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實在教育
-
2 # 中華德孝文化
國學與現代教育要融合
國學作為巨大的思想寶庫,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特別是幾代國家領導人在重大場合講話時多次引用國學經典中的名言名句,更是讓國際國內人士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留下深刻印象。如習總書記在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紀念大會上引用了《詩經》中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則被懸掛於國際組織大廳。從國內到國際都掀起了一股“國學熱”。“孔子學院”已在世界120個國家開設440所。國內的眾多學校,特別是中小學校紛紛將國學內容引入學校教育。那麼如何將“國學”與現代教育有機融合呢?
中國古代教育內容以人文科學為主,主要為四書五經,這與中國古代的人才選拔制度息息相關。正因為對科學技術的不重視,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落後,因此,洋務運動興辦“洋學堂”,將數學、物理、化學等現代學科引入學校教育。建國後,儒家學說曾一度淪落為“毒草”。近代,在世界經濟大潮中,自然科學越發凸顯它的作用,因此催生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話。現代學校教育內容更是多元化,外語、計算機、藝術等都充實課堂。那麼,國學在現代教育中有無立身之地,有沒有必要進入課堂呢?
國學,對人產生的作用不是立竿見影的。不似其他學科,學了數學,我可以做出題目來,考試有用;學習外語,我可以與人對話;學了鋼琴,我可以彈奏出來。那麼,國學是用來幹什麼的呢?應該說國學最大的益處是塑人以正底子,給人以正能量。國學包羅永珍,從最細微的如何坐立行走到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以及修身養性,自潔自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可從國學中受益,它對人的影響是緩慢的,但卻是終生的,而且是全面的。讓孩子在心靈最純淨的時候接觸中華民族最具智慧和價值的思想,提升人文素養、道德修養,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看到現在的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出現不少問題,甚至有學生弒師殺母,毒害舍友,雖然是極個別的例子,但才與德的不匹配在許多學生身上體現。“有才無德是危險品”不是聳人聽聞的話語。教育是為了讓人成才。成人是成才的基礎。所以,國學作為品德教育的良好載體,是解決現在學校思想教育缺失和滯後的一劑良藥。它為學生打下成人成才的基礎,應該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學在學校教育中如何實施呢?應該說,各學科都可滲透國學教育。語文字身已有學習古文的任務,就不必說了;數學可讓學生破解古典名題,瞭解中國在數學發展方面的燦爛史;音樂介紹中國的古典戲曲;美術引導學生賞名畫、識名帖、學剪紙、學篆刻等。但這些缺乏深度,猶如蜻蜓點水。有的學校還專門開設國學興趣班,如書法、國畫、吟誦、古琴、圍棋、詩詞等。這些途徑都有助於學生增加對國學的瞭解和熱愛。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缺乏系統性,受教者面不廣。國學教育不應是培優教育,不是為特長生而準備的,也不是對思想、品德落後生的幫扶教育,國學教育應普惠到每個學生的發展。國學雖然沒有納入國家課程,在校本課程中應當設定1―2節課時,用以學習國學,做到有課時,有教材、有教師、有檢測,國學教育才能成為學校日常工作,才能面向全體學生,才能比較系統,才不至於淪為作秀,國學教育才有保障。
國學作為一門課程,在教材的選擇上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學校特別是小學應選擇淺顯易懂,最貼近學生生活、年齡的內容入手。低年級學習《三字經》《弟子規》,既朗朗上口,易於背誦,同時所傳授的該怎麼站,怎麼坐,怎麼孝敬父母,怎麼友愛兄弟,怎麼勤學,怎麼守信也是孩子成長中最先需要懂得的。中、高年級可學《笠翁對韻》《千字文》《論語》《孟子》以及賞析古詩詞等,讓孩子從學禮儀規範到學如何做人,以及簡單地接觸哲學思想。這樣循序漸進,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易於學生掌握吸收。
國學的教學內容應是豐富多彩的。有些學校的國學教育內容只侷限於經典誦讀。國學教育的內容還可包括國學技藝的傳承,如圍棋、古琴、書法、國畫、剪紙、篆刻等,以藝養性,薰陶孩子性情。可以學習國情歷史,瞭解朝代變遷、民族融合;可以瞭解風俗數理,太極、曆法、八卦、天干地支、節氣等。內容的多樣性,才能讓學生對中華燦爛的文明有更全面的瞭解。
