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呆呆育兒說

      70後80後的童年時代,孩子三五成群,團體遊戲很多,以鑽、爬、跑、跳為主的遊戲更是數不勝數,在草垛裡捉迷藏,哭了也不會整天粘著媽媽撒嬌。那時家庭環境裡的孩子從小脫離大人的看護,身體形象得到了良好建立,大動作小動作都能在很多遊戲中得到鍛鍊,大腦的潛能也能在遊戲中得到開發,孩子們慢慢學會了交流和溝通,語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而現在很多家長因為怕孩子受傷,或因住宅面積小而限制孩子的活動範圍,早早的買了童車,將孩子侷限在一個小小的空間裡,剝奪了孩子自由自在的爬行以探索周圍的環境同時也可鍛鍊手眼協調能力、感覺綜合能力的良好機會,從而形成了孩子不良好的智體發展。

      “孩子膽小、多動、注意力不集中、語言發育遲緩、打人咬人”的表現主要是因為:

      1、生理原因。剖腹產,幼時缺少爬行鍛鍊,都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或失調。

      2、隔代教育的弊端。由於觀念、素質、情感等因素,老一輩人往往過度溺愛孩子,任由孩子的性格耍小孩子脾氣,甚至打人咬人,老一輩也不會責怪,覺得長大就好了,最終形成偏激的性格。

      3、成長空間狹小,沒有獨立成長空間。很多家長總喜歡把孩子放在家裡,不讓或不敢讓寶寶出門去玩,覺得外面熱外面冷,擔心寶寶會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不如在家看電視、自己玩玩具比較好。家長甚至包辦代替,使孩子養成嚴重的依賴性,缺少自主性和自理能力,以至獨立學、做事時無法集中注意力。

      4、與家庭環境、生活習慣有關。家長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不要蠻橫、不要無理,要好好學習,講文明、懂禮貌,只要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總在孩子身上找問題,犯錯的時候甚至有打孩子,發脾氣等行為,因為導致孩子膽小,很多事情不敢勇敢去做,就害怕做錯,被父母訓斥。

      此外,孩子膽小、多動、注意力不集中、語言發育遲緩、打人咬人等表現與孩子的性格、家長老師的教育方式等有很大的關係。

      其實,糾正這些問題我們做父母的正確的引導孩子是很重要的,家長應該儘量抽出時間來和孩子玩耍交流,和孩子一起玩遊戲,而不要因工作、家務繁忙將孩子餵飽就了事了。要知道,親子互動有利於良好親子關係的形成,更有利於孩子的動作、性格的發展。

      其次,家長還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孩子走出高樓與孤獨,給孩子找幾個同齡的小夥伴,讓孩子在與別人的交流與溝通中,不要再孤僻、自閉,膽小。

      再者,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不要用溺愛或者不信任的目光包辦孩子的一切,只要可能,孩子的事就讓孩子自己去做。因為這樣,孩子不僅樂意,有積極性,而且也在其中提高了自己的心理素質。比如,孩子遇到一些小小困難向家長求助時,家長鼓勵孩子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去幫助他解決。

      此外,家長還儘可能讓孩子參加體育活動,如打球、游泳、跳舞等活動,而不是用各種各樣的學習班剝奪孩子的稚嫩快樂童年,揹負重重的學習生活壓力。

      最後,家長不要謾罵孩子,對於孩子的錯誤我們要正確引導,不要因為自己暴躁的脾氣就對孩子動手、動口,因為我們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的“複製版”,我們耐心、細心、溫和的引導指正孩子,孩子也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有承認錯誤的勇氣,而且自己也會和父母一樣,形成一種良好的性格。

  • 2 # 二寶Dady

    一,每個人生下來就有天生的性格在裡面,所以,會有內向和外向或者與生俱來的性格特點。

    二,孩子三歲之前一定不要看動畫片、不要玩手機、不要玩平板,因為動畫是孩子被動的接受,演什麼就看什麼,也不用動腦子,而且畫面變化很快,會導致孩子依賴這些電子產品,而不願去跟家人交流、更不願看書。這就導致孩子以後的注意力會不集中。

