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宗伯正曜
-
2 # 樊虛
譚嗣同的絕命詩意指哪般?
獄中題壁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據說此詩被梁啟超篡改過,為了掩飾“圍園殺後”未遂之舉。這裡不辨真偽,僅就文字作一己釋義。
“望門投止思張儉”,變法事敗,參與者面臨劫難,懇望同志設法保全自身,冀望民眾不畏危險救助志士,像對待張儉那樣。(張儉,東漢末期人,任地方官時,嚴劾宦官家屬作惡,為人稱道;後陷黨錮之禍,逃亡;很多人敬其耿介,冒株連大罪收留他,以至有人被滅門,有郡縣因此殘破。“望門投止”指上門求宿。)
“忍辱須臾待杜根”,勉勵同志,不幸被捕,要忍一時屈辱,總有出頭再起的機會,像杜根那樣。(杜根,東漢安帝時任郎中,上書請攝政的太后還政皇上,得罪太后,被判裝麻袋摔死。行刑者敬其大義為君,用計助他脫身。杜根蟄伏十五年,太后死,復出。)
“我自橫刀向天笑”,“我”又怎麼做呢?“我”將坦然赴難。“橫刀”指戰鬥精神、不屈姿態,並非真的拿著刀。譚嗣同曾拒絕逃跑建議,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變法而流血者,此國所以不倡也;有之,請從嗣同始。”譚嗣同事先已下死義決心。
“去留肝膽兩崑崙”,“去留”指死生,“肝膽”指胸懷、心志,“崑崙”象徵華夏,這裡指國家;死,是為國而死,如果生還,繼續為國奮鬥;在生死兩種狀態,都胸懷國家,所以說“兩崑崙”。很多論述,說“兩崑崙”指兩個人,那麼,“留人”的意思就與一二句重複,明顯跟前句“橫刀向天笑”的豪邁氣概接不上,消解捨身取義的意旨,造成整首詩格局狹隘,失去感人力量。
-
3 # 四季美文
《獄中題壁(絕命)》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問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投止:投宿。
思:充分表現出作者對友人、同志的擔心和思念。
張儉:東漢末高平人,字元節,曾為東部督郵,因上書劾殘害百姓的侯覽,被誣為結黨營私,被迫逃亡。人們尊敬張儉的品行名聲,都冒險接納他。(見《後漢書·黨錮列傳·張儉》)這裡是比喻康有為。
忍死:裝死。
須臾:不長的時間。
待:以期待杜根回朝再行新政來抒寫自己對變法矢志不移的堅定信念。
杜根:東漢安帝時人,曾做郎中。當時鄧太后臨朝專政,杜根上書勸鄧太后歸政給安帝。太后大怒,讓人把杜根裝在口袋裡,在殿上摔死。執法人敬仰杜根,施刑沒有過分用力,刑畢拖出,等他甦醒。他詐死三日,太后使人驗視,見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終得以脫。後隱身酒店,等太后被誅,才復官職。這裡用以期望自己和被捕的戰友們,要像杜根一樣為了將來報效“聖主”而忍死等待。張儉、杜根,都是歷史上反對太后專政和宦官擅權而遭到迫害的著名人物,和維新派當時的遭遇性質有近似之處,故引以為喻。
橫刀:屠刀,意謂就義。
去留肝膽兩崑崙:去者和留者都是頂天立地,光明磊落的。兩崑崙,似指變法派領袖康有為和作者自己,康有為在變法失敗後,出國避難。作者拒絕出走,準備犧牲。此所謂一“去”一“留”。又據梁啟超《飲冰室詩話》十八條:“所謂兩崑崙者,其一指南海(康有為),其一乃俠客大刀王五,……瀏陽少年常從之授劍術,以道義相期許。戊戌之變,瀏陽與謀奪門迎闢(指謀救光緒帝),事未就而瀏陽被逮。王五懷此志不衰。”
這首詩是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作者被害前於獄中所寫的絕命詩。當時譚嗣同勸告梁啟超出國避難,以儲存變法派力量,而自己卻拒絕了親友們要他避難的勸告。他慷慨激昂地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梁啟超《譚嗣同傳》)決心以身殉難,以警世人。作品表現了作者臨危不懼、堅貞不屈的氣概和情操。“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大義凜然,筆力千鈞,正是作者決心為變法運動的進步事業英勇獻身的高尚精神的真實寫照。