國學的教育思想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雖然國學經典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不可否認,有些思想在今天看來,已經有其侷限性。執教教師在授課時,就要善於調控,既不能照本宣講,也不能有意規避,而應是將之放於新環境下的解說與引導。如《三字經》中有“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現在就不能按字面意思解釋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而應提取精神,概括為朋友間的忠義,家庭的親情,婚姻中的和諧。
國學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不可失之偏頗。正因為有些學校將國學教育狹隘地理解為經典誦讀。於是乎,孩子能背誦多少多少經典篇目,能像模像樣地模擬古人誦讀成為一些老師、家長追求的目標。國學的精髓在於感化人的思想。國學教育在於將逐漸遺失、弱化的“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美德重返課堂並用於指導實踐,達到修身養性效果。因此,要讓學生理解所背經典的含義,並能從中有所感悟,吸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外化為自己的行為。這就要求教師在教的時候,不僅要帶領學生字正腔圓地誦讀好經典,領略漢語言的美感,還要透過釋義、講故事、舉例子、聯絡生活實際、談體會、寫感悟等多種手段,使學生真正學懂經典中所蘊含的閃光的人文思想。如《三字經》中介紹朝代有這麼幾句“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周轍東,王綱墜”。教師不能僅滿足於讓學生知道有“周”這一時間最長的朝代,還可透過故事《烽火戲諸侯》來告訴學生:一個君主失信於民,導致亡國。這與我們聽過的《狼來了》的故事是一個道理,但它是真實發生的。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這樣國學就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融合。這樣的契合點在國學教育中比比皆是。同樣,要求教師不僅指導學生彈好古箏,寫好書法,畫好國畫,還要在賞名畫、品名樂、識名帖中建立高雅的審美觀,提高審美修養。要求在瞭解國情發展史中積澱愛國熱情,在瞭解中華民族生存大智慧中樹立民族自豪感。只有將國學外在的知識與技藝與品德的修養、情操的陶冶相融合,國學才能釋放它最大的價值。
國學中蘊含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對人才培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儘管重要,但它不是全部,也不是全能。因此,學校在推行國學教育時要把握好度。有的學校是走過場,有的教師覺得國學課與現在的升學考試無關,沒有必要上,擠佔國學課時,國學課猶如虛設。反之,有的學校急於求成,將國學教育作為讀、抄、背的任務進行佈置檢查,加重學生負擔。媒體報道有的學校甚至實行封閉式國學教育,孩子穿漢服、行漢禮,誦古典、唱古樂。這種與社會隔絕的教育形式也是不可取的,學生將來難以融入社會。只有將國學作為一門普通的學科,不偏不倚,不忽視,不強化,國學這源遠流長的人類文明才能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煥發青春的活力,持續長久的生命力。
現代教育背景下如何開展國學教育
目前,學校開展國學教育仍然存在一些認識問題,主要包括如何釐清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和精華、如何合理理解國學和國學教育、如何認識國學教育的本質、國學教育的價值何在、國學教育和現代教育如何銜接等。上述若干認識問題,一定程度上防礙了國學教育的實踐,亟待研究和澄清。
什麼是國學與國學教育
究竟什麼是國學與國學教育呢?國學是中華文化的精粹,既包括以經典形態呈現的知識及其體系,也包括蘊涵在生活中的為人處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四庫全書》來分,國學可分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部、子部為重,尤其傾向於經部。章太炎將國學分為五類:小學、經學、史學、諸子、文學。樓宇烈先生認為,從廣義上理解,中國本土的傳統文化和學術都可以稱之為國學。從狹義上理解,國學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道或思想理論的層次,主要有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還包括小學的內容,指文字學、語言學、音韻學、訓詁學;另一個是術或藝的層次,主要有禮、樂、射、御、書、數等。因此,籠統地講,國學就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學術,側重點可以放在傳統文化中的學術思想、道理,但是學術思想也不能是空洞的,必須落實到現實生活中間,和生活密切結合。國學教育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受到重視,迅速發展起來,並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列入頂層設計。中華文化的特質是善質文化,核心精神是做人的道理,所以國學教育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學做人的教育。