    三,如果有條件,父母儘量陪伴孩子,讀書、運動、戶外活動、講故事,每天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規律,孩子的注意力就會集中。

    四、家庭環境,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成長的基本條件。

  • 3 # 十月田野108

    寶寶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是孩子在發育的過程中出現了感覺統合失調。

    什麼是感覺統合?就是視覺,聽覺,觸覺,前庭覺本體感這些感覺資訊輸入大腦並組織起來,經過大腦的統合完成對外界的反應。

    什麼是感統失調?是外部的感官刺激,訊號無法在大腦神經系統進行有效的組合,而使機體不能和諧的運作。

    嚴格說來,感統不是病,但如果出現問題不及時干預,長大後則會無法改變。

    所以0~3歲是發展感統的關鍵期。這個階段沒做好的事,等到出問題才去矯正要更費力,還不一定有好的效果。

    當觸覺發育不良時,寶寶表現的膽小怕事黏人,不讓人觸控等。這個時候就是要針對寶寶的面板觸覺訓練。洗澡水溫度變化,食物冷熱搭配,大量戶外活動,群體活動。

    當前庭覺發育不良時,寶寶表現的是身體不靈活,協調性差,好動,注意力不集中,語言發展遲緩,閱讀障礙,容易跌倒,脾氣急躁,自信心不足等。這時候就要透過各種運動訓練來刺激平衡能力。比如旋轉木馬,旋轉椅子,平衡木平衡板,蹦床翻滾墊上運動,透過反覆體驗跳躍這一動作來鍛鍊前庭平衡。

    至於孩子打人可能是孩子語言障礙,表達不明白,心急之下本能地透過肢體來表達情緒,但這往往被父母認為具有攻擊性,孩子更感覺不到理解,會更加著急,父母應當幫助孩子表達情感,當把他的意思表達出來了,他就如釋重負,感覺父母理解他了,就再也不用打來表達自己了。

    孩子咬人,也並非惡意攻擊,他是用咬人來滿足自己的口腔敏感期。因為這是他用口和牙去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許孩子正處在出牙的時期,牙齦紅腫。孩子不知道怎麼緩解。父母可以用硬一點的食物給孩子吃,讓他練習咀嚼。如蒸熟的胡蘿蔔條,土豆塊兒,條狀餅乾等等。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孩子咬人,這段時期,如果不受阻礙,很快就會過去了,所以不必太焦慮,也不要訓斥和打罵孩子。一

  • 4 # 羊寶媽媽

    即使是一個成人,他也不可能做到注意力完全集中,更何況是一個孩子,所以家長或者是父母要求孩子做到注意力集中,做一件事情不亂動或者是按照父母要求來,這完全是在超出標準要求一個孩子。

    而且在這一段話中有很多的標籤,比如說膽小,多動,注意力不集中,語言發育遲緩等等,其實這些都是屬於標籤,而且是負面標籤。

    首先,如果去看一下孩子每個階段身體和心理發育的特點就可以看到,在孩子小時候,他們就是在這樣的,是非常正常的一種表現。反而是當家長給孩子貼了這麼多標籤之後,就把問題擴大了,可能孩子膽小,只是不喜歡叫陌生人,那麼當家長給他貼上膽小的這樣一個標籤之後,就無意識地把問題擴大化了,一方面會引起家長的焦慮,另一方面,會把焦慮傳導給孩子。

    其次,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其實家長身上的很多的缺點,在孩子身上都可以找到,很多家長自己很想要變得大方,不喜歡自己不太大方的一個缺點,所以尤其關注孩子膽不膽小或者大不大方這樣一個性格特點。所以想要孩子改變,家長首先要改變。