這首詩表達了對避禍出亡的變法領袖的褒揚祝福,對阻撓變法的頑固勢力的憎惡蔑視,同時也抒發了詩人願為自己的理想而獻身的壯烈情懷。
“望門投止思張儉止”這一句,是身處囹圄的譚嗣同記掛、牽念倉促出逃的康有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懷。私心祈告:他們大概也會像張儉一樣,得到擁護變法的人們的接納和保護。
“忍死須臾待杜根”,是用東漢諍臣義士的故事,微言大義。透過運用張儉的典故,以鄧太后影射慈禧,事體如出一轍,既有對鎮壓變法志士殘暴行徑的痛斥,也有對變法者東山再起的深情希冀。這一句主要是說,戊戌維新運動雖然眼下遭到重創,但作為銳意除舊佈新的志士仁人,應該志存高遠,忍死求生。等待時機,以期再展宏圖。
“我自橫刀向天笑”是承接上兩句而來:如若康、梁諸君能安然脫險,枕戈待旦,那麼,我譚某區區一命豈足惜哉,自當從容地面對帶血的屠刀,沖天大笑。對於死,詩人譚嗣同早有準備。當政變發生時,同志們曾再三苦勸他避居日本使館,他斷然拒絕,正是由於他抱定了必死的決心,所以才能處變不驚,視死如歸。
“去留肝膽兩崑崙”,對於去留問題,譚嗣同有自己的定見。在政變的第二天,譚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館見梁啟超,勸其東遊日本。他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今南海(康有為)之生死未可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吾與足下分任之。”他出於“道”(變法大業、國家利益),也出於“義”(君臣之義、同志之義),甘願效法《趙氏孤兒》中的公孫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鄉的行節,以個人的犧牲來成全心目中的神聖事業,以自己的挺身赴難來酬報光緒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時,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熱血能夠驚覺苟且偷安的芸芸眾生,激發起變法圖強的革命狂瀾。在他看來,這偉大的身後事業,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們的推動和領導。基於這種認知,他對分任去留兩職的同仁同志,給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評價:去者,留者。路途雖殊,目標則同,價值同高,正像崑崙山的兩座奇峰一樣,比肩並秀,各領千秋風騷。
這首詩巧於用典,寄意深永。短短二十八字,連用兩個典故,其學力之深富、史籍之純熟,可見一斑。尤其是,這兩個典故用於此情此景,確當精切,二箭而三雕:一是剖露了對出亡諸君的深心祈禱,傳達了對身處逆境中的同道者的諄諄叮囑;二是表明了對未來的堅定信念和殷切希望,相信變法者會有出頭之日;三是直接影射著慈禧專權的畸形政治,暗含著對其殘暴行徑的憤慨與蔑視。
詩歌氣勢宏大,筆走風雷。面對人頭落地的血的現實,詩人沒有顫慄,沒有悲傷,有的只是人格上的凜然難犯,心靈上的無比坦然;於是,他從容不迫,昂首向天,臨危不懼,縱聲大笑。這笑,既是強者的笑、英雄的笑,也是冷峻的笑、輕蔑的笑,還是輕鬆的笑、快慰的笑;這笑。不僅內涵豐富,而且使一首主題沉重的“死亡之詩”頓時有了讓人蕩氣迴腸的生命活力,在藝術上堪稱破“滯”妙筆。
全詩用典貼切精妙,出語鏗鏘頓挫,氣勢雄健迫人。詩中寄託深廣,多處運用比喻手法,使胸中意氣奈情的表達兼具含蓄特色。
-
4 # 雲逸109901336
知道,主要是勉勵獄外的同志(帝黨)堅持鬥爭,上諫是行不通的,只有推翻太后及其幕僚的統制,皇上才能歸政,變法。他大意凜然,形象地寫出,他死了,魂靈也會像崑崙一樣屹立在天地之間!