國學教育的本質是導人向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結晶,是民族文化的源頭,是善質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儒、釋、道三家皆以教人向善為教育宗旨。孟子提出,人性有四種善端,即惻隱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羞惡之心等。這些人性中的良知良能在後天的教育引導下,逐步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國學教育紮根於深厚的善質文化背景,根本目的在於導人向善,發揮人性中的善德光輝。因此,國學教育可謂是關懷人性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而這恰恰是現代教育迷失之處。人們對現代教育最大的詬病是,只教知識和技能,缺乏對人性的關懷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忽略了對人的善德培養。學校中的教師和學生將主要精力投入到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關於做人的價值觀教育成為知識教學的附庸。加之受社會大環境影響,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盛行。這樣的局面和現狀,並非校長、教師、學生所願,而且社會文化和教育的導向從根本上出了問題,對人的發展造成了不可彌補的缺憾,動搖了社會穩定發展的倫理根基。合理認識國學教育的本質,對於引導現代教育走出迷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學教育價值何在
國學教育的價值何在呢?主要有兩種:一是個體發展價值,二是社會發展價值。
國學教育對於個體發展的價值體現為:首先,個體透過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學習,理解和認同仁義禮智信等人類共通的價值觀,學會做人的基本規範,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中華文化是一種關於做人的文化,這是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突出特點。儒學關於人生、關於做人的思想,在中華文化中居於主導地位,是我們民族精神的主要思想基礎。弘揚傳統文化,首先要把握這一點。《三字經》《弟子規》《幼學瓊林》等蒙學經典和《大學》《中庸》《孟子》《論語》等儒家經典,都是講述做人的道理和規範。孩子在誦讀這些經典時,不僅能夠識字認字,更是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了國學及其中包含的美德,培養起良好的人文素養、心理品質、道德品質和人生修養。其次,個體透過對仁義禮智信的認同和踐行,從深層上升華為人的信仰,成為支撐人終生的深沉的、內在的人格力量,使人超越了世俗的觀念和物質的誘惑,成為一個有道德涵養的純粹的、品格高尚的人。因此,國學教育以培養道德人格和道德信念為主旨。再其次,國學教育更重視培養個體的社會責任和擔當精神。《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步驟。可見,國學教育可以使人胸懷寬廣,成就人的大格局、大視野,培育人的家國情懷。中華民族歷史上英雄輩出,他們前仆後繼、捨身求義,正是國學教育的巨大攝受力和影響力所致。
除上述個體發展價值外,國學教育對於現代社會發展的價值更加重要。
首先,國學復興是民族崛起的精神支柱。正如湯一介先生生前所言:“民族崛起從文化復興開始”。而文化復興一定要從教育抓起。從21世紀初開始,國學逐漸熱起來,國學研究得到了比較普遍的重視。不僅在幼兒園、中小學、大學,在社會上,例如一些社群、街道,也有國學熱的狀況。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格外重視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問題。出現這些狀況並不是偶然的,因為要找到民族精神的支柱,必須找到自己的文化根基,否則就很難實現民族復興。
其次,國學教育透過培養大批認同中國文化、具有國學素養和人文精神的人才,對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國學人才是文化復興的基礎,近代以來,中國文化斷裂的直接後果是國學人才匱乏。當前,我們要實現文化復興,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培養熱愛國學、弘揚國學、立志獻身國學的人才,尤其是要重視培養大中小學的國學教育師資,這是當務之急。
如何順利開展國學教育
國學教育開展得順利與否,關鍵在於能否與現代教育有效地銜接好,能否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