    最後,每個孩子有自己的性格特點,有些孩子生來可能就是不太願意跟別人打招呼,而有些孩子就特別自來熟,特別喜歡跟人家玩,或者是跟別人打鬧在一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成人也是一樣的,更何況是孩子。

    所以面對孩子的一些性格缺點,家長一方面要做好榜樣,瞭解孩子的成長髮育特點,另一方面要克服焦慮的心態,避免把問題擴大化。

  • 5 # 艾娃育兒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剛剛幫助一個3歲的小男孩克服了“害怕椅子挪動的聲音”。這個“對很多聲音都很恐懼”的小男孩身上同時也出現了問題所描述的:膽小,注意力不集中,語言發育遲緩,咬人等諸多現象。

    近些年來,在幼兒早期成長過程中,出現類似現象的小朋友並不少見。更加令人擔憂的是,針對“膽小,害怕某些聲音,某種顏色影象”——這樣類似的表現,有不少家長竟然覺得是小朋友被什麼可拍的不可言說之物“跟著了”!這個小男孩再來找我之前,已經在家被爺爺奶奶“做過法事”、“夜半叫過魂”、甚至喝過某種神奇的“符水”。(沒出什麼需要去醫院的事,才算萬幸啊!)

    在為很多育兒知識匱乏的監護人嘆息的同時,我們不禁發問,為什麼孩子會這樣呢?

    我看過很多類似問題的回答,要不就是沒說到點上,要不就是並沒有告訴我們怎麼做。

    要想知道怎麼做,先要知道為什麼?根本原因在哪裡?

    讓我們先從“症狀”下手,分析一下原因吧!

    第一種:為什麼我家得孩子這麼膽小?

    ——“出去玩的時候,我們家孩子總是要求時刻抱著,他已經會走了,就是不願意自己走,一放下來就發脾氣甚至大哭。”

    ——“在外邊,別人家得小孩都能自己玩一會,我們家的總得讓我陪著,還什麼都不敢參與,就在旁邊看著”

    ——“就算在家,門外一有點什麼動靜,娃就會被嚇哭,比如樓道里有人上下樓,或者外面的車鳴笛”

    ——“家裡來人了,碰他一下都不行,更別說抱抱了”

    以上是我聽過的最多的家長抱怨孩子所謂“膽小”的場景。針對這些個“膽小”的表現,

    作為監護人,我們首先要區分的是:你們家得孩子是安全感需求,還是真的“膽小”。

    如何分辨這個程度呢?首先要看年齡。從諮詢資料來說,在嬰兒期(0-1歲)不會出現任何“膽小”的表現,絕大多數都會出現在幼兒早期(1-3歲),2歲左右的孩子佔較重比例。

    所以如何您的孩子在2歲以下,或者1歲左右,大可不必擔心。我們可以先觀察看看,因為往往這個階段的所謂“膽小”,並不是真的膽小,只是幼兒認知發展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安全感獲得訴求,就像寶寶6個月開始有“認生”表現是一樣的。我們在這個階段需要做的就是滿足幼兒的訴求。比如寶寶要抱抱,我們就抱一會,如果覺得累,可以蹲下來擁抱一下,並告訴他:“媽媽在這兒,不用擔心”。

    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已經超過兩歲,甚至更大(3-4歲),卻仍然出現過分怕生,恐懼某個場景、事物、聲音。或者不喜歡被觸碰,排斥和同齡的小夥伴玩耍(因為害怕接觸),不敢嘗試新的玩具,新的遊戲專案。你就要提起警惕了,因為這種“害怕”的狀態,已經不是該年齡的幼兒應該具有的狀態。這是一種失調狀態——我們叫他聽覺觸覺感統失調。確診幼兒感統失調障礙,建立在該幼兒心智正常(沒有先天心智缺陷),身體機能發育正常(體重,身高等身體機能指數在正常範圍之內)的基礎上,出現一些輕微的不影響其身體發育的大腦感覺處理障礙。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呀,我的孩子生病了嗎?怎麼辦啊?要吃藥嗎?去什麼醫院啊?