-
5 # 飛火流雲
清朝末年有一個叫譚嗣同的,號壯飛,湖南瀏陽人。雖說博學多才,偏又屢試不第。此公性豪爽,喜交遊,常懷報國之志。甲午戰爭後,憤然從日本棄學回國,同康有為,梁啟超等仁人志士一道,協助光緒皇帝變法維新,力圖強國。
後被慈禧太后察覺,逐幽禁光緒帝於海南瀛臺,捕殺了大批維新黨人。譚嗣同就義前在獄中牆壁上留下了這麼一首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崑崙。
這首詩乍看來似乎有點摸不著頭腦,因為前兩句提了兩個典故,“望門投止思張儉”中的張儉,東漢末年高平人,因揭發貪官反遭誣陷,被迫流亡避禍,途中有百姓感其恩德收留照顧。“忍死須臾待杜根”,杜根是東漢末年定陵人,曾上書要求鄧太后還政於漢安帝,太后大怒,命人將杜根裝於布袋摔死,行刑者慕其為人,讓他裝死才得以逃生。肝膽是指志同道合的維新黨人,兩崑崙據說是己逃到日本的康有為和瀏陽俠客大刀王五。
全詩總的意思是希望別的維新黨人能像漢代的張儉和杜根一樣,能得到別人的幫助,順利脫逃,為維新黨保留實力。我會慷慨赴死,用我的死喚醒更多的人。期待康有為和大刀王五能和其它同仁一道東山再起。
結局大家都知道,譚嗣同,楊深秀,劉光第,楊銳,林旭,康廣仁被斬於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相傳臨刑時,譚嗣同大聲疾呼“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那些為國為民的志士們就這麼英勇的就義了,可悲的是許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竟把他們看成“亂黨”,朝他們吐口水,扔雞蛋,扔菜根,真是死得憋屈。看來任何一次脫離民眾的革命,註定是要失敗的。
-
6 # 棠城流沙
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稱戊戌六君子之一。1898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被殺,年僅33歲。
譚嗣同《獄中題壁》詩曰:“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張儉東漢未年人,因彈劾宦官侯覽,被反誣結黨營私,被迫逃亡。人們敬重他的聲望品行,都願冒著危險去接納他。作者把忍死的東漢杜根和自己相比,表現出他視死如歸的
英雄氣概。詩的最後兩句為,我自赴一死,橫刀向天大笑,去和留下的同志都是光明磊落,肝膽相照,像崑崙山一樣巍巍高大!
《獄中題壁》
望門投宿我想起東漢張儉,
還有忍死求生瞬間的杜根。
屠刀架在脖子上向天大笑,
我走了留下肝膽相照同志,
都像似那峻拔的巍巍崑崙!
-
7 # 生活領域小感受
望門投止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崑崙。
這是譚嗣同先生的《獄中題壁(絕命)》。
甲午戰爭失敗,一群熱血沸騰的中國文人深思救國,以康有為,梁啟超,潭嗣同等為代表的愛國志士,在光緒帝的支援下,開始維新變法。但由於維新變法觸及到了權貴們的利益,所以只進行了一百零三天,就被慈禧太后等人給鎮壓了,這次變法歷史上也稱“百日維新”。
譚復生,也就是譚嗣同,"戊戍六君子"之一,他不是保皇派,而是一個革命者。維新失敗,康有為早已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而譚嗣同拒絕出走,他表示:"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因此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在英勇就義之際在獄中牆壁上題詩,"喊出”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前兩句是借用古代典故警示後人,後兩句則是他大義凜然,不畏生死的精神狀態和決心的真實寫照。他想推翻清朝,用他的熱血,讓世人看清楚清朝的真相, 打消對清朝的幻想。這是何等的氣魄,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
-
8 # 農夫934813
譚嗣同(1865年-1898年),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1898年參加領導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拒絕逃亡日本,決心要做“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在獄中。慷慨題寫了《獄中題壁》,以明“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決心。
這首詩表達了對避禍出亡的變法領袖的褒揚祝福,對阻撓變法的頑固勢力的憎惡蔑視,同時也抒發了詩人願為自己的理想而獻身的壯烈情懷。
