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熱點第一站
-
2 # 真正鱷魚不哭
諸葛家可不止仕蜀仕吳。
諸葛氏同輩一門三傑:吳大將軍諸葛瑾、蜀丞相諸葛亮、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分仕三國皆成大器——其中諸葛誕以九品中正選官入仕,後又擔任主管選官的吏部郎,必定熟悉門閥,顯然出身高門士族。可見琅琊諸葛氏很有家學底蘊的,名門出身給了諸葛亮良好啟蒙教育。
諸葛兄弟也絕不是老死不相往來,只是他們分別在不同政權中得到高位,不能不謹慎一些,當然要公開會面不能關起門來私聊。但他們兄弟聯絡還是很密切的,諸葛亮早年無子,就將諸葛瑾次子諸葛喬過繼為己子,當時諸葛喬已經成年了。後來諸葛喬早死,留一子諸葛攀,而諸葛瑾嫡支諸葛恪因為東吳政變被滅族,平反後又將諸葛攀請回歸宗繼承諸葛瑾香火
-
3 # 傳奇歷史觀
士族門風和士族政治的大環境,導致風骨氣節的重要性
從先秦時期到漢、魏晉,封建統治的根基基本上就是“士族政治”。從先秦時期開始,就有“士,農,工,商”的說法,士是國家的統治階級,農是國家的根基,工商則被稱作“末業”。“士,農,工,商”的政治制度是當時的共識,也是治國的基礎。說到諸葛亮和諸葛瑾生活的漢代,到了漢代,由於大一統的國家環境,士族是出任官職的基本條件,官員的選拔透過舉薦來完成。大一統的和平時代和先秦的紛爭時代不同,士人的“名望”、“風範”相當重要。那個時候,考察官員,首先是看“德”,然而是能力。所以在當時,士族非常重視“名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人格名望
風骨氣節學識才能這一點跟後來是有很大不同的,隋唐以後是透過科舉取士,如果仔細看史書的話,可以發現漢代的人明顯更注重氣節。舉個例子:西漢初年的周亞夫,周亞夫被抓入獄,當然是被冤枉的,他絕食自盡,因為在他看來以他的身份,入獄必須死才能保持他的氣節。士族政治發展到曹魏就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使得士族政治從一種約定俗成而變成真正的制度。而這一制度在西晉得到鞏固,在東晉發展到鼎峰,而後進入衰竭期。因為這種制度本身也具有他的侷限性,最終被科舉制度代替。
漢代計程車族為了做官往往要讓自己的“德”和“才”被士族集團認可,有些人甚至需要透過主動去找有名望的人給自己一個評價。也就產生了很多以評價別人為主業的人物,比如許子將、司馬徽、龐德公等等。曹操曾經主動找許子將評價自己,諸葛亮得到司馬徽和龐德公的賞識。還有一個出名的評價別人的人就是龐統,龐統以知人著稱,他去出使東吳,回來的時候就有東吳的人專門去送他,目的當然不是為了送行,而是為了得到龐統的評價。
說到諸葛瑾和諸葛亮兄弟二人,諸葛氏當然是當時的士族,士族再窮也是可以做官的,就算“躬耕於南陽”,自己種地也是士族。讓諸葛兄弟各為其主的原因當然是士族的“名望”問題,說到具體的,就是上文說到的三方面種的“風骨氣節”。兄弟二人在不同的勢力,而且都擔當重任,這是比較少見的。而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局面,是因為諸葛瑾先到東吳出仕,而後諸葛亮被劉備挖掘,這時已經形成了這種局面,再要改變的話就有損氣節了。赤壁之戰時,諸葛亮出使東吳,孫權讓諸葛瑾留下諸葛亮,諸葛瑾說:“弟弟是不會答應的,他不會離開劉備,就像我不會離開你一樣。”後來諸葛瑾多次出使蜀漢,他也是去了之後只談公事,業餘時間從來不去私下拜訪諸葛亮。