    親愛的!沒那麼嚴重,如果你的孩子只是2歲左右,我們甚至什麼都不用刻意去做,只是在家裡陪他玩玩遊戲,也可以慢慢糾正的。

    第一步,作為家長,我們要反省一下:我們是否對他過分保護。

    比如,當寶寶在家想玩某種不是玩具的東西時,你是不是大聲制止:不能動這個!放回去!

    比如,已經2歲的寶寶,你是不是還在追著餵飯喂水?

    比如,父母太過忙碌,導致在寶寶的世界裡只有爺爺奶奶?

    比如,當孩子在戶外,看見沙土,水坑。想去玩玩沙子,踩踩水的時候,你是不是嚴厲制止,並且說:這個太髒了,不能碰!但是,卻有別的小朋友正在那兒玩耍了。

    如果以上情形,你都中招,好吧!我只能說,請停止對你的孩子的高壓管制吧!

    因為你的大聲制止,孩子會覺得:媽媽生氣了,不能碰的,我什麼都不能碰的!

    因為你一直追著喂水餵飯,寶寶感受不到自己吃飯喝水的樂趣,從而失去控制的快感,導致他不敢嘗試新事物。

    也正是因為長時間的限制,逐漸因為不能做,不敢做,變成了害怕做!

    所以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變得不在“膽小”,變得敢作敢當,我們要改變我們的養娃方式!

    具體實操的方法論如下:

    1. 如果由於工作等原因媽媽們必須要麻煩長輩或者保姆幫忙帶孩子,那麼請你在下班之後接手過來。媽媽是無可替代的!如果媽媽的角色缺失,再做什麼都是於事無補。

    2. 擴大孩子可以玩耍的範圍,不是隻有玩具寶寶才可以碰。鍋碗瓢盆,家用電器,只要在安全的監護之內,都是可以讓孩子碰一碰,玩一玩的。

    3. 帶孩子去玩沙玩水。能去海邊沙灘,固然不錯。沒有條件的,家門口的黃土水坑也是可以的。只要孩子不把它吃進去。下雨了,可以給寶寶穿上雨衣雨鞋,去感受一下“天上來水”的爽快吧!大不了不就是回家換身衣服洗個澡嘛!

    4. 如果孩子尤其害怕某個事物,場景,聲音。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害怕一下!共情,永遠是獲得理解的最好辦法。那個小男孩非常害怕椅子拖動的聲音,我一拖動椅子,他直接跑到另一個房間的角落裡不肯出來。所以我也跟他一塊跑,他蹲著我也蹲著,並且我說:呀!什麼聲音啊!好可拍啊。他一聽我這麼說,瞬間又戰友了一樣,站起來了。我接著蹲著說:你知道那是什麼聲音嗎?我們去看一看好不好,沒準媽媽能保護我們!我拉著他走出去,慢慢的和他一起再一次推動椅子,因為慢,這一次沒有那麼尖銳的聲音了。他並沒有逃——這就是很好的進步。

    共情之後,引導孩子認識到事物的本質,慢慢的幫他們客服可怕的東西。

    5. 親子閱讀,利用書本幫助孩子獲得生活中缺乏的資訊。

    觸覺失調的孩子,嚴重的發展是會影響他基本的生活。比如孩子拒絕洗澡(有人碰我),拒絕刷牙(牙刷會弄疼我),不喜歡剪頭髮(有人用剪刀碰我)等等

    我們可以利用一些,關於這些日常生活的繪本告訴孩子,洗澡,刷牙都是很有意思,也是必要的事情。並且可以仿照繪本中的內容,進行表演。

    比如,《甜心英語之洗浴王國》中,把用香皂洗澡,說成“香皂小火車在我身上跑”

    我們給孩子洗澡的時候,就可以說:“讓你的小火車跑一跑吧!”