一是對國學教育內容要樹立合理態度,要擇善明用。堅持去其糟粕、存其精華的原則。由於我們對待傳統文化一度持全盤否定態度,傳統文化教育的歷史被割斷,造成許多人嚴重缺乏國學素養,在選擇哪些傳統文化內容進課堂時產生了困惑。可選擇那些適應時代,對今天社會仍然具有積極作用的國學內容進課堂;也可選擇當下教育缺少的,而傳統文化中具有的內容進課堂。要對其發揚光大,進行創造性轉換。創造性轉換是探索性的,而非一蹴而就的,允許失敗後繼續探索。
二是中國傳統文化需要用現代語言去描述才能為大眾所接受。當然,在實現現代語言轉化時,要注意對傳統文化中具有標識意義的經典語言加以保護,注意維護其神聖性和經典性。如《三字經》《百家姓》《韻律啟蒙》等蒙學教材讀誦起來朗朗上口,適合吟誦或歌唱,一般而言,不做破壞韻律性的改寫。
三是對傳統道德進行甄別、揚棄。儒家傳統道德中既有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又有反映等級差別、別尊卑、明貴賤以及愚忠、愚孝等方面的封建道德;既要弘揚傳統美德,又要摒棄封建道德。所以,當代國學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將“仁”“愛”“善”“中和”這些中西方文化中都有的價值與現代道德相銜接,落實到當代社會的道德教育中,與當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合好,這是一個既嚴肅又重要的話題。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如何在推進文化強國建設中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華人應責無旁貸地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開啟國學教育風氣,樹立文化教育大國之風範。這是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中華民族文化復興偉業。(作者:吳安春,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華孔子學會國學教育研究會會長)
《中國教育報》2016年11月10日第7版
-
3 # 長風浩蕩
不存在兩個確定的、不可變易的國學、現代教育。只有一個“教育”,一個以教育後人明曉事理物理為根本宗旨的“教育”。
這個“教育”,需要在根本宗旨的前提下,不斷完善,而你命名為“國學”的那個領域,正有若干獨原有的、正確的事理物理可用於教育教化,有助於培養我們的後代成可靠之才,有助於人盡其才,而非趨向於階級二元分化對立。教育,非常需要從你命名為國學的知識體系當中汲取資源以完善自己。這種資源,在你命名為“國學”的知識體系中,極為豐沛。
-
4 # 徐敏豪大詩人
上聯,誰分彼此
下聯,以訛傳訛
橫批,中國國學與現代教育唇齒相依不分彼此與時俱進的自白。1.何為源流,道德經崇尚伏羲演易天人合一順天應人順昌逆亡,炎黃內經天下為公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堯舜禪讓聖賢治理唯才是舉舉賢任能,提出大道至簡道法自然民本無為,為民主共和雛形與奠基,啟蒙肇始,古希臘,古斯巴達,古亞歷山大,古羅馬,歐洲文藝復興,現代西方,現代人類民主共和共同文明,2.何為師生,當年,古希臘,向古埃及學天文與建築,向古巴比倫學阿拉伯數學,向古印度學宗教,向古中國學道德經,啟蒙肇始,古斯巴達,古亞歷山大,古羅馬,歐洲文藝復興,美國獨立宣言,法華人權人權宣言,成為現代西方文明鼻祖,反觀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因文脈斷續國土是否保持相對完整,古埃及輝煌不再,古巴比倫分崩離析,古印度四分五裂,古中國唯一倖存,孰師孰生,不言而喻不言自明,3.何為形質,所有一切人類文明與文化,皆旨歸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皆旨歸遵循天道,哲學為天道的系統整體與全息,思想為天道的片段區域性與零散,皆旨歸正確處理天天天地天人地地地人人人6者關係,皆旨歸天道地德人倫三序,所有一切地球生命,包括人類,所有一切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皆為當代史,全世界人類僅有隻有昨今明三天,在太陽系所有一切皆為太陽能,人類在地球上生存已經逾萬年,已經沒有任何新事物,有的僅是隻是週而復始迴圈往復,在宇宙天體運動面前,所有一切地球生命,包括人類,活動及其遺蹟,皆微不足道,結論,國學,即中國國家哲學的縮語與簡稱,亙古至今,道德經,雖有其歷史時代科技等侷限,但仍瑕不掩瑜,仍為當今中國與世界人類哲學即認知天道的頂峰,現代教育,一般概括為德賽兩先生,均出自道德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回答完畢。
-
5 # 莫愁前路有人
對於目前社會發展的速度和現狀來說我更傾向於現代教育。原因如下:
第一,國學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可以保留、傳承、發揚,但不是很適於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從周朝開始,基本就屬於一言堂,皇上說了算,皇上管住官員就可以,官員去管百姓,一層一層下來,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尊卑有序,階級分明,皇上是皇上,官員是官員,百姓是百姓,各司其職,各安天命,一切都是有規有矩的,都需要人民去遵守的。儒家思想教導人們要仁義,以禮治理管家,可以說這是國學的鼎盛時期,無法有禮,一樣可以治理強大的周王朝。