說他們老死不相往來也是不對的,他們畢竟是親兄弟。其實兩家之間經常有書信往來,不僅是諸葛瑾和諸葛亮,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和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之間也有書信往來。諸葛恪在東吳做太傅時,他想要起兵進攻魏國,滿朝文武都反對,諸葛恪就以家叔諸葛亮為榜樣。但是諸葛恪有諸葛亮的志向卻沒有他的才能,諸葛恪起兵二十萬卻一無所獲。諸葛恪在吳國作死的時候,蜀國的人就讓諸葛瞻在家信中勸諸葛恪不要作死,可見他們是有來往的。
除了士族的氣節之外,另一方面,諸葛亮和劉備,諸葛瑾和孫權都是誓死不背叛的關係。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大家都是知道的,孫權對於諸葛瑾也是這種關係。孫權晚年的時候身邊有個奸臣叫呂壹,陸遜等人都多次勸孫權將呂壹剷除,而諸葛瑾沒有這麼做。事後孫權知道呂壹的惡行之後,批評諸葛瑾,說自己與諸葛瑾恩猶骨肉,他卻不規勸自己的過失。
綜上,諸葛瑾、諸葛亮兄弟倆有很好計程車族門風,另外兩人都被各自的君主極其信任 -
4 # 小南史
為了“家族延續”,正是這個原因,諸葛亮三兄弟才會分開到不同的陣營。
漢末的時候。天下大亂,各地世家大族紛紛現身,佔領一城一池成為一方諸侯逐鹿天下,琅琊諸葛家族此時不算大也不是很小,但那些老牌的家族還是無法比較,比如汝南袁氏、夏侯以及天下劉氏皇族,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諸葛家族肯定沒辦法和他們相爭,只能依靠,從而獲得容身的地方。
各方勢力在經過不斷的吞併戰爭後,逐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三國分別是魏、蜀、吳。這個時期的魏國最強,吳國次之,蜀國最弱。面對魏國進攻的時候,蜀和吳會聯盟,當魏國不動的時候,蜀吳聯盟自然破滅,從而導致相爭。這個時期,誰勝誰負都不一定,天下到底會是誰一統也說不準,諸葛家族為了延續,早早就採取了分開的辦法,各侍其主。
諸葛三兄弟的去向及成就
諸葛瑾,學識出眾能力非凡,一開始就投靠到江東孫權麾下,在為其效力期間也是兢兢業業盡職盡責,逐漸成為東吳重臣,諸葛瑾不僅能力出眾而且人品奇佳,為人處事謙卑坦誠而且很講信義,孫權對其非常看重和信任,諸葛瑾最高職位為東吳大將軍。
諸葛亮,大家應該早就耳熟能詳了,諸葛亮早些年隱居隆中,後來在劉備三顧茅廬的邀請下決定出山輔佐其成就大業,諸葛亮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不僅幫助劉備白手起家成長為一方霸主,甚至還在極其不利的局面下多次北伐,最終竟因操勞過度而去世,諸葛亮的盡忠職守自然也得到了非常好的待遇,不僅位列丞相之職而且蒙受託孤重任,在蜀漢也是位高權重受人敬重。
諸葛誕,他是諸葛瑾和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不僅有勇有謀而且為人忠義正直,憑藉著自己出色的表現和軍功當上了曹魏大將軍。
為家族延續,心中的理想抱負
第一、諸葛家族雖然是當時的名門望族,但在這種戰亂紛爭的年代之下,肯定是要被天下大勢所裹挾,稍有不甚就會遭受滅頂之災,河北袁氏家族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第二、因為出身同一家族,若是投靠到同一陣營難免會被君主猜忌,試想一下,若是一個國家掌握軍政大權的都是同一家族之人,君主的權力必然會受到很大威脅,難免會產生更加嚴重的後果,因此他們並不能為同一方效力,若是受到君主猜忌,恐怕整個家族都會被覆滅。
