這種趨勢放大了,而國力的不濟讓趙國能夠在趙武靈王時期蓄養騎兵,但不能長期的持有!也就是說趙國的騎兵戰鬥力和規模已經嚴重下降了!

    而秦軍方面,在長平之戰後期白起帥秦國騎兵斷趙軍後路糧道,最終讓趙國軍隊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而不得不選擇投降,可見秦國當時也有規模和戰鬥力客觀的騎兵,那麼也能證明廉頗老將軍不和秦國野戰顧慮是正確的,至少秦國的騎兵可以有效的牽制趙國的騎兵!

    那麼既然雙方都有規模可以抗衡的騎兵,戰爭就成了雙方國力的對比和消耗了,長平之戰秦趙兩國的消耗都是巨大的,但是秦國相對於趙國要有不少優勢,秦國國土面積更大且更靠近南方,而秦國的動員效率也遠高於趙國,這樣的實力對比想必已經很清楚了!趙國的戰敗是必然的!

  • 5 # 鴻哥iouyh福小鋪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這句話不是隨便說說,而是浸透了上下五千年的血淋淋教訓。

    而且臨陣換將也是大忌。

    譬如人走政息,過渡期間,上下指揮不暢,人心浮動,對手會放棄這麼好的一個機會嗎?

    更何況這是一個反間計,自然不會放棄而且會加碼,除了施加壓力,保持攻勢,更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運作。

    因此趙括就成了一個歷史笑柄。

    沒辦法,就算他不是紙上談兵,但換人卻是秦國操作,這一點是不爭的事實。

    秦國佔據主動,對趙國實情瞭如指掌,趁你病要你命,在趙括還沒能夠完全掌控軍隊就立即動手。

    軍令如山,一群精銳就這麼被葬送了。

    哪怕不情願,但陷於如此環境,還能怎樣呢?

    兵敗如山倒,即便再牛的精銳也攔不住趨勢。

    白起是不會給對手站穩腳跟,穩定心神的機會,一打就打到底,而且。。。。。。

  • 6 # 衣賜履讀通鑑

    疑雲重重的長平之戰

    衣賜履按:終於到了長平之戰了。按照一慣的觀點,趙國之敗,敗在換廉頗為趙括,導致四十萬趙軍被坑殺,趙國從此江河日下。在細讀這段故事時,產生了很多疑問,於是在網上查閱了許多資料,疑問更甚。今天,我們先把長平之戰的基本情況記錄下來,並提出一些疑點,明天加以探討。

    前262年,南韓上黨郡長馮亭向趙國獻地,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

    肥肉?陷阱?

    秦國武安君白起進攻南韓,攻克野王(河南省沁陽市)。上黨與外界通道被切斷。上黨郡長馮亭,與高階將領決定:去都城新鄭的道路已經斷絕,秦國軍隊每日推進,南韓又無法接應救援,不如將上黨獻給趙國,趙國如果接受,秦國必定進攻他們;趙國面對秦兵,一定會與南韓親善,韓、趙聯為一體,就可以抵擋秦國了。

    於是派使者去告訴趙國說,我們南韓無法守住上黨,想把它獻給秦國,但郡中官員百姓都心向趙國,不願做秦國的屬下。我們現有大邑共十七個,願意恭敬地獻給趙王!趙孝成王趙丹問平陽君趙豹意見,趙豹說,聖人認為接受無緣無故的利益不是好兆頭。

    趙丹說,別人仰慕我的恩德,怎麼能說是無緣無故呢?

    趙豹說,秦國蠶食吞併南韓土地,從中切斷,不使他們相通,本來以為可坐待上黨歸降。南韓人之所以不把上黨獻給秦國,就是想嫁禍於趙國。秦國付出千辛萬苦而趙國坐收其利,即使我們強大也不能這樣從弱小手中奪取利益,何況我們本來就弱小無法與強大秦國相爭。這難道還不是無緣無故嗎?我們不應該接受上黨。

    趙丹又問平原君趙勝,趙勝勸趙王接受。趙王於是派趙勝前去接收,封原上黨郡長馮亭為華陽君,賜給他三個萬戶的城市做封地;又封縣令為侯,賜給三個擁有千戶百姓的城鎮做封地。其他官吏,一律擢升三級。

    衣賜履說:如果從唯結果論出發,趙豹是對的,趙勝是錯的。但是,如果長平之戰,趙國勝利了呢?那時又該怎麼評價趙勝、趙豹?

    問題:趙國接收上黨,是圖眼前之利,還是有別的企圖?