“望門投止思張儉”是說,跑到哪裡,天黑了,就到哪家住宿,眾人都敬重我們做的事是救國救民的大事,即使家破人亡,也會收容,庇護的。詩人的借典述懷,衷心祈告。身處囹圄詩人,首先想到的是避禍出亡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安危,表達了對他們的褒揚和祝福。
“忍死須臾待杜根”承句是用東漢諍臣義士杜根的故事,微言大義,變法雖然遭到重創,但活著的志士仁人,應該志存高遠,忍死求生,等待時機,以期再展宏圖。既有對鎮壓變法保守者痛斥,也寄寓了對變法維新運動東山再起的希冀。
“我自橫刀向天笑”,全詩至此,話鋒一轉,談到了我對死的態度。區區一命豈足惜,我自當從容地面對帶血的屠刀,沖天大笑而去。
詩人為何要必死?這也有詩人要報“光緒”皇帝的知遇之恩的因素,君王尚在囚禁之中,生死未卜,君辱臣死,我哪能偷生。“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其次,也有詩人的自責。1898年7月30日,光緒帝頒密詔給楊銳,囑維新派妥籌良策,推進變法。密詔中說:“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它?”後,形勢愈發緊迫,手無兵權的維新派情急亂投醫,將目光投向了袁世凱。譚嗣同於9月18日夜訪袁世凱,要袁帶兵入京,除掉頑固派。而袁世凱於二十日晚趕回天津,向榮祿告密,榮祿密報西太后。9月21日,西太后發動政變,譚嗣同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帝,但措手不及,計劃均告落空。自己做事不密,使主處險,何立於天地之間。最主要的是,詩人要以死殉變法,用犧牲去作最後一次反抗,以喚醒華人,激勵後來者。詩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去留肝膽兩崑崙”。崑崙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崑崙山為中華“龍脈之祖”,詩人以兩崑崙作結,彰顯“我以我血薦軒轅”誓做中華脊樑的高風亮節。去者,留者,殊途同歸,肝膽相照,正像崑崙山的兩座奇峰一樣,比肩並秀”。對於去留問題,譚嗣同有自己的想法。在政變的第二天,譚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館見梁啟超,勸其東遊日本。他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今南海(康有為)之生死未可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吾與足下分任之。”可見此處兩崑崙,一指赴死的人,逃亡而待將來的人。也可指“吾與足下”。據說,後大刀王五,冒險潛入牢室,欲救譚嗣同而去。譚嗣同決然拒絕大刀王五的美意,乃奮而題寫該詩於璧上,故曰《獄中題壁》。
魯迅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生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以譚嗣同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就是我們民族的脊樑。
-
9 # 滄海一聲笑0541
望門投宿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崑崙。
這是一首由近代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譚嗣同於光緒廿四年(1898年戊戍年)在獄中題壁所作的《絕命詩》。
1898年,鑑於清廷腐敗,太后攝政,國力疲備,以至甲午一戰,大清更是元氣大傷。人心思變,一大批愛華人士,熱血青年,有志改變國運,以圖振興中華,紛紛提出變法維新。
6月11日,光緒皇帝頒佈《明定國是》詔書,宣佈變法。譚嗣同,梁啟超,康有為等紛紛支援,投入了《戊戍變法》,但僅僅103天,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即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皇帝,並大肆搜捕,鎮壓和屠殺維新人士。為避其鋒芒,很多維新人士紛紛外逃,(康有為經上海逃往香港,梁啟超經天津逃往日本)。但譚嗣同卻婉拒了親朋勸他逃走的勸告,決心一死,以誓身殉變法來喚醒和警策華人,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者,有之,請自嗣開始"。遂於9月21日與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楊銳,林旭等五名維新骨幹一同被捕,囚禁,隨後全部被殺害,此即(戊戌六君子)。
《獄中題壁(絕命詩)》就是譚嗣同就義前在獄中所寫。全詩用典貼切精妙,出語鏗鋝頓挫,氣勢雄健迫人:
首二句"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庚待杜根"。此二句就用了二個人物的二個典故。