第三、諸葛亮三兄弟都有各自的政見和看法,若是為同一人效力的話很難發揮出各自的所長,比如諸葛亮三兄弟共同投靠了劉備的話,如果他們在一件事情上面發生分歧,另外兩人難免會遭受輕視和冷落,因此他們為了各自的發展也只能投靠不同陣營。
作為一個有能力的人,肯定都想一展心中抱負,如果在同一個陣營當中,君主的主計劃肯定只能有一個,絕不會朝令夕改,其餘二人的抱負肯定得不到施展,而且為了自己的抱負,還有可能禍起蕭牆,導致家族毀滅,這是萬萬不行的。
所以,三兄弟為了能施展胸中抱負,更為了家族的延續,選擇了三個陣營,這樣一來每個人都施展自己的抱負,而且不管將來哪個陣營一統亂局,家族都能延續下去,其餘陣營的就算失敗了,後代也可以靠贏方庇護之下得以存活,這就是諸葛家族的智慧,雞蛋不放一個籃子。
-
5 # 三維策論第一、因為不同的原因,到了不同的地方
諸葛家族在東漢末年也是地方上的世家大族。根據地在琅邪陽都,是屬於中原地區。黃巾之亂之後,中原地區軍閥割據,兵禍不斷。當時江東地區相對而言較為穩定,於是諸葛瑾的這一支脈就遷往江東避禍,從此定居在江東。
《三國志》諸葛瑾字子瑜,琅邪陽都人也。漢末避亂江東。諸葛亮從小失去了父母,他的叔父諸葛玄在去豫章擔任太守的時候把他一起帶了過去。可是諸葛玄這個太守是袁術任命的。袁術勢力覆滅以後,諸葛玄失去了官位,於是前往荊州投奔劉表,諸葛亮便也一起到了荊州。
《三國志》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硃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由此可見,諸葛亮和諸葛瑾因為各自的原因一個到了荊州,一個到了江東,為他們之後分投二主埋下了伏筆。
(諸葛亮出仕蜀國)
第二、處於不同的形勢諸葛瑾因為逃難到江東,他這一脈的老弱婦孺也隨他一起來了。
《三國志》瑾避席曰:“瑾與殷模等遭本州傾覆,生類殄盡。棄墳墓,攜老弱,披草萊,歸聖化。在流隸之中,蒙生成之福,不能躬相督厲,陳答萬一,至令模孤負恩惠,自陷罪戾。臣謝過不暇,不敢有言。"從諸葛瑾和孫權的這段奏對可以看出,諸葛瑾當初攜老扶幼逃難來到江東是頗為狼狽的。諸葛家在江東沒有根基,他拖家帶口地想要在東吳活下去就必須迅速開啟局面,而在東吳謀個一官半職無疑一種最直截了當的辦法。
而諸葛亮投劉備的時候,帶他來荊州的叔父諸葛玄已經死了。他了無牽掛。
《三國志》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諸葛亮投劉備,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做出一番事業。當時曹操和孫權的地盤都已經基本穩固。
《三國志》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此時魏國和蜀國都是人才濟濟,各項制度也逐漸完善。在魏國和吳國趨於成熟的官僚體系中,排資論輩是一種常見的現象。諸葛亮無論是投魏還是投吳都不能迅速開啟局面,獲得重用。
因此投靠劉備,成為謀主,幫助劉備從無到有打下一片江山是諸葛亮實現抱負的最好選擇。
由此可見,諸葛亮和諸葛瑾入仕的時候的形勢不同,這也是導致他們分投二主的重要原因。
(諸葛瑾出仕吳國)
第三、遇到了不同的人士為知己者死,古人對知遇之恩特別看重。
諸葛瑾在東吳遇見了孫權的姐夫,孫權的姐夫覺得諸葛瑾是個有本事的人於是就推薦給了孫權。他在孫權那裡受到了禮遇,在孫權會客的時候他和東吳老臣魯肅是一樣的待遇。之後諸葛瑾受到重用,先是擔任了孫權的長史,不久又升為中司馬。