    如此外交

    前260年,秦國派左庶長王齕(讀如禾)攻陷上黨(山西省長子縣)。上黨百姓逃往趙國。趙國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山西省高平縣西北),接應上黨逃來的百姓。王齕於是揮軍攻打趙國。趙軍迎戰,連戰連敗,一員副將和四名都尉陣亡。趙孝成王趙丹與大臣樓昌、虞卿商議,樓昌建議派地位高的使節與秦國講和。

    虞卿反對說,和與不和,控制權在秦國;秦國現在已下決心要大破趙軍。我們即使去求和,秦國也不會同意。我們不如派出使者用貴重珍寶拉攏楚國、魏國。楚國、魏國一接受,秦國就會疑心各國重新結成了抗秦陣線,那時講和才可成功。

    趙丹不聽虞卿的意見,指派重臣鄭朱赴秦國求和,秦國表示歡迎。趙丹對虞卿說,你看怎麼樣,秦國歡迎我們的做法。虞卿說,那就更糟了,不等和談成功,趙軍就要被秦軍擊破了。為什麼呢?各國都派使者赴秦國祝賀勝利,鄭朱是趙國的重臣,秦王、范雎肯定會把鄭朱來求和的事向各國使節宣揚,各國看到趙國派人去求和,就一定不會再出兵援救趙國;秦國知道趙國孤立無援,就愈發不肯講和了。

    不久,秦國果然大肆宣揚鄭朱來使,但就是不與趙國進行和談。趙軍連吃幾次敗仗,廉頗下令堅守營壘,拒不出戰。趙丹感到廉頗損兵折將後膽小如鼠,不敢迎敵,非常惱火,多次加以訓斥。應侯范雎於是派人帶著金銀珠寶到趙國施行反間計,到處散佈說,秦國所怕的,只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做大將(趙奢生卒時間不詳,前271年,趙奢還是個收稅小官兒,前270年,領兵大敗秦軍,前269年,與田單談論兵法,到本年卻似乎已去世好幾年了)。廉頗好對付,而且他也快投降了!趙丹中計,便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大將。藺相如勸阻說,趙括只知道死讀他父親的兵書,不知道隨機應變,不能換將啊!趙丹仍是不聽。

    問題:趙國為什麼換將?為什麼換趙括為主帥?趙國難道沒有別的大將可用了嗎?

    免死金牌

    起初,趙括從小學習兵法時,就自以為天下無人可比。他曾與父親趙奢討論兵法,趙奢也難不倒他,但終究不說他有才幹。趙括的母親詢問原因,趙奢說,帶兵打仗,就是出生入死,而趙括談起來卻很隨便。趙國不用他為大將也還罷了,如果一定要用他,滅亡趙軍的必定是趙括(為什麼這麼說?如果是普通人家,這麼說行不行?既然這麼說,就是說有當大將的可能,難道,就因為是趙奢的兒子,沒有任何履歷,也可以當大將?)。待到趙括將要出發,他的母親急忙上書,指出趙括不能重用。

    趙孝成王趙丹問,為什麼?

    趙母說,當年我侍奉趙括的父親,他做大將時,親自去捧著飯碗招待的有幾十位,他的朋友有幾百人。大王及宗室王族給他的賞賜,他全部分發給將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理睬家事。而趙括剛剛做了大將,就向東高坐,接受拜見,大小軍官沒人敢抬頭正臉看他。大王賞給他的金銀綢緞,全部拿回家藏起來,每天忙於察看有什麼良田美宅可買的就買下。大王您以為他像父親,其實他們父子用心完全不同。請大王千萬不要派他去。(對比年羹堯,那個派頭兒,那個範兒,不比趙括牛逼多了?為什麼年羹堯打勝仗?)

    趙丹說,老太太你不用管,我已經決定了。

    趙母說,萬一趙括出了什麼差錯,我請求不要連累我們老趙家其他人。

    趙丹同意了趙母的請求。

    問題:為什麼在準備任用趙括為將時,趙母不出來反對,而是在趙括準備出發時才向趙王上書?