第二,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慢慢開始不遵禮了,各種諸侯封王,天下大亂,國學思想開始沒落,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第三,現代教育可以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比如我們接收到的廣泛的資訊來自世界各地,人們的求知慾望也比較強烈和積極,文化發展百家爭鳴,所謂一枝獨秀的時代已經過去,人們的思想也千姿百態,都在爭搶這為祖國的創新建設出一份力。
第四,快節奏的生活需要快節奏的思想來引導,現代教育符合這種時代特性。
-
6 # 掛在明堂射古今
應當說在中國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對所謂國學的傳統文化教育只能是起到補充作用,雖然現在社會上有所謂的傳統文化教育機構。可是,也要看到社會上傳統文化教育機構單純的所謂國學教育,是滿足不了學生對教育的需要。
特別是,在中國今天的高等教育體制下,由小中高這樣的基礎教育機構教育出來的學生,進入大學在今天看來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一條路。這一點,社會上的傳統文化(國學)教育是滿足不了現代教育的需要的。
也就是說,從基礎教育一路走下來的學生進入高等教育,這在現代社會來說是必然也是必須的。而從高等教育畢業的學生也為他們在社會上立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是國學教育不能比擬的。特別是單一的國學教育和已經成體系成規模的基礎教育是比不了的,特別是現在的基礎教育是和高等教育直接掛鉤的。在這種情況下,現在的國學教育只能是作為一種輔助教育出現,來為孩子提供傳統文化教育,是可行的。
但是,如果脫離現代教育特別是現代教育的體制,那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影響是非常大的。甚至說為了國學教育放棄現代教育那是得不償失的,對孩子也是不負責任的。如果這個孩子在國學上是個天才,那又另當別論。
所以,我覺得現在的國學教育在中小學在社會上在家庭裡開展都可以,對孩子的培養也是非常有好處的。特別是對孩子的人格教育來說國學教育有著顯而易見的好處,對孩子的文學以及歷史方面的教育也是好處多多。
但是,在現代教育的體系、體制環境下,還有對孩子的未來發展上,國學教育只能是作為輔助教育出現。
要客觀看待國學教育在今天所起到的作用。
-
7 # 沁心明蕊探古今
"現代教育″與″國學″兩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站在時間維度來講,"現代教育″是基於現時代的教育,是離不開″國學″之根本精神的。所有"現代教育″都是續古延今,以″國學精粹″為根基,並探討未來發展。
"國學精粹″能否被″現代人″理解與應用,是否能以"清正″拔亂,決定其是以六十四卦哪一種″卦象″顯現?比重多少。
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國學″,內有雜質精華,有清正亦有歪邪。任何一階段人物,都令人覺省警惕。其中,承載了″華人″的″命道″。以"陽″居上,中國才有望發展,有厚積薄發之力。
-
8 # 寵著玥寶寶
問出一個如此荒唐可笑的問題,不知是不是腦子進了水?想一想百年國恥,還不知答案是什麼,在哪裡?經過數代仁人志士的拚搏努力,現在剛剛才有了一點點起色,一點點成績,難道便又想退回去,再變成一盤散沙,東亞病夫,再重新感受一遍甲午之恥,再被列強瓜分一次,
回覆列表
關於“更傾向於國學還是現代教育”這個問題,我說說我的看法:
國學是很好的東西,對於這個,我從來沒懷疑。國學是人類對大自然最簡單質樸的認知和總結。學習國學可以慢慢從這些最質樸的認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難以解決的各種思想問題。
國學對於喚起文化自覺,恢復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可提高華人的道德水準,提高個人的文化素養,提高國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對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至於現代教育,我覺得這個是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進步的東西,是國學無法替代的,必須積極學習,要不會給社會淘汰。
我覺得,國學和現代教育的關係可以說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係,日常的教育中應以現代教育為主,輔之以國學教育,同時促進現代教育的不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