《三國志》值孫策卒,孫權姊婿見而異之,薦之於權。與魯肅等並見賓待,後為權長史,轉中司馬。由此可見,孫權對諸葛瑾是委以重用的。遇見了會重用自己的主公,諸葛瑾自然要把握機會了。
諸葛亮在荊州遇見了劉備,劉備親自去請諸葛亮三次,態度謙和,言辭誠懇,由此可見誠意。“三顧茅廬”是劉備禮賢下士的代表作,面對這樣的主公,諸葛亮也唯有以死相報了。
《三國志》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由此可見,諸葛亮和諸葛瑾各自遇見了禮遇他們並重用他們的主公。這也是他們分別入仕蜀吳兩國的重要原因。
(諸葛亮與諸葛瑾對坐)
綜上所述:諸葛亮和諸葛瑾因為不同的原因,到了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形勢之下,遇到了不同的主公,所以才會各為其主,分別入仕蜀吳兩國。
-
6 # 韶華傾夢
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兄長,為人溫厚誠信,胸懷寬廣,是東吳的重臣之一,被孫權稱為“神交已久”。諸葛亮,別號臥龍,自劉備三顧茅廬之後,一直為“復興漢室”而夙興夜寐,勞累奔波,於第五次北伐而去世於五丈原。那麼,諸葛瑾和諸葛亮兩兄弟為何不共同侍奉一個君主,反而形成了各為其主,一定意義上成為了“政治敵人”呢?緣由如下。
因禍亂而被迫分開,且諸葛瑾出仕早於諸葛亮諸葛瑾和諸葛亮,以及諸葛均三人和父親諸葛圭生活在徐州泰山附近。但不久後,父親諸葛圭去世,留下兄弟三人,以及繼母。而後,聽聞堂兄諸葛圭去世的諸葛玄在獲得劉表的允許後,趕赴泰山去照顧兄弟三人以及堂兄的遺孀。
諸葛玄到泰山時,正值曹操攻打徐州,戰事波及整個徐州。為了躲避禍亂,諸葛玄準備帶著諸葛亮幾人到荊州處。也正是因為這,使得往江東逃難的諸葛瑾和諸葛亮等人分離。
諸葛玄在荊州受劉表的看重,被舉薦為官,但不久也去世了。而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便帶著諸葛均等人到南陽躬耕隴畝,過上了田園生活。而諸葛瑾則不同,在和諸葛玄等人分離後,便逃到廬陽一帶,然後被孫權的妹婿弘諮所看重,弘諮把諸葛瑾推薦給孫權,而後兩人一見如故,可謂神交已久。
諸葛瑾在江東為官之時,諸葛亮尚且無出仕之心。所以,儘管諸葛瑾已經在江東站穩了跟腳,諸葛亮也沒有想過去投奔大哥,反而是享受起了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
江東人才濟濟,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劉備三顧茅廬時,發生在公元207年左右。而在207年的時候,東吳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有周瑜、魯肅、張昭等人,武有周泰、蔣欽、淩統、徐盛等新鮮血液的加入,還有著韓當、黃蓋,以及程普等老將。
另外,在東吳的文臣武將中,大多是當地的世家大族,諸葛瑾等人都是外來人,在東吳的政壇上是很艱辛才站穩了跟腳。
如果這個時候,諸葛亮選擇跟隨大哥諸葛瑾去江東,在派系已經飽和的情況下,根本無法融合的進去。另一方面,諸葛亮是一個掌控欲極強的人,如果到了江東,肯定不想甘居人下。可是,東吳的老一輩人很多還活躍在朝廷上,以諸葛亮這個半路加入的文臣來說,是很難得到孫權的重用的。就算孫權會重用諸葛亮,那麼諸葛亮也會被排在周瑜、張昭和魯肅等人之下。