    魂斷長平

    秦王嬴稷聽說趙括已經上任為大將,便暗中派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改王齕為副將,下令軍中:誰敢洩露白起為上將軍的訊息,格殺勿論!趙括到了趙軍中,全部推翻原來的規定,調換軍官,下令出兵攻擊秦軍。白起佯裝戰敗退走,預先佈置下兩支奇兵準備截擊。趙括乘勝追擊,直達秦軍營壘,秦軍堅守,無法攻克。這時,秦軍一支二萬五千人的奇兵已切斷了趙軍的後路,另一支五千人的騎兵堵截住趙軍返回營壘的通道,趙軍被一分為二,糧道也斷絕。武安君白起便下令精銳輕軍前去襲擊,趙括迎戰,不能取勝,進退維谷,只好堅築營壘等待救兵。

    問題:趙括帶四十萬大軍,被兩萬五千秦軍切斷後路,被另一支五千人的秦軍堵截住返回營壘的通道,導致趙括無法撤軍,從雙方軍力對比上來看,非常不可思議。

    秦王嬴稷聽說趙軍運糧通道已經切斷,親自駕臨河內(河南省黃河以北),徵發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調往長平(山西省高平縣西北),封鎖所有道路,阻斷趙國救兵及運糧。

    齊國、楚國企圖援救趙國。趙軍缺乏糧食,向齊國請求接濟,齊王田建拒絕。大臣周子說,趙國對於齊國、楚國來說,是一道屏障,就像牙齒外面的嘴唇,唇亡則齒寒。今天趙國滅亡了,明天災禍就會降臨齊國、楚國。援救趙國,刻不容緩。而且,援救趙國是最高道義,抵抗秦軍將獲得威名,不去做此事反而愛惜糧食,這樣為國家決策是個大錯!田建不聽。

    問題:齊國、楚國既然企圖援救趙國,為什麼沒出兵?甚至,齊國連糧都不借?他們當真願意援救趙國嗎?

    九月,趙軍已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都在內部暗中殘殺,互相吞吃。趙括窮急,便下令進攻秦軍營壘,想派出四支隊伍,輪番進攻,到第五次,仍無法突圍。趙括親自率領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趙軍於是全線崩潰,四十萬士兵全部投降。白起說,當初秦軍已攻克上黨,上黨百姓卻不願歸秦而去投奔趙國。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會有後亂。於是使用奸計把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個年歲小的回到趙國,前後共殺死四十五萬人,趙國大為震驚。

    問題:秦趙之間這場仗,究竟打了多長時間?《史記》上說,本年四月,趙國派廉頗抵禦秦王齕軍,九月長平之戰結束,也就是說,整場戰爭持續了五個月。但《呂氏春秋》上說,秦雖大勝於長平,打了三年才決出勝負。是五個月還是三年,對於戰爭勝負的原因至關重要,不可不察。

    趙括在前方苦苦等待援軍,竟然一直沒有等到,是何道理?

    雙方各傷亡多少人?

  • 7 # 劉一千五

    趙武靈王是個超前人物,在吳起,商鞅之後在趙國排除一切障礙,銳意自強不息,推行"胡服騎射,取得極大成功。三年後滅中山國,設雲中,九原郡,直接威脅秦國北方。平代地,拒燕國,抗匈奴。一度稱雄七國。

    胡服騎射,給了趙國一支鐵軍,是在武靈王在世的時候。武靈王死後,惠文王即位,一場禍亂讓趙國失去鐵腕領導。秦昭王才敢向趙惠文王詐騙和氏璧,然後找趙王麻煩。挑起秦趙戰爭。

    長平之戰。趙國上層的王族大臣把一副好牌打錯。這岸上人走錯路,船上人就遭淹了。再強的軍隊,不在正確的地方作戰,也取不了勝利果實。這事怨不得武靈王,要怨, 追責應該找上頭的趙惠文王,平原君,再找前線元帥趙括等人,與廣大將士沒一點關係。縱使一支特種部隊穿越過去,回到長平戰場,在趙括手下也是一群待宰的羊。