    6. 只要是孩子可以自己做到的,就不要代替他做!

    這個很重要,但是也是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往往孩子已經會吃飯了,因為怕他弄得髒亂,我們還是會喂他們吃。明明這個臺階一點都不高,我們就是不敢讓他自己走上去,擔心孩子會摔倒。記住:所有的成長,都需要成功的體驗。有了成功的體驗,才會有成就感,才會覺得快樂。才會樂於嘗試新鮮事物。如果一直假手於人,那就像一個被圈養的小動物。沒有自由,沒有快樂。

    第二種:我家的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症?

    這對應,今天這個問題之中的: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大部分家長會這樣描述這個“症狀”:

    ——“我們家孩子總是坐不住,讓他看會兒書,沒幾分鐘就跑去玩別的去了,還沒在玩幾分鐘,就不知道跑哪去了”

    ——“他總是搶別的小朋友玩具,我告訴他那不是你的,就跟沒說似的。上手就搶,我搶過來,他就大哭”

    ——“老師說,上課的時候總是坐不住,東竄西竄的,坐著的時候,也不專心,一會扣扣筆,一會玩完椅子”

    ——“我覺得我的孩子沒什麼特別喜歡的東西,沒有什麼玩具他喜歡,也沒有什麼遊戲她喜歡,他就是喜歡亂跑,亂跳。還總是跟在別的小朋友後面,人家不喜歡他,他還是跟著”

    這些焦慮多數來自於3歲以上的家庭。3歲以前,由於大家都知道幼兒的專注力本身就還是很弱的階段,普遍沒有發現問題。往往是長大一點,上幼兒園了,和別的小朋友有對比了,才開始覺得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坐不住,做事情如此不專注呢?

    我們先不要上升到“多動症”這個名詞。我們先來說一下,“多動,注意力不集中”這兩個表現。其實這兩個表現,說的是一個事,就是專注力不夠——不能達到其所在年齡階段的專注力表現。那幼兒的專注力發展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普遍認為:1~2歲的幼兒專注一件事的時間差不多是5~8分鐘;

    2~3歲能達到10~20分鐘;

    3歲以上,基本可以達到15分鐘~30分鐘。

    這也是為什麼所有正規幼兒園的小班,一節課的時間都控制在15分鐘左右。

    我們可以對應這個時間表,如果你的孩子沒有在對應的年齡之內有對應發展的專注力。我們才會考慮,所謂“多動,注意力不集中”,這種問題。

    還是那個思路,如果你確定你的孩子就是真正的“多動,注意力不集中”。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導致的呢?看看你的養育方式裡,有沒有這些事:

    1. 孩子正在玩玩具,你走過去說,寶貝喝了吧,喝口水吧

    2. 老生常談:會吃飯的孩子你還在喂他吃。

    3. 孩子在家沒有一個獨立,安靜的區域,可以自己玩耍、看書、學習

    4. 可視範圍之內,玩具,書本等過於混亂,室內環境不整潔

    5. 父母經常讓孩子自己玩耍,不陪伴。比如給他一個玩具,說你玩會玩具吧。自己坐在旁邊看電視,玩手機

    6. 在教育的過程中,沒有引導孩子應該怎麼樣和小夥伴玩耍:要輪流,要排隊,要交換,要合作等等

    中招了沒?這就是為什麼你的孩子“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因為你總在人家專心做事情的時候打斷(不計場合喂水餵飯),本來的專注力也被你打斷了。孩子沒有一個安靜的獨立的區域,你可能會說我家小啊,或者不看著他怎麼能行。我說的安靜,是不被打斷的環境。不要孩子在這個玩呢,你在旁邊看電視。而且給不了孩子一個獨立的房間,可以給孩子一個獨立的區域啊,利用護欄,隔斷都可以做到。另外、室內環境整潔,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每天家裡都亂糟糟的。孩子就會覺得“無秩序,想幹什麼幹什麼”,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題目中“打人,咬人”也有可能是“無秩序”的副作用。