所以,以諸葛亮的性格,他是不會考慮加入到東吳的陣營裡面的。畢竟,諸葛亮也是想當英雄這一類的人物。
雞蛋不會放在一個籃子裡,況且諸葛亮和劉備有著共同的奮鬥目標世家大族,都是優先考慮自己家族的利益。為了爭取更大的利益,也為了降低風險,他們從來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就好像潁川的荀家,不但是在袁紹處有著家族子弟出仕,就算是袁紹的死對頭曹操那一塊,都有著荀攸和荀彧等人為其出謀劃策。
同樣的道理,雖然諸葛家族是處在沒落的階段。但是,這並不妨礙著他們會考慮到爭取更大的利益。因此,有著大哥諸葛瑾到孫權那邊去尋去發展後,諸葛亮肯定又會去從其他的梟雄中選擇一個自己比較看好的人去為其出謀劃策。
而到了公元207年左右,東漢末年以來崛起的諸侯已經被吞併的差不多了。只剩下劉表、曹操、孫權、劉備、劉璋、張魯、馬騰,以及士燮等幾位比較有實力的諸侯。
可在這些諸侯裡面,孫權和曹操因為麾下的人才眾多,不在諸葛亮的考慮範圍內;而剩下的馬騰和士燮兩人所在的領地太遠,諸葛亮也不會考慮;至於張魯和劉璋,一是因為他們沒有進取之心,只是守家之犬,二是他們是“扶不起的阿斗”,不想浪費精力。
這般挑選下來,似乎就只有一個劉備可以選擇了。況且,劉備當時還處在猥瑣發育階段,麾下的人才除了武將,謀臣根本沒有拿得出手的。因此,諸葛亮憑藉著臥龍的名聲,以及出眾的才能,必定會被劉備所倚重,而諸葛亮也能很好的掌控部分的權力。
最關鍵的是,劉備的一些為人處世,以及在政治上的一些所作所為和諸葛亮平時所接受的一些思想相似。在這一點上,兩人便有著共同的話題可以聊。而劉備“匡扶漢室,復興漢室”的思想也被接受傳統儒家文化的諸葛亮所讚賞和接受。
總而言之,諸葛亮和諸葛瑾的最初分開是因為戰亂的原因,而最為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家族的利益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而諸葛亮也不想居於人下,泯然於眾人。
-
7 # 豹眼看歷史
其實這個事遠沒有許多人想象的那麼複雜,這在漢末三國時期,是非常正常不過的事。
01
諸葛瑾東吳為官
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漢族,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諸葛瑾少年時曾經遊學洛陽,博覽《詩經》、《尚書》、《左氏春秋》,聰明好學,頗有才華。
建安五年(200年),諸葛瑾因為中原地區的戰亂而避亂江東。孫權的姐夫、曲阿人弘諮遇到了諸葛瑾,對其才華感到驚奇,向孫權推薦了他,與魯肅一起為賓待,開始為孫吳效力。
諸葛瑾為人胸懷寬廣,溫厚誠信,深得孫權信賴,稱為“神交”。
諸葛瑾生母去世的早,守孝期間一切合乎禮節,侍奉繼母恭敬謹慎,深得人望。
由此可見,諸葛瑾是一個忠孝之人,能夠得到孫權的信任也很好理解。
02
三顧茅廬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早年跟隨叔父諸葛玄來到了荊州客居。
諸葛亮平時喜歡《梁父吟》,自比管仲、樂毅,當時的人都不怎麼待見他,只有崔州平、徐庶與他關係不錯,認為他有這個才能。
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與荊州牧劉表關係不錯,依附他為官做事,但不久就病逝了。
諸葛亮的岳飛黃承彥與劉表也是連襟,自然與劉表也是非常熟悉。