    趙國在長平的慘敗,不在軍隊,而在指揮排程,更在於趙王輩對秦抱有幻想,貽誤戰機,害慘整個趙國。

  • 8 # 關東俠客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以後,趙國的軍事力是強大了,但是戰爭勝負的因素不僅僅在於軍事力量,更虛要有強大的國力,強大的後勒力量。長平之戰趙國敗在糧食供應上。戰國後期,秦國進攻南韓把其領土攔腰斬斷。南韓上黨郡守把土地獻給趙國。趙國這種虎口撥牙的手段令秦國相當憤怒。長平之戰因此爆發了,雙方參戰人數超過百萬人,是古代最大的一次會戰。趙國派出老將廉頗作為統率四十萬趙軍堅持了兩年。廉頗採用守勢擋住了秦軍進攻,這時候趙國糧食出現危機,趙國本來缺泛產糧區無力長期支援這麼大的戰爭,向齊國求糧遭到拒絕。趙國只有速戰速決來結速戰爭。於是年輕將領趙括閃亮登場,後人說他喜歡"紙上談兵"這是不正確的,那個時候紙還沒有發明出來,怎麼能寫兵法呢!趙括主動出擊是趙國不得己的選擇。當時秦國也好不了多少,秦軍傷亡慘重,糧食也相當緊張,秦昭王和丞相範睢實行反間計賄賂趙國當權者郭開實行反間計,然後派名將白起做統率。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最後決戰開始,趙括主動出擊,白起撒兵用誘敵深入辦法斷趙軍後路,趙軍斷糧被秦軍圍住。秦國傾全國之兵把十五歲以上的男丁都打發到前線。趙括在突圍時戰死,四十萬趙軍投降後被活埋。長平之戰後趙國一蹶不振,六國更無力對抗秦國。可見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戰爭的勝敗取決於國力古今都是如此。

  • 9 # 月上柳梢0315

    經過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敗北是偶然嗎?

    長平之戰持續了三年,趙國軍隊被秦將白起殺死,超過40萬人。從那以後,趙國一蹶不振。許多網友認為,在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趙國戰力強大,甚至能和秦國比肩,為什麼會輸呢?聽我這個愛歷史的寶媽給你分析一下吧!

    長平之戰的起因

    公元前270年,秦國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準備先拿下魏國,再攻打南韓。在公元前262年,秦國攻佔了南韓的野王——就是今天的河南秦陽,使上黨郡成為與都城的失去聯絡的孤島。韓桓惠王為了讓秦國停戰,被近無奈之下,讓郡守馮亭獻出上黨郡。馮亭左思量右思量,決定借用趙國之力對抗秦國,就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了趙國。趙國把上黨郡納入自己國家的版圖,這種作死的行為引起了秦國的強烈不滿,秦國決定給趙國一點顏色看看,就出兵攻打趙國。

    在這場歷時3年的以趙國慘敗的戰役中,趙國輸在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雙方實力的比拼,趙國略遜一籌

    一看雙方參戰兵力:趙國約45萬人,秦軍約60萬,趙國比秦國少15萬,在冷兵器時代,人數的多寡是實力參照的重要指標;

    二看雙方士兵的裝備: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不僅加強了中央集權,也使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經濟的增長加大了軍費的投入,改進了士兵的裝備;

    三看雙方士兵武力值:秦國是步兵為主,趙國是騎兵為主。其實雙方的武力值都差不多,畢竟所處的時代擺在那裡。

    二是長平之戰的地形:

    古長平(山西晉城高平市的長平村)。這裡三面環山,地勢非常險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都說天時不如地利,長平的地形更有利於以步兵為主的秦國,趙國雖然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但是主要是以騎兵為主的戰力,騎兵相對步兵的優勢在於機動性強,凡是山地、沼澤這類不利於機動的地形都不利於騎兵,長平就是以山地為主,趙國騎兵的優勢在這裡無用武之地。趙國在地形這一塊就失了先機。

    三是趙國用人不當:

    秦王王齕在長平向趙軍發起了進攻,趙王命令廉頗迎戰。廉頗的軍隊對秦軍發動了進攻,但是他被擊敗了幾次。因此,廉頗改變了戰略,決定利用有利的地形,以逸待勞,準備先挫挫秦軍的銳氣,然後等待再次進攻的有利機會。趙王對廉頗堅持拖延戰術表示不滿,並多次派人指責廉頗。

    秦採取了反間計,散佈謠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善用兵法的趙括。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決定更換將領,派趙括接替廉頗。秦國得知後,暗地裡任命白起為上將軍,白起突襲了趙括部隊的後方,切斷了趙括的後方道路和糧草供應。趙括的主力部隊沒有食物長達46天,飢腸轆轆,被困其中。剩餘的趙軍被趙括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數番衝擊仍突圍失敗,他率領軍隊強行突圍時,自己不幸被亂箭射死了。趙國的軍隊失去了主將,人心浮動,剩下計程車兵就投降了秦將白起。白起怕趙國軍隊再次反抗,為重創趙國,就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回年齡較小計程車兵200餘人。

  • 10 # 奧德修斯蛇夫座聖鬥士

    趙國在長平之戰,輸給秦國是因為白起。別說趙括紙上談兵不行,廉頗上也不行。甚至是李牧來了也不行。沒人打得過白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臺北故宮十大國寶的故事、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