一,張儉是東漢末期的忠貞義士,卻被反誣為結黨營私,在困迫中逃亡,一路上受人保護,而其庇護之人和投宿的家庭都被株連而被治罪誅殺。譚嗣同引用此典是表明譚不願亡命逃亡而貽累親友,同時心中牽念,記掛著蒼惶出逃的康有為等人的安危,希望康有為等人也能象張儉一樣得到擁護者的庇護。
二,第二個典故:杜根是東漢時的忠臣,曾上書要求鄧太后還政於安帝,太后大怒,命人將杜根裝入麻袋摔死,後行刑者同情他,讓他逃過一刼,十多年後,太后一死,杜根復官,重掌朝政。第二句詩更恰切地比喻為自已未能上書慈禧,迫她還政於光緒帝而自感有愧於杜根。這句詩譚的意恩是新黨既不宜逃,又不宜諫,只有訴諸武力,今之所謀既不成功,唯有視死如歸,亦甘之如怡。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二句涵接了以上二典故,表示了對其他出逃的人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膽相照,希望你們能象杜根那樣,忍死求生,蓄其實力,枕戈待旦,等待時機,以圖東山再起。那麼,我譚某區區一命死何足惜,即使屠刀架在脖子上,我也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的同志們都象崑崙山一樣高大的英厷好漢。抒發了作者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厷心壯志。全詩格調悲壯激越,風格剛健遒勁。
-
10 # 簡秋習文
《獄中題壁(絕命)》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一八九八年成成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拒絕親友勸告,不願逃亡,他說:“各國變法無不流血而成功,中國變法而流血,請自嗣同始!” 結果被捕。
這是他在獄中所作的絕命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
望門投止,就是望門投宿。
張儉,東漢末年人,因彈劾宦官侯覽,被反誣“結黨”,他被迫逃亡;逃亡中所有投宿的人家,都不怕牽連,樂於接待他。
思:思慕的意思,指當時的人對張儉都很思慕。
忍死須臾待杜根
忍死:就是裝死。
須臾:片刻、不長的時間。
杜根也是東漢人,漢安帝時鄧太后攝政,宦官專權,杜根上書要求太后還政給皇帝,鄧太后大怒,叫人把他裝在口袋裡摔死,施刑的人敬幕杜根的為人,摔時不很用力,準備運出宮殿後待他甦醒放他逃跑。鄧太后不放心,派人來檢查,杜根裝死達三天,眼中生蛆,太后信其已死,不再檢查,終於逃亡隱伏。
譚嗣同引用這兩個歷史故事,是說明維新派與以慈禧為首頑固派的鬥爭是正義的,康有為等逃亡是為了繼續維新改良的事業。
待:指想救杜根的人,待其甦醒。
我自橫刀向天笑
說明自己選擇的是就義,是要用自已的鮮血為後繼者開路。
橫刀:指劊子手將刀橫在脖子上。
向天笑:表示一種視死如歸的氣概。
去留肝膽兩崑崙
去,指離開人世,即自己刑場就義;留,指康有為等透過逃亡等辦法,留在人世作鬥爭。
崑崙:即崑崙山,藉以比喻去留兩者都是頂天立地的人物。
針對此句,另有一種理解:
1.“崑崙”不是指人,而是指橫空出世、莽然浩壯的崑崙山;
2.“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詩人的該詩句中,“去留”不是一個字義相對或相反的並列式動詞片語,而是一個字義相近或相同的並列式動詞片語;
3.“肝膽”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氣;
4.“去留肝膽兩崑崙”的總體詩義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崑崙一樣的浩然之氣吧!也即是“留得肝膽若崑崙”的意思。
—— 此詩頗近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譚復生(嗣同,號壯飛)先生《獄中題壁(絕命)》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請問您知道它的詩意嗎?
回覆列表
第一句話“望門投止思張儉”的意思是指被同鄉或變法同仁出賣。
第二句話“忍死須臾待杜根”的意思是在解釋並不出逃的原因。
第三句話“我自橫刀向天笑”,這句話非常明顯是被改動過的,如果看不出來則屬於對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尚未入門,還需要勤加努力讀書學習。
第四句話“去留肝膽兩崑崙”的意思是指罪名還沒有判決下來,無論是生是死都不惜為國捐軀。“兩崑崙”並不是用於自詡或自比,“崑崙”是指死亡或者犧牲。
這首詩的成詩地點是在監獄裡,根據詩意推測當時壯飛先生是知道被同鄉出賣一事。網路百科說“此詩是譚嗣同死後,由刑部獄卒從獄中傳出。“並且記載了一首據說未曾改過的原詩:“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枝根。手擲歐刀向天笑,留將功罪後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