    說到這裡,我們再聊一下,多動症的問題。真正上升到多動症的層面。就要真的去進行治療了。一般來說多動症,除了“注意力不集中”,還會伴有一些神經系統發育異常,比如不分左右,不會做一些精細動作,不會繫鞋帶,係扣子,甚至不會自己穿鞋穿衣。還有一些會伴有智力低下、品行障礙(不明原因攻擊,虐待,破壞物品等)。

    所以,家長不用一覺得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就擔心我孩子是不是多動症,如果還是不放心,可以去醫院檢查一下。多動症和遺傳有關,是需要有詳細治療方案的。

    第三種:語言發育遲緩

    首先語言發育遲緩,和我上面說的兩種:膽小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都有關係。很多看似不相關的“症狀”,大部分都是有關係的。好比,“膽小”的孩子往往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往往多動,多動的孩子往往打人或者咬人,而這所有的表現都往往伴有語言發育遲緩。

    幼兒之所以會說話,可以分為語言輸入,理解累計,和輸出三個階段。

    語言輸入是指,父母或者一切外界的聲音讓他聽到.理解累計就是孩子能聽懂我們說的話。但是能聽懂,不代表會說。就說是,有輸入還要有輸出。大部分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基本都是可以聽得懂,但是就是說不出來。說不出來是個結果,但是和前兩個階段——輸入和理解階段是有關係的。如果輸入做的不夠(缺乏高質量陪伴),那麼輸出自然需要更長的時間。這也引出了一個關於語言發育的重要環節——如何給孩子做語言輸入。這不屬於今天這個問題的範疇,想了解的可以關注我,我會寫一篇詳細的方法論來說明《家長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好好說話》

  • 6 # 育兒小世界

    寶寶為啥膽小多動注意力不集中語言。發育遲緩。打人咬人。

    我是育嬰師,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育兒經驗。

    1、關於寶寶膽子小:李瑾玫教授曾經說過:孩子膽子小,特別是男孩子,那就讓他多運動,讓他的四肢有力量,有強健的身體,自然就會有安全感了,膽子小也會有好轉。同時家長可以給孩子多一些陪伴,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2、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寶寶的專注力本身就是有限的,特別是三歲以下的孩子。只需要父母在生活中慢慢的去引導,去培養。比如跟孩子讀繪本時,可以用誇張的動作和語氣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吃飯時坐在餐桌上和大人一起吃飯,讓孩子慢慢養成一種靜下來做一件事的習慣,同時當寶寶在自己玩耍的時候,大人不要過多的去打擾,讓寶寶專注的做自己的事情。

    3、發育遲緩。關於寶寶的發育,每一個寶寶的身體情況不一樣,我們不能以別家寶寶的身高、體重來衡量自己寶寶的發育是否正常,還是應該到正規的醫院做檢查。根據醫生的檢查結果以及醫生給治療出的方案來給寶寶調整。

    4、寶寶打人咬人。寶寶缺乏語言表達能力,對於小朋友在交流的過程中,動作發展比語言發展的更快,所以當小朋友激怒他時,他會先使用動作去攻擊別人。家長可以告訴寶寶,如果受到別人欺負時可以先告訴父母,或者是用語言去制止對方,而不是直接咬人打人。

    寶寶的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的煩惱問題和不良習慣,只要家長們有耐心的去和寶寶溝通交流!

  • 7 # 兒童康復指導金老師

    寶寶為啥膽小、多動、注意力不集中、語言發育遲緩、打人咬人?

    對於孩子出現的注意力不集中、語言發育遲緩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做判斷,有沒有先天的生理原因,家庭環境的因素影響等等。對於孩子出現的這類問題有時候是由於孩子缺乏大腦關鍵營養而出現的發育遲緩,需要家長給予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是不是永遠無法看到宇宙的全貌?