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襄陽望族蒯祺,蒯氏家族是劉表能夠在荊州佔據腳跟的主要功臣,與劉表關係非同一般。
有這些關係,諸葛亮要在劉表手下做事,是沒有一點點問題的。但諸葛亮看不上劉表,而劉表也沒把諸葛亮當盤菜,可能認為諸葛亮除了吹牛,也不會有多大的本事。
不清楚劉表是否聘請過諸葛亮,但從劉表對待龐德公與司馬徽的態度,就看出劉表對諸葛亮並不感冒。
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龐德公之子龐山民,彼此之間常有來往。
司馬水鏡先生與龐德公、諸葛亮、龐統、徐庶都交往深厚,而且對諸葛亮、龐統青眼有加,認為“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於是,極力向劉備舉薦諸葛亮等人。
劉備三顧茅廬,就把諸葛亮請出了山。從此,諸葛亮一生輔佐劉備、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03
各為其主
在漢末三國時期,豪門世族子弟不甘寂寞,出仕為官,各擇良木而棲。
沒有人會想到多方下注,都是根據自己的意願和機緣,各侍其主。
諸葛瑾、諸葛亮、諸葛均是同父同母的兄弟,207年,諸葛亮跟隨了劉備,而諸葛均依然留在隆中耕地度日。
216年,劉備取得益州,在諸葛亮的引薦下,諸葛均才出仕,被劉備任命為長水校尉。蜀漢滅亡後,諸葛均與宗預被遷徙到洛陽,在途中病故。
如果說需要多方下注的話,諸葛亮清楚蜀漢並不能一統天下,他應該讓諸葛均儘早去曹魏那裡上班,豈不好於蜀漢?
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就一直在曹魏集團做官,而且混得不錯,官至魏國徵東大將軍。
後由於起兵反對司馬昭,被斬殺,夷滅三族。
由此可見,在這個時期,各人因為各自的原因出仕,尋求自己人生的價值實現。除此之外,沒有更復雜的因素。
能夠各為其主,忠心不二,就是高尚的品行,與那些見利忘義之徒不可同日而語。
回覆列表
先出仕的是諸葛瑾,諸葛瑾是走的很普通的舉薦之路,自曹操在徐州大屠殺之際,諸葛瑾和叔父諸葛玄走散,諸葛玄帶著未成年的諸葛亮和諸葛均逃往廬江,諸葛瑾自己則逃亡到了江東,這時的諸葛瑾舉目無親,諸葛瑾在江東自己混了五年,終於得到了孫權姐夫弘諮的賞識,推薦給孫權,之後才逐漸吃開。
順帶一說,這個時候是200年,曹操正在和袁紹進行官渡之戰,中原霸主還沒有角逐出結果。
然後是諸葛亮出仕,諸葛亮跟隨叔父諸葛玄到達荊州後,沒兩年叔父也去世了,去世的時候諸葛亮十六歲,雖然由於諸葛玄的關係網,荊州計程車族都知道有諸葛亮這麼一號人物,但是實在不太看得上,一個大齡宅男,在鄉下種田,喜歡自比管仲樂毅,也不出來做事,整天和一群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徐庶,崔鈞),時人莫之許也就是這個意思。諸葛亮這一宅宅了十年,從十六宅到了二十六,身上還是沒有一官半職,他哥在他這個年齡好歹也混到孫權面前了。
然後左將軍劉備來拜見他,還是徐庶給推薦的,壓根不是從什麼士族清議聽來的,這時候劉備名頭算是不小了,但是這時候已經207年了,曹操已經統一了中原,關中一群菜還沒有玩出個結果,數得上的勢力就是張魯孫權劉表劉璋,劉備作為劉表手下一個客將,能夠實際掌握的地盤就是新野縣,跑過來求問如何一統天下,然後諸葛亮一揮手就是三分天下的策劃書,兩人金風玉露一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